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内江 >> 市中区 >> 永安镇

永安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喻培伦 (1886~191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喻培伦(1886年—1911年),清末民主革命家,汉族,四川省内江市人。  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三十四年加入同盟会。曾专研化学,研制炸弹,组织暗杀团,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和摄政王载沣均未成功。1911年春,在黄兴的率领下随林觉民、方声洞等革命党人攻入广东督署,被俘后从容就义,时年25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家庭背景  喻培伦,字云纪,清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886牛2月3日)出生于内江县文英街一个糖商家庭,他的的父亲一度在宜昌督办盐务,因清政府的无能愤而弃官为民,给喻培伦做了很好的典范。明代时其先祖从江西到四川任官落籍,父亲喻学庵,母亲姓邱,弟弟喻培棣。六岁就学,先后从张敏闻、徐星北、祝明钦、魏楚珊课读,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史事有兴趣,少年时喜欢研究钟表机械。  思想熏陶  喻培伦少时聪敏好学、喜好机械。目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喻培伦逐渐懂事以后,正值满清王朝日益腐败走向崩溃、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侵略活动,中国社会面临巨大变革的时代。1902年,资阳义和团首领李刚中率领800多人攻打县城,资中义和团继起响应。人民的英勇斗争,给成长中的喻培伦带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喻培伦13岁这一年,到资中五里店接受魏楚珊老师的教育,更促使他接受了当时的新思想。魏老师是一位博学的教育家,鼓励学生关心天下大事,“读经世书,练干济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办的进步书刊。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喻培伦对满清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猖狂侵略,深为愤懑。他给自己刻了一方印章,署名“世界恶少年”表明向旧世界挑战的决心。  留学日本  1905年初,成亲后不久,即携弟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东京,先后入警监学校、经纬学校学习。1907年12月卒业于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旋入大阪化学研究所,专攻化学。他“深念非科学不能救国”,起早贪黑、刻苦学习。同时还实地考察了日本的洋瓷、火柴、洋烛、制糖等工业。在考察过程中,他制造成功一种安全无毒火柴,为以后研制新型0和炸弹积累了经验。然而随着国家日益衰败,他的科学、实业救国的热情在一天天减弱。   投身同盟  1908年3月,喻培伦接弟喻培棣电告,将去云南参加同盟会领导的河口起义。他立即携款赴东京,鼎力支持喻培棣的行动,且为之壮行。7月,他考入了千叶专门医学校药科。千叶医校是当时日本著名的学校,也是当时中国政府所指定的官费五校之一,要考入这所学校非常难,喻培伦能考进这所学校,足可见其在日学习之用功,成绩之优异。这时,喻培棣因河口起义失败,在干崖不幸染上恶性疟疾,到新加坡医治,急需费用。吴玉章得到消息后,与同盟会的同志在几天内就凑足了300元钱寄去新加坡。  喻培伦看到这种情形,深受感动,觉得革命既是大仁大义的崇高事业,而革命同志又复亲如手足,因此便要求加入同盟会。并由吴玉章介绍,正式加入同盟会。  1910年夏,受同盟会派遣,同黄复生、但懋辛等人秘密回国赴汉口,准备刺杀清朝北洋大臣端方。由于端方突然改道,未果。同年秋,他又同黄复生、汪精卫潜入北京,准备刺杀摄政王载沣。由于意外事件,事情进行得很不顺利。黄、汪被抓捕,他受通缉,逃亡香港,化名王光明、尤国楠。以制洋烛、牙粉、行医为业,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10年底,被委任为广州起义的实行员,专为起义制造0、炸弹。他先在香港环摆花街,后在广州甘家巷设立秘密机关,日夜辛劳,到起义前夕赶制了300多枚各型炸弹。   专研炸弹  喻培伦加入同盟会后,“便舍豪华而尚质朴,与前判若两人。”一心一意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之中,尤其是“他赋性聪敏,无论什么技艺,一学就会。他对小型机件,如钟、表之类,素来装拆自如,更兼他学过一些化学,所以后来在研究0制造方面,有重要的创造发明。”也正是这样,为了取得革命的成功,他全力投入到了研究制造0和炸弹之中。当时,炼制0,主要是银制法,这种方法,既危险,又昂贵。他与吴玉章之兄吴永在岗山试炸的时候,因药裂被炸伤,左手残废三指。鉴于银药法的种种弊端,他决心研制安全0法。为推翻满清王朝,他冒着生命危险,多次负伤,刻苦钻研爆破技术,成为革命组织中有名的“炸弹大王”。  献身革命  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3月29日)午后五时半,广州起义爆发了。喻培伦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率先带领四川籍的同盟会员攻打总都衙门。他炸开围墙后,从后厅一直打到前厅。接着,又率队转攻督练公署。队伍刚到莲塘街口,与增援清兵遭遇,鏖战三个多小时,死伤战友多人,他身负重伤,弹尽力竭,为敌所捕。在敌人面前,他拒不吐露组织机密。为避免党人及家属受牵连,自称为湖北王光明,并慷慨激昂陈述革命宗旨:“我头可杀,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党尤其杀不了!”临刑前,他不断高呼:“头可断,学说不可绝!”“党人可杀,学理不可灭!”他牺牲后,与同难诸同志共72人葬于广州黄花岗。  1912年,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行文指令,以肇造民国元功追赠他为“大将军”,抚恤亲属,修建专祠。章太炎为之立传,杨庶堪撰写《喻大将军墓表》,喻培棣撰《追赠大将军喻公培伦年谱》,其家乡内江为之修建了喻培伦大将军祠。   人物成就  1905年初,喻培伦成亲后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1907年12月毕业于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进入大阪化学研究所,专攻化学。在研究考察过程中,他制造成功一种安全无毒火柴。   1910年底,喻培伦被委任为广州起义的实行员,专为起义制造0、炸弹。在广州甘家巷设立秘密机关,日夜辛劳,到起义前夕赶制了300多枚各型炸弹,为起义做出了突出贡献。   1911年4月27日,喻培伦领导并参与的黄花岗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但其领导的此役的意义却不同凡响,孙中山在《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谈到黄花岗起义意义时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黄花岗起义给国人以震动,刺激、唤醒了沉睡的东方巨狮。  [以上内容由"&冰冻可乐&"分享。]

