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织金古建筑群 | 织金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织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织金县。 织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涧纵横,古迹众多,门类齐全,包括佛寺、道观、文庙、书院、会馆、祠堂、衙署、宝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铺、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经城内的贯城河畔。 织金古建筑多为倚崖傍洞或濒水临泉建造的干栏式吊脚楼。大部建于“改土归流”之后,仅从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庙、文庙、斗姥阁、隆兴寺、东山寺、财神庙、城隍庙、马王庙、黑神庙、炎帝庙、地藏寺等10余座。其后屡有修建,形成现在的“四庵”、“四阁”、“四祠”、“八大庙”。 华桥位于城关镇贯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桥”。始建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清顺治十八年(1661)整修。东西向,跨贯城河。三孔石拱桥,长18米许,宽4.7米,主孔净跨15.7米,矢高约10米。 东山寺位于城关镇工业路东端。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五年(1879)重加修葺。坐东向西。依山就势而建,由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观音阁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存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前殿坐东西向,面阔五间,通阔2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7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顶。前带廊,深2.1米,置斜靠背栏杆。正殿又名梵帝宫。坐东西向,面阔五间,通面阔16.7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8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正殿前左厢为钟楼,右厢为鼓楼。 回龙庵位于城关镇清泉路东段南侧。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十三年(1887)扩建、维修。坐北向南。由前殿、后殿、右禅房、左山门、得月楼组成。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84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51米,前后带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青瓦顶。殿内设须弥座神龛。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8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5米,前后带廊,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青瓦顶。得月楼面阔三间,通面阔8.36米,进深五间,通进深6.24米,带周围廊,深约1米。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 炎帝庙位于城关镇城南路中段东北侧。建于康熙十年(1671)。坐北向南。由大殿、戏楼组成。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9米许,通进深19.5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前后带双步廊,深1.9米。戏楼二层,通面阔9.12米,通进深7.12米,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青瓦顶。 太平桥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建于康熙年间。东西向,跨贯城河。二孔石拱桥。长28米许,宽13米许,西侧主孔净跨23米许,东侧泄洪孔小,上为引桥,矢高8米许。1976年增设大理石浮雕望柱、栏板。 日升桥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建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因与下游月华桥共取“日月升华”之义,故名“日升桥”。乾隆十三年(1748)建成,连接东西桥头,为贯城河上5座桥梁之首,人称“上水关”。光绪十三年(1887)整修。东西向,跨贯城河。单孔石拱桥。长20米许,宽5米许,净跨14米许,矢高5米许。 童生桥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因位于城关镇北永安门东北河口,故又名“永安桥”。相传所拨银两恐不够支出,全州童生捐资助建,名“童生桥”。