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温州 >> 瓯海区 >> 泽雅镇

泽雅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瓯柑

  瓯柑是瓯海传统特产,宋元明清时均被朝廷列为贡品,其栽培历史约有二千四百年。古人有"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的诗句。目前,全区种植面积已达二万亩,年产柑二万吨。   古时就流传着着"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的说法,事实上指的就是拥有传统特产——瓯柑的瓯海区,瓯海区也同时是唯一的瓯柑原产地,其栽培历史约有二千四百年,唐宋元明清皆被朝廷列为贡品。民间素有“端午瓯柑似羚羊”之称,瓯柑在瓯海栽培经久不衰,不断发展。被十一届亚运会列为指定水果全区现有瓯柑种植面积1.8万亩,年产量2万吨,年产值超亿元。          瓯柑还未成熟时,皮先是青绿色的,随后变成青中带橙,接着变成橙色的。瓯柑风味独特,肉质柔软多汁,清甜可口、经果实分析测定,在100克瓯柑果实中含水份84.7克,钙55.2毫克,柠檬酸0.34克,还原糖4.13克,总糖9.47克,维生素C26.7毫克,维生素D560毫克。          瓯柑初食时有微苦味,为分析瓯柑苦味物质的成份及其价值,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温州医科所等有关单位的帮助下,经过8年的探索研究,证实瓯柑苦味物质的主要成份是新橙皮甙和柚皮甙,并对动物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有降压、降温、耐缺氧和增加冠脉流量等有药效作用。据食疗初步临床观察,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有较好的疗效。温州民间素有“端午瓯柑似羚羊”之说,并广泛流传瓯柑可退烧、治咽喉炎、头痛等热性疾病。由此可见,瓯柑中“微苦”对人体确有药效的作用,瓯柑既是传统水果,又是食疗佳品。          瓯柑具有丰产性能高,抗逆性强,极耐贮藏,并对人体具有食疗作用等特点,因此很受生产与消费者欢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是瓯海区效益农业的一个主导产业.近年来,瓯海区非常重视瓯柑生产,广大柑农科学种柑,以三洋湿地为中心的1万多亩瓯柑精品园区更为突出.2002年瓯柑市场批发价每公斤高达8元,成为水果市场的佼佼者.市场经济刺激了瓯柑的生产,2003年全区新发展瓯柑面积2000多亩,为了适应新形势,瓯海区在全面失言科学种柑的基础上,成立了瓯柑协会,建立了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注册了"瓯林牌"牌、“南仙洋牌”等注册商标,制订了瓯柑生产db33030417.1-5-2003,全面衽标准化生石灰,为瓯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丁岙杨梅

