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昭通 >> 巧家县 >> 茂租乡

茂租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张开儒 (1869~1935) 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军名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开儒(1869—1935),字藻林、苏林。云南省巧家县蒙姑镇蒙姑村人,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军名将,对孙中山先生衷心拥护,在民国前期功勋卓著,深受孙中山敬重,但比较骄横,为各方所不喜。  物年表  1869年(清同治八年)6月1日生于一个小商贩家庭,张开儒十岁入私塾苦读,聪慧好学,学业优异,颇得先生及家人喜欢。  1885年张开儒考中清朝秀才,在家乡设馆授课。  1901年,张开儒受到当地地主甘氏家族的殴打-,-在亲友资助下背井离乡远赴昆明,得到五华书院山长罗瑞图的同情,进入五华书院读书,他是书院中最贫困而又最勤奋的学生,后“见所习文艺无裨世用,慨然入武备学堂”,学习军事。  1904年秋,张开儒和李根源、唐继尧被选赴日本留学,入振武学校学习,结识了大批革命党人,深受革命思想影响。  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张开儒即加入,积极参与发行《民报》、《云南》等刊物。  1907年12月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  1908年12月,张开儒毕业。  1909年春归国,任云南讲武堂教官,他积极在学生中宣传反清思想,发展同盟会员。  1910年5月李根源任云南讲武堂总办,张开儒为提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张开儒与蔡锷、李根源、唐继尧等密谋发动新军响应起义,10月30日昆明举行“辛亥重九起义”,张开儒奉起义司令部命令,率领讲武堂学生开城门迎起义军,并配合新军第七十四师等部攻下云贵总督署,31日昆明光复;11月1日成立了大汉军政府,张开儒任军政府军务部机械局局长,驻扎滇西的协防军张继良部试图反抗,云南都督蔡锷遂命张开儒为西进支队长,率部到楚雄处理,张开儒率部到楚雄后,张继良部闻风四处逃散,滇西遂定;11月11日,云南军都督府决定派兵援川,14日云南援蜀军从昆明出发,张开儒任援蜀军第一梯团副梯团长兼联队长,奋勇当先,率部渡江进入四川攻击,大败清兵,攻占叙府,又率部强渡岷江,将趁机占运粮要道的土匪尽数剿灭,打通粮道,控制了川南局势。  1912年1月民国成立,2月南北议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5月张开儒随援蜀滇军撤回云南,因他在援蜀途中擅自撤换了恩安、永善两县县令及收缴援川巡按使郭灿关防,被云南都督蔡锷罢免。  1913年3月12日被任命为滇军第二师步兵第三旅旅长,旋加陆军少将衔;10月4日唐继尧任云南都督兼民政长,任命张开儒为云南陆军迤南边防第一旅旅长,驻防滇东南边境的开化(滇东南文山),10月20日实授为陆军少将。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称帝,25日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布独立,讨袁护国战争就此爆发,张开儒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第一梯团长,辖第一支队(原第六团,支队长钱开甲)、第二支队(原第十一团,支队长盛荣超)。  1916年1月随第二军向广西广东进军;3月9日张开儒部抵达广南,在阽桂边界和北洋军开战,歼灭李文富军;3月中旬,张开儒支队与挺进军黄毓成部、护国军第三军赵钟奇支队、桂军马济部围攻百色,蒙自围解,龙觐光缴械投降通电赞成共和;4月6日广东将军龙济光-宣布独立,但阻挠护国军进军广东,张开儒奉命沿粤汉铁路北进,6月7日占领韶州,龙军一触即溃,19日张开儒占领了韶关和粤北地区,护国战争因袁世凯已死结束;10月8日张开儒加陆军中将衔,任护国滇军第三师师长,兼任南(雄)韶(州)连(县)镇守使,21日实授陆军中将。  