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 >>南通 >> 如皋市 >> 丁堰镇

丁堰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如皋白萝卜

  如皋萝卜栽培历史可上溯千余年,相传在唐太和年间(公元827-836年),如皋定慧寺僧侣早有种植,曾用自种的萝卜雕刻成莲花、佛手、宝塔、灯笼等作为供品,并馈赠施主,时称菜菔,其种子叫菜菔子,供药用。后逐渐流传民间,广为种植。清乾隆庚午年(公无1750年)编修的《如皋县志》载:“萝卜,一名菜菔,有红白二种,四时皆可栽,唯末伏秋初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少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坚而辣”。如今红萝卜种植已很少,只在端阳节前后有少量上市,都以白萝卜为主。现在的如皋白萝卜就是经产地农民几百年的精心选育和栽种培育而成的具地方特色的萝卜良种。用它为原料经精细加工而成的“如皋萝卜干”,是久负盛名的江苏特产,历来远销国内外市场。[1]   2特点编辑如皋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水肥条件较好,且多为沙性土壤,很适宜白萝卜的生长。经过数百年精心栽培和选育,所产萝卜品位明显优于外地所产,“如皋萝卜”名扬天下。而如皋又以如城周围新民及东陈、大明所产的“赛雪梨”牌萝卜为最佳。现已培育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白萝卜良种。如形似鸭蛋的“鸭蛋头”,茎盘细儿似颈的“捏颈儿”,百日可收的“百日子”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皮薄、肉嫩、多汁,味甘不辣,木质素少,嚼而无渣,以嫩、脆、甜享誉四方。   3营养成分编辑如皋萝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_2及钙、磷、铁等营养元素,萝卜中淀粉酶和芥辣油,能促进胃肠消化,增进食欲。   吃白萝卜“生嚼”更科学。因为萝卜中的淀粉酶不耐热,温度超过70℃便被破坏;维生素C也怕热。祖国医学认为,生萝卜性辛寒,有止渴、清内热、化痰定喘、助消化、利导、破痰、解毒等功效,煮熟后,性甘温平,能下气、消食。 此外,萝卜中含有活性很强的干扰素诱生剂,但萝卜的干扰素诱生剂不耐热,只有生吃并细嚼或榨成汁时才能直接接触黏膜细胞,刺激消化道产生干扰素,减少消化道癌变的机会。还有,萝卜中的粗纤维和木质素也很丰富,但熟吃容易被破坏。   如皋白萝卜   如皋市种植业协会   11929621   萝卜

如皋黑塌菜

  如皋黑塌菜,又名如皋塌棵菜,如皋方言“趴趴菜”,因塌地生长而得名,是如皋地方特色蔬菜。如皋黑塌菜种植历史悠久,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编修的《如皋县志》记载:“九月下种,十月分畦,冬后经霜更酥软,邑人呼为塌棵菜。初春嫩薹蔬茹皆胜,四月收子榨油,香美不亚麻油。”   如皋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栽培方式形成了如皋黑塌菜的特有品质,其株型平展,塌地生长,经霜冻后味甜鲜美、质地柔嫩、清香爽口,富含维生素C和钙以及大量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C和钙含量极高,粗纤维含量低,被视为青菜中的珍品。如皋黑塌菜不但深受当地人喜爱,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周边大中城市市民对如皋黑塌菜也情有独钟。   如皋黑塌菜   如皋市种植业协会   10302575   黑塌菜

