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辽宁省 >>阜新 >> 彰武县 >> 后新秋镇

后新秋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都尔鼻城

都尔鼻城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都尔鼻城始于崇德二年八月丙辰,皇太极钦令于如今的彰武境内修建都尔鼻城,称之为“全辽管钥”。

彰武摩崖造像千佛山

彰武千佛山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千佛山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阜新市彰武县城东北的大四家子镇阿古庙屯。位于彰武、法库、康平三县交界处,距县城45公里,距四阜高速包家屯出口5.5公里,海拔246米,总面积15.9平方公里。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因环山遍雕数百尊佛像而得名。  千佛山摩崖造像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我省保存较好的一处佛教石刻艺术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东亚藏传佛教历史、佛教美术史,藏蒙汉文化交涉史中的珍贵遗迹。现今保存完好的佛像共计173尊,其线条流畅,清晰自然,高者丈余,矮者尺余,有些佛像仍依稀可辨其彩绘痕迹。  山上青石壁立,古松苍劲,以峰峦、峭壁、古松、怪石等自然景观为特色,盛夏时节,满山野花姹紫嫣红,碧绿浓郁,环绕于庙宇周围,使百年古刹更显雄姿;金秋时节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松青枫红,硕果累累,伴着果香不时飘来千年古树散发的馨香和庙宇传出的阵阵经声佛号,让人感到如入人间仙境,叹为观止,无不流连忘返。  在千佛山的山腰悬壁处,用一块石头凿有一个高2米,进深3米的石洞,洞门两边刻有一幅对联,上联为“普陀山上慈悲主”,下联为“紫竹林中自在仙”,横楹“观音洞(宣统元年凿刻)”之字,这幅对联反映了普陀山是观音菩萨弘扬佛法的民间传说。身临其境,犹如处在香烟缭绕的仙境一般。  登上千佛山顶,大有“登高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放目远望,千佛山东临卧佛山,西接龟山,南遥鹏鸟山,北接铃山,好比众星捧月一般,俨然既是至尊无上的千佛山,构成了娑婆世界中为以独有的五方五佛刹土。  千佛山脚下四季常温的长春泉,涓涓细流,清澈见底,尤其是内含偏硅酸、锶型矿物质10余种,均达国家规定标准,有益软化心脑血管、强身健体。在民间流传的打油诗言道:两山之间峡谷间,一股清泉涌沟边。自北向南流不尽,清澈透明水甘甜。严寒时期不结冻,神奇奥秘美名传。微量元素增人寿,众人称其长春泉。昔日成河往南淌,今日筑湖游人观。

巨龙湖

  巨龙湖  巨龙湖位于阜新市彰武县城东北后新秋镇,距县城35公里,有彰康公路可通阜新市彰武。1959年以混沌河改修建成水库,1970年竣工。修水库时,因开挖两条引水渠道,形如龙须,故取名为“巨龙湖”。巨龙湖水库汇水面积为27.5平方公里,主坝长1825米,坝高55米,顶宽4.5米,总库容量1,440万立方米。  近年,巨龙湖增添了游艇、垂钓等设施,辟为旅游景点。游人乘游艇可畅游宽阔的湖面。至湖中,水天一色,烟波浩渺,如入江南水乡。湖中有小岛,面积约10亩,于岛上修建了“巨龙亭”,设水上餐厅,特殊风味的“鱼宴”,令游人一饱口福。  此景观位于彰武县城东北后新秋镇的巨龙湖,距阜新市140公里。巨龙湖水面面积为27.5平方公里,1959年以混沌河改修建成水库,湖岸有沙底浅滩,是天然浴场。  独立巨龙湖畔,水天一色,烟波浩渺,湖心渔岛荡漾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玲珑剔透,虚无缥缈。乘游船乘风破浪涉足渔岛,蝶飞雀舞,花繁草茂,可远望农耕,近听渔歌,一派塞北江南风光。夜宿渔岛,可望水中明月,可听鱼打渔火,亦可独钓,虫唱蛙鸣,杨柳依依,夜风婆娑,怡然自乐。岛上设有巨龙亭、游廊,水上餐厅等,鲤鱼、鲢鱼、鲫鱼、鲇鱼、白鱼……现捕捞现烹制,可食鱼肉肥美,品稻米清香。  巨龙湖素以“渔岛映月”这一景观而著称,多年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引来无数游人寄情山水,引吭高歌。  