1917年6月13日黎元洪-下令解散国会,26日李烈钧、张开儒、方声涛所率驻粤滇军宣布北伐;7月2日,广东省长朱庆澜邀请孙中山组织军政府,驻粤滇军将领张开儒也主张迁都广州,积极响应支持孙中山掀起“护法运动”;8月14日,张开儒任靖国军第五军总司令;9月10日,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特任张开儒为护法军政府陆军部总长,授陆军上将,又兼靖国军第五军军长和第三师师长。  1918年1月15日,西南各省护法联合会议在广州成立,推岑春煊为议和代表,伍廷芳为外交总代表,唐绍仪为财政总代表,唐继尧、程璧光、陆荣廷为军事总代表;1月20日,莫荣新等十三人联衔通电公布《中华民国护法各省联合会议条例》,张开儒指出,“组织名虽为联合会议,其内容实为合议政府”,由于孙中山、章太炎、张开儒等人的及时揭露,西南联合会议终于破产;2月6日,张开儒通电宣布就任陆军总长,他以陆军总长名义在各县设立招兵机关,招收民军开进省城,编为陆军部警备队,他坚定维护护法军政府,旧桂系军阀视其为眼中钉;5月4日军政府改组案成立以后,莫荣新突然发表命令解散陆军部警备队,通令各县解散陆军部所设招兵机关,并且诱骗张开儒来省接洽公务,李根源强行接管了张开儒的第三师,11日张开儒从韶关返回广州,在西村车站被捕,被囚禁于广州,莫荣新又枪杀了陆军部次长崔文藻;5月20日军阀政客们依靠非常国会改组了护法军政府,21日孙中山-辞职,护法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1920年10月,粤军陈炯明奉孙中山命从闽南回师广州,驱逐了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11月张开儒被释放,驻粤滇军重新组成“护法滇军”三个旅,张开儒任总司令,但是陈炯明突然袭击并解除了“护法滇军”武装,张开儒-回到云南。  1921年2月,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在战败回云南驱逐了唐继尧,张开儒返回昆明;10月任云南北伐军(总司令顾品珍)副总司令兼中央直辖军滇军总司令。  1922年3月唐继尧回云南争夺统治权,顾品珍战死,张开儒率领残部经贵州转移到广西柳州、芦寨一带,准备跟随孙中山北伐;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张开儒响应孙中山号召向广东进军;7月20日,张开儒率滇军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等旅(顾品珍旧部),经贵州盘县入广西,败桂军林俊廷,占柳州,与刘玉山部会合,旋南下蒙江;9月20日,孙中山函广西陆军总司令张开儒与朱培德军合力讨陈炯明;12月3日张开儒在广西平南通电讨伐陈炯明,顾品珍旧部退到柳州时,内部意见分歧,副总司令张开儒主张跟随孙中山北伐,大部分将领却主张以广西为立足点,待机再回云南,由于意见不合,12月6日张开儒被解滇军总司令职,另举金汉鼎代理滇军总司令,杨希闵代理滇军总指挥,张开儒只得逃亡,找到孙中山。  1923年3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再组陆海军大元帅府,4月10日张开儒被任命为广州大元帅大本营参谋长;7月16日,广东滇军杨希闵说“张开儒、金汉鼎、杨蓁谋夺滇军总司令”,师长杨池生、杨如轩(金汉鼎、黄毓成系)因“有通北嫌疑”被杨希闵驱逐,孙中山大元帅下令免张开儒湘粤联军总司令职,通缉金汉鼎、黄毓成,废滇军总司令,任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朱培德为直辖一、二、三、四军军长;10月28日张开儒改任广州大元帅府上将参军长。  1924年张开儒因病辞职,去澳门居住,从此潜修佛典。  1927年秋由澳门回昆明定居,任云南省政府高级顾问。1935年7月7日,张开儒在昆明病逝,终年六十六岁;10月18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张开儒是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军名将,对孙中山先生衷心拥护,在民国前期功勋卓著,深受孙中山敬重,但比较骄横,为各方所不喜。  [以上内容由"柒月拾肆"分享。]