  在众多同类果品种中脱颖而出的丁岙杨梅,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四大杨梅良种之一,而它原产地就是温州市瓯海区,浙江温州瓯海区也在04年的6月份被经国家农业部批准而正式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          温州市瓯海区丁岙杨梅是浙江省四大杨梅优良品种中最优良的鲜食品种,具有投产早、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瓯海区万亩丁岙杨梅生产基地位于茶山镇,气候湿润温暖,土壤肥沃,适合丁岙梅的生长。丁岙杨梅鲜果为早熟性的最佳鲜食品种,具有果形大、甜酸可口的特点。   丁岙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镇。相传早在明朝嘉庆年间,丁岙板障崖下有一棵杨梅树。因崖下阴润适度,土质松厚,生长得特别茂盛,结出的杨梅尝起来甘醇可口。一直以来,本地杨梅基本以荸荠种杨梅、东魁梅、晚稻梅这些梅子为主。一个偶然的机会,丁岙村农民把崖下杨梅挑进城里卖,人们品尝后,大为惊艳,认为其色味居温州杨梅之冠。   产地     随后,村人纷纷以它为父本,进行嫁接繁殖。经过几百年的精心引种栽培,经过长期改良,培育出全国最好的中国名果——丁岙杨梅。   特色     丁岙杨梅,果大肉多核小,每颗重达13一15克,直径在3.20厘米左右,最大的有3.37厘米。丁岙杨梅一般于每年6月中下旬成熟。采收时,果农习惯连绿柄采摘,使其集红、绿、紫三色为一体。圆润饱满的果形、紫黑发亮的色泽、翠绿细长的果柄和红色的果蒂成为丁岙杨梅区别于其他杨梅品种的特色,而独享“红盘绿蒂”之美誉。意思是盛在白色瓷盘中,黑白相衬,清心悦目,令人口涎欲滴。 丁岙杨梅原产于茶山街道丁岙村,因酸甜可口、色紫黑、果柄特长而有“红盘绿蒂”之美誉。据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温州府志》载:“杨梅,泰顺尤盛”,清光绪8年(1882年)《永嘉县志》载:“旧志士产杨梅,今出茶山者,味尤胜”。至今已有500年多年的栽培历史,罗胜村目前仍保留着一棵树龄达150年的古杨梅树。     1992年,这种具有“红盘绿蒂”特点的杨梅,被浙江省农业厅品种命名委员会命名为“瓯海丁岙杨梅”。     可是,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常山胡柚长期低迷;黄岩蜜橘由盛而衰,面积锐减;甚至连闻名于世的杭嘉湖“丝绸之府”也-“蚕桑西进”;那么,地处温州城郊的丁岙杨梅,发展空间又在哪里?为此,在区委、区0的精心组织和扶持下,瓯海人开始了发展精品农业的新尝试。     1998年,丁岙杨梅大棚覆盖早熟技术实验获得成功。     2003年,授予“中国杨梅之乡”称号,成立杨梅协会,注册“大罗山”商标。     2004年,瓯海杨梅标准化生产推广实验示范项目通过省级验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国家认证;同年,与浙江省农科院联合创办温州市杨梅技术开发中心。     随着科技的介入与杨梅栽培技术的不断细化、深化,因时因地施肥、因时因地疏果、测土配方技术、土壤管理技术等手段被广泛采用,经济效益年年刷新。     至2006年,茶山街道1.1万亩杨梅,年产值已高达3500万元,平均亩产值3万多元,2.5万人口,人均占有杨梅收入1000多元。     舜岙村村民诸声尖,2005年曾与人一起在瑞安花3000元,包了40棵杨梅树(约一亩),精心管理一年后,2006年一个季节,卖杨梅总收入达14.5万元,扣除费用,净赚13.8万元。     瓯海农林局的杨梅种植专家黄建珍告诉记者:“把杨梅的管理技术做精、做细,确实能一年见效。赚13万元的不多,亩产值10万元的倒是不少。”   

水煮鱼锅底

  水煮鱼锅底   “水煮鱼”其实叫做“麻辣油浸鱼”或许更恰当些。一声吆喝,水煮鱼上桌,端到眼前的是一只不锈钢盆,这哪里是鱼,分明是满满的一盆红辣椒!等服务员拎着只大碗利落地将漂浮在表面的满满一层辣椒和花椒粒用不锈钢小漏勺撇去,浸泡在辣油中的鱼肉和豆芽才露出“庐山真面目”。鱼肉被片成片,和卧在锅底的豆芽菜一起,白白嫩嫩煞是诱人。迫不及待地夹上一筷,嗯!鱼肉鲜软香滑,口感丝毫不老;调味麻辣有劲,鲜香爽口,花椒特有的麻劲与川椒的冲劲相配合,满口留香。好吃!待吃得差不多时,最底层的豆芽菜也被油中的麻辣味浸透,无论是鱼片还是豆芽,都保留着原味,还不让人感到油腻,简直堪称完美   我们现在吃到的“水煮鱼”从做法上已完全不同于传统川菜中的“水煮鱼”。传统川菜中的“水煮鱼”是先挂浆、油炒,再配上汤、蔬菜及麻辣味调料,成菜就像通常我们在川菜馆里吃到的“水煮肉”一般。而现时的“水煮鱼”却是将活鱼切成薄片后稍加些盐、蛋清及湿粉,以开水汆至断生后再以调好配料的热油浇之,并马上上桌供客人食用,可以说是一道抢火候的菜。由于加工的时间、温度恰到好处,鱼肉的鲜活口感与平日久炖入味的鱼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泽雅屏纸

