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济南中山公园 | 济南中山公园-坐落在经三路纬五路,是山东省兴建最早的以公园命名的公共游览场所,面积46.5亩。据《续修历城县志》载:清朝光绪30年(公元1904年),胶济铁路告成,山东巡抚周馥会同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奏准朝廷在济南、周村、潍县三处自开商埠,商埠县内设关、署、局以及菜市、公园等。 在济南商埠规划中,确定在经三路与经四路、纬四路与小纬六路之间8公顷的范围内设公园。这是当时国内在商埠区最早设立的公园,称“商埠公园”。 公园特色 中山公园北门初建时,园内植花种树,建亭凿池,假山、曲径等较为完善,生篱花圃、动物笼舍参杂期间,具有"虽系人造之景,实具自然之势"的特点,为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提供了娱乐休闲的胜地。公园北门内建有六角形水池,池中立高石,顶部为园盘,内置石蛙,口鼻喷水、终日不止。水池南部的石砌方台上建有"四照亭",青瓦屋顶,环廊明柱,玻璃门窗,周围建台阶,是游人赏景、品茗的好去处。西部的假山名曰"云洞岭",岭上建有"登啸亭",岭北有石刻,题为"峰回路转"。岭东侧建月牙形水池,池中植荷花,夏日盛开,芳香四溢。东部的船亭(也称石击舟),与董凤阁南北对峙,方亭、圆亭、六角亭点缀园中美不胜收,园内花卉茂盛,树木繁多,有"松柏青翠而满园、花卉争艳以溢香"、"景多不杂,人众不扰"之誉。 公园历史 民国时期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山公园民国时期,公园是社会各界和0山东早期党组织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据历史记载:一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由王尽美组织发起的"励新学会"(党的外围组织)成立大会在公园"四照亭"召开,为山东党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九二四年九月八日,王尽美等领导的理发、印刷工会联合会等十三团体参加的反帝大同盟在公园举行万人大会,这次大会充分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并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把济南的反帝-推向新热潮。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鲁伯俊领导新城兵工厂、铁路津浦大厂、鲁丰纱厂的工人-于公园,声援上海的"五卅"惨案,又于六月十五日,由济南总商会、商埠商会、商业工会、银行工会等五团体,在公园"四照亭"成立商界沪案后援会,商埠各商号也于六月二十五日罢市,门首多贴"同胞惨死,休业致哀"字样。六月二十九日,又在公园举行追悼大会,悼念在"五卅"惨案中死难的同胞,到会者达一百多团体,20多万人次;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不幸逝世,济南人民无不悲痛,于四月四日在公园召开追悼大会,大会筹委会及-员护送孙中山遗像至公园安放,各机关、团体、学校、商号赠送的挽联挂满了公园,挽联上写着:"五洲共仰移山填海革命家,举国同悼尽瘁为国开路人",会上还散发了赞扬孙中山先生丰功伟绩的宣传品十万余份,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把"商埠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抗战时期 文化宣传阵地抗战前,公园管理有序,市公署对入园游览、经营摊点、爱护公物、宴请宾客等有较详细、严格的管理办法,并委任管理员为公园管理者,负责处理公园一切公务。日本军队占领济南后,在公园建电台、盖神社、筑炮楼、挖战壕,致使公园面积急剧减小,风景减色,不复旧观,呈现一片凋零景象。一九四八年九月济南解放,公园隶属建设局管理,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三年又划归市文教局作为济南市的文化宣传阵地。在此期间,新建了市图书馆、阅览室、滑冰场,改建了电影院,为解放后的济南人民提供了工余饭后游览、娱乐、学习的地方,因此,又将"中山公园"改称"人民公园"。 公园改建 园容整洁一九五三年八月,公园重归建设局,由市园林管理所具体管理公园各项工作,并进行了多年的整修改建,于一九五八年六月正式售票管理。一九八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洲大地,园林事业迅猛发展,市委、市府非常重视公园建设,拨出专款对公园实施全面改建,在历时二年的时间内,针对公园位置优越、面积狭小的特点,本着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并结合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力求在有限的空间设置更多的风景游览点,达到四季有花、步移景升的观赏效果。改建后的中山公园古朴典雅,花木茂盛,园容整洁,内容丰富,是我市唯一的一处集游览、休息、娱乐、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又恢复"中山公园"名称。近百年来为城市绿化、美化和旅游事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公园导游 古树名木 山石配植、用于点缀小空间中山公园现有树木63种、4198株,绿篱1140米,覆盖率75%。其中竹类2949株,各松树180株,视为公园的基调树种。