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冰糖葫芦 | 冰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 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 莹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 早些年在北京 春节的庙会上,厂甸里,还时常看到串得长长的糖葫芦,最顶上贴着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来个山植果,被红红的果实压弯了的竹签子,拿在手中一颤一颤的,更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宋光宗,名赵停(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赵慎的第三个儿子。公元11对年,孝宗立他为皇太子,任临安府尹。 公元1187年10月受孝宗内禅而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绍熙”。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谁淬,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 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原来,山植的药用功效很多,它能够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特别是助消化,自古为消食积之要药,尤长于消肉 积。也许是黄贵妃所食山珍海味积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植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 今人研究证明,山植还有降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因此而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山植食品也花样翻新,品种繁多。 但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芦直至今日仍是受人们喜爱的吃食。 |
扒猪脸 | 扒猪脸 6年前,第一道申请国家专利的名菜———“扒猪脸”叫响了京城。 如今,朝阳区金三元酒家的这一专利产品又增添了新内容———扒野猪脸。 吃“扒猪脸”图的是,香味纯正、口感舒适、营养均衡。而以山黑猪为原料的“扒野猪脸”,给食客的感觉更好。理论上讲,猪肉肌内脂肪含量及其分布与肉的纹理、多汁性和风味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肌内脂肪含量在3%以上时,猪肉的口感、口味最佳。而这山黑猪的肌内脂肪含量为4.5%,市场上的猪肉为2%左右。同时,山黑猪的胆固醇含量还比一般市场猪肉低一倍左右。再经过金三元独家的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八大关卡。因此,山黑猪品尝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
姜丝排叉 | 姜丝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它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回族人不饮酒,但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北京姜丝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它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回族人不饮酒,但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姜丝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它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回族人不饮酒,但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它要用鲜姜去皮跺成细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矾末,一起放入盆中,用凉水和成面团。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轧面机上轧五六次,直轧到薄片均匀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细淀粉面,叠起合成长条后,用刀切成宽为2厘米、长5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成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姜丝,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得的排叉入姜丝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南城“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时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听到了,多喜欢去买。 |
