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杭州 >> 拱墅区 >> 半山街道

半山街道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区)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运河杭州段是运河历史古迹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段。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横贯南北4省2市,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运河,这是祖先留下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一张金名片、也是江南水乡文化体验的经典目的地。大运河流经了富庶儒雅的钱塘佳丽地,记录在案了杭州繁华古都的沧桑沉浮和白墙粉黛的市井百态。不管是徒步、舟游,还是骑行、小憩,都可以触摸到杭州运河华而不燥的厚重之感,欣赏到运河沿岸无处不在的风雅之美。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金华门户网站  信息来源:金华门户网站

杭州香积寺

杭州香积寺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香积寺位于杭州湖墅香积寺巷,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原名兴福寺,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赐名香积寺至今,是杭州湖墅地区的著名寺庙,曾是灵隐、天竺朝山香客的集散地,素有“运河第一香”之美誉.每天运河上千余船只往来,运输繁忙,夜间灯火通明,寺内热闹非凡,促进了湖墅地区乃至杭城的商贸、旅游的繁荣,对佛教禅宗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香积寺内原有宝塔二座,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据《湖墅志略》记载:僧祥文于康熙年间住香积寺,拓展寺基造毗卢阁,并于寺前建石塔二座,现仅存一塔,该塔八面九层,下有须弥座,用白石雕凿,仿木结构楼阁状,斗拱仿宋式,第三层东面悬匾,上刻“慈云”两字,南门作半启状,第五层有一门打开,有一-自门内出来。该塔结构手法、浮雕风格为清代之代表作。1963年,该塔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积寺在初创阶段,虽使用的是北宋年号,但实际统治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真正的统治者依然为钱俶,而钱俶毕生崇信佛教,在杭州建造了许多寺庙及佛塔,因此香积寺初建初期,仍保持着吴越风格。后来,由于元朝末年朝政黑暗、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香积寺和其它寺庙一样都曾遭受过灭顶之灾。到了明朝立国之初,由于明开国元首朱元璋曾有出家经历,并在崇信佛教同时,对佛教进行了大规模的拆并、整合,香积寺及周边寺庙都得到了大规模的重建及扩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香积寺已成为佛教丛林中的大寺院。清康熙年间,毗卢阁和双塔的建设,使香积寺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杭州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香积寺的复建提到了杭州市党政领导应有的议事日程,新香积寺的复建工程于2009年初正式启动。按照建设“二十一世纪都市新寺庙”的目标,以五代吴越为基础,以明清为定制的历史定位,建筑风格体现了半传统半文化的特色,努力再现“杭州运河第一香,湖墅市井风情地”的繁荣胜景。  2009年香积寺成功复建,成为国内唯一主供大圣紧那罗王菩萨(监斋菩萨)的寺庙。新建的香积寺恢复了被拆除的东塔,对原有的西塔进行了整修,保持了双塔的原有风貌。从香积寺牌坊进入,依次为天王殿、大圣紧那罗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寺内两侧还有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钟鼓楼等建筑,各类造像共34尊。  新香积寺在中轴线上以“伽蓝七堂制”为依托,分别布置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并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布置具有本寺特色的大圣紧那罗王殿,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中轴线两侧分别按照“四大名山”的布置,于大雄宝殿前后两侧分别布置普贤殿、观音殿、文殊殿、地藏殿。新香积寺在寺庙两侧设计两排建筑,在不对称性布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富义仓

