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石佛山 | 石佛山位于郎溪县姚村乡境内,主峰353米。石佛山又称石佛岭,山势峻峭,白云缭绕,山巅有三巨石,高三丈许,形似石佛。传说唐开元七年(719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后称地藏菩萨)年轻时出家为僧,渡海入唐,云游四海,寻找卓锡(和尚居留-处)。一年金秋,来此见山顶三块巨石,犹如三尊大佛,拟在此处卓锡,便向樵夫询问此山名称。樵夫答曰:“这大佛手起能撑住三十三尺云层,人谓之曰‘石佛撑云’。”王子思道,佛头是不能作卓锡的,便离开去别处寻找卓锡处。 山之北坡悬崖陡峭,山之南坡平缓易登,山顶有一块平地。山上苍松翠柏绿竹成林,怪石、危石嶙峋,千姿百态,其大如屋,比比皆是,此危石皆年久风化而成,构成奇观。世人概括为十大石景:“撑云石”、“和尚石”、“-石”、“蟾鸣石”、“金龟石”、“木鱼石”、“墙壁石”、“七丈石”、“蟠桃石”、“箱柜石”。山顶石丛中高丈余的“-石”,既像仙桃,又如坐佛倾斜在别的石块上,山风稍大,此石晃动不已,俗称“风动石”。游人手摇此石,同样晃动不停,又称“活石”。 南坡上巨大长方形的蟾鸣石,又名三脚石,悬临于光滑石壁之上,给人以一触即落之感,但走近用力推动,却稳如泰山。“七丈石”是登山途中临近山顶一排最大的巨石,形似铜墙铁壁,每当风和日丽,天高气清,攀登其上,举首远眺,南漪湖波光帆影,郎溪、广德、宣州的阡陌交通和山川田园尽收眼底。 山顶清初曾建有慧明禅寺,砖木结构,前后二进,共99间。雕梁画栋,错采镂金,古朴典雅,建筑宏伟。清和民国年间是皖东南的小佛教中心,俗称 “小九华”,一年四季,邻省邻县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香客商贾俱来,热闹非凡。寺西原建有古老的戏台,台的正面是梯形戏场。寺门5米处有银杏3株,现存一雌一雄两株,高数十丈,胸径2尺多,树冠亭亭如盖。树边有一口泉水,清沏碧透,久旱不涸。 石佛山 |
福寿岛景区 | 郎溪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交通十分便捷。318国道、214省道穿境而过,可以方便、快速地连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和沪宁高速公路,宣杭铁路途经县境,县城距南京禄口机场仅80公里。风景区以湖面和湖积平原为主,以及少量的岗地,风景区平均高度在6.5——20米之间,其中水面在6.5 米左右。南漪湖节制闸建成后,水位稳定在8.5米,陆地基本上在15——20米之间,最高不超过30米,处在全县最低区域。 风景区的气候属于北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全年平均气温为 15.9℃,7月平均温度为28.5℃,2月平均温度为2.9℃,极端最高温度为40℃,极端最低温度为-16℃,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常年最多的风向为东南风,其次为东北风,相对湿度为76% ——82%。南漪湖当水位在8.5米时,蓄水量为3.5亿立方米,是县境内沿湖地区引灌的重要水源。 具体位置:县城境内 咨询电话:0563---2271008 |
高井庙森林公园 | 高井庙森林公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高井庙森林公园----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中国绿茶之乡”——郎溪县城东南方,距县城10公里,面积近2万亩,周围与南丰、十字及国营十字铺茶场为邻,此地因有一古井和古庙而得名。古井水质清冽,水位高,天旱不退,为当地一大奇观;古庙三间,建于康熙年间,1972年拆除,现存遗址。 景区内树高林密,遮天蔽日,千姿百态,袅娜婆娑。林场最高处有一重阳木,高16.5米,胸径0.85米,冠幅22米,形如巨大蘑菇,晴朗天气,十余里外可见,实属珍稀树木。林场桐子山春夏季节更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美妙意境。境内树木品种多样、环境优美,为白鹭、扬子鳄等珍稀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场所。高井庙森林公园不仅发挥着公园生态公益林的效能,也是人们节假日休闲、旅游、娱乐的天然理想场所。 具体位置:座落在郎溪县城东南方,距县城10公里 |
