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北京市 >>西城区

西城区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景泰蓝

  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用紫铜做成器物的胎,把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在铜胎上,填上去珐琅彩釉,然后烧成。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现在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为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别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因为事先对颜色的筹谋极费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后,也极端钟爱,所有御用陈饰无不用景泰蓝制作,种类之多不可屈数,凡瓷料所能制器无不尽有,成化时期继承遗业,未改遗风,仍努力烧制,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仍然烧制,可是都因循成规,虚应故事,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媲美。万历以后,虽然偶然有烧制,并非象以前设官置厂视为例务,所以以后出品极少。终明代一世,都没能复兴。到清朝乾隆时期,又开始烧制,且品类多,成绩好,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出品物绝不逊色。现今虽有康雍的器物出现,然而细细考究竟与乾隆所制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却不是康雍制作的。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   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因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北京景泰蓝技艺复杂,工序繁多,它综合了青铜工艺和珐琅工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金属錾刻工艺,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传统。景泰蓝制品造型典雅,纹样繁缛,色彩富丽,具有宫廷艺术的特点,给人以“圆润结实、金光灿烂”的艺术感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为祖国赢得荣誉,还经常被作为国礼馈赠外宾。

李记白水羊头

  说起老北京对李记白水羊头并不陌生,追溯源头李记白水羊头最早出现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后。李自成部下的一些残余势力驻扎于京郊大兴李营,后融为当地平民。他们除耕作外,还做些贩卖牛羊的生意,羊头及下货卖不掉就用白水煮着吃,亦觉味美,久而久之,愈做愈精,并以此为生,渐传进京城,清末已闻名京城,备受平民百姓欢迎。由于是平民小吃,李记白水羊头一直以来都是小作坊,无固定门面,都是背着木箱,走街串巷,沿街叫卖。一直到第三代传人李庆芝经营时才真正有了自己的铺面。   李记白水羊头第三代传人李庆芝从小跟随父辈走街串巷学着做卖白水羊头,1957年公私合营,李记白水羊头中断了二十多年没有经营。三中全会后,响应党的号召,第三代传人李庆芝恢复了中断多年的白水羊头,终于在1983年将“李记白水羊头”的牌匾挂在了腊竹胡同43号院。由于一丝不苟地按照原有的工艺制作,因而风味纯正,生意兴隆。1987年李记白水羊头迁至厂甸经营。1991年又迁至虎坊路南口甲15号。第二年在西四小吃胡同开了分号。至此李记白水羊头在第三代李庆芝的苦心经营下达到巅峰。深受广大群众和知名人士的青睐。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为李记白水羊头题了匾额。已故老舍夫人胡絜清女士品尝后挥笔写下“春风百业兴旺日,白水羊头异香时”的诗句。   在第三代传人李庆芝及-传人李玉凤、李玉红、李玉琳的共同经营期间,先后多次参加厨艺大赛并获多项殊荣。1988年2月在“北京首届烹饪技术比赛”中荣获优秀奖。2000年在“北京申奥运2000年清真烹饪技术大赛”中荣获特色食品金奖。同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同时“白水羊头”和“白汤杂碎”也被列为北京名菜名点。   如今李庆芝的三个女儿完全继承了父业。真正成为李记白水羊头-传人。在继承父辈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了新品种的发掘,恢复了很多传统风味小吃,并且成功地注册了商标。现由三姐妹所经营的李记白水羊头小吃店位于珠市口西大街临5号。她们所经营的品种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老北京传统小吃。由于口味纯正、干净卫生深受欢迎,因此生意红火、门庭若市。但她们没有安于现状,谈到今后的发展,三姐妹跃跃欲试。她们准备把父辈的事业发扬光大。   单位地址   珠市口西大街临5号   联系人   王红杰   联系电话:13910844217   

