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甘露寺 | 甘露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甘露寺位于资中县城西22公里的甘露古镇东郊的广济山中。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该寺为唐代僧人真德募款修建。现存建筑保持了明代风貌,寺山门石坊上至今保留着明代刑部郎中邑人孙宏轼题名的“资中第一禅林”横额。1973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列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露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临沱江。寺侧的西岩,旧传系唐代高僧无几-处,岩下有泉,可以疗疾,寺以此得名。明正统十二年(1447)僧人明义曾对其殿堂补修,清乾隆初年和嘉庆六年又两次培修。明代中叶全盛时期,前后五重殿堂,房舍数十间,占地面积8130余平方米。最早的寺山门离古镇很近,可见,当时全寺规模相当的大。清嘉庆年间,资州直隶州州牧赵遵律(河南郾师人)的《甘露寺碑记》描写全寺面貌为:“苍莽中林木环绕,翳日屯云,蔚翠攒青,弥望无际,林杪隐约见琳宫错出,如华严楼阁,弹指而见;如五城十二楼,缥缈云霞间。”明、清两代,朝山僧众,来往频繁,青鸳作舍,白马驮经,钟声不绝,香火不熄。难怪,明代孙宏轼将此寺誉为“资 中第一禅林”。 寺的大雄殿,长16.2米,高15米,面积268平方米,为二重檐歇山式,斗拱搁榫式构造建筑,翘角伸天,巍峨雄壮。殿中正梁上 书“大明正统十二岁次鉴立”等字样,距今567年,大殿未用一钉,可依旧坚固牢实。殿里矗立着四根10余米高、两人环抱的大木柱,靠大门的两根柱分别盘绕着一条金龙。殿顶上方的藻井绘着的花草龙凤图案,仍较清晰可辨。原来殿正中塑有一尊高二丈的佛像,两旁为四大天王像,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像,梁上挂满飞天。在大殿的正梁之上,过去藏有一件张三丰绘的墨龙图,历代方丈将之视为“镇寺之宝”,代代相传。据《资州揽胜》一书载,此墨龙图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大雄殿内四壁现保留有十二幅壁画(前、后壁各2幅,左、右壁各4幅),为“十二圆觉朝眦卢图”。每幅高2.6米,宽3米,约8平方米。每幅画中间为一菩萨、二侍者,四周绘飞天和供养人像。菩萨高坐佛床,头戴珠冠,项挂璎珞,面容慈祥庄严;侍者或穿大氅,或顶盔甲,侍立两旁,恭敬严肃;供养人像充满生活气息。画面采取平图与凹凸雕塑结合、彩绘与重点嵌金结合,线条细腻有力,色彩鲜而不俗,轮廓清晰逼真。从壁画的题记得知,这组壁画绘制于明代成化十六、七年(1480—1481),系资中、资阳县两地的善男信女为祈求阖家清泰,人口安宁,福寿延年而捐资请民间画匠所绘,是全省寺庙中迄今稀有的明代艺术珍品,也是研究明代工艺美术和社会生活面貌的难 得的实物资料。 名称:甘露寺 时代:明代正统十二年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甘露镇甘露寺村 级别:第三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
资中宁国寺 | 资中宁国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资中宁国寺始建于东汉建安5年(公元200年),称为“巴蜀第一禅林”,是木棉袈裟的最后归藏地,历史上新罗国(现韩国)三太子曾在此修行14年。宁国寺集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在川内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但在上世纪50年代遭到破坏。为进一步弘扬其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将丰富的历史和佛教文化资源转化为历史和佛教文化资本,更好的向世人展示其恢宏的气势,为资中旅游注入新的活力,资中县于2006年启动宁国寺修复工程,该工程历时三年,耗资近千万元。 初建:东汉建安五年始建,初名德纯寺。 兴盛: 唐代仍名德纯寺,武皇武则天赐名“菩提道场”。唐初禅宗分为以神秀为首的北派和以惠能为首的南派,智诜创建的保唐禅派既不依南,也不附北,第—个将禅宗引入四川,因而宁国寺被后世奉为祖庙,又称“巴蜀第一禅林”。四位保唐禅派的祖师均出自唐朝,为四川乃至中国的佛教-事业作了重要的贡献,也是资中宁国寺最兴旺的时代; 宋代正式将德纯寺更名为宁国寺;北宋初年,宋太宗御笔亲书“芝草灵芝”悬挂于寺。 