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长泾老街 | 长泾老街的出现,初始于明代咸化年间(1465—1487),由长泾大族夏氏从习礼村定居于泾里,疏通东泾河、西泾河、并市河,逐成三泾为一水的泾水河,泾水南北两岸逐渐形成街市。至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规模大定,民益庶繁",成为江阴东南一大市镇。清康熙二年(1663),泾里定名为长泾镇。 为了方便南北两街之交通,从明代建市镇始,夏希明先建兴顺桥,其子夏良惠续建兴福桥,后有镇上贤达和政府陆续建有兴寿桥、兴隆桥,兴定桥(即原东木桥)、大福桥(蚕种场自用桥现已拆去)等石拱桥,如道道垂虹卧波,分外壮观。 长泾老街分为南北两街,皆长度为1.5公里,统称千米石板街。河南街从兴福桥至陈大同米行,延伸至牛腰坝;河北街从大福蚕种场至兴寿桥(即现在的虹桥)。街道两边,商号林立,店铺相望,皆为两层小木楼,临街人家大多有地楼水榭,石阶河埠头通向泾水河,而河边公用河埠头,皆为元宝码头,中间平台,左右石阶河滩,供汲水、洗涤、装卸货物之用。 老街的石板,都是山麻石,大小一式,规格统一,每块为1米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每块石板上都刻有标号。石板横铺南北向,旁有青砖为边,下有雨水通道,雨后街净,设计极为科学合理。数千块石块,成街,成景,成为一个个历史符号,成为一个个古代建筑印痕。南北老街联通一条条小巷小弄,有庙弄清、曹家弄、杨树弄、汪家弄、后街、祥东弄、南巷门、南街弄等,每一条弄堂,同样铺设石板,下为雨水通道。 老街两侧,临街为店面,后为厅堂,往往每户有三五进,天井中种植花木,客厅中悬挂字画,楼上卧室中有琴瑟丝竹之音,有书卷翰墨丹青之香。现保存张厅、宋厅、李厅、汪厅、黄石山墙(张大烈故居)、五房墙门(明代建筑)等明清建筑,每一处古建筑紧连石板老街,是石板老街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老街的一个个古老典雅的音符,是一幅幅老街的古朴浑厚的画卷。 长泾老街,是历史的积累和延伸;长泾老街,是市镇商贾居民、名流贤达数百年来共同创造的艺术杰作。风雨沧桑,南街于1974年因拓宽泾水河而去旧易新,然而北街面貌依旧,古韵古味,古风扑面,情韵动人,今日修缮,焕发青春。长泾老街 长泾镇 长泾,故称东舜城,江南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文字记载史。全镇面积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万,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长泾镇隶属江苏省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北依长江,南临太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四季分明、…… 详细++ |
张大烈故居 | 张大烈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大烈,又名张澄江。1911 年出生于长泾镇望族。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1929年留法深造。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雕塑艺术。1931年,张大烈在旅法革命家何香凝的启迪下,关心祖国的命运。何香凝回国前,亲绘梅花、猛虎各1幅相赠。1936年10月张大烈学成,携妻子司爱伦(波兰人)转道苏联回到长泾,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1937冬江阴沦陷,长泾初中校舍被毁,张捐卖田产,抢修校舍,使学校得以复课。1939年,出任长泾中学校长。伪政权以发放教育补助费为诱饵,要他开设日语课,遭其拒绝。1940年6月,“江抗”东路指挥部司令谭震林率部开辟澄锡虞抗日根据地,邀他为抗日救国出力。张表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多次在中小学校及群众-上斥责消极抗日、热衷摩擦的-顽固派,遭“忠救军”澄锡虞特派员包汉生的忌恨。于8月30日晚上,被包所派 “暗杀党”徒枪杀于长泾镇龙园茶店。谭震林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张大烈故居 长泾镇泾水河南西街南巷门,有一座具有明清时期江南水乡特色的居民建筑群,这就是原长泾名门望族的张氏故居,乡民俗称它为“黄石山墙”。 故居始建与青咸丰末年(1860年)。现存建筑群占地总面积2128平方米。其中厅房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庭院面积951 平方米 。故居坐西朝东,由正厅房和南北偏房三部分构成。正厅房在一条中轴线上建成五进四个庭院,石库门框,钉着铜钉的黑漆大门,大门朝东。厅门前四进是五开间七步七架,后进是六步六架三连间大厅。在第三、第四进庭院中,有南北相对的小侧厢4间。正房四周。建有高达5米的封火墙,下部用黄石砌成。围墙上部每隔 8.5米,又砌起宽2.5米,高1米的一段马头墙,高耸于围墙之上,犹如城垛。围墙和马头墙的瓦脊两头是高翘的脊封头,封头上饰有云纹、回纹,马头墙上也浮雕出缠枝纹、回纹等图案。围墙东西二侧各有偏门和南北偏房相通。正厅房是张氏族人生活起居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北偏房现存二进二院,均是三开间建筑,是张氏族人供奉祖先灵位的祠堂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南偏房围绕着一个大庭院布局,园东的3间正屋和园底的 5间正屋隔园相对;南侧面对庭院的是一长排8间辅房,进深一律六步六架。这里主要是张氏下人工作、生活的地方和堆放什物的仓库。庭院朝东有一小门和市街相通,西南角侧有一腰门和故居房后一曲尺形的后院相通。后院里绿树掩映,曲径通幽,别具一番景致。总计故居现有房屋47间,侧厢4个,大小院落8个。 所有主房建筑都是中间宽、两侧窄,成单数构建。三间式则一宽二窄,五间式则三宽二窄。原木立柱,内室一律小青砖单壁,白灰粉刷;用黑立瓦作脊,青瓦盖屋面,密如鱼鳞;以滴水瓦承水。一律原木桁条,正房后厅桁木下设辅木,雕有龙云花纹图案或浮雕,或镂雕,极是古朴典雅。屋顶一律木椽,铺以芒板,青灰底色,起白线,极是清爽“抢色”。整个建筑群,绝不使用彩绘。充分体现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四廊挂落花格窗”的清明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所有房舍一律平房,无小楼参杂。以排窗采光,窗门皆成双数相对。正屋以6扇木格落地长窗作为内大门,西侧各开半墙木格花窗6扇,内室畅亮,并均有后门连贯前后进院落。