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乐山 >> 峨眉山市

峨眉山市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峨眉山

峨眉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峨眉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境内,距成都约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处。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在我国的游览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丽。其山脉绵亘曲折、千岩万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山像一道巨大的翠屏,耸立在成都平原西南,遥望弯曲柔美的山体轮廓,犹如少女的面容和修眉,于是人们很早便称它为“峨眉”。纵横200余公里的峨眉山,与“亚洲脊梁”昆仑山的支脉邛峡山相连。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组成,一般游人所到,主要是奇峰攒聚、名胜荟萃的大峨山,这就是今日人们通常所说的“峨眉山”。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峨眉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  伏虎寺万年寺洗象池报国寺迎宾滩峨眉山月自然生态猴区息心所峨眉山白龙洞

仙芝竹尖生态园

仙芝竹尖生态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仙芝竹尖生态园旅游景区,位于峨眉山市东郊,占地300余亩。AAAA级景区。距市中心8公里,南面靠S306线乐山至峨眉旅游干道,北面临峨眉河,园区地处乐峨旅游干道(胜利镇段)旁。  整个生态园区秉承“人文生态禅茶一味”的建园理念,-按国家AAAA景区规范建设,整个园区利用现有的地形结合建筑的特性进行设计,与四周自然环境相结合,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  仙芝竹尖大熊猫馆修建于2011年,占地面积20.36亩,大熊猫馆外观造型设计以中国特色的明清建筑为主,设有大熊猫室内活动展馆和室外活动展馆,为大熊猫提供最好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条件。馆内室内外活动场加入水池、攀爬木等大熊猫玩乐设施,另外,为满足大熊猫喜好较凉爽的环境要求,室内活动场更特别设有中央空调,让大熊猫在夏天炎热气候下可消暑降温。  恐龙馆  恐龙馆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外观风格与熊猫馆相一致。恐龙馆内共分恐龙化石骨架展览区、仿生恐龙展览区、恐龙商品展示区三大区域。恐龙化石骨架展览区展示了可触摸性仿真化石7件;恐龙蛋2组;整体恐龙骨架18件;恐龙化石坑1个、恐龙化石小件20件。仿生恐龙展览区内展示了仿真恐龙12条;30平方米左右恐龙生活场景浮雕;100平方米左右恐龙生活场景,让游人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侏罗纪时代。  熊猫馆  仙芝竹尖大熊猫馆修建于2011年,占地面积20.36亩,大熊猫馆外观造型设计以中国特色的明清建筑为主,设有大熊猫室内活动展馆和室外活动展馆,为大熊猫提供最好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条件。馆内室内外活动场加入水池、攀爬木等大熊猫玩乐设施,另外,为满足大熊猫喜好较凉爽的环境要求,室内活动场更特别设有中央空调,让大熊猫在夏天炎热气候下可消暑降温。  ◎仙芝竹尖大熊猫馆修建于2011年,占地面积20.36亩,大熊猫馆外观造型设计以中国特色的明清建筑为主,设有大熊猫室内活动展馆和室外活动展馆,为大熊猫提供最好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条件。  ◎馆内室内外活动场加入水池、攀爬木等大熊猫玩乐设施,另外,为满足大熊猫喜好较凉爽的环境要求,室内活动场更特别设有中央空调,让大熊猫在夏天炎热气候下可消暑降温。  ◎游客观光廊道呈环形围绕室内外活动场,游客可透过大型的强化玻璃观景窗,直接观赏大熊猫的活动情况。  ◎熊猫馆已成为当地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校外课堂,增长了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他们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水上乐园  仙芝海啸水上乐园是目前乐山综合设施最为齐全的水上乐园,占地25亩,总投资3000万元。包括儿童水寨、海啸池、六并列滑道、浪摆滑道、漩涡缸等六大主体设施。是仙芝竹尖生态园继峨眉山珍稀植物生态园、恐龙化石博物馆、大熊猫馆后建成的又一游乐场馆。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依托名列“中国饮用水十大品牌”的品牌优势,和建厂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峨眉山麓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是集自然风光、企业文化、基地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景区。自2015年12月创建国家3A级景区以来,已形成矿泉水生产流水线数控体验、山泉水测试体验、山泉饮品畅饮体验、“寻源见证”徒步观光等工业体验游体系。依托三条产能最大,工艺国际领先的瓶转水生产线,推出以学生为主的科普教育游,备受游客青睐。