南宋初年,宁国寺依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秦桧为了-,收罗天下“祥瑞”,其中便有资中宁国寺的“芝草莲理”。 衰落 明朝明英宗天顺七年(公元1463)宁国寺重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进入四川后(约公元1644年),曾一把火将千年名刹宁国寺烧的干干净净。2007年再次重建以前的宁国寺基本保留的就是这个时期重建的寺庙结构布局。 由于明朝以后,由于资中禅宗文化的衰落,宁国寺影响力逐渐降低,宁国寺也随之逐渐衰落,上世纪40年代末此寺曾辟作农业中学,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在此处设立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区专员公署,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量运动导致庙内文物大多毁坏;截止至今更因时代久远,风雨剥蚀,已经岌岌可危。 涅槃 为了弘扬佛教文化,兴盛资中禅宗旅游,资中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恢复宁国寺西蜀名刹的历史原貌,让千年古刹重现辉煌。2006年政府出资安置寺内原住村民,征用寺庙周围土地,修建进寺公路,绿化周围环境。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当代八大高僧之一、资中人释清德大和尚叶落归根,以82岁的高龄毅然而然地担起了全面修复宁国寺的重任。他集资八百余万元,将五重殿堂全面修复,并于2009年11月11日举行了宁国寺修复落成庆典和佛像开光法会。这历尽沧桑的千年古寺,将佛光四射,涅槃重生! |
重龙山风景区 | 重龙山风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资中县重龙山风景区 重龙山景区占地86亩,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资中县城东北隅,属于城市规划区内,是国家AA级风景区,一山飞峙,登山一望,江山城景,历历可数。山上树木葱茏,郁郁苍苍,名胜古迹,遍布全山。区内保存有永庆寺、来鹤亭、文命诞敷牌楼、重龙阁、寿音阁等古建筑可供休憩,又有君子泉、北岩摩崖造像和唤鱼池等可供观赏,唐、宋以来,就是著名旅游胜地,具有质朴的自然风貌和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山形蜿蜒起伏,山势虎踞龙盘,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现集园林绿化、景点景观、历史文物、游乐玩耍、休闲健身、旅游观光、考察、度假、餐饮食宿、摄影照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景区集山、石、林、泉、景于一体,新建有游乐园、苗圃、望江亭、君子泉园林和五百罗汉堂等设施。景区内摩岩造像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君子泉和古北岩上两处间,共162龛,1600多身,造像罗列岩上龛窟相连,密如蜂房,根据龛旁题词,凿于唐、送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君子泉岩腹凹广,呈弧形展开,壁间有泉,旧时泉水地利,四季不绝,下有方池,泉水入池,发出有节奏的悦耳响声故名“灵岩泉韵”,俗称“滴水弹琴”,是古资州八景之一。 信息来源:内江市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内江市人民政府网 |
盐神庙 | 盐神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人类盐业发展史上,盐业生产经营者纷纷就地营造各种庙宇或会馆,以炫耀郡邑,显示财富。世界因盐业而建的庙宇和会馆一万余处,但其名均以地名、历史人物或主建者姓名命名。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盐业会馆首推原自贡西秦会馆,它主要由当时陕西商贾集资所建。内供关羽神位,故称陕西庙或关帝庙。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庙宇之林,唯有罗泉镇建有盐神庙,她座落在子来桥东头的河东街,被誉为世界奇庙。 早在秦朝时期,罗泉镇山涧岭底就井架林立,盐灶罗列,成为天府之国生产食盐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产盐历史,较盐都自贡尚早五百多年。