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 >>苏州 >> 吴江区 >> 七都镇

七都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丁香萝卜

  丁香萝卜亦称胡萝卜,来自西域,故有一个"胡"字,比如像胡椒、胡桃、胡琴之类。丁香萝卜原产地在亚洲西南部,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本草纲目》有记载,"元时始自西域入",气味与萝卜相似,所以称胡萝卜。丁香萝卜是江南一带的称谓。    江南一带,历来好客,待客之道无非是茶水点心及吴侬软语的热情问候。在七都庙港一带,家家户户自制茶果点心,丁香萝卜是茶果里最主要的一种,与熏青豆平分秋色,一碗平淡的茶水里有了这红绿两色点缀,立时就变得生动起来。作为茶果的丁香萝卜要经过腌制,其制作始于明清时期,是延续已久的一种民间技艺,一般由家族传授,代代相传。    丁香萝卜的腌制过程不太复杂,先是准备好丁香萝卜、食盐、罐头、滤网,把洗净的丁香萝卜切成片、细条、或粒(约1公分见方),再用水冲洗去碎末,滤去水分,然后放在容器内用食盐腌制15小时左右(丁香萝卜与食盐比例为20:1),再用器具晒干(防止雨淋雾露)即成,可放进石灰甏贮存,也可放进密封罐。    丁香萝卜极富营养,其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D,有明目、固齿、洁肤、乌发的功效。丁香萝卜还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在预防上皮细胞癌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胡萝卜中的木质素也能提高机体免疫机制,间接消灭癌细胞;丁香萝卜还含有降糖物质,是糖尿病人的良好食品,其所含的某些成分,如懈皮素、山标酚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脂,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还有降压,强心作用,是高血压、冠 心病患者的食疗佳品。丁香萝卜适合小儿出麻疹、水痘期间食用。    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胆结石病人,癌症患者,长期与1接触者以及职业病汞中毒者,皮肤粗糙、头皮发痒、头皮屑过多以及夜盲症、眼干燥症者都适合食用丁香萝卜。    老一辈人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饥荒的大都对丁香萝卜记忆很深,那个时候粮食不够吃,米饭要掺和丁香萝卜,再加一点米糠熬成薄粥来充饥。经济好转后,丁香萝卜退出了人们的餐桌,大多数农户将之作为一种猪饲料,其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未被发现。直至今天,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丁香萝卜倒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贵,有了"小人参"之美称。以丁香萝卜为主料、配料的菜肴在江南一带随处可见。七都地区喜好用丁香萝卜炖羊肉,丁香萝卜煮粥,补虚弱、益气血。此外,还可将丁香萝卜擦丝剁烂,加肉末、盐、油、味精等,包进面粉糊调成的饼皮里,下油锅炸成外焦里酥的萝卜丝饼,在秋寒冬冷的日子里,咬上几口,清新爽口,暖胃驱寒,是七都人家的特色午后小点心。    丁香萝卜,在江南一带是招待四方来客花样百变的特色产品,既可作为主食,亦可作为点心茶果,已然形成了七都庙港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   