室内以水磨方砖漫地。庭院以小青砖铺砌。园内都点缀有花草树木,樟树成阴,花开明艳,时有暗香浮动,一片闲适优雅。整个故居体现了水乡民居温馨祥和、安宁恬淡而又清丽“养眼”的艺术氛围。它是一幅意境散淡的写意江南水墨画,一首立体的诗。 书香门第的张氏子弟素来崇尚训读,报国为民。近代更是走出不少杰出的人物,闻名遐迩:著名的抗日烈士张大烈、他的一生热爱中国的波兰籍妻子司爱伦;新中国一代影星、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催化学科奠基人之一、院士张大煜,他的儿子、中国科技大学化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张保忠;爱国教育界人士、原厂经初级中学创始人之一的张大炯等。至于当代张氏后人,散居祖国各地,各具才艺者,更是不胜枚举。 故居解放后一直为粮食部门使用。1992年9月被江阴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物产权归属镇政府。2002年挂牌为“江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阴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9月,故居修缮工作启动,2007年4月修复,挂牌“张大烈故居”。故居内布置了张家4位著名人物的历史图片资料,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供游人参观、缅怀和学习。 长泾镇 长泾,故称东舜城,江南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文字记载史。全镇面积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万,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长泾镇隶属江苏省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北依长江,南临太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四季分明、…… 详细++ |
长泾明清街 | 长泾明清街位于长泾镇区北部,南北走向,街长420米,北接云顾路,南临长泾河,东连长泾老街,占地总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9000万元,是一座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业态为一体的明清商业街。由江阴市宏澄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按照长泾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总体规划,以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建筑、一流的品牌为目标,聘请国内享有盛誉的古建筑设计师设计、专业的古建筑队伍进行工程装饰。明清街项目于 2009年9月开工,历时一年于2010年9月竣工。明清街巷门牌坊古朴典雅,粉墙黛瓦,回红木栏杆,具有浓郁的古韵风味,独立产权式沿街商铺,业态应有尽有,配套专用生态停车场,设计精巧,功能齐全,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与改造好的长泾老街融合相得益彰,目前已有多家国内知名品牌商店入驻商业街区。明清街的建成,对彰显长泾古镇特色、促进商贸旅游繁荣、加快城市转型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
上官云珠纪念馆 | 上官云珠(1920年3月2日-1968年11月23日),江苏江阴长泾镇人,女,名均荦,字超群,小名亚弟,又名韦亚君。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国影协会员,上海影协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和第三、四届常务委员。 民国26年(1937年),其全家为了避战乱而到上海。韦均荦最初在何氏照相馆当开票员。民国29年(1940年)考入华光戏剧学校习话剧,继人新华影业公司演员训练班学习,改用艺名上官云珠(当时的著名导演卜万苍为其取的艺名)。民国30年(1941年)开始演艺生涯,首演话剧《雷雨》(饰丫鬟四凤)获得成功,后进入电影行业,主演的代表作有《天堂春梦》、《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香飘万里》、《枯木逢春》、《血碑》、《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优秀电影评比中,《乌鸦与麻雀》获金质奖,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0"期间遭到-,因不堪忍受折磨于1968年11月23日凌晨3 时跳楼自杀。 上官云珠父亲韦亚樵,母亲金氏。韦均荦1936年辍学与当地富家二少爷张大炎(其兄张大烈)结婚,生一子张其坚。1943年离婚后上官云珠先后与姚克(生一女姚姚)、程述尧(生一子韦然)、贺路结婚。 陈复官著有长篇纪实文学《上官云珠》。 上官云珠40年代主演过《国色天香》、《黑衣盗》等影片。参加拍摄《乱世儿女》等片。1954年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拍摄《南岛风云》、《今天我休息》等片。 上官云珠纪念馆坐落在长泾镇河北老街142号。坐北朝南,前店铺,后住宅,已有约400多年历史(原房屋是韦家从汪家买下的)。房屋系砖木结构楼房式,面宽三开间,三进两层,合计350平方米,位于老街中段。上官云珠的父亲当过塾师,开过小铺,母亲靠织布、卖布来维持全家生活。因父亲经营不善,造成家境贫寒,卖掉小铺去上海谋生。解放后1952年土改时,政府将韦家东二间从南到北三进没收,产权属地方房产部门所有,租给长泾供销社开店使用,一直到上世纪 90年代初。西面一间一直是韦家韦秋粤之私家房产,韦家常年在外,该房委托长泾房管所代管,出租给长泾供销社使用。 长泾镇党委、政府考虑到该房屋的价值,要充分发挥韦氏故居的作用,于是镇党委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将此房屋从江阴房管部门与韦氏私家房买下,进行恢复修缮,做上官云珠故居恢复启动仪式,4月动工,10月修缮结束,11月筹备布馆,于2007年4月30日上官云珠纪念馆布置结束,11月9日正式开馆。