特产 | 简介 |
---|---|
查干敖包庙 | 查干敖包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查干敖包庙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查干敖包苏木西北部,地处中蒙边境以东20公里,距二连浩特市90公里,距满都拉图镇180公里,是苏尼特左旗13个庙殿遗址中比较完好的庙。此庙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乾隆四十年(1775年)御赐“福佑寺”。地占面积约3718平方米,是典型的蒙藏四合院式寺庙建筑群。-庙群毁于文革时期,只有大片遗址。现存“福佑寺”殿和西廊厢房等建筑,恢复了正常宗教活动。与-庙一墙之隔的是我军边防军营。 查干敖包庙,原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著名古刹之一。此庙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距今已有290年历史。乾隆四十年(1775年)御赐“福佑寺”。因近锡林查干敖包(蒙语谓丘陵的白岗),俗称查干敖包庙。占地面积约3718平方米,是典型的蒙藏四合院式寺庙建筑群。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查干敖包苏木西北部。距离满都拉图镇180公里,中蒙边境以东20公里。 大庙所处地区属沙漠性草原,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干燥、无霜期短、季节风多,西北风集中于冬春季,年降水偏低(年降水量180毫米左右),且集中于7-8月份,地下水资源缺乏。 查干敖包庙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乾隆四十年(1775)清延曾赐于该庙以蒙、藏、满、汉四种金字刻制的“福佑寺”匾额,但因地名之故,俗称查干敖包庙传沿至今。直到1957年为止,该庙历经五代格根(-)。第五代-查干葛根于1957年圆寂,曾担任过内蒙古佛教协会主席。 寺庙鼎盛时期建筑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数达1217名,主体建筑包括佛殿、庙仓、僧房及其它建筑近2000间,拥有牲畜1.7万多头(只)。庙上曾开办蒙文学校、蒙医诊所、铁木匠铺、毡业社、美工社、印刷社、皮革加工部、纺织部、砖瓦厂等事业。其影响波及内外蒙古,九世班禅曾于1932年6月22日(壬申年五月九日)下塌该庙小驻三天举办佛事活动,使查干敖包庙名声大振。 1937年日伪占领锡林浩特草原,查干敖包庙走向衰落,仅剩僧徒335名。 建国前曾是中蒙两地的佛教活动的要地,又是中国0早期发展革命活动地点之一。“文革”期间,查干敖包庙遭到了严重破坏,除“福佑寺”殿外,其余皆毁。1988年,旗委、政府根据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恢复了查干敖包庙的历史名誉,并对现有的西廊厢房的下层进行了维修,从此该庙恢复正常宗教活动。该庙在近、现代历史上不仅是大漠南北蒙古地区一座藏传佛教圣地,也是做为传播各种文化的学府而远近闻名。五世-扎木彦勒格希德扎木苏是著名爱国人士,他以特有的身份和胆略,曾掩护和救助我军政干部及伤病人员,动员大批-参加解放军,并支援大批物资和战马。 查干敖包庙在0期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大量的文物及文学作品被毁或被盗,80%以上的建筑被摧毁,仅剩下现在的西拉布仁主、辅三座殿。 苏尼特左旗从1988年开始对查干敖包庙西拉布仁的修复,并征集了部分流散文物,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95年将查干敖包庙列入为旗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5年对主殿进行了维修,但由于资金缺乏的原因,没能够完全修复,2003年查干敖包庙-在旗政府的帮助下保护性地维修了两侧配殿。 该庙于199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苏尼特左旗人民政府指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查干敖包庙现有-10名,在春夏秋三个季度正常开展宗教活动。由于离边境城市二连浩特比较近(90公里),各地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
