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 | 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位于全国文明镇---射洪县金华镇,南起金华电航桥,北至香山镇交界,东西以涪江两岸的山脊为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正按全县旅游规划打造4A级景区。“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山”的金华山,山上古柏森森,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巧夺天工。前山有1500年历史的蜀中四大名观之一的金华山道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读书台是海内文宗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读书的地方,台内匾对甚多,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 金华有千年古镇遗迹,水陆码头依稀。镇内及周边分布有“九宫十八庙”,吸引着无数寻幽仿古的人们。其间西山坪清见产业园是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园区;湖心岛金华坝将打造为碧水绿岛天堂。景区内有酥而不腻的“椒盐肘子”、麻辣随意的“黄辣丁”、“李血花”等金华美味,令四海宾朋为之叫绝。 景区级别:国家级 景区类型: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一元 开放时间:7:00---19:00 停车场信息:大型生态停车场 联系电话:0825---6623085 景区地址:遂宁市射洪县金华镇 地理位置:射洪县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地处四川省东部,遂宁市北部边陲,位于川中丘陵区北缘、涪江中西岸,介于北纬30°40′~31°10′,东经105°10′~105°39′之间。东南距县城20公里,西北与三台县接壤。 邮政编码:629200 |
射洪桃花山风景区 | 清清的涪江水绕射洪县城缓缓流过,涪江东岸,去县城十余公里,有一片宁静清幽的山峦,被一片片桃林和苍翠森林覆盖,甚是幽静清新,别具一番韵味,那便是远近闻名的蒲家浩桃花山,闻名川内外的桃花源风景区。 从县城车行二十多分钟便到山脚下,若有闲情,不妨弃车徒步登山。一条宽阔水泥路从山脚盘曲向上绕着葱绿的山梁直通山顶。山不高,说是山,实际上只不过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公路两旁,参天大树遮天蔽日,偶尔还窜出一两株山花,格外艳丽。登上半山腰,眼前一亮:一片几百亩的桃林映入眼帘,每到阳春三月一簇一簇的粉红花红的青山绿水间分为外绚丽,灿若云霞,让人心旷神怡。 往前走穿过几个山头便到了桃花山山顶。山顶一片平坦开阔,一幢桃花源综合大楼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面积达3500亩的桃花源的中心。大楼前草木葱茏,菊花桃花一片亮色。围着大楼,错落有致建有一些亭台楼宇和风格各异的房舍,餐饮娱乐、品茶休闲设施一应俱全。沿着大楼前面的碎石小径,便到了"松林坡",这是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人工造林区。苍劲的青松翠柏,展示着蒲家浩人民改造自然的累累硕果。一进入林区,宛若到了原始森林。清脆悠扬的鸟鸣,增添了森林的幽静,清风徐来,松涛阵阵,尤如万马奔腾,由远而近,忽又渐远。成天置身于都市繁杂喧嚣中,不妨来此感悟一下大自然的宁静清幽,一定会使你庞辱皆忘、惬意畅快。透过苍松翠柏横斜的疏影,向下一望,隐约可见一泓清水半卧在翠绿的山沟里,蓝天白云倒映水中,平添了山林的灵气。这一方蓄水达一万立方米的堰塘,可游泳垂钓,也可灌溉农田。紧临水池旁,是"简朴寨"休闲中心,造型别致的茅屋、亭子,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不妨坐下来品茶、小饮。如若在春天,身旁还有一株株盛开的粉红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装点着你,真是情趣盎然。微风吹来,从山顶隐约传来人们欢笑声和川剧锣鼓声,好戏开场了。沿着水池石板路向山顶拾级而上,穿过综合大楼西侧,便可见郁郁葱葱的几个山头和沟壑,其间的西式别墅、亭台,红墙绿瓦,煞是好看,这便是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桃花源休闲山庄。 