在开馆仪式上,江阴市领导朱民阳、徐冬青、陈楠,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主席吴贻弓,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刘子枫,著名剧作家黄宗江等一批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及上官云珠亲属代表出席了上官云珠纪念馆开馆仪式。著名导演谢晋、王家卫为纪念馆开馆送来了花篮。 现陈设布局为三厅二区:即瞻仰厅(底楼第一厅)前言、上官云珠生平档案;影视厅(底楼中);展示厅第一部分是艺术旅程与银幕形象(底楼中、二楼中间、二楼前西)、第二部分银幕之外(二楼前中)、第三部分缅怀与追思(二楼前东);原上官云珠学习、居住区(二楼最后);纪念馆的办公、卫生区(底楼第二厅)。 在上官云珠故居,留下了她的上海影界同仁们的题词。有吴贻弓的"江南明珠,上官云珠,两颗明珠,共跃辉煌";有谢晋的"美丽长泾培育了上官云珠",有仲星火的"能不忆长泾";有秦怡的"长泾情谊深"等珍贵墨宝。 自上官云珠纪念馆开馆一年多时间以来,各地慕名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有中小学生、市民、文艺界朋友、作家、教师、商界、企业员工,以及旅居外地的长泾游子。广大参观者一睹一代影星风采,对长泾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牢记了人生格言:认认真真工作,清清白白做人。 长泾镇 长泾,故称东舜城,江南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文字记载史。全镇面积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万,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长泾镇隶属江苏省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北依长江,南临太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四季分明、…… 详细++ |
江阴蚕种场 | 大福蚕种场位于长泾镇北街。1928年,由宋楚英、宋楚材兄弟俩创办。前身是大福蚕种场,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称江阴蚕种场,以砖木结构为主,占地面积4898平方米。前为平房院落,后为二进二层楼房,另有地下室,育蚕用具、温度调节、通风保暖设施、器具升降装置等均保存完整,是无锡地区最早的国营蚕种场,至今仍担负着江浙地区蚕种的供应。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2002年10月江阴蚕种场1928年江阴市长泾镇 长泾镇 长泾,故称东舜城,江南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文字记载史。全镇面积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万,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长泾镇隶属江苏省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北依长江,南临太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四季分明、…… 详细++ |
东舜湖公园 | 长泾古名东舜城,东舜湖公园由此而得名。东舜湖公园是一座集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科普娱乐、运动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位于长泾镇东舜路南侧,南靠暨南大道,地处南部新镇区,占地面积650余亩,水域面积达50%以上。 公园运用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构筑了城水相依、人文相融的自然景色,体现了新江南的风雅情韵,给您一份幽静、一丝清凉,让您徜徉在诗一般的绿色空间,感受大自然带给您的天然气息,让生活充满情趣。 长泾镇 长泾,故称东舜城,江南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文字记载史。全镇面积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万,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长泾镇隶属江苏省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北依长江,南临太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四季分明、…… 详细++ |
长泾民俗风情馆 | 民俗风情馆的建立,是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张大烈故居南偏房辅房建立的。该房早年是张家的膳房,佣人住房、柴房、牲口房和粮仓等。民俗风情馆分为三大展示厅:民俗生活展示厅、民俗农作展示厅、民俗纺织展示厅,展示了长泾人民过去在生活习俗方面的部分用具。其中,不少民俗用具早已退出人们的生活,但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今日重温,令人有沧桑感。有些民俗风情,恰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 |
蒲墅里村 | 长泾镇蒲市村蒲墅里曾为新四军六师师部驻地。蒲墅里依托新四军司令部旧址打造红色文化主题区,将蕴含红色记忆的珍贵文物一一呈现,村子里建有新四军六师师部纪念馆、谭震林夫妇雕像、江渭清题词纪念碑等为村庄增加红色文化元素。 长泾镇 长泾,故称东舜城,江南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文字记载史。全镇面积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万,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长泾镇隶属江苏省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北依长江,南临太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四季分明、…… 详细++ |