竹叶青生态茗园

竹叶青生态茗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峨眉山竹叶青生态茗园位于四川省乐山峨眉山市佛光东路,是集茶文化展示、品茗休闲、茶叶生态观光和茶叶工 业旅游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公园,是“竹叶青”展示其企业文化的窗口,更是乐峨精品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环境介绍    “竹叶青”乃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竹叶青生态茗园是由竹叶青公司斥巨资筹建的,占地280亩,分别由“茶博园”、“茗青苑”、“生态园”和科研生产加工区四大景区和数十个景点组成,是峨眉“三大文化”(佛教文化、武术文化、茶文化)的展示窗口和体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尚不多见的茶文化、茶生态、茶科技旅游观光景区。  茶博园内设“中国茶史、四川茶俗、竹叶青茶话”三大展厅及茶艺馆、文会馆、竹叶青茶庄等,是集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和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键茶艺大观园。   茗青苑是一处景色迷人的仿江南园林。苑内亭台楼阁密布,百花争奇半妍。在这里,可以品佳茗尝美食,观美景赏民艺,浏览民俗画廊,垂钓对弈娱乐,是一处景美意幽的世外桃源。  生态原集中展示了在无污染环境下,科学选种、育种、栽培和田间管理过程,通过田灌与温室育苗等现代化作业方式,让人们子解真正绿色食品的生产培育状况,看到“竹叶青”名茶卓越品质诞生的初始过程。  科研生产区拥有先进的茶叶科研加工生产线和先进检测设备。先进的工艺、科学的管理、文明的厂区让人们看到了民族企业的实力和发展势头,是一个全新的茶叶工业旅游观光项目。  

伏虎寺

伏虎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游  伏虎寺是全国重点寺院,距报国寺2华里,位于瑜伽河与虎溪汇流处,海拔630米,为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  看点  “密林藏伏虎”:清代可闻大师的徒弟寂玩上人在寺周广种杉树、桢楠、柏树,按《法华经》一字一株,称“布金林”。布金林与大峨寺的旃檀林、白龙洞的古德林并称为峨眉山的三大园林。布金林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伏虎寺整座寺院均掩映在密林之中,因而有“密林藏伏虎”之称。然而,寺院的屋顶上却终年无败叶堆积。于是,清康熙皇帝于康熙41年(1702年)赐伏虎寺“离垢园”三字,为佛教圣地远离尘垢之意。  介绍  伏虎寺原为一小庙,旧名药师殿,行僧心庵开建。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伏虎寺得名,一说寺院附近山中有虎伤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一说因伏虎寺的后山形如伏虎而取寺名,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率弟子可闻大师重建寺院,历时二十余载始成,名“虎溪禅林”,亦称伏虎寺,为全山最大寺庙之一。  进入寺门便是弥勒殿,殿内供金身泥塑弥勒坐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弥勒殿之上,为普贤殿,供奉普贤金身。最上一殿供三尊大佛,金身辉煌,法相庄严。虽为三身,实乃一佛。大雄宝殿左侧,有华严铜塔亭,亭内有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宝塔,塔高5.8米,共14层,塔身铸有4700余尊小佛像,塔体内外镌刻着《华严经》文。华严宝塔以其时代久远、体形高大和铸造精良而居中国铜塔之最。大雄宝殿左后侧山崖上,为全山最大的罗汉堂。   伏虎寺在晋时为一小庙,唐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南宋绍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仍名伏虎寺,一说寺后山状如伏虎而得名。又称虎溪禅林。  明时建罗汉堂,塑500阿罗汉,技艺超绝,后毁。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贯之和尚偕徒可闻、寂玩、帷密重修,历经20载告成,名虎溪精舍。太史蒋超题书额“伏虎寺”(今系补书)。计有殿宇13重,为山中大刹。光绪十年(1884年)僧静安继修。1953年整修,1979年全面大修,1982年在寺内建塔亭一座,将原圣积寺“华严铜塔”移此。  寺外有坊二:一名伏虎寺,一名布金林。廊桥三:虎浴、虎溪、虎啸。  寺前曾有太湖庵、三一庵。后有香岩寺(西域香岩尊者居此)。左有龙神堂、无量殿,右有玉皇楼。上行至解脱桥,左径至新开寺(明万历三年大用和尚创建),附近曾有蟠龙寺(唐慧觉禅师开建)、罗汉寺、佛到寺(亦称不到寺)、铁峰庵。西南面至高桥,曾有灵岩寺。古籍载灵岩寺为宝掌禅师结庐旧址,历朝增葺,宋绍兴五年太尉王陵、汉州知州王陟施资重修,易名护国光林寺,元季毁。  明初僧弘义、圆道重建,仍名灵岩。景泰间,僧宝峰增修三世佛殿,殿前为明王楼,东为伽蓝堂,西为祖师堂。成化乙酉(1465年)宪宗敕赐“会福寺”匾额。弘治间僧本印扩建。极盛时,有殿字48重,僧众千余,民间有“骑马烧香”之说。明末,大部毁于兵燹。上行曾有棋盘寺。    峨眉山万年寺洗象池报国寺迎宾滩峨眉山月自然生态猴区息心所峨眉山白龙洞