天子湖风景区 | 天子湖风景区该区位于郎溪县城以南35公里处,属黄山余脉。这里山势峻峭、竹木葱茂,是以石佛山和天子湖为中心,以宗教文化、湖光山色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一佛撑云石抱寺,两湖襟月水环山”。“天子湖”、“红旗湖”相映成趣,两万亩湖面半岛众多,水鸟成群。湖畔的天子包、天子门、古栈道、状元凹、晒经台、鬼门关、螃蟹岭等各有典故。 这里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构成奇、险、怪、趣的奇观。著名的有:撑云石、和尚石、风动石、蟾鸣石、蟠桃石、金龟石、卧牛石、照壁石、试剑石等,特别是“风动石”,此石重达三十余吨,堪称“天下一绝”,绝在乍推即动,再推不移,为游人叹为观止。区内慧明禅寺在皖东南知名度很高,地藏殿、盘龙寺、大悲楼、祖师殿等寺庙气势恢宏,素有“小九华”之称。 具体位置:天子湖风景区该区位于郎溪县城以南35公里处 咨询电话:0563---2611488 |
伍员山 | 伍员山景区。以伍员山主峰为主,包括伍员山、子胥庙遗址、伍相祠遗址、古井、岗南乡伍牙山林场、跑马道、野生动植物、灌木丛等。距县城30公里。古代伍子胥(伍员)足抵郎溪的故事,多发生于此,人文景观极为丰富。 古代郎溪县八景之一的“伍牙飞翠”在景区内。因伍子胥与此山结缘之故,又有“山色凝烟翠欲流”的美景,自然就人杰地灵了。据《县志》载,自唐、宋以来,有四方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来此山观光,并吟诗作赋。如明代贵州左布政使宗玺有一首《登伍牙山》诗吟道:“肩舆独上伍牙山,古木苍藤几百年。日漾飞流横射目,云蒸峭壁直擎天。人看鸟背惊还灭,路转羊肠断复连。东海望来才咫尺,乘槎耐可问群仙”。 具体位置:郎溪县东北部 咨询电话:0563---7950002 |
龙须湖风景区 | 须湖风景区位于郎溪县城关东北部5公里,距南京市、溧阳市天目湖景区仅1小时路程。龙须湖水库丰水期水面面积可达266.8万平方米,水库总库容325万立方米,是一座具防洪、供水、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中型水库。龙须湖风景区是以龙须湖水库为中心、四周丘岭环绕的景区。 远看景区,烟波浩淼的龙须湖犹如一块翡翠镶嵌在蜿蜓起伏的峻岭之中。近看景区,湖边亭台楼阁让人感受分外惬意,特别是湖水荡漾的浪花、湖面吹起的清风,更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湖中心600平方米飞来岛如一叶漂浮湖面小舟。该区1998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名胜风景区。 具体位置:龙须湖风景区位于郎溪县城关东北部5公里 咨询电话:0563---7021002 |
南漪湖景区 | 南漪湖是安徽宣城市境内的天然湖泊,丰水期总水面积可达32万亩,三面环山,湖内有九嘴十三湾,其中南姥咀半岛直伸湖心,形如游龙,气象万千。南漪湖分东西二湖。西湖盛产河蟹、青虾、鳙鱼、甲鱼;东湖鱼群畅游,水鸟翔集,碧波荡漾,湖光潋滟,环境优美,水质良好,保护着湖区的生态平衡。南漪湖的鱼、虾、蟹、鸟、雁等水产野禽资源极其丰富,尤以出产银鱼、螃蟹享誉海内外。并被国家列为河蟹出口基地。 自古南湖有“日产斗金,夜生斗银”的美誉。湖中资源极为丰富,盛产各种鱼类及菱、藕及野禽等,尤以青虾、河蟹、银鱼、毛刀鱼四大特产而闻名。不仅行销国内,还名扬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各国与地区。为此日本商人特意投资在南半城镇建立一座五十吨的速冻库,目的是要收购南漪湖产的银鱼。南漪湖银鱼鱼体细长、光滑、透明,其肉鲜嫩味美,营养丰富,可谓鱼中之珍品。章孺觉专咏南漪湖银鱼的词中描述:“锦浪银鱼二寸纤,柳阴缯歇午风炎。明朝解网城中市,但换帛刀不换缣。” 昔日宣城十景就有“南湖落雁”一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到南漪湖游览,多有诗咏。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有《南湖春早》、《南湖晚秋》。史载白居易曾经尽兴泛舟南漪湖。登临敬亭向东眺望,可以看见大片烟岚缥缈的水域,就是湖的倩影了。有诗赞美道:“风回云断雨初晴,反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还有:“问旧时荷花,问当年绿萍,沿着记忆的田埂,一个趔趄,依稀扑进桃花渡。”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于1939年3月4日所写《由宣城泛湖东下》一诗也广为传诵。所以南漪湖在历史上也是广为人知的。 南漪湖的历久弥新,有着古老而神奇的传说。南漪湖原本就存在,只是规模没有现在这样浩瀚、阔大。当年富甲江南的沈万山因为得罪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军师刘伯温借治理水患之由,遂修筑“东坝”,淹没了沈万山的三十万亩良田而大大拓展了湖面,为南漪湖注入了新的生命。后人在枯水季节依稀可见湖滩上人工修建的石桥、沟壑。 另一种说法是沈万三富有以后,什么都不顾及而且说大话,由于他的田地多,所以言道:我走路不沾天边,吃饭不靠老天,正由于这句话,得罪了老天爷,所以老天爷就将南漪湖压了下去,以惩罚沈万三,所以形成了今日的南漪湖。在渔民中至今还流传着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刘伯温筑东坝时,因切断了水道,惹怒湖中妖魔出来作祟,于是在沿湖的新沟嘴、黄龙嘴、许家嘴、南姥嘴、铁鱼嘴、穆家嘴各建一座宝塔,镇住了六条妖龙。在大金山上有只金鸡也趁乱作怪,刘伯温遂又号令一雄鹰化作山石将其镇住,命她每天凌晨按时报晓,以唤醒湖中渔民下湖作业…… 南湖景色绮丽,鱼种繁多,也是鸟儿的栖息之地,每当秋来临之时,大雁会到这里来,在夕阳下起舞。这就是古人“南湖落雁”之美誉的由来,也是古宣城“十大胜景”之一。所以到南漪湖上赏秋景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并且南漪湖有很多物种都值得去研究。 |