富义仓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富义仓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三进院落、三排仓房组成。为时任浙江巡抚的谭钟麟负责,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建成于光绪十年(1884),为大运河沿岸现存的著名古粮仓之一,与北京“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仓名取“以仁致富、和则义达”之意。现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富义仓讲解词  游船驶过御码头我们会看到运河的一段支流,它叫胜利河,大家看,就在哪里,河上的桥是2006年重新翻建的华光桥。大运河与胜利河的交汇处华光桥的旁边,左右逢源的这块古建筑群就是大江南北有名的富义仓遗址。  富义仓坐落在杭州拱墅区偏南的一处风水宝地上,这是座清朝时期营建的,那时的水运尚很发达,特别是江南一带进京的贡粮,大多数都由大运河漕运运至京城,所以,运河两端京杭两地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储粮仓,像离通州最近的北京内城东直门内就有:北新仓、南新仓、新太仓、禄米仓等国字号的粮仓,至今那里很多胡同还以粮仓的名字命名。杭州也一样,有永济仓、盐义仓、富义仓、仁和仓等分布在运河两岸。湖墅地区作为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一个货物集散地,仓库特别多。杭州也有很多地名叫原来所在粮仓的名字,如:仁和仓北弄、仁和仓南弄等等。  富义仓是硕果仅存的最后一个古老仓库,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富义仓是在漕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素有“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之说。  清光绪六年,杭州粮食告急,浙江巡抚谭钟麟在霞湾巷内购地建粮仓,历时四年始成,将粮仓命名为富义仓。当时粮仓有五六十间,每间20平房米左右,可以存四、五万石谷物,是杭州百姓最主要的粮食供应地。年吞吐量多达几十万石,对日常百姓的粮米供应及贡粮储备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拱墅区就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的货物集散地,是江南供物漕运的起点,来往运输十分繁忙。随着先进粮米仓储机制的建立,古老的米粮仓已经成了“下岗职工”,大多数以翻建成现代化的民居写字楼等,但唯有富义仓凭借它残破的院落、石基、木板、土围墙、青瓦顶的式样,和它饱经风霜的年轮,原汁原味地屹立在那里,为我们保留着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在一扇已经不能开合的门板上“社会主义联合大院”的曾用名还历历在目,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锅饭的产物,也应算是文物了。  最吸引人的还有粮仓的东南角,人们走下华光桥参观富义仓的必经之路上,骑河沿生长的两棵歪脖老槐树中间夹一棵挺直的小槐树,好像是向游人们热情地打着招呼,他们舒展着老态龙钟的身板殷切地欢迎着我们,这三棵树凑在一起叫“二老携子迎客槐”。朋友们,既然他们一家人这样热情,你还不找个时间看看他们去。

拱宸桥

拱宸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拱宸桥位于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约1m,合大孔的1/15.8;眉石厚20厘米。采用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桥在清代几经毁坏重建。顺治八年(1651年)桥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由于拱宸桥桥心设有太平军堡垒,经战火洗劫,桥再次频于倒塌。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十九世纪末杭州开埠后,日本人在拱宸桥桥面中间铺筑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解放后,杭州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通行机动车。  拱宸桥目前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近百年风、雨水的侵蚀,砌体表面风化严重,桥面石阶和石栏板也有局部破损,鉴于该桥为文物,日常养护也仅局限于清理桥梁杂草上,并加强巡查,发现病害及时上报。  该桥所属的运河段为V级航道,过往船只较多,再加上拱宸桥方孔只允许单向通航。主墩上被过往船只碰撞较为明显。  2005年9月26日,一辆货船在通过拱宸桥时,撞到中洞的拱圈,拱圈石料被撞损。2005年11月23日,在前一次该桥被撞损拱圈未修复的情况下,相同位置再次遭受撞击。  拱宸桥在杭州拱墅区北部,以桥得名。拱宸桥横跨运河,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石结构三孔桥。杭州市地名办的工作人员说,相传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当时的举人祝华封,募集资金造桥。清朝顺治八年,桥坍塌。在康熙五十三年,由布政使段志熙倡导并率先捐款,林云寺的慧辂和尚竭力捐募款项相助,历时四年,建成现在的这座拱宸桥。1895年,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杭州列为通商口岸。1896年在此地建立洋关,抗战胜利后,洋关废除。现在的拱宸桥,名字已演变为方向性区片名。   