圣积晚钟

  晚钟何处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  纵说仙凡殊品格,也应入耳觉清心。  从清人谭钟岳这首《圣寺晚钟》诗,可看出该景观绝妙之处,不在古寺犹传圣积名,而在钟声入耳觉清心。清人王日曾在《巨钟》一诗中也咏赞这一钟声:“万金熔铸自何年?长作龙吟散晓烟。留镇山门开觉路,声声高澈大峨巅。”  圣积寺,古名慈福院。位于峨眉城南2.5公里处,为入山第一大寺,环境幽古。寺外古黄桷树二株,围可数人合抱,从报国寺向此远望,两株黄桷似一大象。寺内文物众多,以普贤骑象铜像、八卦铜钟、铜塔等最著名。八卦铜钟原悬挂于寺内老宝楼上,又名圣积铜钟。铸于明代嘉靖年问,为别传禅师所募化。此钟铜质坚固,重达12500公斤,传为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铜钟。民间传说:当年,别传禅师募铸好铜钟后,悬挂于圣积寺钟楼上,嘱附弟子们:“我去外地云游,三天之后,尔等始可敲钟,切记!”谁知和尚离寺不久,一小沙弥急想聆听钟声,不顾师父的叮嘱,抡起钟锤便敲,“当”的一声,宏亮的钟声在空中回响,山谷齐鸣,越传越远,一直传到和尚的耳朵里。此时老和尚才走出30华里,一听钟声,神色大变,惋惜地说:“如果三天之后再敲钟,那钟声将会随我传到已走三天路程的地方啊。”  僧人们对声如龙吟、入耳清心的铜钟,在敲打时间和方式上颇有考究。据民国24年(1935年)出版、赵循伯编撰的《峨眉山》载:“其钟每于废历(即夏历)晦望二日之夕敲击。击法有‘慢十八、快十八’之分,随击随念钟偈,每四字一句,每四句一击,凡百余击始止(一说为一零八击),每一击,声可历一分零五十秒。  近闻之,声洪壮;远闻之,声韵澈;传静夜时可声闻金顶。民国25年(1936  年)出版刘上熹的《峨眉导游详记》也说:每月朔望之头夜乃击之,一年之中仅叩二十四次。所谓晚钟者,因和尚于九点后执灯上楼,口诵经偈,俗云钟句子。初则念一句,则叩钟一次,每句四字,念毕则叩,始缓叩,入后每字一叩,愈念速,则叩愈急。缓十八,急十八,叩至三遍,曰三叩,每叩须诵全文,三次叩钟,共有百零八捶。钟声异常宏壮。另载,晚钟每次叩108击与我国古代的物候历有关。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  “候应”。以每年12个月,24节气,与72候应相加,其总和正好是108。  1959年,圣积寺废,钟搁置于道旁。  1978年,峨眉山有关文化部门将铜钟迁移到报国寺对面的凤凰堡上,并建亭覆盖维护。凤凰堡上参天蔽日的苍杉翠柏,庄重典雅的八角攒尖钟亭,环绕四周百余通碑刻的古碑林,与古拙凝重的巨钟浑然一体,融和了自然美与人文美,不失为一大景观。好事者将前诗略加修改,以示其盛概:  凤凰堡上柏森森,晚钟犹长作龙吟;  纵说僧俗殊信仰,一样入耳觉心清。   