侯村祠堂 | 侯村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侯村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祠堂三进,砖木结构,占地1200平方米。为郎溪县现存最完整、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建筑。该祠为排架式挑梁构造,呈徽派建筑风格。祠内除雕梁画栋、精美的砖雕石刻外,后进南墙保存有四幅完好的彩色花鸟壁画(每幅纵70厘米,横210厘米)。天井内植有两株牡丹,高约1.5米,枝干苍劲,每年开花五、六十朵,花大如碗,艳丽夺目。相传至今已有二百余年,为县内珍稀花木。 |
石佛山—天子湖 | 石佛山—天子湖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石佛山天子湖水利风景区位于安徽宣城市郎溪县境内,依托天子门水库而建。 |
罗市山 | 罗市景区位于居伍员山风景区的北部,以罗市村为中心。利用现有的桑园、板栗园、布朗李子园和古迹上马石等资源,开展农业旅游,并于此购买时鲜农产品。 具体位置:位居伍员山风景区的北部 |
子胥园 | 子胥园景区位于岗南乡伍牙山林场场部一带平缓坡地的灌木丛,为子胥园景区。宜开展休闲、娱乐、野营等活动。 具体位置:子胥园景区位于岗南乡伍牙山林场场部一带 |
建平镇土墩墓群 | 建平镇土墩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平镇土墩墓群位于郎溪县建平镇钟西、钟新行政村,北距县城约 7千米。 建平镇土墩墓群发现于 1985年。2005、2007年当地文物部门对新华村东北的 4座土墩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墓群东西向呈一线排列,分布面积约 5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已清理的 4座墓葬,三座土墩墓外观都呈圜丘状,坐落在斜坡之上,呈三角形分布,最远相距 100米。封土平地起堆,未加夯实,没有墓坑,亦无葬具。出土青铜鼎 1件,鼎腹遍饰水鸟纹,此外还出土有豆、罐等陶器。墓地中还采集到印纹硬陶的陶片。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建平镇土墩墓群的建造年代为西周中晚期至东周时期。 土墩墓是长江下游地区西周、东周时期吴越人的特有墓葬形态。建平镇土墩墓群保存良好,对研究吴越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龙川风景名胜区 | 龙川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川是坑口村古称,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古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 距绩溪县城约10公里,是一个古老的徽州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绵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现,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龙川,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山环水绕,景色秀丽。龙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东耸龙须山,紧依登源河,南有龙川汇集,西偎凤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独具特色。东晋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歙州,爱其风水胜迹,于咸康三年(公元337年)举家迁于此。 