都一处烧卖

  提起都一处的烧麦,京城无人不晓,烧麦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食品,其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醇香可口。都一处的烧麦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宾客。   那么,都一处是怎么来的呢?   明末清初,晋商开始向外发展,山西人到外省市或进京做生意的人很多,都一处创始人王瑞福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摆脱贫穷,他带着充足的干粮,骑着毛驴,从老家跋涉千里来到京城,投宿到北京前门外鹞儿胡同的“浮山会馆”。   前门是商贾云集之地,大街上买卖兴隆。看到这一切,王瑞福苦思冥想,不知该从何做起。有位同乡劝他,干脆在前门大街摆酒缸(开酒铺)吧。他听从了这一建议,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在鲜鱼口开了一家“王记酒铺”。开业后生意还不错,很快就赚了钱。那时京城正时兴外来的“佛手酒”,王瑞福转念一想:让客人喝着西洋酒吃中国菜,这种中西结合式的搭配顾客看着新鲜,吃起来别致,准能出彩。于是,“王记酒铺”的经营风格为之一变,除了卖老酒,还添加了自制的“糟肉”、“凉肉”、“马蹄肉”等,辅之洋酒下菜,果然生意兴隆。   经过几年的精心打理,王瑞福赚了不少钱;于是扩大经营面积,盖起了临街的两层小楼:楼下接待散客,楼上则设雅座,“王记酒铺”成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饭馆。   当年前门一带酒馆林立,竞争激烈。为了把生意做大,王瑞福起早贪黑地干。他早上开门比别人早,晚上关店比别人迟,甚至年三十晚上也照常营业,接待那些躲债的酒客。苍天不负有心人,也是命中该他发迹: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从通州微服私访归来,由永定门入城(据说皇帝出城总要走得胜门,意“出门得胜”;回城则要走永定门或安定门,意“永远安定”)。走至前门大街时,乾隆一行已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当时天色已晚,所有店铺都关门了,只有这家“王记酒铺”还在掌灯营业,乾隆便与随从进店用餐。王瑞福正在店中忙碌,见进来的三位客官衣着儒雅、器宇不凡,想必非等闲之辈。他赶忙热情将客人引至楼上雅座,吩咐伙计打酒端菜,殷勤备至。乾隆吃得酒酣饭饱,十分满意,龙心大悦,不禁对这家辛勤劳作的小店留起心来,随口问道:“你这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恭恭敬敬地回答:“回大人,小店尚无正式名号。”此时街上鞭炮齐鸣,好不热闹。乾隆环顾四周,略一思索,感慨道:“萧萧除夕夜,京都尚有好酒好食的恐怕也就只此一处,我看你这店就叫‘都一处’吧。”“是的,大人。”王瑞福寒暄应酬着。由于毕竟不明来客何人,他也没把此事太放在心上。   乾隆回宫后,乘兴御笔亲书“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匾额,派太监送至酒店。王瑞福闻讯大惊,面对乾隆皇帝御笔赐匾,立即跪地叩谢皇恩浩荡,之后郑重接匾,高挂厅堂正中。从此“王记酒铺”有了大名“都一处”,气势不同以往,生意更加红火。   自乾隆皇帝赐匾之后,都一处的生意有了很大发展,除了酒类和凉菜,又新添数十种炒菜,以及烧卖、炸三角、饺子、馅饼等面食   “烧麦”二字本作“梢麦”,是沿用明朝写法。北方麦子在四五月间麦梢上有一层白霜,而烧麦的收口处也有好似白霜的面粉,因而得名。“梢麦”从明代一直沿用下来,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才改为“烧麦”。烧麦起初只是都一处的一般面食品种,它是怎么出的名,恐怕一般人就不太清楚了。   原来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店里掌柜终日花天酒地、任意挥霍,但对伙计们却十分刻薄,不仅工钱给得少,而且伙食非常差,整天窝头咸菜。伙计们心生怨恨却敢怒不敢言,为发泄怨气干脆多耗原料甩开干吧!于是厨师炒菜多搁油,做烧麦的可劲往馅里放虾仁、蟹肉。原先打馅用水也改成半水半油。伙计们想用这种办法让掌柜的少赚钱,没承想适得其反,倒大大提高了都一处的烧麦质量,烧麦清白晶莹,馅香而不腻,前来品尝的顾客越来越多。由于供不应求,店里便暂停了饺子、馅饼等面食的经营,改为专营烧麦,从此都一处的烧麦更加出名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都一处经历了多次变迁。近年来,该店在继承传统美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吸引着广大中外宾客,并以“名店、名点、人文、民俗文化”向世人展示着百年老店的崭新风貌。   

