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罗炳辉 (1897~1946) 共和国36位军事家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罗炳辉,1897年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北上,罗炳辉铜像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中央军委赞誉红九军团为“战略轻骑”。 抗日战争初期,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第2师副师长,1943年起任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为创建、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虽身患重病,仍亲临前线部署作战。1946年6月21日在兰陵时突然病情恶化,不治逝世。罗炳辉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遗体安葬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的题词。 罗炳辉枪法极好,膂力很大,善于练兵。 罗炳辉是中央军委1989年确定的全国著名的33位军事家之一,云南籍唯一获此殊荣的将军。这是党对他在革命战争中的功绩作出的最高评价。他从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就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把自己的一生完全交给党,献身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价罗炳辉“正派耿直”,“在滇军中是革命的”,“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先后被周恩来、-誉为“人民功臣”。他一生南征北战,效命疆场,马革裹尸。中共中央认定他是“立功尤著”的红军高级将领和抗日名将。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以上内容由"zchm"分享。] |
刘平楷 (1902~193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平楷(1902-1930) 云南省彝良县人,字履端,又名少猷、少泓、少尤、绍猷,化名陈伯言、一飞、朱铨等。1902年10月9日生于彝良县角奎镇。1922年5月到北京,先后求学于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期间受李大钊、邓中夏等的革命熏陶,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以国民党信阳党部执行委员、国民党南京市党部执行委员等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1926年,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1927年后,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历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闸北区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满洲省委代理书记兼军委书记,领导东北地区的革命工作。1929年底调到云南,先后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代理省委书记。1930年5月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抓捕,7月,在昆明就义,年仅28岁。 1923年2月,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即“二七大-”)爆发,刘平楷即受党组织派遣到长辛店协助邓中夏做宣传工作。1924年秋,受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同志的指派,赴河南信阳从事工人运动和党的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常委,使信阳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农-动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国民革命高涨的形势下,刘平楷于1926年在南京领导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9月,向中央作了《关于津浦线南段工作报告及今后计划大要》,为津浦路南段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27年4月10日,刘平楷主持召开了各界各团体20多万人参加的“南京市民肃清-派大会”,蒋介石派-向-群众开枪,酿成“四·一〇”-流血惨案。