综合大楼后面,在几段长廊和一片桃林之后,是一个百米见方的大水池,水池两边是垂柳和盛开的桃花,一株枝繁叶茂的黄桷树,安祥地立在水边,默默的为人们遮风挡雨。水池边花树下,老人们垂钓、下棋,孩子们嬉戏、欢闹,打牌的、喝茶的,很是清闲,其乐融融,一片太平景象。若你坐下来品茶,偶尔可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和唱经声,悠扬婉转,那便是"洞天观"和"极乐祠"两个祠庙,为虔诚的信徒和游客提供了好去处。 如果你走累了,可随处坐下来听听川戏,看看文娱表演,或瞧瞧杂耍。饿了,可到小摊上吃点小吃,品尝一下农家风味。如果你自己驾车,还可走一走新修的油路,它绕着七弯八梁延伸,将各个山头和景点连结起来,宛如一串绿色的玛瑙。驾车穿行在绿色的山峦、树丛中,路旁还有几湾荷塘,若是夏秋时节,还可见满眼盛开的荷花,红的白的分外耀眼。 利用成片桃林李树,蒲家浩村还年年举办桃花会。至今已举办了四届。每逢阳春三月,桃花争艳、万木争荣的时候,桃花会便隆重登场,林里花下,人声鼎沸,盛况空前。会期历时一个月,活动项目有文娱表演、书画笔会、川剧座唱、赏花观景、林间小饮、农家小吃等,特别是独有的茂密森林和桃花烂漫的桃林,为游客提供了回归大自然的清新环境。每年桃花会期间,观光旅游人数近40万人次。 "一池春水绿,万树桃花红"。赏花观景,无限惬意!当夕阳把远处的涪江水染成耀眼的橙红时,你可以踏着花径乘兴而归,回到你温馨的家。如果你游意未尽,则可小居山间别墅,领略桃花山夜间的万种风情。 |
陈子昂读书台 | 陈子昂读书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子昂读书台坐落在四川省射洪县城北23公里的金华山上,全山总面积126300平方米,其中林地71500平方米,有乔、灌、草本蕨类植物68科、123属、164种,百年以上的古柏617株。金华山山势呈马鞍形,分前后两部分,前山为道观古建筑,后山为陈子昂读书台,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分割。 陈子昂读书台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始建于唐,其旧址在今玉虚阁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繁,学堂因之衰废。宋嘉佑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明初,拾遗亭已毁,廉承务遂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成化时,县令郭镗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筑全毁,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知县唐麟翔将读书堂更名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公元1828—1831年)邑令钱秉德、汪澍将“古读书台”迁至岭后梧岗山。读书台建筑面积980平方米,为不完全对称四合院布局,分前、中、后三院。前院由门坊、感遇厅及三条廊道组成;中院主体建筑为拾遗亭,两侧为抄手回廊;后院以留云仙馆为主,东建问涪轩,南置精舍馆,北立明远亭。整个建筑掩映于古柏苍松之中,清幽淡雅,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是一组完整的清中期四合院建筑群。古读书台内陈列有《陈伯玉先生别传》、《陈伯玉先生全集序》、38首《感遇诗》、《修竹篇序》、《座右铭》等清代木刻,两次陈子昂学术研讨会的专家论文、资料,射洪历史名人简介和现代书画家作品等。 金华山道观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唐时更名九华观,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英宗赐名玉京观,现存古建筑属明清所建,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南至北依次为南天门、灵官殿、十殿、东岳殿、桂花院、祖师殿、玉虚阁、纯阳阁等。南天门为单檐歇山式顶,穿逗式梁架,山门两侧石壁镌刻有北宋黄庭坚的手迹“蔚兰洞天”四个字;东岳殿属明代建筑,单檐歇山式顶,抬梁式梁架,檐下施斗拱22朵,每朵双昂出3跳;桂花院为四合院布局,院中有一株明代金桂,每年农历八月开花,花香能溢满整个金华山;玉虚阁为读书台旧址,唐时是读书堂的正屋,0分三层,六角攒尖式顶,;纯阳阁前有块杜甫诗碑,刻有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甫到射洪祭奠陈子昂时留下的《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和《野望》两首诗,字体是杜甫的手迹;从南天门至祖师殿沿上山梯道有一条明代石龙,全长180多米,龙头朝上,龙尾朝下,故名“倒头龙”,它是我国最长的一条明代石龙。 