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宣城市 >> 泾县

泾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泾县城西25公里的云岭地区。云岭是黄山的余脉,海拔500多米。在云岭与四顾山之间,形成了一条东西长15公里的山冲,其间分布有罗里村、汤村、高岭村、新村、南堡村、章家渡、中村等30多个自然村庄。1938年7月1日,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地区后,军部司令部及其下设机构就设在以罗里村为中心的许多村庄里。至1941年月4日撤离,新四军军部在云岭3年之久。  1937年12月,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我党在湖北汉口建了新四军军部。1983年1月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新四军,由北伐名将叶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昂为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为政治部正、副主任。同年2月,军部移至安徽皖南歙县岩寺,完成了全军集中整编的任务。5月,军部又移至南陵土塘村,7月进驻云岭。直至皖南事变前夕,当年军部包括司令部、政治部、教导总队、占地服务团以及有关后勤单位分设在云岭地区的罗里、南堡、中村等13个自然村内,共计有房屋130多幢,全部系利用原来的居民用房。现收归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管理的旧址有7处。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近现代八大重要史迹之一。陈毅同志于1963年亲笔题写了馆名。我们将一同跟随《畅游天下》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岭新四军军部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做一趟红色之旅,去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追忆和凭吊英烈们的革命业绩。  纪念馆现保护的旧址点有:军部司令部、军部会堂、修械所、政治部、教导队、战地服务团,共央东南局、烈士墓、叶挺桥等十处,并新增了《云岭碑园》、叶挺铜像广场、辅助陈立专题展览等设施。馆内现存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  七十年代以来,邓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视察泾县,参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2001年5月21日,-总书记亲临泾县视察,参观了泾县宣纸厂和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并欣然题词题字,勉励泾县人民要力发扬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精神,“进一步努力将老区发展好”。  泾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8至1941年,0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驻扎泾县云岭,-、陈毅、叶挺、项英、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铁军驰聘大江南北,抗日救国。泾县茂林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七千余名新四军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长眠在东流山下。  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泾县城西25公里的云岭,1938年7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由歙县岩寺移驻于此地。军部各机关分布在云岭与四顾山之间长达15公里山冲的13个自然村里。军司令部设在罗里村,旧址原为两座地主庄园,一叫“种墨园”,一叫“大夫第”,由七十一间民房,一座楼房和一座小花园组成。叶挺、项英、周子昆均住此。-副主席来云岭视察时,也下榻“种墨园”。  军部大礼堂设在罗里村西一公里外的陈氏宗祠,建筑面积达2900平方米,前厅木架舞台,是军部召开各种大型会议和演出节目的场所。-副主席曾在这里作《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重要报告。现为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革命文物陈列室。  军部修械所设在罗里村西一公里处的关帝庙内。该庙造型美观,屋舍宽敞,大殿前有雕刻精美的花戏楼,墙上留有抗日标语多处。  0中央东南局设在云岭山麓丁家山村,居址是一幢三间两厢的居宅,如今旧址保存完好。  距罗里村一二百米的叶子河上,有一座横架河上的小桥,这就是叶挺桥。叶挺桥原是村民用几根小树料临时搭起的小木桥,行人极不安全。新四军军部驻此后,叶挺军长亲自指挥设计建造一座崭新的平板桥。村民们深感叶军长关心民疾的情怀,将原桥名改为“叶挺桥”。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城泾县桃花潭

宣城泾县桃花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桃花潭景区,位于青弋江上游的泾县陈村镇境内,距县城34公里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  桃花潭之所以有名,历来说法不一,有云:古人风于澄泓苍霭,如入《桃花潭记》所述之武陵源,古名之。而桃花潭之所以著名,则是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遂修书一封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来,汪伦便据实以告之:桃花者,实为潭名:万家者,乃店主姓万。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忤,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辙晶莹,翠峦倒映,李白与汪伦诗酒唱合,留连忘返。临别时在踏歌古岸,李白题下《赠汪伦》这首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今,诗仙、豪士逝者如斯,但桃花潭却因之流芳千古。潭边至今有汪伦墓碑文“唐史官汪讳伦也之墓“相传为李白所题写,其真伪已无从考证。  桃花潭所在陈村镇,古称南阳镇,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镇内有保存最完整的皖南古民居群,计有明清建筑700余处。其中翟氏大宗祠是陈氏大姓翟氏宗族的祭祀之所。据记载,翟氏宗族明清两代,共有十五人荣登进士,举人上百,秀才上千。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忠孝堂”前后三进,占地千亩,建筑材料均为楠木,汉白玉石,雕和木雕世所罕见,被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华第一祠”。  文昌阁建于清乾隆32年,共三层,八角。一至三层分别高悬“盛世文明”、“文光射斗”、“共登云梯”匾额,是昔日翟氏宗族文武理学的丰碑,由于造型秀丽典雅,也是著名的景观之一。此外,诸如怀仙阁、万姓义门、鞑子楼、抚风会馆、司马第等古建筑也都有着十分重要性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陈村镇在1989年至1993年对桃花潭景区的人文景观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和修葺,并建造了“梦潭轩”古文物陈列馆,将收集整理的桃花潭历代风景名胜文史资料、名人题匾、古刻、石碑、木雕陈列其中。如今,“梦潭轩”业已成为桃药潭景区一个新的景点。  溯桃花潭水而上,就是皖南山区最大的陈村水电站,登上电站大坝,极目远眺,面对的就是文明于世的“黄山情侣”太平湖,与黄山一衣带水,可乘游艇直达黄山脚下。湖面碧波万顷,翠峦千重,另是一番景色。湖中的黄金岛,犹如太平湖的掌上明珠,亭亭玉立,岛上森木茂密,鸟语花香,一步一景,如诗如画。宣城泾县桃花潭 宣城泾县桃花潭   桃花潭镇  桃花潭镇是一个有着千年文明的文化古镇(省级保护),全镇总面积86.03km2,南邻旅游胜地黄山,西接著名佛地九华山,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人口13122人。该镇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耕地面积为10800亩,主产水稻、油菜、豆类、花生、芝麻、茶叶,名特产为山药、兰花茶,水产品主产鲤、鲑、翘白、雪花君等名贵鱼,矿产资源为煤、石灰石、石英石等。丰富的物产资源…… 详细++

