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汝瓷 | 坯质好、质明亮、面下呈斑点、隐纹、冰花。为历代珍品。产于汝州市。 汝瓷在我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第一批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汝瓷厂专家试烧成功并得到陶瓷专家的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汝瓷的典型特色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汝瓷”烧造地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烧造“汝瓷”主要原料 唐代,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黄长石、砂岩石、半坡土、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汝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 “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相关历史记载资料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下一篇:汝瓷烧制技艺 |
翟集陈醋 | 翟集米醋简介 河南特产之中原名醋---“阳柳牌”米醋,产于河南省宝丰县翟集古镇,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 历史渊源 早在商代盘庚时期,翟集居民即借当地运粮河泉水打曲淋醋。遂形成集市。春秋战国时期,楚太子在此筑父城。至东汉,城池醋坊已成规模。据《后汉书冯异传》记载: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好读书,通 ;《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异随刘秀征战南北、荡平天下。异不与诸将1,独屏树下,人曰 ;“大树将军”,被汉光武帝刘秀敕封为阳夏侯,后在明帝时追封为 ;“云台二十八功臣”之一。据史志工作者考证,父城乃冯异故里。 冯异带兵讨匈奴,所带家乡士兵不服北方水土,染病者众多。冯异命人急调家乡陈醋万桶,以醋佐餐,治好了士兵的疫病,打败了匈奴,凯旋而归。 明清年间,翟集醋之名愈盛,明成祖朱棣封翟集醋为“御用醋”,并亲书“上乘佳佐、稀世精酿”。 大文学家程颐也曾赞叹“酒香在宝丰、醋香在翟集”。 抗日战争时期,伟大的国际战士白求恩大夫因闻宝丰翟集陈醋之美誉,于1936年托郏县韩先生为其代购翟集醋数百斤。 荣誉 翟集醋系列产品先后于一九八六年荣获“河南省食品行业名优产品金杯奖”,同年十二月通过省级鉴定,各项指标达到国家部级标准,一九九七年荣获“河南省优质食品证书”,一九八八年获“河南省重大科研成果奖”,一九八九年获得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翟集醋达到鼎盛时期。下一篇: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 |
郏县红牛 | 产于河南郏县。其体型匀称,肌肉丰满,体高约130厘米左右,头方耳大,颈长适中,肩峰隆起,胸深背宽,尻稍斜,侧观呈长方形,尾根稍高,尾细长,蹄圆大而质坚实。母牛乳房发育良好,腹部充实,但体偏低。公牛颈稍短,?甲宽厚有雄相。毛色有红、浅红、紫红三色,纯净无杂毛,富光泽,红、浅红牛有暗红色背线及深色尾帚。角型不一,偏短而质密,呈红或蜡黄色,角尖为紫红色,富光泽。肉脂香美,皮质坚韧,致密柔软,富有弹性,制革经久耐用。下一篇:郏县铁锅 |
