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聂荣臻元帅故居 | 聂荣臻元帅故居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聂荣臻元帅故居位于江津吴滩镇郎家村,原名石院子,占地面积563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坐西向东,共有房屋17间。聂荣臻青少年时期在此生活了15年,1914年聂荣臻随父亲到附近院子佃居,1919年离开江津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秋,石院子故居遭土匪焚烧,仅存西北角两间偏房。 1988年7月1日,中共江津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修复聂荣臻故居隆重举行了奠基仪式,是年国庆节竣工对外开放。修复后的聂荣臻故居整体构造属四合院土木建筑,仅有一重堂(原为三重堂),分内院和外院两层,青瓦土墙,古朴庄重。庭院墙外广场宽阔,道路通达,四周环绕着沃土良田;两侧翠竹葱郁,树木成荫;院内鲜花吐蕊,鸟语欢歌;房前左右各有一口池塘,波光粼粼,组成了川东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 据聂姓家谱记载,聂荣臻的第七八代先祖,为了生存,由江西迁徙到贵州不久,再迁到江津,折价买下了原为王氏家族的三重堂石院子,在这里定居下来。到了第十二三代,聂姓已成为当地的大家族。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诞生在石院子西北角,1902年迁往东北角。当时石院子共住4家人,聂仕先(聂荣臻的父亲)仅住四分之一。聂荣臻满两岁时,妹妹聂荣昌出世。童年的生活给聂荣臻打下深深烙印的是生活的艰辛、岁月的动荡、农民生活的苦难和人世间的不平。忠厚善良的聂仕先夫妇同情孤贫,父母的为人、处事、言传、身教让聂荣臻养成了忠厚的品德,善良的心地,事业的勤奋,生活的简朴等诸多品质。1907年聂荣臻到冲口读了三年私塾,后因外祖母去世,塾馆停办,休学一年在家帮助父母劳作。1913年秋,聂荣臻到插旗寺小学读书,1914年聂荣臻家迁于狮山的院子佃居。是年秋聂荣臻考入永川陈食高等小学堂高级部第三班,开始了他的独立生活。在陈食小学期间并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勉励自己努力学习。1917年春,聂荣臻转入江津九如镇高等小学一班就读。1917年8月,聂荣臻考入江津县立中学第八班,9月4日入学。在江津中学就读期间,聂荣臻珍惜学习良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一面就当时国内外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不断思考,寻求真理,并积极参加爱国-。1919年秋,聂荣臻赴法勤工俭学时,在石院子与乡亲们告别。 现故居房屋中有6间按旧貌进行复原陈列,陈列家俱45件;4间房屋作为陈列室,陈列聂荣臻青少年时期在江津生活、学习用具等35件,展示了聂荣臻青少年时期发奋读书、立志报国的事迹,尤其是聂荣臻晚年对家乡领导的嘱托,充分表现了聂荣臻元帅对故乡切切牵挂和殷殷期盼。 吴滩镇 江津市辖镇。1950年建吴滩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1年建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19公里。面积51.3平方公里,人口3.1万。(江)津永(川)等公路过境。辖花堰、邢家、花厅、白泥、雨峰、连丘、江家、毛礅、前锋、狮山、踏水、同心、建良、郎家、金子、石院、平安、新灵、柯家、文星、大碾21个村委会和东街、西街2个居委会。企业有建筑、农用机械…… 详细++ |
四面山 | 四面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四面山位于江津市境内,距重庆市区140千米。四面山系地质学上所谓“倒置山”,因山脉四面围绕,故名。山势南高北低,最高峰蜈蚣岭海拔1709.4米,最低处海拔560米。占地240平方千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3.7℃,降水量1522.3毫米。景区景观以原始森林为基调,众多溪流、湖泊、瀑布点染于苍山绿树之间,丹霞地貌丰富其自然色彩,目不暇接的动、植物更为 景区增添盎然生机。 四面山的瀑布最为壮观。有大小瀑布100多处。瀑布倾泻激荡,掀起满天烟雾,轰然鸣响,数里之外也能感受到其威势。望乡台瀑布高152米,宽40米,居我国高瀑之首;水口寺瀑布高94米,悬挂在一个天然洞穴之下,景象奇特;鸳鸯瀑布比翼齐飞,撩人遐思。风景区内的洪海湖,湖水晶莹清澈,静如明镜,蜿蜒逶迤于深山峡谷、莽莽森林之中。荡舟湖上,心旷神怡。 四面山原始绿阔叶林带在同纬度中保存较好,有植物150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19种,其中刺桫椤是3.5亿年前的史前残遗植物。动物207种,其中属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省级保护动物8种。四面山不愧为我国“物种基因的宝库”。主要景点有大窝铺、八角尖、坪山、吊桥、花果山、水帘洞、骆驼山、象鼻岭、猴子山、老虎嘴、倒流水、和尚山、摩天岭等。 |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位于中国重庆市江津几江城区西郊,距重庆市区43公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AAAA旅游景区(点),重庆国防教育基地;背倚青山,面临长江,交通便捷,风景优美。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位于重庆市江津市城区西部,背倚青山,交通便利,距重庆市区43公里,由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相连,面临长江。- 该馆和江津市艾坪山公园一期工程同时规划、设计、施工,共占地105亩(其中水面30亩)。1998年4月1日,陈列馆工程在-原聂帅办公室、国防科工委、重庆及江津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在城郊巍巍鼎山之麓隆重奠基并正式动工修建。 景点 聂帅陈列馆由主馆和铜像广场组成,占地约20亩,铜像广场宽阔平坦,两组大型浮雕分列左右,聂帅铜像耸立中央。艾坪山公园一期工程的1.2公里道路。30余亩绿地、大量灯饰把陈列馆衬托得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主馆内共陈列照片近300张,文物、史料400余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书,画名家创作的书画近百件,此外还收藏照片3000余张,文物数百件,名家字画500余件,聂帅生前藏书近万册。馆内还陈列了建国50周年阅兵式中展示的国产先进武器装备、长征系列火箭、各种人造卫星等声光电结合的模型40余件。尤其是卫星发射模拟演示,通过巨大沙盘和声、光、电综合效应,展示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卫星发射程序、火箭卫星在太空的飞行姿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馆区由铜像广场、主馆、服务园区等几部分组成,1.2千米的环形公路,将整个馆区连为一体,-元帅陈列馆(图1) 馆区内停车场宽余,车道与人道分离。树木葱郁,芳草青青,鲜花吐蕊,湖光山色,形意神珠联璧合,碑馆园浑然一体,安详、宁静。 铜像广场 铜像广场分为上下两级,总面积6600平方米,视域开阔、气势雄伟。聂荣臻元帅铜像屹立在上广场中央,铜像高4米,连基座高7米,基座上镌刻着总书记题写的“-元帅”五个金色大字。广场上将布置部分重型兵器,这对吸引游客实施国防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主馆 主馆建筑面积为3647平方米,由瞻仰大厅、陈列厅、-元帅模拟办公室和卧室、中国卫星发射演示厅、游客接待中心等几部分组成。展厅宽阔、展线流畅,以200余张生动的图片、丰富的文物和翔实的史料,以及40余件国防科技成果模型和西昌卫星发射演示模型,再现了聂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丰功伟绩。