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泉港区 >> 界山镇

界山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红星生态园

红星生态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以红星水库为中心,分布有红星会所、大型室内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水上乐园、野外拓展基地、露营地、游船码头、孔雀园、荔枝园、千年枣园、亲水栈道等自然和人文资源、类型多样、组合良好、特色鲜明、生态和经济价值极高,是一处以生态旅游、康体休闲、体育旅游、农业休闲、民俗体验、餐饮接待为主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坑内山

  坑内山又名狮子山。山峦蜿蜒起伏,连绵数里,山顶一峰突兀,巨石错峙,远远观之,形似雄狮。古榕傍崖,岩石倚峙,成一天然石洞,更似狮子张口,仰天吼啸。进入洞门,可见垒石平台,半壁仙影依稀,转一回廊,依斜势而下石崖,过观音堂,即可登上狮峰。迎风伫立,怡怡然让人有身临仙境之慨?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一方胜境,难怪铁拐李仙人也思凡下界,来此“青狮洞”与何七子仙人谈经论道。青狮洞的住持妙谛师尼说,铁拐李的脚迹至今犹在。果然在峰顶巨石之上,一记二尺余长的足印记述着这一优美的传说。  相传汉代临川(今福建仙游县)何氏九子炼丹山中,丹成而乘湖中九条红鲤成仙而去,仙游的九鲤湖也因此得名。前黄镇坑内山青狮洞与九鲤湖有着深厚的渊源。据说何氏九子升天之后,何七子仙人驾云往南行去,远看见一道紫气自狮子山冉冉而起,何仙大异,按下云头,手中的拂尘竟随紫气坠落山中,须臾长出一棵榕树,绿荫如盖。何仙自觉乃是缘法所至,遂寄居青狮洞中,除灾祛难,造福一方生灵。  公元1085年,铁拐李仙人帮助蔡襄建造洛阳桥,在工程即将告竣的时候,石料供应不及,铁拐李将南埔天湖山上的石料搬走不少,在最后一趟运石途中,正巧遇见云游回来的何仙,相见颇为投缘,铁拐李大是羡慕狮子山的洞天福地,独足一蹬,来到狮子山,垒石为凳,在洞中与何仙怡然悠然地谈经论道起来。  “洞中才数日,世上已十年”,二仙话一投机谈个没完没了,也不知过了多少时辰,忽听得一声公鸡啼唱,这才惊醒过来。看见铁拐李坐的石凳已粘在一起,化为状如莲花的石台,二仙的影像也如雕凿一般留在石壁上。山上巨石垒垒,相邻的山峰也连接一起,据说这是铁拐李搁置的那一堆石头四散而成的,捆石的两条仙绳把附近的山峰捆相连了,从而形成了现在这种巨石垒峙,山脉蜿蜒起伏的地势。二仙一阵大笑,又见田陌之中一只芦花大公鸡伸长脖子朝东北方向“喔喔”乱叫,何仙顿足叫道:“李兄,这孽障竟然有这等心机。”原来在何仙与铁拐李论道时,石缝中的一条蜈蚣竟去偷听从中得到参悟而成精,却喜那只芦花大公鸡也已悟得仙机玄妙,它看出蜈蚣精将要去祸害人间,就高声啼叫起来。蜈蚣精料不到还有这个对头,吓得又缩回石缝不敢抬头。铁拐李一挥铁拐将蜈蚣精断为两段。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仙恐蜈蚣精日后还会作祟,一道符录将芦花大公鸡点化成一巨石永远镇住蜈蚣精。“公鸡朝天叫,蜈蚣伏地泣”,说的就是狮子山上蜈蚣穴和公鸡石的典故。  铁拐李知道自己耽误了运石,恐遭玉帝责罚,遂邀何仙同上天庭为其说情,谁知这一去,二仙再没回来。当地人们为纪念何仙镇妖及造福人间的功德,就在青狮石洞供奉何仙的神像,四时香火不断。何仙也不忘这一境乡民,经常显圣,因而青狮洞也被称之“仙公洞”,凡想祈求什么,只须在洞中小憩片刻,便可梦中得到何仙指点迷津,屡有应验。民间的“运仙梦”,即源出于此,并成为一种礼神的祈拜形式。据说清咸丰年间的义军首领邱二娘在攻打惠安县城前夕,特意到仙公洞“运仙梦”,刚一闭上眼睛,就浮现出她被青面獠牙的鬼怪用小刀在身上一刀一刀地割肉的幻像,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后来义军攻城失利,邱二娘在泉州南校场被监察御史陈庆镛处于“剐刑”(凌迟),就义前,邱二娘仰天长叹:“天意呀……”  仙公山名扬海内外,非惟“仙公”灵显,那琳琅满目的历代名人逸士留下墨宝的摩崖石刻,也足以令我们赏心悦目了,其独具风格的地理结构和自然景观,也是一处难得的旅游胜地,它又毗邻于天湖岩寺风景区,如果进一步科学规划,综合开发,定然会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郭氏宗祠