查济村

查济村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在黄山山脉北部的群山之中,在太平湖北岸,深藏着一个令人称奇的古村落——查济。这里的“查”念“zha”,而不是“cha”。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一座座小桥,潺潺的流水,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庄严肃穆的祠堂,巍巍耸立的宝塔,飘逸的凉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古树,闲散安逸的村民,一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人的心灵。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它破败颓废的沧桑之美,能让人看见中国乡村时代辉煌的历史。  查济是泾县一个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村落,位于泾县、太平、青阳三县交界处,在泾县县城的西南60公里处,查济村四面环山,周围有四门(钟秀门、平岭门、巴山门、石门),二塔(青山塔、如松塔)。三水(岑河、许河、石河)合一,穿村而过,跨河架有平桥、拱桥、洞桥若干。有元、明、清三代古民居100余幢。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0座祠堂、108座庙宇。现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查济村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古宅的门坊、墙裙、柱础上、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气息。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徽式建筑中的“三雕”,那令人骄傲的飞檐木雕、柱础石雕与高大的门头砖雕,在“二甲祠”里被集中展示。  古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山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空的马头状。这些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砖黑瓦,并非是古代查济人没有财力或不具审美意识,明清时期,查济人多在外经商.不乏富商巨贾,且查济文风极盛。查济村周围有四门三塔:钟秀门、平岭门、石门、巴山门;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古朴典雅。这三座塔就是查姓家族为振兴查济文风,而于清嘉庆年间资兴建的。查济人查秉钧、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  那么查济人为什么不把住宅装潢得五彩纷呈呢?原来中国封建社会对色彩的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百姓,纵使有万贯家私,也绝不允许在住宅上使甩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与装饰。但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台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  时至今日,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治桑,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于其中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梁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的查济人民。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前,我们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的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勤劳与智慧。查济

水墨汀溪风景区

水墨汀溪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水墨汀溪风景区位于宣泾公路以南35公里处,从宣泾公路弯进来,一路都是山路,算是“养在深闺中”的景点,游人不多。整个景区是一条峡谷,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为主,流水和竹林伴随着步道,不时能见到瀑布,也有漂流、滑翔伞这样的游乐设施,适合周末休闲游。  景区供游客游览的路程长4.2公里,几乎不用爬坡,即使老年人也可以轻松游玩。你可以坐观光车到最深处,单程10元,然后倒走出来,一路看山看水景色秀丽,运气好的话还能在溪流里发现螈蝾。想要寻求刺激,可以玩一下“南山第一飞”,即吊在滑索下的滑翔伞,参考价60元。“南山第一漂”漂流夏季才有,参考价100元。  景区内的农家乐提供食宿,可以尝尝当地的土鸡等美食,不过餐饮价格偏高。因为周围环境很好,所以如果时间条件允许,建议在景区内住两天,清晨呼吸下新鲜空气,晚上喝喝用南山泉水泡的“汀溪兰香”茶,十分惬意。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皖南事变为烈士陵园位于泾县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而修建,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整个陵园由入口纪念碑、主题广场、主碑纪念广场和无名英雄烈士墓四个纪念性空间序列,配以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有机组合而成。以-亲笔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为中心,结合山形地势,将各纪念建筑组成为一个完整有序、庄严肃穆的有机整体。  陵园入口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阙,以数字寓意新四军的四,七米高隐喻皖南事变悲壮惨烈的七天七夜,形成纪念性空间的第一序列。  进入陵园后,沿台阶向上三十米,是一个不规则的小型广场,正对面的挡土墙上镶嵌着叶飞题写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点明陵园的主题,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二个序列。  从广场右转,建有五十米长的九十级台级的神道,五十米寓皖南事变50周年。九十台阶分为三个层次,寓有当年九千新四军将士分三路纵队东进抗日。沿神道拾级而上,通过神门便进入纪念碑、纪念廊、凭吊广场和无名烈士墓组成的第三空间序列。纪念碑位于纪念广场和神道的中轴线上,高12.36米,宽27米,黑色磨光花岗岩碑面,镶嵌着-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  题词。碑身弧形,舒展高耸,以简洁巨大的形体,象征着先烈们磊落坦荡的胸怀,崇高伟大的献身精神,碑的下方为一尊汉白玉雕刻的花环。  纪念廊里排列着九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都是高低不平的残柱,寓意当年九千健儿大部殉难,只有两千人胜利突围。七个单元的纪念廊和九根纪念柱,还象征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成为七个师九万余人的抗日队伍。  主碑和无名烈士墓组合在一起,同时利用碑身的建筑空间,形成了第四处纪念性空间序列。烈士墓的祭台上,燃烧着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征着烈士的生命之火永不熄灭。  陵园的史料陈列室内有总书记和总理分别为纪念皖南事变五十周年的题词:“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皖南事变殉难烈士浩气长存。”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宣纸文化园