梁武堰遗址 | 梁武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长泾实验小学内,一条澄清的小河静静地穿过校园,河上筑有一坝,名曰"梁武堰"。 据《泾里志》记载,长泾集镇东南的四房桥,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道,称为"西泾河"。古时西泾河两岸地势高亢,十年九旱,耕民虽辛勤劳作,但因无法取水浇灌,干旱年份常常颗粒无收。 根据民间传说,在南朝梁代,西泾河两岸百姓的疾苦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梁武帝萧衍钦派在江阴顾山读书的昭明太子亲赴东舜(长泾镇古名)实地考察。昭明太子来到乡间地头,和当地农民共同研究御旱之术、引水之法。在昭明太子的指挥下,当地农民因势利导,根据西泾河地势高低不同的情况,分段筑堰,分层蓄水,绵长的西泾河上,分别垒筑18座坝。为了抢时间赶在农事之前完成工程,农民们日夜奋战,运土夯坝。夏季的暴雨来得猛烈,上游的堤坝被雨水冲垮,形成了不小的决口,情急之下,一农夫赶着水牛冲向大坝堵住了决口,这坝后人称作"牛腰坝",位于现在长泾镇人民路西端。 梁武堰处在西泾河的最高区域,根据《泾里志》记载,"该堰坝为东西走向",长16米,高6米,拦截西泾河水,上游四水汇集于龙集嘴,下游通向凤凰浜、东清河。堰堤水位落差4米。堰堤东有下船坊,呈葫芦形,池底有青石板。"明嘉靖《江阴县志》称,"梁武堰在七里村,梁武帝时所筑,长广丈余,居民不敢以畚锸犯之。"上个世纪70年代,当地农民罱河泥时,常有青石板被挖出,干旱时,还可以看见梁武堰石脚的残迹。 梁武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东舜地区的水利灌溉。当雨水丰沛时,西泾河地区的坝区就形成了18座小水库,当雨水稀少时,农民用水车层层向上游坝区驳水以增加蓄水量,堰区从此告别了干旱,庄稼连年丰收。堰成乃人气渐盛,东舜亦名声大增,附近筑陈家花园,建厅堂楼榭,村落绵延及数华里。 作为古代水利枢纽工程的梁武堰,其遗址是目前无锡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个。保护、开发和利用历史人文资源,乃今人之本分。1985年10月,江阴县人民政府将梁武堰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1986年8月,长泾乡人民政府和长南村村民委员会共同树立"梁武堰遗址"石碑,2003年10月,长泾中心小学(实验小学)新建"梁武堰遗址"碑廊,诠释了梁武堰的概况以及它所蕴含的历史内涵。2007年,长泾镇人民政府在遗址旁的龙集嘴架桥一座,取名 "梁武桥"。 梁武堰与古今无数个雄伟的水利工程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而其间为民造福的精髓却是一脉相承的。长泾的历史与文化,先贤的聪慧与勤劳,将昭示后世子孙发奋开拓,勇往直前。 长泾镇 长泾,故称东舜城,江南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文字记载史。全镇面积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万,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长泾镇隶属江苏省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北依长江,南临太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四季分明、…… 详细++ |
长泾河北石板街 | 长泾镇河北石板街是目前江阴地区保留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走进长泾镇老街,一股江南水乡的特有的古朴扑面而来,幽静的小巷、沉默的井栏、深邃的庭院以及尤其斑驳的花格子窗棂,无不倾诉着数百年的沧桑岁月。 长泾古称东舜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全长约一华里的长泾石板街就是长泾古代文明的标志性建筑。 街道相传始建于明代,是由当地的商户、贤德乡绅、大商号和民众发起而建,选用的都是坚硬防滑的江南山磨石。石板街上的石板,规格为一米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共铺设近千块石板,每块石板上都刻有标号,石板横铺,下设过水道,两边又以小青砖侧铺。石板上面行人,下面泄水,雨过街净,设计极是科学合理。从石板街铺设的规格和规模,以及光滑锃亮的街石上,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石板街上的繁荣和鼎盛。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长泾老街最繁荣、鼎盛的时期,夏家、马家、刘家、袁家、缪家、顾家和朱家七大富豪巨室经营着无数商铺。远近富商巨贾景象云集,街上米店、布行、书场、茶馆、南北杂货、客栈、浴室、裁缝等商店众多,仅典当行就有7家,长泾的富庶在方圆百里极有名气,"俨成江邑东南一大市镇矣"(《泾里志》)。 明清晚期,泾北宋家湾宋家就在长泾镇造房开店。民国十七年(1928年),宋楚材在老街的东街口办起了蚕种场,起名"大福蚕种场"。石板街则一路向东延伸,搭脚石直铺到东关帝庙。宋楚英在东街发展商业,主要以开南北杂货、酱园店为主。而中桥(兴顺桥)向西有汪家、王家造房开店,直到虹桥(兴寿桥),开的商铺主要是典当行。至此,长泾老街东起大福蚕种场,西至虹桥堍的千米街形成。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乡绅市民又集资整修了街道,并勒石于东街。 街南为依河而建的两层楼房或平房,深二至三进。街北自东向西有南北向弄堂数条,依次为庙弄、曹家弄、杨树弄、汪家弄等,弄堂狭窄而幽深。街北建筑除中段有楼房外,两端都为平房,深四五进。老街两旁明清时代的居民建筑不少隐藏在高高的围墙里。河北老饭店、上官云珠故居、"辉红轩"、汪家石牌坊等都已有较久远的历史了。老街上明清时代的建筑,保存规模之完好,数量之众多,在江阴也是不多见的。 走在街上,你会发现街道虽然是那么的狭窄,但民俗风情却是那么的浓郁。街道两侧都是一家挨一家的店铺,远远的望不到尽头!再一抬头,你会发现狭窄的街道与明清式的廊檐巧妙地构成了"一线天"!两侧小楼相依,隔街携手授腕,这一切成为古镇特有的风貌。 为保存和恢复小镇这段历史,按照修缮一如旧制的原则,长泾镇政府于2007年夏,对石板街进行了修复,使古老的石板街又重现了昔日的风韵。 长泾镇 长泾,故称东舜城,江南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文字记载史。全镇面积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万,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长泾镇隶属江苏省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北依长江,南临太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四季分明、…… 详细++ |