陆崇仁 (1887~195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陆崇仁(1887~1951)号子安,彝族,巧家县荞麦地人,担任云南省财政厅厅长。民国初在云南政法学校毕业后,任镇雄县承审员。1920年当选云南省议会议员。经袁昌荣介绍,与龙云相识,龙云任第5军军长,委陆崇仁任第5军军法处法官,后保荐出任寻甸县知事。1924年,陆任第5军军法处处长。1927年任富滇银行会办。龙云执掌云南政权后,陆崇仁代理云南财政厅厅长。因各处税收机关多为军人把持,财政收入减少,全省军、政费用无法应付,陆辞职回家。1930年,陆崇仁复任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1940年财政部设云南区税务局,陆任局长。1944年,任省政府委员兼省民政厅厅长,并兼云南省参议员选举监督。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陆崇仁任财政厅长10余年间,得到龙云信任。为增加云南财政收入,采取若干措施。整顿税收:各地锐务人员由委任改为招商投标,谁投标金额高就委任谁为税收委员。设立云南特种消费税、新办特种营业税、房地产契税、印花税等。田赋:全省清丈耕地,收田地执照新滇币1000万元左右。未清丈前田赋年收入约新滇币130万元,清丈后增至280万元。烟禁:组织特货统运处,陆任处长,鸦片统购统销,对外由政府垄断出口,对内由政府强行收购,不准私人染指。金融流通:创办兴文、劝业、侨民银公司等银行,由兴文银行代理省金库。财政厅的收入款项存入兴文银行,其他银行以兴文银行为后盾,囤积紧缺物资,垄断市场,利用特权贩运大烟,形成陆崇仁私人财团。云南财政收入最高年约3000万元,收支两抵,年有盈余。  陆崇仁第二次出任云南省财政厅长后,先后委托巧家县长鲁启、汤祚编篡《巧家县志》。1938年县志定稿,他捐资印制100部,分送有关单位、学校和私人存阅。购买《四部丛刊》、《万有文库》第一集各1部、《小学生文库》4部、中华书局版《古今图书集成》1部捐赠巧家县立民众教育馆和小学。捐款给巧家卫生院购置医疗设备和药品,向民众教育馆捐赠收音机等。两次捐款新滇币10余万修建巧家县立崇仁中学(1949年改为私立,今巧家一中前身)。于昆明报国街双龙巷2号购买房产一大院,捐作巧家旅昆学生住宿和-。其子陆开文回老家修建住房和祖墓,购有骡马驮运砖瓦木石,工程竣工后,将全部骡马变卖捐赠给荞麦地小学作学校经费。  陆崇仁先后两次任财政厅长14年,恃龙云专宠,擅税赋大权、-中饱、聚敛私蓄,在昆明太和街、金碧路、圆通街广置地产,在昆明西山、安宁、一平浪等地均有规模宏大别墅。陆崇仁与龙云内弟李天培在高跷各筑行宫,门庭相望,时人曾作对联一副:“不培天良,卖官鬻爵颜胡厚;罔崇仁政,横征暴敛心何安?”嵌入陆(字子安)、李(字子厚)2人名号。在李天培大门上横批:“斯谓厚矣”,在陆崇仁大门上横批:“于汝安乎。”对其-腐败深恶痛绝。  1945年,蒋介石逼龙云下台时,陆同时下台。闲居昆明,且身染重病,但蒋介石对陆仍不放心,电召至重庆,准备软禁。后亲自召见,见其形神俱惫,语无伦次,派医生多次检查,确系重病,才放回昆明。陆回昆后,因云南省议会弹劾他田粮舞弊,不敢在昆明居住,移居上海,后逃往香港,1951年在香港病卒。  [以上内容由"popfans"分享。]