宝丰酒 | 宝丰酒是选用优质高梁为主要原料,以小麦、大麦、豌豆混合制曲,采取地缸发酵,清蒸清烧,陶缸贮陈,科学勾兑而成。整个酿造工艺从“清”字入手,以“净”字收尾。具有酒液无色透明、清香芬芳、甘润爽口、回香悠长的特点。1956年被评为河南省名酒。1979年,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酒。1984年在全国第四届评酒会上,再次被评为国家优质酒。1984 年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中,荣获金杯奖。 宝丰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西依伏牛,东瞰平原,沙河润其南,汝水藩其北,菽麦盈野,地涌甘泉,为中州灵秀之地。追溯宝丰的酿酒起源,有历史根据的是仪狄造酒。仪狄,是我国的造酒鼻祖。在史籍中,有多处仪狄造酒的记载。《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酒经》载:仪狄作酒醪。因此,是夏禹时期的仪狄酿造了酒,距今有4100多年的历史。《吕氏春秋》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于汝海之南,应邑之野。古时汝河流经汝州的一段称之为汝海,汝海之南就是汝河之南,宝丰在汝河的南岸。宝丰商周时为应国属地,古应国遗址现在宝丰县城东南十公里处, 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应国遗址上先后发掘墓葬100余个,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酒具酒器就有三千多件。从质地上分有:铜、石、陶、玉、骨、玛瑙、绿松石等;从用途上分有:杯、盅、壶等。其中最珍贵的是一组是:“提梁卣”、“蟠龙纹香”、“耳环”、“铜方 壶”、“应伯壶”和“铜爵”等。从爵内的大篆铭文上可以看出宝丰酒业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综上所述,“汝河之南,应邑之野”就是现在的宝丰地区。 宝丰酒: 该酒选用本地优质高梁为原料,用小麦、大麦、豌豆制成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清蒸二次清工艺,经续渣操作,水泥池地窖发酵,甑桶蒸馏,量质摘酒,长贮陈酿,精心勾兑等工序而酿成。 宝丰酒历史 宝丰酒历史源远流长。据史志记载,中国酿酒鼻祖仪狄造酒就在宝丰,距今已有4100多年的历史。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到处是“万家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似蓑”的景象。 隋唐时,宝丰酒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历史上就有“唐兴宋盛”的说法。大唐王朝还把宝丰酒定为贡酒,通过当时的东都洛阳送到长安。 据(宝丰县志)记载:北宋时,汝州有十酒务,仅宝丰就有商酒务、封家庄、父城、曹村、守稠桑、宋村等七酒务。酒务是宋朝官方专门经营酒的地方, 年收税万贯以上。当时宝丰“万家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似蓑”。宝丰酒业繁荣昌盛惊动朝廷,宋神宗钦派大理学家程颢监酒宝丰。治所双酒务,并广传宝丰酒法受益于天下,双酒务在宝丰县城西北二十五里的地方,现更名为商酒镇。 金时,宝丰酒业兴盛不衰,资产万贯以上的作坊100余家,贩粮售酒者如流,监酒官有镇国上将军、忠校尉、忠显昭信尉等16人,官高三品。据《宝丰县志》记载:金朝正大之年,收酒税四万五千贯,居全国各县之首。 荣誉 1956年被命名为河南省名酒; 1984年获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金杯奖; 1979年、1984年荣获全国第三、四届评酒会国家优质酒称号及银质奖; 1988年在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上荣获国家名酒称号及金质奖; 1992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第30届世界优质精品主选会获金奖。 宝丰酒文化 宝丰古称龙兴、龙山属汝州辖,酿酒历史悠久。这里出土的大量陶制酿酒器、饮酒器,系商周时期应国遗物。战国时秦魏两次会盟于此地。唐代李白游龙兴赋诗曰:“元子合逸趣,而我饮清芳。”