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江心屿 | 江心屿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狭,是中国四大名胜孤屿之一。该屿风景秀丽,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丰富,是瓯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谢灵运、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历代名贤留有叹咏江心屿著名诗章近800篇。 古时为两个小岛,南朝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唐季以还,屿上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咸通七年(866),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宋开宝二年(969),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 与鼓浪屿,东门屿,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 绍兴七年(1137),僧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中川寺,通称江心寺。未久,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其后,外国僧侣也慕名来参禅膜拜,至明清两代,仍络绎不绝。 江心屿遍布殿堂亭榭,甚富古迹,且古木葱茏,风景秀幽,向有“瓯江蓬莱”之称。各代诗人题咏诗词就有500余首;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张子容、韩愈、张又新等均有名篇佳作咏及孤屿。 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天王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圆通殿,最为壮观,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江心寺为全国32所观音道场之一,。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1983年列为全国对外开放142座重点寺院之一。 原名净信院,又名西塔寺院。宋高宗驻跸孤屿时,改称兴庆。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寺两侧有琉璃泉,泉水清冽,为温州三大名泉之一。寺墙内有橄榄一株,相传明万历十五年(1587)为郡守卫承芳所植,2003年被毁。建国后温州市博物馆建于此寺,常年展出历史文物,现改为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 位于江心寺东面。南宋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诗。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祠内原有文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后被毁坏,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国公造像题记》碑。1981年整修,回廊镶嵌《正气歌》及20块后人凭吊诗词碑刻,并有联云: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恨;崇词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 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曾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径8米余,6面7层,青砖围砌。过去外围层层有平座、栏杆和出檐,内有扶梯直上塔顶,可俯瞰瓯江澎湃,饱览风光旖旎的鹿城全貌。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辟为商埠。1894年始在东塔山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次年落成。英借口警卫工作需要,强迫温州地方当局拆除东塔内外的飞檐走廓,留下这座中空无顶的塔身。塔顶自然生长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绿,实为奇观。今塔仍巍峨雄伟,像一座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东峰之巅。 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高32米,底径7米,6边形,7层,中空,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远远望去,碧水蓝天,全身披绿的西峰山托着砖红色宝塔,塔刹直入云端,蔚为壮观。就近处,江风吹动四十二个檐角的铜风铃送声,四周枝头飞禽清脆的啼呜,交响成趣。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塔周围置青石坐凳,万木扶疏,清幽格静,引人遐思。因塔身倾斜,曾于1982年进行大修葺。今塔仍保持宋代风格。 |