豆汁儿

  北京以及承德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豆汁是用制造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做成的北京的风味小吃。生豆汁儿是水发绿豆加水经研磨,并除去大部分淀粉(用于生产粉丝凉粉等)之后的液体经发酵生产的。豆汁一般味酸,略苦,有轻微的酸臭味。   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   有人说,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实喜欢喝豆汁的并不局限于民族,也不拘贫富。旧时,有穿戴体统者,如果坐在摊上吃灌肠或羊霜肠,就会被人耻笑,但在摊上喝豆汁则不足为耻。卖豆汁的照例是从粉房将生豆汁趸来,挑到庙上,就地熬熟。前边设个长条案,上摆四个大玻璃罩子,一个放辣咸菜;一个放萝卜干;一个放芝麻酱烧饼、“马蹄”(此系另一种形式的烧饼,状如马蹄,故名。有椒盐马蹄、两层皮的水马蹄之分);一个放“小焦圈”的油炸果。案上铺着雪白桌布,挂着蓝布围子,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图案,标出“×记豆汁”字样。夏天还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经营者通常为一、二人,不停地向游人喊道:“请吧,您哪!热烧饼、热果子,里边有座儿哪!”   ——老北京的豆汁——   一般人喝豆汁,不管它是热还是凉,自然喝不出所以然,而且现今一些卖豆汁的铺子把豆汁熬好以后就放那儿,凉了才再加热,有的索性就不管了,这怎么能喝到正宗的豆汁呢?凉着喝,入嘴便会有泔水味;如果趁热喝,味道就不一样,甜中带酸,酸中有涩,滋味独特;再就着咸菜丝、焦圈、烧饼之类就更有味道了。   老北京人爱喝豆汁,或者直接买来生豆汁回家自己熬,一般冬天都这么喝;或者是到庙会和街头的豆汁摊儿上去喝,一般夏天这么喝。现如今,走街串巷豆汁小贩都没有了,庙会上还偶尔见到。豆汁难觅,正宗豆汁更难觅。这可苦了那些爱喝豆汁的北京人了,他们只能到那么有限的几个小吃店去满足这一口了。   要想喝这一口,在西城区护国寺街里的护国寺小吃店还能领略到比较正宗的豆汁。   ——豆汁儿制作方法——   材料:绿豆1千克,辣咸菜适量。豆汁实际上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   制作过程:   1、将绿豆杂质筛净,淘洗干净,放入盆内用凉水(冬天用温水,水量要比绿豆高出2倍)泡十几小时。待豆皮用手一捻就掉时捞出,加水磨成稀糊(磨得越细越好),每千克绿豆约出稀糊2.65千克。然后,在稀糊内加入1.5千克的浆水(即前以次制作豆汁、淀粉时撇出的清水)并逐次加入不少于12千克的凉水过滤,约可滤出粉浆17千克、豆渣2千克,   2、把粉浆倒入大缸内,经过一夜沉淀。白色的淀粉就沉淀到缸底,上面是一次层灰褐色的黑粉,再上一层即是颜色灰绿、质地较浓的生豆汁,最上层是浮沫和浆水。撇去浮沫和浆水,把生豆汁舀出(可得生豆汁8千克左右,另有淀粉约500克和黑粉少量),再煮之前还需在沉淀一次,夏季沉淀六小时。冬季沉淀一夜。沉淀好后,撇去上面的浆水。   3、锅内放入少许凉水,用旺火烧沸后倒入生豆汁,待豆汁逐涨并将一出锅外时,立即改用微火保温(此时不能用旺火,否则会逐成麻豆腐),随吃随盛,并佐以辣咸菜同食。   豆汁特色:   不要看其貌不扬,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自来红自来白

