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阿拉善肉苁蓉 | 荒漠肉苁蓉是只生长在中国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巴 丹吉林沙漠野生肉苁蓉 和腾格里沙漠腹地区的一种非常奇特的珍稀野生草本植物,多年生长在零下20至零上50度素有“死亡之海”干旱少雨的沙漠腹地,且数十年不出地面能够存活。拥有“超旱生植物”之王的美称。荒漠肉苁蓉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结晶性的中性物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荒漠肉苁蓉所含的阿拉善肉苁蓉甙更是其它植物所没有,它是延缓衰老最有效的成分。肉苁蓉与其他药材不同的是,它不是生长在深山老林,也不是生长在荒丘原野,而是生长在我国内蒙古西部一望无际、干旱少雨的大沙漠之中。主产于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深处。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绿色植物。它外型奇特,身披鳞片状“盔甲”,身子象圆圆的柱子,植株高达40-100厘米,最重者一株可达10公斤。生长几十年的苁蓉王十分罕见。刚出土的嫩肉苁蓉,具有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是采集的良好季节。如果任其生长下去,消耗了体内的大量水分和养分,就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价值。鲜嫩的肉苁蓉,削去鳞状外皮,就是白色甜脆的肉质,并含有大量的乳汁,是沙区人们喜食的生食品。肉苁蓉还可以成为餐桌上的佳肴,把它切成薄片与土豆、肉类等炒菜、作汤,鲜美可口。 存活环境 极其恶劣的存活环境,造就了肉苁蓉卓越的奇特功效。它寄生于沙漠植物梭梭根部,荒漠肉苁蓉小如尘埃地种子在沙漠中可以存活几十年不死,随着沙丘的移动被埋入浩瀚的沙漠之中。期待着极其渺茫的生存希望,维有遇到梭梭的根系,它会寄生在梭梭根部生成孢子,依靠梭梭的养分,发育生长。最少3至5年才能长成,植株20至100厘米不等最重者一株可达十公斤,(每7公斤可凉晒1公斤干苁蓉).以每年3-5月间采挖的最好。 保护价值 肉苁蓉为名贵中药,有经济价值。它也是古地中海残遗植物,对于研究亚洲中部荒漠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濒危种。肉苁蓉由于被大量采挖,其数量已急剧减少。据调查,每千株寄生植物梭梭中,仅有7株肉苁蓉。又因梭梭是骆驼的优良饲料和当地群众的燃料,因此过度放牧和大量砍挖梭梭,也促使肉苁蓉处于临危的境地。 肉苁蓉,又称地精,是当前世界上频临灭绝的物种,药用价值极高,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是中国所发现的60多种补益中药中品位最高的药物,含有大量氨基酸、胱氨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珍稀营养滋补成份,对男性肾、-、0、海绵体等性器官都有极大的补益效果,对阳痿、早泄更是立竿见影,应验如神。《本草拾遗》中曾记载:“肉苁蓉三钱,三煎一制,热饮服之,阳物终身不衰”。但肉苁蓉极其稀有,频临灭绝,而中国也只在新疆天池峡谷中才有少量分布,产量极其稀少,当地百姓称为“活黄金”,民间也流传着“宁要苁蓉一筐,不要金玉满床”的谚语,它与人参,鹿茸一起被列为中国三大补药。 地域范围 阿拉善苁蓉主要产自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阿拉善盟,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等三个现辖行政区域。包括巴彦浩特镇、额肯呼都格镇、达来呼布镇等23个苏木镇。盟境西与甘肃省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银市相连,东南隔贺兰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相望,东北与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地理坐标:东经97°10′-106°52′,北纬37°21′-42°47′,之间,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植物学特征:阿拉善肉苁蓉属高大草本,高40-16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茎不分支或自基部分2-4枝,下部直径可达5-15厘米,向上渐变细,直径2-5厘米。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0.5-1.5厘米,宽1-2厘米,生于茎下部的较密,上部较稀疏并变狭,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4厘米,宽0.5-1厘米,两面无毛。