廉珉轩图书馆 | 廉珉轩,位于泾水之滨中桥南堍一幢中西合璧的小木屋,现为长泾镇图书馆。楼名取得极好:"廉"者,廉洁奉公也;"珉"者,白净如玉也。此楼系社会贤达顾保廉先生所建。楼名即从他和其夫人宋钟珉女士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联名而成,可谓珠联璧合。 轩占地350多平方米,两层两进六间一过廊;2006年又扩建130平方米。并不大,然而雅极,美极! 廉珉轩之美,首先在于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小楼布局有方,构思巧妙,前有小小花园,四时吐馨不绝;后有楼宇重重,画梁雕栋;侧有月洞相通。此楼系主人顾公自己设计,融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精华于一炉,既有古代建筑之典雅精巧,又有近代建筑之轩敞明达,此楼于抗战前筹建,落成于日寇铁蹄蹂躏江南之时,顾氏一家流离失所,客居异乡。 廉珉轩之美,又在于泾水的妩媚风姿:登楼而眺,春水浩浩,浆声欸乃,渔歌互答。长长泾水之上,飞架五座双曲拱桥,犹如五道垂虹卧波,于晨光夕照间,分外迷人。楼美,书美,环境美,于是廉珉轩不断迎来贵宾登楼挥毫赋诗题词,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国家文化部社图司杜克司长、原副省长王珉、国务院参事张丰胄等的光临,使廉珉轩增添光彩。更有江苏省宣传部老领导陶白的题诗:"年少慕长泾,白发得乐游;秋高气爽日,更上一层楼。"一抒对长泾古镇廉珉轩的喜爱之情。 廉珉轩之美,更在于该轩主人的一颗拳拳爱国爱乡之心,今年75岁的顾铁华先生即顾保廉公的长子,这位德籍华人,不仅是香港联中集团董事长,是公司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而且是中国戏曲家协会首届"金兰奖"得主、昆曲家俞振飞的高足,1988年,他奉父母之命,陪父母,携家人,欣然回乡,向长泾镇人民政府捐献家宅作图书馆,并和江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海峰一起为廉珉轩图书馆开张剪彩。20年间,顾铁华先生先后捐资33万元以作图书资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廉珉者不在大,铁华先生的爱国爱乡之情,最为宝贵。而今,廉珉轩图书馆早已驰名神州,其为和谐长泾、为科教兴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廉珉轩图书馆 长泾镇 长泾,故称东舜城,江南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文字记载史。全镇面积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万,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长泾镇隶属江苏省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北依长江,南临太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四季分明、…… 详细++ |
江阴要塞国家森林公园 | 江阴要塞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滨江要塞,又名江阴要塞森林公园,位于长江南岸,以海拔91.7米的黄山(不是黄山市的黄山风景区)为主体,还包括西侧的黄山湖公园和鹅鼻嘴公园,以及北侧由长江边的滩涂改造的高尔夫球场。从明清到民国,这里一直是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炮台遗址、大炮散布在山上山下,适合军事迷造访。作为国家森林公园,虽然是迷你版的,但植被茂密,环境不错,可以爬山、看长江和江阴长江大桥。 如果不爱爬山,可以就在山脚免费的黄山湖公园玩玩,公园的湖水边有人工沙滩。若要去黄山,一般都从黄山湖公园东边停车场这的路上山,爬到山上标志性建筑望江楼便处在黄山的中心位置了。望江楼附近有黄山炮台旧址,主要有一些民国的军事遗址,陈列着一些大炮,原民国要塞炮台前沿指挥所是后来复原的。 另一处集中看军事文物的地方在黄山西麓的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围墙和大门造成城墙和城楼的模样,仿佛一座军事堡垒,门口摆着一艘在渡江战役中使用过的船。进入大门先走一段陈列着照片的军事坑道,然后进入博物馆所在的楼,在里面可以了解到江阴的军事历史,看到各种古代兵器等文物。博物馆和大门间的广场上则陈列了很多各个时期的大炮。 黄山虽然可以登高,而且江阴长江大桥就从头顶跨过,但茂林挡住了视线,不是看长江最好的地方。看长江最好在鹅鼻嘴公园,有军事隧道,有贴着江边的木头栈道,有可以登高观景的小山,山上也有炮台。 江阴要塞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江阴市郊,经营面积273公顷。境内黄山海拔91.5米,与江北的孤山对峙,形成长江继吴凇口以上的第二道门户,历来为天堑要塞。抗战时期为日寇轰炸目标,绝大部分树木被毁。建国后大搞植树造林,山地林木郁郁葱葱。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火炬松、刺槐、麻栎等,还有大片的竹林和茶园。古澄江(江阴)八景的石湾春霁、扬子秋涛、海门宾日、淮甸晴眺、沙屿晚渡、鹅鼻积雪等六景就在森林公园内。黄山炮台是境内最重要的历史遗迹,1982年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建有陈毅诗碑、望江楼、君山公园和鹅鼻嘴公园,供人瞻仰和游览。1998年建成的江阴长江大桥,主跨1585米,为世界第四、中国第一的悬索公路大桥,给森林公园增光添彩。 地址:无锡市江阴市山前路 类型:城市公园森林山军事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510-86851868 开放时间: 景区全天开放,各小景点开放时间大致在8:00-17: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景区免费开放;鹅鼻嘴公园30元,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20元,两者联票35元。 信息来源:宿迁市湖滨新区网 信息来源:宿迁市湖滨新区网 |