罗泉井的盐业开发,历汉、三国、南北朝、经唐、宋、元、明、清,在岁月更替中不断发展,至清朝时,罗泉镇的盐业开发发展到顶峰,清光绪年间,罗泉井已有盐井1515口。所产井盐于公元1925年获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 随着制盐业的蓬勃发展,罗泉井镇商贾聚集,马嘶驼鸣,逐步成为了今资中、威远、仁寿、井研和资阳等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是盐商们,更是离不开盐业生产基地---罗泉井这块宝地,将食盐用船、骡马等运至成都、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和新疆等地销售;广大盐业生产经营者为了寻求精神寄托,祈祷神灵保佑,共槎盐业生产、经营、技术,筹资修建了盐神庙。正如盐神庙石刻记:“资州罗泉井,古厂也。创于秦,沿西汉、晋、唐、宋、元、明至清同治时,井数已达一千二百余眼,盐区面积方圆二百零九方里;镇上人烟稠密,商业繁荣,清代(雍正七年)在罗泉设资州分署,管理盐政。盐商们为祈祷保佑盐业发达,方便-,在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筹资修建盐神庙。 在中国众多的盐神庙宇或会馆之林,几乎都以供关羽、火神李冰等神像为荣,但罗泉镇的盐神庙不但以盐神二字为庙宇署名,而且一反世间常规,主要供管仲为盐神,关羽和火神则作为管仲的辅佐相伴左右,不但神像位置居后,而且塑像小,明显作为管仲的陪衬神像站在正殿两侧。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医药家等死后被人们尊为神,屡见不鲜。罗泉盐商们奉管仲为神,也具有悠久的盐业历史渊源。春秋时期,颖上(颖水之滨)人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叫管敬仲,由具有生死之交的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管仲在齐国大胆改革,任用贤才,发展经济,特别是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使齐国逐步繁荣壮大,为日后齐国在战国时位居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国)之首奠定了基础。 盐业是管仲在齐国力主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他制定了《正盐荚》,成为了中国盐政的首部0。“三代之时,盐虽入贡,与民共之,未尝有禁法。自管仲相桓公。始兴盐笑,以夺民利,自此后盐禁分开”(见《续文通考》)。管仲《正盐荚》创设了计口授盐法、专卖制和禁私法。在此后两千余年中,各朝各代统治者对盐业的管理基本上直接或间接取法于《正盐荚》,利用管仲之术,政府专控食盐产销,即实行盐业专买专卖制度。 清王朝与历代君王一样,十分重视盐业和盐税。曾在罗泉分州设盐官,专事管理盐业生产经营和盐税的课收。管仲不但是发展盐业的先驱者,而且在他的《正盐荚》中首次提出课收盐税的方法及标准,成为管理盐业的祖师爷。因此,盐神庙奉管仲为主神,既受统治者的青睐,又获盐商们的拥护,真是当之无愧。奇妙的是,盐神庙在管仲神像侧只有上联:壮志酬齐桓,首创盐荚历古今。虽然历代墨客骚人都欲一试手笔,但下联的位置却是一片空白,尚待文坛高手以应下联。 管仲左侧身后的关羽神像,一是为宣扬关羽的忠君思想,有意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二是敬重和尊崇关羽情谊重于泰山,以供朝拜者效仿。恰如关羽神像两侧的对联云:匹马释黄忠,仁义公心垂宇宙;单刀惊鲁肃,英雄浩气壮山河。 管仲右侧身后的火神神像,其寓意为盐井下取出的卤水,只有在火神的保佑下,烈火熊熊燃烧,经过长时间的煎熬,使水汽化,盐结晶,才能得到井盐。正如火神神像两侧的对联云:火燃似电惊天地,炮响如雷镇乾坤。 火神的楹联,高度概括了火在制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关羽的楹联,寓意在盐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以仁义为重,当从礼信为本。因此,关羽和火神,陪管仲同为盐神,享受人间烟火,是理所当然的事。 盐神庙由罗泉镇盐业主钟氏出面筹资18000两白银,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修造于子来桥东隅,占地1964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罗泉井盐荣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后,明国政府拨白银200两,官制走铜金粉字“盐神庙”大匾一块;全国解放后盐神庙的神像被毁,庙产几易其主,庙体受损严重。