除在中部疏林广场、用小路分隔的成片竹林构成的"竹径通幽"和在花坛中栽植高大雪松组成的"松塔高耸"等植物景观外,其他都分布在中部和东部景区的墙边、建筑物旁和风景点上,并山石配植、用于点缀小空间。古书名目和稀有树种也占有一定比例,现有清未时期遗留下来的柏树53株,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云洞岭周围,其中游艺厅前就有22株聚生成林。这些柏树是济南市区内少有的古树群。珊瑚朴是济南市稀有树种,市区内仅有二株,"夕红轩"前就有一株,干高11.7米、胸围0.64米,长势旺盛。苦楝、杜梨、银杏、皂角为数很少,为植物中的精品。 中心游览区 石径环绕,山水相映位于公园中部,面积18000平方米。西侧以假山、水池为主体,以云洞岭为基础,岭上树茂花繁,生机盎然,峭壁峡谷,山道盘旋,岭东建有900平方米的水池,水清碧透,石径环绕,山水相映,浑为一体。临池建有"流音水榭"、"神游亭"、"揖风亭"、"汀步桥"、"登云石"等风景建筑和园林小品;东部以半壁廊、花架廊、宣传廊连为一体的长廊为主线,设有"夕红轩"等形态各异的四个休息亭,随廊装有条石坐凳供游人休息。长廊两侧以青松翠竹为主的疏林广场及各种植物构成的园林景观,"塔松高耸"、"竹林通幽"、"枫荫对奕"、"藤柏锦簇"、"雄峰矗立"等景物聚集区内,是公园主要的风景游览区。 花卉盆景区 露地花卉位于公园东部,面积6000平方米,为花卉生产、观赏、销售区,有占地800平方米的温室、冷室和2000多平方米的盆景园,陈列各种树木、山石盆景和时令花卉供游人观赏、选购。南侧是露地花卉,在高大松柏、银杏、苦楝等树木间种植梅花、月季、菊花等不同季相的观赏花木,并建有扇面亭、枕虹石、水池、喷泉等建筑。 乘车路线 济南市经三纬五路,乘车路线:乘101、13、77、K59路公交车到济南宾馆站下车西行200米 景点位置 济南市市中区经三路132号 孙中山 (1866~1925)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详细++ 孙中山 (1866~1925)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详细++ |
济南清真南大寺 | 济南清真南大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南大寺原址在济南历山顶乌满喇巷,始建年代不详。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迁到现在的地址,当时只有“楹殿数间”。明宣德年间,当时的南大寺掌教整顿教务,济南教门为之一振。(公元1436年),开拓地基,修建院墙,增建礼殿,南大寺始具规模。明弘治七年(公元1492年)陈玺任南大寺掌教,领导济南穆斯林大拓寺基,扩建大殿,立南北讲堂、僻静所、沐浴室等,并将寺门朝向由南改东,南大寺自此始有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特色,成为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此后,南大寺又经明嘉靖、万历清嘉庆、道光、同治和民国初年的多次修葺扩建逐渐臻于完美。 清真南大寺在建筑功能设置、朝向、内殿的装饰等方面都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一些基本原则,而在布局和造型上则有着明显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全寺以望月楼为中心分为二进式四合院,整座寺院排列井然有序、严肃整齐,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四合院对称之美。在造型上,南大寺还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特征。比如邦克楼,下层具有阿拉伯穹窿圆顶的建筑风格,上层则是比较纯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古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旧城西关礼拜寺巷。据传,该寺始建于唐末之乌满喇巷,但已不可考。据寺内现存济南府历城县《礼拜寺碑》记载:该寺于元代元贞元年(1295),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都运使木八喇沙奉命将原寺改建为运盐司部,将寺迁至泺源门西、锦缰沟东,即今址。后于明宣德丙午(1426)重修,弘治八年(1495)再次重新扩建,清嘉庆、道光年间至民国时期亦曾数次维修扩建。南大寺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633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构成一条中轴线,沿轴线为寺正门、望月楼、礼拜大殿,两侧配以沐浴室、讲经堂、教长室等。大门正前方建有大影壁,壁长约6米,高约5米。大门3间起楼,门顶上层筑有邦克楼,楼面阔3间(约8米),单檐黑瓦庑殿顶,单翘单昂斗拱。进深6米。寺院分两进院落,前院有沐浴室,过前院拾级而上约3米即望月楼。门庭石碑1方,铭文共155字,9行,字大如拳,碑刻末镌“本寺掌教陈恩沐手著”,系明嘉靖七年(1528)刻石。甬道顶上望月楼高敞明亮,朝西望月,面东则与礼拜大殿相望。过甬道即礼拜大殿前庭院。礼拜大殿建在高4.2米的台基上,由卷棚、前殿、后殿组成。大殿面阔5间,进深6间。周围廊柱细密而高,加火焰形木券门装饰。殿前抱厦为清代扩建,前殿则系明代建筑,殿内高大宽敞,可容纳600余人同时礼拜。后殿南北各有6扇硬木门扇,高约4米,宽约1米,扇窗镂空,雕有《古兰经》文,工艺精致,别具一格。寺内文物有大香炉两座,木匾额8方,其中明代1方,高悬于正殿上方,匾书“清真”2字,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宁阳王甫所书。