  泽雅屏纸   2000多年过去了,温州西雁荡泽雅西岸一带,仍有十几个村落沿用古法造纸--泽雅屏纸!   据水碓坑村的潘氏族谱记载:元末,泽雅先民为避战乱,从福建南屏一带逃迁而来,同时也带来了造纸术。“南屏纸”也就成了“泽雅屏纸”。经明、清,泽雅纸农已近10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80%,成为当地经济支柱。20世纪40年代,泽雅屏纸相继进入上海、山东、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解放后,政府先后设立“屏纸收购站”和“温州地区屏纸产销协作委员会”。当时,泽雅漫山遍野晒满了屏纸,在阳光照射下,山上山下金光灿烂一片,老人们喜称为纸山。因此,当地人常说“屏纸能养家”。    生产屏纸有70多道工序,其中的一些流程甚至比《天工开物》(明·宋应星)所记载的更原始。2001年,国务院公布屏纸作坊中的典型代表--四连碓造纸作坊,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双味猷蛑

  双味猷蛑   温州习称青蟹为蝤蜡蛑。此菜用清蒸和锅贴肉烹制。先将熟猪肥膘切成圆形片,逐片戮几个洞,放人蛋清粉糊内,挂匀后摊在盘内,放上炒好的蝤蛑肉,盖以鱼茸,缀上蟹黄和香菜叶,成饼,排列在锅内,小火煎至肥膘结壳,加入冷油,再煎至底部呈黄色取出,另将活蝤蛑两只用旺火蒸熟,斩去脚尖,每只切八份,蟹足拍裂,按原蟹形装在腰盘两端,覆上蟹盖。蟹饼排列在盘中央,间隙处衬以香菜、姜丝,带醋两小碟上桌,此菜形态活泼,色彩艳丽,肉如膏脂,鲜美异常。爆墨鱼花墨鱼肉锲花刀,入沸水烫至五成熟;然后入油锅至八成熟沥出。锅留少许油、下葱、姜、蒜末炒香,倒进墨鱼,淋入用调料和淀粉兑好的芡,翻炒包汁装盘。

三片敲虾

  三片敲虾   三片是冬笋片、荷兰豆片以及虾片。新鲜虾肉是饱满的半月形的,何以称“片”?这里体现了温州菜完美的“敲”功。厨师手里一根普通的木棰,敲鱼圆有敲鱼圆的章法,敲虾则是另一番情趣。新鲜活虾剥壳后撒上一层薄薄的淀粉,据说是为了锁住营养成分并吸干鲜虾中的水分。一盘三片敲虾中虾片数量不下15片,片片都是厨师一棰一棰敲打出来的。敲虾时手上讲究用力的到位和适度,敲得太重整虾易断裂,过轻则虾肉粘住棰子。平均计算下来,每个虾片敲打时间2分钟,一盘菜光下锅前功课就要做半小时。味道妙不可言。

温州杨梅

  温州的气候和不少地区的土壤正适合种植杨梅。杨梅是温州的特产之一。主要产地有市郊、瓯海区、永嘉县、乐清市、平阳县。"丁岙梅"为最佳。"丁岙梅"产于瓯海县茶山乡的丁岙村。丁岙杨梅成熟时,个个象紫红色的水晶球,青绿色果蒂稍稍突出,,果大核小,甜酸适中,汁多味浓,自古以来享有盛名。杨梅不仅甜酸可口,止渴生津,而且富有营养。杨梅可鲜食,浸白酒则是消暑佳品,果汁可作饮料也可以加工成杨梅干、蜜饯或罐头。( 温州)    瓯海区杨梅已有500多年以上的栽培历史,现有杨梅栽培面积28000亩,因历史悠久、品质优异,闻名遐迩。2003年6月被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据清光绪《永嘉县志》中记载:“杨梅,旧志载士产杨,今出茶山者尤胜”。瓯海杨梅属丁岙杨梅,以其个大、核小、色艳、质佳等特点而优于其他杨梅品种,又因原产于茶山镇的丁岙村,而定名为“丁岙杨梅”。全区有丁岙杨梅面积2.8万亩,年产量6000吨,产值超亿元。其中万亩丁岙杨梅连片生产基地山林环抱,气候湿润温暖,土壤肥沃。瓯海丁岙杨梅鲜果为最佳鲜食品种,素有“红盘绿蒂”之美誉,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丁岙杨梅基地还通过一系列无公害生产栽培管理,提高了丁岙杨梅的品质、产量、市场知名度和商品率,在浙南地区占有绝对的市场优势,已经成为瓯海区最具地方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    瓯海丁岙杨梅近几年曾获得第五届全国杨梅协作研讨会鲜果评比第一名,浙江省农博会金、银奖,温州市杨梅鲜果评比金奖。   