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 | 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占地7万多平方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作为学政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江苏学政衙署是昔日江苏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 其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园内景点众多而号称“江南官署之冠”。学署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建立,至1904年科举制度废除,历时292年,有124任学政。 江苏学政,是整个江苏省科举时代主持考试秀才的官署。学政的全称提督学政,又称提学使,掌一省教育事务,每省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属等-中进士出身者派充,三年一任。世称“学台”。其品级从从九品到正二品大小不等。由于朝廷对科考的重视,所以不论学政原来品级高低,地位与本省总督、巡抚平等。 历史沿革 江苏学政衙署的前身可以上溯到北宋初年,那时称万春园,是一位孙姓人家的私家园林。明代初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吴良镇守江阴,则改建为吴侯官署。弘治年间,又建为巡抚行台。 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学政衙署从宜兴移建江阴,始称“督学察院”。明代崇祯《江阴县志》曾记载:“督学察院,在县治东,由首任学政王以宁,移文邑令许达道建造驻扎。北负万寿山,西连雪浪湖,东界广福寺,宏敞壮丽,称江南官署之冠。” 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始建,至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随着科举制度废除,学政衙署裁撤,前后总共历时292年。学政衙署先后为各朝政权驻地。辛亥革命后,后花园更名寿山公园。 辛亥革命胜利后的1912年10月,刚卸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受袁世凯之命,担任全国铁路总办的职务,来视察江阴黄山炮台,进城后又在桐梓堂发表演说,要求江阴人修建马路,发展交通,引进文明,并号召“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一番话深深地鼓舞着江阴人民。为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江阴民众选择在公园的显赫位置,重建了孙中山先生纪念塔,移建桐梓堂,丰富了景点的内涵。 2002年,江阴市人民政府投资近5000万元重建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即中山公园),于2003年1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在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是一座敞开式的、集市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园林,整个景区占地7.25公顷(7.25万平方米),计108亩土地,分成学政文化区、生态休憩区、游乐活动区等多个功能齐全的区域。在整体规划设计时,充分挖掘了历史的文脉,遵循传统和现代相融、东西方造园艺术相结合的理念,用现代科技手段演绎传统文化,再现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政衙署包括后花园的部分景观,从而创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休闲的园林空间,使古代与现代两大文化景区合二为一,成为现代都市中的一片绿洲。 |
滨江要塞 | 滨江要塞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江阴市滨江要塞旅游区位于江阴市区东郊,北滨长江,因境处江阴黄山炮-事要塞之地,民国以来即以要塞为乡、镇名。滨江要塞旅游区由黄山湖公园、鹅鼻嘴公园组成。 江阴市滨江要塞旅游区 江阴黄山滨江而立,高91.7米,东西连绵3.2公里,是茅山余脉颠连向东,在长江南岸起伏的山脉之一。黄山西衔鹅鼻山、君山,东接萧山、长山、巫山,临江逶迤10余公里,构成了江阴古城“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的天险形势。黄山与靖江孤山隔江对峙,俨如扼守大江咽喉的两名卫士。长江自京口折向东南流到这里骤然紧缩,然后放宽,滔滔入海,所以这里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 要塞镇环居市区东南,东以白屈港与山观镇分界,南以花山、绮山与南闸、云亭镇接境,西至锡澄运河,北面是澄江镇和经济开发区。 黄山西衔鹅鼻山、君山,东接萧山、长山、巫山,临江逶迤10余公里,构成了江阴古城“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的天险形势。 著名景点 江阴长江大桥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梁,也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钢箱梁悬索桥,是国家公路主骨架中同江至三亚国道主干线以及北京至上海国道主干线的跨江“咽喉”工程,是江苏省境内跨越长江南北的第二座大桥。 江阴大桥无论从炮台远观还是从江边近看,都非常雄伟壮观,尤其是夜晚,在灯光笼罩下的江阴大桥,更是别有风味。 黄山炮台 黄山炮台位于江阴黄山风景区,又称江阴要塞。 黄山炮台享有“江河门户”,“镇航要塞”之称,自古为军事要地。黄山炮台遗址,废垒犹存,12座分布在各个山湾、山头的混凝土炮台,7座清理出土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古炮和2尊“耀武大将军”万斤铁炮及弹丸,构筑了古今战场胜迹。在黄山,还出土万斤古炮一尊,身铸“耀武大将军”字样。如今,这里成了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每当中秋时节,江潮汹涌,甚为壮观,这就是江阴著名的八景之一“黄山秋涛”。长江上最大的公路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也屹立于此,可在这里俯瞰观赏。 鹅鼻嘴公园 “山环芙蓉城,私怪鹅鼻状”。美丽的鹅鼻嘴公园位于江阴长江大桥西北部,距市区一公里,逶迤蜿蜒多姿,形如鹅伸鼻江中而得名。 景区占地1280亩,以山体为主,森林茂密,野趣浓郁。雄伟壮观的中国第一悬索桥横贯旅游区中部,形成以大桥为标志性景观,明清古炮台、要塞森林公园相匹配,拥有江尾海头、澄江古渡、鹅鼻积雪、盘古流泉等四十个景点的大森林、大花园、大博物馆格局,立体旅游蔚成大观,别具魅力,吸引万千游人。 黄山湖公园 黄山湖追求生态环境、田园诗意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黄山湖公园水秀山青,林幽石奇。有湖自然就有水,使这里每一条道路都打上了秋的底色。烙上了春的印记。是回归自然的写照,让生活返朴归真,让繁乱的心绪得到适度的沉淀与整理,是工作一天后抒缓压力的最佳场所、这里还有郭璞草庐西侧,通过自然环境衬托出古代文人雅士的别样情趣。 |