今罗泉政府、县文物管理所重新投资修复,专供游客鉴赏。 盐神庙沿袭我古代建筑的传统方式布局建造,采用沿轴线南北方向纵深发展,在长达52米的地基中轴线上,对称布置主要殿宇、厅堂、环廓、楼阁,庙门临街,其余三面或与邻近街房相接,或同居民宿舍相连,形成与古街浑然一体,院落错综别致的独特群体。显示出盐神庙的威严庄重,两侧各有一个150平方米的临街店铺,左铺是盐商现货交易处,右铺是盐商品茶谈天之地。 盐神庙是一个四合大院,周围除正殿外,几乎都是一楼一底的竹木建筑物;中间是宽敞的露天坝,面积305平方米。门内楼顶是戏楼,共132平方米,由八根浑圆硕大的木柱托起楼顶;两侧店铺的木楼各有五间小屋,专供演员休息之用。由露天坝东西两侧扶环廊,经店铺的木楼回廊可至戏楼。戏楼主要是供戏班唱戏,罗泉人特别是罗泉盐商们坐在露天坝,或环廊上,或露天坝后面的石阶上观摩戏剧。露天坝后面是13级石阶,缓缓而上,可直登正殿。 正殿座落在盐神庙最高处,均布着四根金龙缠绕的大木柱,管仲、关羽和火神的神像就巧妙的供奉在四根龙柱的正中央;天花板用100个方格的优质白木镶嵌而就,每个方格内或雕塑名山悠景,或雕塑戏曲故事,或雕塑民间传说,或雕塑乡土风俗,美妙之极,令人心旷神怡。正殿两侧,均可通过一道小门,分别来到一个小天井,天井四周,各有一间小屋,以供盐神庙管事及贵宾下榻。正殿的两面山墙上,分别有一幅石膏雕像和宝剑图案,盐神庙的总体布局、结构设计、内部设置、排放水位置、大小门的方位等均隐藏于此两幅图案之中,不是内行,极难识破图中玄妙。 整个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或双龙戏珠、或金凰嬉凤,均雕就画成;庙堂或木楼花窗,或梁架纵横,皆鬼斧神工。庙顶琉璃黄瓦与长桶绿瓦相间成趣,每当晴日,阳光普照,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正殿屋顶是全庙的精华处,具有“画龙点睛”之妙。正殿屋顶主脊长42米,中点有个直径为8分米的琉璃陶瓷宝葫芦,主脊上缠绕着4条各10米长的彩色巨龙,居中两条彩龙昂首伸须,双眼圆睁,张口如盆窜向宝葫芦;居后的两条彩龙,龙头分别伸向南北方,并分别与抢宝葫芦的二龙相互缠绕,粗壮鼓实的龙体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副栩栩如生的群龙嬉戏“抢宝”图。主脊的正面,翘角点点密布,每个翘角上挂有一个响铃铛,一夜风吹,铃声悠扬,宛如一首悦耳动人的乐曲,吸引着屋脊上众多形态各异的龙、凤、虎、豹等飞禽走兽驻足倾听,整个庙顶好似善兽益鸟的乐园,犹如群鸟众兽闹春的天堂。 雄奇瑰丽,世界稀少的盐神庙,历经了100多年的风吹雨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她作为艺术欣赏、社会发展和盐业兴衰的产物,对于研究清代的政治、社会、经济、井盐技术、艺术文化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盐神庙,其世界独特的艺术风格处处缭人眼目,动人情怀,其世界独特的社会历史价值,时时引人暇思,催人奋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必将闪耀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资中永庆寺 | 资中永庆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庆寺位于四川省资中县城东北隅重龙山上。地处成渝高速公路中段,距成都142公里,辟为宗教活动及游览场所。永庆寺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续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乾隆、嘉庆时多次培修。 寺前有石牌坊,上为“重龙古迹”,两旁有联曰:“双鹤横江,缅仙吏遗踪,百尺楼头寻鹤架;重龙绕郭,踵名贤旧址,三台渡口望龙门。”牌坊背面上 书“西蜀名刹”。两旁有联曰:“倚汉凌云,洵是西方法界;闻掬水,分明胜地曹溪。” 牌坊后是“文命诞敷”牌楼,其后是永庆寺天王殿,殿后有重檐八角亭楼。传为宋代修的“来鹤亭”,亭后建有普陀殿。殿后有大旱不竭的“天池”。天池后是大雄宝殿,右侧有月池。 典故 万丈青山插太空,楼台妆点梵王宫。昂霄鸳岭徜徉处,如带珠江指顾中。这是明四川按察使杨舜原题的一首咏资中重龙山诗。诗中的梵王宫指的就是山顶古寺一一永庆寺。全诗虽只二十八字,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重龙山和永庆寺的胜景。 历史 永庆寺 「西蜀名刹」,位于四川省资中县城重龙山上。明代悟云禅师即在此讲经说法,时香火鼎盛。