宣纸文化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宣纸文化园位于安徽省泾县,由宣纸古作坊、文房四宝体验园、宣纸及世界纸陈列馆、书画廊(含书画家工作室)、文房四宝与书画市场、古籍印刷与江南民俗园等七部分组成。  宣纸文化园总投资约2500万元,占地近40000平方米。来园观光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到传承千余年的古法宣纸制作工艺,了解纸、墨、笔、砚、扇、纸帘等制作工艺,而且可以亲身体验纸、墨、笔、砚、扇、纸帘的制作。  泾县是中国宣纸之乡,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宣纸用料与普通纸不一样,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重要配料,并配以泾县独有的山涧泉水手工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其生产的宣纸薄如蝉翼,润如青云,不仅具有质地绵韧,纯白细密,光而不滑,密而透光等特性,而且有不腐不蛀,润墨性强,耐老化的特点,宜书宜画,保存长久,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深受书画家的喜爱。  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老先生曾经说过:“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起于唐代,历代相沿。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宣纸在经过最后一道““烘焙”的工艺之后,纸性(好坏及墨色效果)基本已经确定了,这种“后续没有再进行影响纸性”的成品纸,即为宣纸原纸。  加工纸,在原纸的基础上对纸进行改变纸面性质、外观视觉效果等再加工的纸统称——不包括““仅作尺寸大小的裁剪”,具体如:印刷、过矾、打磨。除此以外,宣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书法和写意画用生宣,工笔画用熟宣。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地处安徽省处泾县城西郊,总面积2147公顷,林木覆盖率79.6%。由水西、狮子山、象山、湖山坑、百岭坑和沿江等六大景区组成。公园内峰峦起伏,叠嶂连绵,溪涧潺潺,清脆若弦,碧树修篁,郁郁葱葱,古刹浮屠,气势恢弘,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公园内现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水西双塔、宝胜禅寺、中国宣纸博物馆、“百匾堂”和“三吴”纪念馆  中国宣纸博物馆是全球唯一一座系统展示中国宣纸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内设有“百匾堂”、“三吴纪念馆”和“古陶瓷馆”三个独立展区,充分展示了古城泾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为大观塔,一为小方塔。“两两浮屠耸碧空,青冥如洗矗长虹。光连梵宇昙花洁,彩散诸天贝叶红.只有轻鸢摩绝顶,想多古佛居当中.凌虚欲陟恣遐瞩,藓蚀苔封怅不穷。”清代诗人胡兆殷一首《水西双塔》道尽了千年古塔的沧桑。  大观塔建于北宋末年,外观七层,内12层,平面呈八边形,每边均有砖砌拱门,层层之间以叠涩法砌出短檐并层层出檐。檐下设仿木砖雕斗拱,每层转角处以砖砌出半圆形倚柱.整体上给人以凝重、壮丽之感。内部空间则显得狭小厚重,光线明暗对创造出良好意境.塔身内外壁嵌有石刻128方,是研究皖南宋代佛教建筑不可多得的资料。与太观塔遥相对应的小方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故又称绍兴塔,七层四面,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初营建大观塔一层一面耗资125贯,小方塔一层一面30贯,这也与当时社会的经济环境有关。但古代工匠却巧运匠心,将大观塔建造的宏伟壮丽,小方塔却显得小巧玲珑,让人不得不发自内心地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大观塔和小方塔一起,均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隋唐年间,素有“皖南第一古刹”之美誉,亦享临济宗“黄檗祖师道场”之盛名。唐宣宗李忱为太子时曾在此出家隐居,并写下“长安若问江南事,报道风光在水西”之名句。该寺与日本宝积寺、香港宝莲寺同属一宗。香火鼎盛,信士不绝,名播海内外。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由入口纪念碑、主题广场、主碑纪念广场和无名英雄烈士墓四个纪念性空间序列配以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有机组合而成,整座陵园以-同志亲笔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主碑为中心,结合山形地势,将各纪念建筑组成一个完整有序、庄严肃穆的有机整体。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纪念碑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来铭记皖南事变这一千古奇冤的悲壮事件。陵园曾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它已成为安徽省乃到全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山体呈雄狮状,为溶洞群景观区。山中石灰溶洞密布,大者长达千米,小者可容数人,景色各异,气象万千。是人们寻幽探秘的极佳场所。  为自然生态保护区。景区内峰峦叠嶂,树木参天,翠竹掩映,溪涧清流,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既有梅花鹿、云豹、黑麂、白颈长尾雉、白鹇及扬子鳄等野生保护动物,又有紫楠、红椿、银杏等稀有珍贵植物,作为宣纸生产的主要原料青檀林遍布整个景区  