郭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郭厝村隶属峰尾镇,东临湄洲湾,北接福炼生活区,是泉港著名的回族人民居住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郭氏始祖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时值唐末闽王王审知开发福建,郭斌、郭质兄弟二人避难入闽,初居长乐,至五代后梁迁居仙游。后来,郭斌娶戴氏女,迁居泉州,另分一脉;郭质迁居仙游碧溪旗峰下,娶苏氏女,繁衍生息。至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郭质后裔郭霖到泉州惠安荻州(今郭厝)定居立业,成为如今郭厝郭姓回族的始祖。现宗祠中厅一对清代留存下来的石柱镌刻的对联“系起汾阳世代源流由固始,支分荻水故家文献壮莲山”,即言明郭氏渊源。  郭霖之母林氏,教子极严,虽然家境贫寒,仍含辛茹苦供儿子求学。郭霖自幼聪敏,能诗善文,丞相极赏识其才,逢铨叙选拔,郭霖被赐为进士出身,官调仙游县尉。因仙游乃郭霖祖籍地,郭霖避亲不就,再调任建安主簿。郭霖淡泊明志,晚年杜口不谈时事,惟闭门读书,著书五部,各有集解藏于家。郭氏耕读传家的美德自此代代流传。  今郭氏宗祠是当时郭霖至郭厝村定居建宅原址。郭霖虽系出回族,但因先民久居中原,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兼之是时任朝廷-,故所建府第亦采用中原-府邸建筑风格。元末,兵荒马乱,百姓多遭战祸,府宅一度被毁,其中屋舍器皿无遗一二。至明代,后裔郭英立在原基上重建祠宇。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以海边不靖为由,将江、浙、闽、粤四省沿海居民举数迁往内地,郭氏宗祠又遭焚毁。直至清康熙廿一年后,郭氏后人历经沧桑,返回郭厝,重建家园,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修宗祠。当时规模为上、中、前三进,高屋建瓴,气派雄伟。今宗祠仍可见清代建筑风格,并保存有清代修建时的石柱和柱础。1912年,宗祠改为莲山学堂,即如今郭厝中心小学前身。1923年,宗祠再遭兵燹焚毁。1942年,旅星华侨捐献大洋叁仟元,兴修上、中两座,郭步卿先生倡建祠校,今中厅保存着当时重修的石柱,所镌楹联“百世树人本为子孙垂大计,十年从政实施建教遂初衷”,祠校合一,继承发扬了郭氏先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迨至1987年,由台胞带头捐资发起重修,郭氏族人共策共力,宗祠修复一新。  今郭氏宗祠为1991年重修,现已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坐西北朝东南,规模基本保持清乾隆年间重修时的建筑风格。宗祠共三进,由石埕、  三厅、两廊两天井组成,总面积为1018平方米。大厅为硬山式屋顶,中前两厅为悬山式屋顶,中厅正中屋脊上饰双龙望塔,前厅正中屋脊上饰绿琉璃双龙戏火珠,两旁各饰有琉璃龙雕,翘脊飞檐,左右相衔,前后相望,恢宏壮观。      峰尾镇  峰尾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东南沿海突出部(俗称峰尾半岛),是闽南著名的侨乡,渔乡之一,于1999年8月正式成立,辖区有8个行政村,总人口5.5万人,陆域面积1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3千米,可利用浅海滩涂面积600公顷.峰尾镇地居要冲,海陆交通四通八达,港阔水深.历史上的峰尾曾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于一体的重要港口,被称为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 详细++