而据史料记载,唐代即建寺于山,现永庆寺复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现寺名「永庆寺」匾额,清俊挺拔,由清定法师手书。 文革期间,寺中佛像殿堂,匾额楹联,佛教经典,毁坏殆尽。文革后,永庆寺劫后重生,一九九一年被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三年,永庆寺被批准为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资中县政府礼请内江圣水寺智常法师就任永庆寺住持。 现为四川省文物的重点保护单位。 特色 全寺总体格局呈直线,天王殿、来鹤亭、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和罗汉堂居中轴线上,两侧有钟楼、鼓楼、客堂、斋堂、文丈室和寮房。殿廊之间,点缀以名家书画。寺中「天池」,为县城至高处,池水澄澈见底。圆通宝殿内,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塑像栩栩如生。罗汉堂是近年新建的,也是成渝中线唯一的一座五百罗汉堂。 该寺座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69平方米。由山门石坊、天王殿、来鹤亭、普陀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等组成。其中《文命诞敷》木牌坊是辛亥革命中“杀端方”的现存唯一历史见证。而寺庙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则设计协调、装修尺寸得体、图案精美、雕刻精细、特别是屋面设计颇具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南方古建筑俏丽精巧的风格,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建筑珍品。位于寺中的来鹤亭精巧典雅、重檐八角,据说古时重龙山古柏苍松,郁郁青青,经常有白鹤飞来栖息、遨游,故以“来鹤”名亭。清高培谷来资州主政,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扩亭为园,并撰《来鹤园记》以记之,并由四川著名书法家包汝谐书碑。 永庆寺寺前有巍峨壮观的“重龙古迹”坊,寺中有着传奇故事的天池和各式精美的建筑,寺后有内城墙、明“玉虚宫”石坊,东侧稍低处有来鹤园,亭廊小榭,构成了融寺庙与园林于一炉的古朴、幽静、开阔的人文景观。永庆寺历来香火鼎盛,高僧辈出,以“西蜀名刹”著称于世,吸引众多的信徒前来烧香拜佛。永庆寺及木牌坊是资中重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
新正街民居 | 新正街民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历为州、郡、专署所在地,其县城中心偏西的新正街,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现俗称“清代一条街”。全街格调一致,整齐美观,古风浓郁,省内罕见。曾受到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专家考察团的好评。1985年,当时的四川省建委就将其列为了全省重点保护的古街区。2007年,经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正街建于清光绪三十一、三十二年(1905-1906年间),此街房屋原系廖姓等三家产业。清末,留学日本的邑人李继尧,受变法维新、实行新政的思潮影响,留学返乡后,便积极劝说富绅廖姓等三家亲戚仿效成都巡警道周孝怀,为推行清廷“新政”,修建劝业场的作法,将全街房屋按统一格局改建成40余家店房,租赁给商家做生意。当时,为有别于正对州衙的正街,故取名新正街,街名也具有推行“新政”变革之意。 全街至今保留着清代街坊格式,清一色重檐三层楼廊坊式建筑。街为南北走向,长112米,宽5.1米,建筑面积3500余平方米。街道两旁的40余家整齐统一的木质穿逗结构店铺,房屋高矮、铺板颜色、门面大小一致。其吊脚楼、小天井、格子窗、临街雕花、吊瓜木柱,以及滴水檐瓦的“新正”、“大吉”字样和各店的浮雕门神像都相同。两旁店铺林立,旅栈、饭馆、茶园、书裱店、裁缝铺、杂货店、当铺一个挨一个。旧时,因这里接近州衙(民国时为专署),一般进州城办事、诉讼或赶考的人都喜欢在这里下榻或歇足,以便打探信息,听候传呼,故来往的人络绎不绝, 熙熙攘攘,极为热闹。 新正街南端原有座牌坊,北端原有座戏楼,两端都有栅门定时开启关闭。过去每年底,全街商人都要聚集在戏楼上举行跳坛神大会,观看唱戏,大宴一餐。原街的北端两边木柱上刻着资州学正、著名书法家包汝谐(又名包弼臣,有“字妖”之誉)撰写的对联:“任北步南行皆市廛捷径,极层楼飞宇信州郡大观”,反映了当时此街的繁荣景象。1985年,上海回乡的作家郑拾风给新正街取了个新名—“清代一条街”。2000年前后,旧城改造,两端牌坊、戏楼撤毁。 1989年8月,日本考察团游历此街回国后,发表长篇文章抒发其感慨:“资中县城内有山间的古寺、岩壁上的摩岩造像、文庙、武庙、古老的街道和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漫步于这些具有古代建筑的街头,宛如走进了中国古时的县城一般”。时至今日,新正街整齐的晚清建筑格调和浓郁的古风,展示古城一大风采。依然引人注目,每日游人如织,店铺生意兴隆。 宋国英文/图 |