风枵茶

  糯米是江南的特产,江南百姓人家用糯米做成的茶食糕点品种颇多。江浙两省交界的七都一带,历来有吃甜茶的习俗,当地人重情,招待来客喜欢叫人甜一甜,图个好口彩。用糯米饭糍干撒上白糖泡的茶就是最为寻常见的甜茶,名为风枵茶。"枵",原指布类的丝缕稀疏而薄,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云道:"又有蕉纱,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值贱而质枵,不可为衣也。"糯米饭糍干摊得十分轻薄,风都吹得动,故名"风枵"。由于泡茶的糯米饭糍干摊得形如"蛋底",也俗称"蛋底茶"。    风枵茶在七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前在农村里,家家户户的主妇们都会在春节前准备好风枵招待节日里来串门唠嗑的亲戚朋友。风枵茶的制作很有讲究,做风枵,也叫摊蛋底,先要用大灶头烧好一大锅的糯米饭。糯米要浸得透,淘米要淘得净,烧饭要烧得烂,水分要比一般烧饭放得多一点,饭不能烧得太干,烧得干了会摊不匀,要起块。准备摊饭糍干了,要寻好烧火的人,随时调整火候。一般摊饭糍干放在大灶上干净的镬子里摊,不能有油腻。考究的用铜铲,铲上一团糯米饭,放进烧烫的镬子里摊平,要用巧劲,全靠手腕里力度的掌握,力要用得恰到好处,这样摊出来的饭糍干才会薄而均匀。一般控制在四分火,火力要稳,不能一时大一时小。糯米是富有粘性的谷物,火大了容易粘底焦黑,火小了当然也不行,会潮腻起丁,上好的饭糍干要干爽透白,薄而均匀。这是一个力气活,相当累人,大冬天摊饭糍干也会摊个大汗淋漓的。现在农村里灶头少了,很多人家便请客手做,市场上也有卖的,只是买来的风枵不是手工摊出来的,口味相去甚远。成品的风枵贮存起来比较方便,放进食品袋扎紧挂在阴凉通风处就行,可以吃到来年。    风枵可以干吃,香脆可口,也可冲泡喝,金边小瓷碗里放上几片,撒上白糖,沸水冲下去,犹如朵朵莲开,浮上水面,沿碗边流转,香气袅袅而上,钻鼻而来。抿下去,入口绵软滑溜,糯甜满舌腔。    糯米做成的风枵有消食开胃的功效,放上红糖鸡蛋一起冲泡可用于体虚产妇,小孩子发烧也可以喝上一碗热乎乎的风枵茶,因为锅巴有排毒清肠的功效,对于胃弱的人,饭糍干起到保健作用。风枵茶甚至可以作为安全的减肥产品,享用美食之余还能瘦身,一举两得,锅巴刮油的力道可是不能小觑的。    风枵茶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地位,就连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品尝过太湖边这一特色甜茶,连声称道。有坊间歌谣唱得好:"洪钓一转天为云,纸薄冰莹鸭羽轻。看似平常最珍贵,只馈产妇与亲朋。"围在一起喝风枵茶成了亲友邻里之间交流感情、和睦相处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风情浓郁、特色浓厚的民间习俗。

七都鳗鲡

  地濒太湖的七都盛产鳗鲡,其野生者被称为"太湖人参"。    鳗鲡,身体细长如蛇,最长者可达1米有余,前端圆柱形,自1后渐侧扁,尾部细小,背部呈灰黑色,腹部为灰白色或浅黄色。    鳗鲡原产于海中,溯游到淡水里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鳗成群结队自大海进入江河口。雄鳗通常就在江河口成长,而雌鳗则逆水上溯进入江河的干、支流和与江河相通的湖泊,有的甚至跋涉数千公里到达江河的上游。它们在江河湖泊中生长、发育,昼伏夜出,喜欢弱光、穴居,具有很强的溯水能力,其潜逃能力也很强。    鳗鲡常在夜间捕食,所食有小鱼、蟹、虾、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也食动物1尸体,在它的食物中还能发现高等植物的碎屑。它的摄食强度及生长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增强,一般以春、夏两季为最强。    鳗鱼生性好斗,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渔民们出海捕鳗鱼,可回到岸边时鳗鱼几乎都死光了。但是有一个渔民,他的船和船上的各种捕鱼装备以及盛鱼的船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可他的鳗鱼每次回来都是活蹦乱跳的。因此,他的鳗鱼卖的价钱要高过别人许多。没过几年,这个渔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这个人一直保守着这一秘密,直到身染重病不能出海捕鱼了,才告诉了他的儿子。原来,他在装鳗鱼的船舱里,放进一些鲶鱼。鳗鱼和鲶鱼生性好咬好斗,为了对付鲶鱼的攻击,鳗鱼也1竭力反击。在战斗的状态中,鳗鱼求生的本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所以就活了下来。而没有放进鲶鱼的鳗鱼,之所以死去,是因为它们知道被捕住了,等待它们的只有死路一条,生的希望破灭了,所以在船舱里过不了多久就死掉了。渔民最后忠告他的儿子,要勇于挑战,只有在挑战中,生命才会充满生机和希望。    鳗鲡肉质细嫩,含有丰富的脂肪,肉和肝的维生素A含量特别高,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鳗鲡的吃法有清蒸鳗鲡、红烧鳗鲡,还有鳗鲡百叶包等。另外,鳗鲡的肉、骨、血、鳔等均可入药,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补强壮之效,李时珍认为:"鳗鲡所主诸病,其功专在杀虫去风"。入药对治疗肺结核经久不愈而造成的身体虚弱、结核发热、赤白带下、风湿、骨痛、体虚等症均有一定功效。