如皋黄鸡

  如皋历史上农作物以旱杂粮为主,农民较穷,居住草房,家家屋后都植有竹、树,以防风沙,饲养的家鸡放逐于其中,任其自由觅食,日落而归,饲喂亦以杂粮为主。产区人们素有春夏食炒仔鸡、入冬后炖鸡汤进补习惯。清乾隆年间家庭养殖发展较快,农家养鸡亦已普见。清嘉庆年间(1804年)《如皋县志》记述:“鸡,家之常畜,品种有‘花鸡’、‘獐鸡’”。獐鸡即指羽色如獐毛的地方土鸡,俗称 “三黄鸡”。产区人们视黄色是吉祥和兴旺的象征,长期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三黄特征、靓丽清秀、中等体型、味美汤鲜、肉质细嫩的品种,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加之南方消费者对中等体型黄鸡的偏好,促进了如皋黄鸡的选育及遗传资源的定型。   如皋黄鸡属肉蛋兼用型品种,是经过长期选育而成的地方良种。因其“黄嘴、黄脚、黄羽毛”,群众习称为“三黄鸡”。早在清嘉庆甲子年(公元1840年)修编的《如皋县志》中就有记载:“鸡,家之常畜”,品种有“花鸡、獐鸡”等。“獐鸡”即指鸡羽如獐毛颜色的黄鸡。这说明如皋人民早就把黄鸡作为“家之常畜”。其实如皋黄鸡并非浑身一片黄色,它在颈、翅、尾处仍夹有明显的黑色羽毛,形成其独有的特征。   如皋黄鸡全身羽色以金黄为主,喙黄、脚黄、羽毛黄,颈羽、翼羽、尾羽夹有黑色羽,富有光泽。羽毛紧贴身体,显得灵活清秀。头似蛇头。单冠直立,眼圆大有神。腿长中等,胫无羽,喙、脚黄色。   【品种类型及原产地】   肉蛋兼用型品种。主产于江苏省如皋、如东、通州、东台等市、县,主要分布于江苏省长江流域地区。现在如皋市境内建有如皋黄鸡保种场。   1主要特性特征如皋鸡又称为如皋黄鸡,因其黄羽、黄皮肤、黄脚,当地也简称为“三黄鸡”,属肉蛋兼用型品种。全身羽色以金黄为主,喙黄、脚黄、羽毛黄,颈羽、翼羽、尾羽夹有黑色羽,富有光泽。羽毛紧贴身体,显得灵活清秀。头似蛇头。单冠直立,眼圆大有神。腿长中等,胫无羽,喙、脚黄色。   2保种方式如皋黄鸡保种场保护。基因库保护,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江苏)于1998年引种进行异地保护。   【生产性能】   1成年体重与产肉性能平均体重:初生33克;56日龄公鸡507克,母鸡396克;90日龄公鸡815克,母鸡669克;成年公鸡1355克,母鸡1319克。成年鸡平均半净膛屠宰率:公鸡84.40%,母鸡82.88%;平均全净膛屠宰率:公鸡77.25%,母鸡65.65%。   2繁殖性能母鸡平均开产日龄150天。平均年产蛋180个,平均蛋重50克。公鸡性成熟期120~150天。公母鸡配种比例1:(15~20)。平均种蛋受精率和平均受精蛋孵化率均在90%以上。母鸡就巢率约占10%。公母鸡利用年限1~2年。   【开发利用情况】   如皋鸡作为中型黄鸡的一个类群,利用情况较好。经过10多年的摸索、试验,如今如皋市薛窑种鸡场和东门畜禽养殖场分别饲养如皋鸡6350只和8000只,并和红宝、苏禽96等品种公鸡杂交生产优质黄羽肉鸡,年利润可观。通州等邻近县、地还纷纷引进如皋鸡,自己留种进行商品生产,扩大了如皋鸡的数量,促进了如皋鸡的保存。如果能对如皋鸡进行科学有效的保种和选育,并积极开展杂交利用工作,其市场前景是巨大的。   如皋黄鸡   地域范围   如皋黄鸡原产地位于江苏省如皋市,如皋黄鸡地理标志生产地域范围划定为整个如皋市行政区域,包括如城镇、如皋经济开发区(柴湾镇)、雪岸镇、东陈镇、丁堰镇、白蒲镇、林梓镇、下原镇、九华镇、郭园镇、石庄镇、长江镇(副县级管理权限)、吴窑镇、江安镇、高明镇、常青镇、搬经镇、磨头镇、桃园镇、袁桥镇。区域范围:北纬32°00"-32°30"、东经120°20"-120°50",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常年存栏300万只,出栏1000万只,产值4亿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感官特征 如皋黄鸡属肉蛋兼用型地方鸡资源,主产于如皋市境内。体型中等偏小,具有“三黄”(喙色、羽色、胫色)特征,公鸡颈、翼、尾羽尖端夹有少量黑羽,母鸡羽毛呈淡黄色,皮薄呈黄色。肌纤维紧密、富有弹性,肌间脂肪分布均匀。适宜于白斩、爆炒、煲汤等,肉质嫩滑细腻,肉香汤鲜,清澈味美。 2、内在品质要求 鸡肉中蛋白质质量高,氨基酸种类多,含量丰富,17种氨基酸含量为21.1%-21.5%,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蛋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含量>15%,其中谷氨酸含量>3.6%。磺胺类、铅、无机砷含量低于规范规定值。 3、安全要求 如皋黄鸡养殖环境应符合《GB/T 18047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鸡场内不得饲养其他动物,鸡场应设有粪污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病死鸡无害化处理应符合《GB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产品安全、卫生指标必须符合国家对同类产品的规定。如皋黄鸡鸡肉质量按照《NY5034 无公害食品 禽肉及禽副产品》执行。