罗泉钟氏宗祠 | 罗泉钟氏宗祠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资中县罗泉镇下河村有一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造的“钟氏宗祠”。 钟氏宗祠四周环境优美,其建筑形制严格遵循中国传统“枕山、环水、面屏”的选址理念,坐西向东,由门厅、正厅、戏台、左右厢房围合而成四合院布局,占地1543.75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平方米。至今还完整保存有精美的飞檐、脊饰、石刻、木雕等构件,祠堂的风火墙至今清风犹存。 走进这座精美的祠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韵盎然的山门。山门是牌坊式门罩建筑,4柱3开间,门宽5.7米,高10.2米,上 书“钟氏宗祠”、下书“俊绣船山”;门枋左边书“宝德”、右边书“锡福”,实为钟氏宗祠最具特色的代表建筑。 进山门为戏台,木结构,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 通高7米,戏台高0.37米,面阔7.2米, 进深4.2米,面朝正厅,翼角轻盈飞扬,斗拱、雀替、斜撑、吊瓜、花窗等建筑构件都布满了人物、龙兽、花饰等雕刻图案,生动鲜活,栩栩如生,处处展示出古人精湛的雕刻技艺。 步入戏台是250平方米的青石院坝。站在院坝四顾,周围是古朴典雅的正厅、厢房、戏台,偌大的庭院烘托出钟氏家族往日的辉煌和家族的兴旺。穿越院坝便是正厅,抬梁式梁架结构,3开间,通高7米,进深6.5米,面阔13.5米,素面台基高0.9米,阶梯式踏道5级。正厅梁上有“荣昌世仲”;“大清光绪贰拾捌年岁在士寅”题记。正厅柱础石刻保存完整,刻有缠枝花卉,中间为连体开放的花朵,争奇斗艳,雕刻精美。左右厢房各7开间,面阔32.2米,厢房脊饰上塑有花卉、动物、人物的浮雕图案。 据《钟氏宗祠回朔碑》记载:“此宗祠以清乾隆九年(1744年)自粤入川始祖昌琼公之基宅为址,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先后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次重修。昌琼公迁蜀八世孙遍布海内,耕读家风,代有名贤,枝繁叶茂,诚华夏之望族是也……”钟氏家族的兴旺和发达由此可见一斑。每年清明时节,为怀念祖先、期望人丁兴旺、长寿安康,分布在外地的族人以及资阳、资中各支系族人,必会不约而同来到这里参加祭祀活动。 为便于族人祭奠,钟氏族人也自行成立了“清明管委会”,对祠堂进行管理和维修。 |
九龙峡 | 九龙峡旅游风景区,是资中县人民政府响应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号召,重点开发旅游风景资源的成熟处女地,离资中县城最近的原生态旅游风景区,离县城中心3公里,离成渝高速公路资中收费站出口3公里,离成渝铁路资中火车站2公里,地处公路321国道边,交通十分方便。资中县人民政府以资府函[1998]2号文件批准九龙峡为县级风景名胜区,景区规划总面积640亩,依托古寺渝家寺,古庙圣宫庙和天然景点:天成寨(土匪寨)、忘忧谷、叫化崖、道沟、长山沟、九龙山、神龟望月、九龙瀑布等,整个景区划分六大部分建设。并列入“创和谐资中,建旅游强县”融入川南旅游环线,旅游休闲胜地。 九龙度假村是九龙峡旅游风景区的源头首户,它始建于公元2000年9月,属政府引资,独资企业,占地面积60余亩,历时七年的打造,已投资360余万元,现已初具规模,具有容纳一次性就餐20至30桌的大小餐厅,中小型会议室2个,娱乐棋牌室16间,标准住宿10间,宽畅露天活动场地,天然氧吧,中老年健身活动中心,休身养息钓鱼台,智者乐水,水上娱乐世界等。老幼兼宜,是修身、养性、娱乐、会友、会议、旅游观光、美食为一体的全新多功能复合型的休闲、娱乐胜地,让你尽情度假村独特的烹调佳肴,土匪寨传奇烹艺“烧土鸡公”、“带皮干锅羊肉”、“药膳乳狗堡”、“乡村土鲫鱼”等传世名菜。九龙峡度假村是你饱口福、眼福、娱乐、休闲的最佳去处。 |