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科普知识、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元帅陈列馆 聂帅陈列馆的布展与同类纪念馆的布展相比独具特色,表现在:展品数量多,陈列了表现我国国防高、精、尖科技成果的模型40余件;科技含量高,大量使用声光电技术,使许多展品具备了演示功能,三台电脑(其中一台为触摸屏)可由游客自由操作查阅聂帅生平资料,这些都让游客大开眼界,在赞叹称奇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科普知识和国防意识的教育。 中国卫星发射演示是聂帅陈列馆布展最精彩的部分。该厅占地面积413平方米,高10.2米,可一次容纳250名观众。卫星发射演示模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通过地形沙盘和计算机、声光电等手段的综合效应,展现火箭卫星发射时的壮丽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服务区 陈列馆通讯畅通,馆区入口处、大厅内设有IC卡和计时公用电话,移动通讯无盲区;邮政服务方便,设有纪念封、纪念邮票、明信片等服务专柜,可为参观者代寄信函。 陈列馆设施齐全,综合配套,旅游服务功能日臻完善。馆区内设有小卖部、餐饮部、住宿部、娱乐部。餐饮部可一次为80――100人就餐提供服务,住宿部设有标间20套、三人间1套、单人间4套。为方便单位组织举行各种-,设有大小会议室各一个,可同时接待中小型会议,会议室空调、音响、电视、电话一应俱全。 聂帅陈列馆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科普知识、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因此,建设并发挥它的作用,具有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特殊的现实意义。 |
陈独秀旧居纪念馆 | 陈独秀旧居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独秀旧居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办事处石墙村,距江津城区15公里。陈独秀旧居于2000年被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旧居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原为清乾隆年间进士杨鲁丞的古宅,1939年5月,陈独秀寓居于此宅的东厢房。 陈独秀旧居,为四合院布局,座南朝北,土、石、木结构,占地7亩,面积3300平方米。当年,陈独秀和夫人潘兰珍居住的三间东厢房由南至北,为卧室、客堂、书房。陈独秀旧居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陈独秀居住地。陈独秀寓居于此后,深居简出,潜心著述、清苦自持,不为国民党政府利诱,忍受清贫生活煎熬,直至1942年5月27日在此病逝。 景区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石墙村 乘车线路:重庆市在龙头寺、菜园坝、陈家坪乘坐汽车至江津客运中心,然后换乘开往先峰镇的班车到先峰镇在转乘出租或小巴至石墙村可达。 陈独秀 (1879~1942)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详细++ 信息来源: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作者:刘立群 陈独秀 (1879~1942)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详细++ 信息来源: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作者:刘立群 信息来源: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作者:刘立群 |
江津云雾坪景区 | 江津云雾坪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云雾坪景区位于重庆市江津区与永川区的交界处,距江津城区30公里,朱杨镇13公里,是国家AA级景区石笋山的核心景区、重庆市森林公园。景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600米,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年均温度15℃,年降雨量1200mm。云雾坪属云雾山脉,伫立观景台上可眺望毗邻的男女石笋山,瞻仰他们传承千年的凄美爱情,亦可俯瞰山下湛蓝的孔雀湖。景区峰青岭翠,绿树成荫,奇峰异石,鸟语花香,白云缭绕,雾霭袅袅,好一个人间仙境。 景区峰顶地势平坦开阔,四周却尽是悬崖峭壁,因地势险要,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自宋元明清以来,直到建国初期,一直战事不断,匪患连连。古时的云雾坪筑高大寨墙抵御匪患,寨墙有四道寨门:大寨门、人和门、栏寨门和西武门,寨内有街道、商铺、私塾、农户、良田等。至今仍可见扼守雄关隘口的古寨墙、古寨门、颓垣断壁、脚板坟、霸王坟、云峰寺等遗迹。 如今的云雾坪已成为游客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采果、垂钓等的聚集地。景区有200亩有机红心猕猴桃示范园区可供游客休闲、采果,生态鱼塘1口可供游客垂钓,仿古寨墙的4公里“云雾长城”将整个景区环绕;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出鳄鱼石、大圣石、乌龟石、老鹰岩等生动形象的石雕像;孔雀台、男女石笋山、大地之母、鹊桥、一见钟情、永结同心、海誓山盟、汇天桥、汇仙楼、云朋桥、霞友台、紫云台、云雾坪日出、玉露井、霸王坟、脚板坟、云峰寺遗址等景点让游人流连忘返。 景区围绕“情山、情果、情花”三大主题,每年举办“七夕旅游文化节暨猕猴桃采果节”活动,传承神奇浪漫的“情山”文化,展示特色优质的“情果”,请游客观赏争芳斗艳的“情花”…… |
江津黑石山 | 江津黑石山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黑石山风景区是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重庆市级森林公园,位于江津区西南部,距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津白沙镇4公里。黑石山风景区,列入了美国旅游辞典,是一个奇特秀丽的风景胜地。近百年来,孕育了诗人吴芳吉、国画家张采芹、书法家邓少琴、科学家周光召等,陈独秀、冯玉祥、肖湘、周浩然、吴宓、佘雪曼、于右任、陈立夫、欧可平等众多名人雅士也在此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景区内各种题刻多达60余处。 黑石山上景点以九曲池为中心,依托“函谷”、“双蛙对语”等自然石群,建有“鉴止”、“夜雨”、“问梅”三亭,“镜”、“蝙蝠飞”“仙鹤”三桥,聚奎三绝(吴芳吉、张采芹、邓少琴)墓散处林中。还有“饮水思源”、“绮笙”二池,有亭二座及石碑点缀其间。 山上林木茂密,高大的松、柏、樟、楠,约有数千株,多在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间种植。环山桔林,有桔树数千株(植于民国十五至民国十九年),此外尚有生长半世纪以上的红山茶、白杜鹊、含笑梅、海栀子、四季桂、罗汉松等珍贵花、木。 白沙镇 白沙,西距江津45公里,素为江津西部经济、商贸、文化中心及黔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等美称。抗战期间以“大后方”而人文荟萃,解放初期曾6年作为江津县政府所在地。厚重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物质资源,孕育出她特有的风采和魅力。 镇,是千年古镇;城,是巴渝名城。 在237平方公里钟灵毓秀的大地上,生…… 详细++ |