潘灵 布依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潘灵 (1966~)  布依族。云南巧家人。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同年至昭通地委宣传部工作,1990年调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工作,1992年调《大家》文学杂志任,为创办人之一,历任文艺部主任,副编审、编审,保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挂职)。现为云南出版集团印刷发行部副部长。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血恋》、《情逝》、《红风筝》和《香格里拉》,中篇小说集《风吹雪》。所编图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中青年优秀。  [以上内容由"拈花微笑"分享。]

拜佛伍家沟

  拜佛伍家沟  伍家沟自然村隶属于巧家县白鹤滩镇复兴行政村,属于山区。  重游伍家沟,是带着伤痛完成的。顽固的关节炎一直困扰着,对于爱好旅游的我无异于鸟的翅膀受伤无法高翔。也许是有缘,幸运的是去的时候快到谷底的寺庙才觉出剧烈的疼痛。大概成佛的老禅师们知道我的诚心,冥冥中推迟了我的病痛发作的时间吧。  说是重游,是因为2000年10月和友人第一次去,在悬崖绝壁间穿行了两天,经受了多次惊险的考验和刺激,在乡村教师郎老师家住了一夜。享受到原生态的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山里人人性的纯善、纯美。回来写了数篇文章,其中一篇还获过该年度《作文》杂志社举办的中学师生作文大赛教师组一等奖。文章在杂志上出来,我中学时的恩师秦先生批评我,说是我美化了山里人的生活,漠视他们的苦痛。其实,秦先生也应该原谅我,长期囿于书斋之人很难分出四季,很难理解乡民的艰辛的。  去伍家沟,除了风景好,人情美,还因为那里有座颇富传奇色彩的寺庙。我们去的时候,一路跟当地百姓打着招呼,他们的真诚和善良深深地打动我们,每到一处,他们都就如叫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招呼我们:回家来烧水喝。来,吃把花生......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到半点虚伪和狡诈。他们的生存是艰辛的,坡地陡峭,耕种收获都靠人工,交通闭塞,孩子们读书要到很远的地方......但他们真如古先民一样“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箪瓢屡空,宴如也”。是什么原因导致穷山恶水和人性之美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来到寺庙后,我们似乎从这里找到了答案。  伍家沟寺庙建庙数百年了。第一代住持徐禅师是挑担做生意的,庙内尚有他的碑石,沧桑斑驳,颇费心机方考证清楚。据嘉庆二十一年生员杨捷春所撰碑文,说他是黔地人,“幼习儒书,未入释教,不知菩提之路”“往来红尘之地,亦只劳碌市中第。其性仁慈,其心忠厚。悯人之难,济人之急。不爱生产而轻财好施”,后来到云南,“担荷为生,不求大利”,来往于乐马厂(今鲁甸境内)和鲁木得米粮坝(今巧家县城附近)之间,“逾越险阻,跋涉崎岖,历观音阁下,见有茅庵小屋,并无僧人住持,已有修持之意”,“忽于乙酉之岁,菩萨显化,指示迷念,遂梦慈尊垂词曰:‘尔佛氏子也,何流落红尘,不思觉悟?如果能去下身,带发修行,不难心结善果,同登莲座。’”“于是法师觉忖,情形在目,遂如意修行,涤洗俗情,一心皈依。及至厂地,自去-于马。四方大众并厂主头人,香花恭果送至观音阁下。师即苦行修造前遭回禄,后錾石为堂,致令佛像更新,殿宇辉煌,大振宗风”。这样看来,徐禅师之前早有观音阁,只是后来的规模更大,香火更盛罢了。  这座寺庙完全从万丈绝壁的半中腰一凿凿錾出来,外面绝壁上凿孔穿上撑木,寺庙有一半悬在半空,很是惊险。不知,当初徐禅师是怎么修建的。可惜,到了第二代朱禅师的时候,这座徐禅师一锤一錾倾尽心血而造的庙宇毁于兵燹。据说,朱禅师曾是太平军的将领,参加过杀杨秀清一家,后随石达开经云南逃往四川路过此地,遂有出世之念,就在此修持,清兵也被引来,纵火焚烧了这座“空中楼阁”。  朱禅师是最富传奇色彩的住持。今天伍家沟的百姓尊其为“朱老师”,亲切自然。据说他是“朱家坪子”的,再追问,百姓也无法说清。他在这里出家后,潜心修持,终成正果。他当年参禅的石室犹在,只是人去室空,沧桑的石壁面对来往的信众依旧沉默。据当地百姓说,朱老禅师成正果后,灵魂欲去峨眉山,遂嘱咐弟子们,如果七天后他的肉身没有醒来,可将其火化。可是,贪婪黑心的弟子们为了争夺钱物,等了三天就自行把老禅师的肉身火化了。七天满了,老禅师的灵魂回来了,但找不到自己的肉身,可怜的禅师在庙前的峡谷里、绝壁上绝望地怒吼了三天三夜,在峭壁上留下两列指书大字凄然离去。老禅师最终没有躲过丑恶人性制造的劫难。如今,峭壁上的字还依稀可辨,其中一列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南无阿弥陀佛。”另一列看不清楚,住持说的,没记住。  今天,我们见到的庙宇已残败破落,庙里仅一添灯油、陪伴历代禅师灵柩的年轻人。他今年32岁,四川会东大崇人,20岁在这里出家。算来,他是第十二代住持。也不好打听正值人生大好年华的他为何弃绝俗念,来到这僻远的峡谷里每日和青灯黄卷为伴。不过,没有特殊的因缘,普通人是难以做到的。我们去的时候,这位年轻的住持正帮数里外的乡亲们挖红苕,他本人也种了不少坡地,正是靠换工来维持寺庙的运转。他放下手中的活,带领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下来到庙里,燃灯焚香,替我们向列位先师说明来意。庙小,陈设简陋,菩萨也不多,而且造型也不精致,但庙内总弥漫一股神秘、庄严的佛门气息,这是其他地方很难感受到的。也曾到过峨眉山等佛教圣地,但总体感觉是佛门不再清净,物欲横流,商潮滚滚,寺院似乎成了地道的商业场所。网络上见到的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更像一富豪,香车宝马,前呼后拥,带着弟子们走南闯北,甚至越洋过海,赚大把的钱,吃得脑满肠肥。更多的小庙热衷于收功德钱,给人的感觉是似乎钱捐得越多,菩萨保佑的力度越大。其实,他们忘了,在菩萨那里一切众生都是慈悲的对象。有人问我,哪里的寺庙还清净,我说有,大悲寺,在辽宁。大悲寺的住持穿百衲衣,外出化缘,随缘随分,天黑就露宿。他们的庙宇靠自己建设,俭朴,但庄严肃穆。最让我感动的是大悲寺住持的眼神,既慈且悲,是阅尽苦难和沧桑之后的平静,是南海岸边一抹温馨的阳光,是抚平众生伤痛的药方。大悲寺太远,但那里的佛光穿过广袤的大地射进我的心中,我的内心欢喜而澄明。  如果还有人问我,哪里的寺庙清净,我要告诉他,除了大悲寺,就是小小的伍家沟寺庙。  拜了佛,住持打开石阁上尘封已久的门,特别被允许瞻仰了七位先师的灵柩。我们告别了住持和寺庙,带着伤痛爬了数小时山赶到公路,驱车到家已是夜半时分。