  自汉代以来一直采用的阴历纪年,把一到三月算做春季,四到六月为夏季,七到九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是季的一半,故称中秋。   中秋节在两汉时代已初具雏形,至唐代已出现观月、赏月的习俗。到了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日里要祭月、拜月、赏月及吃月饼。在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的季节最好,秋高气爽,百果飘香,粮食成熟,五谷入仓,人们对中秋节一直很重视。过节时,要吃月饼,所以中秋节又有月饼节之称;中秋节要吃水果,所以又有果子节之称;中秋节要全家团圆,故又称团圆节。   过去京味的中秋月饼,主要以自来红、自来白为主,辅以提浆、翻毛月饼。各家点心铺都在八月初就忙碌起来。那时的自来红个儿很小,一斤大约有二十个,做起来很费时。为了使月饼显得大一些,里边的馅都不是饱满的,有一半是空的。销售时,是每十个包成一包。如果用来送礼,用六包至十包,就可以打成一个蒲包。蒲包是种用菖蒲叶编成的包装物,上面盖以点心铺的红色“门票”,印有字号、地址、电话,一则是做广告宣传,再者给亲友送礼,不能送“三无”产品,万一有了质量问题可以有地方退换,如果是老字号的产品,就更显得大方。   自来红与自来白重量大小一样,吃起来味道却不一样,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自来红是用植物油制作,主要是香油和花生油,皮儿酥脆,馅料主要是白糖、冰糖、青红丝、瓜子仁等。自来白在汉民点心铺,要用白油,即猪油,有专门炼油的厂子,用猪板油炼出的白油,味道纯正,送到点心铺做调料。所以自来白吃起来绵软,馅的种类也比较多,有白糖、山楂、枣泥等。唯有这“翻毛月饼”,听着有点怪,其实就是酥皮月饼,比酥皮点心块儿大,雪白的酥皮上翘,好像片片鹅毛,是当时点心铺中一个诱人的品种。(上接25版)那会儿每逢阴历八月初开始,大街小巷的果子摊上就摆满了各种水果,碧绿渐黄的鸭梨、半青半红的"虎拉车"、艳如少女面颊的沙果、紫而泛有白霜的槟子、牙黄而扁圆的京白梨、紫黄相间的李子,葡萄则有紫色的"龙眼"、青白色的"马奶",青脆的盖柿,西山的苹果,也散发着阵阵清香。当年,北京的苹果品种少,产量低,价儿也高,只有送礼装果筐才买苹果,而且要装二十五个,叫做一桌果供。一般市民买果子主要是沙果、槟子、"虎拉车"等大路货。"虎拉车"现在听着生疏,只有老北京才知道。其实,"虎拉车"还有,只是很少有人再这么叫了。因其香味清远,当时人们称它为"闻香果",现在都叫"香果"了,与沙果、槟子等都是当年北京人过中秋节必备的大众化水果。节前买来放在家中,散发着水果的香气,节日气氛更浓,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叫果子节。过去,点心铺还做一些大红月饼,五斤至十斤不等,上面印有月宫、桂树、玉兔等图案,供单位或有钱大户人家买去做团圆饼。   普通人家的团圆饼,一般都是自己动手蒸的,就是将经过发酵的面团,擀成三个大小相等的圆形饼片,先在一张饼片上铺撒一层红糖,上面再盖上一张饼片,再铺上一层红枣、果料等,上面再盖上一个饼片。上锅蒸好后,就成了一个多层的团圆饼。   过去家里头每年中秋节都要蒸这样一张团圆饼,然后大伙儿坐在一起吃,每人分一份,象征着团圆。这一天,如果家里有哪个人不在家,还得要给他留上一份,等回来后补吃。有一年中秋节,我外出没能回家,几个月后才回到家,到家后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递给我一块已经又干又硬的团圆饼,让我咬了一口。看我吃完了,母亲才好像完成了一个心愿似的,可见老人对此事的重视。   现在,已经几十年过去了,每逢中秋节,自己还时常怀念起那又甜又暄的团圆饼,更怀念那全家在一起吃团圆饼的快乐情景。   自来白做法:   自来白又称白月饼。具有扁圆形状,表面呈乳白色,底部呈金黄色口感酥松香甜,有果料桂花香味的特色。   原料:面粉、标准粉、白油、桂花、山楂、桃仁、白糖、瓜子仁、冰糖、青红丝   制作方法   :   1、将糖和白油搅匀,加入面粉搅制成面团;   2、将白糖、白油搅匀,加入标准粉搅匀后,再加入山楂,冰糖、桃仁、瓜子仁、桂花、青红丝搅制成馅料;   3、将面团摘剂,擀成滋润的皮料,包上馅料,封严系口,再用手按成扁圆形;   4、将生坯系口朝下,码放入盘中,送入温度为180℃的烤炉中烤制16分钟左右出炉即成。   