泉州东岳庙

泉州东岳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岳庙位于峰尾镇诚峰村。这里北障沙格,南近黄峰,与兴化吉口、湄洲诸岛互为犄角,自古就是一道海防要塞。明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为御倭寇侵扰,筑石构城垣,即峰尾城,城东旧城顶高阜,筑有烟墩烽火台。东岳庙就建在城之南门外旁,坐北朝南,占地668平方米。  庙始建于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廷为切断沿海人民与郑成功的水上联络,下旨海滨居民缩界内迁,峰尾庶民避迁仙游赖店,人去庙毁;清康熙廿二年(公元1683年),村民奉诏返乡,迄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五月,遂在原基址上重建东岳庙;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法夷侵扰闽台,峰尾诸多商运船舶-困台岛海港,乡人恩谢侯王庇佑“不日旋棹荣归”的“灵异”卜示,慨捐巨资,对东岳庙做一次较大的扩建修缮,工期逾12年之久。“文革”期间庙宇遭受严重破坏,谱牒、匾额、史料等泯没殆尽;1978年峰尾乡亲共襄善举,历经15个春秋的努力,东岳庙又焕发光彩,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于东岳庙前,举眼可见庙前正中八角形大窗上赫赫三字“东岳庙”的阴镌金字,耀眼夺目,二小三椽山门两侧壁上的花、鸟、禽、兽图景的填灰砖雕,和山门前的一对透雕大石狮,煞是逼真,而山门上的“参三才”、“妙万物”的阳字镌雕,灵气卓然,使人感悟到天地之玄妙。  东岳庙宇,为硬山式结构的建筑,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重,由殿门、屏风与殿廊隔开。正殿主祀正顺尊王,爵号“正顺灵惠显翊忠侯王”,民称“本官爷”。殿廊东西耳门上加筑重檐歇山式屋盖,重檐出墙2米,无楹桷支撑,斗拱镂刻制件承托,离奇别致。殿廊下为龙雕坛阶、庭阶走廊及天井,天井面积逾82平方米,可容数以百计人众。南面就是戏台和0。庙开左右小三椽结构的山门,门拱贡埭(亦名南塘),匾题“威镇南塘”即缘起此故。大殿内外立有木、石大柱38根,楹联、匾额数十副(方)。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研究古建筑艺术、传统戏剧和人文科学有重要意义,深受海内外学者、游客的关注。      诚峰村  诚峰村,地处湄州湾南岸,是一个沿海突出部,是峰尾镇镇区所在地,是峰尾镇经济、商业、文化、交通中心,全村总面积三平方公里,总人口11986人。诚峰村党总支部下设三个分支部:诚峰小区支部、诚中小区支部、诚新小区支部,全村共有党员206人,所辖32个村民小组。 诚峰村,海洋资源丰富,素有“小上海”之称,驰誉海内外。人口资源丰富,居住密集,是个人多地少的渔业村…… 详细++

离相寺

离相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离相寺在泉港区境内素以历史悠久著称,据明嘉靖《惠安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天佑六年(公元909年)。相传,当时建筑规模宏大,为九进院落结构,在当地实属罕见。当然,时过境迁,现在已难再见一千多年前的状貌了。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尚保存有一口唐代古井,井壁为细碎石块所砌,井盘由一方整块大石板凿穿而成,井水清洌纯净,寺内用水即取自此井。可惜修建驿峰公路,此井恰位于路当中,不得已将之填覆。  离相寺位于泉港中心工业区、驿峰公路环岛东北角,距公路约有四五十米,寺宇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系砖石结构,东西两侧均有两层护厝楼,前有宽阔的石埕,外有条石围墙。与传统的寺庙建筑不同的是离相寺前厅只开一门,且偏在右侧,门额上嵌着“离相古地”石刻。上厅是大雄宝殿,系硬山式屋顶,屋脊上饰有红色琉璃双龙朝塔,进深面阔均为三间,水磨打制的几对大石柱光洁透亮,上顶描金绘彩的斗拱椽梁,下有红砖铺地,配以镀金镌刻的柱联,大气而美观。与主殿相较,下厅则略显单调古朴,因为两厅修建的年代不同。天井、下厅所立的三对石柱与上厅其中的一对石柱是至今所存无多的古建筑物,柱联所镌字体笔划圆润流畅,篆书纯朴楷书内敛,很能体现佛家所谓的“无烟火气”,诸如“离末俗千般苦海,相来人一片婆心”、“离一切凡尘灾劫,相十方色界虚空”等柱联所含禅意隽永,可算得寺内耐人寻味的佛教文化景观之一。下厅是大慈悲殿,祀观音菩萨,与上厅所祀的释迦牟尼佛等隔殿相望,这也是离相寺与其他寺庙不同之处。  离相寺历史久远,与之相伴的传闻逸事亦是丰富生动。相传始建之时并非寺院,而是书院,名为离相院,是光禄大夫郑济时所建。当时有两位告老-一同住于院中,招收邻近乡村的童生,教其读书习字,传授为人之道。当地重教倡学之风自此而日盛,村民学子深得其益,离相院亦闻名于远村近邻。至元朝,有一位名为卢勤的人主持重修离相院,或许是为表示不忘当年二位告老-传道授业倡导文化的恩德,或许是方言谐音之故,书院改名为“二相院”。   