巧家药山

巧家药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巧家县药山  【概况】  药山位于巧家县境内。临近巧家县药山镇,金沙江和牛栏江环山而过。药山山体面积220平方公里,主峰金顶山海拔4042米,雄踞于昭通群峰之上。  【形成】  由于受北—东向构成控制发育成型,药山走向近于北—东。西坡地势陡峭,悬崖绝壁从两江汇流的谷地中凌宵而起,柱地擎天,高不可攀。南坡地势较为平缓,药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林区,诡异瑰丽的高山岩溶景观都集中在这一片。  【动植物资源】  药山被以乌蒙冷杉为主的针页林和以高山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构成的原始森林覆盖。天然林的葱郁,为野生药材、珍稀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药山本因出厂各种药材而得名,著名的野生药材有柴胡、党参、贝母、天麻、虫草、黄芪、草乌、防风、龙胆草、仙茅参、刺参、黄连等药,在中药市场素享盛名;野生动物如虎、豹、熊、豺、牛羚、野猪、金猫等,出没林莽杂丛间;而大面积的珙桐群落,更是国内外罕见的奇观。  【发展】  2005年8月9日,药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登昭通巧家药山,仿佛在时光的流动中走过了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在一日之行里经历了春之温煦,夏之火热,秋风之苍凉,冬雪之圣洁。各种各样珍贵的药材和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而大面积的珙桐群落,是国内外罕见的奇观。  昭通药山(本名药山,但区别于辽宁药山)位于巧家县境内。金沙江和牛栏江环山而过。药山山体面积220平方公里,主峰金顶山海拔4042米,雄踞于昭通群峰之上。由于受北-东向构成控制发育成型,药山走向近于北-东。西坡地势陡峭,悬崖绝壁从两江汇流的谷地中凌宵而起,柱地擎天,高不可攀。南坡地势较为平缓,药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林区,诡异瑰丽的高山岩溶景观都集中在这一片。  药山被以乌蒙冷杉为主的针页林和以高山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构成的原始森林覆盖。天然林的葱郁,为野生药材、珍稀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药山本因出厂各种药材而得名,著名的野生药材有柴胡、党参、贝母、天麻、虫草、黄芪、草乌、防风、龙胆草、仙茅参、刺参、黄连等药,在中药市场素享盛名;野生动物如虎、豹、熊、豺、牛羚、野猪、金猫等,出没林莽杂丛间。  穿越天然林区,攀登至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以森林为魂魄的药山所展现出的又别是一番景象:100多个泉点清流不竭,或流而成溪,或泻而成瀑,或积而成潭,百态千姿,各尽其妙。山中有被称作“大龙潭”、“小龙潭”的两个冰川湖。大龙潭面积20000多平方米,水深达30余米。潭水清澈明净,潭底潜流如注,水波不兴,水流有声。从大龙潭向南行约3公里便是小龙潭。小龙潭面积约14000平方米,水深5-6米,被两壁排列成梯形的悬崖左右围护,悬崖上古柏森森,俯临水面。主峰金顶山北,终年积雪,冰挂垂枝,银装素裹。巧家药山 巧家县药山

堂狼山

  堂狼山,也称堂琅山,彝语又称妥鲁山、罗尼山、罗尼白、螳螂白子等。是今巧家包谷垴乡、老店镇、马树镇、炉房乡等乡镇一带横贯巧家之山。也是彝族的发祥地,天下彝族都认为他们是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及其六子武、乍、糯、恒、布、默的后代,彝族典籍记载彝族六祖在罗尼山分支。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堂螂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刘琳注:“‘堂螂县’的‘螂’又写作狼、螂、琅(汉洗作狼),盖其地多堂螂,故以为名。”  《续汉志》:“(朱提)县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郦道元《水经注·若水》载:“(朱提)县有大渊池水,名千顷池。