有明、清时碑铭7方,主要的有明弘治乙卯年(1495)刘赞撰《济南府礼拜寺重修记》、明嘉靖七年(1528)陈思撰《来复铭》碑、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礼拜寺记》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寺古朴典雅,是济南市历史最久的清真寺。20世纪80年代由人民政府资助重修。现被列为山东省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佛峪景区 | 位于市中区东南部,距市区约10公里。该地区山壑连绵,沟峪狭长,植被茂盛,有参天古树,清澈的泉群,佛教古迹众多,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该区交通便利,绕城高速公路穿区而过,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是旅游、休闲、度假与会议接待的理想场所。佛峪景区,位于龙洞山景区洞南侧,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花烂漫,清泉淙淙,古寺深藏,环境清幽染秀。沿着林荫小径,跨过涓涓小溪,行约1公里,进入空阔的圆形山谷,俗称“萝圈峪”,为佛峪景区最佳处。 山西北侧“南灵台山”半腰石崖上,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般诺寺”,据明成化年间碑文记载,寺院为隋文帝时创建;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寺院有墙院相围,形成一个幽静的院落。南侧路间,有座四柱三楼式木结构彩坊,额题“佛峪胜境”。过木坊沿石径进入山门,东侧为偏房,端坐在悬崖之下,西侧为长廊,危立于峭壁之上。长廊下临深涧清溪,凭栏南眺,可见峰峦绝壁,壁上丛生翠本野藤、山花芳草。廊北,石崖横空探出,状如披厦,崖下原有佛殿,时有岚烟薄雾缭绕。 佛殿西侧石壁上,藓苔碧绿,石缝中清泉漱玉泄玑,缓缓滑动,滴落于白石小潭内形成一泓碧水,名曰:“露华泉”,又因水香如甘乳,故又名“乳肖泉”。昔日寺内僧人即以此水烹茶为饮。近泉岩壁上,镌有“六殿泉厨”石刻。细流之上,悬崖飞坠,上镌佛像数尊,多为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唐乾元二年(759年)的作品,还有唐开成二年(837年)寺内众僧与佛教信徒为纪念大德和尚所镌刻的《大唐金刚之会碑》,以及《石弥勒像赞》等石刻。崖壁上,还镌刻有明清时代的大字题刻“林壑尤美”、“岩阿仙境”、“别有洞天”、“含灵馆真”等。幸悬崖险峻,难以攀登,这些佛像未遭厄运,至今仍完美无损,其题记也清晰可辨。寺院西侧,石壁千仞,上悬钟乳、石花、石幔,蔚为壮观。 寺东侧,一峰危岩孤立。峰顶为平台,相传大禹治水,曾驻足于此,故称“禹王台”,俗称“钓鱼台”。台上有亭,四周山崖绿萦翠绕,名曰“环翠亭”,又名“听瀑亭”。向南对面浓荫下,“观音堂”明灭可见。置身于亭中,清风送爽,满目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环翠亭东侧岩壁上,有一名泉,称“林汲泉”。其北侧60余米处,悬崖壁立,山泉之水从崖顶飞流直下,形成瀑布,有巨有细,喷珠飘练,跌落在崖前澄澈的清潭内,然后漾溢而出,流淌在弯弯曲曲的峡谷中。若有山风吹来,林声、涛声交织在一起,轰轰作响,犹如海啸。 马蹄峪,在龙洞景区的东北部,地势平缓宽广,植物繁茂,种类众多,以“林茂境幽”为特色。区内有白云庵、幽林、白云洞等 交通指南景区地址:济南市中区东南部距市区10公里 乘车线路:济南市里打的即到景区 |
济南泉城公园 | 泉城公园位于济南市区中部,建成于1989年9月,1997年9月免费向社会开放。原名济南市植物园,2006年9月22日更名为泉城公园。公园总面积为46.7公顷,绿地率达81.7%。全园共分三大展区:露地植物展区、温室植物展区和引种驯化区,是一个集植物科研、科普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综合性公园。 露地植物展区分为被子植物区和裸子植物区。共有95科400余种约20万株植物,分布于玉兰园、樱花碧桃园、牡丹园、月季园、丁香园、竹园、松柏园等13个专类园及日本园、生态广场、水上世界等景区景点。 观赏温室位于园区西侧,是一组由三个直角三角体框架连在一起的玻璃建筑,面积2648.2平方米。共分为热带植物展室、暖温带植物展室及沙生与多浆类植物展室。 引种驯化区占地1.3公顷,担负着新引进植物的驯化繁育任务。包括三座总面积为1300平方米的生产温室,1200平方米的荫棚,及一座面积为200平方米的冷室。 2004年,济南市对公园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改造整治,设计方案以“生态、绿色、可持续化”为定位,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以人为本,突出高品位创意,营造开敞开放、优美宜人的游园环境,使该地段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地段,充分展示了现代化省会城市的风貌。 新改造建设的主要景点有: 公园大门、生态栈桥、生态广场、园林景观。公园内主要包括经十路景观带、舜耕路景观带和园内水系。景观带平均宽25米,由大型林荫路组成主要骨架,营造城市大山水概念,将树林、山丘、木质小品等自然景观与开放公园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统一。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8762号 营业时间:24小时 游览时间:大约1小时 价格描述:免费开放景区 交通 东门:44、85、66、110 北门:2、56、68、16、62、93、117、73、115 西南门:K100、43、k94、32、75 东南门:44、54、85、48、66、110、64 门票 免费 |