江阴中山公园 | 江阴中山公园原为江苏学政衙暑遗址公园,总面积为7万多平方米。园内许多建筑物、构筑物的造型均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色。整个工程建有“荷花厅”、“永慕庐”、“学政区雕塑广场”、“中山纪念塔”和水溪项目等景观。江苏学政衙署,是科举时代主持考试秀才的官署。官署的前身可以上溯到北宋初年,那时称万春园,是一位孙姓人家的私家园林。明代初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吴良镇守江阴,则改建为吴侯官署。弘治年间,又建为巡抚行台。 直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学政衙署从宜兴移建江阴,始称“督学察院”。明代崇祯《江阴县志》曾记载:“督学察院,在县治东,由首任学政王以宁,移文邑令许达道建造驻扎。北负万寿山,西连雪浪湖,东界广福寺,宏敞壮丽,称江南官署之冠。”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始建,至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随着科举制度废除,学政衙署裁撤,前后总共历时292年。学政衙署先后为各朝政权驻地。 辛亥革命后,后花园更名寿山公园。辛亥革命胜利后的1912年10月,刚卸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受袁世凯之命,担任全国铁路总办的职务,来视察江阴黄山炮台,进城后又在桐梓堂发表演说,要求江阴人修建马路,发展交通,引进文明,并号召“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一番话深深地鼓舞着江阴人民。为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江阴民众选择在公园的显赫位置,重建了孙中山先生纪念塔,移建桐梓堂,丰富了景点的内涵。 2002年,江阴市人民政府投资近5000万元重建中山公园,更名为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即中山公园),于2003年1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在的中山公园是一座敞开式的、集市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园林。整个景区占地7.25公顷(7.25万平方米),计108亩土地,分成学政文化区、生态休憩区、游乐活动区等多个功能齐全的区域。在整体规划设计时,充分挖掘了历史的文脉,遵循传统和现代相融、东西方造园艺术相结合的理念,用现代科技手段演绎传统文化,再现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政衙署包括后花园的部分景观,从而创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休闲的园林空间,使古代与现代两大文化景区合二为一,成为现代都市中的一片绿洲。 历史沿革 宋创万春园,于万寿山立万寿亭,山下立状元亭,建万寿琼楼数处,建存雪亭,赐闲堂游园,墨华榭长廊,观音殿[心经碑殿],有宋植千年紫藤,迄今1300余载,仍绿叶苍隆。 明代改为“清和园”,僻建江苏学政衙暑,树碑坊,建头门、仪门、龙门、大堂、左考棚考场,于龙门左右立钟鼓亭,生员膳食宿舍等建筑。 清代称“季园”,到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292年里,明清两代有124任学政大人在此地主持了江苏八府三州的秀才考试,该园就成了学政衙署的后花园。学政王先谦监建雪浪湖,湖上架荷叶桥,湖中设喷泉,湖坡植林带,湖旁建列轴亭,船亭,于万寿山引水上山建山泉,山下依湖建一水上茶楼。 民国建博雅亭,为政府驻所,建中山纪念馆,始更名中山公园。民国元年,孙中山视察江阴,园中建有“中山纪念塔”和“中山纪念堂”,就易名为“中山公园”。1912年孙先生考察江阴曾倡言“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因为有了这段渊源,也就有了从1925年沿用至今的“中山公园”。 二十一世纪初,江阴市政府投资1亿元将学政衙署遗址及其后面的中山公园扩建,改为开放式公园,集市民休闲娱乐为一体,增建多处建筑,添设儿童游乐场地,翻新中山纪念塔, 已经成为江阴市人气最旺的“城市大客厅”。新中山公园由学政历史文化区、生态休憩区和游乐活动区三大板块组成,其中,学政历史文化区最能体现江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江阴城市旅游业的新的亮点,也是江阴城市文化旅游的新品牌。 主要景点 孙中山纪念塔 民国14年(1925)10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江阴南菁、励实两校学生会在园内捐建孙中山先生纪念塔。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0月来江阴视察时,曾提出“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口号,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民国19年更名为中山公园,从1925年沿用至今的“中山公园”的名称。现有孙中山先生纪念塔,为民国25年南菁、励实两校学生会重建,塔高5.40米,塔座有7棵石柱穿链卫护。现在这座塔已安放在一个大的玻璃罩中,被保护了起来,改变了它的简小的状态,增加了现代气息。 忠邦亭 忠邦六角亭,为纪念明末江阴典史阎应元而建。他率众抗清守城81天,与城共亡。清道光年间,江苏学政姚文田手书“忠义之邦”四字,嵌于南城门上。1937年,遭侵华日军炮击,只剩下“忠、邦”两字,被移置六角亭中。现将留存的“忠、邦”两字建成碑状,既成了一景,又保存了文物。“忠义之邦”是对江阴明末81天抗清的史实的评价,江阴当时不过是座只有10余万人的小城,由于江阴多的是炮台和壮汉,所以更象是一座要塞。在清军铁骑长驱直入,各大城市沦陷之际相继,江阴6万义民力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血战81天,连折清军3王18将,毙敌75000余人。