花序穗状,长15-50厘米,直径4-7厘米;花序下半部或全部苞片较长,与花冠等长或稍长,乱撞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连同小苞片和花冠裂片外面及边缘疏被柔毛或无毛;小苞片2枚,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与花萼等长或稍长。花萼钟状,长1-1.5厘米,顶端5浅裂,裂片近圆形,长2.5-4毫米,宽3-5毫米。花冠筒状钟形,长3-4厘米,顶端裂片近半圆形,长4-6毫米,宽0.6-1厘米,边缘常稍外卷,颜色有变异,淡黄白色或淡紫色,干后常变棕褐色。雄蕊4枚,花丝着生于距筒基部5-6毫米处,长1.5-2.5厘米,基部被皱曲长柔毛,花药长卵形,长3.5-4.5毫米,密被长柔毛,基部有骤尖头。子房椭圆形,长约1厘米,基部有蜜腺,花柱比雄蕊稍长,无毛,柱头近球形。朔果卵球形。长1.5-2.7厘米,直径1.3-1.4厘米,顶端常具宿存的花柱,2瓣开裂。种子卵圆形或近卵形,长约0.6-1毫米,外面网状,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6-8月。 2、内在品质:阿拉善苁蓉断面棕褐色,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波状环纹。苁蓉营养丰富,富含缬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等17中氨基酸;每百克干样中,总氨基酸含量4.8%以上,粗糖2%以上。 3、药效形状:归经甘、咸、温。归肾、大肠经。气微,味甜、微苦。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等功效。用于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4、安全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强化对种植采集区域的管理。 |
阿拉善锁阳 | 锁阳是一种寄生植物,寄生于白刺的根部。白刺生于西部戈壁和沙漠。锁阳的繁衍过程不同于一般植物,与人和动物极为相似。每年五、六月份,锁阳开始露出地面,至七、八月份开始成熟。同株的雄性和雌性部分相互授粉、结籽。锁阳籽极小,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似人体受精卵,千粒重仅为2克左右。 由于锁阳头部布满磷甲,因而种籽被包裹的十分严实,无法脱落。这时,从锁阳根部会生出一种白色的小 虫,专家将其命名为锁阳虫。锁阳虫开始从底部沿锁阳内部逐渐向上,一点一点吃空锁阳,直至顶部。这时锁阳内部就形成空洞,锁阳籽沿洞掉入锁阳底部。随着倒流的锁阳内部水份,通过锁阳和白刺连结的约2毫米左右粗细的通道进入白刺根部。在白刺根部沿着水分的流动进入到适合其寄存的部位。这时冬季来临了,白刺停止了生长。锁阳籽吸收白刺的养份,迅速成长、壮大。寄生部分鼓出一个拳头大的包。经过一个冬天孕育,来年三月份开始发芽,一举破土而出,数十天就可长大、授粉、结籽,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周期。 锁阳的生长特征与作用 锁阳又名不老药,野生于沙漠戈壁,零下20摄氏度生长最宜,生长之处不积雪、地不冻。锁阳属肉质寄生草本,寄生于白刺(泡泡刺)的根上。主产于甘肃河西走廊,内蒙阿拉善盟、新疆阿勒泰、青海海西亦有产。 锁阳为纯天然沙生药材,属锁阳科锁阳属多年生肉质寄生草本植物,锁阳富含多种活性成份和对人体有益的15种氨基酸,常寄生于蒺藜科白刺属植物根上,生于沙漠地带。能补阴扶阳,男女通用,因其疗效神奇,故为历代名医所珍重。 关于锁阳,先秦就有文字记载,汉代始入药,为历代名医名案所珍重。 《本草纲目》:"甘、温、无毒。大补阴气,益精血,利大便。润燥养筋,治痿弱。" 《辍耕录》:"功力百倍于苁蓉也。" 《本草从新》:"益精兴阳,润燥养筋,治痿弱,滑大肠。" 《本草图解》:"补阴益精,润燥养筋,凡大便燥结,腰膝软弱,珍为要药." 《中药志》:"补肾,滑肠,强腰膝。主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血枯便秘,腰膝痿弱。" 锁阳的化学成份 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锁阳的化学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类:有机酸类、黄酮类、柑桔素、甾体类、三萜类、聚质类、氨基酸类和矿物质元素等。 阿拉善锁阳 地域范围 阿拉善锁阳主要产自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阿拉善盟,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等三个现辖行政区域。包括巴彦浩特镇,额肯呼都格镇、达来呼布镇等 23个苏木镇。盟境西与甘肃省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银市相连,东南隔贺兰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相望,东北与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地理坐标:东经97°10′-106°52′,北纬37°21′-42°47′之间,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植物学特征:阿拉善锁阳属根寄生多年生肉质草本,全株红棕色,无叶绿素。