塘河古镇 | 塘河古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塘河古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县。这座古朴苍劲的小集镇,以其光辉灿烂的古建筑文化,朴实无华的民俗民风,风光如画的优雅环境,成为重庆市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塘河古镇位于重庆江津市西南渝川结合地带,重庆市(省级)风景名胜区黑石山----滚子坪境内,东北面与白沙镇毗邻,紧靠成渝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西南面与四川合江接壤。规划中的渝滇大通道穿境而过,距江津65公里,重庆112公里。 塘河古镇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明朝自建王爷庙开始,陆续建房成为集镇,至清朝乾隆时期趋于兴盛,因塘河绕场而过得名。塘河一直为江津所辖,清代属思善里,民国十年属十全镇,民国三十年建乡,解放后仍为乡,属永兴区所管,1994年撤区并乡,塘河建镇。2001年江津再次调整乡镇规模,塘河仍设镇,辖6个村1个居,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作为渝、川、黔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塘河一带很早就形成了舟马不绝,商贾如云的繁荣景象,沉淀着古镇深厚而灿烂的文明历史。 塘河古镇现存明清古建筑群近4万平方米,主要分布为塘河古街区、石龙门庄园、廷重祠三大部分。塘河古街区占地2.8公顷,现存明清以来不同时代特征风格的古建筑15000多平方米。古镇街道依山而建,从河畔码头起呈阶梯状蜿蜒上扬。约长600米的主街连接着横街子、庙巷子两条小街,由三道寨门把持着。拾级而上沿街建筑多以青石为基、砖木为墙、奇檐斗拱、雕梁画柱、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在古镇重重叠叠的房宇间,几栋巴渝罕见的徽派风格建筑间插其中,让人称奇叫绝。建造于明代的王爷庙,至今还保持着原貌。正殿和戏楼均为飞檐画壁,戏楼台额上犹存的松、竹、梅和篆楷文字更显当年卓越风姿。王爷庙街对面的龙门号是古时塘河撑船人休闲聚会之地,马头山墙、卷棚斗拱、撑弓雀替、结构之精巧、工艺之精湛、足见作为船帮会馆的龙门号当时胜极之至。在塘河古镇制高点处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庙宇,它就是建于清光绪13年的清源宫,可惜至今只保留了宫墙旧迹。 沿街而筑的朱家洋楼更是别具一格,它将中西方建筑技艺巧妙融合为一体,把西方的建筑文化插进这重重叠叠的中式建筑中,在这边远的山区能见证中西文化碰撞这一结晶,怎不叫人称奇叫绝。 千百年来,古镇形成了独特而厚重的民俗民风。每逢佳节赶庙会、唱大戏、祭神灵,热热闹闹。蓑衣斗笠店、街边刺绣房,受编竹席屋、火红的铁匠铺,守旧的茶房酒馆,比比皆是。川剧座唱、石刻技艺、结婚坐花轿、塘河放竹排,渔舟荡悠悠,好一派悠闲的生活画卷。 走进塘河,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融入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景致和传统历史文化的感招中。古镇境内雄伟壮观的滚子坪,茂密的森林,险绝的崖洞,沿河青青的翠竹,原始古老的桫椤群落,与丰富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为古镇平添了许多迷人的色彩。使之成为国家正抓紧开发建设的渝川黔金三角旅游线上一颗不可多得的明珠。 塘河古镇风貌特征主要表现在: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文物古迹众多、风情独特、原始野趣。“历史悠久”:西汉就有人类聚居,明代建场,兴盛于清。“环境优美”:饶场而过的塘河两岸翠竹葱茂,青山叠叠,绿水悠悠。“文物古迹众多”:明清古建筑群、寺庙、碑刻、庄园、祠堂、会馆、寨门、栈道、古桥等18处市、镇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闻名全国的32111钻井队英雄纪念馆。“风情独特”:传统老街区、传统民风、民俗、民情构成独特风情画。 “原始野趣”:重庆市最大的原始桫椤群落勾起人们对远古神话的追寻。塘河镇有省级风景区滚子坪、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塘河古镇和重庆市最大的原始桫椤群落,自然风光旖旎多姿,民俗民风古老淳朴,历史文化遗产绚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
石门大佛寺 | 石门大佛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石门大佛寺位于石门镇平等场西南长江边上,成渝铁路平等车站东侧500米,大佛寺座北朝南,依山伴水,正面面临滚滚东去的长江,背靠着危崖绝壁,藏于茂林修竹之中。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是镶嵌在万里长江边的一颗明珠,寺佛一体,天人合一,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佛,这是长江沿岸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 据《江津县志》中所记载“大佛寺,距城百里,近石门场大江边,古凿大佛手岩上,高十丈许,左有石如净瓶,右如鹦鹉,寺依岩石建筑,高达十余丈,为楼七层。”清道光二十五年秋,里人刘绍宽游大佛寺时,在寺的左侧石壁上题诗一首,概括地叙述了大佛寺的地形,地貌。诗云:“古寺依岩立,秋江进佛清,七层楼阁影,三面雨风声;地僻游人少,山空落叶轻,僧门无佛事,倚檐看船行。” 大佛寺始建于何处,专家颇多争议。根据明万历《蜀中名胜记》中记载:“县西四十里,有石羊驿,其地亦名石门,对壁江上刊大佛,有大佛寺,故相张无尽所创……”,大佛寺造像应建于宋代徽宗年间,又据寺内清同治八年(1896年)"重修大佛寺碑记"记载和造像的形制和雕刻技法,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始建年代应属明代早期。现在我们看到的大佛寺建筑为清乾隆年间改建。清同治八年又对大佛寺进行重修。民国初年,再次对大佛寺进行过维修。 大佛寺地势南低北高,依崖而建。东西各有一条石曲径从崖上到河边与寺院相连。大佛寺里面是三合院布局,左右为厢房,中间是正殿,依次分为送子殿、观音殿、雷神殿,寺内石刻造像是一尊通高13.5米的观音造像。 大佛寺的山门是仿牌枋楼式4柱庑殿顶建筑。面阔三间4米,其中第一间1米,第二间2米,第三间1米,进深一间3米。围墙与山门平行,仿山门屋顶形式施小屋面。山门屋面设计秀美,共有三重檐十四翼角,翼角均装饰有鸱吻,顶上雕塑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石像。山门门前有十五级垂带式踏道,前面的月形石坝,面积约150平方米。为防游人不慎失足落下陡崖,外面还有高约1.3米的石栏,石栏古朴庄重,结构坚固。 石门大佛寺建筑为七重檐山木结构建筑,是我国清代典型的高层建筑,古寺依山而立,面对长江,层层叠叠,七檐飞翘,气势磅礴。大佛寺及石刻造像是江津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选择建于长江边上,除了其本来的宗教意义外还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用来镇压水患,这对研究当时长江水利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 大佛寺总建筑面积720平方米。正殿下为上下两段踏道,上殿为七级垂带式踏道,下段为十六级梯式踏道。正殿为七重檐山式顶,琉璃瓦铺顶,正中饰宝瓶,翼角均装饰有鸱吻。抬梁式梁架。正殿面阔三间22.1米,进深两间8米,通高24.84米。左右厢房为石木结构,硬山式顶,小青瓦铺顶,穿斗式梁架,六柱四穿,面阔五间17米,进深一间4米,通高4.5米。整个山门依山崖而建,结构严谨,雄伟壮观。 大佛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佛寺的摩崖造像——脚踏莲花观音造像,座北向南,通高13.5米,肩宽5.9米,胸厚5.2米。造像刻工精湛,细腻,线条流畅,立体感和审美感极强。观音造像慈眉善目,端庄娴静,头戴宝冠,宝冠中有一笑容可掬的罗汉。造像身着天衣绶带,全身贴金彩绘,胸饰缨络,腹部悬挂0,懒座于莲花之上,左脚微抬轻踏荷叶,左手置于左膝上,右手自然下垂,神态安详,雍容华贵中透露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神韵伟岸栩栩如生。这是全国脚踏莲花观音造像中最大的一座。在全国佛像中排位第九。文革期间,这座造像几乎被毁于一旦,周边飞天造像、题刻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 |