梅鲚鱼

  梅鲚鱼,因为尾叉部分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又称凤尾鱼,与太湖银鱼、白虾、白鱼齐称"太湖四宝",也是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七都地处太湖之滨,盛产此鱼。    梅鲚鱼在明朝就被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在《万历野获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从明朝洪武年起,太祖命每年岁贡梅鲚万斤。"故梅鲚鱼又称"贡鱼"。    太湖一带出产的梅鲚鱼,小部分以鲜货供应市场,大部分晒成鱼干或加工成罐头,作为旅游休闲食品。太湖年产梅鲚鱼700吨左右,每年8~10月是梅鲚旺汛,产量占全年80%左右。    梅鲚鱼肉嫩味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特别是它的软骨和鱼卵含有大量的钙质,是补脑和补骨髓的佳品,尤其适合青少年。梅鲚鱼被视为席上珍品,可红烧,也可将之置于小碗中,加作料在锅里清蒸食用。最佳的吃法是油炸,将此鱼洗净晾干,投入油锅炸,待鱼体呈淡棕色即可起锅,辅以调味品,食之酥脆清香而又鲜美,回味无穷,久食不腻不厌,是品酒、下饭的佳品。

七都大头菜

  大头菜是吴江市七都镇西南部地区的传统种植品种,又名疙瘩菜,是芥菜的变种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芥菜等蔬菜的种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就有根用芥菜。吴江腌制香大头菜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大头菜一般在二三月份加工,一般要经过整理、晒干、切片、盐腌、装甏等环节。     七都大头菜有一种特殊的鲜香气味,能增进食欲,还可促进结肠蠕动,防止便秘。夏天吃大头菜,可以达到利尿除湿,促进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的功效。     大头菜的吃法很多,和毛豆一起炒来吃,鲜嫩而有韧性,口味极佳。加适量食盐、味精和油,成凉拌大头菜,配粥很入味。大头菜还可以和肉丝、河虾一起炒来吃,和鱼、排骨等一起煲汤食用。   

鲃鱼

  七都盛产鲃鱼。鲃鱼体侧扁或略呈圆筒形,体长三寸左右,小口大腹,细鳞、花背、白肚,肚皮上有小刺,身体涨大如球。    鲃鱼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还具壮阳、和胃、温中补益之食疗功效,且肉质细嫩洁白,爽口有弹性,若烹调得法,其鲜美的程度比河豚鱼有过之而无不及。    鲃鱼的食法有多种,如先杀鱼去皮,洗净,取出内脏,保留鱼肝,用涮火锅的形式边灼边吃。鲃鱼最堪品尝的除了鱼肉外,还有鱼肝。鲃鱼是靠鳃呼吸的,并没有肺,其肝异常大而且细腻柔嫩,所谓"鲃肺汤"实际上就是以鲃鱼的肝为主料烹制而成的。据说清代乾隆帝误认为是鲃鱼肺做的,误叫为鲃肺汤,但皇帝既然这样叫了,也就一直叫了下来。清初诗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说:鲃鱼"剥皮去杂,洗净,先将肺同木花入清水浸半日,与鱼同煮"。由此可见,至少在明末清初已有人误以鲃鱼的肝为"鲃肺"了。    太湖名菜鲃肺汤蜚声海内外。1929年中秋,1元老于右任下太湖观赏金桂,途经木渎镇停舟小憩,就餐于乾隆年间创建的石家饭店。他见送上的"鲃肺汤"色彩鲜美,香气诱人,肉质异常鲜嫩,不禁赞叹:"才闻桂花馥郁,又尝美味香汤。"竟忍不住连要了三份鲃肺汤。店主石仁安得知这位"美髯翁"就是大名鼎鼎的于右任,连忙捧出文房四宝,敬求墨宝。于右任兴致正浓,当即展纸手书七绝一首:"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1990年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苏州考察,也为"鲃肺汤"题写了"肺腑之味"四字匾额。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箬塌鱼