象池夜月

  峨眉山月,自古留名。观月的最佳地方是在报国寺、萝峰顶、万年寺、仙峰寺和洗象池等地,赏月的最佳时令是在秋天。历代文人雅士不乏吟咏峨眉月的诗句,如:“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眉半轮月”(陆游);“愁中巫峡暮云合,望里峨眉秋月斜”(王士祯);“飞来一片月,相忆卷帘看”(朱彝尊);“佛灯寒照寂无声,云翠四围山吐月”(刘豫波)。而“象池夜色”是峨眉十景中最富感情色彩的一景。   据民国36年(1947年)中国文化服务社印行黄大受的《峨眉风光》一书剖析:“峨眉山看月最好的地方,是洗象池,因为洗象池上去还有山,背后也是山,只有前面开阔,附近树木也多。金顶虽然高,可是没有陪衬,只是对天看月;洗象池以下,山峰重叠,树木大多,风光不及洗象池观月是十全十美。所以‘象池夜月’,成了峨眉十景之一,有些和西湖的‘平湖秋月’比美呢!”   每当月夜,云收雾敛,遥天一碧,万山沉寂,秋风送爽,一轮明镜斜嵌在洁净无云的蓝空上,唯有英姿挺拔的冷杉林,萧萧瑟瑟,低吟轻语。月光透过茂密墨绿的丛林,大雄殿、半月台、洗象池、初喜亭、吟月楼,沉浸在朦朦的月色里,肃穆,恬静。月光下,古刹似一侧卧的大象头,蓝天映衬,剪影清晰:大殿似额头,两侧厢房似双耳,半月台下的钻天坡石阶,又好似拖长的象鼻。不知是巧合,还是寺庙设计师的匠心独具   皓月高悬,满天清晖,千山月色,柔和似水,游者似恍惚步入广寒天宫。峨眉山上月,千里若为看。……依旧峨眉山,明月照清彻。明代文学家曹学?喜爱的是峨眉月。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面对峨眉月,也感情激发的留下:“洗象池边秋夜半,常留明月照寒林”这诗情并茂的联语。  仙人骑象杏何之?  胜迹空余洗象池。  一月映池池贮月,  月明池静寄幽思。  ——(清人谭钟岳《象池夜月》)   月移中天,六方小池内,一汪清泉,一轮明月恰好映在池中,两月相对,天上人间,浑然一体。传说诗仙李白死于“水中捞月”,这仅是传说故事,但他最爱月亮,特别是峨眉山月使他眷恋一生,情意相连却是真实的。诗人离开蜀地,辞亲远游,在平羌江上吟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的千古绝句;直到晚年流放归来,在异乡还吟诵着:  我在巴东三峡时,  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  并引亢高歌:“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洪椿晓雨