双凤场会龙庄 | 位于四面山景区双凤场的会龙庄是重庆最大的碉楼,有“西南第一庄”之称。会龙庄坐西朝北,整个庄园占地面积约为2.1万平方米,现存一大一小两碉楼、16座院落和18口天井,1084扇门,共有202个屋舍错落有致的镶嵌其中。满园亭台楼阁曾经全是雕梁画柱、绘彩描金,整个庄园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华贵典雅、森严威凛。 碉楼,是一种用于防守和瞭望的建筑。放眼巴渝大地,江津会龙庄碉楼在百余年前算得上是重庆的高层建筑,其建筑水平至今都令专家拍案叫绝。黄色的碉楼是会龙庄最醒目的建筑,其有5层共计38米高,为全土木结构,墙体厚度达半米以上,是目前重庆保存下来的最高的碉楼。庄园由王氏家族从嘉庆七年开修,到民国七年完工,共经历了六代人、116个年头才全部建造完成。 会龙庄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王氏家族所建,而如今的庄园内仍是住着王氏家族后人王其礼,他是王氏家族第13代传人。据其介绍,王氏先人原籍是湖北麻城县孝感,在清代有四辈担任押运使,后因押运途中将国宝丢失,为避免诛连九族,先辈王仕文令家眷向西逃难,自己则留在家里顶罪。王妻有孕在身,和家人在几名忠仆随从的保护下,从湖北潜逃来到江津双凤,生下儿子王文杰,这才在双凤安家。后来,王家日渐发迹,其说法至今很多。 一说:王文杰学会阴阳八卦,帮地主买卖土地赚了大钱;二说,王文杰赌艺惊人,靠-而发家;三说,王文杰把湖北带来的金银变卖买地。据说最红火时,王家的地盘南接贵州,西接合江县,东靠綦江,北到江津的李市镇,人称“王半县”。当时,王家一年收租千余担。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记得,清末民初每逢春节,全县的“叫花子”都会慕名而来。王家年年开仓济民行善广为人知,已是不成文的规矩。 当年王家的富足非同一般,甚至惹得贵州北部的土匪“棒0”患了红眼病。清末民初,曾有千余土匪围攻会龙庄一月之久。土匪人数虽多,但奈何火功无效,炮攻乏力,碉楼更是刀枪不入,久攻不下。而大小碉楼内的乡丁不断反击,令土匪伤亡无数,落败而逃。时至今日,庄园大门上还留有无数的刀斧、弹痕印迹。 今日庄外西侧一角,王文杰的大墓就栖息在阡陌间,多年来盗墓者不断光临,大墓只残存一半,坟头长满芦苇,但墓碑上刻画的龙凤仍入目三分,左侧“秀水”、“永恒”清晰可见,依稀可见王家当年的风光。 会龙庄由来的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王氏家族不过为其守护家族而已,真正的拥有者应为清代巨贪和珅!何以这么说? 首先,重庆目前出土有十余件清代乾隆年间御用物品,其中有一半来自江津,而这一半则均出自于会龙庄中。试想,一个深藏深山的庄园,一家毫无名气和历史的家族如何能同时拥有如此之多的乾隆御用物品?而清代最有可能得到大量乾隆御用物品的臣子,必然为乾隆视为知己的和珅! 其次,会龙庄的整体布局在清代来说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是有谋逆造反之心,足可以株连全族!会龙庄建筑布局如何?完全按照紫禁城的中轴线布局修建,以118根整石条修建庄园,而据考证,该庄园所用之整石在四面山周围并不盛产,当今工匠在现代化工具下,1人临摹打造一块也要一年以上。这118根整条石在无任何现代工具下,其打造将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而在这些整条石中,甚至还有未来得及安装华表的石柱! 庄园大门处更有两幅气势恢弘吞天下的楹联: 正面横批:会龙庄;上联:千古宫墙丽日祥云照耀;下联:万方礼乐太和元气流行。 背面横批:龙吟凤舞;上联:楼阁高耸庭院森森长廊玉階迎宝朋;下联:古楠参天溪水潺潺高墙白屋映斜阳。 由此可见修建此庄园之人财力之雄厚,且胆大包天。 再次,当年会龙庄周边曾有楠木2万余株,每株均须3人以上合抱般大小。然而,几乎所有楠木均在当年修建成渝铁路时,被砍伐用做了枕木,如今留下的,仅有数棵而已,让人唏嘘不已。一处庄园周边拥有如此众多、庞大的楠木,亦可以看出庄园住人的财力非常人可比拟。 最后,会龙庄的给排水系统为一绝,其排水口至今是谜!会龙庄至今未出现枯水情况,也从未因降雨过多造成庄中积涝的情况,雨水均会通过庄内的排水系统排出,曾有人做过实验,以白纸、烟灰等物丢入排水系统,随后在会龙庄周边甚至山下寻找排水出口,但并未找到。几百年来,会龙庄的排水系统从未堵塞,同如今中国很多城市大雨后出现“看海”奇景相比,其建筑智慧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 如今幽幽漫步会龙庄,让人流连忘返、遐思不已。那种“自古英雄皆若是,从来俊杰殆如斯”的感叹就会一涌而上,那种似梦一般缥缈的皇宫感觉将令你回味无穷… 景区地址:重庆江津去柏林镇双凤场 乘车线路:重庆龙头寺汽车乘直达四面山的班车可达;重庆乘开往江津的班车,到江律客运中心再换乘前往四面山班车可达。 |
骆来山风景名胜区 | 骆来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骆来山位于江津区东部,李西路建成通车后,连接渝黔、渝合高速路,距重庆市区60公里,距江津45公里,以风光秀丽的骆来99峰而得名。景区于2003年被评为国家AA级风景区。 骆来山突兀拔起近千米,顶部形成一个方圆万亩、相对高差大多仅数十米的独特山峦群。包括骆来山、紫荆山、龙登山、天台湖和五通庙古墓群五个分景区。景区各具特点、旅游线路相连。是集险、绝、幽、深、秀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名胜。主峰海拔1032米,终年云雾缭绕,景色迷人。山上盛产名茶,其中“骆来迎春”、“绿玉甘露”、“来山云雾”等品牌享誉中外,被誉为茶中珍品。 在莽莽苍苍的骆来99峰上,花木扶苏、亭廊掩映、水质清纯,鸡公岭上观日出如登天界;磨子岩下浴瀑水如沐仙泉;猪嘴洞内曾是-同志露宿之地;仙姑洞内香火缭绕,祈求太平盛世;攀感应峰体验探险之乐;听石老爹、石老妈窃窃私语;观老寨门遐想古战场-,东保、西卫、南宁、北固四大寨门曾是刁化神屯兵之所。 天台湖:为观日出的佳绝处,被誉为“狮子头上观九坪”。 紫荆山:紫荆山高临津西,远眺长江,极目千里,心旷神怡;五花心、轿子山、薄刀岭、马颈子等景观特色各异。五通庙古墓群由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的七个古墓组成,至今大部分保存完整。 鸡公岭:整个骆来山好似一只雄鸡,鸡公岭恰是雄鸡的头。站在鸡公岭上,可以远观重庆朝天门码头。 景区地址: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南部 乘车线路:重庆乘开往江津的班车,到江律客运中心再换乘前往西湖镇班车,到西湖镇可租车前往。 |
石蟆清源宫 | 石蟆清源宫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在重庆江津西面,有一座被人们称为津西明珠的古镇——石蟆镇。古镇西北侧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庙宇——清源宫。根据《石蟆乡志》和碑文记载,清源宫始建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继建于清代嘉庆18年(1813年)培修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始建距今已有500年历史。 清源宫座北向南,占地8000多平方米,系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呈复合院布局。整个庙宇的两边有10米高的风火墙相隔。抬梁式砖木石结构,镂刻浮雕,工艺精湛,飞檐翘角,青砖绿瓦,板石铺地,三殿一院,加戏楼。两边对称式的男女宾楼分左右对峙。前正后三殿共有32根大圆石柱支撑,颇具明清特色,庙宇周围古树参天一遍绿荫宜人。 景区地址:重庆市工津区石蟆镇清源路 乘车线路:重庆市在龙头寺、菜园坝、陈家坪乘坐汽车至江津客运中心,然后换乘开往石蟆镇的班车可达。 |
重庆滚子坪森林公园 | 重庆滚子坪森林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滚子坪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西南面渝川结合部的塘河镇境内,总面积25平方公里,距重庆主城区100公里,渝合高速公路可直达。景区最高海拔916米,四周均为悬崖峭壁。她集山、水、林、洞、瀑为一体,融雄、秀、幽、险、奇于一坪,气候凉爽,风光绮丽,为名家学者和游人青睐,被评定为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重庆市级森林公园。 滚子坪风景区流霞飞瀑令人心醉神迷。景区内主要瀑布有倒流水、九重天、水口庙等16挂。这些瀑布终年流水不断,四时水声不绝,大都内隐岩洞,形成别具一格的水帘洞天。 鸳鸯湖、太平湖水光潋滟、港湾静美,塘河风景河段清幽碧翠,急缓相间,是荡舟漂流的极佳场地。 景区内最优美的地方是九龙溪,因其溪旁有九龙洞而得名。溪上有水口庙、望龙、姐妹、九重天、狮子岩、先锋岩、烧香岩等九挂瀑布。溪畔有白云寺、九龙洞、夫妻松、烧香古庙。这里是淌水嬉歌、摸鱼沐浴、摄影留念、游览观景佳地。 位于鸳鸯湖南面750米处的一线天,两壁削立,距不过仞,高约10丈,狭长幽深。 红岩硐寨群位于滚子坪西面丹岩绝壁上,由保全寨、永安硐寨、保长春寨等十几处硐寨组成,寨与寨之间由木或石栈道相连。总长为5公里。寨门上均刻有寨门,有的还刻有建造年代,寨墙用大青石砌成,攻防设备齐全,石桌、石椅、石缸、石磨等生活设施保存完好。 滚子坪西部边缘面积1000亩的溪谷间成片生长着两千余株大大小小的桫椤树。是重庆市是最大的原始桫椤群落。 滚子坪竹类繁多茂盛,素有“川东竹海”之称。茫茫翠竹,连绵五里。楠竹,水竹、花竹、黑竹、棕竹、罗汉竹……千姿百态,步入林中,迷不思归。 景区免费对外开放、咨询投诉电话:023-47346106。 |
