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营盘村墓群 | 营盘村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营盘村墓群位于云南省永胜县城东南30公里的六德乡营盘村。 碑林面积约5平方公里。放眼望去,包石象立,满山遍野。尤位集中的坟区约3平方公里。墓群依山而筑、华表、碑石林立,皆掩隐在绿荫叠翠之中。墓碑数以万计,但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墓碑格式独特,雕刻的凤凰、麒麟、太极图等图案及花纹,工艺精湛,碑文一律是规范的楷书、隶书或行书,文字工整,刻迹较深。墓群大多为明末清代新建,整体气势恢弘,展现了他留先民入定开基的年代及其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时代。他留罕见的大碑林堪为碑林文化之奇观。他留城堡内道路纵横交错,宽约1.5米,皆由条石铺成,多处残存着圆形、椭圆形的水井,井沿光滑,间或可见一些重约四五百斤的“饮马石槽”,扇形、方形不一,地面散见大量的青花陶瓷碎片,均为江西景德镇陶瓷。从城堡建筑的规模、材料和其它遗物可看出其工程浩大,建筑工艺成熟。城堡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镇之一,历代官方都派重兵驻守。城堡和碑林交相辉映。 2006年营盘村墓群作为明至清代的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六德乡 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位于永胜县东南部,辖双河、云山、玉水、河腰、华祝、团结、北华、六德等8个村民委员会,69个自然村88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14075人,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081万,农民人均有粮35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51元。 资源优势:乡域内有一定蕴藏量的煤、石材、石砂、水能、野生菌、中草药等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他留河、马过河常年流量较大,加…… 详细++ |
灵源箐 | 丽江灵源箐,又名观音箐,位于永胜县城东3公里处,是滇西名胜古迹之一。灵源箐尤以唐吴道子画像原本,石刻观音像而闻名。到灵源寺,一是看寺区颇有特点的布局建筑,二是看闻名遐迩的石刻观音像。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1年)山西武宁人、永北直隶厅同知王子音托请云南巡抚谭尚忠题为“灵源”,观音箐由此更名灵源箐。刻于寺箐东部山麓石碑上的“灵源”二字,笔迹苍劲,气势逼人,使游人叹为观止。 箐内从东向西潺潺而流的河叫灵源河,灵源寺傍山依河,随势而建,形成河南北两岸的两片建筑群,寺前门有碧溪桥,寺中有齐心桥,寺后门有观栏桥,三桥并架把南北寺区连接成一个“甘”字型。北寺区有三圣宫、善财殿、古戏台等建筑;南寺区是主寺区,过慈云坊,入主寺山门人天阁,向西依次可游碑。 林亭、长廊、过阶楼、卧佛殿、太子殿和千手观音殿,最后至正殿观音阁,寺枕依的南面山上还建有摩云亭、修真亭、栖霞阁等园林建筑。灵源寺的庙阁建筑,美在浓荫掩映,飞檐或隐或现,常年有涓涓水声相绕相伴。这里景色宜人,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留下了不少石刻、匾联。 灵源箐景区面积约100公顷,正殿观音阁始建于唐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是光绪二年(1876年)在旧址上重修的,上傍危崖峭壁,下临灵源河水。观音阁内殿用精致的木雕作屏壁,殿外栏杆走廊,用大理石镶制,精雕细刻,富丽堂皇。殿中刻于石壁上的观音像,高178厘米,宽75厘米,傍注“唐吴道子笔”字样,画像镌刻细致,造型美观,线条柔和,神态端庄,立体感强。据明景泰《云南图经志》,《新纂云南通志》等史籍记载,此像系吴道子真迹。1511年,当时的永胜(北胜州)遭受八级地震,北胜州城震毁,城旁的红石崖也崩裂成谷,而距震中仅3公里的石刻观音像却完好无损,不由叹为神奇。 