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秦如培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秦如培,男,汉族,1962年10月生,贵州江口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贵州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项目管理硕士。 1979—1983年,贵州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 1983—1985年,贵州省江口县农业局干部、县科委干部 1985—1989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农技校团委副书记、政教处主任 1989—1990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教育局教育股股长 1990—1994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委宣传部干部、副部长,黔陶乡党委书记(兼) 1994—1996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委副书记(其间:1995.03—1995.07,贵州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6—1998年,共青团贵州省贵阳市委书记 1998—2000年,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委副书记、区长(1998.03任)(其间:1999.10—2000.01,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现代公共管理党政干部高级研修班学习) 2000—2002年,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委书记(1999—2001年,厦门大学研究生院行政管理学专业课程班学习) 2002—2003年,贵州省贵阳市委常委、秘书长(2002.04任),白云区委书记(至2002.05) 2003—2004年,贵州省贵阳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秘书长 2004—2006年,贵州省贵阳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至2006.08)(2004—2006年,贵州工业大学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席库提米分校合作举办的项目管理专业学习,获项目管理硕士学位) 2006—2008年,贵州省毕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2008—2012年,贵州省毕节地委书记 2012—2012年,贵州省毕节市委书记 2012—2013年,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2012.07任),毕节市委书记(至2012.05),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2012.10兼) 2013—2015年,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省维稳办主任,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兼) 2015—2018年,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兼至2016.04)、第一书记(2016—2017年兼),省委金融工作委员会书记(2016.03兼) 2018—,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广西行政学院院长(兼)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十一届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以上内容由"飘渺的狼烟"分享。] |
李飞跃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飞跃,男,侗族,1959年08月出生,贵州江口人,1982年08月参加工作,1985年0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 1978年09月至1982年08月,贵州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 1982年08月至1985年09月,贵州省黔东南民族干部管理学校教师; 1985年09月至1988年08月,安徽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 1988年08月至1991年05月,先后任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干部、副主任科员; 