5月,刘平楷被派往上海闸北区着手恢复和整顿被破坏的党组织。在革命低潮中,刘平楷临危受命,于1928年5月受中共中央委派,担任中共湖北临时省委书记,以恢复遭敌人破坏的湖北党组织。他在形势非常险恶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领导成立了湖北省委,使全省各地党组织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并逐步恢复。1928年底,又受中央委派,以特派员的身份与谢觉哉同志一道前往东北领导恢复了满洲省委。中共满洲临时省委建立后,刘平楷担任省委书记兼军委书记,不久又担任了中共第四届满洲省委常委、代理省委书记。使东北地区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工农运动很快活跃起来。 1929年秋,中共云南省临委请求中央派刘平楷回滇工作,11月,刘平楷回到云南。1930年春,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并在省委书记赴滇南工作期间,负责省委的日常工作。刘平楷为桑梓人民的解放事业忘我工作,为大公而忘小私,为了解决省临委经费困难,他常想方设法以各种借口写信回家要钱。1930年5月5日,在敌人的大搜捕中,刘平楷为了保护省委的-并安排有关同志转移,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先施以高官厚禄的引诱,被他严词拒绝。敌人又对他严刑拷打并以死亡威胁,都无法撼动他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刘平楷说:“大丈夫不怕死,为何以死惧之!成全我一个烈士的美名,不也好吗!”他把监狱当战场,是狱中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鼓励难友们保持革命气节,写了狱中学习提纲30条,组织大家学习,并亲自讲授自己的斗争经验。他回想起0病故已三年多一直等自己回去安葬,老父和妻儿处境艰难的现实,身陷牢狱的他意料到可能永远无法尽一个儿子最后的孝道,以及对妻儿的责任,不禁思绪万千,提笔嘱咐妻子:“如果我死了,不要悲伤,也不要为我守节,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解放而死,我心甘情愿”。 遍体鳞伤的刘平楷,时常凝视着怀中珍藏的一颗白里透红的雨花石,决意以南京雨花台的烈士为榜样,用自己的鲜血染红这颗晶莹透亮的雨花石,作为对革命事业的最后献礼。当得知敌人要下毒手了,刘平楷同难友一一握别,泰然自若地迈开大步走向刑场。 1930年7月26日,刘平楷在昆明英勇就义,时年28岁。 [以上内容由"一生有你"分享。] |
禄国藩 (1884~197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禄国藩(1884--1972)字介卿,彝族,原名陇高耀,因过继给其姨母禄氏,改名禄国藩。云南省彝良县龙海乡红岩乡人。 早年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 1910年5月回滇,任清军十九镇三十七协七十四标第二营排长、队官(朱德任其司务长)。 民国时期1911年10月30日参加推翻清朝在云南统治的“重九起义”,11月任云南省政府警卫大队副大队长。 1912年任援川滇军第1梯队副官长.1915年,唐继尧扩编滇军,禄任新编成的第九团团长。 1915年12月任护国军第1军第3梯团第5支队长,讨伐袁世凯。 1916年在四川任陆军第6师步兵23团团长兼成都警察厅厅长,不久任上川南汉军统领兼四川第9区清乡督察处处长。 1917年3月因病辞职回滇。 1918年任靖国联军总司令行营咨议处处长。 1919年10月任滇军总司令部参谋部第2部部长。 1920年2月被免职。 1921年处任大理下关厘金总办。 1923年1月任驻粤滇军第3军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同年底辞职返滇,闲居昆明。 重返军政龙云主政云南后,禄重返军政界。1928年任普洱道尹,1929年,国民政府通令实行省、县两级制,废除道尹军政兼管制,各县由省直辖。但因云南省情特殊,遂另设殖办督办2个。第一殖边督办公署驻腾冲,第二殖边督办公署驻宁洱,辖有:双江、澜沧、车里、佛海、五福、镇越、宁洱、思茅、六顺、普文、江城11县及临江、勐丁两设治局。 禄改任云南省第二殖边督办,在其任内,为戒除鸦片,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大力开展了各项体育运动,并于1930年召集各机关、社会上体育爱好者及县城各学校部分师生,组建普洱体育协会。 1930年,云南省划为5个绥靖区,禄国藩兼第二绥靖区主任。 1931年兼任云南省公路总局代理督办。 1933年免兼第二殖边督办。 1936年8月任云南省公路总局督办兼官商合办汽车公司董事长,全面抗战爆发,受龙云委托,主持修筑滇缅公路。 1941年12月任云南省宪兵司令兼云南省防空司令和昆明警备司令,内战时期1945年10月3日,蒋介石以武力改组云南省政府,龙云被逼下台,禄国藩亦被免职。 1946年4月经龚自知介绍在昆明加入民革,任民革云南省委委员。1947年6月29曰,授陆军中将。1948年当选国大代表,1948年任云南省省政府委员。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参加起义。 解放后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政协云南省第一、第二届常委。1972年3月14日病逝于昆明,享年88岁。子禄时英。 [以上内容由"柴禾妞"分享。] |