太平湖

太平湖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太平湖位于泾县桃花潭镇东面,南依黄山,北邻九华,是九华山进黄山公路必经之津。是青弋江上游一座人工大水库。她又有“黄山情侣”、“东方日内瓦”、“未经雕琢的翡翠”之美誉。故初称陈村水库,1979年才改成今名。  太平湖本以防洪、灌溉、发电为主,兼有航运、水产养殖之利。近年来,它又以秀丽幽深的景色闻名于中外,成为广大游客所向往的旅游胜地。  太平湖东西长48公里,南北最宽处4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总面积88平方公里。湖水碧蓝清澈,恰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青山翠林间。湖平均水深40米,高约70米、长约400米的库坝雄峙在泾县陈村,荡舟其间,可尽情地欣赏湖光山色之美。湖中点缀着大小不同、高低不等的岛屿,它们错落有致、似断似连地飘浮在万顷波澜间,仿佛是一座座海上仙山,令人遐想联翩。湖周青山隐隐,炊烟袅袅,好一派美丽恬静的山野风光。  太平湖上游与下游曲折,中游开阔,集太湖山水,漓江风情于一身,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游黄山而不游太平湖,好比游苏州而不游虎丘,终为一憾。现在,从黄山有汽车直达库坝。而且湖上既有游船,又有渡船,为旅游者创造了较好条件。如游客把游太平湖作为游黄山的余兴节目,必能尽得山水之佳境,从而为黄山一游画了个0的句号。  太平湖四周青山环抱,翠岗连绵;湖内秀岛错落,星星点点,犹如繁星点缀。在全湖控制流域面积达28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覆盖着松、柏、檀等上百种树木,郁郁葱葱、岛语花香,加之湖区内无工业污染源,无泥沙淤积,故山绿树绿水绿,湖水澄碧幽深,清澈如镜,水天相接,翠绿相映,兼有西湖的妩媚、太湖的坦荡、漓江的秀丽、三峡的神奇,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绿色翡翠。游人盛赞:“天池无此亲切,太湖无此幽深,三峡无此青翠,漓江无此烟云,富春无此高寒,西子无此胸襟,乾隆无此眼福,江南无此水程”。  桃花潭镇  桃花潭镇是一个有着千年文明的文化古镇(省级保护),全镇总面积86.03km2,南邻旅游胜地黄山,西接著名佛地九华山,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人口13122人。该镇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耕地面积为10800亩,主产水稻、油菜、豆类、花生、芝麻、茶叶,名特产为山药、兰花茶,水产品主产鲤、鲑、翘白、雪花君等名贵鱼,矿产资源为煤、石灰石、石英石等。丰富的物产资源…… 详细++

水西双塔

水西双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泾县水西双塔,一为大观塔,一为小方塔。大观塔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宁国府志》、《泾县志》的记载和现有塔上的题记刻石,都证实了这一点。大观塔共七层八面,底层直径11米、壁厚3.1米,每面均有砖圈拱门,层层用叠涩法砌出短檐,檐下有仿木结构的凸出斗拱,每层出檐双层,砖块错落有致,形成工整的图案,层与层之间的转角处用半圆形砖砌成半圆柱,整个塔体显得凝重、壮丽。塔内原有楼梯和楼板,今已无存,何时被毁,尚无确切考证。传说太平军占领泾县后,当地的财主、官僚为逃避太平军,躲进塔内,抽去底层楼梯,太平军无法登临,便在塔内堆集柴草,一把火从塔底烧到塔顶,塔刹也在此劫难中被毁,事后当地的和尚在清理塔内废墟时,找到107个头颅,现在,塔的内壁仍然残留着被火烧过的焦木痕迹。  有趣的是,该塔不见塔刹,但并不影响塔的美观,相反,在塔顶四周长满了各种树木、杂草,有的树木有小水桶粗细,郁郁葱葱,非常茂盛,加上塔体四周又有古藤缠绕,更给古塔增添了古朴之感,这些树木杂草,植根于高达20米的塔顶,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而不枯死,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长得葱郁茂盛,可谓是古塔林中一个奇观了。大观塔造型尤为独特,实为江南罕见,塔体厚重,八面八角,上下七层却看不出收分,近似圆柱体。此塔内外壁镶嵌大小石刻36方,其中在六层内壁处有一方碑文记载:“……宝胜禅院建造释迦舍利塔一座十三层,为诸众生作归依处……政和六年(1116)三月望日”。从这段碑文中可以看出,古塔原先计划建造13层,由于北宋末期战争频繁,财力有限,以致造到第七层再也没有力量继续建造了,所以留下了上下一样粗细的下半截宝塔。  从对塔顶的考察情况来看,这种原因更加明显,塔顶是砖砌穹隆式用叠涩法草草收顶,做工极其草率,前面提到的塔刹被太平军所毁,尚不确切。清嘉庆《泾县志》的水西风光图上所绘的大观塔,就没有塔刹,只是在塔顶画上一蓬树枝丫,所以有人推测,该塔在它诞生时可能就没有古刹,也许是当时建造者以便留给后人继续建造的缘故。但是,事隔50多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后,当地人却在该塔左边约400米处的山坡上又建造了另一座小方塔。对于这个问题,当地老百姓中曾有一段传说:原来这里是一座快要成精的蜈蚣山,蜈蚣成精后,泾县就要出现三斗五升芝麻官,也就是每一个泾县人都能做官,当时的知县是外乡人,出于妒忌等原因,害怕蜈蚣成精,便请来外地巫师破法,在蜈蚣山的头部建造一座大宝塔,尾部建造一座小宝塔,将蜈蚣精定死,以致后来泾县人出来为官者寥寥无几。  显然,这是当地人编造出来的神话故事。但是,这两座宝塔的建造与当时佛教流行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北魏永平元年(508),这里就建了一椽大庙,称凌岩寺,唐代上元元年(674)又复修,称天宫水西寺,唐代高僧黄蘖禅师曾在此住持,可谓香火盛极,成为江南负有盛名的佛教圣地,这里的宝胜大殿也就成为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宋代的这两座宝塔就建在宝胜禅寺左右两侧,目的显而易见是为“诸众生作归依处”。这两座塔的义输碑文详细记载了当时善男信女们捐财祈福的情况。大观塔又称崇宁塔。清《泾县志》记载:“宝胜禅寺前塔为崇宁塔,大观时建,意其肇始于崇宁而成于大观故。”其实这两座塔并不是成于大观,而是成于政和与重和之间,但它在崇宁就开始酝酿、筹备,终于在大观二年开始动工,政和六年才建造到第六层,历经3个朝代,十几年时间,中途又不乏停停建建,可见建造这座宝塔是极其艰难的。  到了南宋,国力更加衰弱,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当地人无力继续完成这座塔恻果继续建造上半截宝塔其工程量大大超过下半截宝塔的工程量),甚至塔刹也没有安装,但是出于对佛教的虔诚与信仰,加上寺庙建筑布局的需要,当地人只好量力而行,建造了左边的一座小方塔。当然,这里也不排斥另一种可能就是这座小方塔的建造者是佛教中的另一支组织。原来这里有一座寺庙称崇庆寺,小方塔就在该寺后。古时泾县寺庙众多,大多数庙有宝塔,根据有寺就有塔的习俗,所以崇庆寺建造了小方塔。尽管小方塔不论其体积、规模。造价,还是建造技术都比大观塔简单得多,但是它所反映的佛教思想却是一致的。此塔为正方形,底层外边长3.5米(仅比大观塔的壁厚略宽一点),第一层南北两面塔壁嵌有石刻佛像,佛像背面为浮雕佛光,塔上有十数方义输碑和佛经石刻。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水西双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文物部门正对双塔进行全面维修,不久双塔将尽显昔日风采。  具体位置:座落在泾县风景秀丽的水西山麓  咨询电话:0563---5872589   