俗称“下水关”。始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次年(1749)告竣。1962年扩建后更名“重兴桥”。东西向,跨贯城河。单孔石拱桥,长25米许,宽7米许,净跨19米许,矢高12米许。 斗姥阁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南侧。建于康熙六年(1667),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坐东向西。原由阁、左右凉亭、正殿、武侯祠、偏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现存0,三层三重檐六角攒尖青筒瓦顶。一层长方形,面阔11.75米,进深8.15米。二层四边形,长9.5米,宽6.3米。三层六边形。撑拱、隔扇门窗、风窗等木雕精湛。 小街龙王庙位于城关镇城南小街四方井。始建于清初。坐西向东。由山门、大殿、观音阁组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0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通面阔9.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青瓦顶,前后双步廊,前廊深1.82米,后廊深1米许。隔扇门窗。观音阁,面阔三间,通面阔7.7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6.2米,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青瓦顶,隔扇门窗。 仲机桥位于三甲白族苗族乡三甲村东。建于雍正元年(1723)。南北向,跨纳弓河。单孔石拱桥,长4米余,宽2.5米,净跨4米许,矢高2.5米。 财神庙位于城关镇城北路南段东侧。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坐北朝南。由山门、两厢、正殿组成。占地面积约6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0.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5米,通高13.96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四层四重檐歇山青瓦顶。东、南、西三面带廊。隔扇门窗。 南门塔位于城关镇南3公里。始建于乾隆年间。局部毁于1966年。1997年修复。圆锥体白绵石塔,底径6米许,通高14米许。 南塔位于城关镇工业路东端。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世存上慧下参和惺老和尚之塔”,为其徒弟性宗、性慈、性忠及徒孙海成、海棠、海兴与重孙寂等建。一级镌刻和惺和尚法兄石静和尚题诗:“屡次修持莫远求,内藏纳子一比丘。弥陀宝塔三千界,永垂东土万古流。” 北塔位于城关镇工业路东端。建于嘉庆二年(1797)。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八世上存下寂慈老和尚之灵塔”,为其师弟存忠、徒发玉及徒孙等建。塔基平面六边形,分三级,逐级内收,底边边长0.61米。塔身第一级平面为方形,二级为六边鼓腹形,三、四级为鼓腹形,中置六角屋檐,翼角起翘。塔刹为六角攒尖葫芦宝顶。 白衣庵位于城关镇白玉巷东。始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七年(1802)重修。坐东向西。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封火山墙硬山顶。存前殿、正殿。两殿均面阔三间,通面阔10.89米,进深四间,通进深7.42米。隔扇门窗。正方形天井。 兴隆桥位于城关镇小东门。又称“半边桥”。建于嘉庆十五年(1810)。东北西南向,跨凉江河。二孔石拱桥,连接河堤,长7米余,宽2.5米,净跨2米、1米。桥西北侧饰石龙栏杆,头向东北,高1米许。桥西北河床石岩上立四棱碑,南北两面均楷书阴刻“南无阿弥陀佛”6字,每字0.12米见方。碑东面刻建桥记。西面刻捐资者姓名、数额。 “期颐偕老”坊位于城关镇南。建于道光六年(1826)。为旌表熊永祚夫妻百岁齐眉、期颐偕老、五世同堂所建之百岁坊。南北向。四柱三间三楼,白绵石质。高10米许,宽13米许。南面字碑横向楷书阴刻“期颐偕老”,北面横向楷书阴刻“百岁同登”。坊上有对联2副,南面为:“百年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五代乐燕翼之谋,历日三万有六,椿萱并茂;一门荷花章之宠,计程七千加二,纶綍交荣。”调署平远协副将、松桃协副将兼世管佑领文英撰文。北面为“夫妇庆百龄,宠荷龙章荣姓氏;家庭祝双寿,闲携鸠杖看儿孙。”平远协升任广东南韶总兵孙淇英撰文。方形基座。石雕歇山顶。雕刻工艺以高浮雕为主,内容主要有“寿星驾鹤”、“王母乘鸾”、“八仙拜寿”、“麻姑献瑞”、“蛟龙戏水”、“丹凤朝阳”、“野鹿含芝”、“松鹤同春”、“福寿吉祥”、“耄耋富贵”、“吉祥如意”等。毁于1966年。 隆兴寺位于城关镇城防路南段西侧。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坐北向南。原由前殿、左右偏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现存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3.1米,进深二间,通进深9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歇山青瓦顶。