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聊城 >> 冠县

冠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冠县清逸生态园

冠县清逸生态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冠县清逸庄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集采摘、旅游、度假、娱乐、休闲、客房、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基地。园区内有大型停车场、餐厅、多功能厅,健康餐饮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园,大气豪华的餐厅可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  清逸庄园追求健康、安全、优质、营养为一体的现代生活观念。主要以无公害果蔬、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为营养健康元素的高档次环境来源。店内装饰高贵典雅、豪华气派,其中有装饰新颖、环境幽雅的蓝色海洋房、绿色生态房。  秉承“让客人完全满意”的服务宗旨和“快速、准确、周到、细致”的服务理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经过几年的努力打拼,巩固了作为冠县酒店行业风向标地位。  地址:冠县老临清路口向北500米路西  电话:151665727690653-3551888

中华第一梨园

中华第一梨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中华第一梨园风景区位于山东省冠县兰沃乡韩路村北,处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黄河故道上属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最具成长力景区、山东省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到山东不可不去的100个地方”之一。  该风景区是以丰富的梨树自然景观资源和深厚的梨文化、人文景观资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景区面积3万亩,精品园500亩,以堆雪铺玉的梨花和香甜可口的鸭梨而著称,又有大雪花梨、秋白梨、安梨、红宵梨、五香面梨、鹅梨、雪花梨、绿宝石等近三十个品种。梨园的梨树的栽培历史之久,面积之集中,树龄之大,品种之多,保护管理之好,均为全国之最,故而称为中华第一,是“江北水城”旅游线路上一朵娇艳的奇葩。  中华第一梨园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期,冠县鸭梨就已名扬四方。百年老树遍布梨园,春天梨花盛开,堆雪铺玉;夏天枝繁叶茂,碧波万顷;秋天硕果累累,飞甜流香;冬天苍枝婀娜,诗画遍地,写就了一幅幅风景壮丽的天然画图。  风景区从2005年开始实施开发建设项目,并聘请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先后投入资金3700万元,完成了梨园一期工程。景区按照“春赏花、夏看绿、秋尝果、冬品树”和“生态、和谐、精细”的要求,以具有360多年树龄的“梨树王”为中心,绘画为梨王宫、结义园、梨仙居、百草园、亲情园、观花园、御宿园、吉祥园、养生园、贡梨园、林间娱乐园、寒露寺遗址、群梨荟萃园等十三个景观单元。其中观花园建有三层16米高的观雪台,登台极目远望,万亩梨园尽收眼底。百余米长的栈道似一道彩虹,飞架在梨树丛中,漫步栈道上,人在花中走,果在身边垂,使人若置仙境,心醉神怡。在梨园内还建有了落英湖、茶馆、农家乐等设施,游乐休闲及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目前梨园已举办了十届梨园文化观光周活动和八届采摘游园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自第一届梨园观光周活动以来,到韩路村的游客平均每年达到50多万人并逐年递增,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6亿元,既宣传了中华第一梨园景区,又大大提升了冠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领略鸟语花香的韵致,享受农业观光的乐趣,收揽回归自然的惬意,请您到中华第一梨园来!  兰沃乡  兰沃乡位于冠县县城东北部15公里,辖28个行政村,3.1万人,4万亩耕地,3万亩果园,盛产鸭梨、苹果、杏、桃、李子及葡萄等优质果品,素有“齐鲁鸭梨第一乡”之美誉。“万亩梨园” 美景被编入《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旅游商务全书》,每年4月上旬,前来观花的游客络绎不绝。   兰沃乡有丰厚的资源优势,3万亩梨园及材林分布全乡,林业覆盖率达32%,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乡…… 详细++

