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卢德铭 (1905~1927)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总指挥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卢德铭 (1905-1927)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总指挥,革命烈士。 四川省宜宾县(今自贡市)人,1905年6月9日出生于宜宾县双石铺狮子湾一个地主家庭。1921年考入成都公学,在校期间积极投身-。1923年中学毕业后决心投笔从戎,1924年春赴广东报考黄埔军校。因路途遥远错过考试时间,经本乡一个国民党员介绍,面见孙中山,并经孙中山面试合格,破例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重兵队学习。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役,任学生军侦察长。1925年6月毕业后留校任政治部组织科员。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师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调任该团四连连长。从1926年5月起,率部随独立团向湖南进军,担任北伐先锋。在攻克攸县、平江县城及湖北汀洒桥、贺胜桥的战斗中,英勇顽强,指挥若定,表现相当突出,深得叶挺的称赞。攻打武昌时,又取得了显著的战绩。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他升任团参谋长。1927年5月中旬,随叶挺参加了平定鄂军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叛乱的战斗。 1927年6月,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在武昌组建警卫团(即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经张云逸推荐,他出任该团团长。他根据党的指示,在团内积极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大力加强部队建设,使该团成为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具有很强战斗力的武装。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后,特别是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武汉地区的革命形势日趋恶化,一些地方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如宛希先、何挺颖、何长工等来到警卫团,组成干部连,他对这些同志十分关心与尊重,有事常与交谈,注意发挥其骨干作用。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叛变革命,大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他接到党关于参加南昌起义的指示后,于8月2目率全团官兵2000余人由武汉乘船东下,在阳新县黄颖口登陆,沿江西武宁、德安路线向南昌前进。到达修水后,与指导员辛焕文、参谋长韩泼商定去武汉向党中央报告。在汉口找到了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人向警予,将警卫团的情况向她作了汇报。向警予请示中央后,要他立即返回部队,参与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他离开部队后,警卫团与中共湖南省委也取得了联系,并与驻扎在修水、铜鼓两地的平江、浏阳工农义勇军等合编为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 9月初他返回部队时,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在进行紧张准备。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在安源成立了领导起义的指挥机关--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同时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为基础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余洒度任师长,他任起义的总指挥。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爆发,他在修水向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授旗,宣布起义开始,并指挥第一团从修水出发,向平江进军。先在平、修边界的渣津镇压了从修水带来的8名恶霸,继占龙门厂。本拟经长寿街进占平江,却在距长寿街15华里的金坪发生邱国轩团叛变事件,起义军损失很大。他收集打散的部队,退向平、浏边界,与毛泽东指挥的第三团取得联系后,转向浏、铜边界,9月17日在浏阳与第三团会合。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会师文家市。在当晚召开的前委会议上,他坚决支持毛泽东提出的放弃攻打长沙的作战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粤赣边农村进军的正确意见,批评了余洒度坚持“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为最终作出经萍乡退往湘南的正确决策和实现文家市转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7年9月20日,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离开文家市,踏上了沿湘赣边界农村向湘南迸发的新征途,开始了探索革命新道路的战略性转变。起义军9月22日到达萍乡上栗市,24日到达芦溪,25日清晨向莲花进发时,遭敌伏击。危急关头,为了掩护部队转移,他挺身而出,率领一个连担负阻击敌人的任务,不幸身中数弹,英勇牺牲,年仅23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以上内容由"玛丽莲曼森"分享。] |