玄石坡 立马峰 | 玄石坡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昌图锡力苏木境内,在昌图锡力苏木乡公所西北方向约3.5公里处的一个小山坡上。玄石坡,其实是刻在这里的一块石头上的三个字,旁边还有一块石头,上面刻了“立马峰”三个字。这两块石头旁边还有第三块石头,上面刻了1座香炉,4个马蹄印,还有一段铭文,铭文解释这组石刻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八年(1410)亲征漠北时命人刻的。 大型卧牛石,当地牧民称其为“塔木嘎园哈达”(汉意为“有印的石头”)。其中一块卧牛石的阳面上横刻有“玄石坡”三个楷体大字,每字约60厘米见方,深4厘米。石上有自然台阶。最末一级台阶上凿有10厘米深的香炉一鼎,为祭祀之用。玄石坡碑铭北面9米处,另有一块高1米左右的卧牛石,上刻“立马峰”三个同样大小的字。其背后的石崖上有四个直径17厘米的马蹄印,象征着最高军事统帅乘马伫立之处。在玄石坡东10米和西南6米处的卧牛石上,凿刻有楷书铭文,每字10厘米大小,铭文记载着“玄石坡”、“立马峰”这组铭刻的来由。 据史料记载,这组石刻是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敕命所为。那时,因漠北胡人新罕本雅失里举兵攻打明朝。永乐七年,明朝大将军丘福率军10万北征,结果明军大败,丘福战死沙场。永乐八年,明成祖亲率大军从北京出发,二次北征,沿途节节取胜。为壮声势,明成祖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天地、0,并立石碑铭记。上述两处古迹遗址,是明代皇帝朱棣北伐途中祭天所留遗迹。 玄石坡一带地势平缓,卧牛石遍布于辽阔的草原上,极为醒目、奇特。游人登石远眺时,怀古之情也便油然而生。 立马峰大石壁位于登山途中,由慈光阁前行约五华里的立马桥头,在桥头举首眺望对面立马峰,可见悬崖上一大峭壁,凌空而下,这峭壁就是立马峰大石壁。立马峰大石壁“两厢直削,下临无底”,但就在这大石壁上,竟然刻着“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十个大字,堪称全山石刻之冠。石工们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刻下的这些大字,如今成了颂扬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一座“纪念碑”。 满都拉图镇 苏尼特左旗辖镇,旗府驻地。“满都拉图”系蒙古语译音,意为“兴旺”。1945年为第二苏木,1962年更名贝勒庙苏木,1968年设满都拉图镇,1981年改为城关镇,1982年复现名。位于旗境中部,面积325.6平方公里,人口1.1万。呼(和浩特)锡(林浩特)、锡(林浩特)二(连浩特)公路过境。镇区分新、旧两区。辖巴彦宝拉格、舒盖图、巴彦孟克、赛罕、呼格吉勒图、达…… 详细++ |
浑善达克沙地 |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千米,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浑善达克沙地东西长约450千米,面积大约5.2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100多米,是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的四大沙地之一。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著名的有水沙漠,在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小湖、水泡子和沙泉,泉水从沙地中冒出,汇集入小河。这些小河大部分流进了高格斯太河,也有的只流进水泡子里,还有的只是时令性河流。 浑善达克沙地水草丰美,景观奇特,风光秀丽,有人称它为“塞外江南”,也有人称它为“花园沙漠”。那里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多,是候鸟的产卵繁育地,还有很多珍稀的植物和药材。 浑善达克沙地是许多越野车穿越爱好者喜欢的地方 目前沙地治理效果很好,东线穿越沙地已经比较少看见。当然,也和08年夏天雨水比较充足有关系。 |
恩格尔河 | 恩格尔河位于满镇东南130公里处,是我旗水草资源富集区,也是锡盟地区万亩以上四大灌区之一,灌区面积二万多亩。灌区内有天然淡水水面,湖内有各种天然鱼类生存,并有蚌、螺、虾等,水生植物茂盛,水鸭、水鸟成群,有天鹅等珍稀动物。现已开发为游泳、垂钓、划船、避暑等多种形式的旅游度假村。水面荡舟,体会渔家人的生活,或湖边垂钓,怡然自乐,炎热夏季可来此避暑。 |