明清以来,远近游客、当地居民,常来拓摹石刻观音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省会稽人许炎因看到原像较高,摹像只能张贴在大厦大堂间,半室小舍不便容纳,于是石刻小像一块,放置原像之傍,给摹拓人以方便,为显示灵源观音像的摹拓真迹,又盖上“滇沧阳世守高氏之章”为佐证。 永胜石刻观音像,在绘画、镌刻等方面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具有珍贵的价值,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观音箐霄寺观古迹及清幽迷人的景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游览景观。看到这尊仪态万千的石观音,你或会联想起金庸在《天龙八部》里描述的那尊在大理国境内、真人般的石美人。 寺区上下,古木参天,清秀迷人。主体建筑有正殿观音阁,殿右真武阁,殿东人天阁。正殿上面环山腰有摩云亭、修真亭、栖震阁,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出没于古树花竹之间。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题咏书怀,赞美抒情者所在多有。或刻于石,或匾于廓,或联于正偏各殿,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正殿观音阁,历代都有修葺,现存殿阁,是光绪二年(1876)在旧址上重修的。上傍危岩峭壁,下临灵源河水。观音殿内阁,以精致木雕为屏壁。殿外栏杆走廊以大理石镶制而成,精雕细刻,富丽堂皇。最珍贵的是殿中刻在巨石上的观音像,此像高178厘米,宽75厘米,像旁刻有“唐吴道子笔”字样,造型美观,镌刻细致,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永胜石刻观音像,不仅在绘画、镌刻工艺方面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而且在永胜地区的地质地震方面,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灵源箐寺区上下,建有两座石拱桥,上面的叫碧溪桥,是1941年在旧址上重建的,俗名新桥。下面的一座叫观谰桥,重建于嘉庆十一年(1860)。灵源河接纳了诸山的山泉水,流入桥下,奔向乌龙池(黑龙潭),春冬之际,水流较缓,清亮见底;夏秋水涨波涛汹涌。 |
羊坪水库 | 羊坪水库是云南省的重点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永胜县的第一个水库,羊坪水库位于永胜县城东北10公里,羊坪彝族乡境内,1957年11月开始兴建,1975年全面竣工,因坝址在羊坪彝族乡境内而得名。该水库坝基海拔2520米,设计坝高50米、长168米,总库容4150万立方米,兴利水库容34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万亩。设有坝后式水电站,水域面积2平方公里,养鱼水面1575亩,为丽江地区中型水库之一,具有灌溉、防洪、发电、养殖等效益,并有旅游开发之价值。 库区周围群山交错,沟壑纵横,积水有许多分交,充溢于山箐沟壑。荡起小木船,穿行于沟谷之中,青山绿水,-松涛,不有漫山遍野的杜鹃、山茶、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彝家汉子船头撒网,退休老翁岸边,垂钓,彝族少女林中采药,老人孩儿远山牧羊,构成了一幅浓墨画面。羊坪水库宛如明珠,镶嵌于苍翠的群山之中,库内碧水粼粼,湖岸曲折多变,松杉苍翠,花木繁盛,湖光山色,美丽迷人。境内塔尔布忍山是永胜第一高峰,海拔3953米。山顶冬春积雪,山间森林密布,繁多的植物种类垂直分布,层次分明,酷似人工造化。绚丽多彩的高山阔叶杜鹃密布山腰,春夏时节,红白黄紫竞艳。珍贵的红豆杉遍布山中,蓄量丰富,颇有开发价值。从羊坪水库到塔尔布忍山,沿途绿树成荫,碧水长流,花草如海,令人往返留连。 羊坪为彝族世居之地,与宁蒗县一山相承。这里有别具特色的婚丧习俗,原汁原味的饮食习惯,能歌善舞的高原男女,可谓小凉山彝族文化的缩景。水库下面建立了装机容量1120(800+320)千瓦的羊坪一级电站,羊坪水库与灵源箐风景区一线相连,有公路通县城,是旅游观光、民俗考察的好去处。1998年底,祥空公路永胜县城至羊坪乡人民政府段16.2公里已全面贯通,且从羊坪水库一侧经过,去羊坪水库,交通便利。从灵源箐风景区开始往上走,一路山水,风景如画,永胜县人民政府已作出了规划,将羊坪水库作为全县重要的旅游景点给予开发。 羊坪水库将以她富有的水源和秀丽的景色受到县内外游客的亲睐。 |