宋代酒业,呈现“万家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似蓑”的繁荣景象,据《宝丰县志》载,宋神宗时,著名的道学家程明道曾监酒于宝丰,并留下了“酒务春风”的佳话。元代诗人元好问写下了“春风着人不觉醉,快卷还需三百杯”的诗句,盛赞宝丰美酒。“大金正大元年(1224),每年酒税四万五千贯”,居当时河南之首。1948年在民间作坊基础上建成宝丰酒厂,沿用传统工艺继续生产此酒。 历史名人的推崇,是宝丰酒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酒这种产品与其它产品不同,它具有极浓的文化色彩。某种酒的兴旺与否与名人的是否推崇关系极为密切。宝丰酒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上乘的质量,赢得了历代名人的赞誉。 唐代著名诗人刘希夷是汝州人,上元年间他登进士后,与宋之问、沈伦期结伴游三峡,归至故园,以家乡汝州龙兴美酒(宝丰酒的前身)盛情款待友人,赋诗《故园置酒》,畅言“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诗人劝朋友畅饮龙兴美酒,以缓解百年忧愁,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家乡美酒的赞誉。 唐宋时代,洛阳长期处于陪都的重要地位。汝州是洛阳的南部门户,属京畿之地,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名人游历求官的胜地。凡是在汝州游历和任职者无不对宝丰酒喜爱有加,留下美好的回忆。唐代号称“酒仙”的李白,二十五岁出川以后,曾数度游经汝州龙兴县(即宝丰县)。他在《夏日诸从弟登龙兴阁序》(龙兴阁在宝丰西北龙兴寺,有吴道子壁画)中称:“当挥尔凤藻、挹予霞觞,与白去老史,俱莫负古人也”。“霞觞”,就是诗人对龙兴佳酿的美称。在他遍饮天下名酒写成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的千古绝唱中就饱含着对龙兴佳酿的美好感受。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畅饮宝丰酒后写下了“春风着人不觉醉,快卷更须三百杯”的佳句,赞美宝丰酒。 建国后,宝丰酒倍受各界名人的推崇。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著名书法艺术家溥杰作诗赞宝丰酒云:“每爱衔杯醉宝丰,香飞白堕绍遗风。开往继来传佳酿,誉溢旗帘到处同”。 历代名人的推崇,不断扩大宝丰酒的知名度。宝丰酒知名度的扩大,既吸引更多的知名人士喜爱宝丰酒,又促进宝丰酒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 1947年11月,宝丰解放。驻宝某部队排长陈宏达和县城仓巷街的教师傅惠中,在仓巷街逃亡地主宋乃修私人酒馆的基础上,筹办建立了“第五军分区酒局”。1948年6月,宝丰第二次解放。县人民政府再次恢复历史名酒宝丰酒的生产,起名为地方国营宝丰县裕昌源酒厂,成为河南省建厂最早的白酒厂家。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参观访问,在所设国宴上,周总理提出“喝河南的名酒宝丰大曲嘛! 下一篇:翟集陈醋 |
坡河萝卜 | 坡河萝卜是河南省平顶山郏县长桥镇郑桥村的特产。“坡河萝卜”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坡河萝卜”口味好、品质佳、绿色环保。坡河萝卜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距河南省郏县城东30里的长桥镇,有一个名叫坡河的村庄,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萝卜的习惯。清朝以后,因康熙皇帝与乡村神医的一件轶事一夜成名。 相传,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从京城一路南行,沿途寻访民情,查问民生,不动官府,不扰黎民。