刘少猷 (1902~193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少猷(1902~1930),原名平楷,字履端,化名闻铃、朱潜(铨)、一飞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云南彝良人。中共早期党员,烈士。7岁进私塾,后相继入国立小学、昭通省立第二师范、昆明省立一中求学。“五四”运动时,在昆明参加云南爱国学生会活动。民国11年(1922年)改入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翌年秋转入国立北京世界语学校,年底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初,负责中共信阳党团支部宣传教育工作。后任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总工会委员。民国15年2月,北方国民革命军失利,直系军伐吴佩孚卷土重来,河南形势恶化,党的活动转入地下,他-撤离信阳,调上海工作。同年秋,调任中共南京地委委员,负责津浦铁路南段(徐州至浦口)工人运动。翌年初,奉派担任国民党(左派)南京市党部常务委员。3月24日,国民革命军北伐“光复”南京,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及所属区党部和区分部由秘密转为公开,他按照地委的要求,公开领导南京人民革命斗争。其间,他相继成立了南京市总工会、农民协会、商民协会、教育工作协会及工会纠察队。同时,他还主持了全市欢迎国民革命军江右军大会。南京“四一○”事件后,因遭国民党当局通缉离开南京。4月中旬,被派回南京恢复中共组织,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到南京后,迅速在下关建立起党组织,还组织兵工厂的党员破坏军火生产,组织工人贴标语、散传单。6月改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坚持-下的地下斗争,任中共江苏省委候补委员兼沪东区委书记。民国17年初改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委书记。3月底被中共中央指派为中共湖北省委委员。7月初担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同年11月中旬,湖北省委机关再次遭到破坏,他脱险后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不久被派为中央巡视员赴东北帮助工作。民国18年1月,在沈阳主持成立中共满洲临时省委,任书记兼军委书记。2月16日党中央批准成立正式省委,任常务委员、代理省委书记。不久被调离东北到上海党中央工作。同年秋经中共云南省委要求,被派回云南加强省委领导。10月到达昆明,任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部长,曾代理省委书记。民国19年初于昆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严守机密,坚贞不屈,鼓励难友坚持斗争。同年7月在昆明英勇就义。 [以上内容由"hizit"分享。] |
徐洪刚 见义勇为青年英雄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徐洪刚 (1971~) 笔名丰收。云南彝良人。中共党员。2004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学历。1990年入伍,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副主任、教导员等职,现任团副政委。中共十五大代表。1993年被济南军区授予“见义勇为英雄战士”荣誉称号,1994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见义勇为青年英雄”和“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同年当选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教育家学会理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199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生命礼赞》、《徐洪刚散文集》,发表各类文章600余篇。《假如雷锋活着》被收入军队大专语文教材。作品涉足诗歌、散文、小说、军事研究、国画、书法等。 [以上内容由"肉肉"分享。] |