昆山风景

  前黄镇境内的昆山,也称昆仑山,位于驿峰路西北、324国道以东、坝头溪以南,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小山脉。昆山的外围,早已遍烙人类刀削斧凿的疤痕,而在昆山东南面,却是山深林密,岩峭洞幽,别有一番风景。  真可谓“天下名山僧占尽”,那里几座山峦间的要冲之处,均建有寺庙。西端有老鼠田寺,中有岩窟寺,东有昆山寺。其中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知名度最著的,当属昆山寺。1931年,0惠安县委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建立“惠北抗捐大同盟”。县委主要领导人唐言福、李文端、朱汉膺等,还有游击队员,山腰、坝头、十八乡等地农民代表、开明士绅等计40多人参加了会议。昆山寺成了惠北地区乃至整个惠安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可惜寺院于解放前夕被前来围剿地下党的-军焚毁。惠安县政府仍于1987年把昆山寺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惠北抗捐大同盟”会址——昆山寺》),但古寺的遗迹早已让昆山林场的几间石板屋盖没了。  这里没有平坦笔直的水泥路面,没有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庙宇殿阁,也没有千尊一面的贴金泥胎和牵强附会的所谓文物,但这里的一切,都保留着自然的质朴,弥漫着古朴的凝重,又洋溢着童贞的纯洁。从三朱后宅村走进黄尘飞扬的四瓣山,沿崎岖山道拐进昆山山口,只见三面青山搂住一湖绿水,一湖绿水映媚了三面青山。湖非天然,是30多年前人工筑就的“昆山水库”。岁月已把库沿的岩岸浸黑,树木野草已把堤坝覆盖成真正的山丘。昆山水库早该易名为昆山湖了。若从西侧的前烧村进山,山口处也是一座几乎同样的水库(前烧水库)。碧水点缀于昆山两端,宛若两盆梳洗着青山的圣水。  秋冬枯水期,湖的四周皆露出平整的沙质细腻的沙滩。秋日间坐于沙滩上,沐浴秋阳、听秋风吟唱、观秋山景色,自是一番享受。至于春夏汛期,一湖碧水波光粼粼,奇峰异石绿树红花倒影其中,又是一幅绝妙的天然水彩画。轻轻的山风裹挟着松涛的低鸣、泉水的叮咚和禽鸟昆虫的吟唱,这不啻是天籁之音。      前黄镇  前黄,位于常州市南郊,距武进新城区8公里,东邻无锡国家旅游度假区,南离陶都宜兴15公里,是太湖与滆湖间的中心地带,境内有省级公里211线,-连线新长铁路,交通干道武宜公路,苏南主流锡溧运河,距正在建筑中的锡宜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的道口均3公里。亚洲最大的换流站座落在境内。  前黄镇有18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在镇人口超4万,总面积50.1平方公里…… 详细++

土楼侍卫府

  前黄镇土楼自然村,有一座建于清朝光绪四年(公元1978年)的“二进五间张双护厝南接偏馆庭院”的皇宫式宏伟建筑群,名叫“侍卫府”。它坐东朝西,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屋盖铺瓦筒,燕尾式屋脊高翘欲飞;  前面有一个偌大砖埕,两旁各置一个石砌的“旗杆座”;  外面是一道高大的砖围墙……整座府宅建筑别致,气势恢宏,堂皇富丽。屋檐下,用白灰雕塑着许多山水人物、花卉树木和飞禽走兽等,还涂色绘彩,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凹入的大门两旁,用绿瓷棕砖等镶嵌出精美的“麒麟呈祥”、“花鸟闹春”等图案;  大门顶端是浅黄底浮金字的“侍卫府”横匾,匾上的左下角,刻着蓝底红字的光绪御玺印钤。据说匾上的御玺印钤用法是很讲究的,只有那些达官显贵才能用蓝底红字的,其余的则用浅黄底或白底红字的。由此可见,土楼侍卫府的主人当年颇受光绪皇帝器重。  穿过天井步上厅堂,只见厅前横梁上和厅后板壁顶端,悬挂着“进士”、“选魁”、“武翼都尉”等匾额。厅堂、  居室、偏馆,雕梁彩栋画壁,艳丽典雅;  宅院内的门窗图案,各呈方形圆形菱形等等,互不雷同;  天井庭院,各色花盆里尽植奇花异卉,四时溢彩飘香……所有这些,似乎都在娓娓诉说着“侍卫府”主人那段不寻常身世及经历的传奇故事。      前黄镇  前黄,位于常州市南郊,距武进新城区8公里,东邻无锡国家旅游度假区,南离陶都宜兴15公里,是太湖与滆湖间的中心地带,境内有省级公里211线,-连线新长铁路,交通干道武宜公路,苏南主流锡溧运河,距正在建筑中的锡宜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的道口均3公里。亚洲最大的换流站座落在境内。  前黄镇有18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在镇人口超4万,总面积50.1平方公里…… 详细++

