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祁门牯牛降 | 祁门牯牛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祁门牯牛降 牯牛降坐落在石台、祁门两县交界处,距石台县城里22公里,核心区面积逾10万亩。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以雄、奇、险、秀著称,山岳风光秀美绮丽。境内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最高峰“牯牛大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顶天而立。登临极顶,南望群山连绵,黄山诸峰尽收眼底,北眺长江如练,蜿蜒西去,美不胜收。尤为神奇的是秋高气爽之时,峰顶常有硕大的圆弧状七色光环浮现,随风漂浮滚动,此称“佛光”,为牯牛降景观一绝。牯牛降作为国家级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大面积的中亚热带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因其山形酷似一头牯牛顶天立地而得名。牯牛降是黄山余脉向西延伸的主体,自古享有“西黄山”之名,其主峰海拔1728米。这里不仅保存着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绿色自然博物馆”之称,而且自然景观古朴原始,集雄、险、奇、幽于一身,“佛光”堪称牯牛降一绝。 据安徽省牯牛降综合考察队调查共有植物1300余种、动物园1000多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理学18种,动物有25种。受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鹅掌楸、香果树、永瓣藤、银杏、独花兰等,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黑鹳等。被誉为“绿色的自然博物院”、“华东野生动植物的宝库”。牯牛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开发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牯牛降的原始森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的众多野生动植物,被科学家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以森林生态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被生态学者称为“绿色自然博物院”,拥有华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自然保护区。蕴藏着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和植被群落,野生动植物有2000余种。牯牛降不仅物种丰富,而且风光旖旎,古称“西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松涛、日出晚霞、佛光晕影,无不神奇诡秘,令人赞叹。 |
历溪景区 | 历溪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溪古村座落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境内,为国家级AAAA景区牯牛降的南大门,是牯牛降原始大峡谷的最佳入口处,经此可以直接到达牯牛降主峰,登牯牛降主峰“牯牛大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顶天,汇雄、奇、险、秀、幽、妙于一身,琦丽风光,冠绝江南。尤为神奇的是秋高气爽之时,峰顶常有硕大的圆弧状七色光环浮现,随风漂浮濡动,此称“佛光”,是为牯牛降景观一绝。登临绝顶,南望黄山诸峰尽收眼底,北眺长江如练群山连绵,是观云瀑、赏佛光的最佳胜地。 历溪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丽、村中古木林立,植物丰茂、水源充沛、民风古朴,众多人文景点如:镇南祠、合一堂、王典墓、舜溪桥、明清古民居,如大珠小珠散落村中。参天错落的千年古树林是华东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古树群,与川流不息的舜溪河映带左右,环抱古村,置身疑为桃源易地。古村与牯牛降大峡谷接邻,峡谷总长十五公里,为华东之最,直接主峰核心景区。峡谷内原始风貌保存完好,牯牛降景区是黄山山脉的延续,其风光不但包含了黄山清奇秀丽的景观,更具有古朴苍茫的原始生态的特点。峡谷内沿途溪流纵横、云雾萦绕、鸟语花香。千年古松、珍花异草、琳琅满目比比皆是,景观丰富令人目不暇接。登主峰可一领众山之冠,赏日出、戏云海、仿佛天上人间。 历溪是祁门红茶的主产区,传统目连戏的发源地,闻名的御医之乡,天然的大氧吧。 |