当时,三藩已定,台湾光复,国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一日,康熙一行来至郏县长桥一带,恰逢久雨初晴,艳阳高照,万里澄清,白云疏淡,镇上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商贾小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特别是中原历经战乱,人烟稀少,如今,早已拂去战争的创伤,人民安居乐业,康熙不禁龙颜大悦,就在悦来酒店住下,品尝美食,与民同乐,又贪宝丰酒之清美香纯,不觉微醺,加上舟车劳顿,秋风渐凉,偶染风寒之疾,卧病李家庄,茶饭不思,心烦意乱。 皇上有病急坏了随从,太医拿出御药,尽平生所学仍不能医。随从太监悄悄外出访医,寻得镇北十余里大李楼村上的李郎中,名曰李太三,年方四十,医术高超,人称“小华佗”。但此人因侍奉0,一心行孝,从不外出,凡有病之人皆上门寻诊。康熙闻言,精神顿起,心想此人医术高明又是至孝,可谓乡野奇人,国之瑰宝,就亲自登门拜望。李郎中看康熙天庭饱满,仪表不凡,谈吐机智,非寻常之人,经问切把脉,诊断为风寒染疾。李太三随以冰糖、蜂蜜和“坡河萝卜”炖之为汤,奉康熙饮之,二日痊愈。康熙帝龙颜大悦,不禁叹道:“坡河萝卜真神也!”。然后,李太三从岐黄脉理、悬壶济世到治国安邦、民生国计,与康熙侃侃而谈,康熙听到激动之处不禁血脉畅通,心情爽然,不觉中二人已成为好友,临别相约日后到京城一聚。 几年后,太三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便起了访师游学之心。他惦记朋友之约,就动身前往京城。一路上,走街串户,免费治病,深得人们尊重。李太三进京正好被康熙当年的随从太监看到,直接引见皇上,故人相见,又是彻夜长谈,康熙欲封李太三为御医,长留宫中,享受荣华富贵。李太三说自己过不惯宫中拘谨的生活,要像华佗那样云游天下,为陛下医治万民疾苦。康熙见李太三如此大义,深为感动,当即封其“见职平”封号,并立牌坊于郏县长桥镇大李楼村东。又感念“坡河萝卜”医己之功和其清凌剔透、甜脆爽口的绝佳品质,将其钦定为贡品,由当地乡绅岁选上上之品送至皇宫,百年不断。 郏县长桥镇坡河村周边村庄以盛产大萝卜著称。为使坡河萝卜做大做强,2009年春,郑桥村的郭自强注册成立了郑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郑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了坡河、郑桥、坡赵等村的200多户村民为社员,大萝卜种植面积1000多亩。致富带头人郭自强经过考察后,决定进行蔬菜深加工,成立了一家蔬菜加工厂。他们把每年扔掉的萝卜叶经过淘洗、晾晒、腌制、包装,加工成味美价廉的黄菜,配以坡河萝卜对外销售。同时,他们还把种植的芥菜进行人工切丝,进行腌制,包装后投放市场。他们还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薯资源优势,进行人工加工粉条,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一条龙。郑桥蔬菜加工厂的“坡河萝卜”、“坡河黄菜”、“坡河芥菜”和“坡河粉条”一进入市场,就吸引了郑州、许昌等地的客商,连安徽、湖北等地的客户也“闻香”而来,提前订购坡河系列蔬菜。 “坡河萝卜”不仅畅销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周边地区,而且远销到了张家港、杭州、北京等大中城市。由于“坡河萝卜”口味好、品质佳、绿色环保,去年以来,郑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被省市农业部门命名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平顶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昔日看似不起眼的萝卜,如今让农民发了财、致了富。 2013年,郏县郑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坡河萝卜”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地域范围 坡河萝卜分布在郏县长桥镇境内,涉及坡河、郑桥、大李楼、闫楼、李常庄、花里赵、时庄、坡赵8个行政村.其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北纬33.95°-33.98°,东经113.38°—113.40°。适宜种植面积4000公顷,年产量18万吨。 下一篇:郏县豆腐菜 |