山东省党史陈列馆 | 山东省党史陈列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山东省党史陈列馆于1988年正式开馆,原址位于五龙潭公园内,1991年为庆祝建党70周年,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济南市对党史陈列馆进行了扩建,确定为济南市委党史研究室直属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承办省、市党史宣传展览,开展党史党建纪念活动,征集研究党史文物和党建资料。省党史馆作为山东省暨济南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适应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新形势,按照中央《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精神,从2008年2月起,免费对外开放,并先后举办了《光辉的历程——中共山东地方历史展》、《中共济南历史大型图片展》、《光辉的历程——从党的一大到十八大图片展》、《“老济南 新泉城”大型摄影展》、《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山东历史图片展》等一系列大型党史展览,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省党史馆于1995年被山东省和济南市命名为首批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分别被山东省委组织部、济南市委组织部授予“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济南市党员教育基地”称号;2009年被列为历史文化重点视察单位;先后与几十所大中小学签订德育共建实践基地协议,2010年被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济南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称号;2011年被济南军区授予“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称号。2012年6月,中共山东省党史陈列馆被山东省纪委、省监察厅评为山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作为党史宣传和革命传统教育重要窗口与活动基地,省党史馆认真落实《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等驻济高校签订了大学生德育共建协议,积极开展馆校共建德育基地活动,为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从事党史志愿宣传等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
济南清虚观 | 清虚观位于山东济南市市中区玉皇山,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大兴于明清,鼎盛时期曾有数百道众在此修行,龙门祖师长春真人邱处机曾在此传经布道。 玉皇山不高,坡度也平缓,但小山上松柏、荆棘遍布,植被茂盛。清虚观山门座北朝南,门额黑牌上 书“清虚观”三个金字,建筑飞角翅檐,石狮护门,显得格外清静庄严,清虚观即以山门成轴线依次排列有灵官殿、玉皇殿、王母殿、碧霞元君殿、财神殿、元辰殿、三清殿等建筑。 清虚观为济南道教现已开放的两个半丛林庙之一,现任住持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代弟子杨明志道长,同时也是济南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地点:济南市市中区陡沟街道办事处马家庄村,济南西站正南5公里。 乘车路线:济南市火车站、长途汽车总站乘4路等公交车转乘117路,k98路等公交车到腊山立交桥西转乘61路马家庄北下车 。 其他路线: 1、由市立五院南乘86路车到党家庄镇下车,换乘出租车北行约5公里即是 2、大观园、市立五院乘81路车到终点陆军学院下车,换乘出租车西行约4公里即是 3、市立五院门前乘78、K56、38路车到大杨庄(或金庄南)下车,换乘出租车南行约5公里即是 4、市区内乘9、74路车到终点省建筑机械厂下车,换乘出租车西行约5公里即是。 信息来源:道教之音 信息来源:道教之音 |
英雄山风景区 | 英雄山风景区位于济南市市中心位置。它东起玉函路,西至英雄山路,南含七里山,北到马鞍山。风景区内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又有开阔的平地广场,是济南市著名的景区之一,规划占地面积100公顷。 英雄山风景区拥有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风光秀丽、林相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城中山。其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是济南市民登山锻炼、休闲游乐的理想场所。