吊栋阁

吊栋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吊栋阁位于泾县西南章渡镇的“江南千条腿”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结构,前店后宅。房屋一面临江,用木柱悬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极富江南水乡情调,由于此建筑一户接一户,绵延一、二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称“千条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摊成了长长的一片。恰似一张大木排顺流而下;入夜灯明,灯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万家灯火”,相互辉映,十分壮观。独看一家一户,又似一盏盏吊在灯杆上的灯笼,故又称“吊灯阁”;由于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撑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个名称“吊栋阁”。一处建筑,有如此丰富而又形象生动的名称,足见建筑者的匠心独运和人们对她的偏爱之情。  章渡镇始建于何时,无确切资料可考。据史说,元末明初张宗道所圈地基并留下“永不倒镇”的吉兆语。其实早在唐朝李白游泾县时来章渡就题写了“西来第一镇”.可见其历史之悠久。由于背山临水。地理环境十分优越,青弋江又是当时泾县最繁荣的交通要道,中国传统的“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的选址观念,使章渡镇人口迅速增长,很快走向繁荣,成为泾县古时候的第二大商埠。  章渡老街,一边临河而建木铺,一边座北朝南明清建筑鳞次栉比,街面三米余宽,临河的木屋建筑据传是明中期,一共有108栋,由1080根木柱立于央央大水中支撑着木屋,数百年来,任凭风雨涤荡,哪怕河水暴涨街面,它昂首屹立岿然不倒,这也是它多少年来吸引四方游客的好奇所在。连日本的建筑家都慕名而来。历史上有关它的传说很多,有说是明朝的张天师路过此地指天划地获此风水宝地,也有说是刘伯温深谙天文地理从中点化。据我三十多年的观察,实际上是上游左端支流中村乡河道的坚挺,缓冲了章渡沿河水流,确保了“吊栋阁”木屋百年安然无恙。  章渡老街除了它独特的建筑风景之外,还有充满着革命历史的传奇色彩,著名的皖南事变也发生在这青弋江两岸,有多少新四军将士的鲜血染红江河。当年,老街头一小码头,敬爱的-同志与叶挺将军就乘竹筏从这里上岸,在老街中端的木屋小酒楼里召开小型会议,研究讨论和部署新四军新的作战计划。再往街头走去十多米远,是新四军军部兵站,这是一栋明清建筑,很大,可以容纳好几千人,当年来自皖南各地的热学青年纷纷投奔兵站,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还有距新四军兵站几米远的一栋老民宅,它曾经是首届**泾县县委办公旧址,也是最初的**泾县县委指挥和领导全县人民对敌斗争的指挥部。然而,如今的新四军兵站旧址也只剩老屋一角余被新颜,而**泾县委旧址更是破壁残垣荒草丛生。  如今,重建的吊栋阁街道中不难看出其当时的繁华风貌,六条下河石阶使我们想起当年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于码头和街道的情景。集镇上的民居、木板店门面、作坊鳞次栉比,相对结伴,顺河沿而立,依水面而筑,曲折延伸,古色古香.街道居民“开门上街,推窗见河”,清一色的木制房屋一字排开,屋子底部向内的一边搭建在地基上,而朝外的一侧却仅有几根碗口粗的圆木支撑,一条清水小溪顺着“吊栋阁”流淌,这是一个历经沧桑别具一格的建筑群落,据说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或者更为久远,章渡古镇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吊栋阁”的存在而渐渐出名。人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统一,使这里的集镇极具诱人魅力。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lO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古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山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空的马头状。这些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砖黑瓦,并非是古代查济人没有财力或不具审美意识,明清时期,查济人多在外经商.不乏富商巨贾,且查济文风极盛。查济村周围有四门三塔:钟秀门、平岭门、石门、巴山门;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古朴典雅。这三座塔就是查姓家族为振兴查济文风,而于清嘉庆年间资兴建的。查济人查秉钧、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    那么查济人为什么不把住宅装潢得五彩纷呈呢?原来中国封建社会对色彩的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百姓,纵使有万贯家私,也绝不允许在住宅上使甩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与装饰。“堤内损失堤外补”.虽然住宅是统一的青砖黑瓦,但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台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据说,查济村原有108座桥、108座庙、108座祠堂。    时至今日,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治桑,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于其中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粱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的查济人民。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前,我们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的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勤劳与智慧。