如皋黄酒

  如皋黄酒   江苏省如皋市现辖行政区域   《如皋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如皋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报告》皋政发〔2016〕4号   江苏省地方标准:   《地理标志产品如皋黄酒》   

如皋香堂芋

  如皋香堂芋是江苏南通如皋的特产。   如皋香堂芋一直被作为当地传统乡土食品,并作为如皋长寿食品的代表向外推介,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如皋香堂芋种植历史悠久,因其在烹饪过程中香气四溢、满堂芬芳而被冠以“香堂”美誉。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编修的《如皋县志》记载:“香芋与芋别为一种,生沙土瓦砾地,蔓引不穷,子生地中,霜后掘取煨煮食之,入蔬尤佳,香味绝胜。”   如皋香堂芋可制作多种美味佳肴,其香气怡人,口感细腻,质地软滑,酥而不烂,是粮、菜、饲兼用作物,在传统的农家菜谱中有芋头烧肉、芋头泥与肉泥加佐料制作的芋头丸、芋头豆腐汤、芋头扁豆饭等。不少追求返蹼归真的都市居民,喜欢用最简单的烹饪方法享受其纯真清香,即“吃毛芋头”,将洗干净的芋头直接连皮蒸煮,熟后去皮而食。如皋香堂芋一直被作为当地传统乡土食品用于馈赠和款宴各方宾客,并被市委、市政府作为如皋长寿食品的代表向外推介,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如皋盆景

  如皋盆景源泉于宋。《江苏旅游指南》云:“江苏是我国盆景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如有五百年历史的 盆景   苏派古柏桩‘秦汉遗韵’,有扬派明代盆景‘一把伞’,有如皋宋代大型盆景‘六朝柏’等,苍古拙朴,风姿隽永,令人驻足凝视,流连忘返”。  “六朝柏”俗呼“六朝松”,实为一株古桧,在如城水绘园的雨香庵前,至今800多年,供观赏叶片为主。加有宋代三盆桧尖柏,每盆都爆有“鹿角”,距今900余年,由如皋人民公园珍培。   造型手法     如皋树桩盆景坯料要求高,常见的有松、柏、榆、梅、榉、朴及黄杨、六月雪等。造型手法多以棕丝绑扎,注重细扎细剪。棕法相当细腻,主干扎成左弯右曲的“S”形,俗呼“一弯半”、“二弯半”,少数为“三弯半”。树顶扎成半圆形、圆形或扇形,向前倾斜称之为“刘海式”或“如意式”。枝片和短参差适宜,错落有致,大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境界。   独特陈设     如皋盆景的陈设独特有趣。除两盆成对放置左右的“蹲狮式”之外,且有论“堂”陈设法,国内独此一家。按5、7、9不同奇数组合为“堂”。如5盆陈设,中间的为“文树”,两边分别为两弯半或一弯半的“武树”,互成对子,陈设7盆时,在5盆的基础上,两边各增加一盆一弯半。整“堂”景观趣味横生。“文树‘显得孤高,两边的两弯半如群臣,如侍女,如宾客;一弯半似女子挥动彩袖翩翩起舞,如嫦娥奔月之态。   文树     “文树”是根据画家倪云林画意制作而成,其造型独特,除刘海顶外,主干前有1—3个小顶,称为“怀中抱子”或“带子上朝”,层次分明,意境清旷。“武树”由两弯半、一弯半组成,有“文站武飘”之说。根据弓背、左右倾斜的角度及云片的长短不同,拟出多种多样的人物神韵。“一弯半”在一弯和半弯的交界处还有怀弯,使主干形成后弓态势。第一弯,弓背向上一边的云片称为“阳片”,呈逆风方向,反之为“阴片”呈顺风方向。阴片长,象征人的手臂,阳片短,为人的另一手臂,盆顶仍为刘海,要求照脚。“两弯半”所表现的风力比一弯半略小,树桩之重心偏下,树干倾斜度不大,其意境比一弯半庄重、华贵。  如皋盆景好似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都有缩龙成、小中见大的特点。如皋盆景讲究云头、雨脚、美人腰、刘海顶、鸡爪根,有风、雨、雪、露的四体意境。有云:“如皋盆景的特点是左倚右倾,顶部端正,株干古雅体型挺秀,多彩多姿,气魄雄伟。尤以雀舌、罗汉松最美观。叶色浓密,株型俊美,叶片雅丽,是庭院、厅堂陈设的艺术精品。   发展前景     如皋盆景在十年浩劫后,枯木逢春。1986年,我国首次参加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花卉博览会”,如皋17盆盆景参加了展出,是年下半年在意大利佩夏市“第十八届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如皋的一盆罗汉松荣获金奖,为江苏盆景的第一块金牌。1988年春天花汉民的“绿荫深处”虎刺盆景在香港获一等奖。1987年5月,如皋绿园经理花汉民应邀赴意大利讲学,引起了西欧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在意大利形成了一股强烈的中国盆景热,为如皋盆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白蒲黄酒