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去。”  《水经注·若水》又说:“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  《清史稿·地理志·东川府》:“东川府……巧家厅(今巧家县。要。府北二百四十里,雍正四年,置会泽县,始此。六年移县附郭。嘉庆十六年,析会泽县地置。东:堂琅山。《水经注》所谓‘羊肠绳曲,八十余里’,即此。……”  《新纂云南通志》说:“堂琅山在巧家东米粮坝……延袤百余里。”今巧家县城金沙江沿岸一带,自古即俗称米粮坝。而“延袤百余里”,且相对于金沙江沿岸县城一带的米粮坝的“巧家东米粮坝”,应在今巧家老店镇一带。  《民国巧家县志稿·舆地·山脉》载:“堂狼山,属五区二甲天生桥。”民国时期巧家五区二甲天生桥即今包谷垴、老店一带。  《云南省历史地名考索》认定古堂琅县治所在今巧家老店子。  《巧家县地名志》在“老店子”条简注为“汉堂狼县地”。  康熙《大定府志》记载堂狼山即罗尼山,是彝族再生始祖笃慕的居住地。康熙《大定府志》载:“有祝明(笃慕)者,居堂狼山中,以伐木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夷人谓邑为业,谓山为白,故称为罗业白。”  彝文典籍《六祖分支》记载,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居罗尼山,彝族六祖于罗尼山分支。  贵州彝文《指路经》说:“祖母住靡莫,父往堂琅地,孙往夜郎国,撑天地建国家,多同管理诸小国。”  四川凉山彝族《指路经》载:“去兮去兮,欲行路边站。堂狼山之旁,除秽摇神扇,倘若不摇扇,难把秽来除;人逝名犹在,倘若名不在,难把路来指……”因四川彝族不清楚堂狼山之所在,在其注释中说:“堂狼山:虚化的地名,传说为古代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  陈本明、傅永祥先生在《彝族史探》中明确指出:“洛尼山(洛宜山、罗业白、洛宜白)即汉代的堂狼山。”“足见堂狼山,也即是洛宜山(洛尼山、洛尼白、罗业白)在昭通地区巧家县境内。”  范文钟先生在《昭通历史文化论述》中说,彝族六祖分支的事件“就发生在堂狼山(今巧家县境域仍存此称谓)”。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对堂狼山的地理位置作了认定,“堂狼山在巧家县东部”。  谭其骧先生主编、尤中先生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历代堂琅县治所明确标示在今巧家县老店镇。  《新纂云南通志》地图明确地将堂狼山的位置标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研究认定:堂狼山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古堂琅县治所在今老店镇。  古彝文印章“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堂狼(螳螂)山里木手印是”:现出土的二枚古彝文印章,直译即“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堂狼(螳螂)山里木手印是”。“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汉语的意思即“统管堂琅印”;“堂狼(螳螂)山里木手印是”相当于军事上的虎符。这充分说明“螳螂山”之名应系彝语地名;远在秦代中央王朝在这里设吏置县以前,这里就生活着一个以“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为权力象征的强大的“堂狼山部族”彝族。而铜质印章所用的铜也再次说明堂狼山的铜在斯时已得到了开采。  堂狼铜洗:现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有铭文的数十个堂狼铜洗,除个别外其铭文文字均含“堂狼”地名。说明:一、东汉时期的堂琅县的规范书写系“堂狼县”;二、堂狼洗在堂狼县的堂狼山中铸造,堂狼山的规范书写为“堂狼山”;三、确证堂狼洗在遍布银铅铜矿硐的巧家县境内堂狼山铸造,典籍中盛产银铅铜的堂狼山即巧家县境内的堂狼山。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蒙姑之树