祁门古戏台 | 祁门古戏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祁门古戏台,在中国戏曲舞台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明清以来各个时期遗存的11座古戏台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及实物例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建筑艺术的造诣和成就。 祁门古戏台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村、文闪河流域,历史上这一带文风昌盛。古戏台作为一种演出场所,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0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祠堂是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 古戏台主要设置在祠堂内前部,与享堂相对,这是有别于其它地区戏台设置的典型特征之一。戏台分前台和后台。前台明间为演出区,次间为文、武场乐间,稍间为回廊,两侧廊庑设有观戏楼,戏台正立面及构件上均雕刻精美的纹饰,使人感到优美、恬静。 馀庆堂古戏台位于新安乡珠林村,约建于清咸丰初期(1851-1853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戏台为赵氏宗祠馀庆堂的组成部分。馀庆堂前进建成戏台,祠堂的大门就是戏台的后台,人若进祠,须低头从台板下穿过。天井两侧是观戏楼,与主戏台连成一体。戏台的建筑工艺非常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祠堂坐西朝东,戏台则坐东朝西,祠堂面积504平方米,其中戏台和观戏楼占地面积136平方米。戏台的墙壁和板壁上,留有各个时期的戏班艺人到此演出的题壁墨迹。 会源堂古戏台坐落在闪里镇坑口村。会源堂乃竹源陈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戏台、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平方米。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平方米,两厢看台及天井206平方米。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戏台后壁即祠堂南墙,不设大门,是该祠的一大特色。 前台明间为演出区,两侧各有厢室一个,为乐队伴奏处。台前设有石雕拦板,两侧有楼梯与看台相连。戏台正中央顶部有穹形藻井,梁架结构为硬山搁檩式,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整个戏台雕梁彩宇,装饰性较强。两侧廊式看台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柱台上设有菱形装斗拱。檐枋、柱台、斜撑均雕有精美纹饰和人物饰件。天井以青石板铺地,十分规整。 从坑口村西行约3000米,便到了磻村,这里完整保存有敦典堂、嘉会堂两座古戏台。 敦典堂古戏台是村中陈氏宗祠敦典堂的一部分。宗祠坐北朝南,由门楼、戏台、天井、享堂、寝堂组成。建筑总面积340平方米,戏台、天井、廊庑面积170平方米,其中戏台面积86平方米。戏台底层以活动短柱支撑台枋,上覆以台板,为可拆活动式戏台。二层前台为演出区,正中顶部设有穹形藻井(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扩音设备),后台两侧各设一厢室,为乐队伴奏区域。明间额枋上刻有“五福捧寿”及其它装饰,柱头、斜撑、雀替、梁驼、平盘斗、柱础浮雕极尽雕刻之能事。 嘉会堂古戏台坐北朝南,共三进三开间。祠堂建于清同治年间,现存前进古戏台及后进寝堂部分。祠堂占地面积为505平方米,由门厅、戏台、边廊楼上厢房、前天井、耳门、享堂、后天井、寝殿、楼上堂等组成。该祠属于徽州传统的祠堂与戏台相结合的范例之一,整个地坪除天井及阶沿石地坪外,其余的大部分为方砖地坪或大地板。该祠主门从南面入内,前檐柱外用砖墙封护,大门设在檐柱中列护砖墙上,并有水磨砖及青石门框,设门楼。从大门进入即为戏台部分,也即门厅部分。台柱除借用祠堂本身结构主柱外,另根据台面设置需要附加了短柱支撑台板。整个建筑朴素大方,马头墙高翘,显得端庄怡人,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独有的特色,有着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在祁门,还可以参观敦化堂古戏台、叙伦堂古戏台、和顺堂古戏台、顺本堂古戏台、聚福堂古戏台等,去领略它们各自的特色。 闪里镇 闪里镇地处祁门县西大门,与江西省景德镇市、本省东至县、石台县接壤,是原闪里区三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土地总面积140·72平方公里,辖8个村,59个村民组,2632户9290人,其中农业人口8529人,耕地面积7642亩,茶园8158亩,山场面积179198亩,森林覆盖率83%。 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该镇距离县城47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详细++ |
考坑大峡谷景区 | 考坑大峡谷景区 考坑大峡谷纵深近20公里,一直延伸至牯牛降腹部,幽深曲折,景色奇绝。因峡谷内有天然石头群“石猴拜佛”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而又得“西游峡”之名。 整个峡谷一分为二,下部为观溪、观石之佳处。其上则林茂草深,坡陡崖险,但景色更加瑰丽雄奇,是探险旅游的好去处。这里群峰如聚,怪石绝壁,千姿百态;树木茂密,苍松翠柏,矫夭遒劲;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古人有《历峰巅晓日》诗:“朝阳渐丽满天红,共照高峰色倍工。石窍全开青雾散,松枝毕露绛纱笼。泉光皎洁如垂练,龙窟氤氲若带红。携酒来登巅上坐,文章满目妙无穷”,生动描绘其迷人的风光。 未进峡谷,先游古战场。峡谷所在的山脚下,有一片平坦开阔的谷地,就是著名的曾国藩演兵场。当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驻扎在祁门,与太平军展开激战,在此操练湘军。谷地前面有座低坡,据说是曾国藩点将台。时光流逝,物换星移,往日的-,俱已灰飞烟灭,如今这里成了人们觅古的好地方。 |