重庆骆崃山 | 重庆骆崃山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简介 骆崃山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境内,距江津城区63公里,距重庆市区78公里,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骆崃山是雄踞在丘陵平坝间的一座孤山,四周峭壁岩,东、西、南、北四座寨门把峙。古代骆崃山以产马闻名,从远处观看这座山被99座山峰衬托,状如一群奔驰的黛色骏马,向北昂首扬蹄,因其腾空疾行的雄竣气势,故得名骆崃山。 骆崃山属云贵高原娄山山脉向北延伸的余脉,因受远古时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山势突兀拔起,陡峭、奇绝,整座山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海拔1032米。骆崃山景区由骆崃99峰、龙登山、紫荆山和天台湖等景区组成,龙登山曾是明代建文皇帝避难之所,骆崃山上的猪嘴洞曾为-同志当年露宿之地。鸡公岭如神鸡之头,突出于山体东北。山南半崖之上的红岩腔,有一长700米,高200米的天然石刻群象。 骆崃山气温常年保持在14.7℃左右,雨量充沛,大多时候云遮雾障,适宜植物生长。99座山峰茶林覆盖,亭阁、水榭、园林点缀其间,山腰森林缠绕,野猪、狐狸等动物出没林间,山脚是莽莽棕林,一派迷人的亚热带风光。山上产的“骆崃迎春”、“崃山云雾”茶均为茶中精品。 骆崃山旅游区集避暑、观光、休闲、疗养、品茶为一体,以茶林风光为特色,山上既有景色迷人的自然景观,又建造起了各种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已成为一个以茶叶经营为主、各业综合发展的旅游胜地。 重庆江津区 |
四面山朝源观 | 朝源观位于重庆江津四面山镇海拔1382米的插旗山腰七星点斗处,朝源观为杨复庵于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年—963年)修建,而后经明、清两次大修,才得以留下这座庄严肃穆、气宇轩昂的著名古观。朝源观道观之地,依四周7个小山峦呈现出“七星点斗”布局,乃窥测无上天意所在之所,其设计何其奥妙,有如四面山的一颗灿烂明珠,在大山深处熠熠闪光。它古老而深奥的宗教文化与宏伟精致的古建筑交相辉映,为四面山的神奇与美丽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 道教中的经堂相当于佛教的大雄宝殿,朝源观的经堂虽与其它观宇正殿大同小异,却又有其独特之处。朝源观的经堂依整块岩石凿刻而成,形成一个内嵌式殿堂,殿堂大门四周则由许多圆浮雕相饰,门右刻有“老君碑记”等诸多奇异文字,比如:四个牛字组合在一起。类似文字在朝源观有很多,但是大多已无法识别。根据考证,这些奇异文字应该是道教自创的文字,其文字包含的意义目前已无法知晓,但其必然包含了道教的奥义于内,是道教的独有的三黄文。门左“经堂碑文”后面刻着“皇明嘉靖四十年岁次辛酉印文吉日”的字样,为朝源观建此经堂的时间(至于朝源观建于宋为何经堂却是明,是因为朝源观始建于宋后,历经发展延续建设长达数百年,故其距今已逾千年)。 经堂的正上方便是道家太清、玉清、上清“三清”圣人,此经堂与全国大多数道教经堂相比,有一个最大的区别,这边是在这到家经堂内竟然供奉有释迦牟尼和孔子,一观集三教于一体,放眼全国乃至世界,仍是不可思议的,故朝源观以千年古观和儒、释、道三教合一而闻名于世。 朝源观整体建筑均采用条石砌成,观门处的祭台则由一整块完整石料雕刻而成,祭台中央雕刻的一只龟和蛇,蛇身缠绕于龟身,颇为奇特。这边是我国古代神话中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兽(据《三辅黄图·未央宫》记载称作四灵,亦可称四灵兽)的玄武!玄武又名玄冥,乃北方之神“真武大帝”,号“执明神君”,居于北宫(天宫)。玄武有别于其他三神兽,因玄武的信仰在后来逐渐扩大,从而从四象中脱颖而出,跃居“大帝”显位,朱雀则成就了九天玄女,青龙和白虎只做了山庙的门神,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岳阳风土记》有记载)。 朝源观之所以会将四神兽之一的玄武居于观门入口厅堂处,是因为在我国神话中,玄武是淡泊、安静、归藏(就是收敛)、养生的象征。环顾四周,朝源观立于深山之中,体现了其“静”的寓意;而修道之人讲究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体现了其淡泊和归藏的寓意;修道之人为何踏上求道之路,只不过是为求得永生,羽化升天,位列仙班,这又体现了玄武养生的寓意;加之玄武又是四灵之大帝,信仰更广阔,所以朝源观会将玄武居于要位就理所当然了。 祭坛四周有浮雕和刻字,是一只麒麟神兽脚踏宝剑,剑挂葫芦,踏云而行的浮雕,剑和葫芦都是道教的象征,这只踏云而行的麒麟神兽正是寓意着道长们位列仙班后的情景。而浮雕四周的刻字自然天成、形态端庄、铁画银钩,在石刻文字中的艺术价值非常高。祭台左侧雕刻有“武当行宫”的字样,行宫是古代皇帝于全国巡-居之宫殿,这里行宫作用与其相同,乃是武当掌教的重要行宫。能当得上“行宫”二字的道观在全国并不多,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朝源观在当时中国道教中的地位定是不凡。 |
九叶青花椒 | 牋牋九叶青花椒生长于先锋独特的小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独具特色,在花椒品系中是最具竞争力的早熟品种,以果实清香、麻味纯正而著称,皮厚,色青,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经西南农业大学检测:九叶青花椒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铜、铁、锌、锰、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花椒和花椒籽的含油量分别是10.73%和27.6%,出油率分别是10.47%和24.7%。健脾强胃,驱风除湿,中医入药,对慢性胃炎有显著疗效。易贮藏、便运输,深受人们的喜爱。( 江津) 一、花椒的主要用途 花椒的经济利用部分主要的果实。其果皮富含挥发油,可提取芳香油,作食品香料和香精原料。果皮具有浓郁的麻香味,是调味佳品;种子可榨油,食用或作工业用油;果皮、果梗、种子与根、茎、叶均可入药,有温中散寒、燥湿杀虫、行气止痛的功能,还可用来防治仓储害虫(驱虫);嫩枝与鲜叶均可直接作炒菜或腌菜的副料,青干叶可作烤制面食的香料;油渣可作饲料和肥料,茎干是细木工的好用材。目前市场行情:花椒市场行情看好,从幼果到成熟果均俏销,可谓有市场无货。 二、形态特征与优良品种简介 花椒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青椒为半常绿至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7米,果、枝、叶、种子均有香味。树皮黑棕色、绿色,上有许多瘤状突起。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1枚,卵状长椭园形,叶缘具细锯齿,齿缝有透明的油点,叶柄两侧具皮刺。聚伞状园锥花序顶生,单性或杂性同株。蓇葖果,果皮有疣状突起,熟时红色至紫红色(青椒为绿色)。种子1—2粒,园形或半园形,黑色有光泽。目前栽培的优良品种有江津九叶青、大红袍、大红椒、小红椒、白沙椒、豆椒、秦安1号等,无刺花椒由于其品种变异导致麻度不够而未大规模推广。其中江津九叶青花椒各种化学有效成分均为所有花椒中含量最高的,是花椒深加工首选的原料椒。 |