武训纪念馆

武训纪念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武训纪念馆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千古奇丐”武训先生的墓地,是武训及武训精神的主要纪念地。始建于1903年,1937年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远拨款重修,建筑、文物保存完好。每年11月份举办武训义学文化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主要景点有武训祠、武训墓、武训陈列室、武训碑廊、武训魂、高歌台、武训义学堂等几部分。  武训祠是武训墓园的主体建筑。进校门后,是一条百余米长的校内甬道直达武训祠。武训祠是1937年,由当时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先生拨款修建的。  武训祠位于冠县柳林镇。武训(公元1838-1896年),冠县柳林镇武庄贫苦农民,自幼贫寒,因不识字受尽欺凌,遂立志不娶妻,不生子,不置家,“修个义学为贫寒”。自20岁起,他打短工,拾破烂,沿街乞讨,且走且歌。经过30年艰苦绝伦的努力,终于买地200余亩,积钱2000余吊,在柳林建起了自己的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这一绝世奇行轰动朝野,千古奇丐武训誉满天下,受到清廷褒奖并“宣付国史馆立传”。  武训功成名就,但其志不改,继续行乞兴学,在有生之年又修馆陶县杨二庄、临清御史巷义学二处。武训的精神广为后人敬仰效仿。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武训祠,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  1937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先生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后为武训墓,1989年6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  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清他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墓所在位置。墓北面为陈列室,展示了武训的生平事迹及其文物。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题写。      武训陵墓  武训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学后,遵遗嘱薄棺简葬于柳林祟贤义塾东侧。1937年,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的何思源先生主持重修为水泥墓;1989年再次重修成现状。墓高2米,周长10米,墓前有徐运北先生所题“武训先生之墓”碑。  武训祠堂  武训祠堂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何思源主持重建如现规模,1989年再次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院内松柏森森,墙外杨柳依依,一道清清小河环绕院外,称为“武河”。整个祠堂环境清新,十分可人。  百米碑廊  碑廊建于1995年,长140米,两旁立石碑26块,上刻近现代知名人士冯玉祥、郭沫若等为武训先生的题辞及一些著名学府如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题辞。碑廊起自武训祠大门牌坊,止于堂祠平台前。石碑均冬青环护,翠柏映衬,十分壮观。游客至此,既可缅怀武义士的高风亮节,又可欣赏风格各异的书法。  亭台双景  漫步于百米碑廊,便可见左右两边,一亭一台傲然凌空,成为亭台双景。  高歌台,又名“嘤鸣台”,位于碑廊以西。台为梅花形,青石雕砌。高18.38米。“嘤鸣台”之名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题,语出《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意寓为弘扬武训精神而大声呼吁,寻求志同道合的各界朋友。此亭为纪念在弘扬武训精神的活动中卓有贡献的陶行知、冯玉祥、何思源、郭沫若、孙之隽、李土钊、孙瑜、赵丹等仁人志士。其中,孙之隽、李土钊为《武训画传》的作者,孙瑜为电影《武训传》的编剧,赵丹为著名演员,电影《武训传》中武训的扮演者。  武训魂亭位于碑廊以东,1995年由港人王海亭先生捐资修建。亭中高耸着八角形石碑,镌刻着武训兴学宗旨,以及由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所书《武训兴学歌》。碑座为石雕莲花,象征着武训“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武训魂”亭额系我国著名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题。  武训故居  位于柳林镇西2.5公里武庄村。有吴作人先生所题“武训先生故居”碑。此处为武训先生祖宅,,现由武训长兄武谦的后人居住、管理  武训 (1838~1896)  武训(1838—1896) 堂邑县武庄(今属冠县柳林镇)人。清末以“行乞兴学”闻名于世。出生贫苦农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训”是清廷嘉奖他时的赐名。 武训七7岁丧父, 随母沿街乞讨。年十五六岁,母死,到一远房姨父张举人家为佣。当支取工钱时,张举人因武七不识字用假帐相欺,以侵吞其血汗钱。武七稍一争辩,即遭痛打,口吐白沫病倒(别人由此送号“武豆…… 详细++  柳林镇  柳林镇位于冠县东北部,是千古奇丐——武训先生的故乡。辖50个行政村,5万人口,总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7.5万亩。1998年荣获“中国名镇”称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2000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中心镇。该镇紧傍京九铁路、329省道, 040省道和垢码公路于境内交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雄厚。蔬菜、畜牧、花生、林果是其农业主导产业…… 详细++  武训 (1838~1896)  武训(1838—1896) 堂邑县武庄(今属冠县柳林镇)人。清末以“行乞兴学”闻名于世。出生贫苦农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训”是清廷嘉奖他时的赐名。 武训七7岁丧父, 随母沿街乞讨。年十五六岁,母死,到一远房姨父张举人家为佣。当支取工钱时,张举人因武七不识字用假帐相欺,以侵吞其血汗钱。武七稍一争辩,即遭痛打,口吐白沫病倒(别人由此送号“武豆…… 详细++  柳林镇  柳林镇位于冠县东北部,是千古奇丐——武训先生的故乡。辖50个行政村,5万人口,总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7.5万亩。1998年荣获“中国名镇”称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2000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中心镇。该镇紧傍京九铁路、329省道, 040省道和垢码公路于境内交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雄厚。蔬菜、畜牧、花生、林果是其农业主导产业…… 详细++

