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绍兴麻鸭 | 产品名称:绍兴麻鸭 产品产地:浙江绍兴 产品类别:家禽 产品季节:秋季为最肥 产品成份:鸭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核黄素、硫胺素、钾、钠、氯、钙、磷、铁等成分。可食部分鸭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16%-25%,比畜肉含量高得多。鸭肉中的脂肪含量适中,约为7.5%,比鸡肉高,比猪肉低。脂肪酸中还包含不饱和脂肪酸,消化吸收率比较高。 产品特性:绍鸭体躯狭长,蛇头暴眼,嘴扁颈细,背平腹大,臀部丰满,形似“琵琶”。其行动敏捷,善于潜水觅食,生长快,成熟期短,合群性好,抗病力强,产蛋率高。 产品功效:中医称鸭为“药”和滋补上品。鸭肉味甘、性寒,有益阴、养胃、补肾、除虚弱、消肿、止咳化痰作用,可辅助治疗阴虚水肿、羸弱乏力、清暑养阴、大便秘结、贫血、慢性肾炎等疾病。凡身体虚弱、患病初愈、时常上火者,尤其是─些低烧、食少、口干、大便干燥和有水肿的人,食鸭肉最有效。老人、儿童常常阴虚,故也应常吃点鸭肉为好。 产品简介:绍兴麻鸭,因鸭毛呈麻褐色带黑斑而得名,又因主要产于绍兴,故亦称“绍鸭”。既可放牧,又可圈养。公鸭个体不大,而肉嫩、味鲜美,一般饲养六七十天便可上市。母鸭每只年平均产蛋250至290枚,高产群鸭每只可产蛋300枚以上,为中国蛋用型鸭种中之佼佼者,有“禽中明珠”之称。饲养多年的母鸭,俗称“老鸭”,被视为补品,“火腿炖老鸭”,向为绍兴名菜。1984年,《绍兴麻鸭纯系培养阶段成果》科研项目,获商业部三等奖。1987年,农业部在上虞建立绍兴麻鸭原种场。同年,商业部复在绍兴设立麻鸭育种科研场,并先后将鸭种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放养。纯种绍兴雏鸭,远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产品历史:绍兴养鸭,宋代就很普遍。陆游《稽山行》即有“陂放万头鸭”之句。民间素有“种稻酿酒,酒糟养鸭,鸭粪肥田”习惯。 |
清炖越鸡 | 清炖越鸡 清汤越鸡采用著名的“越鸡”烹制成肴。绍兴在春秋时期曾是越国的故都,越王台就是建于卧龙山(令府山)的东侧。相传在越王宫内,原先养有一批花鸡,专供帝王后妃观赏玩乐,后来此鸡外流民间,经过当地百姓精心饲养,纯种繁殖,速成为优良的食用鸡种。民间多用它清炖而食,其肉质细嫩,鸡骨松脆,汤清味美。为了将这一名鸡发扬光大,大柏树绍兴饭店在绍兴农村虞南山区政府的支持下,发动农民利用山坡、庭院、竹林等放养越鸡,食之五谷杂粮、田间地头虫草活食,饮用溪水,建立了纯种家养鸡的绿色基地。 原料: 主料:活嫩越鸡1只(约重1250克) 配料:熟火腿片25克,熟笋片25克,水发香菇3朵。青菜心3棵 调料::绍酒25克,精盐1.5克,味精2.5克 。制法: (1) 将越鸡宰杀,褪毛,洗净后斩去鸡爪,敲断小腿骨,在背部离尾臊3.5厘米处开一小口。掏出内脏,洗净,放在沸水锅中氽一下,洗去血沫。 (2) 取大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将鸡放入,舀入清水2500克,加盖用旺火烧沸,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继续焖煮约1小时,捞出转入品锅内(背朝下),倒进原汁。然后,把火腿片,笋片,香菇排列于鸡身上,加入精盐,绍酒,味精,加盖上蒸笼用旺火蒸约30分钟。取出放上焯熟的青菜心,即成。 |