大漠林海风光

  此景观位于彰武县章古台镇境内的万亩松林,距阜新市160公里。  沙地形成的原因主要受北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侵蚀影响和柳河冲击泛滥,风积所致,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封山育林,种树种草,保持水土,并由于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和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的推动,加强绿化,防止了沙化扩大,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流动沙丘已缩小到3.92万亩,分布在四合城乡、章古台镇、后新秋镇及阿尔乡畜牧场等地,可耕地面积达到43万亩。   章古台地处号称“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地南缘。建国初期,这里沙海茫茫,沙丘滚滚,流动沙丘侵蚀着大片良田。50年代初期,国家在这里成立了固沙造林研究所,经固沙所同志30多年来的努力,终于在大漠中开垦出一片绿洲——万顷人工防风固沙林。这一奇异的景观,仿佛象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金色的沙海之中,万顷-,翠-滴,鸟语花香,兽走禽飞,松涛如泣如诉。置身其中可以进行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可以牧牛、牧羊,可以捡拾红蘑、黄蘑、草蘑等真菌;也可以沙海造林,去感悟人工造林锁住肆虐的“黄龙”——人定胜天的真谛。登临四层防火瞭望塔,举目北望,科尔沁沙漠黄沙漫天,若秋风大作之时,沙涛滚滚,撼人心魄。鸟瞰四周,绿树婆娑,绿海黄沙,交相争辉,登临此塔,发古幽思,叹人之伟力,惊世之奇观。  章古台镇  章古台位子辽宁省西北边缘,彰武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前哨,东与彰武境内四合城乡接连,西邻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南接冯家镇和大冷蒙古族乡,东南接大德乡,北接阿尔乡镇。属亚湿润干旱区,年降水量450-550毫米。年蒸发量1200-1450毫米,年年均温5.7℃,最高35.2℃,最低-29.5℃,瞬间最大风速32米/秒,每年大于5米/秒的起风沙达240次之多,…… 详细++

圣经寺

圣经寺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圣经寺,蒙古族-教寺庙。位于彰武县城东北百华里的大四家子乡扎兰营子村。东北与康平、东南与法库居邻。始建于清道光21年(1841年)。坐基于龟山山脊之上,四周八山环绕。  创建人一世信持-包.甘曹扎兰毕(朝阳人),秉承施主宾图郡王旨意,奔走四方,募化资金筹建,原计划建九九八十一间,因故只建成78间。彩壁辉煌的78间三层楼阁正殿,一层(诵经殿)、二层(藏经殿)的梁、柱、斗拱雕刻精美细致,色彩鲜艳;三壁(除北壁墙)墙皮(内外墙)彩绘壁画殿野,画有栩栩如生的《转生图》、《八卦.天文图》、四大天王释迦牟尼佛、天王佛、0神与民间传说“青牛白丫”等传奇故事。山门3间(扒毁),左、右斋房14间(扒毁),厨房7间(扒毁)和配院多间(-宿舍),山门前一对石狮与旗杆(拔毁)转经楼等,占地二万平方米建筑群,取名扎兰庙庙章,《混元佛门》。寺庙建筑风格局部仿西藏的布达拉宫,属锆钢式建筑。  光绪27年(1901年),二世-包.甘曹图戈杰以广积经卷盛名于世,-达512名,正殿东北建白塔两座(毁于“文革”时期),更庙名为《圣经寺》,传延至今。1988年,圣经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四家子乡  大四家子乡位于康、彰、法三县交界处,总面积113.7平方公里,所辖扎兰营子、宫家窝堡、夕明、东梁、胜利、大四家子、6个行政村,居民3200户,12000口人,全乡地势属浅山丘陵区。耕地面积53000亩,以粮谷、大豆等作物为主。 近年大四家子乡交通事业发展,黑色路面达到23.35公里,南通沈阳;北连内蒙;西达阜新、彰武;东到康平、法库。为大四乡山区…… 详细++