坝头龙凤宫

  坝头龙凤宫位于山腰至涂岭公路中段、坝头溪中游北岸凤山村下墩自然村,水陆交通方便。庙依坝头主山凤山建筑而成,位于依山走势急转直下的草埔尾坡下平原,背山面水,山上草木青青,溪中流水潺潺,交相辉映,景色宜人,是一旅游揽胜的极好去处。“龙游坝水神灵濯,凤舞阿山圣德高。”一语点出了附近群众对龙凤宫的敬仰。  龙凤宫坐北向南,南北长21.7米,东西阔10米。顶厅长8.8米、阔8米;下厅连天井长9.7米,阔9米;顶下厅高度相差1.15米,两边通道建有5层石阶上下来往。天井中间有一块“鸡舌阶”(斜坡平面阶),烧香求神的善男信女,必须像朝拜皇上一般,沿鸡舌阶徐徐而上。顶厅正殿分内外殿,以木屏风隔开,神香案属外殿,神龛放在内殿,内殿深度达2.7米,顶厅高5.3米,下厅高4.6米;顶厅东西两宫壁在神龛稍南,画有东西两宫女,高近2米,往南壁上画些二十四孝等古色古香的画,两边壁南处又画了两个太监,与宫女高度相等。更有特色的是,宫门两边边壁上,各开了两个直径4尺的青石透雕、分别为东龙西凤的“龙凤”窗,既表明这个宫的名称,又说明这尊主神的身份。   

红星三青水利风景区

  景区总面积3.7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1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2.66平方公里,涉及红星水库、泗洲水库及菱溪水库周边山林,与大雾山、观音山、笔架山连成一际。区内山石奇峻,林木蓊郁,藤蔓交织,春时绚烂,夏日浓荫,秋季馥郁,冬令苍青;朝闻鸟鸣,夕赏湖景,处处体现着大自然的情韵。库内水质清澈,山水灵动;红星水库温柔婉约;菱溪水库质朴淳厚;泗洲水库大气磅礴,各具特色。景区森林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林木绿荫如盖,层峦叠嶂,秀丽俊美;红星生态园内培育有成百上千种植物,更不乏有珍稀珍贵树种,如象腿树、香樟、桂花、露兜等,可谓“植物大观园”;三青园是果园天地,栽植有枇杷、龙眼、荔枝、芒果、橄榄……不胜枚举,丰收季节,硕果累累;更有上千亩无患子示范林基地,不但为无患子原料产地,更是一处美不胜收的景观。初冬时节,走在林间,放眼望去,满眼是金灿灿的林景,如入梦幻仙境;景区内茶畦纵横,桂花飘香,沁人心脾。  住宿接待:已开发有红星会所、接待宾馆、森林休闲屋、绿笛山庄等。

樟脚村

  樟脚村位于泉港区涂岭镇,是一座五彩的石头村庄。据说古民居砌成于清嘉庆四年。走近古民居,全貌尽收眼底:一堵堵墙上的石卵石块,都是铁红色的风化石。砌屋时依山就势,上下左右都不讲究布局。这里巷道连着巷道,岔道连着岔道,曲径通幽,颇有迷宫的神秘。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里,两边的墙壁伸手可及。  石头建成的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卵石砌成的狭窄、幽静的石巷,经过雨水的冲刷,石梁上留下古老的印记。缠在石墙上的老藤,给石屋增添了一份沧桑。历经岁月的洗礼,石墙已是一片斑驳,但其呈现出来的红褐、灰白、-的色泽,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么绚丽、缤纷,俨然一幅油彩画。  不少地方的美术家一旦来过樟脚古民居,都不由自主喜欢上了这个如油画般的乡村。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樟脚村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惠屿岛