1991年05月至1996年07月,先后任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副处级干部、常务办副主任(其间:1996年02月至1996年04月,中央党校贵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6年07月至1999年06月,任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省长办公室主任、综合处处长; 1999年06月至1999年11月,任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综合处处长; 1999年11月至2000年12月,任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 2000年12月至2002年01月,任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 2002年01月至2005年12月,任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省编委办副主任(兼); 2005年12月至2006年11月,任贵州省委副秘书长(正厅长级,分管常务工作),省编委办副主任(兼); 2006年11月至2007年02月,任贵州省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副州长、代州长(保留正厅长级); 2007年02月至2012年07月,任贵州省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长(其间:2008年03月至2008年07月,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习); 2012年07月至2017年01月,任贵州省黔东南州委书记,凯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2017年01月至2017年03月,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黔东南州委书记,凯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2017年03月起,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2018年1月30日选举为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李飞跃同志是十届、十一届贵州省委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以上内容由"非人类"分享。] |
廖国松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廖国松 (1941~) 笔名戈梅、梅蓊。贵州江口人。高中毕业。1964年参加工作,历任贵州省交通设计院工人,贵阳市文联《花溪》部、副主编,贵阳市书画院专职画家。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彩色的波》,小说集《廖国松小说选》,另外发表《旱龙》、《牙齿》、《桩头》等诗歌、小说、散文600余篇(首)及系列散文《旧时人物》等20余篇。组诗《山野短笛》获贵州省诗歌创作二等奖。 [以上内容由"雪千寻"分享。] |
龙秀清 著名宗教研究专家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龙秀清(1968—)著名宗教研究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族,贵州江口县人。1986年考入贵州大学历史系,1990年本科毕业,同年考入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1999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在南开大学做博士后;2002年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欧洲中古史、基督教史、民众宗教生活史等。出版专著《西欧社会转型中的教廷财政》等。 [以上内容由"俏伊人"分享。] |
亚木沟风景区 | 亚木沟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景点地址贵州省江口县太平乡寨抱村。 开放时间08:00--18:00 亚木沟风景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境内梵净山脚下,是梵净山生态文化旅游的重点卫星景点。景区分为生态停车场、四星级酒店(待建)、乡村风情长廊(目前规划中)、购物街、亚木沟原始生态峡谷、土家风情园、明朝古寨(待建)等几大板块,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需求。游客既可以欣赏原始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领略原生态的土家文化诸如原生态歌舞表演、民间绝技、土家风俗等。 