罗炳辉将军纪念馆 | 罗炳辉将军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又名罗炳辉将军纪念馆),位于云南省彝良县城西侧将军山上。1991年建成,馆舍共三层,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馆藏有罗炳辉将军生前事迹介绍、资料及图片展览。现是全国爱国主义和国防主义教育基地。展室分为四个主题,即:矢志从戎争自由,赴汤蹈火建奇功,千里江淮扫敌顽,血洒疆场炳青史。有文字资料126幅,图片资料205幅,汇录罗炳辉将军生平事迹的书籍7种版本,革命文物33件,罗炳辉铜像一尊。罗炳辉将军纪念馆现是全国爱国主义和国防主义教育基地。 罗炳辉: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原名罗德富。1897年12月22日出生在云南省彝良县阿都乡偏坡寨一个彝族农民家里。17岁离开家乡,到昆明参加了滇军,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曾参加过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8年到江西吉安县任靖卫大队长。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0,同年11月率领吉安、吉水、泰和等8县靖卫队1000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吉安起义。起义后部队编入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历任红军独立第五团团长、红六军第二旅旅长、红六军二纵队司令员、红十二军军长、红九军团军团长。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1月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开展-工作。1939年1月调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5月任第五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皖中,开创了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积劳成疾。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虽身患重病,仍亲临前线部署作战。l946年6月21日由于过度疲劳,在由降县返回临沂途中,突患脑溢血,抢救无效在临沂县兰陵镇逝世,时年49岁。 1950年临沂修建了烈士陵园,罗炳辉的遗体迁葬于陵园内。一九五0年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中还为罗炳辉建造了宏伟的陵墓,-亲题:“人民的功臣罗炳辉同志不朽!”-亲题:“炳辉同志纪念,革命彻底,死而后已,精神不死,万古长存!”-亲题:“炳辉同志千古,志在革命,功在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又将转战南北、戎马生涯的罗炳辉将军的事迹拍成了电影《从奴隶到将军》面搬上银幕。1987年安徽省为纪念罗炳辉将军在皖抗战八年,在合肥市落成罗炳辉纪念铜像,并刻有-题词。1989年-授予罗炳辉将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位军事家之一。1996年云南省为纪念罗炳辉将军的丰功伟绩,在昭通市落成罗炳辉纪念铜像,-主席-题词“人民功臣罗炳辉将军”。1991年其家乡彝良县为纪念罗炳辉将军也修建了罗炳辉纪念馆,并于将军诞辰100周年时,为他塑了一座铜像。 景点位置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过境街 |
洛泽河大峡谷 | 洛泽河大峡谷 彝良洛泽河大峡谷距昭通市60公里,其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起伏明显,沟河纵横,属强侵蚀中高山峡谷地形,地壳上升,洛泽河剧烈下切,相对高差1500多米,山高坡陡,地形陡峻,喀斯特地貌发育,横断面呈“V”形或“U”形缓谷,一般平均坡度35—45度以上,斜坡上有大小不等的缓坡台地。本区域属河谷型温暖湿润气候带,冬春温暖,夏秋炎热,无冰冻现象和冻土层,年平均气温16.0℃,最高气温40.0℃,最低气温—4.0℃,年降水量800毫米。洛泽河流经洛泽河镇、角奎镇、龙安乡、钟鸣乡,最后汇入关河。“洛泽河”--即格闹河至岔河段,有140余公里的水路,河内有丰富的鱼类。两岸悬崖峭壁,有三峡之雄、奇、险、峻,有云南第二高瀑——落差约300米的洛泽河瀑布(俗称飙水岩)。陇氏庄园盘踞于河畔锅圈岩之巅,犹如一座古堡,易守难攻。俗称“罗三老爷家”的城堡遗址就在猫猫山上,猫猫山雄居河畔,扼守进昭之关口,其势千仞绝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两岸居住有苗、彝等少数民族,民风纯朴、浓郁。洛泽河大峡谷锅圈崖上原有悬棺。整个大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上有猕猴群、岩羊等野生动物,各种神话传说在洛泽河峡谷中此起彼伏、代代相传。 上游沿河两岸有洛泽河工业区,拥有煤碳和铅锌优势资源,且资源量大、质优,是全市以煤炭、铅锌为主的工业基地之一,是彝良县工业旅游区。洛泽河大峡谷是大自然鬼爷神工的杰作,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是漂流的好地方。 地址:昭通市彝良县 |