大清沟风景区

  大清沟水库旅游景区  位于彰武县境内的西北部,距县城五十公里。与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相邻,北与内蒙古大清沟自然保护区接壤,东与省级彰武县清沟自然保护区相接南与彰武县大冷乡程沟村相连,总面积9448亩,其中水面2600亩,海拔高度为130--235之间。这条沟长几十里,沟深五十到一百五十米,沟的波度二十到二十六度,沟底五十到一百五十米,沟顶宽二百到八百米。这条沟的源头在内蒙古哲盟科左右旗。大清沟风景宜人,这里珍、奇、古、怪,植物奇特、景色秀丽,多年来吸引着中外游客、专家和学者宜。大清沟四季长青,花开不断。沟内百余种,各种植物达七百种左右,其中木本植物百种以上。按自然分布基本形成了以水曲柳、蒙古栎、大果榆为代表的三个植物群落。药植物二百余种,观赏植物三四十种以上,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赤橙黄绿青兰紫真是五彩缤纷、百花齐放。如春夏开花的芍药、百合香线菊、稠李、野玫瑰、杜娟大药杓兰等;硕果满支的南蛇藤,其红果黄萼,素有北国梅花之称。纤维植物分布也很广。野生果树资源也不少,生野菜植物资源也较丰富。此外,还有猴头、云芝、黑木耳、磨菇等真菌山珍植物资源。  大清沟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点被人们发现,流传出“八大怪”:马架房、土板墙、沙土打墙墙不倒,原始森林冬天有青草;大涝不洼,大旱不干,乌鸦不筑巢,青蛙不会叫,更为大清沟蒙上了一层秘不可测的面纱。在沙海碧波中品鱼宴、游森林、垂钓、游泳……尽享大自然丰厚的馈赠。大清沟景区已成为辽宁乃至东北的重要景区,1998年该景区被评为辽宁50佳景之一。

那木斯莱

  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

辽宁绿维农业有机庄园

  辽宁绿维农业有机庄园坐落于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彰武县大冷镇,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是一家集农业风情、种植文化、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庄以注重生态、崇尚自然为特色,以服务农业、建设农村为理念,先后开发了有机农庄、农家有机餐饮、农家风情、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拓展训练、素质教育、水上乐园、农业观光等旅游活动项目,使游客在游乐中悠闲的享受淋漓尽致的农庄美景和回归自然的美好意境。

闹德海水库

  多功能的闹德海水库

沙海清沟

  沙海清沟  沙海清沟景观位于彰武县西北部的大清沟,坐落在科尔沁沙地南缘,距阜新市110公里。  连绵的沙丘、断裂的峡谷、荡漾的碧波、广袤的草原、沙丘植物和珍禽异兽等构成了大清沟颇为奇特完美的自然景观。在这里既可以观赏山光湖色和举世闻名的粉沙大坝,还可看到水库中戏游腾跃的鲢、鲤、鲫、草鱼。大清沟以其独特的沙海和原始森林汩汩流出的天然泉水组成,总库容量为200万立方米,碧水清澈见底,上游万泉喷涌,下游水平如镜。湖面开阔,岸曲悠长,倒影清晰,景致奇妙。飞来峰、降魔塔、大漠行宫、菊玛女神像、鸵鸟园、滑沙场等景观给游人留下无限的神秘感。大清沟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点被人们发现,流传出“八大怪”:马架房、土板墙、沙土打墙墙不倒,原始森林冬天有青草;大涝不洼,大旱不干,乌鸦不筑巢,青蛙不会叫,更为大清沟蒙上了一层秘不可测的面纱。在沙海碧波中品鱼宴、游森林、赏驼鸟、垂钓、游泳……尽享大自然丰厚的馈赠。大清沟景区已成为辽宁乃至东北的重要景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高山烽火台

  高山烽火台  高山台是一座小山,位于彰武县城西四公里的柳河西南岸,山是南北走向,蜿蜒起伏,象一条奔腾的巨龙,又象一只俯卧的猛虎,山不太高,海拔高度仅175公尺。在高山台山之巅,矗立着一座饱经岁月的烽火台,其台状是方斗形,台基边长9米,顶部边长8米。青砖白灰口,砖长40.2厘米,宽17.2厘米。厚10.2厘米,南面台高8.49米,西面高6米,北面高6.57米,东面已渐成断坡形。1985年6月阜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烽火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边墙外路台之一。古战争遇外敌入侵时,白天放烟,夜晚放火传递信息,在历史上超过无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保存历史遗迹,恢复烽火台原貌,1997年,彰武县人民政府把修复烽火台做为为全县人民办的十件好事之一,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烽火台上顶宽8.7米,下底宽9.7米,台高8.7米,使悠久的彰武历史重放异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彰武黑豆