元长厚

  “一元复始,源远流长、庄底雄厚”今年9月15日已是90“高寿”的老字号茶庄元长厚正是引喻这三句话衍生而来的。自1912年建店,伴着茶香元长厚越来越醇厚有韵。90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元长厚的品牌,创造了元长厚的特色,续写了元长厚的文化。   元,乃第一之意,元长厚创史第一人孙焕文是河北人。旧时北京城开茶庄的均系南方人,以安徽人为代表,吴字号买卖居多。北方人开茶庄孙焕文当属第一人。孙氏为了把茶庄生意做好,在茶行中站稳脚跟,潜心研究茶叶技术,定下了一切货源必须从源头抓好的规矩,讲究做第一手生意。在茶叶生产之季,实施监制、监测、监报三级管理制度。即:从源头抓质检,原料在进入生产环节之前一律送国家质检部门进行卫生、农残含量检测。生产中产品进入成品再次质检,不符合质量标准一律不得进入零售区域。进入销售的再次抽样送当地质检站进行检测备案,保证产品的生产百分之百合格率。自1993年成立元长厚茶叶加工厂,开始打造元长厚品牌,经过10年的开发、生产元长厚品牌茶已广为人知。   为了适应新的市场发展,公司在南方选定了元长厚自家茶园,茶园产出的原料均为无污染、纯天然的产品。并且在当地加工、生产、制作,产品全部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元长厚历史上是第一次挂上了绿色招牌。   长,长之源远。元长厚创史于1912年在河北察哈尔特别区,原名叫永陆元茶庄。1930年迁址北平,坐落在宣武门内大街,实行前店后厂。自采、自制、自销,经营招数不断创新。以品味正、外形好、清新甘醇、香气鲜浓的小叶茶为茶庄特色。深受京城饮茶人的喜爱,生意兴旺,很快名声大振。到1953年元长厚已成为北京私营茶商15家大户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将宣内大街的吴鼎和、吴恒瑞、吴新长三家茶庄合并到元长厚。“文革”开始破四旧,老字号被摘了牌子,元长厚茶庄改为“首都茶庄”、“春岭茶庄”,成了破四旧的样板,茶庄的经营模式也有所改变,批发部进货,进什么买什么,逐渐失去特色。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给老字号带来了生机,当时茶庄经理刘开道亲自登门求助中国著名书法家萧劳先生为元长厚题匾,萧老十分爱茶,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元长厚茶庄”五个大字,一周后一块金光闪闪的大匾悬挂在元长厚茶庄的门头,使老字号又重新恢复了它应有的光彩。   1987年西城区副食品管理处成立了以元长厚茶庄为龙头的元长厚茶叶公司(原西城茶叶供销公司)下属共6家老字号茶庄,有西四隆泰茶庄,新街口宏兴茶庄,地安门吴肇祥茶庄,白塔寺的福聚来茶庄,西外益新茶庄(现西内大街),西单元长厚茶庄,形成了以老字号为群体的专业公司,使元长厚又踏上了腾飞发展之路。1993年国内贸易部命名元长厚茶庄为“中华老字号”,授予证书铜匾,同年成立元长厚茶叶加工厂,开创元长厚品牌,加工生产了元长厚牌礼品茶、包装茶,实现了元长厚又一次创新。1998年元长厚被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元长厚产品被推荐为北京名茶畅销产品,同年被市质检站接纳为茶叶质检定点服务单位。1999年元长厚茶庄从宣武门内大街迁址到西单北大街98号,同年7月份经过装饰美化的元长厚茶庄重张,新茶庄二层楼结构,一楼为茶庄,经营全国各类名茶300余种,及宜兴紫砂茶具,开设紫砂天地有百余品种,一把高一米五、重80公斤的特大紫砂壶作为镇堂之宝,放置茶庄中央,上面篆刻着元长厚的历史年鉴,抚摸茶壶,浮想联翩,二楼是元长厚茶艺馆,采取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装饰美化,给人以清馨、淡雅、舒适的感觉。进入新世纪,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更加激烈,老字号在发扬传统,不断创新上出现新课题,如何发挥老字号无形资产,实现时代赋于它的价值,元长厚将发展立足于开发市场,建立加盟连锁经营,两年来,先后在北京开设18家加盟店,4家专柜,加上公司自营店共计37家,形成连接城区的销售网络,最终实现把元长厚送到消费者家门口的目标。   厚,待人厚道,老买卖人常讲,忠厚待人,童叟无欺,元长厚几十年长久不衰,其中秘密就是对顾客真诚、厚道,诚信于民,诚实无欺,这是元长厚传统经营的特色,在经营上,始终把顾客的口味,顾客的需求,作为经营目标,研究顾客饮茶的需求和口味变化,生产出茶口鲜,香气浓,经沏耐泡的元长厚优质低价品牌茶。为了对得起顾客,元长厚也常出去购买茶样,回来品评对比看一看自己的差距,发现有质量差距的商品,坚决停售,目的是不让消费者吃亏,然后由老技师重新开单子,品评鉴定再加工生产,有些产品在加工生产中赚钱很少,但为了保证信誉,不赚钱也要保证质量,销售中遇到顾客提出意见,坚决改正。一次一位顾客拿着买完的茶叶气冲冲找来,说卖给我的茶叶末子太多要求退换,茶庄经理向顾客赔礼道歉,并以双倍数量赔付给顾客,事后经理对大家说,老字号是讲诚信的,不能让顾客吃亏,如果这样,我们今后是要吃大亏的。几十年来元长厚坚持对新来的员工讲述元长厚历史文化,每个茶庄都设有便民座,开水,替客代邮,送货上门,茶庄定期举办饮茶咨询活动,请老技师现场解答,赠送饮茶知识手册,许多老顾客搬家后还定期回来买茶,还有专门回来串门的、探望老售货员的。宽厚待人,是元长厚生存之魂。以茶会友,天长地久。   元长厚茶庄分号   地址:海淀区德外大街227号   电话:62016147   联系电话:66020515   地址:(宣内店)西城区宣内大街13号