泽雅 | 泽雅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介 绍 : 位于瓯海区西部的泽雅镇境内,俗称“西雁荡山”。此地原名“寨下”,泽雅是“寨下”温州话的译音,西雁附近还有一个泽雅水库。一到西雁,你就会被迎宾瀑的美景所折服。这里一派峡谷飞瀑风光,九龙瀑三折瀑布连成一幅百余米高的水幕,势如九龙喷水;鳄鱼潭嵌在石壁之中,水清见底;珠岩直径为23米,人称“天下第一珠”。摇摆岩一推则动,雷响岩一动则响,漆树、桂花、枫树等七种古树七形七色同寄一树。 泽雅的水碓很有名,共有270多座,它借助地势,利用水源,有二连碓、三连碓,最典型的是景区门口石桥村的南斗四连碓。“老大”排水给“0”用,“老三”排水给“老四”用,是一水多用的典范。排水时皆成小瀑布,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体现。 小贴士:泽雅由于交通不便,开发滞后,长期“藏在深闺无人识”,7大景区目前只开放了七瀑涧一个。但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美景。笔者看来,它是仅次于楠溪江的温州第二大美景,比起北雁的嘈杂和人为炒作,她更显恬静、古朴和原始,只是爬山要比北雁累得多,山陡路窄,台阶跨度高,走马观花也要2--3小时。其实,人少的地方未必不是好地方,要是所有的景点都象北雁那样被世人踩遍,那么旅游就没有什么神秘感、新鲜感可言。交 通 : 从市区将军桥出发前往泽雅,车行1小时,车资4元。泽雅离西雁荡山景区还有12里的盘山路,虽有景区公交车,但除非旺季,班次很少,包农用车上去单程要30元。20分钟可达,沿路是清澈见底的泽雅水库,风景美不胜收。最后一班下山的班车为15:30,直达温州将军桥,车资8元。 |
景山动物园 | 景山动物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温州动物园位于风景秀丽的景山公园莲花芯景区。园址峰峦环绕,松柏苍翠,竹林繁茂,溪流淙淙。山花点缀漫山遍野,鸟语蝉声回荡其间,使游客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动物园根据国家二级动物园规模设计与建设,占地面积 22.7公顷,总投资3700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于2000年10月1日建成,现饲养各类野生动物80多种近1000余只。也是浙南地区唯一的动物园。 动物园距市中心6公里,海拔高度150米,登高可俯瞰鹿城全景。动物园动物展出采用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放养与生态型笼舍结合的展出形式。园内建有大象馆、河马池、虎山、狮园、熊山、鹿苑、孔雀园、水禽湖、两栖爬行馆等馆舍。饲养有东北虎、非洲狮、大象、长颈鹿、黑猩猩、长臂猿、小熊猫、丹顶鹤、金刚鹦鹉、巨蟒、鳄鱼等珍稀动物。动物表演每天定时演出精彩的动物表演节目。小朋友可在人与动物交流广场饲喂抚摸鸽子和各种小动物。园内还设有小卖部、快餐厅、电话亭、休息亭廊等完备的服务设施。 动物园自开放以来,园区的自然风光、规划布局、建筑特色、园林绿化、动物展出、管理服务都得到各界好评。现在温州动物园已成为浙南、闽北地区集游览、科研、科普、野生动物保护等功能于一体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动物园。 温州动物园按国家二级动物园建设,总投资3700万元,于2000年国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先后引进长颈鹿、黑猩猩、山魈等珍稀动物,举办了两届动物艺术节,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以野生动物保护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增强了动物园的吸引力,客流量逐年递增,2004年客流量达58万人次,门票收入达 915.8万,2005年1-10月接待游人近50万人次,门票达960万元,旅游总收超亿元。社会反响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取得较好成绩。 |
田塘头革命纪念园 | 田塘头革命纪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田塘头村是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在浙南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这里山林苍翠、交通偏僻,是开展革命活动的好地方,曾是永嘉县委机关驻地之一。1928年,中共永嘉县委在田塘头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组建红军游击队。田塘头及周边村先后有80多人入党、90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这些游击队员后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一团三营八连,1930年参加了袭击缙云、永嘉瓯渠的战斗,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田塘头村红军驻地多次遭到疯狂“围剿”。1931年7月,红军连准备开赴江西革命根据地,行军至青田时遭国民党部队阻击包围,红军连血战突围,伤亡惨重。1932年5月,红十三军斗争失利,田塘头村10名红军战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7年至1949年,根据革命形势发展,中共永嘉县委在田塘头村发展民兵100多名。1949年2月24日,国民党调集地方保安团队500余人对驻田塘头村的永嘉县委机关实行南北合击。为确保县委机关安全转移,县警卫队和十三区队与来犯之敌浴血奋战了5个多小时,最后敌人被击退,县委机关安全撤离,7名战士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解放之前此地共经历了7场战斗,被烧毁民房累计500余间,革命战士和群众牺牲50余人,其中岙底乡籍烈士14人。 田塘头革命纪念园,位于鹿城西部岙底乡田塘头村南首,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投资75万元,于2004年5月10日建成揭碑开园。 该纪念园由纪念碑广场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纪念碑广场,为土石方填成的高约5米的台式活动场所,占地3400平方米,由过渡区、活动区、瞻仰区三部分组成。纪念碑高为6.55米,原中纪委副书记刘锡荣题写了碑名“田塘头革命纪念碑”;碑体下部基座高42厘米,宽112厘米,长152厘米,镌刻着田塘头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田塘头革命纪念馆(室),占地面积87平方米,室内分壁画展览和橱窗革命文物展柜两部分,展出有关战斗的事件和主要人物等内容的图文壁画;7个展柜陈列着战斗的武器、战士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等革命文物。 