赤滩古镇

  赤滩位于泾县城北7.5公里琴溪河与青弋江交汇处,是青弋江航道上一个古老的水上重镇,自明、清以来一直就是乡(镇)政府所在地,成为远近数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是泾县历史上知名的十八古镇之一,现隶属琴溪镇。  赤滩古镇历史悠久,是泾县历史上知名的十大古镇之一。在水运交通发达的时代,为青弋江水上航运要冲,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名扬泾、南、宣周边数县。其三面环水,环境清悠,风景宜人,民俗文化丰富。周边人文古迹众多,距赤滩数里的马头矶,为古泾川八景之一,邑候江恂有“泾川锁钥”的题刻,笔力雄浑,镌刻精湛;琴溪古窑址名列“省保”;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滨,旧时亦称琴高台。相传汉处士琴高公炼丹于此山,得遵成仙,而后在此“控鲤升天”.其山独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狮。山上有隐雨岩、炼丹洞等古迹。  炼丹洞中还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说成是神仙琴高炼丹的遗物,在炼丹洞外左侧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鸡立,被称为“金鸡石”。游客在琴鱼谷漂流时可以欣赏到神奇的琴高山摩岩石刻群,在琴高山的悬崖峭壁间,有历代摩岩石刻多达三、四十处。有唐代开元年间邢巨、武平一、杜伟等绝句或长诗题刻;宋时有蒋颖叔、郭祥正、晁端本、刘谊、赵经臣等题刻;南宋时有林淳题写的“琴高台”三字篆书,刻于面溪峭壁最陡处;清康熙时有陈孝题书的“仙峰”二字刻于石上,字大盈丈。这些摩岩石刻,大都出于书法大家之手,秀丽苍劲,各擅所长。刻者也多为艺匠高手,颇得刀法,笔笔神传,虽经数百年风摧雨蚀,至今仍未磨灭,“仙峰”二字,更是清晰如初,神韵不减。江南大草原位于青弋江和赤滩古镇之间,面积有5000余亩,是皖、浙、苏、沪最大的天然河床草滩,生态环境非常优美。面江远眺,青山野渡,江水东流,令人心旷神怡,水光山色间仿佛依然荡漾着当年诗仙李白举杯临风、缘江而去的悠悠身影。  尽管随着陆路交通的日益发达,青弋江水运地位的下降,古镇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漫步其间,依然能从那整饬的卵石道、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间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为保护赤滩老街的古建筑做了大量的工作,并逐步依托其保存较为完好的老街古建筑和丰富的民俗、佛教文化基础大力开发旅游修缮了老街,重建了岩龙禅寺,新辟了县城至赤滩老街的青弋江漂流,恢复了赤滩传统庙会,初步形成了独特的赤滩街民俗文化旅游。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赤滩古镇将逐步焕发出新的生机,以全新的面貌将自己悠久、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展现在广大游客面前。赤滩古镇 赤滩老街   琴溪镇  琴溪镇位于泾县城东北10公里处,总面积93.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5.7万亩,耕地面积18660亩,辖8个村委会,192个村民组,一个居委会,三个居民小组,5936户,19955人。 322省道穿镇过境,交通十分便利。境内高山秀拔、绿水长流、幅员广阔、资源丰富。主要盛产煤炭、黄沙、耐火土、石灰石、焦宝石、大理石、铁矿石、竹、木等。近年来我镇立足…… 详细++