龙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尤其到了明代,该村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曾有10多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60年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村内现有“龙川胡氏宗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宪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村东的龙须山,因盛产造纸原料龙须草而得名。山中多奇松怪石,珍禽异兽,山岭陡峭,古道崎岖,飞瀑流泉。上有龙台悬岩、石门洞天、仙人石屋、云崖石梯,西峰山腰有龙峰禅院、古樵庵,西麓有山间庵、宗宪墓、胡富墓等遗址,是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宗教旅游的绝好去处。 坑口村静谧地躺在四面环山的一个小盆地里。清澈甘美的登源古溪沿村东由北蜿蜒而南。据《龙川胡氏宗谱》记载:始祖胡炎,原居山东青州濮阳(今属河南),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18年),刺封散骑常侍兼中领军随元帝南下,镇守歙州(今歙县)。后于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元月,与绩溪华阳女王氏结为连理,并于两年后迁居此地。坑口村“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登源河)蜿蜒而来,羡其山水清丽,便卜龙川之口荆林里聚族而居”。 经1600多年,传至当今的“锦”字辈,计历48世。说坑口村的古建筑,得先说宗祠。龙川胡氏宗祠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有关专家赞誉是中国古祠一绝。游人到此都要欣赏一番。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大修。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露台、门楼、庭院、廊庑、享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令人有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之感。 它的木刻花雕独树一帜。越过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进(即正厅),乃是族长举行祭典的大堂。它由14根直径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柱基采用枣木刻成莲花瓣托、架着大小54根冬瓜梁,结构为抬梁和穿斗式相结合,显得威武壮观。正厅的每根屋梁,两端皆椭圆形梁托,梁托上雕刻着彩云、飘带,中间分别镂成龙、凤、虎,檩上镶嵌片片花雕,连梁钩均刻有蟠龙、孔雀、水仙花、万年青,仰首凝望,玲珑别致。正厅两侧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别具一格。两侧各10扇落地窗门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为主体图案,花形千姿百态,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绽;有的亭亭玉立,随风招展,有的平铺水面,舒展如画,无一雷同。更令人可爱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荡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鸟翔蓝天,鱼潜水底,鸭戏碧波,还有蛙跃荷塘,鸳鸯交颈,把整个荷群画面描绘得生动逼真,妙趣横生。 |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泾县城西25公里的云岭地区。云岭是黄山的余脉,海拔500多米。在云岭与四顾山之间,形成了一条东西长15公里的山冲,其间分布有罗里村、汤村、高岭村、新村、南堡村、章家渡、中村等30多个自然村庄。1938年7月1日,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地区后,军部司令部及其下设机构就设在以罗里村为中心的许多村庄里。至1941年月4日撤离,新四军军部在云岭3年之久。 1937年12月,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我党在湖北汉口建了新四军军部。1983年1月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新四军,由北伐名将叶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昂为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为政治部正、副主任。