鲁山张良姜 | “张良姜,临颖蒜,八龙白菜吃不厌”,“石桥萝卜张良姜,神后的闺女不用相”。在豫西南一带留传至今的谚语,都说到了张良姜。这张良姜就出产于河南鲁山县张良镇,有2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张良镇的名字就源于西汉,因张良曾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最初叫张良店,后改名留侯镇,又易名张良镇。据《史记》和1995年6月在张良镇张北村出土的汉代石碑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项羽争霸,刘邦帅五诸侯兵56万人,屯兵张良镇,期间,染病不愈,民奉姜汤,服而即愈,刘邦甚爱之,即位后,钦定张良姜为贡品。从此,张良姜闻名天下,成为历代宫廷贡品。 芳香爽口,味辣质脆,能发汗、止呕、解毒、健胃。又系菜肴的好佐料。产于鲁山县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鲁山张良姜 申请登记人:鲁山县张良蔬菜专业合作社 登记证书编号:AGI00387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官特征: 张良姜根茎皮肉深黄、有分枝12-20个,姜球多,节间短,排列紧密,扇状分布,姜球上部鳞片呈鲜红色。小黄姜品种单球重700-900g,大黄姜品种单球重1500g以上。适合烹调,加工,以及用作医药制品。 内在品质指标: 张良姜除具有一般姜的营养成分外,其蛋白质、糖类、粗纤维素和矿物质元素硒的含量较高。经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张良姜中的蛋白质的实际含量达到了1.62g/100g,高出普通生姜0.22g,总含量≥1.6%,粗纤维素的实际含量≥1.2%,高出普通生姜的0.2%,可溶性总糖≥1.8%,张良姜辛辣芳香,风味独特,质实多丝,百煮不烂,深受人们喜爱。 地域范围 张良姜地域保护范围为:河南省鲁山县东南部澎河流域,东起磙子营乡磙子营村,西到马楼乡马楼村,南起嶂陡山山脚,北到白龟山水库南岸,包括张良镇、磙子营乡西部、马楼乡东部的88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3°37′至33°43′,东经112°59′至113°06′,东西长11.6Km,南北长11.9Km,总面积为:13797公顷。产地面积3000公顷,年产量约13.5万吨。下一篇:鲁山丝绸 |
舞钢响石 | 舞钢响石是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约在距今12亿年左右,舞钢市一带沉积有泥质岩,经后期应力作用,产生很多裂纹,这些裂纹将固结的泥质岩切割成了不规则的块状。在距今6千万年到1亿年间,舞钢市南部有大面积的岩浆浸入,其岩浆热气沿岩石裂隙到达泥质岩分布区,不规则的块状泥质岩受到高温烘烤,四周被烤成厚达2—3厘米的硬壳。由于冷却较快,内部受热温度低,时间短,没有硬化,在热涨冷缩作用下,外壳与内核分离。壳内的内核形成一定的空间,内核成整块的,摇动时会发出“咚咚”的响声,成碎块的为“哗啦”声,成碎沫的为“沙沙”声。内核颜色有杏黄、淡红和灰色等。这种响石叫固体响石。还有一种属液体响石,里面是水,摇动时能听到“哗哗”的水响声。其形成地质环境同为古老泥质沉积岩受深处岩浆活动烘烤变质所致。 舞钢响石分布于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九头崖一带的山中,获取极为不易,特别是水胆响石更为稀有、珍贵。有诗云:“曾见山有洞,罕闻石中空。虽非珠玉类,可在一绝中。”舞钢响石的固体胆能涩肠止血,可治“久泻久痢、妇女崩下”等症。当地群众在山中偶尔受伤流血,常会把响石砸开,取其经过“高温消毒”的内核粉末,撒在伤口上止血,效果很好。 下一篇:舞钢红薯 |
郏县山儿西烟 | “山儿西”烟以其叶片肥厚、色泽金黄、油分适中、气味香醇驰名中外,是我国浓香型烤烟的代表,常年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 郏县山儿西烟 郏县烟草业协会 下一篇:萝卜炖牛腩砂锅 |