三吴纪念馆

  艺术大师吴作人、大书法家吴玉如、著名作家学者吴组缃同为泾县茂林人,人称“三吴”,其成就与贡献早已名扬九州,声播海内外。为汇集三位先生毕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和创作经历,弘扬三位先生艺术上永不止息的创新追求精神,光大一脉相传孕育于佳山秀水中的泾川文化,泾县特建立了三吴纪念馆,馆址选定在县博物馆内二楼,三个展厅300平方米,建馆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三位先生的亲友、弟子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  展览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生平介绍,设展采用文字和图片表现;二为艺术作品和三位先生的文物展示,用展橱、展柜表现。泾县博物馆内还设有宣纸博物馆和百匾堂。宣纸博物馆展出宣纸悠久的历史、精良的制作和历代文人留下的大量墨宝;百匾堂内陈设有从泾县各地征集来的历代匾额以及木、石、砖“三雕”等艺术珍品。  三公祖籍,都是泾县茂林。茂林位于泾县西南,距县城37公里,是一座秀丽的古镇,吴姓聚居大村落。茂林始建于北宋,明清鼎盛,曾涌现6名钦点翰林,12名进士,108位举人。到近现代又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人物,“三吴”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茂林亦属革命老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也发生在这里。  吴玉如生于1898年,卒于1982年,享年84岁。年轻时就读于天津南开学校,与周总理为同班同学,情谊至深。吴先生的书法为世所珍,曾在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工商学院任教,桃李满天下。后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美术巨匠吴作人生于1908年,卒于1997年,享年89岁。年青时,作人先生就赴欧留学,学成回国后,先后任南京大学艺术系讲师、北平艺专教务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在国际、国内都荣获过巨大的殊荣,是当代美术史上继徐悲鸿、齐白石之后的又一颗耀眼之星。  吴组缃(1908.4.5-1994.1.11),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人。1921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学。在芜湖五中念书时曾编辑学生会创办的文艺周刊《赭山》,并开始在《皖江日报》副刊发表诗文。  “三吴纪念馆”集中展示了吴玉如、吴作人、吴组缃的生平与艺术成就。展馆陈列以三位先生年齿为序出。  

黄田村

黄田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田村位于泾县樃桥镇的东部,总面积25.7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25个互助组,农户922户,人口3183人,水田3570亩,茶园650亩,出产全国十大名茶“涌溪火青”茶叶,境内留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造的军事防空洞,5公里长的国家三级标准公路从205国道直通黄田自然村,交通便捷。  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06年10月被批准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整个村落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境内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古建筑57处,单体建筑110栋,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2006年五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黄田凤子河景观荣获首届“中国经典村落景观”称号。其建筑既有宫廷建筑的恢弘,苏州园林的风格,又有皖南徽派建筑的特色。  村内巷道交错,明沟暗渠相通,活水穿村,其中洋船屋独特的文化建筑,水磨花砖的传统建材工艺和古村落天然水口的风水文化构成了黄田古村落的三大民族建筑特色。  该村著名景点有洋船屋。洋船屋又名笃诚堂,占地4200余平方米,形似轮船,其四周围以高墙,两侧开有深渠,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依地势而筑。“船头”呈尖角状,院墙的尖端微微上翘,院墙中间稍前部望去恰似船前甲板,不宜有明显的高差,因此这部分院墙的高差安排在门的两侧,尽量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院墙内方花园和塾馆,其高度不出院墙,只有两层的“梅村家塾”离出院墙,好象“驾驶宣”楼舱,船中间和尾部院墙较高大,形同客舱,内为较高的住宅和厅堂,层次亘叠,体量庞大,与大轮神似。  洋船屋内有20栋房屋,其中居住用房有九间一棕的三棕,七间一栋的一栋,五间一栋的一栋,还有用于祭祖和办红白喜事的敞厅、办筵席的陪厅、有供子女受教育的私塾、有休息消闲的花园、有供下人居住和养马的门房、马房等等。  整个环境是一个十分宜于封建大家庭的起居、饮食、祭祖、读书、休息等多种功能的要求,外观上形成了巧妙地利用溪水和山势,总体外形上类似大客轮的建筑群体。  

汀溪原始森林

  泾县的汀溪原始森林面积有10万多亩,是一块保存完好的天然林集中地,也是安徽尚寸较好的自然历史本底。汀溪乡是绿色生态之乡,乡内,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有神秘的鬼磨剑石,有十万亩的原始森林,还有猫耳洞、观溪亭等景观,是您休闲、、观光、度假、养生的绝佳场所!  汀溪原始森林是研究亚热带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发展。森林植被更新与演替。野生动物的系统分类与进化,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等一个保留较完整的天然科研基地,是一种天然种质基因库。  目前建立的“汀溪自然保护区”面积约7000公顷,林地约6600公顷。区内的主要地貌是黄山余脉延伸而成的山地,隆起区崇山峻岭,山峦起伏,层次分明;断限带经河流切割发育成山间河谷-原,放眼望去是满目美景。  这里的珍奇树种有国家一级保护的南方红豆杉,银杏,二级保护的红椿,香果树,金钱松,香榧和杜仲等,三级保护以下及省保护的多种名贵树种不计其数。珍惜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的云豹,黑麂,二级保护的猕猴,短尾猴,穿山甲,大灵猫,白鹇和虎纹蛙等,另有数不清的各种鱼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动物,还有多达83种的各色蝴蝶,如裳风蝶,麝风蝶,美妹风蝶,斑缘豆粉蝶,黛眼蝶,二尾蛱蝶,翠燕眼蛱蝶,琉璃灰蝶和黑豹弄蝶等等,好个热闹的动物王国。  跋涉在森林里,只见谷岭交错,沟壑纵横,云雾缭绕,树木葱郁,到处是奇山怪石,流泉飞瀑,鸟儿彩蝶。在这里,透过数枝的阳光似星星点点的花瓣在地面闪烁,让你摸不准哪是阳光哪是蝶;采茶姑娘时远时近的悠扬歌声似有似无在耳边鸣想,又让你分不清哪是人声哪是鸟语。在这里,你还可遇到顽猴在树上向你招手做鬼脸,可听到金钱豹和獐,麂,鹿,狍等向你欢叫示好。  更有趣的是,这里还有个野猪养殖场,只要饲养员一声呼哨,训练有素的野猪们便会欢快地窜出树林在路边一字儿排开列队向游人致礼,让你既惊骇又忍俊不禁。  汀溪原始森林是花浓香,茶清幽,林葱郁,雾朦胧,另人陶醉,让你留恋忘返。  