据相关文献记载,亚木沟在唐代以前名为“鬼谷”,又叫“隐龙沟”,后因谷中长出一株神树,似石似木,通体碧透,花有异香,能驱邪治病,食其果实,可使多年未育的夫妇得子,引得远近无数土民对其顶礼膜拜,取名为“亚木”,在古土家语里就是“树神”的意思,因而得名“亚木沟”,一直沿用至今。亚木沟自古就被誉为“贵州第一沟”。 亚木沟总长50公里,沟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7°C左右,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无愧于天然氧吧的美誉,绝对是探险、觅奇、寻幽及休闲养生的绝佳之地,曾有著名诗人在游览亚木沟后挥毫写下“冬暖夏凉神仙府,山清水秀亚木沟”的赞语。 亚木沟不仅是一个洗心涤虑、修身养性的寻景探幽妙处,更是一个流淌着传说的文化胜境。当游客朋友在这里甘泉掬水,清流濯足,穿越原始森林时,都不由发出“梵净归来不看山,亚木归来不看水”的感叹。 地址:贵州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寨抱村 电话:0856-6622222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信息: 成人票:100元,十省市特惠成人票:50元(身份证为:重庆市、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江苏省、安徽省、广西自治区的游客,或者是身份证为杭州、宁波、上海、苏州、广州、深圳、青岛、大连的游客)。 交通 自驾:铜仁市区出发---S305---X508---梵净山---亚木沟 |
寨沙侗寨 | 寨沙侗寨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地址: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 寨沙侗寨 寨沙侗寨为梵净山山脚的侗族村寨,位于梵净山山脚的太平河畔,寨前太平河流过,河畔有古树参天,寨后绿树青山。经过横跨太平河的风雨桥进入侗寨景观大门,宛如进入古朴原始的江南小镇,这个隐于绿树浓荫之中的侗家天地便如幻影般展现在你眼前。沿着青石板路曲折徜徉,百步之余,豁然开朗,一个圆形的广场如孔雀开屏,广场一角矗立着一座侗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到了夜晚,鼓楼上流光溢彩,寨内的红灯笼亮起来,煞是漂亮。 寨沙侗寨位于梵净山脚的太平河畔,距县城26公里,是江口县侗族聚居的一个自然寨。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侗家民族风情,特别是侗家民居建筑所独显的民族韵味,使之成为梵净山下令人称奇的亮丽风景。“六月六”是他们的重要节日。每逢此日清晨,他们就会抬着祭品到寨子旁边的深山祭祀天地,并高声呼喊,俗称“喊山”,以求消灾避难,而后回寨庆贺,共进晚餐,而后高唱山歌,尽情舞蹈。寨沙侗寨作为梵净山下的少数民族村寨,已纳入梵净山旅游文化发展的范围,它与梵净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水0融,正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透射出它独特的诱人魅力。 地址:贵州省江口县太平乡梵净山 |
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 | 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 云舍,距江口县城仅5公里,是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杨姓土家族为主,是贵州省批准的第一个土家族民俗文化村,有“中国土家第一村”之称。 云舍人是省溪杨氏土司的后裔。长达近700年的土司制度,孕育了云舍灿烂的土家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 桶子屋是云舍最具特色的土家族古建筑,其结构一般由正屋、偏屋、木楼和朝门组成,四面封墙,又叫封火桶子。一般来说,云舍桶子屋建筑整体呈正方形,北高南低,上方为正屋,分中堂和左右厢房,下方为楼子。有的四围相连,中间空出,形成四角天井。桶子屋多为砖木结构,院子和阶檐用青石板铺就,四围是青石为脚的砖砌高墙,侧视呈梯状,皆有飞檐。一般阶檐和石墩皆有精美浮雕,楼栏窗棂,多有镂空木雕,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无不栩栩如生。在建筑绘画和建筑雕刻中,常以白虎为题材,这是云舍土家族人的图腾崇拜。 在云舍土家族婚俗中,男方家要经过请媒人提亲、“烧大香”放炮订婚、拜年、讨年庚、过礼等一系列礼仪后,才能在女方办“花筵酒”这一天,组织迎亲队伍抬着花轿在押轿官的带领下,一路吹吹打打奔女方家而来。但到了女方家的朝门前,却不得不驻轿歇步,因为女方礼官早安排族人用一张大方桌子把朝门拦住了。一个要进,一个要拦,就这是土家婚俗中最有特色的“拦门礼”,也就是双方礼官先生讲礼数、比口才。男方礼官比赢了方得进门,否则只能从桌子下面钻进去。迎亲队大花轿抬进女方家后,0上新娘早已身穿露水衣、露水裙,头戴红搭帕,由两个女人搀扶出房来到堂屋,举行辞拜0仪式。