  白蒲黄酒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素有“液体面包”美称。白蒲黄酒采用纯稻米酿造,工艺独特,取千年酿造之精髓,其中富含二十余种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人体所必需的职能从事物中摄取的8中氨基酸黄酒中就高达2550毫克,其酒精度低,常饮能壮神醒气,有舒筋活血,保脾强身之效。“水明楼”牌白蒲黄酒为江苏省优质产品,重点保护产品、出口免检产品。曾获1993年东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北京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如通”牌白蒲黄酒为南通市名牌产品、重点保护产品、江苏省名牌产品、用户满意产品。白蒲黄酒现畅销国内10多个省市,部分出口,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浙江绍兴章姓落户如皋白蒲,开办槽坊,配制黄酒。后来章家后代继承祖传秘方,以当地产上等大米为原料,以药酒、麦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加饭酒工艺,精心酿制黄酒。   白蒲黄酒素有“液体面包”美称,其中富含二十余种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其酒精度低,常饮能壮神醒气,有舒筋活血、保脾强身之效。曾获1993年东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北京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现由南通市白蒲黄酒有限公司生产。

如皋东串猪

  如皋东串猪是江苏南通如皋的特产。   如皋东串猪为如皋养猪业当家品种,由如皋农民长期培育而成。其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率高,皮薄,肉质更为鲜美,瘦肉率高,是灌制如皋香肠、香肚,加工如皋肉松、火腿等名特产品的优质猪源。   产地属高沙土地区,地理处于一些地方猪种交错分布地带,本地猪种与外界交流频繁。产区粮食和农副产品丰富,饲养过程中饲料调制比较精细,日粮中使用大量的青绿饲料和较多的精料,育肥时采用吊架子方式。经长期选育形成体型较大、成熟较晚、膘厚肉紧、对饲料要求较高等特点。   东串猪历史   东串猪为如皋养猪业的当家品种。据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编修的《如皋农民就很重视猪种的选育。“东串猪”就是在长期培育中形成的地方良种。该种猪原产于如皋西部及泰兴东部的高沙土地区,现已成为全国各种猪之一。   品种特征   东串猪体型较大,头型有两种,一是“马脸型”,头面长而直,皱纹少而浅,另一种是“狮头型”,头面短而微凹,皱纹多而深,“狮头型”的体格比“马脸型”的更粗大,成熟亦较晚。耳大下垂,背腰平直或稍拱起,体躯较长,骨胳粗壮,后躯欠丰满,四肢高而直立,尾根粗而着生位置较高,尾长过飞节,成年猪被毛稀而粗,皮厚而松,大腿外侧皮肤有较深的皱褶,俗称“穿套裤”,毛色全黑,0较多,—般为9~10对,多的达11对以上。   品种性能   东串猪母猪性成熟较早,繁殖率高,初产在9头以上,经产约12-14头,产后泌乳量高,哺育能力强,仔猪发育均匀。东串猪性情温驯,耐粗饲,生长快,育肥期一般日增重0.38-0.41千克,7-8个月每头重80-100千克。东串猪肉质较好,营养丰富,瘦肉率可达44-45%。   东串猪成年公猪体重157.50±2.41公斤,体长147.75±3.11厘米,胸围122.5±0.90厘米,体高78.75±3.11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38.95±1.49公斤,140.95±0.63厘米,124.39±0.73厘米,70.92±0.37厘米。东串猪具有体型较大、产仔较多、性温驯,肉质紧等特点,其体成熟晚、脂肪沉积迟,在肥育至75公斤左右时屠宰,可获得较多的瘦肉。   东串猪的喂养   应将饲料调制比较精细,胡萝卜都洗净切碎煮熟后或发酵后再饲喂。猪的不同生长时期要用不同的饲料才能保障其正常的生长。猪全价配合饲料按照猪的不同生长时期,选用合适的相应饲养标准,选用适宜的饲料,并注意提高经济效益,即达到高效益、低成本。

