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滁州市 >> 凤阳县 >> 武店镇

武店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凤阳狼巷迷谷景区

凤阳狼巷迷谷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凤阳县城南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距离县城35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旧时有野狼出没而得名。风景区包括禅窟寺、禅窟洞和狼巷迷谷三大景区,内有苗寨、塔林、禅窟寺、玉蟹泉、摩崖石刻、贮岚亭、禅窟洞、蟠桃园、天石、瘦人谷、晕头转巷等大小景点40余处。整个风景区是以佛教文化为背景、绿色生态为重点、石灰岩溶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  狼巷迷谷风景区于2000年5月被中国文物保护宣传委员会授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称号;2002年至2006年分别被滁州市旅游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9月被安徽省消费者协会授予“旅游消费放心承诺单位”称号;2005年4月被滁州市总工会授予“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9月被中国质量万里行安徽调查中心授予“中国质量万里行示范单位”称号;2007年被中国县域经济旅游网等单位评定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景区”称号。  禅窟寺是一座佛家寺庙,传说建成于汉武帝年间,原名桃花寺,后名虎窟寺,至北宋时期,“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苏轼来此游玩,取“参禅旁窟居”之意,正名禅窟寺,并挥毫题写了寺名,延用至今。其佛教文化史渊源流长,一度香火旺盛,为国内名刹之一,后寺庙毁于抗日战争战火中。  1993年,凤阳县大银山林场积极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投资恢复了禅窟寺,清理开发了禅窟洞,并在此保护植被,使景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8%。  狼巷迷谷风景区于2000年5月被中国文物保护宣传委员会授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称号;  狼巷迷谷因旧时常有野狼出没而得名。这里既有黄山的清秀,又有华山的险峻,更有张家界的神奇。迷谷内地形奇特、沟壑纵横、明谷暗涧、沟沟相连、谷谷相通,谷深处抬头望天如一线,谷浅处举目观山如层峦。其岩石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有的似鳄鱼探路、有的如野狼挡道、有的层层叠叠如天书万页。灰褐色的岩石千疮百孔,苍劲朴野,凝聚着远古的风韵。生长在岩石上的树木更具有特色,他们虽历经沧桑,不那么挺拔高大,歪曲的身材即能经得风霜雪雨,不屈不挠,倔强地生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狼巷迷谷始建于汉武年间的千年石寺,不仅可以烧香礼佛,更可以为您研究佛教的悠远历史提供素材。天然溶洞“禅窟”洞内景观千姿百态,您即可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又可在洞内对佛教文化寻根问祖。自唐以来的摩崖石刻不仅书法各异,还真实记载了历代文人墨客对禅窟寺的钟爱。有诗云:三月莺啼花满山,天风飞暖树无间。不知洞内何年月,石自嵯峨水自潺。  2007年8月20日,狼巷迷谷风景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狼巷迷谷景区

小岗村乡村旅游区

小岗村乡村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沈浩精神诞生地,全国十大名村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位于凤阳县东部约28公里,距宁洛高速小岗出口仅15公里,京沪铁路、宁洛高速公路、省道307、101线依村而过。现辖23个村民组,946户,3970人,村域面积2.25万亩,其中农用地1.89万亩,可耕土地面积1.45万亩。  小岗村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25公里处,距南洛高速凤阳出口15公里。享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小岗村在滁州旅游局、凤阳县文化旅游局、凤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精心策划、量身打造,大力发展小岗村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目前,小岗村已开发形成的旅游项目有: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村文化广场、葡萄采摘园、蘑菇大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等景点。  大包干纪念馆: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包括展览室、报告厅、门厅、餐厅和相关辅助设施。展览馆共分溯源、抉择、巨变、崛起、关爱等五大部分,全面介绍了大包干发生、发展的历程。馆名是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同志题写的。  当年农家:人生就是一段记忆。当年农家,以保存完好的茅草房、瓦房、厨房、猪圈、牛棚、茅厕等组成的农家院落为载体,通过生产、生活用具等实物展示,再现了上世纪60-80年代生产、生活场景,使人们穿越时空,收藏时间,留住记忆。  葡萄园:小岗村葡萄科技示范园占地600亩。种植藤稔、夏黑等优质葡萄品种,纯绿色食品,可提供采摘服务。每年8月份举办葡萄节。  村文化广场:包括雕塑、广场、紫藤长廊、邓塘、生态停车场,占地15600平方米,是村民休闲、娱乐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  蘑菇大棚(大学生创业园):首先是由3名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而后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来到这里种植双孢菇。2007年,发展到179棚、占地150亩,现已成为大学生创业园基地。  小岗村,三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孕育、诞生了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1978年12月,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一份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手印,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大包干,从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因之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大包干精神的主要内容。2004年2月,安徽省财政厅沈浩同志受安徽省委选派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于2009年11月6日猝逝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沈浩精神同大包干精神一样,是小岗发展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凤阳县韭山洞风景区