此时,娘家的女子在0外以帕掩面,唱起“哭嫁歌”。随后,新娘的哥哥系上背亲布,把新娘背至轿内。新娘上轿后,响过三声礼炮,礼官高喊“起轿”,鞭炮与鼓乐齐鸣。轿夫抬轿出门,一路颠簸,将新娘接至男方家,拜堂成亲。 神龙潭又称云舍泉,俗名龙塘、犀牛塘,为下降泉,泉眼极底,为一暗河出口。泉水从寨中穿过注入太平河,其间称龙潭河,全长0.8公里,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河。神龙潭有两奇:一是深不可测。村里过去曾有30多名青年人,各拿一箩筐绳索,将其连接成长绳,绳头绑一大石沉入潭中,欲测其深度,但未见其底。二是能预报天气。久晴,此泉涨潮,不几日便会下雨;久雨,此泉落潮,不几天便转为晴天。神龙潭水流量大,水质优良,甘甜可口,自古以来就是云舍村土家人生活饮用和农田灌溉的生命之源。 土法造纸是云舍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这一宝贵的传统工艺伴随着云舍村走过了数百年历史,形成了云舍底蕴深厚的造纸文化。云舍村山高岭险,竹林茂盛,村中神龙潭、村前太平河,流水欢歌,终年不竭。云舍先民看重这一方风水宝地,搬迁至此,造纸谋生,造纸工艺也代代相传。 由于云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云舍人生活习俗相关的语言故事颇多,由此演化而来的歇后语更是丰富多彩,例如“云舍人玩龙灯——闷龙(呆子、傻子)”、“云舍人数车筒——累硌硌地来”等,成为反映云舍土家族生活习俗的重要内容。 具有近700年历史的云舍,是一部土家文化的史书,也是一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宝库。随着贵州东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云舍作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价值正在日益显现。 地址: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 开放时间: 9:00-18:00 门票:100元 |
梵净山护国寺 | 梵净山护国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护国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距金顶11公里,是西面上山的必经之寺, 历史上又称天池院、天池堂。寺院占地68亩.始建时间不详。万历四十六 年(1618年)敕赐为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有明然如泰等高僧住锡,承传临济宗法系清康熙年间.有慧惺海阔等禅师住锡,香火甚是兴旺。同治三年(1864年),天池院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更名天池 堂。光绪元年至六年(1875-1880),刘满盘踞梵净山,号称黑地大王。贵州巡抚岑毓英亲自统兵征剿,天池堂再度毁于兵火。战争平息后,岑毓 英认为贵州“边要则莫如梵净山”,于是奏请朝廷,“移松桃协都司以下八汛镇守梵净山环山要隘 ”以保障梵净山区的长治久安其中.都司营署移驻天池堂旧址左侧,名曰“梵净山护国汛”气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护国汛成为梵净山真正的镇山衙门,建有营房五十余间,右侧建柯练兵场、跑马场等。护国汛的建立为光绪年间梵净山佛教的再度振兴 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此后,在护国营署长官吴月楼等的支持下重建 寺宇,并更名护国寺。 护国寺海拔1400米,地势高矿,视野开阔,坐南朝北,背靠象鼻山, 东西两侧为大小狮子岩,有“象鼻烘托”、“双狮拜象”之状。寺宇建筑规模宏伟,规制完整,布局考究,有大堂正殿三重,客房数百间。雕梁画 栋,工艺精湛,寺内外古树幽深,朝夕钟声悠扬。寺后有两股清泉,纡绕 于寺侧,甚为清冽。护国营署官兵和寺僧经常组织梵净山诗会及有关法会活动,骚人墨客,善男信女,熙来攘往,热刚吼。 寺内题咏及楹联颇多,有《梵净山诗会集韵》等传世。保存有“黔山第一”、“明正宽和”、“黔山领袖 ”3块匾额和1幅长联。三匾分别悬挂于 护国寺山门和护国营署,笔画凝重,布白出神,实为梵净山重要墨宝。其中,“黔山第一”匾额.系清末著名书法家严寅亮所书,高1.55米,宽4.15 米,厚0.45米,每字约0.31平方米,已收人《中国名匾》中,现珍藏于印江民族陈列馆。长联为清光绪年间贵东道道员易佩绅所撰,联曰: 护国镇成灵,回忆十数年前,蛮瘴纷披,狼烟竞起,犹幸柴帷暂驻,拾蚕丛,开鸟道,化草木以成春,从此梵贝宣和, 万家长隶慈悲域; 黔山资保障,纵横千百里外,澧沅横带,衡岳相望,深惭履屦未临,抉天心,窥月窟,撼风云而变色,谨记卮颜献瑞,一派齐歌雅颂声。 景点位置 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县永义乡大园址村 |
梵净山佛教文化苑 | 梵净山佛教文化苑由风雨桥、莲花广场、礼佛步阶和最值得一看的大金佛寺组成。拾阶而上,穿过重重牌坊和广场到达苑内的最高点,即是世界仅有的大金佛寺的所在。大金佛寺坐落于环水莲花池上,是世界唯一的水上金殿,气势恢宏,无比神圣庄严,世界之最金玉弥勒就供奉于此。由金身、佛光、白玉莲台、须弥底座四部分组成,共耗用250公斤黄金,并镶嵌数千颗名贵珠宝、翡翠和钻石。 门票 40元 开放时间 淡季:9:00-17:30(10月1日-3月30日)旺季:8:30-18:00(4月1日-11月1日) 景点位置 铜仁市江口县太平乡梵净山村 |