  以清幽静雅取胜的洪椿坪,座落在中山群峰环抱之中。坪上,云雾丰盛,古木葱茏,山鸟长吟,涛声殷殷。清代年间,释永宣朝拜到此,以《洪椿坪》为题写道:“穿萝觅径入椿坪,楼殿层层鹤篆清。因共雨花看贝叶,漫随山色听溪声。”   洪椿坪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千佛禅院,以寺外有三株洪椿古树而得名。寺中一联中说:“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典出自《庄子?逍遥游》。是以“大椿”来比喻洪椿树的古老和寺庙的历史悠久。春夏雨后初霁的早晨,山野空气格外清新,微带凉意;寺宇庭院一尘不染,整洁雅致。   此时,山林中,石坪上,庭院里,落起霏霏“晓雨”。这“晓雨”,似雨非雨,如雾非雾,空空??,楼阁、殿字、花木,山石、游人、影壁和壁上“洪椿晓雨”四个大字,以及庭院右侧的林森小院,一切都似飘忽在迷茫的境界中,呈现出一种虚无飘渺的朦胧美。游者或倚立庭院,或漫步寺外,仿佛周身被“晓雨”润湿,但抚摸衣装,丝毫没有被雨水浸湿的痕迹,却顿感清凉和舒适。    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康熙皇帝御赐“忘尘虑”匾额、“锡飞常近 鹤,杯度不惊鸥”联;乾隆乙丑(公元1745年),乾隆皇帝题赠“洗钵泉和暖,焚香晓更清”联;民国28年(1939年)7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洪椿坪避暑期间,题赠“护国佑民” 、“大雄宝殿”匾额和“洪椿坪”寺额,至今仍存。   第一重大殿的门楣两侧,为清末四川什邡名士冯庆樾撰的“双百字联”(全文见峨眉山志《艺文》篇),其中“晓雨润玉,夕阳灿金,晴烟铺锦,夜月舒练”数句,描述的即是“洪椿晓雨”等洪椿坪诸景色。    寺外山崖上的两株洪椿古树,一株仅存下段,枯而不朽,常被人视为“神树”;一株漂浮在“晓雨”的空朦里,树影婆娑,似灰绿的云团,似层叠的浅山。雨因树更奇,树因雨更妙。    所谓“晓雨”,科学家解释是雨后初晴时,山林中饱和的湿度,经过凉夜的冷却而蒸发不散的大气。    “山行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代大诗人、山水画大师王维《山中》的这一佳句,再现了“洪椿晓雨”的意境。  

金顶

  导游  峨眉佛光,又称峨眉宝光,峨眉佛光出现在金顶处,当阳光从观察者背后照射过来至浩荡无际的云海上面时,深层的云层就把阳光反射回来,经浅层云层的云滴或雾粒的衍射分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在金顶舍身岩上俯身下望,会看到五彩光环浮于云际,自己的身影置于光环之中,影随人移,决不分离。无论多少人,人们所见的也终是自己的身影,且“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这便是令人惊奇的峨眉佛光。登峨眉山观佛光的最佳时间应在12月至3月期间。  看点  金顶十方普贤菩萨圣像:圣像为铜质,通高48米,占地1256平方米,总体重约600吨。须弥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圣像内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当太阳的霞光照在佛像的宝顶上时,无数的祥光瑞气从金佛上反射出来,为云海镶上了瑰丽的金边,使得善男信女,莫不跪服仰望,顶礼膜拜。  介绍  峨眉山的主峰是金顶峰,但是世人熟知的金顶所指的不仅是这座山峰,它主要是指华藏寺和寺内著名的金殿。  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金殿是华藏寺的其中一殿,所处位置最高,与华藏寺合二为一。  贴士  明洪武初(约公元1377年)国师宝昙奉旨来峨眉修寺院,因山高风大,云南总兵祁三升捐资,遂将之覆为铁瓦,俗称铁瓦殿。明代万历辛丑29年(公元1601年),妙峰(山西五台山僧)、惟密禅师来此礼行普贤,发愿铸三大士渗金像以铜殿覆之名山,历经数载,先后铸造铜殿三处:一在峨眉山,二在五台山,三在普陀山。明万历乙卯(公元1615年)秋天运至峨眉组装,在大峨山铁瓦殿后的最高处,做成了普贤愿王铜殿,铜殿通高二丈五尺,宽一丈四尺四,深一丈三尺五,称“金殿”或曰“金顶”,明神宗朱翊钧御题横额称“永明华藏寺”。后来,从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至1972年,华藏寺历经几次大火,目前仅幸存明代“铜碑”、“铜门”和清代“铜象”,是峨眉山难得的佛教珍贵文物。    四川眉山