英雄山景区内的烈士陵园及济南战役纪念馆是济南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人们缅怀烈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 英雄山别名四里山,原因是距离老济南内城的南门四华里,又名赤霞山,因山上遍种的黄栌树在秋季变红似红霞满山而得名,1998年在英雄山西麓修建的广场由此得名一一赤霞广场。赤霞广场是济南市著名的广场之一,占地面积27300平方米,其内栽植雪松、银杏、五角枫等苗木七十多种,建有竹石轩、儿童乐园等活动场所。1999年9月,安放在广场正中的毛主席全身巨型雕塑。 广场的主题景观,塑像高12.26米,是目前济南市最大的一尊毛主席塑像。2004年4月投入资金15万元,对塑像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美化绿化,对塑像进行了清洗、整修,新建了汉白玉栏杆、种植了松柏等植物,赤霞广场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缅怀悼念毛主席的重要场所。 交通 乘27、35、36、4、501、67、76路等车至英雄山站下车即到 门票 门票30元 景点位置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18号 |
英雄山烈士陵园 | 英雄山烈士陵园位于济南市英雄山(旧称四里山)、五里山、马鞍山西麓。 1949年4月由山东省革命烈士塔建筑委员会建,1968年建成,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陵园依山建筑,松柏环抱。北部山巅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塔,通高34.64米,平面呈长方形,为乳白色花岗石砌成,碑塔南北,镌刻毛泽东题"革命烈士纪念塔"七字。陵园东部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馆内陈列着山东省22万多位革命烈士名录和80位著名烈士遗像,以图表、照片、实物等资料介绍了王尽美、邓恩铭、刘谦初等烈士的事迹,以及济南战役中荣获中央军委命名的"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的英雄业绩。南部为烈士墓地。在苍松翠柏掩映下,安葬着1502名革命烈士,其中有中国共产党山东早期负责人王尽美、鲁伯峻、刘谦初等。还有济南战役中牺牲的有名烈士786人、无名烈士716人。 景点位置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 |
济南革命烈士陵园 | 济南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座落于济南市风景秀丽的英雄山风景区,英雄山、马鞍山、五里山、六里山由北向南逶迤相接,形成坐东朝西的半环形山势,占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烈士陵园之一。这里青松翠柏,风景秀丽,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服务质量与教育效果均已跻身全国一流水平,成为“全国首批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1948年10月15日,济南特别市政府为纪念解放济南牺牲烈士,决定修建济南革命烈士陵园。1949年11月,革命烈士纪念塔奠基。2002年10月,济南战役纪念馆正式落成。济南战役纪念馆内陈列着实物、照片、文字等珍贵的史料,集中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济南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和众志成城、前赴后继的革命英雄气概、向世界展示着一幅幅血与火的历史画卷。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馆驿街 | 位于天桥区辖区内,在旧时济南西圩子墙西侧的永镇门外,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据记载“馆驿街”的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明代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来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是传送公文,迎送-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据《历城县志》载,清乾隆年间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间逐渐形成街巷,馆驿街因馆驿而得名。早先的馆驿街是条土路,后曾铺成碎石路。1929年加以翻修,1931年修成黑沙石路,1933年改作青花岗石板路,长760米,宽7米,东起英贤桥,西止纬一路,现为沥青路面。20世纪初,这条街上有三多:人多、庙多、会馆多。到上世纪40年代,这里已演变成一条商业街,商品种类繁多,有农具、日用百货、筐子、篓子、建筑材料、粮食、布匹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成了经营炊具、竹遍、丝网、炉具等土杂品特色一条街。 |