  东太湖地区有一种鱼,只生米爿,扁塌塌,形象活象粽箬(裹粽子用的箬叶),大家叫它“箬塌鱼”。这鱼为啥生得这样怪呢?其中有段孝子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太湖边有线两个,娘种菜,儿樵柴,相依为命,苦度光阴。一年冬天,老娘突然病倒了,病势一天比一天厉害,儿子急得心都要碎啦。家里无钱,儿子只得瞒着娘,把贴身皮背褡送进当铺,用当回的碎银请医赎药。医生搭过脉以后,说:“0的病,是常受饥饿引起的虚症,只要好好调理,定能转安。”接着就提笔开了张药方,又补充道:“此方需用一条活鲤鱼,先煎药汤,后以药汤烧鱼汤服用便可。”    那时,正值隆冬季节,冰天雪地,河面全封冻了,哪里来活鲤鱼呢?儿子沿着河岸走来走去,实在想不出办法,一咬牙,脱光衣裳,就躺到河面的冰块上。顿时,全身冻得象筛糠,嘴唇发紫,四肢僵硬,话也说不出来了。他想:只要能治好娘的病,冻死也甘心!儿子的一片孝心终于感动了东海龙王,东海龙王立即差虾兵蟹将取来一条鲜蹦活跳的大鲤鱼,在儿了用体温熔出冰窟的当口,从洞口厾了上去。    儿子提了大鲤鱼,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一剖为二,半条煎药熬汤,半条鲜血淋淋,用纸贴紧,挂在梁上。娘吃了鱼汤,病真的好啦,说:“儿啊,难得你有这样一片孝心,天寒地冻才有这大鲤鱼,如今娘的病全好了,剩下的半条,你快放回河里去吧。”儿子听了娘的话,点头答应:“娘说得对,我这就去放生。”    半条鲤鱼放回了河里,说来真怪,沾水就活啦!它眨眨瞍,氓扇尾巴,游进了鱼群,从此,这一半就添了一种象粽箬的怪鱼,人们照它的形状取了个名字,叫“箬塌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熏青豆茶

  自古僧人嗜茶,而俗人也是,僧俗两界,喜好不同,却也有相通之处。禅茶用于供佛、待客或是自饮、结缘,熏豆茶也是用来待客、自饮或是结缘。    禅茶讲究个清净心,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熏豆茶却是热衷于轧闹猛,左邻右舍,七姑八姨聚在一起,家长里短,奇闻异事,大呼小叫,一惊一乍,民俗风情淳朴,乡土气息浓厚。    在南太湖七都一带,九十月间正是收获毛豆的季节。青毛豆的营养价值非常之高,其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大豆磷脂,有保持血管弹性、健脑和防止脂肪肝形成的作用,并且青豆里还富含皂角苷、蛋白酶抑制剂、异黄酮、钼、硒等抗癌成分,对前列腺癌、皮肤癌、肠癌、食道癌等癌症都有抑制作用。    熏青豆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据载,明代苏州的"盐豆",就是用黄豆淘净,再用盐水、调料煎煮,烘至汤干,再在火上焙干。到了清代,以嫩青豆用盐水煮后熏烘,应为早期熏青豆的制法。在七都一带,农家婆姨小姑大都会制作熏青豆。在水稻将熟之时,选取鲜嫩饱满、碧色返青、不能太老的毛豆,剥荚取肉。剥青豆时,一般三五老太围聚一起,一边劳作一边絮叨,聊聊家常,说说戏话,欢声笑语地忙乎着。剥好的豆粒要用清水冲洗,捞去浮在水面的豆衣薄膜,沥干。然后准备煮豆的柴火,考究点要用早春桑树上剪下称为"桑钉"的枝条。水煮青豆时,要掌握好时间,一般在青豆半熟之时放进适量盐和味精,然后滤干水分,倒进铁丝网筛里,用桑钉木柴烧成的炭火,慢慢熏,熏的过程中会有一阵阵的清香飘出来,这时手中不能闲着,要反复翻动,一直到青豆水分烘干发出"索索"声,这时的熏青豆已成型,颜色碧如翡翠。    熏好的青豆一如刚出生的婴儿,虽是满脸皱褶却透着鲜嫩。不怕烫的话,抓上几粒尝鲜,清香满齿颊,软中带韧,很有嚼劲,俗话来讲,味道鲜来打嘴也不放。青豆熏烤后,水分挥发,有了一定的防腐性,适于贮藏。旧时农家一般都放进自制的石灰窖中,现在放进密封罐居多,隔年都不会变质。闲时抓去一把当零嘴解解馋,来客人了放上"茶里果"一起冲泡,甚至当个下酒菜也不错。    泡熏青豆茶一般用白壳花边小瓷碗,熏青豆为主料,同时配有"茶里果",诸如芝麻、橙皮、笋干和胡萝卜干等,茶叶只是少量,花花绿绿的一杯茶,茶色却是清透,一点不浑浊。小饮一口,咸中有甜,鲜里带香。    喝熏青豆茶不仅是一种民间消费习俗,还是一种具有相当影响的茶文化,传承这一民风民俗,对于促进和谐社会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七都老汤面