前带廊,深1.9米,穿枋雕刻精湛。 紫竹庵位于城关镇紫竹路东侧虎丘山上。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坐南朝北。面阔三间,通面阔11.6米,进深二间,通进深7.2米,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台基高1米许。隔扇门窗,翼角起翘。 关帝庙位于城关镇城南路南段北侧。始建于清初,原址在州署(今县人民政府驻地)侧,康熙四年(1665)知府刘勇移建于南关外。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坐东向西。由前殿、月台、后殿、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约9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前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15米,进深六间,通进深11.61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前后带廊,深1.98米。隔扇门窗。月台长13.85米,宽6.92米,高0.65米,正中用正方形石块斜铺,左右铺方形,前、左、右用大理石镶边。台前左右两旁透雕双狮。 保安寺位于三甲白族苗族乡三甲村北。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倚一石峰建造,由大殿、观音阁、地母庙、禅房等建筑组成。大殿坐东向西,面阔三间,通面阔12.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2米,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带周围廊,深1.3米。撑拱、雀替、栏杆木雕精湛。观音阁,坐南向北,依一天然岩洞而建。三层重檐六角攒尖青瓦顶。一层前宽后窄,分别长11.8米、6.1米,进深5.8米。二层为半六边形。三层为六边形。斜撑、门窗等木雕精湛。地母庙,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五间,通面阔17.3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3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 寿佛寺又名“三楚宫”,位于城关镇支前路中段东侧。始建于清初,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城南移建现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五年(1845)重修。坐西向东。由大殿、戏楼、厢房及牌坊组成。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10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28米,进深六间,通进深16.2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青瓦顶。前后带双步廊,深1.84米。山墙嵌“重修三楚会馆序”碑,青石方首,高2.25米,宽0.9米,厚0.24米。碑座高0.3米,宽1米许,厚0.4米。额题“庙貌常新”4字,每字0.1米见方。首题“重修三楚会馆序”。碑文记重修事。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 玉皇阁位于城关镇玉屏路中段北侧。始建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嘉庆、道光年间两度重修。坐东向西。由0、前殿、后殿及禅房组成。现存后殿,二层,底层面阔五间,通面阔17.49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2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歇山青瓦顶。明、次间前檐为砖拱门,稍间砖砌拱窗。 回龙桥位于城关镇内。建于清代中期。东西向,跨贯城河。二孔石拱桥。长20米,宽4.4米。东侧泄洪孔小,上为引桥。1974年维修,改条石护拦为栏杆。 龙王庙位于城关镇清泉路龙潭南侧。始建于清代中期。坐南向北。由大殿、两厢、山门组成。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现存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9.1米,进深五间,通进深11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青瓦顶。前后带廊,分别深3.5米、2.9米。隔扇门窗。 杨泗将军庙于城关镇双堰塘畔。始建于清代中期。坐西向东。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面阔三间,通面阔10米许,进深三间,通进深5米许。隔扇门窗。 文庙位于城关镇文化路中段南侧。始建于康熙五年(1666),后屡次重建、维修。同治年间重建。坐北向南。南北长169米,东西宽47.5米,占地面积8027.5平方米,建筑面积2586平方米。由牌坊、棂星门、大成门、天子台、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组成。现存棂星门、大成殿等建筑。