张大千 (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大千(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四川省內江县人,出生于1899年5月10日,卒于1984年。  他的家世很大,是內江的望族。父亲名怀忠,号悲生,为人个性豪爽,讲究美食。原籍广东番禺,先世于前清康熙年間迁徙入蜀,定居內江,从事盐业。不过在大千年幼时,家境亦曾极度清貧,其后慢慢经营累积,生意越做越大;盐业以外,又在轮船及百货业方面扩展,同时还经营钱庄,家道十分殷实。  他母亲曾氏友贞是中国传统大家妇女的典型,不仅主持中馈,兼亦擅长绘事,工花卉翎毛。她治家严谨,家规重老尊贤,对幼有序不得逾越僭妄的规矩,尤其注重,子女有过辄要罚跪,晨昏晚辈必向长辈请安,侍奉茶羹一沿旧风;这对张大千有很深的影响,他直到晚年仍对长者行跪叩大礼,也接受门生晚辈的跪拜,在谦辞时也常跪下回拜。  由於家学渊源,母姊兄长均擅绘事,张大千从小就开始学画,除了绘画以外,大千十二岁以前都在家塾念书。  民国前一年张大千入天主教福音堂教会学校读书,然而可确定的是,张大千毕生之生活方式与治艺传承,俱为中国传统形式,并未受到多少西方宗教文化影响。  民国十四年,张大千居上海时,家中事业迭遭严重打击,周转不灵,於是张家事业就此倒闭。然而此时張大千年屆二十六,虽在上海画擅小有名氣,但迭遭家变,庇蔭尽失。  张大千是天才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中最负盛名同时又因多彩人生而极具魅力的艺术大师。张大千在绘画方面取得卓绝的成就,不仅缘于他丰富的艺术实践与天才创作,也是因为他成功地处理了绘画中传统与现代、继承与更新的关系。他早年受到传统中国画技法的严格训练,培养出超人的醇厚的传统技艺。在20世纪40年代,他还曾用两年六个月的时间埋头于敦煌石窟,临摹大量壁画,从中汲取了极其丰富的艺术营养。50年代,张大千先后在巴西、美国等地侨居20多年,并在欧美等地举办画展,由于亲身感受了西方古典艺术的精粹,特别是与当时流行的印象派、立体派等艺术流派的接触,使他的绘画风格开始转变。他以泼墨、泼彩的手法达到画面上大面积的墨彩湿润流动、色彩对比强烈的特殊效果,即使在这类浪漫的颇具现代气息的作品中,中国画强有力的线条与苍劲的水墨皴擦仍或多或少地留存在画面上,从而使古典的中国画技法与气韵与现代的国际绘画风格绝妙融合,为中国画开拓了一条成功的路。  [以上内容由"无罪挽歌"分享。]