宝德尔朝鲁石林 | 宝德尔朝鲁岩画群 宝德尔朝鲁岩画座落在苏尼特左旗达来苏木新阿米都日嘎查,岩画分布在 32 平方公里的条带山脉中。主要以凿刻与线划两种手法制作,经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盖山林研究员岩画专家测定( 1994.8 )以突厥蒙、元中世纪及近现代作品,青铜时代作品极少,但也不能排除在外。虽典型作品在这里不明显,但还是存在的,在制作水平上有一定的提高,但数量上主要发现一些动物的岩画及一些符号,特别是近现代作品居多,方字真言便占三分之一以上,宝德尔岩画在制作水平上要比呼和朝鲁、巴兰图等有进一步 的提高,但其数量让人很失望,在近 32 平方公里的玄武岩上,分布不到百幅岩画作品,但最让人高兴的是发现 10 余座石板墓,从墓的排列及堆积物来看属于典型的石板墓,根据考古工作者初步鉴定为突厥时代,也为这里增添了光彩。 总之,宝德尔朝鲁岩画的发现,为我旗岩画事业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虽然篇幅较少,但也有惊喜,我们认为宝德尔朝鲁岩画和洪格尔岩画不属一个时代,但它的分布范围如此之大也是难得的杰作,相信宝德尔朝鲁的历史考证将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变化提供不可低估的研究价值。 宝德尔朝鲁天然石雕群 位于达来苏木境内,占地 32 平方公里,是一亿二千万年前海底抬升的产物。风景区怪石林立,造型奇特,象哲人深思、如新阿米都日嘎查雄鹰栖息、似群龟蠕动、似骏马奔腾 ...... 那景象尤如海市蜃楼在这里展现,被誉为“北国石林”,距旗政府所在地东北 175 公里 ,二连市 198 公里 。宝得尔朝鲁天然石雕群东西 8 公里 ,南北 4 公里 ,由无数的岩石雕刻群组成,其典型特征是一根根一座座石柱拔地而起,这些石林在地表并非一个整体而是由一块块状如饼子的石头堆积而成,时大时小有的雄伟给人一种险峻挺拔之感,有的俏丽给人一种婀娜多资之感,每根石柱间隔 5 — 7 米 ,使人不得不折服大自然亿万年造化的尤如鬼斧神工凿刻出的北国石林。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用发现的许多贝壳和海螺化石证实,如今的石林,竟是一亿二千万年前的海底世界,这里风光奇特,绚丽多资,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天然的石林造型奇特,景-人,尤如出自高明的能工巧匠之手,置身于其中你不禁会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宝德尔朝鲁天然石雕群除石头的雄伟壮观、千资百态、神奇俏丽外草原景色亦十分迷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在这里可以看到成群的黄羊在草原上奔跑。更为吸引人的是在这里发现的古人留下的线条简洁明了形态各异的各种岩画及文字,证明了早在很早的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该区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岩画的周围有六个泉眼,有一条孱孱不息的小溪,到冬天雾气迷漫仍然流水,十分奇特。 |
盘羊自然保护区 | 位于苏尼特左旗达日罕乌拉、达来、查干敖包三苏木交界处。保护区总面积为 504 平方公里,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以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盘羊(目前生活在这一带的仅余 40 余只)为主,同时保护生活在保护区内的其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鸢(别名老鹰、鹞鹰)、黄羊等珍稀动物。本保护区地貌以山地、丘陵、沙地、高平原为主。居住着 500 多个牧民,经济结构以牧为主,有牲畜3万多头(只)。 |
恩格尔河度假村 | 位于满镇东南130公里处,是我旗水草资源富集区,也是锡盟地区万亩以上四大灌区之一,灌区面积2万多亩。灌区内有天然淡水水面,湖内有各种天然鱼类生存,并有蚌、螺、虾等,水生植物茂盛,水鸭、水鸟成群,有天鹅等珍惜动物。现已开发为游泳、垂钓、划船、避暑等多种形式的旅游度假村。水面荡舟,体会渔家人的生活,或湖边垂钓,浩然自乐,是炎热夏季避暑与旅游的乐园。 |
通古尔生物化石产地 | 通古尔是我国闻名于世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它是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第三中亚考察团 1928 年发现的, 1930 年他们在这一地区做了大规模的发掘。 通古尔( Tung-gur )并不是一个正规的地理名称,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方位,它是( L , E , spock ) 1929 年根据当地两个井名提出的,我们对通古尔查访核对,发现这一地区有南北两口井,分别叫古林呼都格和冬呼仁呼都格。 现通古尔的含义是泛指整个通古尔地层分布区域,一个西北部高出于周围地面的一个平台,向东和向南该平台逐渐和周围地表融合,通古尔组地层不再出露,仅在其东、南角,因有一盐湖形成陡壁再现通古尔组地层,平台的西北部高出周围地表 40 余米,形成陡壁出露很好,这也是化石最集中的地区。 通古尔组的底部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在本地区没有出露,唯一有下伏地层的是赛汉高毕苏木东北 25 公里处。