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芜湖市 >> 三山区 >> 峨桥镇

峨桥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三华山

  三华山位于芜湖市三山区境内,面积4平方公里。东接芜湖市区、龙窝湖旅游度假区,南与峨桥镇“江南第一茶市”、浮山生态保护区为邻,西靠芜湖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区,北临长江。三华山曾是有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早在唐肃宋至德年间新罗王子在前往九华山前曾在此做过道场,建立寺庙,气势恢宏,“文革”时被毁。  区内现仍有接官亭、战国古矿坑、商周文化遗址、明代陶窑遗址、文昌宫、城隍庙等文化遗迹。  三华山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S321省道、沿江高速、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是理想的旅游度假圣地。三华寺庙已经安徽省宗教局批准修建。      峨桥镇  位于芜湖市南部,总面积105平方千米,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5.3万人。(2006年数据,根据“三山区政府网”).…… 详细++

芜湖长江大桥

  芜湖长江大桥是国家“九五”期间重点交通项目,工程规模居中国长江大桥之首。大桥采用低塔斜拉桥桥型,主跨312米,是中国迄今为止公、铁两用桥跨度最大的桥梁。大桥工程采用了10多项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大大提高了中国公、铁两用桥梁设计、制造、安装水平,有14项刷新了全国建桥记录,荣获2001年度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荣誉鲁班奖。  芜湖长江大桥,全长10020.96米,全桥混凝土总量55万吨,结构用钢11万吨,其工程总量及规模均超过了武汉和南京两座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总和,该桥的科技含量、工程规模和建造质量,居国际一流,国内领先。  芜湖长江大桥建设期仅42个月,在中国铁路大型桥梁建设中创出月成桥251米的速度;该桥已完工的上下部工程,经铁道部、交通部专家检测验评,合格率为100%,分项工程优良率100%,综合质量评审超过了国优标准。  芜湖长江大桥建设期仅42个月,在中国铁路大型桥梁建设中创出月成桥251米的速度;该桥已完工的上下部工程,经铁道部、交通部专家检测验评,合格率为100%,分项工程优良率100%,综合质量评审超过了国优标准。   

白马洞天

  白马洞天,在芜湖县西南的白马山上,现隶属芜湖市弋江区火龙岗镇管辖。白马洞天,顾名思义,即在白马山的洞中可观赏蓝天、白云、日月之自然景色,是芜湖的老八景之一。  白马山,南北走向,整个山形在白云的衬托下酷似一匹奔驰的白色骏马,故此得名。白马山并不太高,也不陡峭,照我们当时那个年龄,半个小时便可登顶。  成仙洞,也有叫神仙洞,传说当时(也记不清哪个朝代了)有位世外高人,在洞中-得道飞升成仙,故称此洞为成仙洞或神仙洞,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火还很旺盛。也有说此洞深不可测,有地下暗河,蜿蜒可直与芜湖市赭山、四褐山相通。据传,曾有位卖油条的男子下到洞中,结果一去不返。   

笔山芽尖

  笔山芽尖(又名片茶)产于本县桂山笔架山(又名蝌蚪山,射的山).创制于1984年,1985年被县评为一等奖,获芜湖市二等奖.笔架山林木茂密,春夏季雨后多云雾弥漫山间,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适宜茶叶生长.清末笔架山古庙僧人栽培茶树,采制尖茶(即笔山芽尖),供敬香者和游客解渴品尝.民国初期,高庙失修,和尚出走,庙倒茶荒,变为野茶,当地农妇上山采摘焙制.解放后,不断挖掘潜力,笔架山茶叶由零星栽培,发展成园栽培,至1977年,已有成片茶园70亩,年产干茶2000公斤.1989年,茶叶再次获县一等奖.   笔山芽尖色,香,味均居本县茶叶之冠,芽心为两叶所抱,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香气高爽,滋味醇厚,汤色黄绿,叶底透明匀整,用沸水冲泡,枝芽叶上冲水面,根根直立,尔后又徐徐下沉,叶张芽露,水中浮动,忽上忽下,有味有趣,笔山芽尖谷雨前后采摘,芽叶为一芽二叶初展,身长不超过4厘米,紫色,瘦弱,对夹芽叶不采,不带老叶蒂梗,采摘使手指折断,不准用手捏摘,芽叶采回后,要经过两次筛选,摊放数小时,以增香味,茶叶制作过程精细,先杀青,后烘,去水份,贮存包装.   

芥菜圆子

  芜湖有着浓浓的江南特色,饮食讲究、精致、清爽,凤凰美食街小吃夜市很有名。这个季节,清蒸刀鱼刚刚可以吃到,但芥菜圆子的流行也很迅速。

峨桥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茗香社区

----

响水涧村

----

峨桥村

----

浮城村

----

桂港村

----

梅山村

----

茶亭村

----

浮山村

----

岳山村

----

农庄村

----

东湾村

----

山湖村

----

新淮村

----

佘村村

----

石谷村

----

虬保村

----

丰裕村

----

峨桥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