晏济元 (1901~201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晏济元,名平,别号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洲散人,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人氏,现居重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曾任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等职。晏老自幼从父读书,习字学画,与张大千为总角之交,情同手足,多次和张大千联合办展,饮誉中外,大千先生曾赞誉其画“作家士气兼到”。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晏济元先生同郭沫若、张大千、张善子、于右任、谢无量、何香凝、谢玉岑等交情深厚,其从艺一生,影响甚巨。他是开飘逸洒脱之晏氏画风一代宗师,其画不仅在国内影响甚大,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亦有广泛影响。毛主席70大寿时,应郭沫若之邀,作国画“红日青松园”以赠,深受毛主席喜爱,1964年,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画展,朱德委员长观后称“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1993年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画展,引起轰动。1997年至2001年晏济元先生先后在香港、上海、汕头、顺德、深圳展出,均大获成功。晏老品格高尚,为人豁达谦逊,虽102岁高龄,仍身心两健,作画写字,治印不减当年,对艺术孜孜以求,欲达最高境界!晏济元大事年表1901年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茂市镇,父辉廷公,母潘氏。  1907年受教于父,读书、习字,学诗书画印,父为前清诸生,长于书画治印。  1913年在前清秀才张曲齐门下受教五载,习学古典文学、诗词,亦受教华山朝碑和-书法。  1917年反复品摹,潜心研习石涛、八大,唐、宋各大家等。  1921年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学英语。  1924年考入成都机械专门学校。  1926年毕业于成都机械专门学校。  1928年上海求学,与张善子、张大千同住上海法租界西门路西成里169号。  1930年以仿古石涛山水《人语响孤峰》一幅同张大千所作《荷花》一幅参加柏林中德美展。  1932年同何香凝女士合作山水花卉多幅参加上海抗日募捐展。同年,在上海宁波同盟会馆举办个人展览。  1934年由张善子介绍赴日本东京。  1935年就读于日本铁道讲习所、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在日留学期间以巨幅仿石涛山水画两幅参加日本帝国美展。  1937年与张大千在北平中山公园“水榭”联合举办画展。  1938年与张大千在重庆交通银行举办抗日募捐联展。  1944年旅游昆明,以写生作品六十余幅,于南屏电影院展出。  1944年经孙中山挚友刘禹生先生介绍与潘蜀新于重庆柏林餐厅结婚,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作证婚人。  1945年在成都中华书局与大千举办联合展出。展出前因病返家。部分未完之作,大千代余完成并题款。  1945年于成都四川省银行举办个人展览。  1947年成都少城公园举办个人展览。  1951年加入中花美术工作者协会,重庆举办抗美援朝捐献画展,以三十件作品参展,将全部画展所得捐助抗美援朝。  1954年西南美术工作者协会吸收为会员。同年参加美协重庆分会。  1962年因双肩关节炎赴北京治病,借居中央美院院长吴作人家中,其间,萧淑芳夫人向晏老习学工笔花卉。  1962年受陈忠仁(刘少奇秘书)之邀与仇熬、傅抱石等前往庐山游览,后独留海会禅院,月余返京,写稿四十余幅。  1963年毛泽东七十岁生日,为其写《青松红日》山水一幅祝贺。  1964年北京政协元旦举行六十岁以上老人会,朱德、彭真、郭沫若、谢无量、陈叔通诸老推荐以作品四十余幅在北京政协礼堂展出。  2011年2月10日19时47分,中国著名画家、有“老画仙”之美誉的晏济元因重度肺炎、冠心病等引起的高血压和呼吸衰竭,经抢救无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110岁。老人走得安详,却没有留下片言只语,因为他一直相信,自己还能活20年。其实,他已经是迄今为止中国年龄最老、画龄最长的画家了。  [以上内容由"jsyyy"分享。]