含有 (Lophiomeryx) 化石的渐新世地层,但亦未见它与通古尔组的直接接触,通古尔在曼德琳出露最好,通古尔组为一套湖泊相沉积为主的砂泥岩(未见底),顶部遭剥蚀常为后期的砂砾岩层所覆盖。根据以往的研究,通古尔动物群共包括 27 种,其中以铲齿象最多,也最为著名。由于化石门类较多,地层层序简单,时代清楚,通古尔动物群很快被国际上确认为东亚中新世纪晚期的一个典型代表动物群。 1959 年,中苏古生物考察团曾试图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和研究(敖尔森查布),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当时大部分标本化石在 " 文革 " 中也失散了,敖尔森查布的考察仅为通古尔增加了两个新种类。 现通古尔动物群化石标本,几乎全部收藏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个层型地点在我国,然而所收藏的通古尔动物群化石标本却极少,这是十分遗憾的。 1986 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锡盟文物保护管理站联合组成了内蒙古通古尔考察队,以中年知识分子著名教授邱占祥为队长(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一九五九年中苏考察团成员)对达布哈尔、准乌古尔南、敖尔森查布、曼德琳查巴、墨尔根、呼尔郭拉金三角架西北约 2 公里及郭尔呼拉金敖日格勒进行了发掘考察。 此次收获最大的是小哺乳动物化石,美国第三中亚考察团和中苏古生物考察团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大哺乳动物的采集上,小哺乳动物化石收获甚少。只发现六种而且材料不多。我们通过应用筛选法采集了近3吨砂样,发现了大量的牙齿,计近 2 千件标本,将原有的六种又增加了 22 个新种类,其中最少有3种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新石器遗迹 | 贝力克河是满都拉图镇和贝勒镇中间流淌过的小河。近年来,自然和生态原因,河水干枯。沿着贝力克河两岸发现了古代瓦片、硅石片、石锄、石摇篮、石碗、刮削器、石锤、石磨棒、石转盘等。石器有白、蓝、绿、紫、粉、黑等丰富的颜色。石器是 5 — 8 千年前的遗址。 图布新胡都嘎新石器遗迹在德力格尔罕苏木境内。发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地形是随着阳面山势的盆地,建筑呈 S 形。所发现的石器中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臼、刮削器、石片等。从形状、技艺看,是新石器时代遗迹。 此外,恩格尔河沿岸,巴彦宝力格苏木境内还发现了很多新石器时代石器和细石器。苏尼特地区多处还继续发现着这样的石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边墙遗址 | 边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当地人称“成吉思汗墙”,又称“金界壕”。是东西横跨在苏尼特左旗的古长城遗迹,全长 100 平方米 。这里的长城遗迹宽 3 米 ,残高 2 米 多,用碎石和土混筑而成。这条长城为金代明昌五年( 1194 年)坡路霍建造的基础上增筑,承安三年( 1198 年)开始使用。墙体侧面挖建沟渠和利用较高地处戍守遗址。长城遗址在冲胡日格音胡都嘎、德木其、乌兰尚都哈希亚图右侧,希日浩来、甘珠尔查干楚路图一带较清楚。哈拉扎盖音哈希亚国科往西,沿着墙体建造较大院落的遗址非常明显。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石头人 | 石头人是空厥文化的遗址,这样的石头有 6 个。西侧丘陵上的圆形墓葬中并排着 3 个石头人,在 1 米 平面石板上雕刻的。 3 个石头人的模样是一男、一女和一个孩子。(在“文革”中被受损)巴彦都拉苏木境内的石头人是用花岗石精雕而成;德力格尔罕苏木和白日乌拉苏木交接处石头人与上述石头人很相近;位于德力格尔罕苏木的较突出男性生殖器的石头人在文革中被毁掉;哈日亚图的石头佛像,雕刻精细优美,在文革中头部被打掉。石头人的特点是雕刻细致,形象雄壮而朴实。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转生洞 | 转生洞—森吉图峰表示古人崇尚繁衍声息,崇拜女性生殖器官—子宫的遗迹。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说,有驱逐祸害,永世长存或生子繁殖的象征意义。苏尼特地区有 6 座。