田塘头革命纪念园是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 | 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浙南(温州)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温州人民就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爱国-。1924年,中共温州地方党组织建立,领导广大民众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不久,浙南农民武装-此起彼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浙南大地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浙后,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创建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使浙南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抗日战争时期,浙南党组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建立武装队伍,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直至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浙南党组织大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巩固与扩大游击根据地,同时加强对学生爱国-的领导,形成了第二条战线。在解放军渡江南进的胜利形势下,浙南人民武装解放了浙南大陆全境,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弘扬革命精神,1999年,根据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人大代表和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政协委员的提议,以及在杭浙南老同志的建议,中共温州市委决定将原温州博物馆馆舍改造成为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 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温州市区江心屿,于2008年5月建成开馆。纪念馆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纪念馆展厅分党的创建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部分共15个专题,展出反映革命斗争的图片551幅、文物208件,并运用场景复原、幻影成像、悬浮成像等现代陈列手段,翔实、形象地展现了浙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史。 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党史教育基地,温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杨府山景区 | 别名瞿屿山,独峙江滨。面积37公顷,海拔139.8米,山上建有杨府庙,旧时香火颇盛,山以庙名。杨府山表土黄壤,部分开垦为种植园地,黑荆树成林。南麓为农民集资建造的金山公园。 老温州的城外的杨府山上真的有个侯王吗?温州的民俗我实在有些隔膜。但是看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花花的脸谱,我想,这个杨府的侯王可能“猴王”。不过,这有些不太可能。去年我在洞头岳家的时候,曾经看过当地的一座杨府庙,里面供奉的居然是杨六郎。杨六郎什么时候来到温州了呢?记得小时候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杨六郎流落到云南,改名叫任堂贵(?),做了一个贩牛客。后来摆蛮牛阵,大破辽国的故事。但是没有听过杨六郎来温州的事情。不过,宋代南迁后,杨家的后人也说不定就定居在温州也不是没有可能。温州的杨姓不是很多,大概也是改姓了吧?或者是杨六郎的部下?……这个实在是我不能弄得清楚的。歇歇吧。 不过,温州这个地方,魔怪的故事也是多得很。唐湜先生有一个叙事诗《魔童》,写的就是一个小魔王。南方多怪,也是一种蛮性的遗留?五十年代后,唐湜先生写过许多的南方风土叙事诗,《划手周鹿之歌》是最有名的一个了。不过我很是怀疑唐先生写这些叙事诗的动机,那个时候,新中国的诗坛对民间的这些个故事很是注意,大概唐老是受到了些影响的。温州的民间传说,有很多我就是从唐先生的诗歌得到。不过,就我后来的一些了解,唐先生的诗歌所叙述的这些个民间故事,几乎没有一个没有经过他的加工,而这些加工,恰恰显示了那个时代的大叙事。《魔童》有《沉香救母》的影子,《划手周鹿之歌》有《梁祝》的影子。总的主题是反-力。一如《刘三姐》。 |
温州中山纪念堂 | 1927年2月,北伐军进抵浙江后,温州各界人民为纪念民主革命伟人、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发起在华盖山、积谷山之间建造中山公园,于1930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5.46万平方米。1932年11月,中山纪念堂落成。 自建成以来,中山纪念堂曾多次开辟展览。1952年改为中苏友谊馆,“文革时期”改为温州市少年活动室。因年久失修,损失严重,1987年6月在原台基上重新修建,仿原来形式,古式简瓦,双层屋檐,周体回廊,楼房典雅,气势壮观。为丰富展厅内容,曾派员专程到广东、中山、广州、南京等地孙中山纪念馆、堂、故居采集图文、图纸等中山先生一生事迹资料,陈列在纪念堂展厅内。在一楼展厅内,中厅为孙中山先生半身汉白玉雕像,西、北、东三面墙壁的镜框中,陈列着一批珍贵的照相,介绍了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分为少年求学、立志救国(1866~1894)、致力革命、推翻帝制(1894~1911)、创建民国、捍卫共和(1911~1922)、誓师北伐、鞠躬尽瘁(1922~1925)四个阶段。