陈子昂读书台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射洪镇江寺 | 射洪镇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射洪镇江寺,位于川中“观音文化之乡”、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故乡,射洪县城关太和镇南片区涪江西岸,始建于唐末天祐年间(公元904年),初名“回黄磉灏寺”或“黄磉灏寺”。千年古寺,几度兴废。宋元时期曾四次增修扩建,明崇祯六年(1633年)被洪水冲破。 清雍正二年(1724年),潼川知府派通判、贡生马寅来太和,现场考察,与乡人、寺僧商定,辟地八亩,修复三字形寺庙。兴建如铁锚型的九级奎阁一座,象征上顶天堂、下入地府、威镇涪江、泽润内坝、降伏孽龙水怪。历时两年半建成,更名为“王爷庙”。更名为“王爷庙”的黄磉灏寺,殿宇辉煌,气势雄伟,与登云寺大慈悲殿、广寒寺老鸦山等古寺遥相对峙,寺内释迦牟尼佛、观音大士、文殊、普贤等雕塑,技艺精湛,造型精美,仪态自然,应验四方。每年六月六日,古寺庙会热闹非凡。 千年镇江古寺历来被誉为“射洪(太和)八景”之首。 曾任云南永平县令的清嘉庆本县籍名流贤达、著名诗人和教育家赵燮元题诗《黄磉灏即目》:旧市犹村落,时闻群鸟鸣。四周山拱烈,一带水澄清。野阔神愈旷,天空眼自明。斗龙门户好,何处觅重城! 现状 岁月沧桑变幻。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镇江古寺僧人还俗,殿宇他用,念堂毁坏。弥勒大殿仅存。 改革开放以来,落实宗教政策,古庙复见生机,更为今名“镇江寺”。 上世纪末,由龙宝山寺释龙云法师来任主持。龙云法师老当志壮,决心重拓古刹,又蒙各界人士鼎力相助,广结善缘。经十年艰辛,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先后建有大雄宝殿、南北厢房、五观堂,修缮或改建了王爷殿、天王殿、弥勒殿、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三圣殿、韦陀殿、念佛堂、讲经堂、往生堂等。寺内三尊佛祖、十八罗汉、西方三圣、药师佛、地藏、韦陀等多尊神像,木刻精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翰墨壁画,诗联精华……千年镇江古寺,遂成古典风格宗教文化建造群。 2002年,射洪镇江寺获县政府批准,正式开放。 2008年5.12大地震后,射洪镇江寺由释宏善接班住持。释宏善殚精竭虑,不惜将卖掉自家私宅的款项,引领居士集资捐资,用于寺庙建设,重新购置土地近七亩,修葺了后山门、观音殿,改建了大雄宝殿、北楼,开建综合楼、前山门,拟建望江阁。 古老残旧的镇江古寺因之得以修复扩建而获新生。镇江寺现占地面积约十亩,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有僧尼10人,在册居士五百余众。 曾以“九宫十八庙”著称而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千年古寺黄磉灏寺——镇江寺,至今幸存“弥勒殿”濒危古建筑,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的,由正殿、南殿、北殿构成,亟待修缮和保护。 |
白流寺 | 白流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流寺,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洋溪镇涪江河畔的玉川山上,与蓬溪县天福镇接壤,距县城约18公里。为遂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当地村民及原寺金学焕言传,白流寺原名广福寺,为唐代勤安和尚所建,后迁至玉川山顶,更名为金禅寺。 据清光绪10年《射洪县志》记载,明天顺4年(1460年)重建白流寺。明正德9年(1514年),宝灵农民起义军兰达顺进入射洪,大部分庙宇在战乱中被烧毁。 1460年,白流寺达到鼎盛时期,占地约20亩,殿宇分四进;入大门的第一进为伽兰、五瘟殿;沿此而进,相继为观音殿、大雄殿、玉皇殿;玉皇殿两侧分别为太阳楼和月亮楼;西北两厢为文昌、六祖、三仙、斗母等偏小殿宇;北侧整齐地排着两进近20间平房和大小客堂;南侧有石砌浮雕俑壁及内外围墙。 清乾隆4年(1739年)又复建白流寺。又后苏伊和尚再尽其力,建成现在的白流寺。 由于连年的战乱和动荡以及各种变故,至解放初期,白流寺仅存两个殿堂。 1984年,释通林(女,南部县升钟镇人)师从成都佛学院和遂宁佛学院学艺完毕来到白流寺,不为没盐吃和借钱度日的困难所吓倒,她咬紧牙关和庙里的老住持及众信徒白手起家,创得收入40万,再一次对白流寺进行大规模维修,修缮殿堂二重、塑有菩萨53尊、庙宇建设面积达1800平方米,将原玉皇殿改为观音殿,另一殿则为大雄宝殿。于2年时间新修三楼一底房两间、二楼一底房两间、宿舍16间、厨房2间等。据在场的信众听,这全是释通林一个人弄出来的。 著名景点 各殿间的庭院、天井中均分布着花林、藤蔓、鱼缸、石山,整个庙宇秩序井然,清静通幽。规模宏大的白流寺,香火旺盛,拥有50—70名僧人,各种会期四周有旗幡圣驾朝贺,信众川流不息;庙前唱戏杂耍更是热闹非凡。 至今尚存白流寺的人文遗产有据称为唐代的“五垛壁画、西方图”号称仙画,一个琉璃碗(盛夏装鱼盛饭一个半月不腐不臭)。 |