金顶祥光

  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峨眉十景之冠“金顶祥光”则是峨眉山精华所在,它由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组成。  日出:在海拔3077米的峨眉山金顶,踞高望远,日出景象更加浩瀚壮阔。黎明前的天空是美妙的,渐渐地,地平线上天开一线,飘起缕缕红霞,托着三两朵金色镶边的彩云,一个辉煌的白昼即将降临。彩云下,空旷的紫蓝色的天幕上,一刹间,吐出一点紫红,缓慢上升,逐渐变成小弧、半圆;变成桔红、金红;然后微微一个跳跃,拖着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轮圆圆的红日嵌在天边。伴随着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宛似从头至脚逐渐披上金色的大氅,呈现出它全部的秀美身躯。  云海:晴空万里时,白云从千山万壑中冉冉升起,顷刻、苍苍茫茫的云海犹如雪白的绒毯一般展铺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边无涯。山风乍起时,云海飘散开去,群峰众岭变成一座座云海中的小岛,云海聚拢过来,千山万壑隐藏得无影无踪。云海时开时合,恰似“山舞青蛇”,气象雄伟,最为壮观的是偶尔云海中激起无数蘑菇状的云柱,腾空而起,又徐徐散落下来,瞬息化作淡淡的缕缕游云。  佛光:当人站在金顶背向太阳而立,太阳光从身后射来,前下方又弥漫着雾时,这时便见到前下方的云雾天幕上会出现一个色序排列为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中间出现人的身影,且人动影随,这就是佛光。即使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同时观看,游客也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环笼罩,非常神奇,所以佛光又被人们称为“峨眉宝光”。实际上佛光是光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因阳光照射云雾表面的衍射作用而形成的。佛光每年平均出现70余次,在下午的2—4点钟出现较多.  圣灯:圣灯又名佛灯,在金顶无月的黑夜,舍身岩下常出现飘浮的绿色光团,从一点、两点形成千万点,似繁星闪烁跳跃,在黑暗的山谷中飘忽不定,古时被人们赞为“万盏明灯朝普贤”。圣灯现象极为奇特,其原因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山谷的磷火,又说为萤火虫发的光,另一种说法是某些树木上有一种密环菌,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100%时便会发光,但目前圣灯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白水秋风

  万年寺,晋时名普贤寺,唐改为白水寺,宋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年间又改名圣寿万年寺。“白水为万年寺的代称。“寺幽名白水,金碧绚中天。池面临三四,峰头对百千。”(方孝孺《白水寺》)寺内一池,名白水池,传为、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处。李白在《听蜀僧浚弹琴》诗中云:“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池内蛙鸣如琴,民间传说是蛙学得僧浚弹琴的高手妙法。万年寺的山景四季宜人,尤其是在秋天。每逢金秋,峨眉山下夏暑尚存,金顶三峰已初飘白雪,而位于中山地区的万年古刹,正处在一年中的黄金季节。  在白水池畔四望,秋高气爽,蓝空分外明净,高远,辽阔。缕缕白云缠绕着寺后陡峭的观心坡,坡上绿叶、黄叶、红叶相间,与蓝天共一色。秋风吹拂着峰峦,摇撼着丛林,发出声声呼啸,片片橙红的枫叶在空中随风飞舞。应和着秋风,横穿古寺而过的涧溪潺潺低吟。流水,秋风,树涛,强声低音交错,如同一曲浑厚深沉而流畅自如的森林交响曲,为飘飘红叶伴舞。清人刘儒在《大峨山》一诗中不忘赞美秋景:“天下峨眉秀,乘云结胜游。龙吟千涧雨,树点万峰秋。”  留存在古寺的诗文楹联碑刻,对万年寺秋色格外有情,明方孝孺:“林放到池月,风吹入户云”的诗句。无名氏有:百里名山通梵唱,万年秋色助诗吟”的对联;当代遍能法师的联语:“自水秋风皆妙谛,琼楼玉宇不胜寒”,把万年寺秋景视作玄妙的境界。低首俯看白水池中,澄清的池水映着白云、青山的倒影。风平水静时,池中有山,山中有云,云中有水,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云;秋风乍起时,吹皱一池清水,吹动一池白云。此时,神与物游,心随景色而物化。清人窦?在《万年寺》诗中感叹:“四围烟绕山腰寺,一面窗收谷口云。白夜试寻明月畔,此中清景评谁分。”古诗云:“三秋水净,白云轻飞;秋风号林,黄叶水。”这恰似“白水秋风”的题景诗。   