楼上为录像室和会议厅。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供游客瞻仰。港澳台同胞及国际友人曾多次前来参观谒拜。 中山纪念堂,位于鹿城中山公园北端,建筑面积488平方米,砖木结构,中西结合。平面呈凸字形台基以白色规整块面迭砌。前厅呈亭阁式面阔三间,两层半,屋檐飞椽,小如角,歇山頂,梁坊,悬柱,0外围设有平坐,栏杆,正中横额“中山纪念堂”五个大字。 中山纪念堂是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温州市翠薇山烈士陵园 | 温州市翠薇山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遗志,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市政府决定在鹿城西隅翠微山巅,兴建革命烈士公墓,于1952年,建成了占地950平方米,建筑面积551平方米的墓、碑、亭等。尔后经多次改建,分别于1962年拆除纪念碑周围的二层墓,改设青石栏杆。1974年和1990年,先后进行整修、扩建,新增两层梯形墓128座;墓穴总数302孔,并新添南墓道和管理用房,占地1192平方米,建筑面积593平方米。墓碑高10米,花岗岩贴面,镌刻毛泽东手书“为国牺牲永垂不朽”。 翠薇山革命烈士公墓依山朝南而筑,安葬有172位革命烈士遗骸或骨灰,其中著名烈士有:1930年5月,任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文杰;1928年,任中共永嘉县委书记的王屏周;1930年5月,任红十三军第一团(师)团长的雷高升(原名施德彰)。200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翠微山烈士陵园。2007年4月5日动工。 新的温州市翠薇山烈士陵园分三期建设,预算1.6亿元,占地40357平方米,其中悼念广场2000平方米,烈士墓区2072平方米,自然生态林地22230平方米,还建有入口广场和烈士纪念馆等。2009年投资2088万元的翠微山烈士陵园扩建工程第一期主体工程——纪念碑、墓区、休憩亭廊、活动广场。2010年又建成了翠薇山南首山脚入口广场、上山石阶通道等配套设施,以崭新的面貌敞怀迎接市民前往凭吊革命先烈。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 | 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温州地区具有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4年就建立了共产党组织。为纪念浙南地区各个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1952年,根据温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提议,开始在风景秀丽的江心屿筹建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于1956年7月1日竣工开放,展出72位烈士的事迹。1984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园内,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和红军挺进师纪念碑,并同时扩建原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简称“二碑一馆”)。于1987年6月开工,1989年1月竣工。 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该馆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馆园坐北朝南。陵园分大门、纪念碑、纪念馆三个层次和两个空间。从大门至纪念碑是4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从活动场地拾级而上,耸立着同一碑座上的双联纪念碑,碑体用花岗岩石镶面,高15米,远望似两柄直插蓝天的利剑。碑上正方中,镶嵌着一颗五角红星,象征红十三军和红军挺进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碑座四周用北京房山产汉白玉贴面,正面镌刻毛泽东手书“为国牺牲永垂不朽”;东西两侧是分别反映红十三军(《风起云涌》)和红军挺进师(《胜利转移》)革命英雄形象的浮雕,一代名将粟裕和红十三军军长胡公冕部分骨灰安放在浮雕下。纪念碑后面两侧是两块花岗岩嵌面的照壁,状似飘扬的战旗。右边正面是舒同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镏金大字,左侧正面是张爱萍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碑”镏金大字。两块照壁背面碑文分别铭刻着这两支红军队伍的战斗业绩。 纪念馆长28米、宽12米,为两层歇山顶仿古建筑,屋面采用金黄色琉璃瓦,二楼设环形走廊,分设三个展厅、一个接待厅,东西两厢是黄顶回廊,与纪念馆形成“凹”字形。两厢之间东侧有8棵20米高的古银杏树,西侧有绿茵草坪和赤枫、羽毛枫、白玉兰等珍贵树木。纪念馆门上方为沙孟海题写的“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金字匾额。楼梯的中堂,高挂大型瓯塑《浙南风光》。陈列馆第一展厅展示的为党的创建、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的事迹,第二展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事迹,第三展厅为社会主义时期的事迹。同时展出了原中共中央秘书、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创建者谢文锦、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等157位著名烈士的事迹。三个厅共展出原始复印照片350张、珍贵实物280件。在陈列品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彭德怀等为谢文锦、李得钊、朱程等著名烈士所作的题词。 