江津广柑 | 重庆江津早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就开始栽培广柑,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是全国三大柑桔产区之一,素有“柑桔之乡”的称誉。品种有:锦橙、先锋橙、冰糖柑、津华橙、春橙、五月红等。锦橙果肉细嫩化渣,酸甜适度,味浓汁多,微具香气。果实可食部分多,果汁多,种子少。先锋橙果色橙红稍浅,风味酸甜,味浓有香气,种子略多。此外,江津还有皮薄肉嫩、味道清甜的冰糖柑和桐子柑;有头年开花、翌年4月成熟的晚熟甜橙“五月红”和青泊夏橙;有质脆味甜,耐贮藏运输的红皮香柑和黄皮香柑。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江津广柑生产地域地处川东平行山岭谷区西南梢,南临贵州高原,地势南高北低。属丘陵兼低山地貌类型。其范围内土壤类型分水稻土、紫泥土、冲积土和黄壤土四大土类,八个亚类,二十五个土属,七十二个土种,一百一十个变种;土壤耕作层pH值平均为6.2;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2)水文情况:江津广柑生产区域是国家长江流域柑橘带建设区域。水质洁净,排灌便利,水源、沟渠及排灌配套。灌溉水环境符合NY/T391-2000的要求。 (3)气候情况:江津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拔400m以下的地区年均气温在17℃-19℃,≥10℃的年有效积温5500℃-6500℃,最冷月均温5.9℃-7.2℃,年日照1200-1600小时,无霜期长达341天,相对湿度65%-80%,年降雨量1100-1300mm,冬暖春早、秋短夏长、雨热同季,光照充足,被专家称为“具有所有柑桔类型的最适宜种植区”。 (4)人文历史情况:江津广柑栽培历史悠久,素有“广柑之乡”的雅称。据《县志》(清乾隆本,公元1766年)记载“《华阳国志》,江州(现江津乃古江州之一部分)有柑桔……今邑属颇出柑桔”。据《古代巴蜀》记载:“巴蜀的林木秦汉时也驰名全国,经济林木以柑橘栽培最发达”。清光绪32年《江津乡土志》载:“广柑果大色黄,味甘,多汁。用石花、糠秕藏之,可经年不坏”。江津广柑品种资源丰富,主要栽培品种有果肉细嫩化渣,酸甜适度,味浓汁多,微具香气的锦橙;果色橙红稍浅,风味酸甜,味浓有香气的先锋橙;头年开花、翌年4月成熟的晚熟甜橙;同时还引进了当今世界最优质的蜜奈夏橙、塔罗科血橙等品种。 地域范围 江津广柑生产地域范围介于东经105°49′24″-106°04′00″和北纬28°30′05″-29°26′42″之间;东接綦江,西连永川,南与合江和贵州习水交界,北与壁山和巴县毗邻的江津区,涵盖几江街道、德感街道、支坪街道、白沙镇、珞璜镇、石蟆镇、李市镇、油溪镇、先锋镇、蔡家镇、西湖镇、石门镇、双福街道、永兴镇、龙华镇、吴滩镇、贾嗣镇、杜市镇、朱杨镇、慈云镇、中山镇、嘉平镇、夏坝镇、广兴镇、塘河镇等25个镇街;最低海拔178.5m、最高海拔1709.4m。 |
江津乌皮樱桃 | 江津乌皮樱桃 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农业服务中心 |
江津石蟆橄榄 | 江津石蟆橄榄是重庆江津的特产。 石蟆镇是重庆唯一规模种植橄榄之地,是重庆市命名的“橄榄之乡”。从1998年起,石蟆镇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橄榄特色产业。近年来扩大生产,开办“农家课堂”,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同时扩大销售规模,打通销售渠道, 目前该镇橄榄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产鲜橄榄2000吨,果农人均增收3000元,其综合产值已达1.5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30%,橄榄已成为该镇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江津石蟆橄榄 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农业服务中心 11092777 新鲜橄榄 |
江津百合 | 百合是著名的保健食品和常用中药。百合因茎由许多肉质鳞叶,片片紧紧地抱在一起,故得名“百合”,“百”是许多的意思;夏季开漏斗形花,有红黄、黄、白或淡红等色,鳞茎多为扁圆形,磷片肉质肥厚,细腻,软糯,洁白如玉,醇甜清香,风味别致。 江津百合 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农业服务中心 11056410 鲜百合 |
江津花椒 | 江津花椒,重庆市江津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津市种植花椒历史悠久,地理气候条件优越,所产花椒麻香味浓,并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出油率高,不仅是优良的调味品,而且经加工,可取多种名贵的化工原料。产品在中国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重庆江津是中国著名的“花椒之乡”,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花椒的传统,早在公元14世纪的元朝就开始种植花椒。江津花椒在几百年前就已经享誉四方,在毛里求斯海岸打捞出的一艘300多年前沉没的荷兰商船上还发现了桶装花椒,仍散发出香气,而桶上依稀可见“巴蜀江洲府”的字样。. 产地环境 江津市四面高山环抱,境内丘陵起伏,地貌以丘陵兼具低山为主。这里多图1江津椒农采收花椒 .雨多雾,空气潮湿,江津人喜欢吃川菜,花椒是必备的调味品,而且花椒还具有除湿、驱风、祛寒的药用功能,为了防除风湿病,江津人对花椒更是情有独钟。同时,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充沛的雨量及其在季节、月份上的分布……这些都为花椒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生产情况 江津市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规模发展花椒,为把小花椒做成大产业,2001年,江津市0引导成立了重庆四面山花椒公司和花椒科研所,依靠科学技术,把花椒的挂果期缩短了一半,对花椒在食品调味、日用化工、香精香料、医药保健等领域的开发进行全方位研究,使花椒深加工项目两次被列入中国国家863计划。他们还开发出了一系列花椒新产品,其中花椒精、微囊花椒粉等6个项目获国家专利,填补了中国国内同类产品空白;保鲜花椒、花椒精油等3个新产品获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和名牌产品。在花椒麻素的快速检测方面,江津在国内首创了短时间准确测出花椒麻素含量的技术,在方便面等快速方便食品工业中有所应用。江津花椒提炼出的精油“香气独特,具有清爽、令人愉悦的感觉”,法国化妆品巨头欧莱雅集团已经将江津花椒纳入其全球采购体系的原料,江津花椒成为中国第一种进入欧莱雅集团的化妆品原料。 下游的产业需求直接拉动了上游的花椒种植。农民种植花椒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江津的花椒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7年,全区花椒种植规模达到50万亩、占重庆市花椒种植面积80.7万亩的62%,分别比陕西韩城24万亩、山东莱芜15万亩高出1.08倍和2.33倍,成为中国最大的青花椒基地。2011年,鲜椒产量达15万吨、销售收入12.3亿元,相当于区域财政收入之总和。.位居中国三大花图2花椒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生产线 .椒基地(重庆江津、陕西韩城、山东莱芜)之首,江津“九叶青”花椒也位列中国四大花椒品种(江津九叶青、汉源贡椒、韩城大红袍、云南大红袍)之冠,并且以每年6667公顷的速度增加。重庆市四面山花椒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民”的发展模式,建起了约667公顷的标准化出口生产示范基地,3330余公顷的绿色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标准化栽培示范项目”。江津花椒产业链的延长,附加值的增加,让花椒成为江津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给椒农也带来巨大的收益。3.3万公顷花椒每年产鲜花椒13万吨,收入可达7.94亿元,可以带动60多万椒农人均增收700余元。 2004年12月,国家林业局命名的2004年度第三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公布,江津市榜上有名,荣获“中国花椒之乡”称号。