泰安酢坊遗址 | 泰安酢坊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作坊”位于唐代大诗人陈子昂故里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作坊始建于唐代,建筑面积为929m2,现存古窖池两处,古井一口,作坊内设施齐全、历史传承真实完整,保存完好,至今仍在正常生产。经古窖酿制而成的曲酒,具有中国浓香型白酒寒绿、醇甘、清洌之独特风味,被中国白酒界泰斗周恒刚、沈怡方称赞为“中国白酒之典范”。作坊已先后被射洪县和遂宁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作坊”由清末柳树镇开明酒商李明方从古酒坊易名而来,有“举酒恭祝国泰民安”之意。早在唐代,陈子昂携古窖酿出的春酒远赴长安应试,醉倒八方才子,诗圣杜甫为此挥毫写下“射洪春酒寒仍绿”的千古绝唱。作坊一直传承唐代“春酒”、明代“谢酒”生产工艺酿制白酒,闻名川中。民国初年,作坊主人李吉安进行工艺改革,聘请成都酿酒名师郭炳林攻研曲酒生产终获成功,酒有“入门便觉鼻生香,发幕先令指取尝”之芬芳美誉,一时名噪四川,前清举人马天衢化“沱泉酿美酒,牌名誉千秋”之诗意,命名“沱牌曲酒”,沿用至今。解放后,“泰安作坊”改组为地方国有企业射洪沱牌曲酒厂。 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专业人员对泰安作坊遗址进行考古勘探与抢救性发掘,发掘清理出的遗迹单位主要有:建筑基址,灰坑三个,晾堂三处,酿酒窖池六口,接酒池一个,现存地面的古沱泉水井一眼,展示出沱牌泰安作坊白酒酿制工业自明、清以来的发展历程。 保护范围:东至沱牌舍得集团老宿舍楼房屋滴水外1米,西至酢坊大门外2米,南至原柳树镇小学北面围墙外1米,北至沱牌舍得集团向民居方向外延2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向东外延2米,向西外延3米,向南外延4米,向北外延2米。 柳树镇 柳树镇俗称“柳树沱”,位于射洪县南端,是中国名酒——沱牌曲酒的故乡。绵渝高等级公路横穿镇区,距县城18千米、遂宁40千米。面积7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2085亩,总人口7万余人,总户数近2万户。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棉花、油料、小麦、红苕、玉米、生猪、禽蛋、水果、蔬菜等。1992年9月行政区划变动时,将原柳树乡、新民乡、文风乡合并为柳树镇。全镇共有37个行政村…… 详细++ |
射洪县书画博物馆 | 射洪县书画博物馆位于射洪县太和镇洪达家鑫路何家桥,2006年修建,建筑面积3530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成立于2009年4月,2010年10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展馆面积约2500平方米,共分三个展区:临时展区(一楼)、文物精品展区(二楼在规划设计中)、射洪书画展区(三楼)、解说办公室、馆藏文物办公室、文物库房与修复管理部。工作人员26人,安全保卫人员22人。2013年正式命名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主要职责: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的可移动文物的征集、收藏、保管、陈列、展示、修复等工作,充实博物馆展品的内容,提高展品的内涵;对馆藏文物参照国家博物馆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进行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馆藏文物的防火、防盗、防霉、防蛀工作,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开展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馆藏文物保护技术水平。 博物馆馆藏文物现有7359件,其中珍贵文物387件。对外免费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其中青少年6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地址 射洪县宏达家鑫路上段35号文化艺术中心内 联系电话 0825-6185016 服务时间 夏季:9:00-18:00冬季:9:00-17:30,闭馆日:周五(节假日无休) 交通线路 乘坐县内2路、5路公交车可到达 |