二锅头酒 | 顾名思义,“二锅头”就是原材料在经过第二锅烧制时的“锅头”酒,这酒最为纯正、无异味、浓度虽高却不烈,真的醇厚绵香。如果只取60度的酒,并把它装坛密封于地下,经过长时间醇化,那样的酒就更好喝了,就是有名的“窖酒”了 二锅头由来 每烧一锅酒,开始流出的酒叫“锅头”,这酒的浓度比较高,可达到75度以上,而后浓度不断地下降,到后来还能喝的酒,只有10几度了,叫“酒稍子”。 烧酒的原料一般可以经过五到六次的发酵和上锅。除了原材料有小麦、高粱、玉米等等,还有辅料,如玉米秸、玉米核、麦麸子和米糠什么的。按一定的比例经过粉碎 二锅头 后加水,蒸熟,再加入酵母,搅拌均匀后入窖发酵,一般要5天后出窖、烧酒,这是第一锅。出酒后,要把蒸锅中的料取出,经过扬场,把这些料冷却、松散开,而后还要加入少量的新原料和酵母,搅拌均匀后再入窖发酵,这才完成一个班次的工作。5天后再取出用来烧酒,为第二锅,这时开始流出的酒才是真正的“二锅头”。 北京酿酒技艺的第一次飞跃,发生在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次辉煌的“康乾盛世”。 此时,北京的酿酒业有了很大发展,以高粱为原料的烧酒行业,以其成本低、度数高、储存时间长、贩运方便等优势发展更为迅猛。当时酒坊“灶火如屋,突烟腾上,数里外皆见之。”可见其规模之大。 “乱世良将盛世商”,皇城北京这种政治中心,产生了不少大商家,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四大商号:王致和,同仁堂,松竹斋(荣宝斋的前身),以及前门外赵氏三兄弟创建的源升号酒坊——二锅头酿酒工艺的发源地。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源升号”酒坊的酿酒技师赵存仁等三兄弟为纯净烧酒质量,进行了工艺改革:在蒸酒时,将用作冷却器的天锅内第一次放入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称为“酒头”,第三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流出的酒称为“酒尾”,提出做其它处理,只取第二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流出的酒,口味最为香醇,称为“二锅头”。在老北京也称之为“二雷子”。 美酒传千秋,北京的二锅头酒自从问世,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京城饮二锅头成风,能酿造二锅头的烧锅坊也多了起来,但品质不一。而最正宗的二锅头酿造技艺,始终采用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秘不外宣。这独门秘技被一代又一代的传人继承下来,如今二锅头技艺正宗传人是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艾金忠,是赵氏的第九代弟子。他师承二锅头酿制技艺第八代传人高景炎先生,在红星公司从事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多年。他在“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术”的传承中,注重创新和发展,为“红星二锅头”走向国际做出突出贡献。历经八百年,红星将-遗产保存至今。可以说没有红星,就没有今天的二锅头酒。 在二锅头的众多企业中,以红星牌二锅头历史最为悠久。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是著名中华老字号企业。红星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红星独有的“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始建于1949年 5月,是中央税务局筹建的我国第一家国营酿酒厂,当时收编了北京城近郊的龙泉、永和成等十二家老字号酒作坊,汇集了酿酒人才和技术,“红星”全面继承了北京二锅头传统酿酒工艺。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可追溯到八百年前的元代,成形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发扬光大于“红星”成立之后。为迎接新中国成立,首批红星二锅头酒在1949年9月投放市场,成为迎接新中国诞生的献礼酒。它醇厚甘冽、清香纯正受到民众交口称赞,近60 年畅销不衰。公司首创将“二锅头”这一工艺名称作为产品名称正式启用,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以酿酒工艺命名的白酒。红星二锅头与共和国同行,与百姓的情感融为一体,成为京味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红星二锅头是可以代表北京,甚至是中国的白酒品牌,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能买到红星二锅头。 