烤肉季

  烤肉季饭庄原名“潞泉居”,因店主姓季,俗称“烤肉季”,位于西城区什刹海前海东沿。   1848年季德彩在什刹海设专营烤羊肉的食摊。吃烤肉是由蒙族人传过来的一般是在一张大圆桌上放一口板沿大铁锅,锅沿置一铁圈,再放上铁条炙子,铁圈留一火口,以便投以木柴。用柴木火慢慢地烧烤。木柴最好用松塔、松柴或柏木。因为松烟和肉味融合在一起,随风飘散,香闻四邻,挺有意思。用其他杂木当燃料虽然也可以,但少了松烟那股香味,感觉就差点劲了。北京人有好吃烤肉的习惯,尤其是冬季,滋滋作响的烤肉更能勾起人们的食欲。   因其烤羊肉鲜嫩味美,生意兴隆,季家第三代传人季阁臣于1927年用砖头搭起一口广东造大铁锅,一敲顺风数里均可听见响声。搭一个棚,棚内摆七八张桌子,使烤肉季由摊商变成坐商,正式营业字号“烤肉季”。后什刹海沿银锭桥旁买下一座小楼,开始座店经营。和宣内的烤肉宛成为享誉京城的“南宛北季”。   烤肉季烤肉选料考究,吃法独特,别有一番风味。季氏烤肉炙条上的牛羊肉,肉香缕缕,一阵阵随风飘散,不知吸引了多少风雅之士、美食之家来此附庸景致之美",品尝烤肉之香。这就是历经百年,盛传至今的季氏烤肉。   烤肉最要紧的是精选肉,其中羊肉以张家口以西的黑头团尾绵羊为最好,其次河北承德等地的长尾羊、大山羊也可以。羊肉的部位要用后腿、上脑。后腿又分为三叉、黄瓜条、元宝肉、摩裆等。也有客人喜吃羊的内外腱子,并要求切得稍厚一点,烤出来别有一种风味。   牛肉以选槽牛味牛为宜。耕牛不行,出过汗的耕牛肉质太老。牛肉要用上脑、排骨、里脊,其他地方不用。   选肉之后,加工也很重要。一定要精剔细选,把筋膜、碎骨等剔选干净,然后用小箅帘布包好,压冰肉。要二十四小时后才能用。压好后,再切片。这需要有较高的技术。切肉片的刀是特制的,约一尺五寸长。切的时候,肉要选横竖丝,左手按紧,右手持刀,切成薄片,比涮肉片稍窄小,宽二至三厘米,长七至十厘米,薄厚程度要求透亮,至少半透明。刀口功夫是烤肉的关键,如果薄厚不均,或肉里筋膜不净,烤后就会嚼不动,或有膻腥味。   烤肉的配料也很讲究,要将大葱、香菜切成细末,配上卤虾油、高酱油、料酒、香油、醋、姜汁、味精、白糖、辣油等佐料,将配好的佐料与肉片搅拌在一起,烤的时候,还可以往肉片里加生鸡蛋同烤,这样味道要浓厚得多。吃的时候,还可配以清口的冰黄瓜、冰西红柿、糖蒜、大蒜等。   烤肉季,解放前生意不好而停业。1955年重新开业,经过几次翻扩建,设有五个餐厅,可同时接待二百多位宾客就餐。烹制的烤羊肉不膳不腻,含浆滑美,香醇味厚,深受中外宾客的欢迎。同时,还烹制和经营清真菜肴百余种,其代表菜肴有杏干羊肉、扒三白、炒龙凤丝、番茄虾饼、烧鸭肝等。此外,其著名的菜肴还有:鸡米海参,炸烹虾,炒龙风丝,杏干羊肉,扒羊蹄,扒驼掌,干烧黄鱼,熘枣卷果,炒麻豆腐,炸羊尾等,在保持传统风味菜肴的基础上,还增添了游水海鲜。还备有精涮各档肥牛和涮羊肉。   季氏烤肉作为一种美食,喜食它的知名人士也有不少,如老舍、梅兰芳、马连良等,溥心畲先生也曾为季氏烤肉题写了“莲池别墅”的匾额。   联系电话:64045921   地址:(什刹海)西城区前海东沿14号