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洪格尔岩画群 | 介 绍 位于苏尼特左旗境内,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研究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据专家分析,这600多幅古岩画,都是远古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绘,他们在日常的放牧、狩猎等单调的过程中,在石块上记录下一个个生活的场面,虽然线条简单,构图粗陋,但其形象生动,别具特色,在世界岩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苏尼特羊肉 | 苏尼特羊于1986年被锡林郭勒盟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地方良种。苏尼特羊不仅体格大,产肉多,鲜嫩多汁,无膻味,而且有胴体丰满,色泽鲜美,肉层厚实紧凑,高蛋白,低脂肪,瘦肉率高,肌间脂肪分布均匀,富有人体所需各种氨基酸和脂肪酸,容易消化等很多优点,是制作“涮羊肉”的最佳原料,深受国内外广大用户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苏尼特羊是在半荒漠草原生态环境下长期繁育而成的地方良种。一九九七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0正式命名。具有抗寒、抗旱、耐粗饲的特点。6月龄羯羊体重平均达38公斤,出肉13公斤。成年羯肉胴体重一般在34公斤左右,净肉达28公斤。因经常采食丛生禾科和葱类牧草,使得羊肉肉质细嫩,味美多汁,高蛋白、低脂肪、无膻味,历来是北京东来顺饭庄羊肉之上等原料。 据专家测定,苏尼特羊肉中,人体所必需的几种主要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羊肉。 苏尼特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确认“苏尼特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锡署字〔2007〕34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现辖行政区域。 地域范围 苏尼特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三个旗市所辖行政区域的12个苏木镇,104个嘎查。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北部,蒙古高原东南部,地处东经111°24′-115°12′,北纬42°45′-45°15′;草原总面积5.9万平方公里。年存栏羊145万只;年出栏100万只;产值4.67亿元。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土壤主要以栗钙土、棕钙土、风沙土为主。地貌以高平原为主,间有丘陵、沙地、湖盆低地。 植被以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为主要类型。草场营养类型以氮碳型为主,优质牧草主要有小针茅、隐子草、沙生冰草、冷蒿、、葱类、小叶锦鸡儿等。 (2)水文情况:苏尼特羊产地区域内无常年性河流;地表水含量为1717.25万m3,地下水总量为54494.07万m3。产地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其次是沟谷洪水渗漏和侧向径流补给,年总补给量为3.55亿m3,地下水开采利用量为1.5亿m3/年。 (3)气候条件:气候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2.6℃;≥10℃积温为2100-2500℃,无霜期130-140天;年均降水量 在200mm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54-52%,年平均蒸发量为2425mm;全年日照时数为3196.4小时;年平均风速5.0-6.2m/s,大风次数最多,全年大风日数70-76天。 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短促、温热、降 水集中;秋温剧降,霜冻临早。 (4)人文历史情况:苏尼特羊肉始于明代,距今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因苏尼特羊肉具有中医学说中的“强筋壮骨、滋补元气、开胃、健脾、固肾、强肝”等功能,当地妇女在产期有喝羊肉汤,羊肉粥的传统,在明代就有苏尼特封建领主沿“张库商道”向明廷进贡苏尼特羊的记载,开苏尼特羊肉专供宫廷御用的先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东北和蒙古地区的“涮锅”食法传入京都。如今,火爆京城的北京东来顺涮锅更令苏尼特羊肉闻名遐迩。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苏尼特羊饲养严格遵循在苏尼特草原上,以天然放牧为主,保证纯天然、无污染的生长环境。