九龙景区 | 九龙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牯牛降东侧,祁(门)合(肥)公路干线上的祁门县赤岭乡政府东南首1.5公里处。九龙池因有九个形态各异、深不可测的池潭而得名。相传古代一真龙化身的神僧在九龙寺出家,为驱除旱魔、解救民苦,现出真身,连翻九个跟斗,在秋浦河源头点化成九个深潭。九为大数,吉祥之数。 潭水飞瀑相连,有分有合,千姿百态。有的一落千丈,似从天降;有的蜿蜒辗转,如蛟龙戏珠;有的欢腾跳跃,变化无穷,美不胜收。 景区内自然生态原始,恬静、幽深,古木参天,奇树非凡,被游人誉为“森林浴场”。春来鸟语花香,山花浪漫;夏坐龙椅冲凉,消暑养身;秋赏龙池山红叶,层林尽染;冬至玉树冰花,琉璃仙境。欲仙欲幻,一派桃源景象。现已开发的主要景点有九个形态各异的池潭,是整体岩体形成,形似人工雕刻,罕见的自然地质奇观。 |
历山阊江 | 祁门历山阊江位于祁门县城西39公里处,背倚历山。由历山发源的彭龙河、古溪河自北流南,汇此出口得名。历水河穿镇而过,将村镇分为河东、河西两片。始建于宋。既是誉满中外的祁红创始之地,也是祁门县西乡木材的集散地。 |
洪家大屋 | 洪家大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家大屋,位于祁门县祁山镇东大街敦仁里8号、10号、12号、16号,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包括承恩堂、养心斋、承泽堂、思补斋。主体建筑均坐北朝南,二进二层式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1200余平方米。 清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清末两江总督曾国藩入驻洪家大屋,多次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谋划与太平军作战事宜。洪家大屋承泽堂前墙上存有题字,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初七太平军攻入祁门所留。 洪家大屋为洪姓由择墅(洪村)迁入时所建,共有大小屋宇数十间,承恩堂居中、后有养心斋,左有承泽堂、思补斋。大屋主体建筑具有典型徽派建筑特点,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外观布局整体性强;色彩为粉墙黛瓦,典雅大方;另有砖雕门罩、木雕窗棂及楹柱等,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整体建筑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洪家大屋既是清末著名将领曾国藩的行辕,又留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印迹,承载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内涵,是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珍贵史料。洪家大屋建筑精美,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黄山 | 黄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黄山雄踞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黄山与黄河、长江、长城齐名,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象征。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令世人神往。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而闻名于世。她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作为中国山之代表,黄山集中国名山之大成,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黄山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之称。黄山正以它雄奇的容貌迎接着四海宾客。 黄山的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其中有莲花峰、光明峰等大小72个山顶、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黄山松针叶短粗,顶平如削,形态奇特。著名的松树有迎客松、卧龙松、黑虎松、麒麟松、-松等。 黄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雕刻家留下的杰作,有的似人,有的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最著名的怪石有“猴子观海”,还有“梦笔生花”、“仙人下棋”、“犀牛望月”、“金鸡叫天门”、“孔雀戏莲花”云海,.....凡此等等。黄山四季景色各异,日出、晚霞、华彩、佛光和雾淞等时令景观各得其趣,真可谓人间仙境。 黄山的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其中有莲花峰、光明峰等大小72个山顶、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黄山松针叶短粗,顶平如削,形态奇特。著名的松树有迎客松、卧龙松、黑虎松、麒麟松、-松等。 黄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雕刻家留下的杰作,有的似人,有的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最著名的怪石有“猴子观海”,还有“梦笔生花”、“仙人下棋”、“犀牛望月”、“金鸡叫天门”、“孔雀戏莲花”云海,.....凡此等等。黄山四季景色各异,日出、晚霞、华彩、佛光和雾淞等时令景观各得其趣,真可谓人间仙境。黄山 黄山 黄山 黄山温泉景区天都峰始信峰黄山玉屏景区玉屏楼黄山莲花峰黄山狮子峰鲫鱼背黄山北海景区排云亭疏芬山金矿黄山松谷景区黄山白云景区清凉台丹霞峰光明顶黄山云谷景区黄山一线天曙光亭黄山罗汉峰 |