王方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方定, 放射化学家 1928年12月21日生于辽宁沈阳,籍贯四川自贡。1953年毕业于四川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早期参加我国铀矿石的分析、处理研究。1958年开始从事-研制中的放射化学工作。研制了用于引发原子弹链式核反应的中子源材料,并实用于-的点火部件。参加创建了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并多次用于实践,如裂变燃耗的诊断方法等。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多价态裂变产物化学状态和自发裂变电荷分布的研究,如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中等寿命裂变产物的化学状态及分累计产额等。近年来从事核燃料后处理中长寿命裂变产物元素的化学及工艺研究,如对锝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 [以上内容由"Qiger"分享。] |
高敏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冠军,1988年汉城奥运会冠军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敏,1970年9月7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前中国跳水运动员,曾蝉联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跳板跳水冠军,是中国第一位奥运会跳板跳水金牌获得者,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突破600分跳水大关的女运动员。 高敏4岁开始习泳,6岁进入四川自贡市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练习体操,9岁受启蒙导师杨强挑选接受跳水训练。12岁成为全国冠军。1980年入选四川省跳水队。1985年11月,进入“国家跳水少年集训组”。1986年,第5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夺得跳板跳水冠军,成为世界锦标赛历史上的最高分,并与队友合作夺得女团冠军。1988年,在第24届奥运会上,以580.23分获得跳板跳水金牌,实现了“三连冠”,并成为中国第一位奥运会跳板跳水金牌获得者。1992年,在第25届奥运会上,高敏蝉联女子3米跳板冠军。 高敏在跳板跳水职业生涯中共斩获70余枚金牌、蝉联两届奥运会冠军;高敏创造了亚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7年全胜的记录。 [以上内容由"波动"分享。] |
胡海涛 (1923~1998) 中国工程院院士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胡海涛(1923.10.21-1998.10.31)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家。四川省自贡市人。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获学士学位。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所研究员。50年代,负责进行三峡工程坝区、坝段、比选工程地质勘察,提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枢纽初步设计要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推荐三斗坪坝址为三峡工程设计坝址。参与撰写《长江三峡工程地质地震论证报告》。60年代中期,主持青藏铁路选线及站场供水的水文工程地质调查,成果获科学大会奖。80年代初,负责广东核电站规划选址的区域稳定性研究;90年代,主持并参与黄河大柳树坝址工程地质论证研究。学术上继承发展了李四光教授提出的“安全岛”学术思想,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理论和方法;并提出了“地下水网络”学说。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3本。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内容由"无语独上西楼"分享。] |
侯朝焕 中国科学院院士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侯朝焕,信号处理和声学专家。1936年9月29日生于四川自贡。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水声工程研究中主持研制“水声信号起伏统计特性测量系统”,推动了水声信号场和噪声、混响场的研究。提出了“相移多波束基阵信号处理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全面分析、理论计算、参数选择和优化设计。完成了智能型水声信号处理系统,使系统能与水声信道匹配,达到最优工作状态和最佳处理效果。根据超高速计算的需求,开展了并行阵列处理的研究,主持完成了DSP-l阵列信号处理机。由60个运算节点并行处理,运算速度达13亿次/秒。在国内率先开展了VLSI信号处理研究,进而将阵列处理系统集成到单个芯片上去,先后完成了多个超高速DSP专用芯片的研制。单个芯片内包含有15个运算结点,单芯片乘加速度达1O亿次/秒。近年来从事兼有CPU和PSP功能的芯片研究,并已在国家973计划立项。 [以上内容由"3339527"分享。] |