同年2月,军部移至安徽皖南歙县岩寺,完成了全军集中整编的任务。5月,军部又移至南陵土塘村,7月进驻云岭。直至皖南事变前夕,当年军部包括司令部、政治部、教导总队、占地服务团以及有关后勤单位分设在云岭地区的罗里、南堡、中村等13个自然村内,共计有房屋130多幢,全部系利用原来的居民用房。现收归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管理的旧址有7处。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近现代八大重要史迹之一。陈毅同志于1963年亲笔题写了馆名。我们将一同跟随《畅游天下》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岭新四军军部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做一趟红色之旅,去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追忆和凭吊英烈们的革命业绩。 纪念馆现保护的旧址点有:军部司令部、军部会堂、修械所、政治部、教导队、战地服务团,共央东南局、烈士墓、叶挺桥等十处,并新增了《云岭碑园》、叶挺铜像广场、辅助陈立专题展览等设施。馆内现存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 七十年代以来,邓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视察泾县,参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2001年5月21日,-总书记亲临泾县视察,参观了泾县宣纸厂和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并欣然题词题字,勉励泾县人民要力发扬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精神,“进一步努力将老区发展好”。 泾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8至1941年,0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驻扎泾县云岭,-、陈毅、叶挺、项英、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铁军驰聘大江南北,抗日救国。泾县茂林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七千余名新四军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长眠在东流山下。 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泾县城西25公里的云岭,1938年7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由歙县岩寺移驻于此地。军部各机关分布在云岭与四顾山之间长达15公里山冲的13个自然村里。军司令部设在罗里村,旧址原为两座地主庄园,一叫“种墨园”,一叫“大夫第”,由七十一间民房,一座楼房和一座小花园组成。叶挺、项英、周子昆均住此。-副主席来云岭视察时,也下榻“种墨园”。 军部大礼堂设在罗里村西一公里外的陈氏宗祠,建筑面积达2900平方米,前厅木架舞台,是军部召开各种大型会议和演出节目的场所。-副主席曾在这里作《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重要报告。现为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革命文物陈列室。 军部修械所设在罗里村西一公里处的关帝庙内。该庙造型美观,屋舍宽敞,大殿前有雕刻精美的花戏楼,墙上留有抗日标语多处。 0中央东南局设在云岭山麓丁家山村,居址是一幢三间两厢的居宅,如今旧址保存完好。 距罗里村一二百米的叶子河上,有一座横架河上的小桥,这就是叶挺桥。叶挺桥原是村民用几根小树料临时搭起的小木桥,行人极不安全。新四军军部驻此后,叶挺军长亲自指挥设计建造一座崭新的平板桥。村民们深感叶军长关心民疾的情怀,将原桥名改为“叶挺桥”。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敬亭山 | 敬亭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位于宣州城北5公里的水阳江畔。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仿古建筑门坊矗立山口,门坊上刻有楚图南题写的“敬亭山”三字和书法名家书写的李白、陈毅的诗作。门坊内筑有李白雕像,迎门而立,飘然欲仙,昭亭湖内筑有昭心亭,湖面荡漾着各种花式的小游艇。湖边小道可直达双塔寺风景区。由双塔而上,三月,梨白桃红,油菜花一片金黄,置身于此,如入画境。