作为二锅头品牌的又一代表,北京皇家京都酒业有限公司,坐落在天安门正南十二公里的南苑东高地北树桥,厂区占地面积近5万平米,专门从事酿酒生产、销售、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年生产能力超过一万余吨。主要有皇家京都系列、柔和京都系列、京都二锅头系列及京都将军系列四大产品线。 皇家京都系列酒,具有清香纯正、醇甜柔和、香味谐调、爽净风格突出之特点享誉全国,目前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大型国际连锁超市家乐福、沃尔玛、易买得均为京都酒的主卖场,并远销加拿大、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
北京特制八宝印泥 | 北京特制八宝印泥色泽鲜艳、纯正,印迹清晰,不糊印章,不泅油,不怕日晒,不怕火烤,久放不干,永保原色。 八宝印泥采用麝香、朱砂、红宝石、珊瑚、朱胶、赤合叶、老陈蓖麻油及艾绒等8味上等名贵药材为原料制成。朱砂选用上等镜百砂;天然红宝石、珊瑚经研细和多次漂制;珍珠选用上品研制;蓖麻油经自然阳光照晒与四季冷热处置,存放20年以上,艾绒经挑选、漂制、摘绒加工等工序制成。上述材料加工后,进行配料、搅拌、研磨、检验细度、再加入精制艾绒,用石臼研砸匀细,前后达30多道工序。放入缸内存置6-10个月,使油、料浸透、回性,成为成品。 |
北京绢花 | 北京绢花,古时称“头饰花”,源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左鬓角上有块伤疤,每天都要让宫女们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鲜花调谢。一个心灵手巧的宫女用棱、绸作成假花献给贵妃。后来,这种“头饰花”传到民间,盛行一时,逐步发展成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绢花”。 北京绢花以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色泽悦目,谐调、柔润,形象逼真而名扬中外。清代,北京著名艺人制作的绢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如今品种已由原来的几十种发展到2000多种,有戏剧花、花纤、花篮、盆景等。 |
北京酱黄瓜 | 选顶花带刺鲜黄瓜,洗净入缸。一层黄瓜一层盐,上面压重石。连续1周每天翻缸1次,1-2周就可腌好。将腌好的黄瓜取出,放入清水中浸泡5小时以上,中间换水2次。然后取出稍压水分,装进布袋,放入黄酱中腌制,每天早中、晚各打扒1次。春、冬季5天出缸,夏、秋季3天出缸。出缸后沥干酱汁,放入面酱中继续腌制,每天早、中、晚各打扒1次。春、冬季5天出缸,夏、秋季4天出缸。脆中带甜,盐中有味,百吃不厌。 |
糖火烧 | 糖火烧是北京人常吃的早点小吃之一,已有 300多年历史,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 要先将红糖加面粉搓散烤熟,加入麻酱、桂花、油,和成芝麻酱馅;用干面粉加发面,发酵后对硷。醒面后,将面按成500克一块搓成长条,然后甩成栅子,抹上糖酱,随荮随卷成筒形,揪成50克小剂,揉成圆形小桃,摁扁码入烤盘,放入烤炉烤熟,熟后晾凉,放入木箱中闷透闷软即可食。 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 缸炉烧饼原为河北省小吃,后传入北京, 成为北京小吃。其特点是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制作方法二 盐加清水化开,和白面成面团;油加热后晾温,放小米面和均匀,成为酥油瓤;将和好的面团揉成长条,压扁按平,压成长条的大片,将油酥瓤均匀地涂在大片上,由外向里卷成卷,压成长条,揪成8厘米长、3厘米宽的剂子,压成横8厘米、竖18厘米的大片,前后折叠三层;再 压成横8厘米,竖12厘米的大片,前后折叠,中间搭在一起,成为中间三层、两边两层的生坯,然后将芝麻均匀撒在生坯上,翻过来撒些水,在面板上磨出浆水,即可上炉烤。 上炉时生坯横放在手上,自右至左把缸口贴满,再自上而下贴满,之后盖上盖,稍后把火拨开一半,再过3-5分钟把火全部打开烘烤,烧饼成虎皮色时即可出炉。 制作方法三 原料:面粉500克、酵母粉5克、温水350ML、红糖500克、芝麻酱500克。(这里的馅料 糖火烧 是非常多的,一般的糖火烧也就用这一半的量。放多少麻酱放多少红糖,完全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吧) 做法: 1、面粉+酵母粉,倒入温水和成面团,饧30分钟。 2、擀细红糖中的硬块,与麻酱一起拌匀。 3、将面团擀成长方形,均匀涂上麻酱红糖,卷起。 4、卷好的卷略压扁,从两边向中间折叠。 5、擀成长方形薄片,一切两半。 6、取切好的一片,从两边4/1处向中间折叠两次,再擀成片,卷成卷。 7、揪成一个个小剂,两边收口向下捏紧成圆形。 8、稍压扁,烤箱预热180度烤约25分钟。 |