凤阳县韭山洞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韭山洞因山暖多滋生野韭而得名,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凤阳县城南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距离县城30公里,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韭山洞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地质历史,为喀斯特溶洞,全长1472米,其特点是深、大、险、奇、古,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洞,此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并留下多处唐宋题刻。朱元璋初起义兵时也曾据山屯兵,并在洞内外留下众多古迹。主要包括虎踞龙盘、囊括五岳、峡谷幽深、清流碧影、玉溪泛舟等五景点。  韭山洞景区生态环境良好,每年六月份会出现大量的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生物,距今约6.5亿年,被称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PH值6.5左右,温度20℃—30℃),活体罕见,极难制成标本,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凤阳县鼓楼风景区

凤阳县鼓楼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鼓楼,又称中都谯楼,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凤阳县城中心,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与西边的钟楼相距六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台基上楼宇初建之时,“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规模壮丽”,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元璋展览馆建在鼓楼台基上,是全国唯一全面介绍朱元璋一生及明朝历代帝王的展览馆。展览馆从多个方面用翔实的图文资料、真实的历史实物展示了朱元璋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凤阳县龙兴寺风景区

凤阳县龙兴寺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龙兴寺位于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礼佛的於皇寺,因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渊源关系,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1981年被列为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经过600余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察其遗址、布局仍森然壮观,尚存的部分文物和建筑构件足可以证实其当年的气势、规格和规模。殿外四口硕大的铜锅,传为寺僧做饭所用,不难想象当年寺僧之众;殿前东西两侧各有古槐,枝桠纵横,为古寺增辉;殿内陈列有明代铜鼓和铜铸幽鸣钟,为皇家寺院的见证。  自92年以来,在九华山佛教界的支持下,凤阳县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弥勒殿、大雄宝殿、朱元璋殿、地藏殿、藏经楼和两侧禅房、法堂等各种建筑200余间,已初步形成规模,恢复了往日香火。龙兴寺已成为江淮一带重要的佛教寺庙。  地址:滁州市凤阳县北凤凰山日精峰下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00-17:30  门票信息:  门市价:30.0元龙兴寺

明皇陵陵墓

明皇陵陵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皇陵位于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初建于吴王时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二年后又两次大规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陵园占地2万余亩。当时有城垣三重,周长二十八里,其内"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历经600余载,虽经多次兵乱,但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对(原为三十二对)石象生和皇陵碑、无字碑及坟丘等保存完整。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年仅10余岁,无力大办丧事,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20多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他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  在陵墓的外围,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施工,建成后的皇陵,气象巍峨,被誉为“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  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桥向北,有长257米、宽6.3米的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雕琢精美的32对石像生。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遗址南侧的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皇皇大著,堪称一绝。碑文长达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护。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之后又屡遭毁坏。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中都城和皇陵设立了文物管理机构,使周围的环境得到保护.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 明皇陵