丁记羊汤 | 丁记羊汤采用密制调料、特殊配方熬制而成,汤鲜味美、味道纯正,“老丁,给俺来一碗羊杂汤,少放点辣椒”,这还没走进门,丁记羊汤馆的常客老杨头就吆喝起来。“好来,老哥,你先找个位坐下,一会就好”,老丁边说边掀起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锅。 提起汝州市陵头乡丁记羊肉馆,方圆百里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笔者慕名到丁记羊肉馆采访,老丁头热情好客、为人豪爽,一碗羊肉汤很快就端上来,入鼻的是葱香与地道的丝丝汤香,色白如奶,尝一口肥而不腻,汤味鲜美,一碗下肚,全身通泰,风采烁然。正在喝羊杂汤的陵头村3组村民杨留拽,吃得满头大汉,边吃边说:“这汤喝着爽口、得劲、有味”。 丁记羊汤:采用密制调料、特殊配方精心熬制而成,味道鲜美、口香浓郁、回味悠长,深受顾客喜爱。 丁记羊汤馆自开张以来,已有30余年,老板丁现伟于19岁到陕西省宝鸡市从师于赵常海。赵常海世代以杀羊卖羊汤为业,到赵常海已经是第三代,因此赵家在杀羊、熬汤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方法。三年后,丁现伟学成归来,在汝州市陵头乡开了一家丁记羊汤馆,他一边做生意,一边研究探索制作羊汤的方法,30余年下来,丁现伟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创新,集各门派之长,终于创出了老丁家四季羊汤的配方。他选用各种名贵药材和上等的山羊肉经过独特的熬制,再配以赵家祖传秘方配料,使汤味鲜美十足。 丁记羊汤馆凭借着独特的配制方法,熬制出色、香、味俱佳的羊汤,每天前来吃羊汤的人络绎不绝,周边骑岭、夏店、大峪、庙下等乡镇及鲁山、登封、宝丰、平顶山等方圆百里的食客前来品尝,被顾客们誉为“汝北第一家羊肉馆”。 虽然,每天到丁记羊汤馆喝羊汤的人络绎不绝,但老板丁现伟每天只杀一只羊,羊杂和羊肉卖完后,不管早晚马上关门,绝不再杀羊,这是丁记羊汤馆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远方的顾客想到此尝鲜,可要早一点来,否则就要多等一天了。 下一篇:汝石 |
汝瓷碗 | 汝瓷碗传世有两种款式,一是台北故宫的荷口碗,仅一件;二是这次汝瓷邮票上选用的北京故宫珍藏的撇足敞口微外卷沿碗,这种碗共有两件,另一件在英国达维德基金会。均属宫廷陈设用瓷。汝瓷邮票上这件汝瓷碗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从其敞口微外卷沿,深腹、外撇足看,是仿唐代金银器碗的造型。其足内有五个小支钉痕。香灰胎,质薄体轻,碗里外施满釉,釉色天青微泛蓝,色泽典雅含蓄,釉面开有细碎纹片,若用十倍以上放大镜观察,会发现釉中含有“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器底刻诗一首:“秘器仍传古陆浑,祗今陶穴杳无存。却思而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轨非土匦,足犹钉底异匏樽。盂圆切已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乾隆己亥御题。”乾隆己亥年为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0年,距今已是二百多年了。 |
前王庄大根萝卜 |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农业人口52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郏县冢头镇种有“人参”之称的日本理想大根萝卜,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萝卜收入达万元的农户有500多户,年创汇在150万美元以上。 2006年,当地村党支部投资1000多万元,从日本引进先进的泡菜加工及生产线,建成了成品加工车间,生产泡菜、高菜、黄瓜等系列的多种产品,并取得了外贸经营权,取得了河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取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国际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并且先后注册了自己的蔬菜品牌,目前,前王庄村生产的蔬菜产品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 下一篇:郏县侧柏 |