翟氏宗祠

翟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北,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五楹三进,仿皇家祠堂兴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约3524平方米(含偏房,总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  传说,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一名叫翟国儒的文武状元,被明万历皇帝封为镇抚大将军,翟大将军奉命在云南平定叛乱,平叛结束凯旋而归时,被0臣害死。为了表彰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万历皇帝特赐“忠孝堂”匾一块,此事轰动江南。后许多地方纷纷仿建翟氏宗祠,但没有一个祠堂的规模能与翟氏宗祠相比。  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和寝楼。地基为花岗石铺成,建筑采用银杏木、红木、楠木等名贵木材,上下木石结构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吏所赐名匾108块,宗祠左右有10多间偏房供议事、看管使用。大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忠孝堂”三字红底金字木匾。过年祭祖时,祠内可摆108桌酒席,声势显赫。  翟氏宗祠在兴建过程中留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祠堂在建造过程中不知怎的大梁老架不起来,当时来了一位乞丐老头,向工匠们讨饭,大家不给还要赶他走,有一小工匠见老头可怜,偷偷给了一点吃的。老头见小工匠心地善良,将来必定有大出息,于是给了他一把斧头,并告诉小工匠,将来遇到难事东敲三下西敲三下,难事就会迎刃而解。大梁老架不起来,小工匠急了就想试一试,可他师傅说:“我架不起来你还能行?小工匠坚持要试,师傅只好由着他。小工匠把榫头对准一头按乞丐老头说的东敲了三下,这边对上了,然后把榫头对准另一头西敲了三下,那边同样也对了起来,就这样大梁终于架上了。你说那乞丐老头是谁?原来是鲁班再现。  1997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哲文先生来泾县考察时,赞叹翟氏宗祠为“中华第一祠”,并欣然题写了匾额。翟氏宗祠曾多次被中央及省级电视台播放,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5月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翟氏宗祠

泾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泾川镇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宣城泾县桃花潭 查济村 水墨汀溪风景区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宣纸文化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湖 水西双塔 吊栋阁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 赤滩古镇 三吴纪念馆 黄田村 汀溪原始森林 翟氏宗祠
茂林镇 茂林旅游风景区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宣城泾县桃花潭 查济村 水墨汀溪风景区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宣纸文化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湖 水西双塔 吊栋阁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 赤滩古镇 三吴纪念馆 黄田村 汀溪原始森林
榔桥镇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宣城泾县桃花潭 查济村 水墨汀溪风景区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宣纸文化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湖 水西双塔 吊栋阁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 赤滩古镇 三吴纪念馆 黄田村 汀溪原始森林 翟氏宗祠
桃花潭镇 宣城泾县桃花潭 太平湖 泾县文昌阁 王稼祥故居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查济村 水墨汀溪风景区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宣纸文化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水西双塔 吊栋阁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 赤滩古镇
琴溪镇 赤滩古镇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宣城泾县桃花潭 查济村 水墨汀溪风景区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宣纸文化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湖 水西双塔 吊栋阁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 三吴纪念馆 黄田村 汀溪原始森林
蔡村镇 泾县月亮湾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宣城泾县桃花潭 查济村 水墨汀溪风景区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宣纸文化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湖 水西双塔 吊栋阁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 赤滩古镇 三吴纪念馆 黄田村 汀溪原始森林
云岭镇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宣城泾县桃花潭 查济村 水墨汀溪风景区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宣纸文化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湖 水西双塔 吊栋阁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 赤滩古镇 三吴纪念馆 黄田村 汀溪原始森林 翟氏宗祠
黄村镇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宣城泾县桃花潭 查济村 水墨汀溪风景区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宣纸文化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湖 水西双塔 吊栋阁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 赤滩古镇 三吴纪念馆 黄田村 汀溪原始森林 翟氏宗祠
丁家桥镇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宣城泾县桃花潭 查济村 水墨汀溪风景区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宣纸文化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湖 水西双塔 吊栋阁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 赤滩古镇 三吴纪念馆 黄田村 汀溪原始森林 翟氏宗祠
汀溪乡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宣城泾县桃花潭 查济村 水墨汀溪风景区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宣纸文化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湖 水西双塔 吊栋阁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 赤滩古镇 三吴纪念馆 黄田村 汀溪原始森林 翟氏宗祠
昌桥乡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宣城泾县桃花潭 查济村 水墨汀溪风景区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宣纸文化园 水西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湖 水西双塔 吊栋阁 查济明清古建筑群 赤滩古镇 三吴纪念馆 黄田村 汀溪原始森林 翟氏宗祠

泾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