茎圆柱形,肉质,分枝或不分枝,具螺旋状排列的脱落性鳞片叶。花杂性,极小,由多数雄花、雌花与两性花密集形成顶生的肉穗花序,花序中散生鳞片状叶;花被片通常4-6,少数1-3或7-8;雄花具1雄蕊和1密腺;雌花具2雌蕊,子房下位,1室,内具1顶生悬垂的胚珠;两性花具1雄蕊和1雌蕊.果为小坚果状。种子具胚乳。我国仅有1属1种,内蒙古阿拉善盟是主产区。 2、内在品质:阿拉善锁阳表面棕色或棕褐色,粗糙,具明显纵沟及不规则凹陷,有的残存三角形的黑棕色鳞片。体重,质硬,难折断,断面浅棕色或棕褐色,有黄色三角状维管束。营养丰富每百克干物质中,氨基酸含量≧8.5%,总黄酮≧55%。 3、性味功效:锁阳味甘,性温。归脾、肾、大肠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等功能。用于腰膝痿软,阳痿滑精,肠燥便秘。现临床用于外周驰缓性瘫疾、周围神经类、脊髓神经根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4、安全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法律法规进行生产。 |
风味肉食手扒肉 | 风味肉食手扒肉 手扒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扒肉就算没完全领略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扒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扒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蒙古草原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 手扒肉的烹制方法是,挑选一只肥嫩的绵羊或山羊,宰杀剥皮,去掉头蹄,然后用锋利的蒙古小刀,顺着筋骨连接的关节部位,连骨带肉将一根根完整的骨头卸开。骨肉卸好后,放进锅里,倒入凉水。锅内除添加小许的食盐外,不再需要任何佐料。待锅开后,用勺子上下扬汤,小许有血沫浮出,再将其撇出锅外。肉刚熟即出锅,这叫开锅肉。这种做法肉香味美、鲜嫩异常,富有营养。食用手扒肉时,不用筷子,用蒙古刀剥、刮、剔、手扒着吃。牧民十分珍惜劳动成果,因此一定要把骨头上的肉刮下吃净。羊的后座部位有胛板骨,牧民把胛板骨上的肉称为“掀板肉”。上手扒肉的时候,主人特意将“掀板”放在最上面。通此习俗的人是绝不会随意动“掀板”的。倘若有哪位客人,拿起“掀板肉”独自享用的话,陪客的人就会婉转而善意地劝他。当然,豁达、好客的主人,是不会责怪的。中国有句古话“不知不为过”。牧民认为掀板上的肉是最好的肉,因此要大家分享。掀板肉一般是由年长者,或主人指定最尊贵的客人为大家来分。为表示谢意,分肉的人先自饮一杯酒。分肉是有讲究的,无论有多少人,每个人都应分得一份。即不能多一份,也不可少一份,否则,将被视为不吉利。分得肉的人要起身双手接,并自饮一杯酒,以表示感谢。肉分完后,分肉的人要将胛骨上残留的肉丝,用蒙古刀刮下吃净。然后,用左手掌着胛骨,胛骨上放一杯酒,依次向在坐的人敬酒,以感谢大家享受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敬完酒后,要把胛骨置于所在房子的高处。至于羊的小腿骨、脖子肉、下颌等,均由在场的晚辈们分享。 一切仪式,所有礼节进行完毕后,就开始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祝酒歌不断,充分体现出蒙古民族朴实大方好客,粗犷豪爽善良的独特气质。 |
阿左旗酥油 | 阿左旗酥油 酥油是鲜奶中的精华,含有生物有机体所必需的全部重要营养成份,最为珍贵,是招待贵宾或重大节日享用的昂贵食品。 酥油,古人称其为“醍醐”。元代把醍醐列入御膳用的“北八珍”之一,视为美食之珍品。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品尝过醍醐之后,即兴赋诗《大支寺赞公房》一首,赞曰:“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酥油不但是美食珍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药用功能和广泛的实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兽一》中载:“‘醍醐,引寇宗曰:‘作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极甘美’。”酥油具有润肺止咳、滋补之功能。顾况在《行路难》一诗中云:“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醍醐灌顶”一词,可能由此而得出吧。佛教中常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大彻大悟,以达到最高的佛法境界。因此,酥油又是用以敬佛的最佳供品。