成文厚

  成文厚起源于山东济南,1904年姓刘的商人开办。最初是经营笔砚、课本、农村读物等商品的小店铺,由于当地同行不多,因此生意比较好做,业务发展很快。以后它又渐扩展到龙口、烟台、营口等地。三十年代初,成文厚买卖愈做愈大,哈尔滨、吉林、丹东等地都相继出现了成文厚分号,而北京成文厚则是1935年由吉林成文厚老板刘显卿帮助其子刘国梁开设的,称为“显记成文厚”。   由于办店得法,成文厚逐步形成了专营图书、文具的专业店。为了改变我国传统的条子帐,四十年代初,北京得泉簿记学校校长贾得泉先生出版了《改良中式簿记》一书,第一次介绍了科学的复式记帐方法和借贷式帐簿的样式。   成文厚老板刘国梁和帐房先生刘培森等人得知后,欣喜若狂。他们看到当时大部分企业使用的旧式流水帐(即条子帐)有很多弊端,结算起来十分不便,常为此大伤脑筋。他们看出改变旧式帐,建立科学的记帐方法,推行新式帐簿已势在必行,便当即抓住时机与该书作者贾得泉先全合作,设计了一套以科学的复式记帐法为依据的借贷式新式帐簿,于1942年首次推出,很快得到了社会公认,使我国帐簿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新式帐簿全部采用日本富士纸,三色划线,价格较高。但因其科学实用受到顾客的欢迎,销量大增。这时成文厚的买卖愈加兴隆,资本也越来越雄厚。   成文厚帐簿卡片公司下设:成文厚帐簿商店、成文厚卡片商店、成文厚现代办公用品商店、成文厚批发部。公司总建筑面积二千平方米,营业面积八百五十平方米,主要经营会计帐簿、凭证凭单、文化用品、档案用品、管理卡片、现代办公设备、通讯设备等近二千余种商品,经营方式为批发、零售。   1946年,成文厚迁至现址。这时成文厚出售的帐簿以其样式新、质量优、信誉高而誉满京城,在全国的知名度逐渐扩大。在国内素有“北帐”之称。为了保持成文厚帐簿的信誉,该店老板还精心设计了燕飞大地图形的“燕京牌”商标,标志着成文厚的业务蒸蒸日上飞跃发展之势。“燕京牌”各种会计用品占领了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的全部市场,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专营帐簿、文具的独具特色的专业店。   新中国成立后,成文厚发展很快,成为一家较大的私营企业。1955年11月,成文厚成为北京市首批公私合营企业。“1”期间易名为“北京帐簿商店”。1978年后,成文厚有了更大的发展,营业场所由过去的单一门店,扩大为帐簿、卡片、批发3个门店。1980年,成文厚在原址进行了翻建,同时恢复了老字号。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先生和著名书法家王遐举先生先后为其题写了门匾,使店堂更加增色添彩。   今日的成文厚保持和发扬了传统经营特色,在经营中注重发挥老字号优势,并不断使其产品推陈出新,做到突出质量好,经营品种全,适应市场新。   近年来,成文厚坚持开放经营,走扩大市场商品占有率的经营之路。一是变独家经营为四海经营、遍地开花。对经销单位实行挂牌销售、批量价格优惠等供应办法,不论是国营的、集体的,还是个体的一样批发供货。二是变坐店等客经营为走出去,上门直销服务。全国经销成文厚帐簿的网点已达二百多家,扩大了销售市场,提高了商品市场占有率。成文厚人均创利税在全国同行业中也排名第一。   联系电话:66022486   地址:(西单店)西单北大街18号

便宜坊烤鸭

  便宜坊经营的“焖炉烤鸭”是北京烤鸭两大流派之一。其特点是皮酥肉嫩,口味鲜美,又因其烤制过程鸭子不见明火,保证烤鸭表面无杂质,而被誉为“绿色烤鸭”。2002年被中国国内贸易局评定为“中国名菜”,便宜坊焖炉烤鸭绝艺已进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便宜坊创新烤鸭“花香酥”和“蔬香酥”,更因营养丰富,口味时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被评为“最具流行菜品”。   便宜坊的精品鲁菜,尤其强调了美食与健康的融合。其招牌菜有:盐水鸭肝、芥末鸭掌、水晶鸭舌、酒香醉鸭心、干烧鸭四宝、葱烧海参、酥香鲫鱼、糟溜鱼片、浓汁鱼肚、肉丝拉皮、烩乌鱼蛋汤等。   地址:北三环中路6号   电话:82021019   

翡翠玉雕

   海天佛国普陀山净高18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重3.3公斤。原料是取自缅甸密支那地区的高档翡翠,质地细润、颜色丰富,翠绿、绿、墨绿点缀。老种,糯化底,半透明,水头足。由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心设计、雕刻。作品正面观音菩萨安坐洞内。手执经卷,慈眉善目、端庄凝重。金狮吼卧其侧,右石几上,净瓶柳枝,四周点缀奇石翠竹,鳞鳞水波。作品背面是碧海扬波,云水连天。多方宝塔,普济寺、盘陀石,两龟听法,彼此呼应,错落有致,表现了“殊知海岸直孤绝,遥望赢洲亦渺茫”的诗情画意。( 北京)

良乡板栗

  良乡板栗系因板栗的集散地在良乡而得名,又因原产地在房山一带,故也叫房山板栗。其粒大个圆,壳薄易剥,含糖量高且营养丰富,既可生食,也可做成糖炒栗子、五香栗子、栗羊羹、栗粉及做为糕点、佳肴的佐料。现除房山外,怀柔、密云、昌平、平谷等地也生产板栗。   

豌豆黄

    年糕、切糕,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官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像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糙豌豆黄儿"是用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将豆焖烂,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俟其冷却成坨后,扣出来,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放上小片金糕以为装点,通常都置于罩有湿蓝布的独轮车上去卖,经营此业的大多是京东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乡。     "细豌豆黄儿"乃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黄儿改进而成。其制法较精,是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属上品。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卖的即是细豌豆黄,以纸盒盛之,每盒十块。它与云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   