柯桥豆腐干 | 解放后,“老蒋元兴”等十几家作坊并入柯桥供销社食品厂,五香茶干曾一度行销于甬线一带的火车、轮船和饭店酒馆之中,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柯桥豆腐干这一传统的名特产不仅没有较大的发展,而且质量有所下降。目前柯桥供销社食品厂生产的正宗柯桥豆腐干日产仅8000多块,绝大部分按计划供应当地居民,少部分被乡镇企业、厂矿食堂等单位特约订购去。市场上货源紧缺,供不应求。 柯桥豆腐干是绍兴传统的名特产之一,以其历史悠久、制作精细、风味独特而驰名省内外。柯桥豆腐干原名“五香茶干”。辅料特多,做工考究。它选用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配以大茴、小茴、桂皮、丁香、山萘、黄酒、甜面酱、冰糖等十几种辅料精制而成。制作一块豆腐干需要经过选料、磨碎、滤浆、冲浆、点花、上箱、包扎、焐制、晾晒等12道工序,传统手工工艺操作方法十分严格,如开板后的半成品,每一块均需单独用棉白布包裹(布袋四周须手工缝制,不能用缝纫机加工),然后加辅料经过12小时的文火焙制而成,其成品外观呈沉赭色,内质玉白细嫩,韧而不硬,既香又鲜,经口细嚼,回味悠长,久吃不厌;若与盐炒花生米同吃,被誉为“素火腿”,其味更佳。而且营养丰富。 产品名称:柯桥豆腐干 产品产地:浙江绍兴柯桥 产品特性:外观呈沉赭色,内质玉白细嫩,韧而不硬,既香又鲜,经口细嚼,回味悠长,久吃不厌 产品成分:40%是蛋白质,25%是碳水化合物,20%是油脂,而且多元不饱和脂肪酸高达61%,加上各种矿物质、维生素,营养成分并不输肉类,又不含胆固醇 产品功能:益气、补虚、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力气、补虚、能食、高营养、高无机盐、低脂肪、低热量 产品历史:两千多年历史 产品简介: 柯桥豆腐干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朝末叶,柯桥镇上的水作坊、酱作坊等手工工场发展较快,豆制品种类繁多,其中数“老蒋元兴”的豆腐干最为醇香味美,享有盛名,为一般酒店常备的佐酒佳品。柯桥又是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的主产地之一,街头巷尾酒店众多。用柯桥豆腐干下酒,不仅味美,而且经济实惠,所以一些夜航船的老大与伙计们每次途经柯桥时,总要上去买几封豆腐干,喝酒品尝后继续航行。由此,柯桥豆腐干的声誉随航船所到之处广为流传,风行于杭嘉湖、浙东一带及江苏、上海等地。 典故:早在清乾隆年间已颇闻名。相传乾隆皇帝出京南巡时,吴东知县献奉的土特产品中就有黑豆腐干。乾隆皇帝品尝后称先赞不己,从此成为贡品。 |
绍兴丝绸 | 产品名称:丝绸 产品产地:主产于绍兴县、嵊县和诸暨市 产品类别:绸、缎、绵、纺、绉、绫、罗等十四个大类。 产品特性:图景新颖,富丽华贵,层次分明,栩栩如生。色泽明亮,手感柔软,条干均匀,伸强度好,清洁度高,偏差小,切断少,呈珠光宝色 产品历史:绍兴素以丝绸之府著称,早在春秋时代,“劝农桑”就被列为越王句践国策之一。至唐、宋,绍兴越罗、尼罗、寺绫,已驰誉各地。《越游便览》载:“绍兴西北华舍,为绸机荟萃之区,亦即绸市集中之地,出品为纺绸、线春。下坊桥则多织花素贡缎,质细而韧,物品优良,行销全国及南洋各埠,厥数颇钜。” |
绍兴大菱 | 产品名称:绍兴大菱 产品产地:浙江绍兴 产品特性:繁衍于水下,因长尖角,才免受鱼类吞食 产品成分:内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脂 肪和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 产品季节:9月中、下月采摘 产品功能:能治腰腿筋骨疼痛、周身麻木不仁、风湿入窍之症、老人长食菱粉粥, 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 产品历史:绍兴栽菱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越州栽菱已甚普遍,唐代诗人朱庆余 有诗曰:“湖上微风,小榄凉,翻翻菱荇满回塘。”描绘了古鉴湖的菱荡 景色。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菱,产莫盛于山阴,每岁八月,菱舟 环集鉴湖中。” 