中国伞博物馆

  烟雨江南,衍生出独特的伞文化、伞的审美、伞的诗意和伞的象征意蕴伴随着历史发展的年轮,碾压出一道独特的文化轨迹。中国伞博物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首家伞主题博物馆,综合展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伞文化、伞历史、伞故事、制伞工艺技术以及伞艺术。常设展览2411平方米,于2009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建筑由桥西土特产仓库改建而成,以文化遗产的角度、专题的方式解读了刀剪剑“物开一刃为刀,两面开刃为剑,双刀相交则为剪”的独特文化。常设展览面积2460平方米,由“刀与剑”、“剪刀的故事”两个展厅共同构成。于2009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扇博物馆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杭扇”早在南宋时便以“五杭”之一闻名。中国扇博物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扇为专题的博物馆,建于原杭一棉旧址上,展示古典优雅的扇文化及精湛制扇工艺。展常设展览面积2623平方米。于2009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手工艺活态展示馆

  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作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分馆,是对博物馆基本陈列静态展示的活态补充。通过集中展示以刀剪、油纸伞和绸伞、各类扇子为主的传统手工艺,以及其运用于现代艺术中的创意手工艺,在保护和传播此类非遗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为其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场馆在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民国年间厂房风格的同时,结合传统手工艺特色,增添了独具特色的作坊式场景以及贯穿整个参观路线的图文介绍,让观众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各个历史现场,还可以了解和学习到具有浓厚中国历史特色的传统工艺非遗文化。  展示馆场馆由杭州第一棉纺厂3号厂房改建而成。杭一棉前身为通益公纱厂,是20世纪初浙江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最具社会影响的民族资本开办的近代棉纺织工厂之一。作为所在城区近代工业形成和发展的奠基石,见证了杭州近代民族轻纺工业创建发展史,记录了杭州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于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纺厂。  其留存的厂房等建筑是杭州民国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建筑内部结构保存完善,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名录。  开放时间:周二到周日9:00-16:00(周一全天闭馆)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是由杭州市政府出资建设的工美主题的博物馆,馆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北起中国刀剪剑、伞博物馆南面,南近登云路,西起小河路,东与京杭大运河相望。博物馆在红雷丝织厂老厂房基础上改造而成,是对中国刀剪剑、扇、伞三大国家级博物馆的扩容和升级。  博物馆总规划用地面积7571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1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930平方米。三楼为3000平方米的基本陈列展区,分为雕刻、陶瓷、织绣、编织、金属工艺、民间工艺美术六大类,集中展示杭州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成绩斐然的艺术成就;第二课堂互动区可开展相关工艺的体验学习活动。二楼为大师工作室与临时展厅,是开展艺术交流、创作研究的平台。一楼为公共服务区和精品展销区,还开辟了专门的休闲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馆区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参观、鉴赏、学习、交流、购物或休闲的多种需求。此外,四楼的杭州市青少年文化创意培训中心,将与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共同促进杭州工艺美术的启蒙和发展。  开放时间:周二到周日9:00-16:00(周一全天闭馆)

通益公纱厂旧址

通益公纱厂旧址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益公纱厂旧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近代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通益公纱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翌年竣工,由南浔巨富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王震元等集议并筹募股本,自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始,历时八年才得以开工。后因经营不善,于1902年停办。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假手高懿丞投资该厂,于1903年8月改组纱厂,更名为通益公纱厂新公司,后又改为鼎新纺织股份公司。该纱厂几经盘手更名,于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纺厂,仍保持原功能并沿用至今。通益公纱厂是当时浙江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最具社会影响的三家民族资本开办的近代棉纺织工厂之一,是杭州近代民族轻纺工业创建、发展史的实物见证,也是拱墅地j近代工业区形成、发展的“奠基石”,其留存的厂房等建筑遗存,是杭州清末、民国时期工业建筑的代表,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祥符桥