明中都皇城

明中都皇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中都皇城,又称明中都紫禁城、明中都皇故城、凤阳明故宫、凤阳紫禁城等。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诏以家乡临濠府(洪武七年更名凤阳府,今安徽省凤阳县)为中都。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经过六年的营建,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然而此时,一座宏伟豪华的都城已经屹立在凤阳大地之上。  中都皇城是最里面的一道城,周长3.68公里,平面近方形,规模较北京故宫大一万平方米。城墙“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墙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每边城墙开一门,南曰午门、北曰玄武、东曰东华、西曰西华。皇城之外二道城禁垣,周长7.85公里,平面呈长方形,“砖石修垒,高二丈”。每边城墙亦开一门,南曰承天、北曰北安、东曰东安、西曰西安。两城的东、西华门和东、西安门,位置皆设在东西两墙的南部,使得宫阙在守卫上更加严密。  中都建有内、中、外三道城。外为中都城,周长60余里,开9门。中为禁垣,周长15里多,开4门,曰午门、东华、西华、玄武门。城内有正殿、文华和武英两殿,文、武二楼,东、西、后三宫,金水河、金水桥等。正南午门外,左为中书省、太庙,右为大都督府、御史台、大社稷。中都城内外,还有城隍庙、国子监、会同馆、历代帝王庙、功臣庙、观星台、百万仓、军士营房、公候第宅、钟楼、鼓楼等。《中都志》称“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明中都的布局,严格遵循传统的对称原则,着重突出的是中轴线上宫阙的建筑布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南起凤阳桥,跨涧水进中都城的洪武门,踏上洪武街,横穿云霁街,经大明门,穿过宽阔的凸字形广场,入禁垣的承天门,再经端门,过外金水桥,进皇城的午门,过内金水桥,入奉天门,穿过三殿,进后宫,出皇城的玄武门,经苑囿,越凤凰山巅,出禁垣的北安门,下凤凰山,上玄武街,直至中都城正北门(未建)。这条全长近7公里的轴线两侧,规整对称地排列着许多建筑。  皇城内正殿左右为东西二宫,两翼为文、武二楼和文华、武英二殿;后宫两侧序列六宫。皇城午门南面,左为中书省、太庙,右为大都督府、御史台、社稷坛。这种布局体现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的传统,故比以前王朝宫殿安排的更为森严。不仅如此,大明门广场东西两侧,左为城隍庙、中都国子学,右为功臣庙、历代帝王庙。广场前垂直于大明门的洪武街两旁,为左右千步廊。平行于大明门的云霁街东西两端,遥相对称的是鼓楼和钟楼。这不仅进一步加强了从外城到禁垣之间在建筑上的层次和深度,而且把宫阙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  

卧牛湖风景区

  卧牛湖风景区是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21000亩,其中水面17000亩,山场2000亩。碧波万顷的卧牛湖依偎于峰峦起伏的凤阳山脉腹地,是凤阳人在1958年用智慧和汗水兴建的一容量为1.03亿立方米,面积11.1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所以又叫凤阳山水库,它位于韭山洞至禅窟寺公路以北,宋集至韭山洞以东的大片水域。   这里青峦叠翠,修竹茂林,浮山游云,雁飞鱼跃,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禅窟寺

禅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禅窟寺休闲度假胜地位于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距凤阳县城35公里,占地面积8.5平方公里,共有森林浴场、禅窟寺、禅窟洞、摩崖石刻等大小景点五十多个。  整个景区群山奔凑,叠嶂连云;山下幽谷深邃,溪流潺潺;山间鸟语花香,藤树缠绕;山上流云雾海,岚气渺弥。寺庙亭洞掩映于浓荫翠绿之间,具有“深、奇、幽、秀、野”的特色,“深山藏古寺”的韵味。是人们休闲度假、访古拜佛、溶洞观奇的绝佳之地。  

鼓楼广场(基座)