梵净山生态植物园 | 此处是一个谷地,园中鸟语花香,流水潺潺,不仅有很多稀有的植物,如有“鸽子花”之称的珙桐,其树形高大挺拔,盛花时,满树似白鸽群聚,洁白的花体,散发出阵阵芳香。还有可爱的金丝猴,它在笼子里,摆出各种高难度姿势,时而坐倒立式,时而坐后翻式,居然还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撒尿的动作,可爱至极。 网址 http://www.fjs8888888.com/ 景点位置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东南边缘的云天峡谷,盘溪一带。 |
梵净山拜佛台 | 拜佛台为梵净山著名景点之一,景区环境不错,景色够美。 拜佛台是用印江出山口的必经之处,地方一个三岔口,是通往金顶与蘑菇石的必经之处。 在拜佛台看红云金顶是最佳的选择。太阳当照时,它会折射出道道金光。如有云雾经过,它就像一艏不沉的军舰,劈风斩浪。 景点位置 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梵净山 |
梵净山承恩寺 | 梵净山承恩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正殿面阔13.7米,进深9米,石墙厚0.5米,残墙高2米,殿门尚完好,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土寺”五字。两侧配殿八间,仅存部分残墙,建筑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始建于明初。 景点位置 贵州省铜仁地区梵净山景区内 |
凤凰山金顶 | 梵净山共有三个金顶:新金顶(红云金顶)、老金顶(月镜山)及凤凰山金顶,凤凰山金顶是最高的,海拔2572米,是武陵山的主峰。因道路久废,森林茂密,处于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一般游客禁止前往。 景点位置 贵州省铜仁地区梵净山 |
江口金钱杆 | 江口金钱杆 江口“金钱杆”,又名霸王鞭、赶山鞭、打洋钱、打花棍、打钱杆等,是江口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表现形式。 江口“金钱杆”,常见的是一旦一丑表演。即由两人对舞,因旧社会有“女不出闺”的礼数,旦角一般由男人装扮,常作花灯表演节目。在服饰上,旦角穿大襟便衣,多绣茶花、牡丹等图案,下穿红绿百褶裙,衣短裙长,且裙系在上衣里面。丑角穿对襟衣,镶白色云边,衣袖长于手背,裤为青兰色,且裤脚口较大,腰间系一带子,有时还插一烟斗。在头饰上,旦角发髻在头顶,后面用披着的长发代替“线尾子”,有的用青丝帕包头将尾拖于脑后,头顶一侧插艳丽花朵。丑角用黑丝帕包头,似一圆帽。面部化妆,旦角多为“素面”粉妆,没有特殊脸谱。丑角则多为简单小花脸谱,鼻梁中画一“凸”形白斑,或在眼圈周围画一白色眼圈,或加黑色花纹,有的也在眼周围画红色眼圈,在嘴周围画一红圈,手法多样,务求滑稽。后来,经民间艺人整理创新,江口“金钱杆”舞蹈逐步发展到单人动作和双人动作数十种。此外还有二旦二丑和多旦多丑等形式,舞蹈动作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和质朴健康,内容更加复杂化,是现代金钱杆舞蹈舞台表演和广场表演的一种主要形式。 江口“金钱杆”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广为流传,县内曾多次举办群众性金钱杆舞蹈表演活动,规模最大的达万人以上。2007年我县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和广泛群众文化基础的民间舞蹈“金钱杆”,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我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释迦殿、弥勒殿 | 释迦殿、弥勒殿为文化旅游景点。 释迦殿、弥勒殿 释迦殿、弥勒殿位于金顶之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被人们称为“空中殿堂”。释迦殿在左,弥勒殿在右,中隔金刀峡、天桥横跨其上连接两边。上金顶先到释迦殿,过天桥再到弥勒殿。两殿构造基本一致,一间独房,均由块石垒成,面阔5.4米,进深5.55米。两殿背后各有一方不可移动巨石,释加殿后为晒经台,弥勒殿后为说法台。据《铜仁府志》载:屋顶因“风峭,不可瓦,冶以铁”。殿内原有明铸铜质释迦、弥勒佛像各1座,道光二十九年(1847年)弥勒铜像被盗,咸丰二年(1852年),又铸铜质弥勒、观音像各1尊。解放后殿堂坍塌,铜像遗失,铁瓦无存,四周只剩2米左右残墙和释迦殿拱门。1984年由江口县人民政府进行重修,重塑释迦、弥勒像安放其中,修缮了上山铁链步道, 1985年竣工向游人开放。2008年另辟了一条下山步道。