酸豆汁

    豆汁这东西,不要说是外地人,就是自称是“北京人”的新北京人(49年以后迁居北京),都受不了那股又酸又臭的味道。但是在老北京人看来,豆汁却是提神醒脑败火的上等饮料。     过去北京经营豆汁最有名的四大家是琉璃场豆汁张、东安市场豆汁徐和豆汁何,天桥舒记豆汁。这四家里,舒记豆汁最纯正,张家的热豆汁是一绝。其他两家也各有特色。     喝豆汁不能大口大口的喝,否则那酸味太“冲”鼻子,要像喝茶一样一点一点的抿。豆汁里要放咸菜丝辣椒油,就着焦圈儿一块吃。     由于豆汁有祛火养嗓子的功效,所以许多京剧名角和相声演员也喜欢喝。梅兰芳、裘盛容等更是喝豆汁上瘾。抗战时梅大师蓄发明志隐居上海,他的弟子言慧珠用四个大灌子盛满豆汁从北京风尘去拜访他。梅兰芳当即请他到国际饭店美餐一顿以表谢意~~   

北京戴月轩毛笔

  80多年以前,制笔工匠戴月轩在北京琉璃厂东口的一家笔店做工。他技艺高超,经他整修出的笔特别好。书写者使用起来与同样的湖笔相比有迥然不同之处。后来,他便在毛笔杆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出售。时长日久,这家笔店的毛笔声誉大振,戴月轩三字也出了名,在许多书画家笔筒中都备有戴月轩毛笔。1916年,戴月轩和几个制笔工友正式开设了“戴月轩” 笔店,专门从浙江湖州购进湖笔半成品,精修、整理后出售。   戴月轩毛笔以尖、齐、圆、健的“四德”著称,品种繁多且各有特色:山羊毛制作的羊毫笔性柔软;野兔毛做的紫毫笔性硬健;黄狼毛做的狼毫笔性中常。还有用羊毛、兔毛、狼毛混合制成的羊紫狼毫笔,也有用貂毫、鸡毛、制成的毛笔,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另外,有些采取特殊工艺加工的精品,如乌木镶头,玉杆或玉顶,再配上锦盒包装,更是古色古香,格外珍贵。

北京宫灯

  北京宫灯,制作工艺高超,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欣赏价值 。中国民间风俗"上元灯节",千家万户张灯结彩,真是“灯市千光照,花焰万枝开”。节日用的是红纱灯,此外,北京主要生产一种绢画灯,具有强烈的宫廷色彩。无论是宫灯还是纱灯,过去多为宫廷使用。当时,全国宫灯艺人云集北京,形成了以宫纱灯为主的传统特色工艺。与此同时,北京民间灯彩的制作也很精美,北京灯市口曾有盛极一时的灯市。清朝末期,北京宫灯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牌。   北京宫灯制作精美,选料细致、框架一般用红木、檀木、花梨木等贵重木料精制,加上彩绘玻璃丝纱绢的装饰,典雅华贵。红纱灯用金色云朵和流苏烘托,显得格外艳丽端庄。每当吉日良辰、华灯高悬,倍增欢乐吉庆的气氛。

硬面饽饽

  硬面饽饽是过去北京小吃中夜间供应的一种面食,也是常见品种。由于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走街串巷卖小吃的减少,这种小吃也断了档。   硬面饽饽用发面,一般发到5成,兑上碱戗干面,要硬一点,揉均匀,把揉好的面搓成长条,揪成75克的小剂,包上20克红糖馅后按扁,要用花擀面杖交叉擀一下,擀出花纹后,用竹针在上面扎几个小透气孔,码入烤盘,入炉烤熟。要注意的是红糖馅的配制,比如用1.5公斤红糖,兑入干面300克、桂花100克、油50克,用手搓揉均匀。      硬面饽饽的特点筋道香甜,过去均在夜间,有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出售,吆喝声在夜间传得很远。故《食品杂咏》中称:“饽饽沿街运巧腔,余音嘹亮透灯窗,居然硬面传清夜,惊破鸳鸯梦一双。”

西城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西长安街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新街口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月坛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展览路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德胜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金融街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什刹海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大栅栏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天桥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椿树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陶然亭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广内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牛街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白纸坊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广外街道 景泰蓝 自来红自来白 李记白水羊头 豆汁儿 都一处烧卖 元长厚 成文厚 烤肉季 便宜坊烤鸭 良乡板栗 豌豆黄 酸豆汁 烤肉宛 北镇熏猪蹄 硬面饽饽 王致和臭豆腐

西城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