产品简介:绍兴大菱是我市的传统特产之一。绍兴系水乡泽园,江河纵横,湖泊广布,水质肥沃,生态环境十分适宜大菱生长。早在唐、宋时期,绍兴栽菱已很普遍,朱庆馀(唐)有一首咏鉴湖的诗中写道“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又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四角、三角白菱,其花紫色,昼合宵开,随月转移,犹葵之随日也。越中所产,罗文菱最大即所谓腰菱也。”可见当时人们对菱已很熟悉,对其生物特性也有所研究。明、清两代,绍兴菱事仍盛。《嘉庆山阴志》这样写迈:“越人谓小者为刺菱,巨者为大菱,四角者为沙角菱,产莫盛于山阴,每岁八月,菱舟环集鉴湖中。”刺菱即野生菱,50年代初,狭茶湖一带,尚繁茂,乃至船路堵塞。解放后,绍兴大菱生产又有新的发展,先后引进了不少新品种,每年种菱面积不下万亩,多的年份达二三万亩,成为水乡农民一笔可观的副业收入,近年面积缩减。约维持在5000亩上下。主要分布在绍兴县的鉴湖、马山、皋埠、袍谷、胜利等区乡。另外上虞、诸暨“湖区”的部分乡村也有少量栽种。 |
清汤越鸡 | 牋牋绍兴传统名菜。采用本地良种鸡、火腿、香菇等制成。将活鸡宰杀、煺毛、去内脏、洗净,放在沸水锅内氽过,用清水洗去血沫;取大砂锅,铺上竹箅子,将鸡放在架上(背朝上),加清水,用旺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焖煮至八成熟;捞出放入品锅内(鸡背朝下),加火腿片、笋片、香菇及精盐、味精、绍酒等调料,倒入原汁鸡汤(淹没鸡腹),上蒸笼用旺火蒸至配料熟透出笼,添上焯熟的青菜心即成。肉白嫩,骨松酥,香气浓,汤清鲜,享有绍兴“菜中皇后”之誉。( 绍兴) 菜系:浙菜 口味:咸鲜 价格:40-80元 特色:汤清味美,“越鸡”肉质细嫩,鸡骨松脆。 原料: 鸡1000克,油菜心50克,火腿25克,冬笋25克,香菇10克,黄酒25克,盐2克,味精3克。 制作方法: 1. 将活嫩越鸡宰杀、煺毛,洗净后斩去鸡爪,敲断小腿骨,在背部离尾臊3.5厘米处开一小口,掏出内脏,洗净,放在沸水锅中汆一下,洗去血沫。 2. 取大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将鸡放入,舀入清水2500毫升,加盖用旺火烧沸,撇去浮沫。 3. 改用小火继续焖煮约1小时,捞出转入品锅内,倒进原汁。 4. 然后,把火腿片、笋片、香菇排列于鸡身上,加入精盐、黄酒、味精,加盖上蒸笼用旺火蒸约30 分钟,取出。 5. 将焯熟的油菜心放在炖好的鸡上即成。 制作要诀: 1. 将鸡放入品锅蒸时背朝下放; 2. 越鸡产于绍兴,故选鸡时要选用绍兴地区百姓精心饲养,纯种繁殖的食用越鸡。 |
会稽越砚 | 越砚在国内享誉已数百年。产于浙江绍兴市。越砚的特点是石质稠润细腻,呵气成云,磨墨无声,就水研墨似漆,发墨不损毫颖;在工艺上,刀法洗炼、线条明快、结构疏朗,图案自然和谐,独具风格,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越砚选用绍兴城南会稽山的“越石’雕刻而成。越石有黑涂涂、紫莹莹、青光光等几种。具有青花、鱼脑、虎皮、金线、银丝、蕉叶、玉带、紫袍、美人红等自然花纹。质地优良,色泽光洁,为制砚佳品。《冬心集》载,金冬心曾游会稽山麓,拾一石沾砚,爱不释手,认为砚之上品。雕砚根据石纹、石色,按石色层次变化,进行构图造型,因材施艺,精心布局。砚台雕刻分:高、低、薄、中等,还有多层的浮雕,工艺精细,别出匠心。雕后经细打、精磨、上油和拳磨,配以红木,花梨木等砚盒。越砚质细不滑,发墨细连不损毫,磨之无声,呵气成云,色致妍丽。 |