俄而,山势渐高,林木茂密,由古昭亭坊拾级而上,步完竹海小径,是绿雪茶社,再盘山而上,便可登太白独坐楼。此地是敬亭山景观荟萃之处,翠云庵、绿雪茶社近在咫尺,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满山遍崖。若乘兴登临山顶,极目远眺,东北的南漪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山下的水阳江蜿蜒曲折,百舸争流;南边江城如画,高楼林立;北边田畴沃野,一览无际。 兴建中的弘愿寺,依偎于敬亭山南麓;地势高朗,林密风疏,群峰环抱,一江绕萦,天然之佳地也!弘愿寺前身广教寺,为唐大中年间黄檗禅师创建,历代高僧辈出,化导普广,近代毁于战火,唯存宋代“双塔”,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经省市两级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恢复重建,移迁新址,更名为“弘愿寺”。 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名士所偏爱,留下大量吟诵。“江山也要才人捧”,敬亭山从此名闻中外。自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以来的1000多年间,敬亭山便成为“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地。谢眺在这里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兹山亘百里,合背与云齐”等佳句名篇,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唐诗人李白写敬亭山的诗有45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历代文人追寻谢、李的足迹,纷纷上敬亭山挥毫泼墨,自唐至清,有300多位书画名家在此留下近千篇作品。游山时在“太白独坐楼”小憩片刻,品一盅“敬亭绿雪”名茶,管教你灵感顿生、文思泉涌。陈毅同志曾经写过一首吟咏敬亭山的诗篇:“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 敬亭双塔具有宋代宝塔的韵味,又较多地体现唐代宝塔的传统风貌。两塔均为四方形,高均约20米,各有7层。东塔比西塔略大,每面2.65米,西塔每面2.35米。两塔底层三面设门,东塔东面和西塔西面不设济,以上各层的四面开门。塔外壁间或用佛像砖砌成,现在仍可以见到东塔第5层佛像4对。塔的飞檐为砖木结构,内楼为木板。塔檐有华拱出跳,墙面嵌有宝相花,呈现出佛教特有的庄严气氛。塔底座有白色浮雕,中心无塔心柱和其他建筑装饰。古塔在全国尚属稀有,历为古建筑家的重视。两塔的第2层内壁均横嵌着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书正楷碑刻-《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其文末有“元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贡拔黄州团练副使眉阳苏轼书以赠宣城广教院横上人”的署款。苏轼的墨迹,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
太极洞 | 太极洞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太极洞早在2000多年前即是人们游览理想场所,“太极洞”三个字系明代广德知州吴同春于万历寅年四月题书。传太上老君,云游名山大川,途经此洞,流连忘返,石化仙容,长留洞中,故有“只缘此洞奇天下,流连忘返数万年”的诗句,太极洞因以得名。 自汉唐以来,便有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等游人踪迹。汉光武刘秀、明太祖朱元璋、清乾隆帝三代皇帝到洞巡游过,并有遗踪依稀可寻,宋相范仲淹留有墨宝“跫然岩”。明代吴同春游历时的碑刻。明代冯梦龙把“广德埋藏(太极洞)、钱塘江潮、雷州换鼓、海市蜃楼”称之为天下四绝。 宋、元、明、清、民国,诸多名人倾慕而至,他们挥毫于青史,题刻于岩上,在太极洞天壁上和洞内摩岩石刻上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华章。查明赞誉太极洞的有十首古诗和一万余字的三篇古文游记。太极洞亦是南宋岳飞抗金的古战场之一,这些充分说明了太极洞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1986年,在洞内发现古陶残片,脊椎动物化石等。据考古学家考证为十万年前葛氏斑鹿化石和人类活动的遗迹,为古动物学、古人类学和古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资料和场所。同年,对外开放,景区先后对设施、服务配套等体系进行完善,已形成综合性旅游区。 