温州鱼丸

  以新鲜鮸鱼肉,为主料,切成细条,用酒,味精,盐渍片刻,加白淀粉,用手指摘入沸水中,上浮便熟。食时边原汤舀入小碗中,加米醋、味精、胡椒粉和葱花。温州大街小巷高有许多鱼丸店摊。1998年12月,温州酒家的鱼丸以其风味佳,有特色,同县前汤圆麻心汤圆一起被认定为“中华小吃”。

南西洋黄菱

  产品名称:菱角   产品别名:南西洋黄菱   产品产地:温州   产品特性:性凉,味甘;人肠、胃经,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益气健脾   产品简介:菱角可以鲜煮食,又可制淀粉。菱角有青色,红色和紫色,皮脆肉 嫩算是佳果,亦可做为粮食之用。一般都以蒸煮后 食之,或晒干后剁成细粒,熬粥食之亦呵。 菱角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崩萄糖。脂肪 及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及钙 ,磷、铁等元素。古人认为多吃菱角可以补五脏除 百病,已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作用 ,因为菱角不含使人发胖的脂肪瓯海区三洋乡南西洋菱角最为著名,人称“南西洋黄菱”,年产1200余吨。南西洋河宽、水深、泥肥,是种植菱角的好地方,种植历史悠久。菱角每年惊蛰前后(3月上旬)播于水田,清明前后(4月上旬)移苗于浅河滩,芒种至夏至间(6月)再移植至深水处,白露时(9月上旬)即可采摘菱角,每隔10天左右采摘一次,采摘期可长达2个月。近几年,在泽雅山区稻田试种获得成功。   产品历史: 宋·杨万里。《食老菱有感》;“幸自江湖可避人,怀珠韫 玉冷无尘。何须抵死露头解?荇叶荷花老此身。” 明·李时珍:家菱种于破塘,叶、实俱大,角软而脆,亦有两角弯卷如弓形者,其色有青、有红、有紫,嫩时剥 食,皮脆肉美,盖佳果也。 清·黄媛介。《采菱》:“轻舟放浆喜温暖,碧柳丹枫薄日间。欲采湖菱愁指滑,背人先自脱金环。”   

瓯海竹笋

  产品名称:竹笋   产品产地:温州   产品特性:鲜、嫩、脆,味美可口   产品简介:竹笋是瓯海的特产。瓯海气候温暖湿润,十分适宜于竹子生长。无论平原、河畔、山区、丘陵都可看到竹林。瓯海竹子种类繁多,前几年又成功引种了不少亚热带丛生竹类。各地竹笋基地逐步形成,并具一定规模,特别是三溪大川、周岙,西岸小石洋、泽上村,北林洋胡坦等地有较大的发展。春有毛竹笋,夏有金竹笋、石竹笋、红壳笋,秋有绿竹马蹄笋、吊丝骨笋、大头笋,冬有冬笋。不论是哪种笋,均鲜、嫩、脆,味美可口,是人们喜食的一道佳肴。既可鲜食,又可晒笋干、制罐头,经济价值很高。   产品历史:瓯海区一年四季出鲜笋。   

三垟菱角

  三垟菱角是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垟街道的特产。“八月中秋菱角肥,湿地菱农笑眯眯”,这是流传于瓯海三垟的俗语。   菱角又名水栗、菱实,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食用,亦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味甘、平、无毒。具有利尿通乳,止消渴,解酒毒的功效。        菱角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葡萄糖、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据近代药理实验报导:菱角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用之防治食道癌、胃癌、子宫癌等。        温州话俗称“黄菱”,以瓯海区三垟湿地出产最为著名,在民间有“三垟黄菱甲等甲,茶山杨梅红辣辣”的美誉。立冬前,是三垟湿地的菱农们采摘菱角的黄金季节。   三垟街道的菱角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00亩左右,菱角种植不仅是三垟村民第二大聚宝盆(第一是瓯柑),它更为绿化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瑞安盘菜