蔡公时纪念馆 | 蔡公时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蔡公时纪念馆位于济南市经四路370号,是一幢由19世纪末德国人设计建造的二层洋楼。这里是原国民政府驻山东济南交涉公署特派员办事处旧址,是蔡公时烈士的殉难地,是济南“五三惨案”的重要纪念地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中具有重大历史教育意义的近代建筑遗存。蔡公时纪念馆展览以“五三惨案”和蔡公时事迹为主,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文字资料、雕塑、复原陈列等方式,再现了蔡公时追求革命、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光辉一生。蔡公时纪念馆自2012年5月3日开放以来,接待了社会各界观众近15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占半数以上。蔡公时纪念馆已成为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重要纪念性展馆,成为了社会大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展览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九点——下午五点。周一闭馆。 蔡公时 (1881~1928) 蔡公时(1881—1928)别号虎痴、公痴、痴公。江西九江人。济南“五三惨案”著名烈士。1902年,组织慎所染斋,明为讲学,实则宣传革命,很快被查封。后赴日本留学,攻读于东京弘文学校,在此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以《民报》为阵地,从事反对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宣传。回国后,于1904—1905年,随黄兴、谭人凤到广东,参加了钦廉之役,失败后出走越南。后辗转返回江西,…… 详细++ 蔡公时 (1881~1928) 蔡公时(1881—1928)别号虎痴、公痴、痴公。江西九江人。济南“五三惨案”著名烈士。1902年,组织慎所染斋,明为讲学,实则宣传革命,很快被查封。后赴日本留学,攻读于东京弘文学校,在此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以《民报》为阵地,从事反对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宣传。回国后,于1904—1905年,随黄兴、谭人凤到广东,参加了钦廉之役,失败后出走越南。后辗转返回江西,…… 详细++ |
济南大观园 | 济南大观园按照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古建筑风格进行,形成灰瓦、白墙、红柱的外观景象。大观园周边飞檐斗拱模式进行改造,这种遵古模式将极力还原大观园的老商埠特色。 电话 0531-86014113 交通 可乘坐3路,4路,5路,7路,13路,15路,18路,29路,33路,34路,35路,43路,49路,k50路,k51路,k58路,k59路,67路,k92路,101路,103路,104路。可到达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山东省济南市经四路纬二路路口东南角 |
济南战役纪念馆 | 济南战役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济南战役纪念馆于1998年9月24日举行奠基仪式,2002年10月基本建成完工。济南战役纪念馆建筑面积6819.86平方米,由陈列展厅和全景画馆两大部分组成。陈列展厅内有大量文物史料,内容设计再现了济南战役事迹,对开展爱国教育起了重要作用。全景画馆内巨大的立体画面与地面塑形复原景区相衔接,绘出了一幅济南战役攻坚战斗的激烈场景。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济南长春观 | 长春观,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回民小区内的长春观街1号,是一座道教全真派宫观。 |
普利街 | 街区名,山东青岛市,位于市中区辖区内。据明崇祯年间,《历乘》载:“三元宫,一在杆石桥,一在柴家巷”。可见明代普利街尚属济南郊区,因靠近城区,这里是个柴市,随着柴市的发展,逐渐有人在这里建房居住,形成了街巷,取名“柴家巷”。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筑圩墙,将柴家巷与会仙桥间通道堵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济南开埠。为了便于商埠区和老城区的交通往来,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原西圩墙永绥门(杆石桥圩门)和永镇门(迎仙桥圩门)之间增开普利门,将柴家巷拓宽,改名为普利大街。开街之初,街长400米,宽7米。 开街后,整个普利大街上,商家云集,店铺林立。药行有“厚德堂”、“赞育堂西记”、“鸿记药栈”、“大同西药房”;杂货行有“大生杂货店”、“福盛永杂货店”、“三源蜡烛铺”、“治香楼百货店”、“复衣和麻布店”、“廖隆昌瓷器店”;绸布行有“鸿祥永布店”、“谦祥益绸缎庄”、“义兴公布庄”;鞋帽行有“德华新记”、“仁昌”、“诚兴号、“济昌同记”、“福顺西”、“永泰”、“谦恒吉”、“普华”、“天成东”、“元康”等。钱行有“元康”钱行。除了商号企业外许多机关、团体和益事业单位也坐落在普利大街上。如1928年,设立的西关商业公所警察分局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街上文化娱乐活动很多,每到节庆日,踩高跷、扭秧歌、说书、唱戏、玩杂耍等非常热闹。 普利街的建筑有着鲜明的特色,大多店铺多为沿街二层楼房,有拱廊,拱卷门窗等。多为中西融汇的建筑风格。2002年,市政府规划拟将普利街以南大约60亩的三角地带改建为多功能生态广场,暂定名为“普利广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