2008年,组建太极洞风景区管委会,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副处级建制。 地理位置 太极洞座落于广德县城东北新杭镇桃园村境内的石龙山腹部,距县城38公里,中心位置约在东经119°60’、北纬31°12’。与江苏省宜兴县,浙江省长兴县田地搭界、山水相连、互为穿插交错。整个太极洞游览区洞外面积2平方公里,均为低山或岗地组成,洞门两侧低丘绵延。成“八”字形向展开,洞的四周群山环抱、大小山峰20余座。三州山(三界山)异峰突起,海拔高512.9米。 景观 单象景观 以“单象”命名有“太上老君”似白发苍苍,合掌诵经的老人,“槐荫古树”似树干挺拔、枝叶繁茂的古树,“仙舟覆挂”似底面朝上、高悬半空的小舟,“双塔凌霄”似上下倒置、基座入云的古塔,“金龙盘柱”似祥云缭绕、长龙缠裹的玉柱,“洞中黄山”似雄伟峻峭、秀丽奇幻的黄山。以上“六奇”即以“单象”命名。 群象景观 以“群象”命名有“万象揽胜”为太极洞最大厅“万象宫”的奇景,其景物荟萃,气象万千。“太极壁画”为太极洞回廊两侧石壁上的奇景,它像众仙聚会、雄师出征、沙场交兵、困兽争斗等。“壶天极目”为太极洞“壶天宫”钟乳石的奇景,其吊顶悬空,姿态万千。以上“三奇”即以“群象”命名。只有“滴水穿石”例外,其名揭示了兔形石上小孔的成因,是以“成因”命名。这一奇观还被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一篇名为《滴水穿石的启示》的议论文引用。 太极天壁 太极天壁即石龙山前山景区。由实相院后小路登山,或在出洞口沿石级西行均可到达。这一带山花烂漫,野趣盎然。特别是摩崖石刻,随处可见,皆古今书家题刻。石刻字体各殊,内容各异,太极天壁长约二百余米,沿路步步有景。著名的有天游亭、一览亭、吕蒙晒书处、乾隆弈棋处,岳飞试剑石、岳飞题壁记、观音岩、天下四绝摩崖大字等等。岳飞题壁记全称是《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记载岳飞行军途中,经过广德金沙寺,壮怀激烈,题壁明志。金沙寺在广德东亭乡,这里的摩岩石刻,据考是明代移刻于此。颇有史料价值。“天下四绝”四字,每字径丈,遵劲壮观,很远都能看见。 两仪宫 两仪宫是游人进洞后的第一洞厅。高旷宽广,可容数千人。两侧有巨石夹峙,右为狮峰,左为象峰。威武壮观。迎面石壁上有明代广德知州吴同春所书“二仪攸分”石刻,因而得名。《易经》上说:“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无穷”。正好点明了太极洞的溶岩结构,一洞分二洞,大洞套小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山,洞中行舟,洞洞相通。 长乐园 太极洞又名长乐洞,洞外新扩建的人工园林故名“长乐园”。长乐园占地约200亩,新建的楼台廊榭面积约3500平方米。1995年3月动工,1996年10月对游人开放。太极洞的湖光景区更开阔。 云境宫 进入“铜关”即云境宫,宫内有广德知州吴同春题写的“同云别境”石刻,云境宫据此而命名。云境宫内罕见的景观是“仙舟覆挂”。长近百米的巨石,象一艘倒扣的大船,凌空悬在头顶,又象一条人工开的石巷,深邃莫测。 洗砚池 太极洞洞门正面自然开成一片开阔开坦的谷地,谷地中内有一砚池湖,水面面积约1.8万万平方米,洗砚池据传是宋代名臣范中淹游太极洞题字后,在此涤砚的池塘,因此而故名洗砚池。池边有一小岛,临水有石碑一座,上 书范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湖心另有一小岛,岛上竖一石碑,碑阴碑阳各有“古砚池”三字,分别为书法家刘夜峰和已故书画叶村所书。两座小岛均有曲桥相连。 壶天宫 壶天宫是一座晶莹明彻、幽深奇丽的“地下钟乳博物馆”,这里的钟乳石,最绚烂、最集中。太极洞外景物优美,古迹众多。景物有绵延起伏的山峦,野趣横生的竹海,鸡鸣狗吠的村舍等。古迹有东汉刘秀避难的“卧龙桥”,三国吕蒙发令的“将军台”,北宋范仲淹涤砚的“涤砚池”,南宋岳飞明志的“剑峡石”等。 八曲瀛洲 八曲瀛洲以水景为主,俗称水洞。游人登舟后即进入地下河。这条地下河长750米,有八个大湾。水弯景移,移舟换景,故名。游人在船上恍若进入一巨大“水巷”,上下左右都是巨大溶岩,岩缝中伸出奇形怪状的石钟乳,有时得俯身而过,此处水清见底,银河神灯、倒挂金钟、银河牡丹、天门闸、金银滩等小景。 雪窦宫 古人游记中,记载有“大雪窦”、“小雪窦”等景名,即在此处,雪窦宫故据此而命名。雪窦宫除“白石天成”的大小雪窦外,最壮观的景点是“双塔凌宵”。两座钟乳石塔巍然并立,一塔15米,另一塔高13米。四周凌空,险不可攀。 玉琼宫 玉琼宫宽敞高大,溶岩瑰丽。玉琼宫内的玉田、盐滩,也很奇特,尚有天湖,凌宵殿诸景,令人几疑置身南天门外,玉琼宫宽敞高大,溶岩瑰丽。其中“金龙盘玉柱”。两米多高的玉柱,拔地而起,晶莹透明。玉柱上有金龙盘绕,俨然天门华表。云境宫的“水滴石穿”是常年滴水,下面滴水成潭;而此处的“金龙盘玉柱”却是碳酸钙日积月累,亿万年后形成“玉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