聊城马颊河

  马颊河度假村位于马颊河畔,是集森林休闲。水上娱乐、会议度假、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功能  马颊河度假村以“游森林浴场、吸清新空气、住木质别墅、吃绿色食品”的生态旅游为主体,集吃、住、游、娱乐、购于一体,是鲁西地区最大的平原森林景点。度假村现有欧式木质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密林之中餐饮方面,有经营“绿色食品”为主的水上餐厅,独具特色的蒙古包餐厅;另度假村新开发的氧吧林、垂钓中心、更是别具一格,让您在静谧中领略那份田园风光;儿童乐园、勇士乐园、射箭场、秋千、索道、迷宫、莲花池等娱乐设施更是让您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山东聊城市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位于全国最大的灵芝生产之乡—山东冠县店子镇,地处黄河故道冲积的鲁西平原,与260省道、309国道相连,临近邯济铁路、青兰高速,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条件良好,是一座集特色食用菌生产、生态农业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养生健康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示范园。  店子镇  店子乡地处冠县城北5公里,总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2万亩,辖28个行政村,总人口3.05万。 独特的区位优势 济馆高速公路、济邯铁路横穿东西,102省道纵贯南北,构成了交通黄金双十字架,通讯便利,电力充足,水源良好,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各类服务设施已成网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丰富的资源优势 盛产灵芝、地瓜、水果、花生、…… 详细++

冠县犇犇生态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冠县犇犇生态农业园,建于2013年,目前占地200余亩,拥有2000余棵50余年数量的优质果树,散养各类家畜、家禽,均具备一定规模,开辟私家菜园20亩,品种齐全、品质优良,所有产品一律严格按照生态农业标准进行生产,已经注册绿色无公害商标。

鲁西北地委旧址

鲁西北地委旧址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鲁西北地委旧址,座落在冠县县城南街老城区,为清末民初建筑,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鲁西北地区重要的革命历史遗迹。1938年至1946年,先后为0冠县县委、鲁西特委、鲁西北地委、冀鲁豫七地委、冀南一地委驻地。段君毅、赵健民、徐运北、杨易辰、许梦侠等多位国家和地方领导人曾在这里办公和居住过。  2004年—2009年,冠县县委、县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鲁西北地委旧址按民居原貌进行了修复,现共由17座古建筑、7个庭院、1个广场、1个办公区组成,总称鲁西北地委旧址陈列馆,内设冠县党史馆、冠县文化遗产馆两个主题馆。党史陈列馆分3个展区10个展厅。第一展区,主要展示冠县早期党的活动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第二展区,主要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第三展区,展示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创新、发展的革命历史。整个党史馆通过各种形式再现了冠县自1926年有党团组织以来的光辉历程。文化遗产馆由出土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展和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地方传统民间工艺展、金代铁钟和元明清碑刻展等4个展区组成。两馆统一整合布展,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冠县自4100年前的龙山文化至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光辉历史。  开馆以来,全国有近3万名各界人士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这里现为中国革命老区项目、国家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党员教育活动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德育基地、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已申报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冠县红旗南路路西  电话:0635-5262636  门票:免票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冠县联民玫瑰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冠县联民-位于冠县烟庄街道办事处东南庄村张甘路路西冠县联民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占地500亩,以现有种植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发展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业风貌相结合,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业园。主要依托在已经建设的-、牡丹园、林下经济建设、养殖区及古典农具展示区。