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浙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党史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双烈亭 | 1927年2月,北伐军进入杭州,震动上海,上海-司令李宝章秉承孙传芳的旨意,派出大刀队日夜巡逻,-无辜百姓,激起上海各界人民强烈反抗。时在于上海大厦大学(今华东师大)学习的温州籍中共党员陈亮、陈骏等更是义愤填膺,2月19日早晨6时,陈亮、陈骏等组织宣传队、市民救护队,在上海曹家渡一带进行宣传活动,被李宝章的大刀队抓住,押至警察署。次日晚,被押至曹家渡五角场英勇就义。3月21日,上海80万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北伐军进入上海。3月23日,上海市学生联合召开全市学生大会暨死难同学陈亮、陈骏两烈士追悼会,有5000余人参加。大会作出决议,将陈亮、陈骏两烈士与“五四”死难烈士合葬,并呈请市政府抚恤烈士家属。上海大厦大学学生会为烈士出刊纪念;上海《申报》、《民国日报》等刊登两烈士英勇不屈的斗争事迹。消息传至温州后,温州各界人士决定将华盖山双忠祠改建为二烈祠。1930年9月,温州民众树碑纪念,由蔡元培撰马公愚书写《二烈士碑铭》。但岁月流逝,二烈祠难觅其踪。 双烈亭,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华盖山西北麓。2006年,温州市公园管理处,根据市政协委员提案,在华盖山建设双烈亭,既告慰烈士英灵,又教育后人。该亭系长方形四角仿古亭,总占地面积196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0.5平方米,座北朝南,南北畅通,四周置木质月女座靠。厅内立“重建华盖山双烈碑亭记”碑。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西坑交通站旧址 | 西坑交通站由西坑和藤桥的石垟、双潮的东坑、利八坑、小旦汪坑,岙底的白脚坳师菇寮基、田塘头,临江的金岙坳头和上戍的营上等10多个交通联络点组成,是浙南游击根据地重要的交通站之一,为浙南党的工作联络,传递邮件,转运生活用品和军需物资等,作出了较大贡献。 1928年,西坑村就成立了党支部,同年建立了西坑交通站,徐昌桃为负责人。1929年,温州地下党组织派李振声和张学东到西坑发展武装组织时,这个交通站开始担负着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后因国民党的破坏而中断。1945年,中共永嘉县委又重新恢复了西坑交通站,徐成聪为负责人。1946年2月至7月,该交通站担负着县委与城区之间联络工作;县委与浙南特委以及浙南部队的各种往来、传递、联络工作。徐成聪、徐成桃、徐焕波、徐岩兴、韩阿钗等交通员,定期轮流到双溪程森泰邮政代办所(亦称“双溪”交通站)接受转送京、沪、杭、温等地党组织和革命同志寄来的邮品;接送各地的学运骨干、革命知识青年到浙南游击革命根据地,以及军需物资采购转运等。特别是在1949年2月24日发生的田塘头保卫战和1949年5月14日至15日的藤桥战斗中,西坑交通站联络员冒着生命危险起到通信联络、后勤供给、安全保护作用,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坑交通站,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双潮乡西坑村。该站主要的旧址徐昌桃旧居已毁,仅留下徐成聪和徐成桃旧居。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吉林义士王希天君纪念碑暨温处旅日蒙难华工纪念碑 | 王希天(1896~1923),吉林省长春市人。1915年留学日本时,他在目睹温(州)处(州)两地5000余旅日劳工艰难困厄之状后,毅然决定以扶华工权益为己任,于1922年9月在东京大岛町发起成立“侨日中华劳动同胞共济会”(简称“共济会”),会员发展到400多人,并被推为会长。共济会为温处侨日华工排难解纷扶贫济困奔走交涉,与日方资本家工头进行斗争,引起日本当局的注意。1923年9月1日,关东发生大地震,继以大火,谣言四起,日暴徒借机-华工,使温处罹难同胞计达600余。12日,王希天等为救扶华工,竟被日-暗害于江东区龟户町逆井桥,时年28岁。惨案发生后,良知者震怒,家乡父老莫不哗然。日本当局竭力掩盖-,北洋政府又昏庸无能,终未能挞伐凶孽昭雪沉冤。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追认为烈士。 吉林义士王希天君纪念碑暨温处旅日蒙难华工纪念碑,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华盖山大观亭西侧,建于1926年。1944年日军侵占温州时被毁,仅留残石。1991年日本友人、宋庆龄基金会副会长仁木富美子将华工罹难-公之于世,继而发起成立日本悼念王希天及蒙难华工委员会捐资立碑,祭烈士之亮节永垂。199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温州市委员会、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负责在原址重建纪念碑,并撰文纪念,使600余罹难华工魂归有所。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砻糠桥惨案”遗址 | “砻糠桥惨案”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1942年7月温州第二次沦陷于日军之手,日军在南塘抓捕了潘瑞明等18位男青年,囚禁在砻糠桥(今龙方桥)边的空房里。第二天一早,日军把他们押到河边,用竹杆打他们,逼他们下水。幸好他们熟识水性,就拼命向对岸游去。日军见他们个个会游泳,就端起枪胁迫他们泅回来,他们泅回来爬上岸后,日军就用绳索把他们五花大绑绑在石板上“晒人干”。时值盛夏,约莫晒一小时后,放宽了他们身上的绳索,把他们拖到河边推下水去浸泡一会儿,然后又拉上岸跪在石板桥上再让烈日暴晒。如此反复多次,他们的手脚被绑得麻木发紫,膝盖红肿,鲜血直流,周身起了一道道血泡,痛不欲生,气息奄奄。 第三天,一个冷酷残忍的日军将潘瑞明两手捆在一起,拉到河边,猛地把他推下水去。潘瑞明意识到日军要下毒手了。于是,他沉住气潜在水底,一动不敢动,一晌功夫,再忍不住气时,探头浮出水面。这时,守候在河边的日军发现了他,见他未死,遂抡起大石块想要朝他头上砸下去,突然天空雷电交加,大雨滂沱,遮天盖地卷了过来,吓得日军急忙放下石块。