  位于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鼓楼广场,是中都城重要附属建筑,和西边的钟楼相距六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  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台基正中间开三个门洞,中门略大,中上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基上楼宇初建之时,“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规模壮丽”。终明一代,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  在建筑布局上有别于其它鼓楼而别具一格。东西向的布局是符合中都城总体规划的,也是对“席山建殿,枕山筑城”的中都城的点缀和平衡,因此把中都城宫阙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  鼓楼又称中都谯楼,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向全城报时的地方。旧时楼上设有“铜壶滴漏,铜点更鼓,以警朝夕”。鼓楼建成600多年来,几经沧桑,屡废屡建。台基一直保存完好,基上柱础排列整齐。198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基上楼宇已按旧制重新恢复,再现了当年“谯楼归市”的盛况。楼内布置了《朱元璋?凤阳》展览馆,突出地展示了朱元璋与凤阳的特殊关系以及凤阳在明朝历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明中都”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诏以家乡临濠为中都。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经过六年的营建,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经过6年的施工“明中都”已完工的项目有禁垣、皇城和宫殿等。由于兴建和使用时间短暂“明中都”未能形成政治中心,但在城市规划的某些布局上,特别是在宫殿布局上,则为后来改建南京都城宫殿和营建北京都城宫殿绘制了蓝图,制作了样板模式“明中都”历经600多年的战火与风雨,如今只剩下皇城遗址。  明中都内有钟楼、鼓楼,目前保存完好的只有鼓楼。现鼓楼内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塑像及大明王朝的介绍;存有世界上最大的鼓和最小的微型鼓(直径2cm)。我们从鼓楼周边的建筑群仍然可以想象出明中都当年的盛况。  鼓楼是一座城阙式建筑。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为纪念龙兴之地,下令把中都部分宫殿拆除移建大龙兴寺,藉以表达衣锦还乡之意图。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复拆500多间建筑,重建龙兴寺。崇祯八年(1635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凤阳,“纵高墙罪宗百余人”。基座上的楼宇毁于兵火。崇祯十二年重建,其规模不减当年。但失去报时作用,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登临观景之处。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移凤阳县治入皇城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拆中都9门、禁垣及钟楼基座等,取砖新建凤阳府城。此后,中都城的其它建筑或改作他用,或年久失修坍塌。新建的府城,将此楼包在城中。每日人群从楼东、楼南、楼西、花铺廊四条街上,涌向楼前,逐步成为闹市。每日,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登楼而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俯瞰闹市,万千景物,历历在目。《凤阳县志》绘此为“凤阳八景”图之一,名曰“谯楼归市”。  “谯楼归市”成为凤阳八景之一。咸丰三年,楼宇遭兵焚,鼓楼台基仍存。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据守台基,曾在顶面中部砖砌战壕。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都城建筑仅剩皇城。“0”中,皇城又被拆除三分之二,城砖流失于民间砌民房、修厕所、盖猪圈,江苏、上海等地一时皆有中都城砖。1981年6月至次年2月,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基座上面四周砖筑73个垛形围墙,并在上楼进口处,新建长5.2米,宽4.8米,高5.6米门楼一座。这座堪称我国历史上最为豪华的都城,今天,虽然宫阙殿宇尽毁,仅存皇城午门、西华门及两段城墙,但察其规模巨大的都城遗物、遗址,仍然十分壮观。  

凤阳明古楼

  明中都鼓楼位于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花布郎街鼓楼广场,是中都城重要附属建筑,和西边的钟楼相距六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  凤阳明古楼是我国最大的鼓楼。它的结构、方向与其他鼓楼不同。一般鼓楼大多是南北方向,而凤阳鼓楼却是东西方向。鼓楼由台基和殿楼两部分组成。台基正中间开三个门洞,中门略大,中上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  