谢韬 (1922~201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谢韬同志生平(1922-2010)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谢韬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8月25日上午9时5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9岁。 谢韬,四川自贡人,1922年1月生。原名谢道炉。1944年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社会学系。1945年12月参加革命,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谢韬同志1937年在自贡蜀光中学就学时在中共地下党员老师的带领下,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夏参加地下党组织的“民主青年协进会”,并任宣传部长,12月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大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1944年8月在金陵大学哲学系任助教,1945年7月因参加学生-被校方解聘。1945年9月任自贡蜀光中学教员期间,因组织学生团体、举办鲁迅纪念晚会等受到反动校长的恫吓前往成都。1946年2月,先后任重庆《新华日报》资料室、探访部记者。1946年11月至1947年4月在延安任新华总社、《解放日报》记者。1947年4月至8月,在三交地区任城工部青训队第三班班主任兼教员。1947年9月至1948年8月任太行新华总社、研究员。1948年8月至1950年10月,在华北大学社会科学系任哲学教员及系党支部书记。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后,谢韬同志在马列主义教研室任教,1954年任教研室副主任,1954年11月被评为教授。1955年5月,因“胡风-集团”案被逮捕审查,1965年9月被定为“胡风-集团骨干分子”,安排在四川省自贡市博物馆工作。1980年10月,公安部撤销了对谢韬同志的有关结论和处理决定,予以平反,恢复名誉,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恢复党的组织生活。 1979年至1983年,谢韬同志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哲学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社长。 1983年5月,国务院任命谢韬同志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任党委常委,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总,协助党委书记、副校长张腾霄主持学校行政方面的常务工作。1985年秋,任中国人民大学顾问、校务委员会委员。1986年9月至1988年8月,应邀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副院长,主持常务工作。1990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离休。 离休后,谢韬同志应聘担任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兼职教授,担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顾问(原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理事、吴玉章教育基金会副主任等职务。 谢韬同志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期间,与其他校领导一起团结协作、锐意改革,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恢复性发展和改革、建设日夜操劳,作出很大贡献。他就深化教学科研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具体措施,积极研究、探索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路子。他发起和决定由学校拨款并募集社会资金建立吴玉章教育基金,并担任该委员会首任主任,对学校及全国优秀学术成果评奖,产生了重要影响。谢韬同志工作积极努力,有魄力,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撰有《论墨子哲学思想》、《西藏宗教问题史略》等论文。从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谢韬同志忧国忧民,一生坎坷,早年投身革命,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孜孜以求,坚持探索,积极工作。离休后仍始终关心国家发展,笔耕不辍。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并不断就国家改革与发展发表自己的理论见解,有较深学术造诣,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谢韬同志对党和人民的新闻出版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谢韬同志安息吧! [以上内容由"xjwjh111"分享。] |