海子坪自然保护区 | 海子坪自然保护区 海子坪自然保护区是198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天然毛竹林、水竹林、罗汉竹林、小熊猫等野生动植物、天麻生境等为主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彝良县东北部洛旺乡中厂村,地处滇、川边界,与四川筠连、昭通市镇雄县、威信县接壤,距彝良县城160公里,海拔1239—1709米之间,活立木总蓄积量11.50万立方米。 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珙桐,古老工艺竹种罗汉竹和世界驰名的观赏竹种方竹等。其中:毛竹0.7万亩,21.44万株,最高达15米,胸径14~18厘米;水竹1.05万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娃娃鸡、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鹇锦鸡、大鲵鱼(娃娃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国家三级保护动物黑熊、野牛等。 走近竹山,未曾赏竹人先醉。纵横交错、绵延起伏的方竹、罗汉竹,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千姿百态、斑斓夺目;参天入云的毛竹、水竹,满山遍野、玉影清风、叠锦堆秀、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风吹竹摇,如千顷碧波、涛声阵阵、似山洪咆哮。 竹山中,被称作“鸽子花”的珙桐树是植物活化石,花季时,似一只只欲展翅高飞的白鸽,随处可见。四季常青的阔叶水青树,高大挺拔,遮天蔽日。各种飞禽穿梭林间,争相啼鸣,热闹非凡。 竹山四季迷人。春暖,竹叶青青,幽兰芬芳,蜂飞蝶舞,杜鹃啼血;盛夏,绿浪滔滔,云雾袅绕;金秋,枫山红叶,雄奇苍莽;隆冬,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地址:彝良县东北部洛旺乡中厂村 |
龙安瘦石山摩岩 | 龙安瘦石山摩岩 龙安瘦石山,当地人称“转堡”,位于龙安乡政府所在地火烧坝,距县城17.4公里。“龙安瘦石山摩崖”于1986年列为彝良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市政府列为昭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辛丑)至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乙已)之间,当地土司陆盛田在自然形成之奇峰异石上刻与友人互赠的诗词书画,先后留下摩崖十余幅,字迹古朴,清新,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反映了古代彝族对汉文化的精深研究,也反映了大山封闭之中的彝良上层社会人士与外界交往和联系的情况。 2000年又由龙安乡贤达倡导,全乡有识之士参与,募捐集资维修瘦石山,建一牌坊、抒怀亭、旋风阁、游览栈道,刻凤鳖雕龙虎,装点瘦石山;广集诗赋楹联,树新意抒盛世,传承三朝优秀文化。如今是当地乡亲、远近旅客休息、怀古娱乐的好去处。登瘦石山观古鉴今,陆氏传奇、街坊故事回响在耳旁;伫立旋风阁可俯视火烧坝集镇全景,观“真的八景”,古人与自然和谐风雅的生活情趣历历在目。 瘦石山诗词中记载的地理环境,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今天研究自然生态变化提供了不少的依据,是彝良境内古代摩崖石刻最多的民族文化遗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生态科研价值,其历史内涵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生态变化实属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 地址:彝良县龙安乡政府所在地火烧坝 |
奎香烈士陵墓 | 奎香烈士陵墓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奎香烈士陵墓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军侦察营(代号“王殿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游击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奉命赴彝歼灭逃跑暂驻彝良角奎的-宋希廉部队第二军七十六师张桐森残部。1月16日发起战斗,敌死伤甚重,举白旗投降;我军牺牲副排长席寿慕以下29人。29位烈士被安葬于创业山烈士陵园。2003年春陵园内又安葬革命先驱刘平楷的衣冠墓。 