萧城遗址

萧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宋  萧城遗址位于冠县北馆陶镇东南萧城村,又名驻马城、歇马城。目前,古城址遗迹尚存点将台、箭楼、城门楼、磨盘洞、烽火台、饮马井及萧太后杀降斩俘的“万人坑”遗址等,是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重要历史见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评价说,萧城“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长城以南,首屈一指。”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萧城呈正方形,周长为10华里,总面积169万平方米;城墙土筑夯砸,每层厚十三公分,四角和城门有箭楼及城门楼。“萧城晓烟”为旧时馆陶县八景之一。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书的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歇马城在县东南七里,相传宋景德初,契丹军至澶渊,其母萧太后尝引军驻此城,因以名。又县有萧城,相传亦契丹萧后所筑。”  萧城周围许多村庄名字的由来都富有宋辽战争的轶闻,有的村名来历就是一段宋辽征战的故事,耐人寻味。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城遗址跻身其中,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加强这处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冠县也作出新规划,整个规划面积近200万平米,主要建设内容:契丹古风区,包括契丹马场、点将台、兵车道等景点修建;萧城城墙区,包括城墙、四门、护城壕、烽火台等景点修建。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考察队来萧城,进行了两个月的勘探发掘,取得了一批成果。专家们评价:“萧城遗址”“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长城以南,首屈一指”。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颊河度假村

  聊城马颊河度假村位于聊城城区西25千米马颊河东岸。始建于1972年, 1998年被山东省林业厅列为生态公益性林场。是集森林休闲。水上娱乐、会议度假、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具有江北水乡特色的区域性观光游乐区。   马颊河度假村以“游森林浴场、吸清新空气、住木质别墅、吃绿色食品”的生态旅游为主体,集吃、住、游、娱乐、购于一体,是鲁西地区最大的平原森林景点。度假村现有欧式木质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密林之中餐饮方面,有经营“绿色食品”为主的水上餐厅,独具特色的蒙古包餐厅;另度假村新开发的氧吧林、垂钓中心、更是别具一格,让您在静谧中领略那份田园风光;儿童乐园、勇士乐园、射箭场、秋千、索道、迷宫、莲花池等娱乐设施更是让您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马颊河森林旅游度假村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最具竞争力十大景区”。

元好问纪念馆

  元好问纪念馆座落在冠县县城。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山西忻州人。元好问是金元时期中国北方首屈一指的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其诗词创作成就,可与同时代的南宋陆游相当。1234年,蒙古兵攻克汴京,金亡。时任金尚书省左司都事员外郎的元好问一家l0口(包括其好友之子,后来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被俘监押在聊城,被冠氏县令赵天锡救出,并为其在冠县安了家。  赵天锡,冠氏保义里人(今无考)。在金、宋、蒙混战之际,他和被百姓视为“女王”、“指麾千军如臂使指”的姐姐起兵保境安民,后归顺元朝,任左副元帅、大名府路兵马都总管,行军千户兼冠氏令。他虽为武将,但十分爱惜人才,热心救助人才。元好问在他的救助下,在冠氏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危难的4年,他在冠氏所作的百余首诗词,大多是他作品中最优秀的篇章。  纪念馆展有元好问画像、生平介绍、在冠县活动情况以及他和赵天锡的交往始末,还展有名家书写的元好问在冠所创作的诗词文章等。  元好问 (1190~1257)  元好问(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 详细++  元好问 (1190~1257)  元好问(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 详细++