徐尚志 (1915~2007)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徐尚志同志生平(1915-2007)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原主委、名誉主委,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原总建筑师徐尚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26日15点32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逝世,享年93岁。 徐尚志同志生于1915年11月,四川成都人。1935年9月至1939年7月在重庆大学土木系建筑专业学习,毕业后历任重庆大学助教、讲师,重庆大中建筑公司、重庆怡信建筑公司开业建筑师,重庆建筑师公会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后,徐尚志同志先后任重庆市建筑公司设计部主任、西南建筑工程局工程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总建筑师、顾问总建筑师,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建筑师学会名誉理事,,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重庆建筑大学名誉教授,四川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徐尚志同志从事建筑设计以来,所主持规划设计的大中型项目达60余项,其中重庆体育馆、重庆剧场、成都锦江宾馆、锦江大礼堂、北京钓鱼台酒店、肯尼亚莫伊国际体育中心,以及成都市人民南路干线规划、唐山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等设计工程得到了设计同行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所设计的多项建筑作品至今仍然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1989年荣获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设计大师(建筑)”称号。多年来,他不断从设计创作实践中总结经验,致力于我国建筑创作理论的探讨,相继在《建筑学报》等国家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还参与和主编出版了《四川古建筑》、《四川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意匠集》、《徐尚志作品集》等著作,并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部分章节的编撰工作。他的设计作品和论文,曾多次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的奖励,为国家的城市建设、为四川城乡建设发展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1993年1月,徐尚志当选为第八届四川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并兼任省人大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兢兢业业、严谨细致、认真踏实地开展工作,卓有成效地推动和促进了四川省城乡建设、资源和环境保护立法、监督和其他工作,为四川省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6年,他在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税西衡同志的介绍下加入九三学社,是四川省九三学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先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委常委、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任委员、名誉主委等职。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和九三学社社员的优秀品质,积极投身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机关建设和制度建设,从1984年至1992年,在他的参与和支持下,先后建立了自贡、泸州、德阳等10个地、市组织的筹备和组建工作,为九三学社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落实各项-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大力支持九三学社的科技和社会服务工作,主持实施了九三学社省委和广元市委、市政府关于共同振兴广元经济的定点合作——“九广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团结并带领全省九三学社社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为四川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九三学社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以上内容由"Zlaoda"分享。] |
袁异波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袁异波,男,1993年2月23日生,四川自贡人,2012年12月入伍,共青团员生前系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某摩步旅3营汽车排一班驾驶员,上等兵 。 “看着身边战友一个个都成了黑娃、泥人,累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睡着了,袁异波想着自己多干点。” “别的战友一天送水5趟,他至少要跑7趟,下山都是一路小跑。” “战友开挖隔离带手磨破了,他就把自己的手套送给战友。” “趁战友吃饭的间隙,悄悄的把砍刀藏起来,到开工的时候自己用着就不松手,拼命的干。” “自己的锄头用坏了,他就借别人的接着挖,想要一个人干出两个人的工作量。” 战友们回忆起袁异波在扑火现场的点点滴滴。 “到火场上,请把我安排在距离火点最近的地方。”部队接到扑火命令后,袁异波第一个找到车管助理主动请缨。从24日21时到达火场开始,袁异波就和战友们沿着70多度的山坡向山顶送水灭火,连续作业开挖防火隔离带,忍受高温的炙烤扑灭明火。连续奋战两个昼夜,官兵们在崎岖陡峻的山路上手提肩挑,往山上运送了近60吨水,为扑灭山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他体能好,就主动帮班里战友背东西,什么事情都冲在前面,战友们过意不去,有时候抢着干,他却说:“没事我体能好,可以多干点。” 烈日高温下,战士们体能消耗很大。由于运输不便,每名官兵每天的饮用水都有定量。 