1951年7月21日夜,土匪300多人包围住在小草坝街禹王庙里的17名解放军战士和工作队员,用枪弹扫射和放火烧庙,我军在班长姚国荣指挥下奋勇还击,在突围中缪福昌等3人牺牲, 11名战士被土匪抓住残酷杀害。14位烈士被安葬于小草坝烈士陵园。原在火烧坝的黄河烈士墓迁于其中。 红二、六军团过奎香时有3位掉队战士被坏人杀害丢入坪地一洞中。上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在坪地村一洞前立碑纪念。1950年5月驻镇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师一二八团警卫连奉命到昭通领取军衣,途经奎香侦知安怀义股匪百余人于18日集中寸田,准备攻占奎香抢粮再攻县城,警卫连38人在张连长的率领下于18日晨奔袭寸田,歼灭这股匪徒。我军牺牲3名战士,安葬于奎阳小学的古云衫树下,英灵长存。还有在牛街、两河等地个别牺牲的就地安葬。 地址:彝良县小草坝 |
奎香雨龙山 | 奎香雨龙山 雨龙山位于彝良县城东南部的奎香松林村,距县城95公里左右,海拔2539米,为奎香的最高峰。雨龙山呈断裂发育,流水深度切割,形成了耸然拔起,两壁相峙的嶂谷地形,山脚岩石断叠成林,古怪陆离。百座奇峰,拔地而起,直插云天,横看侧望,远近高低,各有不同之妙;似人、似兽、似车、呼之欲动,趋之欲走。漫步在“奶头堡”上极目远眺,远处“莲花峰”若隐若现,犹如游历天庭;登上“观景台”俯视万丈深渊,恐惧顿生,双脚打颤,平视远方,朝天马、海子、荞山尽收眼底,犹如指点江山;走在古栈道上,乌蒙彝人-、旌旗烈烈的场面浮现眼前,犹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雨龙山谷内水流充足,瀑布以奇称绝:其声,如春蕾轰鸣,万马奔腾;其势,飞流直下,如银河垂落,锐不可挡;其形,如雪、如帘、如珠、如玉。瀑布两边山势陡峭,顺“千米绝壁长廊”而行,怪石树立,碧水萦回,身临其境,有游“迷你三峡”之感。 雨龙山草场面积二万余亩,牛羊成群结对,苗族、彝族风情浓郁,是一个具有云贵高原特色的草原。草场四季风光如画,春有碧草莽莽,与百花争艳;夏有凉风清泉,与鸟语相戏;秋有蓝天白云,与金黄草山交相辉映;冬有莽莽雪原,一派北国风光。 地址:彝良县城东南部的奎香松林村 |
红军游击队及地下党活动旧址 | 红军游击队及地下党活动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游击队及地下党活动旧址 红军游击队及地下党活动地址:牛街、洛旺、桐梓林、牛街中学(彝良二中前身)。1933年,在0东川中心县委领导下,由0党员杨伟贤直接指挥的第四路救贫义勇军(属红军游击队性质),曾在牛街、洛旺、桐梓林、0坎、红岩沟等地和镇雄、威信、建武、兴文一带发展革命武装、打击反动势力,并于同年11月12日分路歼灭桐梓林、果稠坝的堵卡武装后,于13日凌晨会攻牛街分署,占领牛街镇。1935年2月10日,中央红军在扎西组建了川滇黔边区红军游击纵队,徐策、余泽鸿主要负责。纵队以大雪山为根据地,曾在彝良洛旺、牛街和树林一带活动打击地霸,救济民众,播下革命火种。第四路救贫义勇军余部组织起来参加纵队活动。 从1943年起,0云南省工委先后派出方在光、陈季伯、罗文贤等0党员到牛街中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进步校长高丕文的支持和保护下,1945年12月创办《牛街旬刊》,作为地下党的喉舌和-工作的纽带,发挥了重要作用。1946年11月和1947年5月,0镇彝威第一个党小组和第一个党支部均在桐梓林建立,并以此为根据地积极开展武装起义准备。 |
千年古镇牛街 | 千年古镇牛街 牛街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四年(1381)随芒部土司归附明朝,次年随芒部府隶云南布政政司,明洪武十六年正月随芒部府改隶四川布政使司。清雍正五年(1727)随镇雄复隶云南布政使司。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从镇雄划归当年始设的彝良县至今。明、清时期,因地连黔蜀、位居要冲、山深林密、广产竹笋,致采笋人云集,内地逃荒避难者藏慝林中。境内民众良莠不齐、纷争时发,故先设武职后文官治理。明正德十六年(1521)在今果稠衙门坪设簸酬长官司(武职)。清雍正四年(1726)设武官千总1员。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七日设牛街府知事(文官)。光绪三十四年始为彝良县牛街分县。民国33年(1944)7月31日撤分县置县辖牛街镇。1950年4月建立中国0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彝良县人民政府牛街区公所。后多次改建制为人民公社、区。1988年3月设为牛街镇人民政府至今。 地址:彝良县牛街镇 |
钟鸣景区 | 钟鸣景区 钟鸣景区位于彝良县西北部,距县城50余公里,西与大关毗邻,北与盐津相连。据史料记载,钟鸣原称“伐乌关”,是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塞,因有二十四个山头犹如“二十四口金钟扑地”而得名。钟鸣乡政府和钟鸣乡街子就坐落在金钟之间,错落有致,风光如画,进入钟鸣犹如进入桂林。全县最大的人畜饮水、灌溉农田的钟鸣水库建在森林茂密、山花烂漫的寨子社,湖畔游路环绕,湖光山色、瀑布叠水尽收眼底,苗族风情浓郁。 钟鸣景区有雄峻威武的“石人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三关口”(分别是小关口、中关口、大关口);有充满神话传说的“仙人洞”。在钟山脚石门坎,有形态万千的矮石林,面积约8000平方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石林内有《灵应岩》、“关心民瘼”等摩崖石刻,建有仙丹寺。石林“右则诸山环拱,左则钟山侍立;后有玉兔金乌,前之石鼓能鸣”。 地址:彝良县西北部 |