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 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 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明星镇境内,园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3平方公里。公园不仅有众多的中生代硅化木化石、恐龙化石遗迹,而且以山险、石奇、水清、谷幽著称。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为公园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组合,其中展示厅2100平方米,分为序厅、射洪硅化木厅、侏罗纪海洋厅、射洪厅、地球厅、4D影院等部分,以射洪硅化木地质公园的硅化木化石群、乌木埋藏地、恐龙化石发掘地、湖相沉积波痕群和峡谷等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要特色,展示和介绍地球科学、生命进化、硅化木的微观世界和成因、四川盆地地质概况、遂宁射洪地区的地质背景、射洪硅化木的特点和科研价值、侏罗纪海洋及化石等知识,融科普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实现了对地学和与地学相关学科的科研、环境教学、科普教育和地质公园宣传的目的。 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自2009年12月揭碑开园以来,一直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以硅化木化石、恐龙化石等地质遗迹资源为主体,普及地球演化、生物进化及其它地学知识,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广大青少年及社会各界科研人士、社会公众开展科普、科考、科研教育活动,成为拓展科普事业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的有效载体。 |
于渊烈士墓 | 于渊烈士墓为遂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于渊烈士墓 年代:1949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 地址:射洪县金华镇金华村 简介:于渊烈士墓倾位于金华镇金华村1组金华山西坡,于渊(1895-1949) 四川射洪人,又名光藻,号邦齐。1914年后入泸州讲武堂第一期学习,1925年任万县城防兼宪兵司令,1926年率部抗击企图武力抢夺被扣英轮的英国军舰。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后任川军第二十一军刘湘部二师六旅旅长、教导师二旅旅长、少将参议,曾帮助红军通过川军的防线。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川抗日,任新十六师副师长兼第七战区游击司令。1938年刘湘病死后弃职回川从事-工作。1944年当选为民盟四川支部执行委员。1947年6月被捕,1949年12月在成都外西十二桥就义。于渊烈士墓1984年重建,位于金华镇金华山西坡,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台基用条石层层垒砌,呈长方形,长6.5米,宽3米,高1.1米,前有垂带式踏步5级。冢呈长方形,四周用条石围砌,中间泥土填实,宽2.1,深5,高1.8米。冢前嵌条形石碑1通,半圆形碑首,碑文楷书“于渊烈士墓”,碑宽1.1米,高1.2米。 金华村 金华村位于贵阳市西部15公里处,距贵阳市行政中心金阳新区4公里、321国道、贵黄公路的互通要道,有6个村民小组,821户,2273人,全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处镇政府辖地是全镇经济幅射带动的旱码头,区位优势显著,新修建的西南环线经公路互通枢纽的出口点,321、贵黄公路三路交会点,南来北往中转停流,四面幅射的地理位置,路网发达,水电基础设施完善,欢迎各位到我…… 详细++ |