2005年8月,因其独特的地理来源和质量特色,江津花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了对江津花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审查合格,批准自2005年10月17日起对江津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告2005年第150号)。. 保护范围 江津花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重庆市江津市人民《关于将江津花椒列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请示》(江津府文[2004]117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重庆市江津市所辖行政区域。 地域范围 江津花椒产于重庆市江津区境内的白沙镇、珞璜镇、石蟆镇、李市镇、油溪镇、先锋镇、蔡家镇、柏林镇、西湖镇、石门镇、双福镇、永兴镇、龙华镇、吴滩镇、贾嗣镇、杜市镇、朱杨镇、慈云镇、中山镇、嘉平镇、夏坝镇、广兴镇、塘河镇、几江街道办事处、德感街道办事处、支坪街道办事处、四面山管委会共27个镇、街道居委会,总生产面积33000公顷,年产量100002吨。重庆市江津区东邻綦江县、巴南区;西接永川区、贵州省合江县;南靠贵州省习水县;北连壁山县。东西相距83公里,南北相距100公里,幅员面积320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9-106°38ˊ,北纬28°28ˊ-29°28ˊ。全区最低点海拔为178.5m,最高山峰海拔为1709.4m。江津花椒最佳生长地域为蔡家、嘉平、先锋、李市、慈云、白沙、石门、吴滩、朱羊、贾嗣、杜市等镇(街)。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江津区土壤分为四类(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壤土),7个亚类(冲积性水稻土、紫色水稻土、黄壤性水稻土、河流冲积土、棕紫泥土、黄壤土、红紫泥土),22个土属,72个土种,110个变种。森林土壤有1个亚类,7个土属。土壤pH值在6.5-8。土壤肥力状况中等, 土壤发育较浅,中性和微酸性土壤占主要,有机质含量为1.48%,变幅0.915-5.369%。境内四面高山环抱,境内丘陵起伏,地貌以丘陵兼具低山为主,地质结构为“川东褶皱”和“川黔南北构造带”的过渡地带,构造形迹受其影响,轴线多扭曲呈“S”形。 (2)水文情况:江津区共有大小溪河三十八条,流域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其中:长江、綦河、塘河、笋溪河、壁南河、等五条集雨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朱羊溪及驴子溪集雨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属长年性河流,其余源少流短,属季节性的短小溪流。水质清澈、纯净,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3)气候情况:江津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早回暖不稳定,秋多阴雨降温快,冬春少雨冬干春旱,易旱易涝。且南北垂直差异大。常年平均气温18.2℃,月季间4-10月平均气温高于常年的平均值,夏季平均气温高而变化不大,都保持在25℃以上,部分地区盛夏8月平均最高气温达33.9℃。冬季1月平均最低气温5.4℃,春秋两季平均气温几乎相等,略高于常年平均值。年均太阳辐射量为361.9千焦/cm2,以8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日照时数:年均1207.9小时,最多年1628.8小时,最少年951.7小时,一年之中8月份最多,达217.8小时,12月份最少,为30.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034.7毫米,夏秋的5-10月降雨量为802.8毫米,占全年的78%,冬春的12-2月份平均为62.2毫米,占全年的6%,从四季变化看,夏季占全年的43%,冬季占6%,7月份最多,为171.3毫米,6月次之,元月份最少,仅17.8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56天,最多180天,最少130天。 (4)人文历史情况:江津文明历史悠久,古属于《禹贡》梁州,周属巴子国,秦届巴郡,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早期文明在这里繁衍,目前已发现固定文物603处,文化遗产丰富。江津素来有“花椒之乡”的称号,自元朝开始种植江津花椒,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为把江津花椒产业做大做强,区委、区政府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突破“分户经营”模式,以“抓大户、建协会、带散户”为重点,积极推行“公司+科研+协会+专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选择境内27个镇、街道居委会的辖区,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T/391-2000)的要求。 (2)品种选择:选用抗逆性强、优质丰产、商品性好、产量高的九叶青花椒品种。 (3)生产过程管理:江津花椒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江津花椒生产操作规程》操作。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T/393-2000)和《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T/394-2000)。为了保证江津花椒的品质特色,尤其要注重以下环节:A.花椒生长期的田间管理。①适时移栽:选择健壮花椒苗,一般高度在30公分以下,于每年秋季或春季栽植,栽植规格为3×2米,亩栽110株,栽后浇透定根水。②灌水:栽后一周检查成活情况,如有缺窝,要及时进行补栽,如土壤较干燥,苗子嫩枝出现萎蔫,应及时灌水,以湿透根系周围土壤为宜。③定干:定植成活后,主干保留50-60厘米,剪去上面部分,保留剪口下面的饱满芽,同时剪去距地面30厘米范围内茎干上的侧枝。④施肥:苗木成活抽稍后至试花结果前施肥,在做到氮、磷、钾配合,适当偏重氮肥的用量,以促进树型的生长。一般每年施3次,分别在2月上、中旬、5月上旬和7月中、下旬施用,每次施用适量农家肥如清淡禽畜粪水每株2-3公斤或加花椒配方肥(氮、磷、钾和有机肥质总含量50%)20克,各种肥料均施在距花椒树脚周围20-30厘米的窝盘内,先开沟或挖0,施入肥料后用土覆盖。试花结果后施肥,要 随着树体的增长逐渐加大用肥量,并适当偏重磷、钾肥的比例,还要增施钙肥。一般每年施肥3次,分别在2月上中旬、5月上旬和采收后(7月中下旬)进行。前两次每次每株施花椒专用肥100-200克(在此范围内根据树体的大小酌情增减),后一次每株施花椒专用肥150-250克。其中2月上旬和采收 后两次施肥时还应结合施用适当有机肥,如每株施禽畜粪水3-4公斤等。各 种肥料均施在花椒树脚周围、距树脚30-40厘米的窝盘内,先挖小沟或0, 施入肥料后用土覆盖。⑤除草:除草时间一般在施肥前和病虫越冬时(11-12月)进行。人工除草,一般结合施肥进行。在杂草初生,雨后土表板结,施肥前进行人工除草,可以收到松土保水和防除杂草双重效果。药剂除草:在杂草滋生严重,劳力打紧时可采用化学除草剂除草,亩用10%的草甘磷500ML在早上露水未干时喷雾防除杂草。⑥修剪整形:花椒修剪总的要求是:通过采用多主枝和短截为主的方法,达到层次清楚,骨架枝安排合理,枝序分布均匀、通风透光、早结丰产的目的。修剪树形常见的有开心形、杯状形、塔形和扇形四种。B.坚持以预防为主、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花椒生产中,首先要采用科学先进的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和栽培管理技术,消灭和减少病源和虫口基数,避免或减轻病虫为害造成的损失,能不用药的尽量不用药,能使用生物农药的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从严掌握用药剂量和用药安全期,避免农药残留造成对花椒品质的影响。 (4)产品收获:适时采收,待花椒生长达到八成熟开始采收,将采收的鲜花椒果皮晾晒后去除残存的种子、叶片、果柄等杂质,分级定量包装上市或经精选、加热杀菌、清洗、真空包装、冷藏加工保鲜上市销售。 (5)生产记录要求:江津花椒生产的全过程,必须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 外在感官特征:要求花椒成熟度达到八成熟左右;鲜绿色或黄绿色;具有鲜花椒固有的滋味和气味,无异味;保持鲜花椒原型,无破碎粒、霉粒、腐烂粒;无粗枝大叶,无花椒刺,允许有少量细枝叶和细蒂柄,无其它外来杂质。 (2) 内在品质指标:江津花椒的挥发油大于等于2.5%,总灰分小于等 于10%,酸不溶性灰分小于等于5%,麻味素大于等于8mg/g。 (3) 安全要求:江津花椒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香辛料》(NY5323-2006)标准。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江津花椒的销售包装上的标志,按GB7718-1994的规定执行;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规定,包装袋密封后,不允许有漏气、破损现象,每个零售。 |