冉子墓

冉子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冉子墓位于冠县县城西北9公里高王段村东。  冉子名雍,字仲弓,春秋鲁国人,是孔子优秀弟子中著名的“十二哲”之一。东汉大儒郑玄认为:“孔子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可见,冉子是儒家经典《论语》的主要辑录人。历代王朝均尊崇冉子的德行与学识,而加以追封:唐赠薛侯,宋赠下丕公,后又赠薛公。  据传,冉子讲学来冠县,不幸病故。按古人“葬不择地”的习惯,遂葬于冠县。至今,冉子墓附近尚有添病(今田平)、亡断(今王段)、孝子哭(今未改)等村名,证明着这段史实。  冉子祠始建年代已无法考查,但在晋代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经》中就已有明确记载,可见年代之久远。清代最后一次重修之后的冉子墓,高丈余,上面芳草萋萋,墓前的祠堂,宽三间,灰瓦红墙,飞檐高挑,正中供妙手巧塑的冉子像,栩栩如生。院内松柏森森,碑碣林立,门外两株古树,浓荫遮日。祠堂院东尚有-学子前来拜谒祭祀时休息、议事之所。整个建筑群落古朴庄严,气象整肃,实为鲁西不可多见的纪念先贤的胜地,今遗址仅存。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六十二烈士墓

六十二烈士墓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故道林带中段西侧,田庄村头,有一座高大的圆形水泥墓,墓中安葬着六十二位抗日烈士的遗骨,这便是著名的“六十二烈士墓”。烈士墓常年有绿树芳草环护,故道林涛相伴。墓前高耸的青灰色碑亭上已苔痕斑斑,如泣如诉的碑文,记录着一段悲壮惨烈的往事。  1940年春节前后,当时驻邯郸、临清、冠县、馆陶、邱县、曲周、威县的侵华日军及伪军共5000多人,对我鲁西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我抗日先遣纵队一团三营十连在营教导员孙树声、连长王德林的率领下,转战数日,伤亡过半,终未能突出重围,最后退到卫河西赵官寨一座土楼上,坚守抗敌。日军久攻不下,纵火焚楼。英雄们宁死不屈,纷纷高呼口号,跳入火中,壮烈殉国。  事后,当地百姓收敛烈士遗骨62具,合葬于此。半个世纪以来,每年清明时节,杨柳吐絮,梨花盛开,四乡百姓纷纷来此,祭奠英灵。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故道林海