26日下午,袁异波和班长背水上山,看到班长累得不行,他对班长说,“咱们比一比,看谁先爬到山顶,你赢了我就把我的半瓶水给你。” 结果,袁异波先爬到山顶,班长将半瓶水递给他时,他却说:“班长,我还有水,你自己留着喝吧!”后来才知道,他的水瓶里一滴水都没有。 在大家的努力下,火势逐渐得到控制,此时汽车排又接到了看守火场、清理余火的任务,袁异波主动提出要到离火更近的山脊线执行任务。突如其来的雷电袭击,让他就这样牺牲在岗位上。一个月前,袁异波的父亲去世,母亲知道他正准备考士官,怕他分心便没有告诉他。5月23日,也就是袁异波牺牲的头一天,从小疼爱他的爷爷也走了。袁异波牺牲后,部队通过当地人武部联系上了他的舅舅,正在家中操办丧事的舅舅没有勇气将噩耗告诉异波的母亲。 “班长,我到部队是来吃苦的,啥子都扛得住,你尽管整就是咯。”标准的川普,这是袁异波刚到部队时对班长说的第一句话。新兵训练期间,袁异波想着要锤炼自己,要当一个能打仗的兵,训练从不偷懒,还给自己加量。别的战士跑五公里,他就跑六公里;别人负重10公斤,他就负重15公斤;别人只训练几遍的动作,他就反复练,直到熟练掌握。就这样,袁异波在9个科目中,以7个优秀、2个良好的成绩结束了新兵训练,并在下班后作为主力代表连队参加了单位组织的比武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同年兵中脱颖而出。 鉴于袁异波的表现,13年上半年连队推荐他去学习驾驶。学习期间,他认真学习技术,学成归来后,单位组织考核验收,他所有专业科目都达到良好水平以上,成为同批学习驾驶人员中第一个可以独立开车的人。 担负此次救火任务,出发前,战友找他借钱“补充战备”,他笑着借出了一百,自己却只留了不到四十元钱;他还找到班长于洪说道:“班长,四川人皮厚经得住烤,加上我最近想减肥,到时候你把我分到离火近点的地方,我想烤烤油、减减肥!” [以上内容由"东风小霸王"分享。] |
陈丽娜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丽娜,1980年3月24日生于四川自贡,中国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北京拾捌文化经纪有限公司签约艺人。 2001年,主演首部作品《热情燃烧的岁月》而被人所熟知 。2003年,出演警匪悬疑剧《血色白桦》。2005年,主演揭示了中国当代婚姻面临的生存体验的作品《离婚官司》 。2007年,主演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女特警——为你钟情》 。2009年,拍摄了改编自杭州真实事件的反特剧《喋血钱塘江》 。2011年,参演草根抗日剧《乱世三义》 。2013年,出演年代谍战剧《北平无战事》 。2014年,出演都市情感剧《姐妹兄弟》,饰吴婷婷 。 2014年12月17日,陈丽娜凭借《北平无战事》中小妈一角获得2014国剧盛典年度飞跃女演员奖。 [以上内容由"wumian"分享。] |
玉川公祠 | 玉川公祠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玉川公祠是自流井王三畏堂的祠堂,亦为盐商府邸的典型代表。玉川公祠位于自贡市高新区板仓社区板仓坝,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玉川公祠和承德堂两座院落,四合院布局,由门厅、二门、正殿、左右厢房、后院、柴房、花厅、偏房等组成。东西长约110米,南北宽约45米,共有大小房屋60余间,天井48个。由于年久失修,玉川公祠整体建筑局部有所损毁,但基本保持了清代祠堂建筑原有风貌。 玉川公祠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至同治二年(1862)间,自贡地区盐场首富、王三畏堂发家人、总理王朗云,在祖遗地板仓坝修建宗祠——玉川公祠(为纪念其祖父王玉川而定名)。后来,王朗云的继任者王惠堂,又修建了承德堂。 从自贡市高新区孵化园,左转进入板仓工业园区200余米,再左转进入一条小道,悠哉游哉地继续前行1公里多,便到了饱经沧桑、破败不堪的玉川公祠映入眼帘。 玉川公祠除了是一个难得的清代建筑,在历史上曾有三大光环闪耀:自贡乃至川南近现代教育的摇篮、自贡地区最早聘任外籍教师的学校、中国首批开设体操学科的学校。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废科举,兴学校,玉川公祠旋即开办私立树人两等学堂,兼收外姓学生,这是自贡 地区的第一所新学堂。玉川公祠因此成为自贡乃至川南近现代教育的摇篮。 王三畏堂的子弟王作甘、王禹平等十余人先后留学日本,羡慕日本国富民强,想将树人两等学堂扩大为树人中学,仿照日本教育方式办学。1904年,根据祠规兴学理由,他们向王三畏堂总理王达之提出建议,王达之碍于祠碑规定,勉强同意。王作甘即向清廷驻日公使呈请转奏立案。批准后,他以三万余日元购买图书仪器。1907年,王作甘等人聘请日本人岗本常次郎任物理、化学教员,鹰野该吉任自然和日语教员,山根花子任音乐教员。这是自贡地区最早聘任的外籍教师。自此开启了外国人在自贡任教的历史。 树人学堂率先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是中国首批开设体操科的学校。 |
仙市陈家祠 | 仙市陈家祠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坐东北朝西南,坐落在釜溪河之滨,大门面向下码头,是仙市古镇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由岭南学士富顺知县陈长镛率族人于清同治元年(1862)修建,供族人从事祭祀活动和商议族中大事。整体建筑呈四合院布局,系硬山穿斗式建筑,南北进深40.2米,东西面阔五间19.2米。 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大门上方悬挂一木质黑漆匾额,鎏金的“陈家祠”三个大字由于没有落款,不知何人所书;左右石柱上刻有“花发盐城驿道,春归古镇宗祠”对联一幅,自贡市书法家郭光岚撰书,字迹古朴苍劲,颇见功力。 |