胡树 (1956~197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胡树,1956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他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生活简朴,热爱学习,知识面较广,知道很多新生事物,深受村里年轻伙伴的喜爱。大队干部让他担任宣传员的工作,从事公众事务活动。在处理日常事务及各种纠纷时,他总是认真负责,晓之以理,使人心服口服,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1977年1月,胡树应征入伍,来到昆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为了铸就过硬的军事本领,他吃苦耐劳,虚心请教,军事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所在中队的军事技能骨干之一,被连队任命为副班长。  1979年初,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边境的安宁,胡树毅然用鲜血写了申请书,要求调入边防前线部队。结果他如愿以偿。  云南边境前线,战前的准备工作在紧张地进行着。在战斗的前夜,胡树收到了亲人的来信,信中写道:“孩子,要争气,为保卫祖国,一定要战斗到最后胜利。”胡树把信拿给领导和战友看,并向党支部表示:“祖国亲人这样寄希望予我们,我们一定要有严惩越寇,在还击战中打出国威、军威,哪怕是头断血流,也要战斗到最后胜利!”他把这封信带在身上,激励自己为祖国冲锋陷阵、歼灭敌人。  胡树所在的七连担任了攻占56号高地的任务。这个高地的前沿,是一片开阔地,敌人居高临下,防守严密,要通过前面的开阔地非常困难。一排出击时,狡猾的敌人一枪不放,等他们通过开阔地后,高地上敌人的轻重火器立刻响成一片,猛向一排战士压来。胡树见处境危险,一跃而起,端着机枪边打向前冲去,打得敌人也抬不起头,掩护战友们冲过了开阔地。经过数小时激战,攻占了56号高地,阵地上敌人尸体狼藉。首战告捷,胡树北望祖国,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快慰。  战斗向纵深发展。1979年2月20日,七连受领了主攻551号高地的任务。551号高地是通往重镇巴丹的咽喉。占领了551号高地,就能控制巴丹,阻击莱州增援之敌,切断封上逃跑敌人的退路,为主力部队全歼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炮火的支援下,七连向高地发起了攻击。胡树所在的一排,勇猛冲杀,很快就运动到了敌方前沿10多米处的一片草丛地带。敌人见胡树和战友猛冲过来,顿时慌了手脚,一面集中重火力阻击一排冲击,一面用炮火拦阻后续部队。胡树紧握机枪,与敌人对射,掩护战友们构筑临时掩体,由于茅草深,影响射击,胡树连续变换了几个位置,仍没有有效地发挥火力。  一排一直突不上去,怎么办?胡树向战友要了4颗手榴弹,又从牺牲的战友身上找到了4颗,迅速解下绑腿,将8颗手榴弹捆结实。他左手抱起了那捆手榴弹,右手握着另一颗手榴弹,猫腰匍匐到排长跟前。排长刘全旺正要为如何炸毁敌火力点动着脑筋,他见胡树紧抱一捆手榴弹过来,喜出望外,立即组织火力,向敌人猛打。只见胡树像狮子一般地迅猛跃起,无所畏惧地扑向敌人。在火力的掩护下,借着茅草,低姿跃进,逼近了敌人前沿堑壕。胡树仔细审视了一下敌人阵地,发现那挺猛叫的重机枪在堑壕背后的暗堡里。必须经过一段堑壕,才能接近敌人的暗堡,而这段堑壕还有几个敌人防守,胡树向堑壕里投去了一颗手榴弹,趁着0的烟雾,纵身跃进敌人堑壕,几个箭步冲到暗堡右侧的通道口,猛力扯断了导火线,将一捆手榴弹塞进了敌堡,一团尘烟拨地腾空,威胁最大的敌火力点被摧毁。一排迅速占领了敌人的前沿阵地。  胡树被飞起的弹片炸伤了,疲劳、伤痛交织在一起。他刚刚挣扎着站起来,这时一名受伤的敌人也在挣扎着想向胡树开枪。胡树拔出匕首,猛地扑了过去,刺死了这个敌人,夺过一支冲锋枪,向前冲去。刚通过一个鞍部时,他发现敌人的另一个机枪火力点,正在向战友们扫射,便端起冲锋枪,毫不迟疑地冲向这个机枪火力点,不幸胸部连中数弹,光荣牺牲。  为了表彰胡树的英雄事迹,1979年4月9日,部队批准胡树为革命烈士,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员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昆明军区授予胡树“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内江市市中区区委党史研究室)  [以上内容由"30709412"分享。]