后有对联云:“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敌,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江南一带流传着‘江阴的强盗无锡贼’的说法,也印证了这里了的民风之强悍。至今江阴人民仍以此为荣,感到骄傲。 心经碑 人文荟萃的江阴有“三奇”:千古奇人徐霞客、海内奇木红豆树和旷世奇碑心经碑。“游圣”徐霞客的“奇”在于他传奇的一生和那本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几乎所有领域的奇书——《徐霞客游记》;江阴顾山的红豆树“奇”在它是中国纬度最北的一株千年红豆树,“奇”在其它“生南国”的红豆树都是常绿乔木,而惟独它是冬季落叶乔木,“奇”在它被作为独科分支列入《世界植物大辞典》。奇人和奇树的“奇”通过资料就可以体会到,而心经碑的“奇”只有到了现场、站在它面前才能感受得到。 心经碑,为唐代异僧道松所书,碑原嵌砌在乾明广福禅寺弥勒殿大铁佛神龛后墙壁间,于明万历年间毁于大火。宋志称“观音大士木榻下,有草书心经满壁。”今碑为清嘉庆三年(1798)照摹本重刻。心经碑嵌砌在中山公园铁佛寺壁间,由6块长方形大青石拼组而成,通高2.87米,宽5.12米,上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计279字,分13行坚刻,字体为狂草,笔走龙蛇,气势恢宏,结构严谨,字形多变。其中“多”字一撇长2.07米;“声”字径横宽达55厘米,最细一笔宽仅1厘米,粗笔宽达7厘米;全文有6字一笔长度均超过2米。各字上下左右大小斜正,相互呼应,一气呵成,书写刚劲有力,字体雄健古怪,而又婉转流畅;初看似反写,实为正书,奇妙异常。该碑不仅书法艺术高超,而且镌刻技法精湛,在光线折射下阴刻碑文却让人感受有浮雕立体之感,堪称中国现存古代碑刻之最,为我国古代书法和镌刻艺术之珍品。 千年紫藤 江阴中山公园引人注目的活文物--紫藤,粗大的枝干苍劲有力,势如盘龙虬曲,缠绕在钢架之间。这15株紫藤中有两棵相传是宋代所植,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故亦可称"寿藤",它比苏州拙政园内明代文征明手植紫藤早了将近五百年,因此更显得珍贵。白居易有诗盛赞这种植物,江阴人十分崇拜紫藤,每年的春节起都要来看紫藤,常年络绎不绝。江阴中山公园内的千年紫藤,由于年岁悠久和近年气候变化较大,不再年年按时盛开。开花的年份,在3-4月可见到别样的千年紫藤,它的根枝遒劲,虽经千年风雨却仍坚硬,开出的淡紫花朵,牵扯出满枝芳馨,因传说为僧人所栽,有人称它在“倾吐隔世的梵语”。 孙中山 (1866~1925)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详细++ 澄江街道 澄江街道地处江阴市中心城区,是江阴市委、市0所在地及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含新城东办事处),下辖49个社区居委会和22个村民委员会,2008年末有户籍人口22.9403万人、外来人口10.8458万人。 澄江自古人才彪炳,孕育过“刘氏三杰”、教育家吴研因、爱国高僧巨赞、中国中草药化学研究先驱赵承嘏、“中国机器人之父”蒋…… 详细++ 孙中山 (1866~1925)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详细++ 澄江街道 澄江街道地处江阴市中心城区,是江阴市委、市0所在地及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含新城东办事处),下辖49个社区居委会和22个村民委员会,2008年末有户籍人口22.9403万人、外来人口10.8458万人。 澄江自古人才彪炳,孕育过“刘氏三杰”、教育家吴研因、爱国高僧巨赞、中国中草药化学研究先驱赵承嘏、“中国机器人之父”蒋…… 详细++ |
鹅鼻嘴公园 | 鹅鼻嘴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景点级别:3A 景点介绍:"山环芙蓉城,私怪鹅鼻状"。美丽的江阴要塞景区(鹅鼻嘴公园)位于江阴长江大桥西北部,距市区一公里,逶迤蜿蜒多姿,形如鹅伸鼻江中而得名。 景区占地1280亩,以山体为主,森林茂密,野趣浓郁。江阴要塞风景区由鹅山景区(原鹅鼻嘴公园)、大湾景区、东山景区三部分组成,雄伟壮观的中国第一悬索桥横贯旅游区中部,形成以大桥为标志性景观,明清古炮台、要塞森林公园相匹配,拥有江尾海头、澄江古渡、鹅鼻积雪、盘古流泉等四十个景点的大森林、大花园、大博物馆格局,立体旅游蔚成大观,别具魅力,吸引万千游人。 置身要塞景区,得到的享受是多层次的。入山门、看神龟、越仙鹅洞、听传说故事,你会感受到鹅山之神奇;凭吊"霞客寻源"、唐公碑,谒咏江诗碑、摩崖石刻,你能会悟古文化的璀灿光芒;被长江冲刷历史风云际会的古渡口、渡江第一船、石湾古炮等文物古址,带给你的是怀古之幽思;古鹅鼻积雪、看听潮阁,临江品茗,仰看云舒、俯瞰水湍水缓,听涛声阵阵、佛习习江风、俨若仙境;沿江滨栈道,"寒江独钓"、水边渔网、渔猎烧烤,顿使你回归自然,情生野趣;在各式小木屋小憩,将让你体验到真正的渡假感受;登上观光塔、望江楼,极目千里,雄伟壮观的中国第一桥横空出世,气势磅礴,大江两岸,一马平川,尽饱江天一色,江桥一体奇观;随观光游轮劈波斩浪,领略号称黄金水道上江海锁钥的黄山全景,你会看到在水天相接处峰峦突兀江心,似一把碧色巨钥横阵在江海门户上,尽显威严伟之美...... 江阴要塞景区,一幅绚丽的画,一座秀美的园,她因山而势,将楼、亭、阁、廊等组成的建筑群落与山、水、桥、炮等人文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虽由人作、宛若天成,成为人们旅游、渡假、休闲的理想之地。 交通路线:江阴坐6、8路公交车 门票价格:25元/人 地址:无锡市江阴市黄山路288号 类型:城市公园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510-86851598 开放时间: 9:00-16:30 澄江街道 澄江街道地处江阴市中心城区,是江阴市委、市0所在地及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含新城东办事处),下辖49个社区居委会和22个村民委员会,2008年末有户籍人口22.9403万人、外来人口10.8458万人。 澄江自古人才彪炳,孕育过“刘氏三杰”、教育家吴研因、爱国高僧巨赞、中国中草药化学研究先驱赵承嘏、“中国机器人之父”蒋…… 详细++ |
地区 | 特产 |
---|---|
长泾社区 |
---- |
河塘社区 |
---- |
王家村 |
---- |
蒲市村 |
---- |
蔡桥村 |
---- |
刘桥村 |
---- |
花园村 |
---- |
习礼村 |
---- |
南漍村 |
---- |
长东村 |
---- |
泾东村 |
---- |
和平村 |
---- |
泾南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