鲁山丝绸 | 鲁山丝绸源始于山东,后来逐渐传入河南省的豫西、豫南地区。鲁山丝绸是用当地柞蚕丝纺织而成。过去多采用手工缫丝,手工绸要经 过选丝、 络丝、整经、打纬、织绸等多道工序。这种手工纺织出的柞绸, 手感爽滑,柔而有骨。染色后,色泽鲜艳柔和,光彩夺目。用它制做服 装,穿着轻盈、凉爽,尤其制作裙装,袅娜秀丽。相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每逢加冕或举行盛大宴会,总爱穿上鲁山绸做的礼服,以示高雅。具有拉力强、伸度大、易染色、耐高温、抗 酸、抗碱、绝缘、吸湿性强等特点。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商品赛会上,鲁山丝绸被称为“仙女织”。 |
舞钢热豆腐 | 舞钢热豆腐是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的特色小吃。舞钢热豆腐选用优质黄豆制作,所制豆腐老于豆花,嫩于平常豆腐。食时,将热豆腐切块,浇以特制辣椒汁、食香汁、蒜汁、韭花、芝麻酱即可。其特点是鲜辣爽口,豆香扑鼻,物美价廉,天然营养。 热豆腐,又称辣子热豆腐,是舞钢市的具有特色的一道小吃,其制作不用传统的石膏、卤水,而只用自己专备的浆水点,这浆水点出的豆腐既软又格外细嫩爽口,顺手再浇上辣子汁、蒜泥汁、香椿汁等调料,更是色香味具佳。 热豆腐制作工艺简单。把黄豆浸在水里,泡涨变软后,磨成豆浆,再滤去豆渣,煮开。这时候,黄豆里的蛋白质团粒被水簇拥着不停地运动,聚不到一块儿,形成了“胶体”溶液。要使“胶体”溶液变成豆腐,必须点卤。点卤用盐卤或石膏,盐卤主要含氯化镁,石膏是硫酸钙。制作热豆腐一般不用盐卤或石膏,而用“浆”,原因是这样制作的豆腐才有清香之味。这原浆是用特殊方法炮制的:把豆腐渣放在缸里用开水浸泡,温度降至三四十摄氏度时,再放入酵母,盖上盖子发酵7天,“浆”就制成了。用“浆”点豆腐之后,把豆腐脑放入特制的容器内,进行去水压制,大概半个小时之后,豆腐就制成了。在压制豆腐的过程中,会流出很多浆水,这样的浆水接一些倒入盛原浆的缸内,以备下次再用。 用“浆”点豆腐很有讲究,俗话说,紧了没豆腐,慢了一锅浆。用一定的速度下“浆”,不停搅动,豆腐脑不老也不嫩,为制作出软硬适中的豆腐打下基础。豆腐在压制去浆的过程中,也要把握时间和力度,有经验的师傅做出来的豆腐松软可口。 吃热豆腐必须配辣椒汁,否则淡而无味。辣椒汁的制作方法是把上等的红辣椒磨碎,再放入适量的盐、小磨油,搅匀即可。 热豆腐制作好之后,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再配上上等的辣椒汁,用筷子夹一块热豆腐放入嘴中,满口生津,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吃过热豆腐的人,绝对想吃下次。 辣子热豆腐在舞钢市城乡广为食用,小贩推着自制的木架小推车,上面一方热气腾腾的新鲜豆腐,穿梭于城乡的大街小巷,成为舞钢一道独特的风景。热豆腐与沫湖、懒豆等共同形成舞钢市的特色小吃,已被评为旅游者喜爱的特色小吃。下一篇:咸豆腐脑 |
三郎庙茶 | 三郎庙茶是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姚庄乡南三郎庙村的特产。三郎庙自古有“茶媒之乡”的美誉,其茶“甘甜润滑、芳香爽口,杯满而不溢”,相传楚庄王在“清河战役”中饮后而赐“玉泉井”之名。 三郎庙隶属于郏县姚庄回族乡,这里这个“三”字写法尤其特殊,为“毛”字出头,据说是个古字,意义同“三”字。据当地传说,此字是古时某位皇帝御笔所题,所以后人一直这么沿袭。不过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由某神话传说而来,具体许多当地人也说不清楚。此字在当地算是一大人文景观,从郏县、平顶山等城市都有直达这里的汽车,车身上都刷着“毛(注:此字写法为毛字露头)郎庙”三个大字,那个怪异的“毛(注:此字写法为毛字露头)”字会令初来此地的人错愕不已,但本地人皆司空见惯,不以为奇。 