资中南华宫 | 资中南华宫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宫是广东客家先民修建的会馆。客家先民因为躲避战乱,在唐代末至宋代末期间,从中原地带迁移到江西、福建,继尔发展到广东定居下来,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客家人为了生活相继来到了广阔的西蜀大地四川安居,他们带来了古代汉人的饮食生活文化及风俗习惯,为了凝聚同乡力量,增强同乡族人的关系,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6年)在四川遍地都修建了不少的‘-场所’,来祭祀桑梓大神。在移民居住多的地方,这些场所几乎每个场镇都有,在这些场所里一般供奉着佛、道、儒神像,还在墙上刻画中国古代名人事迹典故,每年定期或不定期限进行舞台演出,成为重要的移民活动场所,其面积从几百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不等的规模,刻工精细,正副殿摆设区分明显,内外院坝宽敞,现保存下来的南华宫大都经过修善,解放后南华宫的命运和众多的大小宗祠堂一样,全部纷纷做为学校、粮食加工房、粮仓、行政办公场所或是改建民宅了。 保护范围:东至围墙外45米至球场边缘,南至党校办公楼阶沿外延3米至围墙,西至厢房墙基外延15米至沱江大桥,北至后殿外延1米至党校堡坎。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中顺街阶沿,南至滨江大道,西至厢房墙基外延15米至沱江大桥,北至百世街。 |
罗泉会议会址 | 罗泉会议会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资中罗泉会议会址位于罗泉镇观音沱街,原是基督教福音堂,建于清嘉庆13年(1808年),座东向西,占地面积564平方米,建筑面积290.12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的歇山式屋顶与西方古典式门窗相结合的建筑。胡范渠书院为罗泉会议筹备会议会址,座东向西,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2528平方米。 当年同盟会党人龙鸣剑和川内各路哥老会首领20余人聚集罗泉井,先在进步青年学生胡范渠家的钟鼓楼上举行预备会议。当天晚上,再在胡范渠家对面的福音堂召集各路人马举行正式“攒堂大会”,即罗泉会议。 会议统一了起义的指挥和行动,为四川保路运动由和平-转为武装起义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保证。罗泉会议举行一个月后,起义烈火便燃遍了全川,促进了武昌起义的爆发,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正如孙中山先生评价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还要迟一年半载。”这是对四川保路同志军起义的高度评价,也是对罗泉会议的评价。 “罗泉会议”是四川保路运动发展为反清武装起义的重要会议。1997年,罗泉会议会址被内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罗泉镇 资中县辖镇。四川省文化古镇之一。1815年置罗泉镇,1958年改公社,1961年复置镇,1963年撤销,1984年建罗泉乡,1985年复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57.6平方公里,人口3.7万。通公路。辖小河边、下河、松坪、干坝子、蒲家、禹王宫、碑记坎、马房、营盘山、板栗、龙灯、雕家坝、曾家沟、板板桥、共和、窟窿、许家、獐子坳、小桥、曹家沟、燕…… 详细++ |
内江资中文庙 | 内江资中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中文庙在四川资中县城北门外。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始建于县城东街,清道光九年(1829)迁此重建。资中文庙占地7035平方米,建筑面积2191平方米。主体建筑及布局仿山东曲阜孔庙,灵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排列于南北中轴线上,东西厢房、钟楼、鼓楼、乡贤祠、名宦祠对称分布两侧。他因其两种与众不同而知名: 第一因其资中人苌弘曾为孔子师,破例雕像以记其事。故资中文庙祀有孔子全身站立石像,为国内仅有。第二因其庙内有全国文庙之中孔子最高、最大、最精致、最奇特的一块牌位,它由镂空雕刻九龙二凤盘绕金底黑字、全国最大的明“至圣先师孔子神位”,被誉为“中华第一牌位”。明成化年间“御制重修孔子庙碑记”、清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尤为珍贵。