棂星门,四柱三间三楼,中间字碑阴刻“棂星门”3字,左阴刻“金声”,右阴刻“玉振”。门高5.41米,宽22.5米。大成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8.25米,进深9.16米,硬山顶青瓦顶。额枋浮雕八仙过海、龙凤图案。殿上悬挂“万世师表”、“生民米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4块匾。孔圣碑,白绵石质。方首,高3.25米,宽1.08米,厚0.25米。首题“至圣先师孔子赞”7字。刻于同治年间。颜曾思孟四子赞碑,白绵石质。4碑均为方首,分别楷书阴刻颜子赞、曾子赞、思子赞、孟子赞。刻于同治年间。 2006年织金古建筑群作为元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织金洞 | 织金洞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 织金洞风景名胜区以织金洞为主体,包括织金洞景区、织金古城区、洪家渡高原平湖景区、裸结河景区,总面积307平方公里,是1988年国务院审定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织金洞原名打鸡洞,位于织金县城东北23公里处的官寨乡,距省城贵阳120公里。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溶洞,洞长6.6公里,最宽处175米,相对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积达500万立方米,空间宽阔,有上、中、下三层,洞内有40多种岩溶堆积物,显示了溶洞的一些主要形态类别。根据不同的景观和特点,分为迎宾厅、讲经堂、雪香宫、寿星宫、广寒宫、灵霄殿、十万大山、塔林洞、金鼠宫、望山湖、水乡泽国等景区,有47个厅堂、150多个景点。最大的洞厅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每座厅堂都有琳琅满目的钟乳石,大的有数十丈,小的如嫩竹笋,千姿百态。还有玲珑剔透、洁如冰花的卷曲石。霸王盔、玉玲珑、双鱼赴广寒、水母石、碧眼金鼠等景观,形态逼真,五彩缤纷。特别是那高17米的“银雨树”,挺拔秀丽,亭亭玉立于白玉盘中,人人赞叹。织金洞不仅有很高的旅游、美学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国的古地理、古气象学等都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织金洞景区 等级:AAAA 电话:0857-7812737,0857-7812063 官方网站:http://www.gzzjd.com/ 开放时间: 9:00-17:00(旺季3月1日-11月30日);9:00-16:30(淡季12月1日-2月底) 门票: 120元 |
织金关水利风景区 | 织金关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织金关水利风景区景区位于织金县东部,依托大兴桥水库灌溉枢纽工程而建,属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总面积28.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845平方公里。景区是以湖泊、喀斯特地貌、草场、茶园、地质遗迹、古驿道等山水风光为核心,融合少数民族文化、驿道文化为主要景观,集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和游览观光功能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景区苗族文化景观尤为突出,与山水风光有机组合,将山、水、林、寨、人五大要素融为一体,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生态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青山碧水、峰林溶洞、茶马古道、民俗风情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 主要景观有:织金湖、织金古城、织金关、织金瀑布等。 详细地址:毕节市织金县东约5公里 自驾路线:贵阳—贵黄高速—厦蓉高速—织金关水利风景区 |
恐龙湖水利风景区 | 恐龙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恐龙湖位于贵州省织金县东北官寨乡、乌江支流绮结河中段河谷内,距贵州历史文化名城织金县城21Km,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2Km,景区交通、通讯十分便利;是水利部公布的自批十八个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是贵州西线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区简介 恐龙湖景区山峦起伏,溪谷纵横,谷青水秀,自然环境质朴清新。谷中保存完好的天窗、天生桥。伏流溶洞等历史遗痕构成了恐龙湖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神奇与壮美,峡谷两岸雄屹的断悬崖绝壁,高跨度的门型天生桥及伴生的“姊妹双桥”,深邃莫测的井型天窗,更是罕见的旅游精品。恐龙湖是喀斯特地貌溶岩奇观的典型代表,其水上水、洞上洞、桥上桥、天外天景观更享盛誉,被世界地貌学界称为“世养一流的喀斯特景观”,具有非常的科学研究价值。