罗炳辉将军故居 | 罗炳辉将军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罗炳辉将军故居 罗炳辉将军故居位于彝良县角奎镇阿都办事处偏坡寨。距彝良县城约5公里。1987年国家拔专款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土木结构草房3间,坐北向南。面阔13米,进深7米,面积120平方米,另划有保护范围2001平方米,修有文物标志碑等。1989年7月6日竣工后正式对外开放。故居是罗炳辉17岁离家从军前居住,陈列有罗炳辉在家时使用的生活用具。保护范围内有罗炳辉高祖罗凤鳌墓,父亲罗守清、母亲黄氏墓,妻子李风桂墓,以及《罗炳辉祭父文碑》。 1986年10月,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彝良县角奎镇阿都办事处偏坡寨 罗炳辉 (1897~1946) 罗炳辉,1897年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九军团军…… 详细++ 罗炳辉 (1897~1946) 罗炳辉,1897年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九军团军…… 详细++ |
昭通古城 | 昭通古城在200多年的发展中,吸纳了官式建筑、庙堂式建筑、民居式建筑等方面的精华,融入了昭通当地民居建筑风格和生活居住文化习惯,逐渐形成了以清代建筑为主体又包含民国、中西合璧建筑形式的多元建筑风格,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昭通古城最适合夏天避署,于是定位为秋城,这个名字在世界上无法重复,是中国的秋城,也是世界的秋城。将昭通古城定位为秋城,在云南就形成了南有春城、北有秋城的格局。 景点位置 位与贵州、四川两省接壤 |
刘平楷烈士故居 | 刘平楷烈士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刘平楷烈士故居 刘平楷烈士故居位于县城东正街11号,原为其父光绪十八年(1902)所修,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由前后两幢房屋及天井、花园组成,两房均为木石结构,通面阔12米、通井深7米,一底一楼,单檐悬山顶式,建筑坐北向南,南面临街。1950年后,改作它用,几经兴废现仅存遗址。 1986年10月22日,彝良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彝良县县城东正街11号 刘平楷 (1902~1930) 刘平楷(1902-1930) 云南省彝良县人,字履端,又名少猷、少泓、少尤、绍猷,化名陈伯言、一飞、朱铨等。1902年10月9日生于彝良县角奎镇。1922年5月到北京,先后求学于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期间受李大钊、邓中夏等的革命熏陶,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 详细++ 刘平楷 (1902~1930) 刘平楷(1902-1930) 云南省彝良县人,字履端,又名少猷、少泓、少尤、绍猷,化名陈伯言、一飞、朱铨等。1902年10月9日生于彝良县角奎镇。1922年5月到北京,先后求学于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期间受李大钊、邓中夏等的革命熏陶,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 详细++ |
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 | 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 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长征,于1936年3月6日、7日从贵州进入彝良寸田、奎香。贺龙与总指挥部驻寸田杨竹铭家宅院;肖克与六军团指挥部驻奎香街上的老衙门(建国后用作粮管所)。在这里策划了著名的“乌蒙回旋战”,“三进三出”奎香,摆脱强敌的围剿,创造了奇迹。 地址:昭通市彝良县 |
小草坝风景旅游区 | 小草坝风景旅游区位于昭通地区国营小草坝林场内、地跨彝良、盐津、大关三县,境内山峦起伏、-绵延,四季风物各异:春赏花、夏观瀑、秋撷红叶、冬踏雪。是人们渡假、旅游、观光、疗养、娱乐、休闲、探险、科学考察的理想去处。 地址:昭通地区国营小草坝林场内、地跨彝良、盐津、大关三县 类型:山河流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