龙洞子摩崖石刻 | 龙洞子摩崖石刻为遂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洞子摩崖石刻(原名:龙洞子石刻) 年代:清 类别:石窟寺及石刻 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 地址:射洪县明星镇龙潭村 简介:龙洞子摩崖造像及石刻位于明星镇龙潭村6组村东300米,西距村委会800米。造像石刻凿于龙洞河右岸高4米,宽50米的龙洞山黄砂岩壁上。龛高1.3米,宽0.7米,深0.02米。坐西向东,造像4龛。K1龛高1.2米,宽0.6米,深0.01米,楷书阳刻题记,局部模糊不清。K2龛高1.2米,宽0.6米,深0.01米,楷书竖排阳刻题记,18行,398字,字径0.04米,记述增修事宜。K3为石龙,长2.4米,宽1.3米,深0.01米,作龙珠行戏图。K4龛高2.4米,宽1.3米,深0.1米,龛内佛像3尊,中间一尊头残,高1.1米,善跏趺坐莲台上,左1尊高1.1米,右1尊无头,俊善跏趺坐。山脚石刻二处,石刻凿于龙洞河左岸石峭壁上,坐东南向西北。均为楷书阳刻题记,横向排列,从右至左。右为“放生池”,刻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左为“放生潭”,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每字长、宽均为0.4米。 明星镇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明星镇 经济发展 截止2008年底,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达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80元,比去年净增800元; 明星镇党委政府一直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先导,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助农增收。在大明村8社建立了优质抗虫棉基地100亩试点现场,全镇栽植优质抗虫棉3000亩。在雷电村建立瓜蒌基地50…… 详细++ |
通家山寺 | 通家山寺为遂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家山寺 (原名:通家山大雄宝殿) 年代:清 类别:古建筑 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 地址:射洪县青岗镇通家山村通家山坡 简介:通家山寺位于青岗镇通家山村通家山坡,北20米为青岗至里仁公路。通家山解放前夕为佛教圣地,解放后改为学校,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迁至涌滩学校,该地恢复为寺庙,现保存古建筑有大雄宝殿,其余均解放后改建及重建,整座寺庙呈院落式布局,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中山门坐南朝北,重檐歇山式顶,素面台基,基高1.1米,前施垂带踏道11级,砖混结构。大雄宝殿始建于清嘉庆元年,坐南向北,素面台基,前施如意阶梯3级,面阔四柱三间13.5米,进深三间7.3米,脊高6米,檐高4米,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单檐悬山式顶,灰色琉璃瓦覆面。现存清代《陈烈女记》、《陈满姑遇难记》碑2通。通家山大雄宝殿对研究清代时期建筑结构及建筑形制具有一定的作用。通家山寺经射洪县人民政府批准,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岗镇 青岗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38691 男 19858 女 18833 家庭户户数 11126 家庭户总人口(总) 34120 家庭户男 16984 家庭户女 17136 0-14岁(总) 9199 0-14岁男 4796 0-14岁女 4403 15-64岁(总) …… 详细++ |