恐龙湖景区内的资源门类多样。在绮结河流经景区的5Km河段内,河谷深切,劈岂穿洞。河水时而裸出地面,时而潜入伏流,忽隐忽显,形成“一谷二窗三桥”三大景观,其综台结构完善,分配合理,妙然天成,各具特色,气势辉宏壮观,景象万千,是大自然神奇造化:景区内河谷两岸地带绿野清波,群山峰顶绿荫如黛,除具独特的观赏、科考价值外,还可开展漂流、攀岩等特种旅游项目。在恐龙湖景区内开发的两座梯级电站及其附属建筑设施,又为景区增添了多处人文景观,显示出人类利用现代科技治理山河改造自然力量。 景区特色 景区内景观奇特、类型多样。一奇是湖在洞中,二奇是湖洞口侧延绵500余米、高400多米的峰峦之巅,俯卧着一条头部形似鸭嘴的巨型恐龙,而且神情专注地看着湖和洞。在绮结河流经景区的河段内,河谷深切,劈岩穿洞,河水时而裸出地面,时而潜入伏流,忽隐忽显,形成“一谷二窗三桥”三大景观,妙趣天成,景象万千,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河谷两岸绿野清波,群山峰顶绿荫如黛,除具独特的观赏、科考价值外,还可开展漂流、攀岩等特种旅游项目。景区内开发的两座梯级电站及其附属建筑设施,又为景区增添了多处人文景观,显示出人类利用现代科技治理山河、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恐龙湖景区的各处景致或神秘幽静,或雄奇险峻,或粗犷雄伟,整个景区以静见奇,以奇取胜,融山、水、瀑、洞、林、石、路、岩为一地,汇峻、秀、险、幽、美、绝于一体,是独具鲜明个性的特色旅游区。其周边地区还分布着各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风景:“天下第一洞”织金洞洞厅气势宏伟,景观丰富多彩,岩溶奇特绝妙;东风湖景区是湖光山色与峡谷风光的神奇组合,兼有三峡的雄奇和桂林的秀丽;织金古城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有财神庙、东山、鱼山等文物古迹达76处,庙宇、寺、阁、石拱桥与奇山、秀水相融相衬,精妙绝伦,又因织金人氏清代重臣丁宝桢(宫保)等名人的传奇遗踪而人文色彩厚醇。名洞、名镇、名人,和谐一体,让来此的游客既能上山下谷、游湖探洞、陶醉于山水之趣,又能徜徉古城、追寻历史、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
织金财神庙 | 织金财神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财神庙 在黔中腹地织金县城中耸立着一座巍峨壮观、气宇恢宏的古代建筑——省级重点文物——财神庙。 财神庙始建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为木结构建筑,三十八脊、四重檐悬山顶式,成宝塔状,十八个翼角底下分别系着18个铜铃,微风徐来,叮当作响,庙宇共为四层,底层通面阔16.76米,通进深12.15米,并排五间。二三四层按比例逐渐缩小,均由脊梁正中伸出,成为宝塔形。档山边有脊檐,由侧观之,形成三个垒砌的“人”字形。每个翼下有各式各样的兽形木雕撑拱。所有门窗均为精心镂空雕或浮雕的各类图案或花纹。1992年省文化厅文物处拨专款已修葺一新,使这个古代建筑中的瑰宝重放异彩。 财神庙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1986年11月18日,全国著名的文博专家、学者及省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一行27人来织金考察时评价极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评价道:“织金财神庙是特殊古建筑,在国内还没有见过,只有日本大阪的无寿阁与此类似。”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张开济评价道:“财神庙是织金历史的象征,贵州和全国都罕见的建筑。”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杜仙洲评价道:“织金县财神庙的屋顶变化多姿多样,是穿斗结构,用细木条盖大房子。”省里对这些专家学者的意见非常重视,省文化厅文物处的领导和专家多次到织金考察制定施工方案,绘制图纸,进行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在施工中,省文物处专家大胆探索,勇闯新路,与施工单位默契配合,对财神庙整体向后位移3.12米成功。在全国古代建筑修建史上首开先河。 如今,织金洞和织金财神庙已成为贵州西部旅游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她们正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展示其绚丽多姿的风采和丰富的内涵,证明自身的价值。 |