如皋点心

  缸爿是南通市民价廉物美的早点。烧饼店的师傅将一块面团,拉成长带状,宽约6~7寸,浇上一条豆油线,抹上一层细盐,对折成2寸许,用手掌一下一下压实,然后用棒捶卷压,一面卷,一面用棒捶打台板,于是面团越拉越长,再用菜刀依45度斜线,一刀一刀切开,成为两头尖的平行四边形,最后将其排列整齐,涂上一层糖稀,洒匀一些芝麻,一块一块地用手贴到炉筒里去,不一会,略带焦黄、两头微跷,香喷喷的缸爿就出炉了。   斫糖系用麦芽糖做成。卖糖人右手倒提个大摇鼓儿“卜咚、卜咚”,担子前面放块长方形木板,木板上放着直径尺许,厚2~3厘米的斫糖。谁买,就将一个2寸的方形铁刀竖放在糖上,用铁棒从旁边一敲,糖就斫了下来。糖呈姜黄色,看起来挺硬,不过放在嘴里一会儿就软。虽然此糖粘牙齿,不大甜,还带点焦味,但因便宜,买者可用钱买,也可用破布、废铜、烂铁等物交换,故穷人家往往爱买些“骗骗”小孩子。在民间,腊月二十四“送灶”,都用斫糖制成颗粒状,俗称灶家糖来祭灶家老爷,认为此糖能粘住灶老爷的嘴巴,不会讲人间的坏话。  信息来源:如皋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如皋火腿

  产于江苏如皋。挑选当地尖头细脚、皮薄肉嫩、毛重60公斤左右的健康良种猪,洗净鲜腿后根据其大小,肥瘦修成竹叶形或琵琶形。腌制时严格控制用盐时,腌熟后及时洗晒,然后保管发酵。保管发酵是火腿具有特殊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发酵周期为5-6个月。火腿的整个制作周期共10个月左右,一般以霜降至立冬间,气温在2-100C为最佳生产时间。皮薄爪细,形似竹叶、琵琶,瘦多肥少,红白鲜艳,风味独特,色、香、味、形均佳,可长年贮存,四季皆可进食。如皋火腿不仅美味可口,还有补益身体和祛除疾病的功效。据记载:火腿有益肾、养胃、生津、壮肠、固骨髓,健足力之功能。   如皋是江苏省著名生猪产区,生猪品种称“东串猪”,为瘦肉型猪种,如皋的火腿制作始于清代中叶,绵延相传数百年之久。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如皋广丰制腿栈(即广丰腌腊制腿公司)生产的火腿,获美国檀香山国际博览会金奖;宣统二年(1910),如皋火腿又在江宁(今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上获优异荣誉奖。是时,如皋火腿畅销海内外,在上海和美国旧金山等地均设有分栈,与浙江金华、云南檀越并称中国三大制腿中心,时人将之与浙江金华火腿并称“北腿”、“南腿”。与金华火腿相比较,如皋火腿稍咸,且精多肥少,肉质也比金华火腿稍老些。如皋火腿的特点是:薄皮细爪、造型美观(形似琵琶或竹叶),具有色泽鲜艳、咸香味美等独特风格,以色、香、味、形“四绝”著称于世。火腿营养价值很高,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成份。   

