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徐州烙馍 | 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烙成,厚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吃到口里,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以有健齿作用。烙馍是徐州民间特有的面点,历史悠久。徐州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 烙馍制作的炊具是直径尺余的铁鏊子、一根枣核式的擀面轴、一根扁竹劈子。 烙馍的食法多种多样,不仅可卷荤裹素,还可用蔬菜或其他馅料做成菜合。若用两张烙馍,中间放上葱花油盐、鸡蛋做成油馍更是美味可口。如在和面时加进芝麻,放入糖或盐烙成半熟的馍,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吃起来更加香脆可口,别具风味。用绿豆面做成烙馍,用羊肉汤或丸子汤煮馍,则是徐州一带别具特色的吃法。 烙馍luǒ mō正宗徐州方言读“裸摸”,谐音其实是“捋摸”(有典故)烙馍来自于江苏徐州,烙馍作为一种源自徐州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为徐州当地不是特产的特产。因为交通便利,这种面食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郑州、洛阳、安徽更有多种变形。韩信转述妇人的“捋捋摸摸就成啦”的典故是读音正统。 广为流传的烙馍在苏北和皖北逐步发展为特色面食,形似煎饼,口感、材质、制法不同,因制作简易、食用方便、易于保存,受到广泛欢迎,是当地居民的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徐州有流传儿歌,“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 清代顺治年间,方文来徐州做客时,在其《北道行》中这样写到徐州的烙馍:“白面调水烙为馍,黄黍杂豆炊为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好随风俗。”从这可以看出,烙馍这种民间的面点食品不但历史悠久,并且久有名气。 |
徐州辣汤 | 徐州辣汤是徐州的特色民间食品,在徐州街边的小店随处可见。是徐州特有的一种小吃,其他地方绝对没有,原名雉羹,是由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彭祖创制,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 辣汤的特点: 鲜美,胡椒爽口,辅之油条、油饼或是煎包、烙馍更是绝佳的搭配。 推荐老店: 两来风——徐州老店,味道正宗,据说现在徐州市面上所有做辣汤的师傅都是从两来风出来的。 惠乐春——现在已连锁化管理,做得干净,口味不减当年。 马市街饣它汤——马季原来每次去徐州必去的一家老店,因为加了麦仁,口味比辣汤清淡了许多。 得云——师传两来风师傅的手艺,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在南京有分店,门面不大,生意很好。 七来风——也是两来风师傅出来的,正宗。在徐州有n多家分店。 辣汤的秘方: 辣汤是有秘方的,当然不仅仅是胡椒的鲜美,这个秘方中含十几味香料和中草药。 辣汤的做法: 徐州的辣汤是用鸡、圆骨、蹄髈煮汤,把母鸡煮得酥烂。煮的时候除了加葱之外,加上大量的生姜,这个汤的味道就微辣,这种辣味很鲜。把洗好的面筋在温水中醒透,让原来海绵状的面筋表面变得光滑柔软,然后掐成一小块张开下锅,同时用筷子顺时针搅动,这时面筋就会被甩成片状,如鸡蛋絮,但比鸡蛋絮略厚一些。加上鳝鱼丝,盐,适量的黑胡椒(所以煮出来,汤颜色发黑)。 |
霸王别姬 | 原名龙凤烩。项羽称霸王都彭城(徐州)举行开国大典时,为盛典备有"龙凤宴"。相传是虞姬娘娘亲自设计的。"龙凤烩"即"龙凤宴"中的主要大件。其料用"乌龟"(龟属水族,龙系水族之长)与雉(雉属羽族,凤系羽族之长),故引申为龙凤相会得名。现以鳖、鸡取代龟、雉。这道菜经世代相传至今,乃徐州名馔,近年风靡一时,成为喜庆宴会上不可缺少的大菜。 菜系:鲁菜 口味:咸鲜 价格:80元以上 原料: 水发鳖裙500克,净母鸡1只约750克,猪肘子1只约750克,水发口蘑25克,白油2汤匙,套汤2杯,盐笋25克,料酒2汤匙,葱、姜、生粉各适量。 制作方法: 1.将鳖裙放入锅内,用小火约煮2小时,捞出后放入温水中,用小刀将裙内皮刮净,再放入水锅中,用小火焖煮到能摘下鳖骨为止。取出鳖骨洗净,裙边切成3厘米宽、6厘米长的条,放入滚水中灼过,再放入滚水盆中浸泡。 2.将母鸡和肘子洗净,放入水锅中,煮至八成熟捞出,把肘子从内侧割开,剔去骨头,肉切成长条。鸡骨抽出,鸡肉撕成长条。 3.取大砂锅,放入锅垫,上放口蘑、盐笋,把裙边呈圆形摆匀,再把鸡条摆在上面。用肘子肉围住鳖裙。入套汤、酱油、料酒、盐。 4.烧热油锅,加入花椒稍炸,倒入砂钠内,盖上盖,用小火煨l小时后,端下砂锅,揭开盖,取出肘子肉,轻轻端出锅垫,把鸡肉、鳖裙翻扣在大汤碟内。 5.再烧热油锅,下花椒炸,随即捞出,将煮鳖裙和鸡的汤滗入锅内,加入料酒煮滚,用生粉水勾芡,浇在鳖裙鸡肉碟内即可。 |
地区 | 特产 |
---|---|
堤北社区 |
---- |
华康社区 |
---- |
环城社区 |
---- |
煤港社区 |
---- |
双惠社区 |
---- |
苏电社区 |
---- |
王场社区 |
---- |
银郡社区 |
---- |
闸口社区 |
---- |
朱庄社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