  听过很多次,庙港水龙面馆的美味,也亲口尝过,确是地道的老汤面。不过,余在七都的老街上,也寻得了一家不输水龙面馆的面店。虽然牌子是乌镇面馆,不过,老板确实青云人,来七都几十年了,或许是借着乌镇的名气,提升下点的底气。其实,即便没有这牌子,这面,这汤,也已足以让人回味无穷了。   这家店的面条,用的是宽面,比普通的面条薄而宽,也比普通的面条更入味。老板说,这都是为了让面条更加的吃进老汤的鲜香,因为这汤,是他的秘宝。   也曾问过这汤的作法,老板只说了句,这可是用的正宗的骨头汤。其他便不肯多说。但是,仔细尝来,这里头绝不仅仅是骨头汤的味道,如没有秘制的香料,是绝不能有如此美味的。入口极鲜,却完全没有味精的咸涩感,仿佛每个味蕾都上了瘾,即便是赶时间的,也会想去把这汤都喝干。   清晨,一碗老汤面,开启一天的生活,是再惬意不过了。

苏绣

  苏绣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它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苏绣图案秀丽,题材广泛,技法活泼灵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素雅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孕育了一朵朵璀璨的艺术明珠。享誉中外的苏州刺绣就是在这里发祥的。   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后苏绣的艺术水平达到了鼎盛。当时苏州是我国的锦绣之乡:绚丽多姿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形成了苏州“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的地方特色,在一方锦帛上可绣出五岳、江海、城邑、行阵等图案,并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   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苏绣是最擅长吸取其他艺术精华的品种,它的图案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题材,一般以蓝、绿为主色调,体现清雅、幽静的效果。从人物、花鸟到山水、动物,从静若处子到动如脱兔,苏绣呈现的无不是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人文内涵。而这些美轮美奂的苏绣都是在上千年的历史间空中,由一代代绣娘巧手穿引,心手相传,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   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   苏绣的特点主要是精细雅洁,精呢,就是它针法很细的,它一根丝线可以劈成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四十分之一,那么雅呢,主要体现在色彩,色彩文雅。   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   俗话说:“一笔千线”。画家信手一笔,刺绣就要千针万线。而苏绣是以精细见长的,它的线色达到千种以上,每种颜色从浅到深有十多种之分,一件作品有时多达用了一二百种颜色。因此,一般小幅苏绣作品就要绣3至5个月,中等作品要绣一年,大幅的要绣两三年,有时还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当然,这样精制而成的苏绣艺术品自然是人们争相珍藏的重点。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奖的苏绣《耶稣像》,当时售价高达就高达一万三千美金。   牋牋牋牋牋牋牋牋牋   如今,苏绣仍然是苏州最重要的手工艺术品,并以生动逼真的质感、玲珑活泼的姿态、精美细致的绣工而驰名。作为国家礼品和展览品,先后有七十九次作为馈赠国家元首级的礼品,在九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被誉为东方的明珠。而这些悠深的古城小巷、美妙绝仑的古典园林、栩栩如生的波斯猫,富贵娇艳的牡丹花,也就从苏州走向了世界。   

洞庭碧螺春茶

  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皇帝南巡,游览太湖,江苏巡扶宋荦用“吓煞人香”进贡,康熙品尝后大加赞赏,然认为茶名欠雅,便因此茶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而易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茶的特点是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