  冠县是全国最大的毛白杨繁育基地,五大林场绵延分布着12万亩伟岸的白杨林。沟渠路旁,白杨耸立,总长度达l万公里。可以毫无夸张地说:白杨林,给冠县以和风、细雨、更充足的氧气和更碧蓝的天空,白场林,是冠县的骄傲,是一道壮观的风景。  百里黄河故道,便是苍茫葱郁的白杨-。这里,草干沙软,林密风柔,空气清新,沁人肺腑。-四季风光好,淡妆浓抹总相宜。  -听涛  -之游,最诱人的莫过于听涛。在绿荫森森之中,选一方茸茸细草,席地而坐,便可欣赏这大自然的音响。稍有风来,杨林便开始细语,亿万片叶子,便会轻轻拍起巴掌,响起一片细碎的“哗哗”声,让人听了,气静神闲。一旦大风刮起,铺天盖地“呜呜”声便会响彻密林,它时高时低,时急时缓,在天地间轰响却并不震耳,在你周围呼啸却并不尖利。闭上眼睛,似置身大海,四周正狂风怒号,巨浪排空,整个大地也仿佛在悠然起伏。此时若登高眺望,便可见茫茫-,绿浪起伏,林中建筑,时隐时现,如海中礁石,景色十分壮观。  白杨异趣  -畅游,中途不妨稍作休息,细细观赏身边的白杨,望看它那挺拔的身姿,人们便会沉醉在散文名篇《白杨礼赞》的意境之中,对文学家茅盾歌颂白杨的名句交口称赞。其实,毛白杨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趣特点。  眼睛。毛白杨最吸引人之处,是它身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眼睛”。这些树枝脱落留下的疤痕,和人的眼睛维妙维肖。它们不但形状各异,而且神情生动。人眼所能表达的七情六欲,在白杨树的“眼睛”中都可找到。它们有的怒目而视,有的惊恐万状,有的脉脉传情,有的含泪欲滴,有的凝神静思,有的充满盼望,还有的大而无神,茫茫然若有所失。这些奇异的“白杨之眼”,常使人浮想联翩。按照“喜、怒、哀、乐、惊、忧、思、盼”这八种表情去寻找“眼睛”,是游客常玩的游戏。  杨絮。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写过“柳絮词”。其实,柳絮和杨絮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还在春寒料峭时,毛白杨已将胡须一样的花絮挂满了枝头。接着,便撒下漫天的白絮来,如羽似棉,飘飘摇摇,忽东忽西。它有雪花的洁白,雪花无它的轻柔。游客在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中,却又扑面不寒,沾衣不湿,兴高采烈地看杨絮在地上“一团团,逐队成球”,虽有“落满头面,直入口鼻”的小麻烦,仍不失为白杨林中一大乐事。  杨树夫妻。毛白杨雌雄异株,但人们常常难以分辩。有心人则可以从皮色、树形上猜出八九:谁为“夫”,谁为“妻”。据专家讲,那漫天飘飞的杨絮,均为雌树所生。雌树开花,迟迟不落,直等将她的亿万“子女”送出家门。而雄株花开,只有几日潇洒,便“杨花落尽子规啼”了。在-深处的一小片荒地上,有一丘孤坟,葬着一对痴情男女。坟旁两棵白杨,相伴而立。一雌一雄,树上“眼睛”分外生动。热恋中的情侣,常来此看“眼睛”,猜雌雄,以定情缘。  百鸟天堂  白杨-,百鸟天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田间林中再没有使用剧毒农药,鸟儿们便无忧无虑地在此繁衍生息起来。清晨,林中薄雾未散,鸟儿们便开始啁啾争鸣。它们或跳跃于枝头,或追逐于林间,或齐上高空,盘旋而去,如一片轻云;或一齐归巢,宛转啼叫,闹出一片喧哗。杜鹃、喜鹊、靛颏、山雀及不知名的鸟儿成千上万,栖息于这片乐园,它们色彩斑斓的羽毛,清脆悦耳的鸣叫,活泼灵动的身影,以及齐飞齐落的壮观场面,成为-又—道诱人景观。  霜林秋色  -的秋景,别具一番魅力。当气爽秋高,寒露初降,绿浪滔滔的-一下便改变了颜色:抬头黄叶如金,将阳光过滤得温暖而明亮,低头霜叶铺地,踩之沙沙有声。各种杂树的叶片,红、橙、棕、褐,五彩纷呈。林中果园里,珊瑚珠般的山楂、紫玛瑙般的葡萄、少女脸庞般的苹果挂满枝头,点缀着霜林秋景。此时,林外虽是寒意渐浓,这里却到处一片暖暖的色调。秋风起处,天上北雁南去,林中落叶纷飞,此时-又是一种情调。  雪压寒林  严冬降临,游客渐稀。殊不知冬天的-绝非无景可观,那种苍茫、雄浑、肃穆、静谧的气象非其他季节可比。登上高处,俯瞰-,天苍苍,林莽莽,一望无际。若有幸遇上“雾凇”,整个杨林银装素裹,变成玉树琼林。人行其中,如入仙界。大雪过后,这里便成为真正的“-雪原”。白皑皑的雪,青苍苍的林,对比强烈,肃穆庄严,宛然名家笔下的水墨长卷。  游览提示:故道-位于县城西5公里,沿329国道西行至唐寺林场西,再向北入故道。沿林间公路北行,从冠县—北馆陶公路返县城。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冠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清泉街道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崇文街道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烟庄街道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贾镇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桑阿镇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柳林镇 武训纪念馆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清水镇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东古城镇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北馆陶镇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店子镇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范寨镇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斜店乡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梁堂乡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定远寨乡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辛集乡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甘官屯乡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兰沃乡 中华第一梨园 冠县清逸生态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万善乡 冠县清逸生态园 中华第一梨园 武训纪念馆 聊城马颊河 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 冠县犇犇生态园 鲁西北地委旧址 冠县联民玫瑰园 萧城遗址 马颊河度假村 元好问纪念馆 冉子墓 六十二烈士墓 故道林海

冠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