  旧日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黑豆,现在却成为彰武县的一个特点农产物。去年,彰武县黑豆种(zhòng)植面积8万亩,年产黑豆2.4万吨,此中40%销往国外。作为一项财产,彰武县正采用办法积极打造“黑豆大县”的品牌。   据悉,黑豆莳植在彰武有着长久的汗青,彰武黑豆籽粒丰满、口感好、无药物残留、出产情况无污染,是自然的无公害食物,是以一向深受花费者接待。尤其是近几年来,因为黑豆的产量和市场价钱均高过通俗黄豆,农人莳植积极性高涨(zhǎng),莳植面积增加很快。   跟着黑豆财产的强大,今朝彰武县拥有黑豆出产加工企业4家,农人掮客人80多名,各家企业积极申请绿色食物标记,“绿抵家”、“满华”等黑豆品牌更是在国表里杂粮市场上颇著名气。本年,该县将在集中重点乡镇、扩展莳植基地以及提质增效方面深做文章,打算(huà)在原有基本上,把黑豆莳植面积增添到10万亩,估计总产量可达3万吨以上,经济效益可跨越1.5亿元。   地域范围   彰武黑豆产于彰武县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四堡子乡、冯家镇、兴隆堡乡、东六镇、大德乡、前福兴地乡等8个乡镇。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53′-122°58′,北纬42°07′-42°51′,全境无高山,最高点海拔为313.1m。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四堡子乡位于全县西北部,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及库仑旗接壤;东六镇位于全县东南部,与沈阳新民市接壤;冯家镇、兴隆堡乡、大德乡、前福兴地乡位于全县中部。总生产面积6667公顷,年总产量10097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彰武县土壤共有棕壤土、褐土、草甸土、水稻土、风沙土、盐土、碱土、泥炭土等8个土类,19个亚类,55个土属,68个土种,由东至西为从棕壤到草甸土到风沙土的分布规律。土壤pH值在6.8-7.2之间。土壤肥力状况中等,有机质含量1.2-1.3%之间。彰武县地质构造为阴山东西复杂构造地带和新华夏系两个地质构造地带,是大兴安岭——太行山隆起带和松辽沉降带的交接部位。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地貌似簸箕形。东、西为丘陵,北部为沙地,中、南部为平原,比例为“三丘三沙四平洼”。   (2)水文情况:彰武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柳河、绕阳河、养息牧河和秀水   河,均属辽河水系。柳河为全县第一大河流,于新民市境内汇入辽河,流经县内10个乡镇,流程全长117km,全年径流量4641万m3。彰武县还有42座水库,总库容9523m3,总控制面积1163km2。年平均地表径流为2.08亿m3。地下水资源丰富,总贮量达5.3亿m3/年,可开采地下水资源3.22亿m3/年,水质较好,没有人为及工业污染,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3)气候情况:彰武县四季分明,寒冷期长,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且多,平均风速3.8m/s。年平均气温为7.5℃,年平均年降雨量510.3mm,年总降水总量为16.94亿m3,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81mm。平均年日照时数2822.6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136.6kcal/cm2。平均无霜期158天。彰武县作物生长季节日照充沛,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热量条件可满足彰武黑豆生长。   (4)人文历史情况:彰武黑豆的种植起源于1907年,至今已有100年历史。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彰武黑豆已成为全县的名优特产,2006年彰武县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黑豆)标准化生产基地。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四堡子乡、冯家镇、兴隆堡乡、东六镇、大德乡、前福兴地乡等8个乡镇,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的要求。   (2)品种选择:选用经审定推广的、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品种要求符合脂肪含量20%以上,或蛋白质含量40%以上,并进行单一品种生产。未经审定的品种和转基因黑豆品种,不得采用。   (3)生产过程管理:彰武黑豆生产过程必须执行《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操作规程》(DB21/T1243-2003)。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彰武黑豆人工收获在落叶达90%时进行;机械收获则在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进行。要求不同品种单独收割、单独运输、单独脱粒、单独贮藏、单独加工、单独包装,防止与普通豆类混杂。收割时,割茬要低,一般距地面5cm-6cm,以不留荚为准。收割时做到不丢枝、不炸荚,损失率小于1%。割后晒5-7d,要及时打场脱粒。脱粒后,进行   人工扬场或机械清选。要求统一分级过筛,清除杂质和瘪豆,达到粒度均一,破碎率小于2%,杂质小于1%,虫蚀率小于1%,青豆率小于2%。清选后籽粒晾晒数日,以降低含水量,含水量小于15%。   (5)生产记录要求:彰武黑豆的生产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彰武黑豆呈卵圆形或球形,表皮黑色或深绿色。   (2)内在品质指标:彰武黑豆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粗纤维。蛋白质含量达48%以上,居豆类之首。脂肪含量12%,吸收率为95%,以不饱和脂肪为主,组成是棕榈酸2.4%-6.8%,硬脂酸4.4%-7.3%,花生油酸0.4%-1.0%,油酸23.0%-35.6%,亚油酸51.7%-57.0%,亚麻酸2.0%-9.8%,不饱和脂肪酸达86.1%以上。此外,黑豆还含1.64%的磷脂。   (3)安全要求:彰武黑豆执行《绿色食品豆类》(NY/T285-2003)标准。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分级:彰武黑豆按子粒饱满程度分为特级和一级。   (2)包装:采用的包装袋为植物油麻袋或编织袋。   (3)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彰武黑豆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4)其它:贮藏、运输执行《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056-2006)。   