  蒙姑之树  天下哪里没有树?看树何别到蒙姑呢?如果是仅此一般的话,我也就没有必要请你到蒙姑看树了。  蒙姑乡是巧家县的南大门,地处东川的小江和金沙江交汇处的金沙江大峡谷。  走进蒙姑,第一眼令人特别的就是蒙姑的树。每一个到了蒙姑的人,见了蒙姑的树,都不得不惊叹蒙姑的树好大哟!最大最大的当数那些古容树。蒙姑乡政府内和蒙姑中学内的几株古榕树五,六个人合围也许抱不下。冠覆都在百余平方米以上,遮天蔽日,荫翳一片。其它的无论是攀枝花树、红椿树、凤凰树无不高大得领人惊叹。无论是那一株大多在三、四人合围那么粗。于是让人只得赞叹蒙姑的树好大气呀!  蒙姑的树高大而有个性。在蒙姑无论是同类的树或不同类的树,绝对找不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两株树。每一株树都像一个非常会梳妆打扮的女人,总在自己的外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就拿榕树来说吧!树杆也是凹凸不一,有的圆洞交错,有的凹似小舟,有的恰似滚动的山梁。根有的似垂瀑,有的似盘龙,有的如虬错。要说那攀枝花树,奇就奇在树根处长些瘤瘩、包块根,有的似开瓣的莲花,有的似供人坐的草敦,有的似拱伏的豪猪,总是令人惊奇。再说那高大的凤凰树吧,那些低矮的凤凰树,刚开花,火花一片,总似熊熊燃烧的火焰,耀人眼、灼人心,给人一种火烧火燎的感觉。而在蒙姑置身那高大的凤凰树下,总认为太阳就在头上燃烧,却又感觉不到的火的炙热,却凉爽宜人,给人一种似火不烤人的感觉。  看了蒙姑的树,你就会看到历史的深处:沧桑岁月走过的痕迹,每一棵树上似乎都铭记着蒙姑的昨天。每一棵树都不仅让你看到了今天的枝繁叶茂,更让你看到岁月中成长的伤痛。每一棵树的一节根,一枝丫,一层皮都是岁月走过蒙姑留下的迹印。  蒙姑古镇曾因铜闻名遐迩,蒙姑也就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蒙姑的树也就在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蒙姑人的胸襟。这些树假如不是生长在蒙姑,早就成了樵夫的担头,愚夫刀下的野鬼,又何以长成如今的参天大树?这树既成了一方的风景,也成了一方人的人文精神:蒙姑人爱树,蒙姑的树荫庇着蒙姑人民!