重庆酸辣粉 | 酸辣粉很早以前流传于四川民间,它取材当地手工制作的红薯粉,味以突出酸辣为主而得名,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调制而正式走上街头,成为大街小巷的一种特色小吃。正宗八哥重庆酸辣粉,是八哥在酸辣粉的原有基础上,经过精心改进秘制,主原料仍采用四川民间手工制作的红薯粉在辅以辣椒、醋等二十多种上等调味料,在不添加任何香精、色素的情况下,把酸辣粉的味道演绎的淋漓尽致,吃了叫人流连忘返。 |
长叶香橙 | 长叶香橙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重庆市江津区银丰园艺场 品种来源:普通长叶橙芽变优系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树势较强,树冠呈自然圆头形。枝梢具短刺。春梢叶片狭长,披针形,叶片长10.2厘米,宽3.6厘米,叶形指数2.8。花瓣白色,花柱直立,花药淡黄色,花粉活力较强。果实圆球形,单果重170克左右,横径6.7~7.4厘米,纵径6.3~7.3厘米,果形指数0.93~0.98。果皮较光滑,油胞稀疏。果顶端平,有不明显的印圈,柱区有放射沟纹,果基平。果皮包着紧,剥皮难度中等,果皮厚0.35~0.40厘米,囊瓣10-11瓣。成熟后中心柱充实,果肉橙黄色,汁胞细长,囊壁薄。果肉细嫩化渣,果实无核或少核,多胚。成熟期为12月下旬,果实耐贮藏。可留树保鲜,采收期可延迟到翌年3月中下旬。 品质主要指标:可溶性固形物12.8~13.4%,转化糖11.12~12.26克/100毫升,还原糖5.83~6.22克/100毫升,可滴定酸0.78~1.0克/100毫升,固酸比13~17:1,维生素C含量43.83~54.83毫克/100毫升,可食率66.2~73.5%,果实出汁率51.0~60.6%,鲜食加工兼宜。 产量表现:高接在锦橙砧上,一般第2年基本恢复树势并试花挂果,第4年株产达40公斤,盛产期株产可达60公斤以上。枳砧嫁接苗定植后第3年开始试花,第4年平均株产15公斤,第6年株产35.5公斤。 适宜区域及栽培要点:1、适宜在甜橙相似生态产区推广发展,尤其适宜在三峡库区作为鲜食与加工兼用品种推广。2、生产中可选择枳、枳橙和资阳香橙等作为砧木,但在碱性紫色土地区,宜选用资阳香橙作砧木。3、按株行距3米×5米进行栽植,每亩栽种44株。4、树势较强,留树保鲜果实挂树时间长,对肥水的需求较大,生产中应重施基肥,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和复合肥为主。在紫色土、贫瘠坡地上种植,应加强对土壤的改良,多施有机肥,均衡氮磷钾肥,注意在抽梢期适量补施螯合铁肥、锌和镁肥等,避免相关缺素症状的发生。5、成熟期在12月下旬,耐贮性好。也可留树保鲜至翌年3月中下旬采收。为避免大小年结果,生产中应根据树体载荷适时采果,3月底之前完成采收。 |
江津芝麻杆 | 芝麻杆的做法历史悠久,在制作过程中您也能感受到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芝麻杆是很有特色的重庆特色小吃,芝麻杆以芝麻 为主要材料,烹饪的做法煮菜为主,口味属于清香味,你也一起跟着美食杰网站为您提供菜谱一起做特色小吃吧 ! 主料:芝麻 2000克 ,花生仁(生) 75克 调料:白砂糖 ,150克麦芽糖130克, 猪油(炼制) 15克 制作工艺 1.炒花生仁:花生仁精选后炒脆,去除红衣备衣。 2.芝麻去皮:芝麻用清水淘洗,去除皮屑等杂质用清水浸泡一昼夜,沥去水置于容器内用杵舂捣,再用水冲淘去尽其表皮,炒熟后备用。 3.熬糖:白砂糖放入锅内,加清水3.5千克加热煮沸深化,用蛋清提纯去除杂质后下饴糖(麦芽糖),饴糖溶化后再过滤一次,熬制到120度左右时下猪油,继续熬制至135度时端锅。 4.拌和,成型:糖浆熬好端锅后,将芝麻,花生仁同时倒入锅内,经迅速拌和后再倒在台板上摊开擀平,用“翻刀”的办法使周围整齐。然后开条、切块成型。 芝麻杆的营养 芝麻杆里含有丰富的芝麻,而芝麻有显著的医疗保健作用。芝麻中的维生素E非常丰富,可延缓衰老。有润五脏,强筋骨、益气力等作用。可强壮身体,益寿延年,滋补肝肾,润养脾肺,肺阴虚的干咳、皮肤干燥. 常吃芝麻,可使皮肤保持柔嫩、细致和光滑。有习惯性便秘的人,肠内存留的毒素会伤害人的肝脏,也会造成皮肤的粗糙。芝麻能滑肠治疗便秘,并具有滋润皮肤的作用。利用节食来减肥的人,由于其营养的摄取量不够,皮肤会变得干燥、粗糙。 而芝麻中含有防止人体发胖的物质蛋黄素、胆碱、肌糖,因此芝麻吃多了也不会发胖。在节食减肥的同时,若配合芝麻的食用,粗糙的皮肤可获得改善。 |
江津酸菜鱼 | “酸菜鱼”是元帅聂荣臻的故乡-----江津的名菜。创始人邹开喜,双福镇人。民国时期,其父为一乡厨,先是四处走方,为村人的红白喜事操劳度日,后来集攒了一些银钱,便在津福正街上开得一家路边小馆卖家常菜。改革开放后,四海为家的邹开喜回到家乡,重操父业,让邹家伺厨的传统得以延续。 夏日的一天,他把泡菜坛中的陈年老萝卜捞起,切成丝后与鲫鱼同煮。谁想,这不经意的一招,竟让过路司机频频刹车。 然而,由于陈年泡萝卜经过长年浸泡,酸而软,多数顾客轻易不敢尝吃,只能起到佐料的作用。 邹开喜苦思良久,决定改用当时家家都泡的青菜。接下来,鲫鱼也换成了草鱼,鱼片更嫩且无剔刺之苦。 1982年,邹开喜打出了“邹鱼食店”的名号,专卖草鱼。而后,历时一年多才将制作方法最终确定,至今不曾稍改。经营若干年后,又开到双河场,乘势将“邹鱼食店”更名为邹开喜酸菜鱼,至此,“邹开喜酸菜鱼”正式问世。现在,邹开喜酸菜鱼被列入川菜系列名菜,并被收录于《中国美食地理》一书,邹开喜酸菜鱼的分店遍布于大江南北,专程到邹开喜处吃酸菜鱼的名人,如著名演员葛优等不计其数。 |
陈有良尖椒鸡 | 江津名菜——陈有良尖椒鸡,讲起这道名菜,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真正的来历呢?这是陈有良夫妇苦心经营二十多年餐饮,琢磨误出来的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一道特色菜,独家首创,而今已申请注册商标专利,使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同时得到有效保障。 陈有良尖椒鸡发展至今,已成为远近闻名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一道名菜。原创地为江津市双福镇享堂正街,也就是目前的总店,地处津马公路享堂交汇路口,交通十分方便,紧接西南最大的铅制品加工厂,旁依龙艾湖双岛湖及感仙寺,是游客们餐饮、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本餐馆十分注重特色,除尖椒鸡这道菜以外,红油兔、红烧肥肠、家常鲫鱼等也非常具有个性化特色,因餐馆属农家乐经营,所以取本(鸡、兔、鱼等)均来源于农家,顾客享受的服务自然也就是农家乐式的服务,品尝到的当然是地道的农家菜和真正的绿色菜品。 |
绿豆团 | 绿豆团,蒸点,特点:细嫩色美,爽口香甜。烹制法:蒸。此品是重庆江津地区的著名小吃,可与西米果羹等配食。 吊浆粉子揉匀,包上蜜枣、猪油、桂花、白糖制成的馅心,做成汤圆形,上笼蒸熟,取出后放入蒸耙的绿豆中,裹上一层即成。nU6 操作要领:制馅所用蜜枣要蒸软揉茸,猪油可分几次加入;绿豆先于开水锅内煮熟,以手一拧就脱皮为度,脱皮的绿豆还要上笼再蒸。nU6 另法,可先粘绿豆再入笼蒸熟。nU6 |
大红袍桔 | 柑桔中名品,产于万州地区长江沿岸和江津、巴县等地 ( 重庆)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