  惠屿岛,是一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海岛小渔村,住有两百多户打渔为生的居民。岛屿四周环海,岛上巨石耸立,森林茂密,海水干净,沙滩柔软,素有“泉州的鼓浪屿”的美誉。近年来,随着惠屿岛魅力的景致被外界所熟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慕名而来。  地址: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惠屿村  类型:岛屿/半岛  游玩时间: 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卢琦故居

卢琦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卢琦故居在峰尾镇诚平村卢厝自然村,乃卢琦登科后,为缅怀祖先、荣耀门庭所建。厝址背依圭峰塔,面对大小乳山(又名观音山),南濒大圭澳,北临五里沙滩,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至今六百余年。它坐东北朝西南,长60米,宽38米,三进七间张,两天井,硬山式屋顶,是一座颇富地方特色的宏伟建筑。  故居四周筑有围墙,门前有宽阔埕地,两边有柴房(厨房和贮藏室)各两间;北边有两层绣花楼(卢氏小姐居室)一座;南边有文武馆(书馆)各一座;馆后有小花园,内设凉亭、石桌、石凳、假山等,幽雅别致,景色甚美?春夏之间,绿树成荫,百花争艳,莺飞蝶舞,燕语呢喃,是休闲、读书的好地方。  围墙门前铺设石板路,直通大圭海滨并延伸约三华里。据古代传说,这条石板路是自大圭村通至东面一座古城——东京城的官路,此城系官衙和驻军场所,街市繁华,居民拥挤。后因发生地震,地壳变动,古城沉沦海底……  故居北面有卢琦先祖建造的碑亭一座,四周有栏杆,中立石碑一块,上勒楷书七绝诗一首:“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系宋代名臣、大书法家兼诗人蔡襄出仕后特来圭峰城平卢家拜谒外祖母时亲笔所题,诗书两绝,含义深远,令人赞叹不已?(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有载。)文革期间,石碑被人迁运至厕所当壁石,险遭毁没。今幸及时抢救并加以保护,至今仍然完美无损。碑亭南面原有一口古井(现被填为厝基),井水清洌甘醇,常年不涸,可供全村饮用。      卢琦 (1306~1362)  卢琦(1306~1362年),字希韩,号圭峰、立斋。泉港区峰尾镇打银村人,元大德十年(1306年)生。少时专心读书,经学诗文无不认真推敲,穷究奥妙。元至正元年(1341年),卢琦随师余子贤前往浙省乡试,师半途病故。“琦不顾试期,与其友陈彦博经纪其丧以归。 迨得禄,视子贤家如师在时”,情深义重。至正二年,试-,卢琦诗、经成绩优异,名列前茅,登陈祖仁榜进士。初…… 详细++  诚平村  【人口面积】渔村面积一平方公里,东接台湾海峡,北与莆田秀屿港隔海相望,南临前亭村,西靠诚峰村。全村有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常住户2440户,常住人口8377人,流动人口约620人。 【社区班子】共有村两委成员10名,其中支委5名,居委6名。交叉任职6名,女性3名,35周岁以下4名,村党组织党员134名,其中女性34名,大专以上学历35名,60周岁…… 详细++  卢琦 (1306~1362)  卢琦(1306~1362年),字希韩,号圭峰、立斋。泉港区峰尾镇打银村人,元大德十年(1306年)生。少时专心读书,经学诗文无不认真推敲,穷究奥妙。元至正元年(1341年),卢琦随师余子贤前往浙省乡试,师半途病故。“琦不顾试期,与其友陈彦博经纪其丧以归。 迨得禄,视子贤家如师在时”,情深义重。至正二年,试-,卢琦诗、经成绩优异,名列前茅,登陈祖仁榜进士。初…… 详细++  诚平村  【人口面积】渔村面积一平方公里,东接台湾海峡,北与莆田秀屿港隔海相望,南临前亭村,西靠诚峰村。全村有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常住户2440户,常住人口8377人,流动人口约620人。 【社区班子】共有村两委成员10名,其中支委5名,居委6名。交叉任职6名,女性3名,35周岁以下4名,村党组织党员134名,其中女性34名,大专以上学历35名,60周岁…… 详细++

界山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玉山村

----

狮东村

----

大前村

----

东凉村

----

下朱村

----

槐山村

----

东张村

----

玉湖村

----

鹅头村

----

河阳村

----

鸠林村

----

界山村

----

界山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