吴江香青菜

  香青菜是吴江地方传统特色珍稀蔬菜品种,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香青菜具有口感柔软,清香醇正,营养丰富的品质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1999年列入江苏省三项更新工程,2002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定,2003年制订了《无公害香青菜生产技术规程》,成为了江苏省地方标准,2003年列入国家农业资源开发,2009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我们本着挖掘、利用和保护地方优良种资资源的目的,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提纯复壮和品种选育等工作,使香青菜的纯度、抗病性、抗逆性得到了提高,使地方优质资源得到了保护、利用和开发。 香青菜口感清鲜味美,芳香可口,气味清香醇厚;维生素C≥20mg/100g;总糖≥2.0%;粗纤维≤1.0%。吴江香青菜主要品种有绣花筋、黄叶香青菜、黑叶香青菜。 吴江香青菜常年种植面积1000公顷,种植区域主要在沿太湖的横扇、七都、震泽、桃源等镇。土壤类型以小粉土为主,属渗育型水稻土,亚渗潮泥田土属,发育于近代河(湖)沉积物,沉积层理较明显,颗粒组分中粉砂含量较高,剖面A1-AP-P-C型,土色浅,质地为粉砂质壤土或粘壤土的土壤类型。小粉土易淀浆板结,土壤养分释放快,偏酸性,酸碱度为PH5.2-6.0,表土层在日光下晒得发白,而心土仍然很湿,农民俗称“夜湿泥”。 小叶香青菜目前基本常年上市,大叶香青菜主要在12月至翌年4月冬春季上市。吴江香青菜主要销售供应吴江本地、苏州市、上海市的各大宾馆、饭店以及农贸市场,三分之一产品实行订单生产销售,吴江香青菜曾经随太湖螃蟹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地。   香青菜,是江苏省吴江县的名优蔬菜之一。具有香气浓,色泽美,营养好的特点,风味独具,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震泽、八都等乡(镇),八十年代以来,中部的盛泽和北部的松陵等乡镇也逐年扩种,现已普及全县,是吴江三大传统名优蔬菜(大头菜、小黄瓜、香青菜)中发展最快的一种。   吴江香青菜   地域范围   吴江香青菜产于江苏省吴江市辖区京杭大运河西侧的七都镇、震泽镇、横扇镇、桃源镇及平望镇部分、盛泽镇部分、松陵镇部分。总面积约588平方公里。吴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2′-120°53′,北纬30°47′-31°12′之间。吴江市位于江苏省最南端,西靠太湖,北临苏州市、吴中区,东与上海市青浦区交界,南依浙江省嘉兴市,大运河贯通南北,318国道贯穿东西。生产面积1000公顷,年产量20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感特征 叶菜类,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植株半直立,株型半披张、松散,株高25~35 cm,开展度35~40 cm,叶片椭圆形,全缘,叶面起皱扭曲、波状不平,叶脉明显,叶柄绿白色,扁平,单株质量400 g左右。 2、内在品质 口感清鲜味美,芳香可口,气味清香醇厚;维生素C≥20mg/100g;总糖≥2.0%;粗纤维≤1.0%。

同里状元蹄

  同里状元蹄是苏州同里一道特色名菜。状元蹄堪称吴江特产中的“领军人物”。信步同里这个举世闻名的江南古镇,在摇曳着“明清街”杏黄旗的巷子里,我们在尽情领略状元蹄那一片红的同时,不经意间已经置身于状元蹄那一团团、一阵阵的香甜之中。   相传宋淳佑四年,同里人魏汝贤高中状元。魏状元特别喜欢吃红烧蹄,到了清光绪年间,退思园主人任兰生因仰慕魏状元,特聘名厨烧制红烧蹄,作为家宴主菜,雅称状元蹄。当时,状元洪钧及妾赛金花等人常来品尝。如今的状元蹄虽然在做法上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在口味上却是更胜一筹。“金榜状元坊”生产状元蹄的原料全部选自上海食品公司出产的蹄髈,规格一般在1—1.25公斤。先是把蹄髈放水里煮,去毛后加入十八味中草药煮开,然后用文火闷烧。一个大铁锅一次可以煮八十只蹄髈,大概需要四个小时。其中煮蹄髈时一定要用铁锅,因为铁锅能够吸收烧煮过程中产生的水份,另外,还能把蹄髈中的脂肪蒸出来了,这样是出了名的不添加防腐剂。   

八坼皮蛋

  吴江“八坼皮蛋”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     相传,在明代泰昌年间,吴江有一家小茶馆,生意兴隆,招待客人很忙,主人就把茶叶渣倒在炉灰堆中。他家的鸭子又常在炉灰堆上生蛋,主人难免漏捡鸭蛋。一次,主人清理炉灰渣时发现了不少鸭蛋,以为不能吃了,谁知剥开一看,里面黝黑光亮,上有带白色松花针花纹,香味扑鼻,尝一尝,鲜嫩爽口。这就是最初的皮蛋。     在制作“八坼皮蛋”时,将新鲜的鸭蛋放入事先配制好的料液缸中,料液配方由一定量的纯碱、生石灰、无机盐和水等组成,封缸浸泡25—35天后出缸,出缸后的鸭蛋成为可食用的松花蛋。   