梓里古镇 | 里村每月逢1、逢6日为集日。 和巨甸一样,这也是个多民族相融合的集市,沿街而设,绵延数里。夏秋季节集市上出售一种叫黑地梨的水果,这种皮薄、核小、汁多而甜的当地特产,您可以一尝。 如果选择徒步旅游,从梓里到太极就是行走的路段,对于一般的旅行者需要徒步四、五天。 游完梓里后,运气好的话可搭车去简易公路的终点永安,梓里到永安7公里,徒步需要2小时,夜宿永安;第二天从永安出发,走6--8小时的山路可至秀美,宿秀美;第三天走7--9小时山路到板桥,宿板桥;第四天又走7--9小时山路到江边小村嘉禾,宿嘉禾;嘉禾到太极13公里,通简易公路,运气好的话第五天可搭车到太极,也可沿金沙江徒步3--5小时后到太极。 这段四五天的徒步行程,一可看沿江风光,包括秀美村旁的"木楼梯"古栈道,以及"猴子坡"危岩绿林,还有板桥村边的"腊古洞"奇特榕树。"腊古洞"榕树根部汩汩涌出一眼泉潭,颇为奇美。这条线沿途都可见香蕉林、橄榄林等河谷风光;二可看古朴而浓郁的民族风情,永安、秀美、板桥、嘉禾等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村子都是纳西族、白族、彝族、傈僳族、苗族和汉族杂居,尤其嘉禾村夜晚的篝火舞会,民风浓浓;三是沿江穿林中,可体验到探险乐趣,嘉禾村去太极一路的河谷美不胜收。 丽江梓里古镇,和巨甸一样,这也是个多民族相融合的集市,沿街而设,绵延数里。梓里村,每月逢1、逢6日为集日。夏秋季节集市上出售一种叫黑地梨的水果,这种皮薄、核小、汁多而甜的当地特产,您可以一尝。沿江风光,包括秀美村旁的"木楼梯"古栈道,以及"猴子坡"危岩绿林,还有板桥村边的"腊古洞"奇特榕树。"腊古洞"榕树根部汩汩涌出一眼泉潭,颇为奇美。 和丽江梓里古镇风景巨甸一样,这也是个多民族相融合的集市,沿街而设,绵延数里。夏秋季节集市上出售一种叫黑地梨的水果,这种皮薄、核小、汁多而甜的当地特产,您可以一尝。 如果选择徒步旅游,从梓里到太极就是行走的路段,对于一般的旅行者需要徒步四、五天。 游完梓里后,运气好的话可搭车去简易公路的终点永安,梓里到永安7公里,徒步需要2小时,夜宿永安;第二天从永安出发,走6--8小时的山路可至秀美,宿秀美;第三天走7--9小时山路到板桥,宿板桥;第四天又走7--9小时山路到江边小村嘉禾,宿嘉禾;嘉禾到太极13公里,通简易公路,运气好的话第五天可搭车到太极,也可沿金沙江徒步3--5小时后到太极。 这丽江梓里古镇段四五天的徒步行程,一可看沿江风光,包括秀美村旁的"木楼梯"古栈道,以及"猴子坡"危岩绿林,还有板桥村边的"腊古洞"奇特榕树。"腊古洞"榕树根部汩汩涌出一眼泉潭,颇为奇美。这条线沿途都可见香蕉林、橄榄林等河谷风光;二可看古朴而浓郁的民族风情,永安、秀美、板桥、嘉禾等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村子都是纳西族、白族、彝族、傈僳族、苗族和汉族杂居,尤其嘉禾村夜晚的篝火舞会,民风浓浓;三是沿江穿林中,可体验到探险乐趣,嘉禾村去太极一路的河谷美不胜收。 这条路线旅行者走得极少,除了梓里和太极有简易旅馆和餐馆,一路上需要入宿山民家中,山路起伏较大,江边河谷又炎热无比,有的村子不通电不通电话。所以您要有适应艰苦条件的心理准备和较好的体力;岔路众多,最好雇有向导。 如果选择徒步旅游,从梓里到太极就是行走的路段,对于一般的旅行者需要徒步四、五天。 游完梓里后,运气好的话可搭车去简易公路的终点永安,梓里到永安7公里,徒步需要2小时,夜宿永安;第二天从永安出发,走6--8小时的山路可至秀美,宿秀美;第三天走7--9小时山路到板桥,宿板桥;第四天又走7--9小时山路到江边小村嘉禾,宿嘉禾;嘉禾到太极13公里,通简易公路,运气好的话第五天可搭车到太极,也可沿金沙江徒步3--5小时后到太极。 这段四五天的徒步行程,一可看沿江风光,包括秀美村旁的"木楼梯"古栈道,以及"猴子坡"危岩绿林,还有板桥村边的"腊古洞"奇特榕树。"腊古洞"榕树根部汩汩涌出一眼泉潭,颇为奇美。这条线沿途都可见香蕉林、橄榄林等河谷风光;二可看古朴而浓郁的民族风情,永安、秀美、板桥、嘉禾等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村子都是纳西族、白族、彝族、傈僳族、苗族和汉族杂居,尤其嘉禾村夜晚的篝火舞会,民风浓浓;三是沿江穿林中,可体验到探险乐趣,嘉禾村去太极一路的河谷美不胜收。 |