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 | 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位于射洪县明星镇境内,西近成都,南邻重庆,北抵绵阳。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4.3公里,景区规划面积约12平方公里。 公园有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硅化木群,天然优美的峡谷地貌景观,水体景观,自然生态以及人文景观。园内有硅化木遗迹20余处550多根,恐龙化石遗迹3处,地质地貌景观8处,水体景观5处,以及人文景观6处。公园的绿化面积约500亩,种植了代表侏罗纪时代的桫椤、珙桐、苏铁、银杏等花草树木150多种500多万株,整个公园绿化面积达到85%以上,还原了一个侏罗纪时代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天然氧吧。通过栈道、洞穴瀑布、林间石路、梯步、湿地、岛屿等营造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意象,创造了一个山环水绕、特色独具、生态自然的和谐群落,使游赏、休闲、参观学习等弹性空间更加自由适度,真正让我们的心灵在此得到休憩和净化。 |
双溪何氏家族墓 | 双溪何氏家族墓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双溪何氏家族墓 年代:清代 类型:古墓葬 所在地: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 简介:双溪何氏家族墓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双溪乡鹤桥村2组何家山半坡,是何氏后人为其先祖何连攀夫妇修建的墓宅,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长方形土冢四周用条石层层围砌,冢长7米,宽4米,高2.2米。冢前四方形碑楼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仿木石质结构,方形台基,滚龙抱柱,重檐攒尖顶,顶尖作葫芦形,四角有抱鼓,宽2.3米,高5米。碑楼四面有精美的浮雕花卉、鸟兽、人物、戏剧、龙凤图案共32幅,两侧还保存有圆雕石狮一对。双溪何氏家族墓造型独特,雕刻精美,对于研究清代墓葬和“湖广填四川”移民史、四川人口发展史有重要价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
长胜寺 | 长胜寺为遂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胜寺 年代:清 地址:射洪县青岗镇竹筠村 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 类别:古建筑 简介:长胜寺位于青岗镇竹筠村4组,南500米为射洪至西充公路。该寺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呈院落式布局,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解放后为青岗镇粮食储备仓库,1961年改为竹筠山小学校,1990年恢复为寺庙。现保存古建有正殿、东岳殿、南岳殿、食殿,其余房屋均为仿古砖混结构。其中正殿素面台基,高0.5米,前施石阶4级,面阔3间宽11.4米,进深11米,脊高6米,檐高3.3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11架梁用6柱,单檐歇山式顶,小青瓦覆面。长胜寺对研究该区域清代时期建筑结构及建筑形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青岗镇 青岗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38691 男 19858 女 18833 家庭户户数 11126 家庭户总人口(总) 34120 家庭户男 16984 家庭户女 17136 0-14岁(总) 9199 0-14岁男 4796 0-14岁女 4403 15-64岁(总) …… 详细++ |
楞严阁 | 楞严阁道观依龙背山山势兴建,可由洋溪镇正街道通过一巷道上阶梯经石门上山游览。石门两侧首见对联有:“欲上青天揽明月;扫尽红尘闲是非。”再登石级五十余步,登上半山达新中国成立前所建“接引处”寺庙。该庙位于楞山道观下西侧,傍山崖修筑,面临涪江,凿崖壁辟地约二亩余。崖壁上方有古榕树,枝叶繁茂,树阴遮蔽接引处大半。接引处大门有木刻对联,文曰:“楞阁俯三江,每望金华依北斗;山门分两寺,愧无玉带赠东坡。”进寺门即为佛殿,内供如来佛立像一座。佛殿侧有小店,出售香烛纸钱糕点。再进一层,榕树遮蔽下修建有鱼池假山和花园,同时建有长方戏台和剧场,可容百余人入座观看。戏台前柱上有楹联为:“拓我胸怀,唱大江东去;扑人眉宇,看爽气西来。”戏台左侧有长廊,又有对联:“何时能到真如境;此地座名略似庵。”廊外有吊脚楼,取名为“望江楼”。以上三联为辛亥革命志士、名人李雨生撰。楞山接引处具“临观之美”,凭栏远望,洋溪镇全貌尽收眼底,望东山,通泉坝,峰峦青翠,云山飘渺,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故有“人间小胜景”之称,游客众多,县中文人硕老马天衢、李雨生、涂秉珊、文映江、黄东平常登临聚会吟咏。