小东门新石器晚期墓葬

小东门新石器晚期墓葬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巧家县城中心小东门。晚清迄至民国,此地均为衙署所在。1950年后为县委、县人民政府后院范围。由于地面被建筑物覆盖,从未进行过有计划的勘察、发掘,墓葬面积不详。历年基建,时有器物出土。1984年县科委建房,发现墓葬6座,采集到出土器物3件。陶器质地为夹沙灰陶,平底鼓腹侈口罐。底部有叶脉纹、肩部及口沿为平行划纹。1990年,县人民政府建盖职工宿舍,再次发现石板墓葬,报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择成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和县文物管理所作抢救性发掘。历时27天,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9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贝类器物50余件。石棺由自然砂石块镶嵌而成,死者头部一律向南。随葬物已清理已清理、登记,有待鉴定。石板墓葬初步断代为新石器晚期。  

堂狼山文化广场

  堂狼山文化广场  堂琅文化广场位于县城西侧,东连丝厂住宅小区,南邻县城办公区,西接花园小区,北邻青年路,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广场由主入口、主广场、绿化园林、堂琅八景、次入口五部分组成。建设内容包括图腾柱、六洗同源、金沙汲水、青铜余辉、百米艺术长廊、两江一山、彩色音乐喷泉、堂琅文化序、堂琅奇石馆、绿化区域、长廊和花架。  六根图腾柱:表达了发生在古堂琅山(今大药山)彝族“六祖分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追怀,图腾柱上的浮雕图案是堂琅文化的代表符号,以此来进一步突出堂琅文化的主题。  六洗同源:铜洗是堂琅古县铸造最多的青铜器,成为堂琅青铜文化的重要载体。“六洗同源”表达的堂琅古县存废六百年的意境。金沙汲水:金沙江是流经巧家的一条主要河流。“金沙汲水”表达了金沙江泽润巧家、浇灌巧家。青铜余辉:造型如天穹地幔,虹彩云衢,以剖面的形式表现了巧家出土的青铜器,以堂琅文化符号作衬托,正面镌刻著名作家贾平凹题署的“堂琅文化广场”几个大字。百米艺术长廊:长廊艺术再现了古今堂琅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深刻的文化意蕴。  百米艺术长廊从左至右分为六祖分支、青铜文化、五月渡泸、疏浚金沙、天国悲歌、红军长征过巧家、展望未来等七个板块。两江一山:巧家的整个地形地貌由北部的金沙江,中部的昭通最高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4041米的大药山,东南部的牛栏江构成的“两江一山”独特景观。彩色音乐喷泉:直径35米,961平方米,以《巧家美》、《我们的巧家》等20首歌曲编程形成音乐喷泉,集观赏、娱乐为一体,烘托了广场气氛,为堂琅文化广场炎热的夏季带来了一丝清凉。堂琅文化序:由著名文化学者邹长铭撰稿,云南著名书法家赵浩如书写,记述了堂琅文化的源流、文化丛络、表现特征和影响。  堂琅奇石馆:馆名由云南著名书法家赵浩如题写。巧家奇石有独特的图案、丰富的自然地理信息和文化内涵,极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在海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堂琅奇石馆集中陈列展示了巧家的奇石精品,弘扬天人归宗、自然一体的奇石文化。绿化区域:分布了堂琅神韵、绿荫休闲、日月同辉、魁阁望月、硕果累累、翠竹婆娑、饮水思源等七个小品供市民休闲品味。  长廊和花架:在广场东面最高处布置了长廊、花架、亭台供人们休闲、观景。创造了在休闲中重温历史,在休闲中品味文化、休闲中回归自然,在休闲中放飞希望,在休闲中增强巧家荣誉感的意境,塑造了解巧家的历史,宣传巧家的人文资源,熟知巧家县情,建设家乡的新型巧家人。

茂租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茂租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