潘瑞明乘机拼命向对岸蛙泅过去,逃出了魔掌,保住了性命。其余17位难友受尽日军折磨后,惨死在日军手里。 为了不忘历史,教育后人,温州市政府在龙方桥旁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亭。 “砻糠桥惨案”遗址,位于温州鹿城区龙方桥。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纪念亭 | 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纪念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24年8月,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中央派永谢文锦回家乡温州筹建党团组织。12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简称“温独支”)在城区侯衙巷新民小学成立,书记胡识因。这是浙南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共组织,始属于党中央,后归上海区委领导。至1926年底,党团员发展到50余人,分布于永嘉、瑞安、平阳和乐清等地。 “温独支”诞生后,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帮助国民党组建地方党部,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支援北伐战争,为浙南的革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在浙江进行-“清党”,“温独支”被破坏,主要成员郑恻尘、蔡雄惨遭杀害。“独支虽折,灯火长明。”温州人民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终于在1949年5月迎来了浙南大地解放。 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纪念亭,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大高桥与壬子巷交叉西北处。“温独支”成立遗址,原位于温州市侯衙巷新民小学,系3间民居平房,-时期被拆除。2007年,中共温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当年“温独支”成立遗址附近建立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纪念亭。该亭为正四角形仿古式,亭高7.6米,占地面积27平方米。亭内上方悬挂着“温独支”碑文,供游人瞻仰。 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纪念亭是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朱自清旧居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是我国新民主革命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和爱国学者。 1923年2月,由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研究部部长兼图书馆馆主任、著名教育家金嵘轩提议,朱自清被聘请到该校任教。是年,朱自清携家小来温,先在离十中较近的大士门租房住,后因大士门失火,遂迁至朔门四营堂巷34号东厢房居住。 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期间,朱自清除在仓桥中学部教语文外,还在道司前师范部教公民和科学概论。他教学十分认真,在课堂上极力向学生传授新思想、新知识,播种新文化。他讲究教育方法,注意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还写了多篇散文,留下不少墨迹。1925年经俞平伯推荐,朱自清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去世。 朱自清旧居,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四营堂巷34号,建于晚清。该故居坐南朝北,为五间三进合园式木构建筑,通面阔14米,进深24米,现存一、二进,梁架抬梁穿斗式,硬山屋顶,颇具江南特色。室内陈列着朱自清童年与少年、大学时代、执教南方、在清华教学、辗转西南、重返北平六个时期的生平经历图文。 朱自清旧居是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翠微山日军军用山洞遗址 | 翠微山日军军用山洞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温州第三次沦陷期间,日军强抓民工挖成一个南北走向的军用山洞,洞口宽1.5米,高2米,长约80米,洞中间部分较宽敞,可容纳数十人,是日军侵占温州的一处军事设施。当年朝西南的洞口放着三只装满泥土的竹篓作为掩体,机枪就架在竹篓上。从北洞口至西南口是一个叫源龙(音)的坟墓,经白云庵向南由一条战壕连接,并在坟墓和白云庵处各设机枪扫射点,分别对准西南太平岭坳口;山洞北口对着五仑头和瓯江、瓯北。该山洞成了日军把守温州城区西大门的一处存放武器弹药、制高防守抗击、空袭防御的重要防卫工事。 为不忘历史,教育后人,2007年温州市政府在改扩建造翠微山烈士陵园时,将该山洞背上用钢筋混凝土予以加固,在砌陵园北侧墙体时,留下拱形洞口,将该遗址予以保留。 翠薇山日军军用山洞遗址,位于温州市翠微山烈士陵园纪念碑东北首下方。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信息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黄扬木雕 | 黄扬木雕 这是一种圆雕艺术。 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温州市乐清县是浙江省的黄杨木雕发源地,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 木雕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以及卡钳、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刀等。