祥符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祥符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明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祥符桥始建年代不详,在南宋地方志中对该桥已有记载。现桥为明代建筑,五孔石梁桥,南北向横跨宦塘河,长28米,宽3.6米。桥栏板有素面和须弥座两种形式,望柱头雕饰覆莲或石狮。  祥符镇境内有纵横交错的河汊、浜荡,新开运河和宦塘河从镇中穿过。自南宋起,苏、湖、常、秀、润诸州纲运及米舟,都经过祥符镇抵达杭州。祥符桥作为镇内的主要桥梁,发挥过重要的交通功能,从侧面反映了祥符镇的历史风貌。该桥还是杭州市区不多见的梁式桥之一,桥上雕刻较有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杭州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南侧,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博物馆投资一亿多元人民币,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运河畔的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等。目前收集、展出的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馆二带二场三园六埠十五桥”为重点的运河系列景观,2006年十月一日正式开放。中共前领导人-为博物馆题写馆名。

大兜路历史街区

  大兜路历史街区总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内有沙河弄、仁和仓弄、香积寺巷等传统巷弄等传统街巷,是杭州历史风貌尚存的老街区之一。街区北枕运河古税关北新关,南靠“天下粮仓”富义仓,东倚“运河第一香”香积寺,西临运河。这里曾是杭州鱼市、米市、纸市、水果市等的交易地。如今,大兜路历史街区已成为一条集遗产保护、文化休闲、商贸旅游、生活居住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精品美食街区。2011年,大兜路历史街区被国家商务部授予 “中国特色商业街”称号。

浙窑公园

  浙窑公园(原为杭州市港航公司船坞修理厂),总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30平方米,由7幢单体建筑和2幢仿古建筑组成。现已成为以“陶艺”创作为特色的创意园区。

杭州丝绸

  产品特性:图景新颖,富丽华贵,花卉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   产品简介:杭州有“丝绸之府”之称。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如今杭州常年生产绸、缎、绵、纺、绉、绫、罗等十四个大类,二百多个品种,二千余个花色,图景新颖,富丽华贵,花卉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许多产品荣获国家部优或省级优质产品奖,远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杭州丝绸首推都锦生,都锦生丝绸厂创立于1922年,曾是我国最大的丝绸工艺品生产的出口企业,主要生产风景画、台毯、靠垫、窗帘及织锦衣料,产品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艺术之花”。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质量上乘,久负盛名。都锦生织锦色彩瑰丽,织工精细,多次获得国际金奖。

张小泉剪刀

  产品产地:浙江省杭州市   产品特性: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   产品简介:"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张小泉剪刀,向以嵌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锁轴牢固,镀层光亮,开合和顺,刻花精巧,式样美观,经久耐用闻名中外。   产品历史:明末清初,安徽人张思家在杭州吴山开设“张大隆”剪刀作坊,所制剪刀质量上乘,生意格外兴隆,它在清乾隆年间就被列为贡品。虽说生意兴隆,但却招致同行的冒名仿制,其子张小泉为区别假冒同名的剪刀,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势,为保护本身利益,在“张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记”两字,视为正宗。乾隆年间,张小泉近记剪刀已列为贡品。清宣统三年,张小泉以“海云浴日”注册。至解放前夕,张小泉剪刀店濒于停业,1956年张小泉等32家剪刀店实行公私合营,建成张小泉近记剪刀总厂。1958年6月,改名张小泉近记剪刀厂。张小泉剪刀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名扬海内外。

南宋定胜糕

  南宋定胜糕始于宋代,千百年来一直为杭城人民所喜爱。南宋定胜糕外层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细而均匀,里面是豆沙馅,中间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定胜糕的颜色绯红,象征着战争的凯旋。     定胜糕的味道香糯可口,甜而不腻,而且只要一块钱一份,是物美价廉的特色小吃。   