  瑞安盘菜是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的特产。瑞安市梓岙在清代咸丰年间就种植盘菜,五十年代后期以梓岙为中心,北至丽岙、白门,南至凤山、南山一带,盛产盘菜,总面积数百亩,总产量百万公斤,销往永嘉、温州、瑞安一带,深得消费者嘉爱,且久负盛名。   盘菜在瑞安市种植历史悠久,以至于民间常有人对脸庞较圆者叫绰号为“盘菜”,民国时期,当时温州的乱弹班(瓯剧)有一旦角脸较大,别人戏称她“盘菜旦”。   盘菜,学名芜菁、蔓菁,因形似盘状,故俗称盘菜,是浙南地区冬天主要蔬菜。《本草纲目》记载它出自“西番吐谷浑”,现欧、亚、美等国均有栽培。盘菜原是蔓菁类的“诸葛行军菜”,可代替粮食的大头菜,亦可制腌菜,但口感欠佳。经过温州市历代菜农的精心培育,如今市区、瑞安白门、梓岙、马屿的盘菜质量全国驰名,个大、肉白、细嫩、味淡甜,是瓯菜的好原料。   盘菜可菜可粮,可制作许多菜肴或作荤菜的辅料,或腌制盘菜生,如咸肉烧盘菜、盘菜烧大蒜、盘菜炒年糕、蒸盘菜蘸虾籽肉、盘菜烧肉、红烧盘菜等菜肴。   

桔络鱼脑

    鱼脑亦称明骨,是鲨鱼软骨的干制品。明骨经浸发去腥后,晶莹透明,质感柔滑。用明骨和蜜桔合烹成羹,爽滑香甜,微酸适口,是温州常见的甜菜 ( 温州)

网油黄鱼

    剖开黄鱼,去鳃及内脏,洗净,鱼背斜剐十字花刀,用调料擦透,渍10分钟。然后将馅料(香菇丝、肉丝、笋丝、虾米等炒成)塞进鱼腹,合拢剖口,用猪网油包裹起来,再用另一张涂抹蛋糊的猪网油包在外层,拍上干淀粉。黄鱼下锅旺火炸至外层结壳,改用微火浸炸,继又改为旺火炸至外层酥脆,呈金黄色。入盘时衬以糖醋罗卜丝,配花椒盐   ( 温州)

马铃黄鱼

    猪网油切成长方形,抹上鸡蛋黄淀粉糊,放上馅料(黄鱼肉丁、荸荠肉碎,加蛋清和其他调料搅拌成),卷成圆柱形,用细麻绳间隔扎成马铃串状,沾上干淀粉,投入油锅用小火炸5分钟捞起,拆去麻绳,改用中火,再炸至外脆、色金黄起锅装盘。以葱菜松围边,配起葱白、甜面酱   ( 温州)

温州蜜柑

    产品名称: 温州蜜柑     产品别名: 无核桔     产品产地: 浙江温州     产品特性: 皮薄无核、肉汁丰富而味甜如蜜,     产品成分: 蛋白质、脂肪、有机酸、维他命C     产品功效: 解热生津、开胃、利尿、去痰止咳之功效,抗逆性强,清热解毒,桔皮及络可做中药。     产品简介: 温 州 蜜 柑 属宽皮柑桔类,主产于浙江省温州市,又称无核桔。 温州蜜柑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能早产、高产、稳产 ,品质好,易栽培。产区地处亚热带,背山面海,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河渠成网,土地肥 沃,蜜柑生长条件优越。特别是瓯海县梧埏区,是传统柑桔产区,蜜柑种植亦最为集中,被 誉为"柑桔之乡"。近年来蜜柑皮色橙黄鲜艳,肉汁丰富而味甜蜜,果肉及果汁具有解热生 津、开胃、利尿、去痰止咳之功效,桔皮及络可做中药。     产品典故:15世纪初,日本有一位名叫智惠的高僧,到我国天台国清寺进香以后,取道温州乘船回国。他在温州时,品尝了美味的瓯柑,就带了几篓瓯柑回到日本九州鹿几岛长岛村寺院。院内和尚们分食后,把柑子随意地抛洒在园子里,想不到第二年春天竟然抽芽长出了柑苗。几年以后,柑苗长大成树,开花结果。后来,在这些瓯柑树中,发现一株结出的瓯柑都是无核的,于是就用嫁接的方法几经改进,终于培育出无核柑新品种。因为它来源于温州的瓯柑,所以就定名为“温州蜜柑”,在日本国内广为种植,并且远销国外。   

泽雅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西岸社区

----

五凤垟社区

----

北林垟社区

----

泽雅社区

----

黄坑村

----

下庵村

----

水碓坑村

----

泽雅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