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苏尼特羊为耐寒,耐粗,宜牧,小脂尾型肉质优良的绵羊品种。品种选择必须符合DB15/211-95要求。 (3)生产过程管理: 1)保持纯天然的牧养方式,自然放牧,确保原材料的纯正。 2)饮水条件:夏、春、秋季应用水井饮用,冬季采用天然雪为主。 3)疫病防治:每年都适时进行羊三联苗、口蹄疫等防疫注射,实行早春驱虫和夏秋药浴;加强防治羔病,提高接羔保育率。 (4)苏尼特羊肉加工: 1)适龄屠宰:6月以上龄羔羊(35kg以上),成年羯羊(65kg以上),母羊(50kg以上)。 2)按伊斯兰教风俗屠宰,屠宰厂符合GB/t17237规定,屠宰检验按NY/T467规定执行。 3)屠宰放血完全、无淤血。 4)剥皮、去头、蹄及内脏(包括肾脏)去羊油、大血管、乳房、生殖器。 去三腺(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结)。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苏尼特羊的外观特征:体格大,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在当地天然草场终年放牧的条件下,其最低生产指标: ①羔羊初生重:公羔4.5公斤,母羔3.5公斤;4月龄体重:种用公羔35公斤。 ②产肉性能:屠宰率成年羯羊55%以上,1.5周岁羯羊50%以上;净肉率成年羯羊45%以上,1.5周岁羯羊40%以上。 ③繁殖性能:母羊的产羔率110%。 (2)苏尼特羊肉风味特征:苏尼特羊肉具有香味浓郁的特点,其肉质鲜嫩、肥瘦相间、肥而不腻、食之爽口。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具有清香之味,食后回味无穷,食而不腻。经分析,其营养价值高于同类产品:pH值为6.46;水分含量为72.80%;粗蛋白含量较高,平均为19.59%;粗脂肪含量较低,平均为3.14%;各种氨基酸含量较高,特别是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相当可观,比其它羊肉的含量都高些。 (3)产品质量控制: ①苏尼特羊生产必须符合DB15/211-95标准。 ②肉羊屠宰检疫必须按照农业部NY467-2001《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做好宰前检疫、宰后检验及检疫检验后处理。 ③羊肉产品卫生指标必须符合国家质检局GB2723《鲜牛肉、鲜羊肉、鲜兔肉卫生标准》和GB2709《冻羊肉卫生标准》。 ④产品生产、销售必须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分割需求:按需求对部位肉进行分割包装。 (2)冻加工:冷冻羊肉,在24h内使肉深层中心温度达到0℃-4℃,冷冻羊肉其深层中心温度不高于-15℃。 (3)产品包装:包装间的温度在15℃以下。包装上注明“苏尼特羊肉”字样。 (4)贮存:鲜肉冷藏库保持清洁卫生,温度0℃-4℃;冷冻贮存库的冻肉在垫板上分类堆放,标识清晰,并与墙面、顶棚、排管有一定间距,温度-18℃以下。 (5)运输:鲜肉不敞运,装运鲜肉、冻肉时不脚踩、触地;运输容器和车辆使用前后彻底清晰、消毒。 |
奶豆腐 | 奶豆腐,其制法是将提取出奶油的酸奶子放入锅里熬煮,使水分蒸发,奶液凝固后将其装入奶豆腐模子中固定成型,阴晾风干即可。也有的是将酸奶加热后冷却后装入粗布口袋中过滤挤压,浓缩后再压制成各种块状的奶豆腐。奶豆腐可酸可甜,制作时加糖即甜,不加糖则酸。晒干的奶豆腐可以存放很长时间,日常可和以炒米奶茶食用,外出放牧或远行又可以充当干粮。 主料:豆腐、鲜奶 辅料:胡萝卜、青豆、虾仁、雪梨、鸡蛋 调料:盐、味精、白糖、胡椒粉、水淀粉 烹制方法: 1、将两个鸡蛋打入碗中拌匀,倒入牛奶和鸡蛋比例为2:1的牛奶,搅拌均匀; 2、将豆腐、雪梨分别切成丁,放入容器中,倒入调好的牛奶汁,冷水入锅,待水烧开后再蒸10分钟即可; 3、坐锅点火倒油,下胡萝卜、青豆、虾仁翻炒,加盐、白糖、胡椒粉、水淀粉调味炒匀,浇在蒸好的奶豆腐上即可。 特点:色泽鲜艳,软嫩爽滑。 奶豆腐,分为生奶豆腐和熟奶豆腐两种。 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熬制奶皮剩下的奶浆,或提取酥油后余下的奶渣,放置几天,待其发酵。当奶浆或奶渣凝结成块时,用纱布把多余的水份过滤掉。然后将固体部分,在锅里文火煮,边煮边搅,直到粘着程度时,再装进纱布里,把黄水挤出。这时就可以装馍压制成形,或置于木盘中,用刀划成各种形状; 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鲜奶发酵,使其变酸后,倒入锅里煮熬,奶浆就变成老豆腐形状。然后在纱布中,挤压去水份,装模成形,奶豆腐色泽乳白为最佳。奶豆腐可现吃,柔软细腻,十分可口,也可晾干久存食用。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