自贡仙市古镇 | 自贡仙市古镇简介自贡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是釜溪河当年重要码头之一,建筑保留着原有风貌,寺庙祠堂众多。仙市镇依偎在釜溪河畔,这千年古镇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仍然风韵犹存。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因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并相继确定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 四川自贡自贡仙市古镇 仙市镇 1934年置仙市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5年姚坝、大岩两乡并入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釜溪河东岸 ,距县城25公里。面积55.3平方公里,人口3.9万。富(顺)自(贡)公路过境。辖上水、天成、芭茅、华丰、石塔、月合、瑜龙、鱼洞、箭口、坳店、云溪、水口、姚湾、洞山、五七、蕉湾、象山、大岩、余家、百胜、八斗、狮吼、石桥、马丘、南和、柏树26个…… 详细++ |
閤乐祠 | 閤乐祠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镇是自贡盐业陆路运输驿站,建有“七塘八庙”(禹皇宫、万寿宫、川主庙等),至今仍保留有古客栈、青石板路等遗迹。位于王贡路的“阁乐祠”,是“两源”(湖南、湖北)籍客商于清咸丰元年建成的古建筑,总占地面积1128m2,环境幽雅,原貌保存完好,1997年被评为自贡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内现存水池上建有石龙过江小桥一座,桥上有亭阁,各类建筑结构精致,人物、兽类、图像刀法福情气韵兼备,栩栩如生,历史文化气息极为厚重,是研究我市盐业发展和古建筑、艺术欣赏的又一环境实物。 閤乐祠,坐落在永安老街下场口,是湖南、湖北移民于清咸丰元年建成的古建筑,总占地面积为1128平方米,原属于禹皇宫的一部分,现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閤乐祠的石栏板从左至右分别刻有6幅石雕,这些石雕造像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生动活泼,有人物、动物,有柴门、石阶,还有浮云、流水、小桥、人家,看上去非常精致,具有鬼斧神工之妙。石雕左面原来刻有配画诗词,只是经过岁月的浸染,这些诗词已被雨打风吹去。经过考证,这6幅配画诗的作者属于唐宋时代。 |
茶马古道-仙市古镇盐码头 | 先市古镇盐码头位于合江县先市镇之溪路、解放路社区,坐落在赤水河边。隔河相望为贵州赤水市。始建于唐代,历经唐宋明清多次叛乱,现存的街道分为两段,一是解放路路段,二是新华路路段。解放路路段是从解放路1号到解放路30号。长92米,街宽5.20米,为石板路,街道两边还有部分穿斗式悬山顶建筑。二是新华路路段,西北东南走向,从新华路36号民居到67号民居。东南街口为新华路与和平路交叉口,长92米,街宽5.2米,为石板路,街道两边有少数穿斗式悬山顶建筑,保存完好。该址当时是通往贵州的交通要道之一。 |
金银湖风景区 | 金银湖风景区,距自贡市区10公里。市郊车、出租车川流不息,内宜高速设金银湖站。金银山高水植被天成,已列为地方政府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工程。 金银湖休闲中心大树林立、名木成荫,占地24亩、房屋2000平方米、水面400亩。中心现已初步具备餐饮、娱乐、住宿、垂钓、游船、会议休闲规模,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交通方便、远近适当、生态天成的会议休闲娱乐中心。 |
升平场 | 沿滩是一个曾以“沿五里”闻名于世的自贡小镇。又名“升平场”,是自贡市釜溪河当年盐业三大码头之一(自井、沿滩、邓关)。 据史书记载此处“沿河滩多”,在原来河道没有整治时地势非常险峻,所以当时运盐之船行进釜溪河沿滩段时都倍加小心,以防不测。 由此引出的放滩故事却是可以载入中国地方民俗风情画卷的了。 “放滩”这种称谓,可能是镇上独有的发明语汇吧。过去没有修建河闸时,船只要从上游到下游去便要通过放滩这种途径。每每码头上集结了要去下游的船后,便由当时的乡民拴上绳子拖引船只,当船从上游放到下游时,乡民们必须十余人为一组,并分成好几组从不同方向牵引以保持船体的平稳,而船上的人也必须努力配合好。由于当时滩高浪急、人头攒动,再加上众人围观、人声鼎沸,一时竟蔚为壮观成为镇上一大盛事矣。故而有人感叹曰:放眼天下,在乎一滩。后来因为发展之故,在国民政府时期由日本河运专家主持在此筑建了河闸,并以宋子文之名号命名为“庸公闸”,只是可叹从此放滩之奇观就不复存在矣 镇子不大,但也明显有着现代与传统兼容的特点。 小镇明显的分为两半,下面的地势崎岖不平主要以老街为主最为兴盛,同时还有那条釜溪河蜿蜒流过。上面的地势却显得十分平稳主要以新街为主最为气派,而那条四川到云南的川云公路便横穿其间。所以小镇水陆交通发达、货源充足,由此也集结了许多富商大家,并在镇上修建了不少会馆寺庙。时竟有10余座于此,尤以河对门的大庙和镇上的南华宫最为有名,香火一直十分旺盛。同时当时的乡民们还在镇上广载黄桷树,时竟有百余棵存活下来,一时使小镇变得古色古香,且更是青山绿水。有诗云“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正可谓描绘出了当时的美景。 四方慕名前来的文人墨客良多,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果亲王经由此时,不禁为这一方民风所服,欣然题书“升平场”而成为一段佳话,这也使小镇的名气更加增大。可叹的是一切都让文革给毁了!寺院被烧、僧人被驱、大树被砍、文物被弃……从此小镇似乎就失去了过去的那种独特的美丽与灵气了。 镇上的名人于世流传的无几,只是据传在香火旺盛的时候,有一个大庙僧人叫智悟的十分了得,精通-六艺,曾有经书留存下来,并博得一方僧家美名。 |
釜溪河观光带 | 蜿蜒流过市区的釜溪河,是自贡人民的母亲河。经过自贡人民的不懈努力,尤其是2004年优良人居工程建设以来,釜溪河展现出了美丽的身姿,青山倒映在宽阔的水面上,岸边是葱绿的草坪。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釜溪河观光带,有“自流古井”“河府人家”“盐道遗风”“名城华彩”“古庙沧桑”“龙池唤鱼”“水涯晓渡”“釜溪牧歌”八大景致。沿岸的休闲酒吧、茶楼、步行街,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被自贡人亲切地称为“自贡的外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