西递 | 西递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 西递位于皖南徽州黟县(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城东8公里处,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黟县原属古徽州,西递地处徽州府西部,因设驿站“铺递所”而得名。宏村位于黟县城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汪氏家族在此地建楼、拦河筑坝、引水入村,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西递的明清古建筑群是我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至今仍完好保存着120幢明清邸宅。西递有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塑造的“世外桃源”的生态环境和风情,该村落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誉。 西递以其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精湛超群的徽派明清民居、朴实纯美的民俗风情,以及高超精巧的徽派木雕、砖雕、石雕,闻名于全国。最有特色的民宅有大夫第、膺福堂、惇仁堂、西园、瑞玉庭等。“胡文光牌坊”又称“西递牌楼”,是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是西递的标志。西递村人杰地灵,培养出了明代荆藩首相胡文光、清代二品官胡尚赠、巨富豪商胡贯三等一批国家栋梁之材和儒商。 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 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 “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被专家、学者称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 |
宏村 | 宏村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 宏村,位于黄山南麓黟县东北部,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水系古村落,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南宋绍兴年间,宏村人独具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村落,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村庄现完好保存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整个村落建筑不仅拥有优美的环境,合理的功能布局,典雅的建筑造型,而且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之一。建筑中的三雕艺术令人叫绝,雕刻刀法就像北方的剪纸一样精细,流畅。大与小的运用,疏与密的处理,粗与细的对比都恰到好处。著名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 宏村整个村落布局似牛形,故被人们称为“牛形村”。全村以耸峙高昂的雷岗山为“牛头”,青翠苍郁的古树为“牛角”,鳞次栉比的楼舍为“牛身”,碧波荡漾的月沼、南湖为“牛胃”和“牛肚”,穿堂绕屋,九曲十弯的水圳为“牛肠”,村边的四座古桥为“牛脚”,宏村就似一头卧牛处于青山环绕、稻田连绵的山岗之中。 承志堂等一大批独具匠心、精雕细刻的明清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融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为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四周山色与粉墙黛瓦倒映湖中,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宏村是解密几百年徽商兴衰的必去之地,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宏村 宏村 宏村镇 宏村镇位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南大门仅29公里,离黄山机场6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现辖21个村,142个村民组,面积187.1平方公里,全镇常住人口2万余人,流动人口5000人。境内山峦叠嶂,茂林修竹,清溪回流,风光宜人。有森林面积14318公顷,覆盖率达77%,现为黄山市环境优美乡镇、黄山市生态文明乡镇、安徽省环境教育基地。 境内散落着众多拥…… 详细++ |