盛泽丝绸

  翻开盛泽的历史,看到的几乎只有两个字——丝绸,如果把盛泽的历史比作一条河,那么这条长河里流淌的便是丝绸文化,可以这么说吧,盛泽的历史,就是一部丝绸发展史。   盛泽的先辈曾经创造了“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辉煌,使盛泽这个偏僻的乡间小镇挤身于中国的四大绸都之列。今天,15万盛泽人从先辈那里接过了发展的接力捧,他们年复一年,不懈努力,正在开创绸都新的辉煌。牋牋牋牋牋牋   盛泽丝绸不仅以量大胜人一筹,更以质优而著称于世。1962年,新生丝织厂生产的美丽绸在全国评比中获得第1名,此后,盛泽丝绸屡屡获奖,深受国内外同行的青睐。1983年,在杭州举办的全国丝绸实物评比中,新生、新华、新联、新民四家丝织厂和吴江印染厂生产的四只真丝绸产品同时获得第1名,惊动了全国丝绸界,《浙江日报》为此连发了三篇社论备加赞誉,在以后的国家质量奖评比中,盛泽的丝绸产品又先后获得了三个金质奖、四个银质奖,盛泽丝绸誉满全球。现在,盛泽丝绸的品种已从传统的桑丝绸发展到桑丝、交织、人丝、合纤四大类数百个名种,产品的70%左右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国际市场,盛泽镇已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乡镇,真丝绸的出口量已占到全国的1/6,成为国内主要的丝绸出口基地。   丝绸贸易在盛泽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辉煌的一页,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一度沉寂,昔日的“庄面”也因丧失了专业市场的功能而解体。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日趋活跃,于是“东方丝绸市场”应运而生,十五年来,市场不断地发育、壮大,发展成为集专业性、综合性、技术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丝绸贸易中心。目前市场内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家丝绸商行,年交易额超过130亿元,名列全国十大专业市场。再环顾全镇各主要街区,到处是丝绸商行林立,丝绸产品琳琅满目,难怪人们说整个镇区就是一个大市场,真可谓是万商云集,万绸来朝,车水马龙,蜂攒蚁集,再现了“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的繁荣景象。盛泽已经成为国内丝绸产品的一个主要集散地。   丝绸业的迅速发展,凝聚了几代人毕生的心血。这里面有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的企业家、有潜心研究、屡克技术难关的科技人员、有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在机台旁的普通工人。尤其令人自豪的是五十年代末丝织厂走出了一群荣获全国劳模、操作能手称号的丝织女工,从洪金凤、钱福珠、鲁桦、吴凤英到金顺珠,代代相传。   丝绸业的再度辉煌,带动了盛泽经济的繁荣。盛泽镇区的面积已从建国初的2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镇区道路已形成了“一环、一纵、二横”的大框架。全长14.8公里的环镇路宽阔平坦,环路的两侧便是盛泽经济开发区,区内100多家丝绸厂织机轰鸣,展示了“机声十里”的壮观景象。呈十字交叉的舜湖路、舜新路繁华商业区内,各式商店鳞次栉比,遍布全镇的16家宾馆灯火辉煌,宾客盈门。400余辆出租车、近千辆私家轿车和运输丝绸的大货车、小三轮以及潮水般的自行车流穿梭往来,把马路挤得满满当当;13路公交车把全镇的各个社区和行政村串连在了一起。位于市场西侧的货运中心内,31条货运专线通向全国几十个省、市,把各地客商的丝绸物品迅速、安全地运达目的地。   盛泽这个充满了活力的绸都,正用自己的业绩描绘着中国丝绸业明天的灿烂辉煌。   

苏州刺绣

  苏州的刺绣工艺以图案秀丽、色彩雅洁、针法多变而蜚声海内外、与粤绣、湘绣、蜀绣并列为全国四大名绣。苏绣能运用各种针法绣制各种不同题材绣品,特别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双面绣、更是刺绣艺术中的瑰宝。   

七都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庙港社区

----

渔村社区

----

七都社区

----

菱田村

----

盛庄村

----

东风村

----

环湖村

----

沈家湾村

----

隐读村

----

丰田村

----

长桥村

----

东庙桥村

----

群幸村

----

光荣村

----

吴溇村

----

双塔桥村

----

陆港村

----

爃烂村

----

庙港村

----

联强村

----

太浦闸村

----

开明村

----

开弦弓村

----

丰民村

----

吴越村

----

七都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