黄鹤湖水利风景区

黄鹤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黄鹤湖水利风景区位于内江市,依托黄河镇水库而建,景区面积12.4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89平方公里,属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   黄河镇水库始建于1960年,总库容145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近年来,景区管理单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与山水景观、美丽乡村相融合的优势,通过水生态修复工程、水利枢纽整治工程等措施,打造集库区、沼泽、湿地、河流等多种类型于一体的湿地生态系统。景区已建成安泰山庄、特色农家乐、花卉苗木观光基地、农业休闲产业园等休闲项目,还设置了游客接待中心、主题酒店、游船码头等旅游服务设施。

翔龙山摩崖造像

翔龙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翔龙山摩崖造像在内江市区玉带溪畔内江市人民政府侧。沿翔龙山崖约100米高、200米长的石壁上,现保留有唐、宋至民国时期摩崖造像54窟,大小造像400余躯,大者高约8米,小者仅数寸,风格古朴。另有1龛石刻,分为3级,上两级分12格,下为通级,长约3米,宽约2米,造像150余躯,精巧别致,栩栩如生。  有题刻十余处,其中有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干青年时代所书诗刻1方,高154厘米,宽82厘米,刚劲古朴,是研究张大干书法演变的珍品。此外,有清末民初邑人曾庆昌、陈鸣蛮、邱特澄等书画家的书刻题诗多处。      保护范围:东至人防工事,南至翔龙山崖壁,西至第1号造像围墙,北至现堡坎、围栏。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新华路内侧,南至翔龙山崖壁,西至翔龙路内侧,北至新华路内侧。  