白蒲茶干

  白蒲“三香斋”茶干(简称白蒲茶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是南通地方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土特产。“白蒲茶干”选用优质大豆,多种香料精制而成。内含易于人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及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B1、B2和钙、磷、铁等,还含有动物性食品所缺乏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弥补动物菜肴的缺陷,对增补人体和营养极为有利。茶干又味美香芳,富有韧性,色泽美观,形状方且薄,别具一格,经济实惠,弛名四方,极受群众欢迎。   "三香斋"的来历:据《如皋县志》记载,公元三九七年即隆安元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家已将白蒲置为“蒲涛县地”,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白蒲茶干”始制于清朝康熙年间,一们姓屠的湖州人在白蒲北街开的一豆腐干店,店号“三香斋”,又名“屠三香”、白蒲北街是南北交通要道,商业较盛,油饼粮行,京货店,水烟栈,各式菜馆,点心店,鱼行、茶馆等店铺林立,来往商人,小贩很多,每日清晨,商民,街坊乡老,小贩等都喜欢坐茶馆,闲谈生意经,山海经,一边谈心,一边买来屠氏的豆腐干佐茶。因其近似茶色,又是名茶配食的佳品,故取名茶干。到康熙丙子年(康熙三十五年,即一六九六年),“屠三香”生产的茶干由于加工工艺精细,用料考究进嘴细软劲韧,美味可口,算得上色、香、味俱佳,茶干上模压店号,很有特色,被誉为白蒲一绝。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地方官特别选择了“三香斋”茶干作为贡品,请皇上品尝,乾隆尝后甚悦,又听该店独家经营的介绍,便御笔写下“只此一家”的题字,赐予褒扬。屠氏得此御笔欢喜欲狂,并将“只此一家”制成金字匾额,悬于店堂,自得御笔“只此一家”,“三香斋”茶干驰名大江南北。嗣后“三香斋”茶干店,生意更加兴隆,并设分铺于通城经营。清朝道光二十一年间编撰的《蒲涛志》记述:“蒲镇菽乳干为绝品,通称茶干,言可佐茗饮也,四远知名。本斋固有不传之秘,亦与镇中水土合宜,尝分铺崇川所作终不及此地味美。”这段记载,说明了后来“三香斋”未能在通城设立生产作坊的原因。   白蒲茶干传统的制作方法:白蒲茶干味美,主要是选料考究,加工精细,操作认真,一丝不苟。人们检看茶干质量,常将茶干对角相折,总不断裂,而芳香扑鼻,群众夸说:“进了三里墩,闻到茶干香”,可见其味香沁人。白蒲茶干传统的操作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浸豆、糙皮、磨豆、扯浆、煮浆、点浆、包、榨、剥、煮、扎等,细说有二十一道工序。   白蒲茶干传统的加工,不仅工序多,而且每道工序的技术性都较强,与产品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以煮浆来说,烧火要旺,煮得越快越好,如慢火烧,则易潮浆,对质量,产量都有不利影响。煮好的浆出灶入缸时,要坚持“过筛”这一道工序,将扯浆或套浆时从布眼中漏出的反渣去尽,提高豆浆的纯度,这样做:   (1)浆中的飞渣越少,生产出的茶干韧性越强   (2)韧性强的茶干在煮制过程中破碎少,成品产量高   (3)韧性强的茶干耐煮制吸味足,口味好。再拿煮制茶干来说,各种配料齐全,用料恰当,这也是保持名特产的重要环节。煮制的配料有白大川,元回、丁香、精盐、味精及自制的三伏酱油等,特别是自制的三伏酱油,要熬得浓,熬得香。此外,在选择黄豆豆种,浸豆的时间,气温季节的变化,煮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技术要领。(南通)

如式香肠

    如皋香肠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的品种之一。其生产始于清同冶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清末获“南洋劝业会”二等奖。可与“广式”香肠媲美, 被称为“如式”香肠。如式香肠是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如皋香肠,产品誉满全国,被评为商业部和江苏省的优质名特产品。其特色是:条形整齐、肉质紧密、色泽鲜艳、咸甜适度、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精肉嚼而不老、肥肉油而不腻,深受群众喜爱<   如皋香肠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的肉制品之一。其生产始于清同冶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可与“广式”香肠媲美,被称为“如式”香肠。清宣统二年(1910)六月,如皋曹鸿记香肠于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二等奖。1934年,如式香肠在江苏省物品展览会上获得嘉奖。它以猪坐墩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肉料,肥、瘦肉比为2比8,加适量姜汁、白糖、曲酒、精盐拌匀,灌入预制好的长40厘米左右的肠衣中,扎紧两头,弯成U形,晾晒5个晴天以上。这样制作的如皋肠具有条理整齐、肉质紧密、肥瘦比例得当、干爽结实、大小适度、色泽鲜艳、咸甜适宜、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等特点,产品质量享誉国内外。目前,如皋市比较有名的香肠品牌有: “如皋牌”香肠、 “银燕牌”香肠、 “玉兔牌”香肠。   