织金大峡谷 | 织金大峡谷有V 型、箱型、地缝式、盲谷式、干谷式等形态类型,科学、系统、完整的展现了不同岩性、气候、地貌部位、水文地质和构造条件下及不同发育时期的喀斯特峡谷形态及其形成的全过程,是地球上一处极好、罕见的喀斯特峡谷天然博物馆。其中双层和双孔天生桥,形态独特,蔚为壮丽,当属高质量高品位的国家级、世界级地质遗迹和旅游资源。 峡谷河流绮结河发源于织金县城西南县的凤凰山,全长30km,峡谷长约8 km。绮结河下游深切河谷,由西南方向流入,沿北东方向弯延流动,时而为明流,时而潜入地下,交替穿越于谷底,最后于大槽口潜入地下形成伏流,向北东约以2km 后,流出汇入六冲河。两岸岩壁陡峭,群峰耸峙,雄奇峻秀,与峡谷相伴发育的峰丛、天坑、天生桥等其它喀斯特景观,共同构成系统、完整的喀斯特多层发育系统,它们各自之间既有很好的空间分布规律,又有时间上先后生成、发展的序列可追寻,是地球上一处极好、罕见的喀斯特峡谷天然博物馆。织金大峡谷峡谷最具特色的就是百米观光电梯,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感受腾云驾雾的仙境。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 等级: AAAA 电话: 0857-7827788 开放时间: 淡季(12月-次年2月)9:00-17:00;旺季(3月-11月)8:30-17:30 交通 贵阳第一汽车服务站(延安西路46号)每天都有班车前往织金,车费64元,约4小时,在离织金不远的三甲下车。 门票 淡季成人票100元;旺季120元(含讲解费、电瓶车)。 学生票60元,老年票60元。 |
织金瀑布(织金桂果瀑布) | “织金桂果瀑布”高55米、宽35米,昔日称为“瀑泻珠帘”,水挥洒而下,连成一片,十分壮观。2011年8月,“织金桂果瀑布”正式更名为“织金瀑布”。 “织金瀑布”位于织金县桂果镇织金河下游的马场村附近,这里是少有的天然博物馆和生物基因库,境内有浩瀚葱郁的原始森林,纵横奔腾的飞流奇观,雄伟壮观的高山石林,还有当地世代居住的穿青人与瀑布息息相关的历史,都为游客充分展现了景区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从2010年12月起,织金县雅贤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对“织金瀑布”及瀑布周围5公里范围内的原始森林、古驿道、观音庙等景观进行旅游开发。截至2013年12月,整个“织金瀑布”景区先后共计投入资金近1亿元,修建了景区旅游栈道3000米、占地1公顷的大型文化广场、6000多平米的停车场及与景区配套的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雅贤农业观光园。其中,文化广场被列入了中国上海“基尼斯纪录”,获得了全国最大木质广场的称号。 织金瀑布有“望妹亭”、“观郎亭”、“观瀑亭”等景点。 景点位置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桂果镇马场村 |
寿佛寺 | 寿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寿佛寺 寿佛寺又名“三楚宫”,位于城关镇支前路中段东侧。始建于清初,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城南移建现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五年(1845)重修。坐西向东。由大殿、戏楼、厢房及牌坊组成。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10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28米,进深六间,通进深16.2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青瓦顶。前后带双步廊,深1.84米。山墙嵌“重修三楚会馆序”碑,青石方首,高2.25米,宽0.9米,厚0.24米。碑座高0.3米,宽1米许,厚0.4米。额题“庙貌常新”4字,每字0.1米见方。首题“重修三楚会馆序”。碑文记重修事。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 景点位置 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 |
织金县关帝庙 | 织金县关帝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织金县关帝庙 |
织金隆兴寺 | 织金隆兴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隆兴寺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城关镇城防路南段西侧。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坐北向南。原由前殿、左右偏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现存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3.1米,进深二间,通进深9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歇山青瓦顶。前带廊,深1.9米,穿枋雕刻精湛。 城关镇 织金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6.47万,其中苗、彝、布依、仡佬等民族占12.5%。辖16居委会、27村委会。1956年置城关镇。1958年撤镇建红旗公社。1963年析置城关镇及北门、花红、坪寨、白岩、平桥(木嘎)公社。1984年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城关镇。镇境有煤矿和重晶石矿。产茶叶、生漆、核桃。有中小学34所。镇人民…… 详细++ |
月华桥 | 月华桥 |
童生桥 | 童生桥 |
日升桥 | 日升桥 |
斗姥阁 | 斗姥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斗姥阁 |
回龙庵 | 回龙庵 |
“期颐偕老”坊 | “期颐偕老”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