万年寺

万年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看点  无梁砖殿:万年寺第二殿,又称普贤殿。该殿全以砖块砌就,无一木一柱一瓦,雄伟壮观,颇具古印度建筑风格,其设计思想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砖殿我国古代建筑一大奇观,该建筑400年来经历了18次地震,却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迹。殿内有宋代铸造的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铜铸像一尊,高7.85米,重62吨。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堪称稀世国宝。壁龛列小佛三千,与普贤骑象像,构成了普贤集弟子讲经说法的宏大场面。顶上飞天图案,人物体态轻盈,舞姿婀娜,构成天上人间完美结合的场景。  “白水秋风”:白水池中,山影斜横;寺外红叶,迎秋放飞。是水似风,白水秋风。“白水秋风”自然佳景,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古“峨眉十景”之一。  介绍  万年寺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海拔1020米。万年寺创建于东晋,时名普贤寺,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重建,更名白水寺;宋代易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无梁砖殿,神宗皇帝朱翊钧御题“圣寿万年寺”,简称万年寺,为峨眉山最早的六大古寺之一。原有殿宇七重:毗卢殿、七佛殿、天王殿、金刚殿、大佛殿、砖殿、接引殿。现有殿宇五重:山门、弥勒殿、砖殿、巍峨宝殿、大雄宝殿。  万年寺的历史悠久,高僧辈出,佛教文物十分丰富。寺内的珍藏文物品位极高,如佛像、“佛门三宝”(贝叶经、佛牙、御印)、法器、书画、匾对、寺院建筑、寺院装饰等等。  交通  踞观心岭下,门迎大坪、牛心等寺和石笋、钵孟诸峰。    四川眉山峨眉山伏虎寺洗象池报国寺迎宾滩峨眉山月自然生态猴区息心所峨眉山白龙洞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摩崖石刻   面向峨眉山最大的生态旅游广场,位于瑜伽小径旁,北靠红珠顶,瑜伽河缓缓流过,倍添一份静谧和雅趣。面对摩崖石刻,折服于峨眉山久远的历史,震憾了峨眉山“天下第一”的气势。崖石上“神洲第一山”和“山之领袖”九个朱红色大字,标明了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而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晋、元、明、清不同朝代,不同的人物对峨眉山“第一山”的评价。有“三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此震旦国第一山也。”(魏晋?宝掌千岁和尚);“峨眉山自趾徂顶为七十里,过于岱宗三十里,孤绝高寒,已逼西方佛界,震旦第一山也。”(元?郭翼《雪履斋笔记》);“神州有三大道场,为震旦佛国:一曰峨眉,二曰五台,三曰補陀,则峨眉又神州第一山也!”(明?袁子让《二山图记》);“峨眉为震旦第一山,天皇授道、普贤示现之所, 神奇灵异,非复人间。”(清?江皋《游峨眉山记》);“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雹,碑版之所闻,昆仑之伯仲也。”(晋?王羲之《与谢安书》);“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明?周洪谟《峨眉天下秀》)“普贤者,佛之长子, 峨眉者, 山之领袖。山起脉自昆仑, 度葱岭而来也。结为峨眉, 而后分为五岳。”(明?傅光宅《峨眉山普贤金殿碑》);“宇内名山四, 而峨居一。伯仲昆仑, 五岳莫与争先焉。”(清?张能鳞《登峨赋》)   