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 | 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位于徽文化发祥地安徽省黄山市,由徽州古城、牌坊群鲍家花园、唐模、潜口民宅、呈坎五大精品景区组成,北依黄山,南接千岛湖。徽州古城是徽州府治所在地,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棠樾牌坊群为中国最大的牌坊群落,由明清七座紧紧相连的石坊组成,蔚为壮观。唐模,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的美誉。田园风光优雅别致,法式浪漫风情与徽州古村落丝丝入扣。呈坎,被誉为中国风水第一村,这里融自然山水为一体,按《易经》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诠释了天地万物相生克的先哲理论。潜口民宅被誉为我国明清民间建筑艺术的活专著,荟萃了明清时期徽州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徽州民居。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通过对古城生活、宗祠文化、牌坊文化、徽商文化、村落文化、民居文化的聚集,将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完美鲜活地呈现于世。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核心,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古城五峰拱秀,六水回澜,山光水色,楚楚动人。景区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徽州古城景区辖六个景点:东方凯旋门——许国石坊,徽州古城标志——徽州府衙,江南第一街——斗山街,徽商之源—渔梁古埠,徽州大观园——徽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行知纪念馆。- 牌坊群 景区座落于歙县棠樾村内,距古城10公里,距市府所在地屯溪27公里。 这里有自宋元至明清,绵延了八百余年的古老村落棠樾村,有巍峨高大、庄重威严的七座牌坊,沉稳凝重的男祠,清雅端庄独一无二的女祠,刻有历代鲍氏孝子名讳、孝行事迹的世孝祠及众多宗法、公益、文会、书院、义仓等纪念性建筑。 与牌坊群相谐互生的鲍家花园,在挖掘历史的前提下,形成了以徽商宅第园林为背景,以徽派盆景为主题,荟萃了国内外各流派盆景之精华,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于一体,规模之宏大,堪称徽文化的杰出代表,置身园中,水光潋滟,花木成趣。景区2005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黄山市“十佳”旅游景点。她集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即“徽州古建三绝”为一体,珠联璧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徽商故里图。 唐模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公元623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即隋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另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1087年,郡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唐模村庄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 唐模村 忠君铸造了唐模,尽孝则成就了名闻遐迩的檀干园。相传,清初唐模许氏有一位叫许以诚的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爿当铺,时称36典。母因子贵,在山村里过了一辈子的许以诚的母亲十分向往“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就向儿子提出了想游览西湖的愿望,但苦于山高路远,车马劳顿,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颐养,园内也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胜景,恰是一处微缩的西子湖。镜亭是小西湖的中心,亭内四壁以大理石砌成,镶嵌有苏轼、朱熹、董其昌、黄庭坚、倪元璐、文征明、米芾、蔡襄、查士标等书法大家碑帖,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仿佛是一座新安碑园。据说曾国藩来徽州镇压太平军时,发现了这些宝贝,欲把它盗走,终因体积太大而罢手。田园内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名曰“檀干园”。 现唐模村以狮子山为支撑点,村的西南面有一方圆数十里的丘陵地带象形山;东、北、西面是广阔的-原;越过狮子山7华里即为丰乐河。如今村中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阳桥。过桥即见小溪南面的古银杏林。