用于打粗坯的工具,有锯、木敲锤、铁敲锤等。用于雕刻的主要 工具是凿,它的种类很多,功能齐全,又分斜凿、三角凿、 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口凿、反口凿、翘头凿、针凿和手锯、竹簪、拖钻等。其操作比较细致,分为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腊上光,配合脚盆等十多道工序。 其中缕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门技艺,它能使作品空灵剔透, 玲珑精巧,雅致美观,并产生动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局擅长镂雕技艺,并融化姊妹艺术之长;尤其吸收了牙雕技术中的透、缕、刮和交义镂空等技法,革新了旧的技法,使 他的作品形象鲜明,独具一格;并且应中有实,静中有动,给人以真实亲切之感。 过去木雕大多用于雕刻佛像、建筑庙宇,雕刻龙灯,刻匾,制作屏风和家具等。经过历代艺人努力,现在已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工艺品。 |
温州石雕 | 温州石雕 温州石雕主要取材于青田的优质叶蜡石,色彩丰富,花纹奇特,品种繁多,有蜡状光泽,具滑感。石雕工具有凿子(有方口、圆口两种)、雕刀(分平口、圆口、斜口等)、车钻、刺条(一种浑身有锋利铜刺的工具)、锯等。 其制作程序:首先是根据作品要求选材,然后精心构思如何布局;第二步是将石头劈削出作品的外轮廓,并用调凿戳出景物较小的分面,俗叫“打坯、戳坯”;再进一步在石料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洞,为缕雕创造条件,最后精刻细致传神之处,并刮去不必要的刀痕凿迹,使作品光洁可爱。作品刻成后再进行配座、装垫和打光、上腊工作。 石雕技法多样,有圆雕、镂雕、浮雕、线刻、镶嵌等种,以圆雕。镂雕 为最常见,镂雕最具特色。为了追求形似,利用多层次镂雕技法,精心刻划景物的细部和丰富的层次,使作品显得自然逼真,栩栩如生。也有不强调形似,通过夸张、变型、装饰等手法,追求艺术情趣。 温州石雕利用青田石质美,显示高超的技艺,最具地方特色,深受国内外观众的观赏。 |
瓯塑 | 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是温州市独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壁和民间嫁妆品,如梳妆盒以及家具漆器等。源于汉代,由中国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化而成,色彩丰富,技法繁多,题材广泛,规格不限,广泛应用于建筑浮雕、壁画、装饰图案及艺术挂件等。“瓯塑”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 瓯塑具有构图自由,层次清晰,色彩明快,立体感强的特点。 新的瓯塑技艺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把雕塑、绘画两种不同特点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具有圆雕和浮雕的长处,因此,它是雕塑。它又吸收了西洋和中国绘画方面的技法,特别是西洋画的用光线、色彩的原理表示立体、空间、质感等,熔雕塑,绘画特长于一炉,融会贯通,别具一格。 西洋浮雕的主要理论是“按比较压缩”,国内浮雕的主要理论是“纳光纳阴”。手法灵活地吸收两种不同的浮雕手法,常以前者表现以面为主的高浮雕,后者表现以线为主的低浮雕;前者塑造画面中轮廓清新、形象突出的近景和主体,后者塑造浅淡的远景。有时为了突出主体,给人以实体夺框而出的逼真感,甚至把景物塑造成圆雕的礼视觉效果。 瓯塑,又称“油泥塑”。它将绘画、浮雕和泥塑融为一体,用富于可塑性的五彩油泥堆塑成人物、山水、风景、花卉、兽禽等,色彩缤纷,瑰丽夺目。此外,瓯塑与一般浮雕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即它还借助色彩描绘光线的强弱、色调的冷暖和深远的空间,从而大大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与西方写实的油画方法一样。光色原理与色调处理成了瓯塑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所以瓯塑艺术既是一种古老的艺术,也是一种脱颖而出的年青的艺种。艺人们的可贵的大胆的创新使瓯塑具有其他艺种所不及的强烈时代气息。 据考证,它是在古代传统泥塑的基础上,吸取民间漆器制作技巧发展起来的。在宋代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溱泥塑色彩单调,后来艺人们将漆泥改用多种原料配成油泥。具有配色自由,可塑性强,细腻坚韧,不易剥蚀,经久耐用的优点。外加贴金、镶银装饰,使作品典雅古朴,绚丽多彩。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造,把堆塑和绘画、雕刻的艺术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瓯塑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工艺美术行业。其特点是画面多彩,格局不限,层次清晰,大都用于大插屏、挂屏、多扇联屏、挂钟及小首饰箱等,其内容有花鸟、山水和戏曲人物等。作品题材广阔,品种多样,有壁画、挂屏、家具、台屏、首饰箱和各类包装盒等,深受人们喜爱。 瓯塑工艺历史悠久,从找到的一件最早的瓯塑文物——温州仙岩塔发掘出来的瓯塑梳妆盒来看,造型精巧,纹样生动,是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的产品,距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历代以来,瓯塑工艺品主要应用于寺院庙宇的佛象、门神、公廨及家具、嫁妆用品、礼品果盒等装饰,工艺上比较粗简,限于单色或贴金涂银,形式上接近于现代的泥金彩漆工艺。 |