北京蜂糕 | 蜂糕是用面粉或米面加糖、果料等蒸制而成的一种糕食小吃。因为这类糕食掰开后,内中有较多蜂窝状的小孔,故名蜂糕。 红白蜂糕用面粉发起成稠面糊状,发好的面均匀地兑上碱揉匀,上面放上小枣、桂花、松仁、葡萄干等果料,然后将和好的面上笼蒸,果料在上面,刷一层油,蒸面时用筷子在面上捅几个出气孔,蒸熟即成。做红蜂糕用标准粉加红糖,做白蜂糕用富强粉加白糖。红、白蜂糕味香甜,松软利口。 碗蜂糕用富强粉和面发酵,然后对碱和白糖揉匀,用小碗洗净,里面刷上油,把和好的面放入碗内,上面放五粒红枣,用旺火上笼蒸熟即成。碗糕成碗形,上边开花,利口松软。 米面蜂糕实际上也是碗糕,不过它的原料不是面粉,而是粳米粉。它用粳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4至5个小时,沥尽水后,碾成粉过细箩,用一个盆将老酵撕碎,倒入温水调稀,然后加入米粉搅拌均匀,盖上盖发酵,待发好酵后用碱揉匀,趁热倒在发面盆内,加白糖、桂花、碱面,使劲搅拌成糊状(放碱面注意碱要对得合适,使酸碱中和,恰到好处)。将对好碱的米糊盛入小碗,碗内先刷油,上旺火蒸后取出,上面撒青梅、瓜子仁、京糕丁,也可摆成图案即成。米面蜂糕呈乳白色,配以红绿果料,颜色美观,口软疏松,滋味香甜。因为中有蜂窝,故也称米面蜂糕。 |
羊霜肠 | 羊霜肠在北京已经绝迹了。1987年我在东四西大街回民铺上吃到最后一碗,从那时起到现在,17年中再也看不见霜肠的踪影了。今年春节,我曾抽空逛了地坛、东岳庙、白云观三个庙会,也是失望而归。 羊霜肠是在羊肠子里灌血,圆滚滚的用小火放在汤锅里煮,陪煮的有羊脆骨、羊筋(制作方法和卤煮火烧差不多,但羊霜肠是回民经营,你说卤煮火烧是要挨骂的)。 肠子熬煮时间长了,里面的羊血就凝成血豆腐。掌柜子从锅里挑出肠子,用刀切下一段,在案板上切成片放在碗底,再放一些碎羊肉,浇上热汤,撒上辣子、芝麻、香菜、葱话。齐活! 羊霜肠要和热烧饼一块吃。羊肠子比猪肠子油水多,价钱却差不多,所以更受老百姓欢迎。白色的羊油都凝在肠子和碗边上,像挂了一层霜,因而叫“霜肠”。我少年时家住西城北长街,学校在东城,每天都要经过五四大街和东四西大街。那会儿这些地方还没有拆迁,路上有一家回民小饭馆,一年四季卖霜肠。刚开始1毛5一碗,到87年市政搬迁时,已经涨到5毛一碗了。现在那里成了一家书店。 这些年北京提倡恢复古都原貌,挖掘民俗,许多消失多年的小吃都逐渐“复出”,偏偏没有霜肠,是个遗憾~~~ |
焦圈 |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 焦圈的制作,需用温水化开盐、碱、少许矾,加水拌和面粉成面团后,用手反复压揉面团,揉匀后放案板饧3个小时,然后把面团压扁,用刀切成5厘米宽的条,取成条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长扁片,厚约6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宽的剂(一般50克面切14小剂),每两个剂叠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间切一刀,两边不能切通,稍连一点,油烧至五成热时,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头下油锅,随即用筷子从中间撑开,使之成手镯形,定型后翻过来,炸至枣红色出锅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人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
糖卷果 |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 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 维 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并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居各种鲜果之首,每100克鲜枣肉中含量达300-600毫克,人体利用率平均为86.3%。中医认为枣肉味甘性温,有补脾和胃、养气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贫血心悸、烦躁多梦等症。卷果主料为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实的药膳。 制作方法:将山药1500克去皮剁碎,大枣500克去核,果料切碎,两料拌匀后稍加水和面粉,搅拌均匀,用油皮将拌匀的料裹包好,上笼蒸5分钟;准备消毒过的干净豆包布一块,将蒸得的原料趁热置于布上,捏成三角状长条,凉后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块,入七成热的油锅,炸成焦黄色时捞出;另用锅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将炸得的卷果倒人,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软绵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补作用,去南来顺饭庄用餐的食客每每点要,成为饭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