林前有太子塘,塘右侧有太子庙。紧依太子庙是一座典型的古徽建筑"状元府"。相隔一巷之地的是现台湾-要员许村玉的旧宅。过高阳桥沿小溪北面而下,有尼姑庵和许氏大祠堂。再往前便可见到闻名中外的唐模小西湖。越过小西湖,即见全国罕见的"同胞翰林"碑坊。八角亭、蜈蚣桥深深掩藏在郁葱的樟树林中。唐模村堪称为一座园林式古建筑物馆。 潜口 潜口民宅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山麓,由明代民居建筑群和清代民居建筑群组成。明代民居建筑群(即“明园”)、清代民居建筑群(即“清园”)分别于1990年、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按照“整体搬迁、集中保护”的原则,潜口民宅将原散落于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建筑进行集中保护,荟萃了明清最具典型的民居、祠堂、牌坊、戏台、亭台、拱桥等24处古建筑,被誉为“我国明、清民间艺术的活专著”,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 潜口民宅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呈坎景区呈坎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的南麓(北纬29°55′,东 经118°15′;在徽州区通往黄山的公路佛子岭段折向东北五公里处),北距黄山40公里,南距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15公里。呈坎地处青山翠竹之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中国风水第一村——呈坎八卦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迄今保存最古老、最神秘的东汉八卦村--呈坎。被誉为:“人间天堂”水墨画就的乡村……中国风水第一村。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西周时期这里曾产生过灿烂的青铜文化。三国以前是山越人居住,山越人刀耕火种,过着一种于世隔绝的生活。东汉三国时期孙权(东吴)统帅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吕蒙来到此地征服山越人。见此地地处万山之中,四面矗立着八座大山,中间是一平方公里的洼地,“山形交错,水色清澄,人情庞实,伦理端严。”“有田可耕,有水可渔,脉祖黄山,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之族”。一条河流由北向南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穿村而过并有众多小溪汇聚,犹如“九龙戏珠”。观其象、又形似一幅天然八卦图。是人间罕见的风水宝地,便在此定居下来,整个村落按着先天八卦的形式来布局建村,同时易名为“龙溪”。 |
徽州古城 | 徽州古城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徽州古城——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过街楼、古戏楼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楼百余间,是展示和体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 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 自从晋太康元年(280后年)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以后,历有变动。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五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海宁、黟、歙三县各一部分置黎阳县,四县划出新安郡置新宁郡,治所海阳。陈天嘉三年(562年)新宁郡并入新宁郡,辖歙、黟、海宁(黎阳县并入),始新、遂安、寿昌六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罢新安郡,废黟、歙二县入海宁县,划归婺州管辖。开皇十一年复黟、歙二县,置歙州,州治黟。开皇十八年,改海宁县为休宁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歙州为新安郡,领休宁、黟、歙三县,郡治休宁县万安山。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划休宁县西乡和乐平县怀金乡建婺源县,属歙州。永泰二年(766年),划歙、休宁二县地设归德县,划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部分设祁门县,划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均属歙州。大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地复归歙、休宁二县,州领黟、歙、祁门、休宁、婺源、绩溪六县。形成徽州一府六县格局。 参考门票价格:68元/人 徽城镇 徽城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治所在地,始置于秦,唐以后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 是徽文化最具代表地之一。在斗山街、渔梁坝,可寻觅明清时期,徽商称雄商界三四百年的历史遗存;在许国石坊、古民居,可寻踪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 “文物之海”、“文化之邦”、“东南邹鲁”之底蕴,以及钟灵毓秀的古徽州大地孕育的许国、陶行知等一代宗师的…… 详细++ |