角竹 | 产品名称:角竹 产品产地:浙江省绍兴市 产品特性:鲜嫩味美,品质细嫩,口感较好,营养价值高。 产品成分:蛋白质、脂肪、糖、磷、钙、铁和多种氨基酸等 产品功效:清凉解毒、降压、降脂、养颜、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等功效 产品简介:角竹,主产于会稽县(今属上虞县)长塘、樟塘、长山等乡和汤浦镇。角笋内含蛋白质、脂肪、糖、磷、钙、铁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份,既可鲜食,亦可加工。其笋酪氨酸含量低,制成罐头,汤汁清,形态好,外观美,是食用佳品。1990年,国家林业部将上虞县角竹繁育及丰产技术列为林业科技重点推广项目,并确定在长塘乡等地建立角竹生产基地。角竹种苗远销江苏、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和上海等10多个省市。 产品历史:元代李衍著《竹谱详录》载:“角竹出越州诸山,亦紫竹之类。但色淡,如牛角,故名。其质坚硬。”清康熙《会稽县志》亦云:“角竹,节高而疏,笋味淡,有斑色。”角竹为笋、竹两用,以笋为主。 |
绍兴乳黄瓜 | 产品别名: 酱黄瓜 产品名称:乳黄瓜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简介:系绍兴酿造行业传统名特产品。清康熙《会稽县志》载:“王瓜、青瓜四五月熟。”(王瓜即黄瓜)。乳黄瓜,以嫩黄瓜为主料。采摘时花犹未谢,刺布全身,当天采摘,当天腌制。此种瓜如未断奶婴儿,故用“乳”字。制作规格每公斤60支左右,配以食盐、母子酱油、甜面酱、味精、黄酒、白糖等辅料,经三次腌渍(俗谓头爆、二爆、三爆),始成优品。绍兴乳黄瓜以脆嫩爽口、香甜鲜美、营养丰富著称,被誉为“酱菜之宝”。1987年,鉴湖牌和舜-乳黄瓜,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产品远销日本等地。 产品历史:乳黄瓜又名酱黄瓜,是我市的传统特产之一。早在清康熙年间就开始加工乳黄瓜,60年代初期就出口日本、港澳地区,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其中绍兴咸亨食品厂生产的鉴湖牌乳黄瓜和上虞章镇酿造厂生产的舜-乳黄瓜均获1987年部优质产品称号。目前年产量在500吨上下,出口200吨左右。 |
梅干菜扣肉 | 绍兴当地最有名的家常菜,精猪肋条肉切大块,用绍兴花雕酒和葱、姜腌半小时,拌菜而煮,油而不腻,肉沾菜香,味道鲜美。 |
绍兴醉蟹 | 【醉蟹】 “醉蟹”,相传由在安徽作幕的绍兴师爷所创。 当时,淮河两岸蟹多为患,当地百姓却不知食用,庄稼遭害,驱赶无方, 十分惊恐。师爷便向州官提议,鼓励百 姓捕捉,上交官府,他则备好许多 大缸和食盐、黄酒,将蟹膨制起来,然后,到各地销售,绍兴俗称其为“淮 蟹”。 “醉蟹”是在此基础上改良而成,经选蟹、养蟹、制 卤、浸泡、酸制 等工序精制,讲究制作周期、食用时期。特具清香肉活、味鲜吊舌的特点。 |
地区 | 特产 |
---|---|
东湖社区 |
---- |
银兴社区 |
---- |
前孟葑村 |
---- |
大湖头村 |
---- |
塘下赵村 |
---- |
独树村 |
---- |
东湖村 |
---- |
集体村 |
---- |
樊江村 |
---- |
新桥村 |
---- |
牌口村 |
---- |
吼山村 |
---- |
薛家埭村 |
---- |
东杨湾村 |
---- |
上蒋村 |
---- |
下堡村 |
---- |
皇埠村 |
---- |
攒宫村 |
---- |
藕泾村 |
---- |
腰鼓山村 |
---- |
胜利村 |
---- |
西鲁村 |
---- |
漫池村 |
---- |
朱家泾村 |
---- |
鲁家泾村 |
---- |
黄泾村 |
---- |
东龙山村 |
---- |
阮家湾村 |
---- |
笄山村 |
---- |
东林村 |
---- |
山前徐村 |
---- |
坝内村 |
---- |
坝口村 |
---- |
凤鸣村 |
---- |
后孟葑村 |
---- |
西湖岙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