文映江曾题有写景对联:“辟开山肋半亩地;收揽江流十里天。”眼前景色,一语道破。每逢盛夏,因榕树蔽日,江风吹拂,甚觉凉爽,是避暑消夏佳境,很多居民登山乘凉。 楞严阁最高与最佳处当数纯阳楼。纯阳楼位于老君殿侧,三层高约四丈余,顶楼有殿,供奉吕纯阳(洞宾)祖师塑像。这座楼建于民国初年,设计新颖,位置也十分优越,走楼极宽敞,楼槛全是靠背座椅,内楼有雕梁画栋,窗明几净,登楼眺望黄浒寨,石斧山,天桥渡等奇异景色,真是别有情趣。 东岳殿侧有老君殿,道教始祖李老君的塑像造得严肃尊贵,两侧还立有雕塑技巧极佳的十二洞金仙。屋上雕梁画栋,梁上也塑有各路神仙群像。老君殿门首有“其犹龙乎”四字匾额。“其犹龙乎”为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对老子的赞誉:“郁郁乎文哉,其犹在天之龙”。匾-法苍老遒劲,传说是书画名家用棉花醮墨水书写而成。老君殿下石阶下有古银杏树一株,高约五、六丈。传云种植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银杏树围大两人相抱不能合围,枝叶繁茂。树荫与楼台相互掩映,为道观风光增色不少。 洋溪镇 洋溪镇位于遂宁市射洪县城东岸,距县城14公里,全镇辖14行政村2个社区,153个农业合作社,幅员面积约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219亩,总人口5.2万,农业总户数13323户。近年来,成功引进盈益、富丽、宏盛、鑫泰、金马等工、农业企业入住,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已达4家。上半年全镇实现工商税收收入179.2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73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226…… 详细++ |
饶益寺 | 从牌坊上行20米,为一石砌月台,月台前围以青石雕花栏杆,左右各一株榕树,荫翳蔽日,夏日凉爽异常。榕树后面便是大山门,门前原有乾隆年间雕刻的古石狮二只,已被毁。山门上左右各有行书木匾一道,曰“是禅林”、“金栗林”,字体恬淡雍容,筋骨内涵,传为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手笔。山门飞桅翘角,备极精巧。 天王殿再前行是一个院坝,院坝后面,便是饶益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殿内有大佛三尊,左右森然排列十八罗汉,大雄宝殿两壁均有大壁画,人物高达两米,栩栩如生,可惜也毁于十年浩劫。大殿为明永乐九年所建,占地330平方米,梁高8米,宝顶、屋脊高2米,共高10米,为中国传统的抬梁斗拱结构:以巧妙的杠杆原理,串联吻合,不用一枚铁钉,自然接为一个整体。檐下周围斗拱中有雀嘴36对,每对雀嘴之间,饰以彩色园筒图案三层。屋脊为陶砖镂空图案花纹,中部为琉璃宝顶串珠,二龙绕围屋脊,昂头与宝顶对峙,两尾飞扬,与宝顶形成一支巨大的笔架;龙身镶嵌青花瓷碗碎块,在日照下熠熠闪光。整个屋顶屋架结构古老,造型美观大方,五百年来经过多少兵荒马乱风吹日晒,仍安然无恙,为射洪县硕果仅存的精美的明代建筑艺术品。大佛宝殿右侧,有残碑一块,记载了饶益寺的建筑沿革和兴废经过。 大雄宝殿后面为玉皇楼,此楼为明万历二十六年所建,全楼占地200平方米,原有壁画68幅,内容多取材于《封神榜》,文革中部分被毁,现存有37幅;楼上所有抬梁枋均着彩色花纹图案,十分精美。 饶益寺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通济山在很远的年代便有庙存在,屡经战火,无可考证。明永乐九年,邑人杨从义由进士历任刑工二部主事,荣归故里之日,捐出俸禄,重新营造房屋塑像,此为饶益寺中兴之始。多年后,其孙杨通三重述祖志,剃发为僧,惨淡经营,遂有较大发展。在清代,经济恢复,社会生活相对安宁,饶益寺香火旺盛,寺产曾增加数倍;寺庙曾于雍正至乾隆间重建,又于光绪间大加培修。 饶益寺历代名僧倍出,数其大者,有在清嘉庆年间前来挂锡的迥主大和尚,有出身本县的经学大师刘光谟之弟光馨大和尚,有光绪年间穷究佛教义理的彩灵法师,有活跃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取得佛学硕士学位的大忍法师。 “风流人物转眼淘空,挺万朵莲云,不逐大江东去;佛子优婆现身说法,愿凋枯荒裔,好随爽气西来。”今天,登临古寺,柳树坝子青堤古渡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而涪江如练,缓缓东流,面对着千百年无限江山,又使人生出几许超脱,几许恍然,以及几许不尽的沉思。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