呈坎景区 | 呈坎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呈坎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的南麓,在徽州区通往黄山的公路佛子岭段折向东北五公里处,北距黄山40公里,南距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15公里。呈坎地处青山翠竹之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 中国风水第一村——呈坎八卦村,是世界迄今保存最古老、最神秘的东汉八卦村。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西周时期这里曾产生过灿烂的青铜文化。三国以前是山越人居住,山越人刀耕火种,过着一种于世隔绝的生活。东汉三国时期孙权(东吴)统帅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吕蒙来到此地征服山越人。见此地地处万山之中,四面矗立着八座大山,中间是一平方公里的洼地,”山形交错,水色清澄,人情庞实,伦理端严。““有田可耕,有水可渔,脉祖黄山,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之族”一条河流由北向南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穿村而过并有众多小溪汇聚,犹如”九龙戏珠“。观其象、又形似一幅天然八卦图。是人间罕见的风水宝地,便在此定居下来,整个村落按着先天八卦的形式来布局建村,同时易名为”龙溪“。 民间俗语诠释走进呈坎:”十有九迷路,留在呈坎富“。宋代理学家朱熹赞誉呈坎:”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呈坎现今完整保存着1800年前东汉时期建村的八卦风水布局和建筑街巷、村落风水文化、三街九十九巷的古村落肌理以及东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保存完好古建筑、遗址180多处和部分出土的新石器、青铜器、国家重点文物等。 呈坎古建筑群主要的建筑时代为明初至清末。该村自唐代以来,高官、隐土、巨贾、史志学家、作家、制墨家、书画家代不乏人。据《新安府志》载,仅明代呈坎罗氏官至主簿以上者达110人。该村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和街巷水系,有明清古民居建筑140处。呈坎古民建筑群系指村内代表性古民居建筑20处(其中明代民居18处,清代民居2处)。这20处构筑明代古村落特征的建筑,包括1处祠堂、1处社屋、1处更楼、2处石桥和民居15处。分布在该村方圆0.7平方公里的山区盆地内。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呈坎“。走进呈坎你得到的是:财气、人气、福气、祥瑞之气。呈坎过坎神兽护佑,让你一生无坎、平平安安、大吉大利,万事吉祥如意。 |
棠樾石牌坊群 | 棠樾石牌坊群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石牌坊群 位于安徽省歙县城西6公里处,为棠樾村的鲍氏家族旌表本族历史上有卓著功德人物的建筑群。由七座巨型石牌坊组成,跨村头石板大道迤逦而建。其中三座为明代所建,四座为清代所建。牌坊群中有碑亭,牌坊群进村一端有鲍氏宗祠,祠内有清乾隆帝“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御书对联。牌坊群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石牌坊粗壮简朴,体现了徽派石雕风格。 在棠樾村头,坐落着7座气势恢弘的古牌坊。这些牌坊按照“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述说着几百年来这座村庄的兴衰。这些造型精美的石坊和村中的男祠,女祠已是黄山市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一连7座,建筑风格浑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据建筑专家们讲: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歙县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一座一座直冲云霄,一座座精心设计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经官批御审,历代统治者用这一特殊方式来表彰那些在社会中有“贡献”的人,这足以证明历代都极为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些不仅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等许多方面的财富。 |