北京油鸡 | 北京油鸡是北京地区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距今已有300余年。原产地在北京城北侧安定门和德胜门外的近郊一带,以朝阳区所属的大屯和洼里两个乡最为集中。北京油鸡是一个优良的肉蛋兼用型地方鸡种。具特殊的外貌(即凤头、毛腿和胡子嘴),肉质细致,肉味鲜美,蛋质佳良,生活力强和遗传性稳定等特性。 北京油鸡体躯中等,羽色美观,主要为赤褐色和黄色羽色。赤褐色者体型较小,黄色者体型大。雏鸡绒毛呈淡黄或土黄色。冠羽、胫羽、髯羽也很明显,很惹人喜爱。成年鸡羽毛厚而蓬松。公鸡羽毛色泽鲜艳光亮,头部高昂,尾羽多为黑色。母鸡头、尾微翘,胫略短,体态墩实。北京油鸡羽毛较其他鸡种特殊,具有冠羽和胫羽,有的个体还有趾羽。不少个体下颌或颊部有髯须,故称为“三羽”(凤头、毛腿和胡子嘴),这就是北京油鸡的主要外貌特征。 北京油鸡的生长速度缓慢。屠体皮肤微黄,紧凑丰满,肌间脂肪分布良好、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其初生重为38.4g, 4周龄重为220g,8周龄重为549.1g12周龄重为959.7g,16周龄重为1228.7g,20周龄的公鸡为1500g、母鸡为1200g。 北京油鸡开产日龄170天,种蛋受精率95%,受精蛋孵化率90%,雏鸡成活率97%,雏鸡死亡率2%,年产蛋量120枚,蛋重54g,蛋壳颜色为淡褐色,部分个体有抱窝性。 北京油鸡外形独特,生活力强,遗传性能稳定,鸡肉品质和蛋质优良,是我国一个非常珍贵的地方鸡种,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
扒黑猪脸 | 几年前,第一道申请国家专利的名菜———“扒猪脸”叫响了京城。 如今,朝阳区金三元酒家的这一专利产品又增添了新内容———扒野猪脸。 吃“扒猪脸”图的是,香味纯正、口感舒适、营养均衡。而以山黑猪为原料的“扒野猪脸”,给食客的感觉更好。理论上讲,猪肉肌内脂肪含量及其分布与肉的纹理、多汁性和风味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肌内脂肪含量在3%以上时,猪肉的口感、口味最佳。而这山黑猪的肌内脂肪含量为4.5%,市场上的猪肉为2%左右。同时,山黑猪的胆固醇含量还比一般市场猪肉低一倍左右。再经过金三元独家的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八大关卡。因此,山黑猪品尝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
油条 | 一、原料1、主料:面粉5000克(标准粉)。 2、辅米:盐65克,明矾50克,小苏打60克,水3000克,花生油7500克。 二、制法1、将盐、明矾倒入面盆内,放入3000克的水,用手搅拌待,明矾、盐全部溶化没有颗粒时,再放入小苏打拌两下,再将面粉倒入水里搅匀,然后单手揉搓,待整块面团揉至表面光滑有弹性时止。分成两块,揉成团,上面用潮布盖好。 2、放入盆中,饧面1小时后再团好,盖上潮布,放约1小时,中间两次用手将面团从边沿往中间接叠(手沾水,冷天时间要长一些,要随着气温的变化改变饧面时间)。 3、饧好的面用手拉成长条,用小刀切成每条约厚0.7厘米、宽2.5厘米、长12厘米的小长条,厚薄要均匀。 4、锅置旺火上,下油烧至八成热。 5、把两个小长条叠在一起,两头要叠齐,中间用小木棍压一下,然后拉至25厘米长,沿着锅边旋转2~3圈,轻轻晃动下油锅内,拨油条时要轻、稳(以油不晃为好)。用筷子轻轻钳住油条,每根油条翻身四五次,待油条胀发,呈金黄色时捞起,沥干油即成。 特点:香脆可口。 |
卤煮火烧 | 卤煮火烧在北京是一种尽人皆知的食品,它是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有时也用猪腰子),买一碗主食副食和热汤都有了。具体制作过程是这样的:把处理好的猪小肠和猪肺切成小段投入用多种香料、调料配制的卤汤煮,八成熟的时放入生面火烧、炸豆腐片、血豆腐,待到肠、肺烂熟,火烧煮透又不脱形的时候捞出,小肠切段,肺、火烧、炸豆腐切块,浇卤汁,加蒜汁、酱豆腐汁、香菜,醋、辣椒油根据口味自行添加。 看起来不复杂,做起来可费了事儿了,再加上这东东又不贵,所以大多数人都在外头吃,没听说过几个自己做的。 俺判断卤煮店好坏有四标准: 一、气味 猪小肠毕竟处于消化道的偏下位置,所以一定要洗得干净。处理生猪肚要翻过来掉过去的用生盐反复撮洗,小肠在猪肚下端,又曲里拐弯的,这难度就更大了,洗不干净的话,煮出来的异味儿是加多少蒜汁、辣椒都压不下去的。 二、底锅 别看是专供穷人的食品,可是这煮肠子的汤锅比涮羊肉还讲究。底锅都是用大块的猪骨加上花椒、大料、血豆腐、肉皮、辣椒油熬煮的,煮的久,所以又浑又浓。滚沸的汤上漂着厚厚的一层油花。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汤锅不仅能驱除肠子里的异味,而且对于难得尝荤腥的劳苦大众来说太实惠了。 三、火候 小肠要煮至烂软,不能跟橡皮筋似的嚼不断、吞不下;火烧要煮到吸足卤汤,切开以后没有白碴儿,但也不能表层与内层完全分离脱落,变成一锅烂粥;炸豆腐要外硬里软,充满空洞。 四、分量 过去劳苦大众很少能吃到荤腥,只能把这“穷人乐”当享受,所以就一定要分量够,而且最好吃也相对最贵的小肠所占比例越高越好。师傅们经年累月地干同一件事情,早就熟能生巧了,别看不象肯德基、麦当劳似的有定量的控制,可一份菜底儿该加多少肠、多少肺头,手底下都跟有杆秤似的。 京城的所有卤煮店里,最负盛名的毫无疑问就是百年老店“小肠陈”,如今已经传至第五代了。俺以前老在夜市小吃街、大商场食街吃卤煮,自打吃过小肠陈后,就再也不让那些粗制滥造的东东污染俺的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