洪椿坪

  导游  洪椿坪位于峨眉山皇帽峰下,海拔高度1120米,峨眉山重点寺庙之一。 看点  “双百字联”:为民国冯庆樾所作,上联描绘寺周奇妙的恋人景色,下联概述佛教的传继源流以及寺僧的无量功德,文词隽永,对仗工整,为全国最长联文之一,可与昆明大观楼百字联美。  木刻千佛莲灯:制作于民国时期,该灯通高2米,直径1.2米,七龙绕柱,镂雕精细,剔透玲珑,巧夺天工,为全山珍贵佛教文物之一。  “洪椿晓雨”:洪椿坪寺周古木扶疏,瑶草奇花,群峰环翠,云雾空蒙,似雨非雨,誉称“洪椿晓雨”,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古“峨眉十景”之一,是山中避暑胜地。“山行本无雨,苍翠湿人衣”描写就是这一景象。  介绍  洪椿坪在晋时(公元3世纪)为印度宝掌和尚结茅处,宋代建寺,名千佛庵。明楚山和尚扩建为大寺,名千佛禅林或千佛禅院。明崇祯4年(公元1631年)德心、锐锋禅师续建。后又历经了数次整修。因寺前原有千年洪椿三株,故称洪椿坪。寺外现存洪椿古树二棵,门前一棵是移栽的枯木桩头,坎下一棵枝叶繁茂,后来又移植了小洪椿数棵。  寺中有清代乾隆年间的“正明司碑”,刻有汉藏二文,记述藏传佛教徒朝拜峨眉始略,是四川唯一的木质汉藏文木碑。寺内还藏有明代破山、海瑞,清代张问陶及近代徐悲鸿等名家的书画墨迹,还有一座千佛莲灯,更是剔透玲珑,异常别致。    四川眉山

清音阁

清音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游  清音阁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又称卧云寺,建于唐僖宗四年(877年),此阁修在峨眉山两大水系——黑龙江和白龙江之间的山梁上,凌空高耸,形势险峻。阁后阁侧,林木密郁,翠色参天,特别是阁后一大片杉林,色如翡翠,把这座古老的寺庙衬托得愈见古雅。  看点  牛心石:黝黑光亮,凝聚着两亿多年的历史和生命,任其黑白二水汹涌拍击,仍巍然不动。惊涛拍石,发出阵阵的轰鸣,声传四周的深谷幽林之中,恰如古琴弹奏,时而清越,时而深沉,时而激昂,任人领略“清音”之趣。  介绍  清音阁地处峨眉山上山下山的中枢,与龙门洞素称“水胜双绝”,历来是峨眉山十大胜景之一。面对清音阁,展开的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卷,浓绿重彩,精工点染。高处,玲珑精巧的楼阁居高临下。中部,是丹檐红柱的接御、牛心二亭,亭两侧各有一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双飞桥。近景,则为汇合于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侧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龙潭,绕洪椿坪而来,流经15公里,水色如黛,又名黑龙江;左侧白水,源出弓背山下的三岔河,绕万年寺而来,流经15公里,水色泛白,又名白龙江。滔滔白浪,冲击着碧潭中状如牛心的巨石。山水相连,红绿对比,组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山水园林环境。  交通  位于峨眉山牛心岭下黑白二水汇流处,海拔为710米,离报国寺15千米。    四川眉山

峨眉山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绥山镇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萝峰晴云
高桥镇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萝峰晴云
罗目镇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萝峰晴云
九里镇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萝峰晴云
龙池镇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峨眉山灵岩寺石牌坊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萝峰晴云
乐都镇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萝峰晴云
符溪镇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峨眉山灵岩寺石牌坊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萝峰晴云
峨山镇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峨眉山灵岩寺石牌坊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萝峰晴云
双福镇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峨眉山灵岩寺石牌坊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萝峰晴云
桂花桥镇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峨眉山灵岩寺石牌坊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萝峰晴云
大为镇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萝峰晴云
胜利镇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萝峰晴云
龙门乡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萝峰晴云
川主乡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萝峰晴云
沙溪乡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大佛禅院 萝峰晴云
新平乡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萝峰晴云
普兴乡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萝峰晴云
黄湾乡 峨眉山 仙芝竹尖生态园 农夫山泉峨眉山工业旅游区 竹叶青生态茗园 伏虎寺 圣积晚钟 象池夜月 洪椿晓雨 金顶 金顶祥光 白水秋风 万年寺 摩崖石刻 洪椿坪 清音阁 萝峰晴云

峨眉山市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