三郎庙文明悠远,古时曾名杏花村。镇上自古出佳泉,有一眼泉名曰“玉泉”,“玉泉者,春秋楚庄王之谓也。”(见于三郎庙玉泉亭内《玉泉亭记》碑刻)说的是春秋时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平定令尹斗椒越叛乱后,“饮此泉水,清爽无比,胜似玉液琼浆,即名之曰:玉泉。”(《玉泉亭记》碑刻)两千余年来,此地以泉名更以茶名,茶楼及茶文化闻名遐迩,尤以香茶、牛肉、烧兔、烧鸡享誉古今。相传宋时苏洵、苏轼父子由川入汴时,曾慕名至此饮茶抒怀。 国家地矿部河南试验中心曾对泉水化验,含有四十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营养保健之功效。 下一篇:前王庄大根萝卜 |
郏县豆腐菜 | 郏县豆腐菜是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的特色美食。郏县豆腐粉条菜用料考究、独具特色,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而且有暖胃去寒,滋阴壮阳,保健防病的功能。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郏县豆腐菜源于河南省郏县乡镇的一种特色小吃,是当地民间1上盛行的小吃品种,经过郏县人 赵听选 也就是当地有名的【听选豆腐粉条菜】的创始人不断的探索与改进,如今的豆腐粉条 郏县豆腐菜不仅在做法上有区别,而且在味道上独具特色,别具一格。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听选豆腐粉条菜是一道用料考究、独具特色,已有千年历史的风味小吃,全称为豆腐粉条菜。辅以茴香、八角、辣椒、胡椒、枸杞、肉桂、葱花、等十余种佐料,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而且有暖胃去寒,滋阴壮阳,保健防病的功能。 郏县豆腐粉条菜的做法: 用老豆腐切成15 X 15 的片状,入油锅炸。捞出后放凉后切丝 越细越好。选用优质粉条(红薯粉为佳) 还需少许羊血(俗语)以及葱花(或蒜苗). 还需要有羊杂,煮高汤(羊肉汤)用。 材料准备好了,开始煮吧。先取800ml高汤放入锅中,将粉条、羊血依次放入高汤内煮,然后加入调料盐、胡椒粉、味精、以及秘方(这个只有做这种美食的高手才知道)等。待粉条8成熟的时候 放入预先切好的豆腐丝、葱花(或蒜苗),也可放些羊杂(依个人口味)。出锅即可。下一篇:三郎庙茶 |
羊肉冲汤 | 喝羊肉冲汤对于宝丰已不单单是一种饮食习惯,而且是一种文化,一种宝丰人与之不可分割的情愫。在异地工作的宝丰人,回到宝丰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一碗羊肉冲汤。羊肉冲汤的制作中,有一道工序就是冲汤,即将熬制成的滚烫的汤浇入盛有熟羊肉及羊杂碎的碗中,再用汤勺滗住碗里的熟羊肉或羊杂碎,将汤倒回锅里。由于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过程,以羊肉及羊杂碎为食材的汤,在宝丰有了个好听的名字——羊肉冲汤。 清真邓家羊肉冲汤是宝丰县最出名的冲汤之一,从90年开店到现在,分为两种羊肉和羊杂,肉是以鲜,嫩为主。羊杂多种味道,汤是以天天鲜而好喝。配料更是绝,是祖上传下来的。所以很受广大宝丰顾客的喜爱。操作间的大案板上放着大堆切好的羊肉及羊杂碎,邓师傅一手捉一只大碗,另一只手穿花般地往碗里放葱花、撒羊肉,抄起勺盛起大锅里滚烫的热汤冲滗七次,一直把羊肉冲得冒着热气,再浇上羊肉汤,放入盐、味精、五料及红艳的辣椒油。就这样,一碗香气氤氲的羊肉冲汤便好了,碧绿的葱花、浓白的汤头、片得厚薄适中的羊肉静静地浸在一片氤氲的香气中,足以让人“闻香下马,知味停车”。 鲜香的汤汁在大锅里翻腾,羊骨头在锅底静静释放美味,羊肉及羊杂碎也在汤里散发着香味。直到几十年的老汤加入,滚沸,熬上几十分钟,一锅汤才算最终熬成。单建军说:“从开店到现在,我每次都要加老汤,说白了,就是为了让汤更好喝,让肉更好吃。”汤要始终保持滚沸,直到最后一拨食客离去。下一篇:观音堂花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