彰武花生

  彰武县种植花生历史由来已久,资源优势明显。彰武县多半土地为沙质土壤,适合于花生种植,白沙、唐油、阜花等优势品种在该县已种植多年,质量上乘,具备出口创汇能力。自2010年彰武县把花生确定为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来,经过两年努力,产业发展迅速,初具规模。2010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85万亩,花生产量达2.8亿公斤。今年花生种植面积为100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3.5%,因受自然灾害影响,总产量比去年略低,但仍将超过2.5亿公斤,总产值9亿元左右,全县农民仅从花生一项人均纯收入就可增加4500元。   彰武花生   地域范围   彰武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部。北纬42°07′—42°51′,东经121°53′—122°58′之间,东连康平、法库两县,南接新民市,西隔绕阳河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相邻,北依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全境呈枫叶形,东西长87.5km,南北宽79km,总面积3641平方公里。覆盖县内彰武镇、哈尔套镇、章古台镇、五峰镇、冯家镇、后新秋镇、东六镇、阿尔乡镇、苇子沟乡、二道河子乡、西六家子乡、两家子乡、双庙乡、平安乡、满堂红乡、四堡子乡、丰田乡、大德乡、大冷乡、前福兴地乡、兴隆堡乡、兴隆山乡、大四乡、四合城乡24个乡镇,面积100万亩。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彰武花生在长期的栽培和自然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特征。花生外观整齐一致,干净洁白,籽仁有光泽,无裂纹,圆润饱满,种皮粉红色,荚果呈斧头形或蚕茧形,皮薄,2粒荚,籽仁为椭圆形。 (2)内在品质指标: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测定,彰武花生粗蛋白含量32.6%,比花生蛋白平均值27.45%高出5.15%,使得彰武花生表现出食味鲜香、细腻适口。同时,彰武花生中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特别是含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有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的功能。 (3)产品质量安全规定:明确登记产品市场准入所遵循的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名称、具体内容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GB3059——1996 大气质量标准 GB5084——19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3838——1998 国家地面水质量标准 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彰武大扁杏仁

  彰武大扁杏仁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的特产。彰武县现有大扁杏15万亩,其中结果树达3万亩。彰武县大扁杏基本以龙王帽为主,其杏仁粒大、品质优,2000年在省优质果评选会上荣获金奖,同年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优质仁用杏生产基地。目前彰武县生产的大扁杏杏核及杏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大扁杏其杏仁、杏肉、杏核均可加工制成多种产品,其产品国内外市场前景看好,彰武县现有大扁杏15万亩,其中结果树达3万亩,由于初果期树较多,年产优质大扁杏核只在25万斤;盛果期树亩效益均在800元以上。主要分布在平安、双庙、后新秋、苇子沟、大四、前福兴地等乡镇,我县大扁杏基本以龙王帽为主,其杏仁粒大、品质优,2000年在省优质果评选会上荣获金奖,同年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优质仁用杏生产基地。目前我县生产的大扁杏杏核及杏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大扁杏仁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每100克杏仁中含有钾800毫克、钙380毫克、镁200毫克,具有极高的滋补营养价值,而且糖量低,也是减肥人士的好食品,杏仁也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可发散风寒,止咳平喘,清热解毒之功效。   彰武大扁杏仁产地范围为彰武县彰武镇、哈尔套镇、章古台镇、五峰镇、冯家镇、后新秋镇、东六家子镇、阿尔乡镇、苇子沟蒙古族乡、二道河子蒙古族乡、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两家子乡、双庙乡、平安乡、满堂红乡、四堡子乡、丰田乡、大德乡、大冷蒙古族乡、前福兴地乡、兴隆堡乡、兴隆山乡、大四家子乡、四合城乡。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后新秋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后新秋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