糖桂花

  桂花可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种,以金桂、银桂为佳。杭州栽培桂花盛于唐、宋。根据民间传说,唐代时,杭州灵隐寺的德明和尚在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忽然听见滴答的雨声。他开门一看,见月亮里落下无数象珍珠般的小颗粒,便上山拾了满满的一兜。第二天,德明把此事告诉了师父,智一长者仔细一看,便道:“这可能是月宫里吴刚砍桂树时震落的桂子。”于是,他们把五颜六色的小颗粒种在寺前庙后的山坡上。到了第二年中秋节,桂树不但长得又高又大,而且树上还开满了芳香四溢的各色桂花。德明和尚便把它们取名为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以后,诗人白居易写了“山寺月中寻挂号”的名句,从此,这段“月中落桂子”的佳话便流传至今。杭州南高峰下的满觉陇为赏桂胜地。每逢八月中秋前后,丹桂飘香,人们在这“金雪世界”里,不仅可以寻幽探胜,而且可以尝到香甜可口的糖桂花和桂花栗子羹等佳点。桂花除供观赏外,有经济价值。金桂、银桂香气浓郁,是加工调味品的天然原料。脆制过的桂花和白糖拌和在一起,即成了市场上常见的糖桂花。如果将桂花提取的香精,调在馅糖之中,就是桂花糖。至于桂花酒,早在《汉书礼乐志》中就有“尊桂酒,宾八乡”的记载了。   

王星记扇子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明清以后,杭扇生产更为兴旺,当时的杭扇,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现以王星记扇为杭扇代表。杭州王星记扇庄(现杭州王星记扇厂前身)创办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创始人王星斋,故扇庄又名“王星斋扇庄”。王星记扇子共有15个大类,400多个品种,3000多个花色,其中以黑纸扇和檀香扇最负盛名。黑纸扇制作工序需要86道,工艺精湛,风格别具,再进行泥金剪贴绘画书法等形式的装饰,使画面丰富华丽,十分名贵,尤以黑纸真金微楷,为世人所称道;檀香扇则采用工艺技术难度极高的拉花、烫花、画花“三花”工艺,制作精巧雅致。王星记扇工艺精美,历史上多次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在国际博览会上屡获殊荣,远销世界各地,现王星记扇仍有艺人在传承发展,扇面新作辈出。王星记扇子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工艺性,成为我国出类拔萃的工艺美术精品。

木瓜酥

  名人名家的木瓜酥以木瓜条和面粉为主料,先将水加入面粉里搅拌均匀,并擀成饼状,把木瓜条包入面饼成椭圆形,放入五成油温中炸至金黄色。木瓜酥造型美观别致,外脆内嫩,清香可口。   

天下第一包

  天下第一包也是名人名家的一绝,球状的外皮中包的是腌制肉末,然后放入发酵箱里3-4小时,再放入烤箱里烤至金黄色方可。天下第一包选料讲究,色泽金黄,鲜香美味,不愧为包中一绝。   

豆沙包

  软绵绵、白胖胖、如一朵白色的祥云般飘上桌,好阳光的豆沙包由于十分卖座,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带着阵阵热气,头顶的白糖更似雪上莹霜。轻轻吹一吹,赶走热气,轻咬一口,软得仿佛连舌头都可以融进去,可口的味道让你的舌头都陶醉得不动。     好阳光的豆沙包,杭城有名的点心之一,先将鸡蛋中的蛋清分离出来,然后打蛋清,一直打到粘稠状,加入上好的生粉,将蛋清和生粉搅拌均匀,裹入豆沙,放入小火的油锅中养,油要采用清澈的、透明度高的上乘精装色拉油。小小的豆沙包,小火的油锅,看似简单至极,火候却是极难把握,处理失之毫厘,味道就差之千里了。这可真应了那句话:于平凡处见功力。   

虾皇饺

  笋尖虾皇饺是港汇点心中的“特点”,主料是大虾仁,辅以八种以上原料以秘方配成馅心。是特点师以秘制工艺纯手工制成的水晶皮,外表晶莹剔透,口感鲜香,虾仁脆嫩,食之令人难忘。   

半山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龙山社区

----

阔板桥社区

----

杭钢西苑社区

----

杭钢南苑社区

----

杭钢北苑社区

----

田园社区

----

夏意社区

----

沈家桥社区

----

金星社区

----

半山社区

----

石塘社区

----

半山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