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大金佛寺 | 大金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金佛寺 大金佛寺座落在黑湾河寨沙佛教文化苑内。距梵净山山门2公里。其弥勒殿金碧辉煌,内供一尊金玉弥勒佛像。 其天冠金玉弥勒,为世界最大金玉弥勒菩萨像,高5米,由佛光、金身、千叶宝莲、木雕须弥底座四个部分组成。金玉弥勒菩萨结善跏跌坐姿(弥勒菩萨唯有坐姿)端坐于木雕须弥底坐上,足踏白玉莲台。上面雕刻的九条龙,也寓意了梵净山曾有“九龙山”之说。佛光外设装饰有108尊小佛。整个金身用了两百五十多公斤的黄金,宝相庄严珠胜,眼观无量大众,慈慧接引,嘴姿微妙似在演说佛法,头顶佛祖舍利塔,头戴五方佛冠,五方佛分别用五种不同颜色的宝石雕刻而成。菩萨眉心中间镶嵌有六克拉的钻石。胸前佩戴的璎珞、腰间外裙及佛光上镶嵌有珍珠、玛瑙、珊瑚、松石等奇珍异宝;臂镯及手镯上镶嵌有红、蓝宝石及钻石。天衣天裙及飘带上经手工錾刻有宝相花、祥云及祥龙等吉祥图案。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江溪屯仡佬寨 | 江溪屯仡佬寨 江溪屯仡佬寨位于江口县官和土家族苗族仡佬族乡江溪屯村,距县城55公里。这里的村寨依山傍水,不仅民风多彩民情淳朴,而且森林生态保护较好,是旅游的理想去处。江溪屯仡佬族,在民族习惯方面最突出的是在民族信仰方面,表现为崇拜树圪兜和竹。春节有“喂树”的习俗。“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在大年三十,一人执刀在树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人将肉饭酒置于树的口子上,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树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是果树,要说:“喂口饭,结成串;喂块肉,结成莆”,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除此之外,还祭猪栏牛圈和粮仓等,以求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去有族内通婚习俗,现已基本废除。禁忌主要有: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不得外出串门;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出大门或外出串门,也不能到井边挑水。仡佬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通缘寺 | 通缘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通缘寺 通缘寺在江口县城西沙子坳公路右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城内寺庙被国家有关单位占用,部分信众便在此建小庙,供上泥塑观音菩萨。后来,寺庙越建越大,信众越来越多。1995年夏,县城的信众通过自筹和化缘,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这一年,县宗教部门对此进行了登记,并正式命名为通缘寺。现是县城信众烧香释佛的主要场所,每年六月十九来此朝拜的达万人以上。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苗匡峡谷 | 苗匡峡谷 苗匡峡谷位于太平乡太平村境内,距江梵公路4公里。苗匡峡谷全长15公里,其间汇集的山流形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在峡谷口的右侧,有一个风景奇特的风洞,峡谷的左侧还保留着明朝年间修建的庙宇的旧址。溪谷中,有风洞、雌雄石笋、犀牛塘、飞水岩、万丈崖、大龙门塘、小龙门塘、水帘洞等景点。 “苗匡”是土家语,意为“校场坝”。据史料载,这里是清末刘满盘踞梵净山时,贵州东道易佩坤、巡抚岑毓英剿灭刘满而训练兵丁的所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坝梅寺遗址 | 坝梅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坝梅寺遗址 坝梅寺遗址原名承恩堂,位于梵净山西麓,因在坝溪、梅溪之间,故俗名坝梅寺,为明建4大脚庵之一,正殿7间,偏殿及僧房数十间,画栋雕梁,规模宏大,占地4亩,寺产遍及周围二三十里。1958年学生勤工俭学寄住寺内,不慎烧毁。现仅存围墙、屋基及山门外合抱古树数十株。清康熙后,历年所刻石碑及寺附近的和尚墓群尚残存。遗址附近有碑数块,其中康熙十五年(1676)因垣重建承恩堂常住碑,记庙产甚详;嘉庆十年(1805)的重修扷垣碑,记载了该寺扩建始末;光绪二十三年(1879)碑,记载清理庙产经过。1982年9月,与坝梅寺和尚墓群一并公布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太平社区 |
---- |
凯文村 |
---- |
岑忙村 |
---- |
云舍村 |
---- |
太平村 |
---- |
寨抱村 |
---- |
梵净山村 |
---- |
快场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