喻大将军祠

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喻大将军祠在内江市中央路19号。喻大将军,即喻培伦(1886—1911),字云纪。四川内江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喻在日本求学时加入同盟会,1909年回国后,参与在汉口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和在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的活动。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武装起义中英勇战斗,后因弹尽竭被俘,壮烈就义,年仅26岁。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追赠喻培伦为大将军,并令建祠纪念。该祠前后3幢,地基高于街面3米许,进门上12级石梯,中有天井,正厅为喻培伦烈士纪念堂。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内江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公园内立纪念碑。      内江市人民公园之内,在绿树掩映中庄严肃穆地耸立着“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和“喻培伦大将军纪念碑”,占地4000平方米。喻培伦大将军(1885~1911,字云纪,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912年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行文颁令,以肇造民国元功追赠喻培伦为大将军。堂前石台阶之上拓刻着孙中山先生题词“浩气长存”。  正是:慷慨悲歌正青年,炸弹当先英迹现。轰轰烈烈大将军,神州0满人间。  公交线路:乘坐203、103、202、118、101、201路公交车,在人民公园站下,步行至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

大自然景园

  大自然景园位于市中区南郊六公里的沱江河畔,占地面积约600亩,是一个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空气清馨的观光农业风景区,是集水上游乐、餐饮住宿、会议接待、棋牌娱乐、体育健身、野营野炊、风景观光为一体的休闲胜地。  清代康熙初年,江西南丰县曾氏族祖麒仁公“迁海”如蜀,自其裔孙曾全和起,始卜居内江谢家坝上。住屋经数度扩建,筑成“南丰世家”宅院。占地150亩,有大小房屋200余间,三进三上,左右相连,院中有院,园中有景,形成“天井”48个,大门偏斜,是依风水学,图大吉大利而建,大门左墙嵌有四个栓马桩,可见当年达官显贵往来之盛况;上有望月楼,观远山俯沱水。进大门,入大院,穿廓转道,曲折迂回,深不见低,整个民居,方正古朴,青瓦粉墙,木构雕窗,是四川典型的民居建筑。  大自然景园迁出院内职工,投巨资恢复“南丰世家”旧貌,辟出这个富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让现代都市人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涵养。    大自然景园

高寺塔

  近人并有联赞曰:“旧塔未倾流水抱;孤峰不倒乱云扶。”悠悠岁月,游客在塔内吟咏题者亦多,雅俗兼存,俗多雅少。  1992年9月11日,塔尖突遭雷袭,金属塔顶虽坠落,但整个塔身仍巍峨屹立高峰山上。近年来,已成为内江人民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大洲广场

  大洲广场位于沱江之滨的内江大洲广场与大千纪念馆和西林公园隔江相望。广场呈星月形,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96米至165米,规划面积14万平方米(210亩)。工程概算总投资2600万元,是内江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0年内江城建五大工程之一。建成后的大洲广场绿地率达75%,是一个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广场和绿化中心。整个广场由中心广场区、精致花卉区、风铃广场区、花架树林区、水之剧场、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及服务中心区等15个不同功能的小区组成,现为四川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内江三元塔

内江三元塔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塔,座落在内江市城南四公里处沱江右岸的三元山上,始建于唐,明末倒毁。一座汉安古城(内江)不能没有塔,因而三元塔倒毁后,即有修筑高寺塔之举。  清嘉庆十年(1805)重修三元塔,据《内江县志》戴:“十里绅士罗良存、邹彦藻、陈资望、刘忠元等,复呈请邑令顾文曜捐资,倡首粮户乐住,翻尊故址重修,凡十层、高八丈八尺。”嘉庆二十年(1815),邑人艾荣松刻石作序曰:“内邑人文,本朝(清)远逊前代之盛者,由北塔之不复也,而大小二洲为江水刷削,不知作堤以护之故也。塔不复则前无曜,堤不筑则后无枕。”把人文衰败,官运不亨皆推之为塔之不复修也,故邑人呈请建塔,以正内江风水也。  三元塔,为大型青砖砌成,塔身为八面体,塔基为正方形石座,底层正面开圆形石拱门,其余每层皆开亮窗,塔内有140级石梯旋转而上可至顶层。新建时塔身全用石灰粉刷,酷似白玉砌成一般,数十里外可见雄姿丰采。  此塔雄奇俊秀,在景秀丽的三元山峦的衬托下,更显挺拔英姿。每逢节日,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   

永安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永安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