如皋萝卜

  如皋萝卜栽培具有上千年历史,经长期选育形成独有良种“鸭蛋头”、“百日子”。凭着皮薄、肉嫩、汁多、味甘和木质素少、嚼而无渣的绝妙口感,赢得了“赛雪梨”的美誉和”、“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不如如皋的萝卜皮”的夸赞。因其生津开胃、清火降气之功效极佳,如皋民间流传着“晚吃萝卜早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至说。   用如皋萝卜腌制如皋萝卜条,相传始于唐大和年间(公元827-835)。新中国成立后,如皋酱醋厂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工艺生产的“东皋牌”萝卜条,形似桔片,色泽黄橙,芳香独特,咸中带甜,具有香、甜、嫩、脆的特色。1983年获外经部“荣誉证书”和江苏省优质食品奖,1985年获全国出口产品优良荣誉奖状。

如皋肉松

   如皋肉松的生产始于1914年,后于1936年由徐寿生在如城东大街创办太仓肉松加工企业。1942年左右,有孙明友等人合资,在如城开办友来肉松厂,加工肉松,销往上海等地。解放后停业。1951年,如皋肉联厂开办初期,即加工猪肉松。后来,他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研制最佳配料配方,已形成了如皋自己特有的风味。1966年开始出口。1971-1984年,获得国家商业部、轻工部、外贸优质名特产品称号和荣誉证书。1985年3月,法国巴黎国际国际美食学会与旅游观光委员会授予“金梅牌”肉松金质荣誉奖章,这是我国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枚肉食品金牌;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1992年“如皋牌”肉松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如皋董糖

  产于江苏如皋。主要以精白面、白糖、芝麻、饴糖为原料,经选料、熬糖、制糖芯、制糖骨、成型等工序而成。制芯系将芝麻焙炒、研磨,先分离皮仁,再焙至浅黄。火候、时间必须恰到好处,方不至生焦,使麻香浓郁。糖骨的熬制过程,要求保证其延展性良好,顺利成型。最后工序为将糖骨展开,均匀配以糖蕊,反复包褶,压切成型。成品为扁长方体,色白微黄,层次分明,剖面可旋状纹理,中心呈丹凤眼状;入口易化,酥松香甜,回味久长。   

通派盆景

    通派盆景的显著特色,是选用尖短小叶罗汉松(俗称雀舌罗汉松)为材料,攀扎成“二弯半”的格局,即主干攀成二弯半,每个弯上有三个主枝,每枝又扎成扁平如云的片干。看上去形象如狮,端庄稳重,像是一幅立体的画,深得人民喜爱   ( 如皋)   如皋花木盆景的栽培渊源久远,始于宋代。现人民公园内存有北宋教育家胡瑗遗存珍品古桧柏盆景“蛟龙穿云”,其“鹿角”毕露,苍老挺拔。水绘园内存有落地盆景“古桧”相传为南宋曾文昭公曾肇手植,爆龄突纹已愈八道,依然树势矫健。如皋花木盆艺术于明代盛传于民间。据清乾隆庚午年《如皋县志》记载:“明天启间,令李衷纯,相四境之宜,授民以艺,植卉木之方”。人民公园现存“龙腾虎跃”绒针柏盆景,即为明代留存珍品。    数百年来如皋花木盆景技艺相传,形成独具风格的“如派”盆景,为全国盆景七大流派之一。如皋盆景选用小叶常绿品种的松、柏、榆、黄(杨)等材料,以蟠扎为主,辅以修剪,工艺精细,造型多为“两弯半”,可组成“云头”、“雨脚”、“美人腰”等,姿态清、奇、古、朴。其代表作“雀舌罗汉松”,“五宝绿珠杜鹃”、“重瓣六月雪”、“白皮黄杨”等都为如皋县原产珍品,。毛主席纪念堂前陈放的一对巨型针松盆景为我市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如皋花木盆景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现全市已有苗圃园艺场200多个,花木乡、花木村20多个,花木专业户1万多个,花木总面积近2万亩,花木品种2000多个。1985年全国盆景评比,如皋古柏盆景“蛟龙穿云”获一等奖,盆景“两弯半”和“苍覆南山”获二等奖。   

丁堰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凤山社区

----

新堰社区

----

堰南社区

----

皋南社区

----

鞠庄社区

----

三桥社区

----

三河社区

----

茄儿园社区

----

赵明村

----

刘海村

----

夏圩村

----

红桥村

----

朝阳村

----

丁堰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