在蒙古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酥油是不可缺少的物品。 酥油珍贵,其制做方法必然古分讲究。先将刚挤的鲜奶,通过纱布几次过滤,经发酵使其成为酸奶。再挤两盆鲜奶,煮熟晾温,然后把两盆熟奶和一盆酸奶同时倒入奶筒,加盖密封,这时候,主人就开始用木棍,在筒内不断地上下搅动。如筒内的奶液太凉,就把奶筒放在阳光下或火炉旁加温然后再搅动,至到原本融在奶液中的奶油漂浮到上面。这时就揭开筒盖,用双手将油捧出放入盆内,再倒进凉水漂洗。由于奶油在凉水中要变硬,因此在漂沅的时候,要使劲捏奶油。经过数次漂洗,奶液与奶油完全分离,酥油就制做成了。一般百斤鲜奶仅能提取五、六斤酥油。为食用方便,主人常把酥油装进器皿或洗干净的羊肚内,并加以密封。若需长期贮存,把酥油放置在零下十五度的地方最为适宜。 食用酥油,或蘸到热馒头上,或搀进奶茶里,或佐以西餐,别有一番特殊的清香味道。 |
蒙古佳肴羊背子 | 蒙古佳肴羊背子 羊背子,蒙古语称“乌查”或“秀斯”,是蒙古族居民最喜欢、最名贵的佳肴。只有在祭祀、婚嫁喜事、老人过寿或欢迎亲朋贵宾的宴席上才能见到,其做法和吃法都很讲究。 所谓羊背子,是按照骨关节部位,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连头带尾入锅,添加凉水。切忌热水中下肉,热水煮肉肉呈红色。待锅开后,加入小许盐。煮肉时要把握好火候,肉刚熟即出锅。其肉不但脆嫩,而且味道鲜美,如果过了火候,肉则变老,口感不适,非得再回锅煮烂食用。肉出锅时,在大盘上先摆四肢、羊背颈胛、羊头放到羊背上,似羊的爬卧姿势。羊背子上席后,为表达礼节,尊贵的客人先用蒙古刀,在羊背上划一个十字形,然后,主人用刀从肥厚的羊尾巴上,划下一条十厘米左右的肥油,放在客人的右手掌上,请客人将此油吸入腹中,不得在口中咀嚼,并饮酒润喉。而后,客人就可各取所需,尽兴品尝。 |
阿左旗奶豆腐 | 阿左旗奶豆腐 奶豆腐,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其软韧牵丝为断,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奶豆腐,分为生奶豆腐和熟奶豆腐两种。 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熬制奶皮剩下的奶浆,或提取酥油后余下的奶渣,放置几天,待其发酵。当奶浆或奶渣凝结成块时,用纱布把多余的水份过滤掉。然后将固体部分,在锅里文火煮,边煮边搅,直到粘着程度时,再装进纱布里,把黄水挤出。这时就可以装馍压制成形,或置于木盘中,用刀划成各种形状;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鲜奶发酵,使其变酸后,倒入锅里煮熬,奶浆就变成老豆腐形状。然后在纱布中,挤压去水份,装模成形,奶豆腐色泽乳白为最佳。奶豆腐可现吃,柔软细腻,十分可口,也可晾干久存食用。 |
蒙古族马头琴 | 蒙古族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弓弦乐器。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您的耳畔奏响时,闭目冥思,眼前仿佛出现了坦荡辽远的大草原。这种弓弦乐器,相传成吉思汗时期(公元1162——1227年)就已在蒙古草原流传,因琴头以马头为饰而得名,琴箱用松木制成,蒙马皮或羊皮;弦两根,琴弦和弓弦均用马尾;音量较小。左手演奏方法,除了按弦处,还有指甲从弦下向上顶弦,这种特殊的演奏,声音坚实有力,别具风格。 马头琴表现力丰富,善于演奏抒情乐曲,据说有的不给小羔吃奶的母骆驼,听到了感情深沉的马头琴声,竟然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去哺育小驼羔。马头琴嘹亮的旋律,体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色,展现出阳光灿烂五畜兴旺的草原景象。坚实有力的指法,引出了纯净柔美绵延不断的音流,像小河的潺潺流水,赞美着草原牧民的幸福生活。 |
蒙古炒米 | 有人说蒙古族的炒米是中国最早的方便食品。是不是“最早”,暂不追究,可由此引开的话题却是颇有意趣。蒙古语称炒米为“呼日森布达”,是草原牧民日常食用的主食之一。蒙古人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炒米。有客人到家,好客的蒙古人总会佐着奶茶、奶皮、奶豆腐、黄油,在桌上摆上一碗黄橙橙的炒米。 炒米是蒙古民族的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朝时就有用煮、炒、碾等工序加工制作糜子的食用方法出现,到了宋末元初,蒙古族人民便开始广泛地食用炒米。 炒米的原料是糜米,要经过煮、炒、碾等工序制成。先将洗净、去掉杂质的糜米放入锅中煮沸,待破开米嘴后,马上出锅晾干再炒熟,炒锅中要加入干净的细沙和糜米混在一起。这样炒出的炒米发硬,有嚼头,是蒙古人喜欢的口感。但没有破嘴就炒出的炒米,发软好咬,但没有什么嚼头,被当地人称作“汉人炒米”。最后,将炒好的糜米用石碾碾去皮,既可食用。 蒙古人食用炒米的方法可为变幻无穷,讲究和多种食物搭配。干嚼可做零食,泡入肉汤可当主食。总之,怎么吃仿佛都是信手拈来,全凭个人口味。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