韭山国家森林公园

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境内,是一处集休闲度假、娱乐观光、寻幽访古为一体的综合性的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韭山又名九山,亦称鸠山,因地暖多野韭而名。韭山风景区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包括凤阳山景区,共分为韭山洞、卧牛湖、禅窟寺、狼巷迷谷、观音庵等五个景区。  韭山洞在韭山东南麓,相传韭山仙人在此修行,故又名韭山仙人洞。韭山西麓有泄水洞,两洞相通,东南为入口洞,西为出口洞。韭山洞系石灰岩溶洞,洞深897米,洞高一般都在20米左右,洞宽10至30米。有三个岔洞,各长200多米。卧牛湖面积21000亩,是凤阳人于1958年用智慧和汗水兴建的一座库容量为1.03亿立方米,面积11.1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所以又叫凤阳山水库,青峦叠翠,修竹茂林,浮山游云,雁飞鱼跃。  狼巷迷谷景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分为古刹礼佛和迷谷探奇两大主题。其主要景点有禅窟古刹、禅窟洞天、玉泉净心、摩崖石刻、谷中黄山、天落石、狼牙巷、瘦人谷、响石谷、千层岩、摩腹巷等五十多处。禅窟寺景区位于凤阳山景区的东端,总面积8.5平方公里。分为洞内、洞外两大景区,共有三峰浮玉、禅窟寺、顿悟亭、仙迹游踪、玉蟹泉、贮岚亭、禅窟洞、蟠桃园、野林寻趣、塔林怀古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禅窟寺据载始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为国内名刹之一。  此外,韭山风景区内还有观音庵、龙兴寺等古迹景观。  禅窟寺景区位于安徽凤阳县城南25公里处,凤阳山风景区的东端。总面积8.5平方公里。分为洞内、洞外两大景区。  两大景区内共有三峰浮玉、禅窟寺、顿悟亭、仙迹游踪、玉蟹泉、贮岚亭、禅窟洞、蟠桃园、野林寻趣、塔林怀古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  整个景区山势群峰奔凑,绵延起伏;山下幽谷深邃,溪流潺潺;山间花香鸟语,藤树缠绕;山上流云雾海,岚气缈弥。寺庙亭阁掩映于浓荫翠盖之间,颇有“深、奇、幽、秀、野”的特色,“深山藏古寺”的韵味。  禅窟寺据载始建于西汉武帝年间,初名桃花寺,隋为虎窟寺,唐为蝉窟寺。到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慕名来游,取“参禅旁窟居”之意,正名禅窟寺,并挥毫题写了寺名,延用至今。其佛教文化史源远流长,一度香火旺盛,为国内名刹之一。  景区最令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的还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的游踪的摩崖题刻。据初步考证,现存石刻十七处,其中唐刻四处,宋刻七处,清刻四处 ,未署时代的一处,字迹剥蚀的一处。这些石刻多为纪游纪事之作,或为题咏、题名之类。其书法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真、草、隶、篆、魏碑等体应有尽有。石刻中最早的一处为唐元和三年的纪游题名。最具盛名的当属苏东坡题刻的“玉蟹泉”三字。   景区的禅窟也是一座天然的石灰岩溶洞。自从此山被辟为佛教场所后,这座溶洞便被禅窟祖师们用来作为修身养性、传经布道的佛窟,因此留下诸如“八相成道”的传说故事和“三十六祖像”等佛教文化遗迹。  景区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优美的环境中到处弥漫着绿色、花香、野趣,是江淮大地上不可多得的森林浴场。   禅窟寺景区正在以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笑迎八方游客。  

大包干纪念馆

  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包括展览室、报告厅、门厅、餐厅和相关辅助设施。展览馆共分溯源、抉择、巨变、崛起、关爱等五大部分,全面介绍了大包干发生、发展的历程。馆名是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同志题写的。  

武店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武店社区

----

前郢村

----

山王村

----

耿陆村

----

南场村

----

丁圩村

----

搬井村

----

王湖村

----

林场村

----

灵泉村

----

西圩村

----

后庄村

----

於陆村

----

大街村

----

沙涧村

----

山马村

----

楼店村

----

四杜村

----

赵拐村

----

却巷村

----

路西村

----

金淮村

----

桥西村

----

马圩村

----

新光村

----

武店村

----

武店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