瓯绣 |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产于瓯江地区,亦名“温绣”。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它与湘绣、苏绣、蜀绣合称我国四大名绣。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有“发绣外交”之说。瓯绣的品种很多,除各式画片、挂屏等装饰品外,还有台布、戏装、枕套、被面等实用品。画面有人物、山水、花卉、走兽4大类,1000多人花色品种。 制作者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开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或彩线在上面制成花鸟、山水、人物等作品。瓯绣的最大特点是针法繁多,做工精细。如《松鹰图》中一只鹰就采用了扇形针、切针、平针等十多种针法,还采用很多质地、粗细、色泽不同的色线混合使用。构图精练,纹理分明,针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亮适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得精巧传神。它的风格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练,绣理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它的制作方法是: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和彩线在上面制成作品,针法类型有断针、滚针、乱针等20多种。 瓯绣开始于唐宋时代,800多年以前,温州地区已运用刺绣美化服饰,绣品技艺也达到相当水平。瓯绣是浙南一带的传统手工艺品,可与湘绣、苏绣、粤绣和蜀绣相媲美,被称为中国的名绣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温州设有专业绣铺。绣工人数曾达到600至800人。据说瓯绣最早产生于民间善于刺绣的妇女之手,古时温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刺绣传统,足见当时瓯绣的普遍和兴盛。 早在宋、元年间,瓯越民间就盛行在鞋、帽、衣服上刺绣,这便是瓯绣。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它的色彩越来越艳,花色品种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在工艺上独树一帜的绣种。瓯绣以构图精巧,绣法严谨,运针纤巧,色彩鲜明而著称。不少佳作被选为国家级礼品,多次参展国际艺术博览会。2001年瓯绣被浙江省列为重点保护艺种。瓯绣不是四大明绣之一。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瓯绣、顾绣、京绣都很有名,但是不属于四大名绣。 |
五彩馄饨 | 五彩馄饨 原料:鲜肉馄饨,浆虾仁,坊米粒,青豆,水发木耳,清汤,调料 制作:将炒锅烧热,加油烧至六成热时,加入馄饨炸脆捞出,沥净油,装盘。将虾仁滑油至熟捞出,将玉米粒,青豆,木耳入沸水锅中焯熟捞出,然后将所有配料入锅煸炒,加入清汤,精盐,味精,沸后勾芡,淋明油,出唤浇在馄饨上即可。 |
雁茗茶 | 产品名称: 雁茗茶 产品别名: 又称“雁荡毛峰”、“雁荡云雾” 产品季节: 清明时节 产品产地: 温州市雁荡山 产品特性: 色泽翠绿,香气扑鼻,味道清醇 产品成分: 维生素、咖啡碱、氨基酸、叶绿素和硒等多种有益成分 产品功效: 提神、解酒,去腥腻、却烦恼、消积食、助消化、预防癌症和延年益寿的功效 产品简介: 雁茗又名“雁荡毛峰”、“雁荡云雾”。是一种烘青绿茶,必须在清明谷雨之间采摘。选用一芽一叶或一芽三叶的初展肥嫩芽叶制作而成。色泽翠绿,香气扑鼻,味道清醇。明代开始列为“雁山五珍’之一。《瓯江逸志》曾说:“瓯地茶,雁山为第一”这并非过誉。雁茗在宋、明、清三代、皆列为贡品;1954年被选为国家名茶;可谓载誉全国。雁茗,出产于龙湫背、元宝心、莲花洞和雁湖岗等山高多雾的地方。那里湿度大,香灰土养份丰富,茶树生长特别旺盛,芽肥汁厚,品质优异。 产品历史: 明代开始列为“雁山五珍”之一。《瓯江逸志》曾说:“瓯地茶,雁山为第一。”这并非过誉。雁茗在宋、明、清三代、皆列为贡品;1954年被遴选为国家名茶,可谓载誉全国。雁茗,出产于龙湫背、元宝心、莲花洞和雁湖冈等山高多雾的地方。那里湿度大,香灰土养份丰富,茶树生长特别旺盛,芽胆汁厚,品质优异。 |
原汁芙蓉蒸海胆 | 原汁芙蓉蒸海胆 来自南麂列岛的海珍品— 海胆:生吃海胆、明火 海胆、芝士焗海胆、原汁芙蓉蒸海胆。 |
绿藤熏鸡 | 绿藤熏鸡它是以藤桥三黄鸡作为主要原料,经六道工序加工而成。三黄鸡为山地放养,以谷物饲料喂养,天然无污染,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 质感:绿藤熏鸡品质优良,包装精美,适应不同品位的消费群体。 口感:绿藤熏鸡产品腊香味浓郁,色泽鲜艳,富有回味。 观感:绿藤熏鸡经烹调后成色一致,经存放后不会发生色差变化。 |
八珍凉茶 | 产品名称:八珍凉茶 产品产地:浙江台州 产品特性:清新、自然、健康 产品功能:排毒 养颜提神清热 解毒 产品简介: 八珍凉茶采用脱水干燥处理的茶叶、白菊花、杞子、鲜石斛晶、结晶冰糖、红枣等皆为药食两用之物,冲泡后汤色清亮香气馥郁,即是一种富有生活情趣的享受,又能保持人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由于各原料均为公认安全无害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该产品推出后,将对人们的消费趋势产生较好影响。 |
枣莲炖雪蛤 | 蛤士蟆处理干净,与莲子、去核小枣、冰糖同放在炖盘中,加盖密封,用旺火笼蒸至绵糯,取出原盘上席。此为上等甜菜,芳香四溢,柔滑甘美 ( 温州)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温州高粱肉 | 用猪脯肉切成薄片,拌以白糖、味精、酱油、绍酒、精盐。经过摊晒、烘干而成。呈圆形,半透明,具有厚薄均匀、脆香可口、食而不厌的特点 ( 温州)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
黎明西路社区 |
---- |
矮凳桥社区 |
---- |
谢池社区 |
---- |
墨池社区 |
---- |
朔门社区 |
---- |
乘凉社区 |
---- |
府前社区 |
---- |
城西街社区 |
---- |
百里坊社区 |
---- |
八仙楼社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