唐模景区 | 唐模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唐模古村,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传说因其经济活跃、民风淳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沉淀深厚的文明古村。游历其中,如诗如醉。徽州唐模村落在选址和布局上非常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田园风光幽雅别致、亭坊街桥古韵悠悠,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特别是别样的古老水街,使人备感吉祥平和,堪称徽派气息浓郁的典型古村落,现已成为安徽省唯一一家全国文明村、安徽省优秀文明示范景区。 唐模村以狮子山为支撑点,村的西南面有一方圆数十里的丘陵地带象形山;东、北、西面是广阔的小平原;越过狮子山7华里即为丰乐河。如今村中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阳桥。过桥即见小溪南面的古银杏林。林前有太子塘,塘右侧有太子庙。紧依太子庙是一座典型的古徽建筑"状元府"。相隔一巷之地的是现-民党要员许村玉的旧宅。过高阳桥沿小溪北面而下,有尼姑庵和许氏大祠堂。再往前便可见到闻名中外的唐模小西湖。越过小西湖,即见全国罕见的"同胞翰林"碑坊。八角亭、蜈蚣桥深深掩藏在郁葱的樟树林中。唐模村堪称为一座园林式古建筑物馆。 唐模的风雅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从唐模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创建唐模,到1087年郡北投靠而来的许家兄弟繁衍成大姓望族之后仍沿用唐模。千余年来,“唐模”这块牌子上始终灿烂生辉着忠孝文化的光环,有关许氏家族的”文章“亦很多,比如”孝子湖“、比如”一村三翰林“之说。 |
潜口民宅 | 潜口民宅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紫霞峰南麓。 此地 清代曾为汪沅家别业,名"水香园",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兵火。1984年起,将原散见于潜日、许村等地11座较典型又不宣就地保护的明代建筑,集中于此,组成明代村落,定名"潜口民宅",它包括山门一套,石桥、路亭、石坊各一座,祠社三幢、宅第四幢。拆迁复原过程中,严格按照"原拆原建"、整旧如旧"原则,保持了建筑物的原时貌。山庄占地17000多平方米,茂林修竹,景色清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从周围不同角度,都可以观赏到完美的建筑形象。 整座山庄面积1.72万平方米,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各地的10座典型明代建筑集中一处,亭、桥、楼、阁、厅及内部陈设俱全,重现了明代山庄之风貌 。 山庄包括古祠3幢,民居4幢,石牌坊、石拱桥、凉亭各1座。1984年动工,1990年基本完成。由徽州区和歙县各地数百座明代建筑中精选拆迁而来。有方氏宗祠石牌坊、善化亭、曹门厅、司谏第、方文泰宅、乐善堂等著名建筑。依势坐落在山坡之上,错落有致。现建为潜口民宅博物馆。山庄布局精巧,环境幽雅,被誉为明代民宅建筑博物馆,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珍贵实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 山庄门厅为3开间门廊,高檐如盖,8根梭往拔地而起。门潜口民宅 厅建于明中叶,原为潜口镇汪姓众厅六顺堂残留部分。入门有一不大的院落,中间立有3间五楼茶园石牌坊,为明代嘉靖年间(1552~1566年)郑绮所建。不远处,有小溪自西向东环山而过,溪上横跨有单孔石拱小桥,名"荫秀桥",始建于明嘉靖申寅年(1554年),原坐落于潜口镇唐贝村口。过桥循道登山,路有一亭,四角高翘,名"善化亭",建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原坐落于歙县许村杨充岭石道旁。顺山势北转,即见"乐善堂",建于明中叶,原系潜口镇汪姓子孙所建众厅,因族中老人常娱乐议事于此,故又名"耄耋厅",二进3开间,无楼。北面毗连着"曹门厅",建于明嘉靖年间(1554年),原为潜口镇汪氏后裔的支祠,9开间的门庭一字形展开,8根献柱整齐划列。入门有四廊,与明堂正厅连接。穿过门前石坪顺势而下,有"司谏第",始建于明弘治八年门(1495年),原坐落潜口村,系明永乐初进士、吏科给事汪善孙辈祭祖所建宗祠,二进明厅式,中间天并设池,四周绕以石柱,中架单孔石拱小桥。山庄北侧为一组宅第:吴建化宅,建于明中叶,系普通民居,原坐落潜口村,始建时为3层,后改为2层,仍保留明代建筑特征。方观田宅,始建于明中叶,原坐落歙县坑日乡沦潭村,一进2层3间两厢式。方文泰宅,始建于明中后期,原坐落在坤沙村,为3开间两进、上下对廊结构的2层民居。苏雪痕宅,明中叶遗构,原坐落歙县郑村,一脊翻两堂逆向式3间二进2层砖木结构。 历史沉淀 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民居的缩影。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首先,潜口民宅很注意它的代表性。从建筑 类型看,既有洞社、宅第,也有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从宅主看,有商人的是捐建的"善化亭",老人议事娱乐的"乐善堂",大家旺族的众厅。其次,潜口民宅颇县典型性。这里有雕饰精美,能体现徽雕技艺的"方文泰宅",有江南现存明代最早砖本结构建筑之一的"司谏第",亦有保留了元代营造手法的"吴建华宅"。这里,可以见到明宅起居方便,简易而富有实用价值的营造法,从天井设水池去体验聚水如聚财的哲理。再次,潜口民宅有统一的艺术风格。移人的建筑,大都取自潜日村,布局上又参照了徽州古村落的固有特点,内部陈设以明代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再现了徽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