最具资中地方特色的照壁壁间七孔镂空壁塑,图案精美,由云海波涛、蟹虾鱼龙、坊塔石树、鱼跃龙门等构成故事,寓意古代仕子如江河中之鱼,只有不断努力进取,经尊孔尊儒的教化,才能最终跳龙门由鱼成龙达到人生光辉顶点。 保护范围:东至武庙广场东边界,沿武庙宫墙外10米,延伸至文庙街东侧民居建筑红线,南至武庙广场南端,延文庙街东侧道路红线至文庙街西侧民居,距万仞宫墙80米处,西至文庙西宫墙外延20-30米处,北至文庙北宫墙外侧道路延伸至崇圣祠东侧民居建筑红线,并穿过文庙街至水田边界。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武庙广场至重龙山道路(包括紧挨武庙的印刷厂部分厂区),延伸至现水田边界,南至环城公路北侧道路,西至规划的轻机厂至老干部宿舍的道路,延伸至文庙后山,北至文庙后山体等高线起(距文庙宫墙北侧40-60米),延伸至文庙街和状元街路口,并向东至新规划的重龙广场。 |
资中白云山 | 白云山风景区位县城西南20公里,由白云山和白云峡两个主要景区组成,108个大小山峦,约10万亩成片森林,山连山,林连林,巍峨苍翠,人称“川中-”。 白云山,海拔737米,山中有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山枇杷、山麻柳、水杉、油茶、楠木等37科、58属、80多个品种的树木。纵横数十里,远山近峦,林木茂密,起伏绵延,一望无际,有如绿色大海。林中空气清新、幽静、凉爽、悬崖、幽谷、峭壁、溪流、清潭,形成30多个景点。 山谷之间的白云湖(峡),长6公里,宽50至200米,湖水清绿幽寂,湖岸悬崖陡峭,怪石嶙峋,沿途有翠湖岩、云峡坝、象山、河马戏水、照影岩、栖鹤岭、莲花岩、飞仙洞、手爬岩、望乡台、太和庙、白云仙翁、马头峰等景观。 |
清代一条街 | 资中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著名的清代一条街,它以简朴浓郁的清代风格吸引着广大游客。清代一条街原名新正街,建于清光绪31年,因临近州衙,一般为诉讼、报告的人歇息侯信,因此,全是旅店、饭馆、茶楼、酒店。时至今日,这条街仍以饮食业为主,全街有40余家店铺经营着资中的名小吃、茶楼、餐馆等。街北出口,街两边木柱上还有原资中学政、四川著名书法家包汝楷撰写的对联,反映了当年这条哦街的繁荣。 |
资中王家祠 | 资中王家祠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资中县铁佛镇王家祠建于清代,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祠堂,它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990平方米,由山门、正厅、戏台、左右厅、东西厢房、青石院坝组成。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山门风格独特、雕琢的图案惟妙惟肖,颇具观赏价值。同时,从清嘉庆到民国再到新中国,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 |
西岩摩崖造像 | 资中县御河沟摩崖造像,又名西岩摩崖造像,位于资中县重龙镇醮坛山村西北,沱江河畔。 西岩摩崖造像(资中县) 保护范围:摩崖造像边缘外延5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岩边向山顶延伸70米,南至造像南端向南延伸70米,西至岩边向山顶延伸70米,北至造像北端向南延伸70。 |
圣灵山 | 圣灵山地处四川资中县金李井镇,东距资中县城12公里,西距成渝高速公路鱼溪站出口1公里,旅游交通往返十分方便,在成渝沿线的旅游景点中独一无二,实为中外游客到川中地区旅游观光的理想景点,该景点依山傍水、繁花似锦,植被丰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圣灵山大溶洞。 金李井镇 金李井镇位于资中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离成渝高速公路5公里,幅员面积4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26.14亩,全镇辖1个居委会,21个行政村,214个村民小组,中小学3所,有教职工157人。2003年初全镇总人口25071人。 境内交通方便,归沙公路穿境而过,21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50%以上的村已开通了程控通话,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达…… 详细++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