六德碑林 | 六德碑林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游: 他留宗支山位于永胜县六德的玉水、营山、双河3个行政村结合部,这里风光旖旎,气候温和,满山遍野的苍翠间掩映着一片世所罕见的大碑林,此即六德碑林。 看点: 约在3平方公里的山林里,分布着万余座墓碑,尤为集中的茔区达100公顷。墓群依山而筑,错落有致,华表碑石林立,布局严谨,气势宏伟。此碑林为他留人坟山,其古墓群都有用规范汉字镌刻的碑文,文字工整,书法流利,工艺精湛,很多石碑上刻有他留人的图腾。 介绍: 坟山墓葬始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而以清代居多,陈、海、王、蓝四大旺族都有后裔为始祖补立的墓碑,碑上列有宗系名单,少则七世,多者达十一世。从他留坟山碑林可以考证他留先民入主定居的年代、图腾、姓氏演变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被称为中国碑林文化的一大奇观,现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从丽江县城可乘坐永胜县六德镇方向的班车。 云南丽江 |
红石岩古地震遗址 | 红石岩古地震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场面最宏大的古地震遗址 古地震遗址位于永胜县城西北部的红石岩,东西长约9公里,总面积54平方公里。 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农历五月初六,永胜境内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震级为8.1级,震中烈度为10度,地震使城西三刀山被撕开50—300米宽的裂缝,裂缝最深处约500米,长约9公里,形成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险奇壮观的红石岩峡谷。原本完整的三刀山,因地震被拉成三截,形成宛如刀削的三个山体。地震还使当时的北胜州州城崩塌,使原本南北流向的灵源箐水系改道为东西走向并经红石岩流入五郎河水系。 红石岩古地震遗址蜿蜒狭窄,幽谷峭壁,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刷,其景观依然如故。国内外著名专家曾多次到古地震遗址进行专题考察研究,并形成多篇研究论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质专家布隆教授,1982年曾两次到红石岩进行考察研究,提出:“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场面最宏大的古地震遗址。” |
程海(黑乌海) | 程海又称为黑乌海,位于云南省永胜县中部,位于永胜县城以南46公里处;程海南北长而东西窄,湖水面积77.2平方千米,海拔1503米,平均水深25.9米,最深36.7,蓄水量19.87亿立方米;南北长20千米,东西平均宽4千米,湖岸线长45.1千米。 程海现为封闭型湖泊,程海原由海口河流入金沙江,至1609年后水位逐年下降,不再通江,逐步演变为内陆湖泊,程海虽无出口,但却以地下水方式排泄出部分湖水,其湖水PH值为9.3,为碱水湖泊;湖中盛产鲤、白条、压条、红翅等多种鱼类。 这是一个南北长的椭圆形湖泊,也是云南风光秀美的八大高原湖泊之一,同时还是世界上三个生长螺旋藻的湖泊之一(其他两个是墨西哥的可可湖和非洲的乍得湖)。 公路沿湖东岸而过,良峨丫口路段,是观赏程海全景的最佳地点。湖边村户密集、梯田层叠,在湖的南岸可以租到小船进湖游览。 在很早以前每到清明节前后,程海的湖水就会由清澈变成蓝绿,并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被人称为“香面水”。后来才知道这是螺旋藻在“作怪”。这种藻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35亿年,可以说是地球上的“老”生物,现在它因为蛋白质含量高、丰富均衡的营养及高效保健功能而被人们所关注,并且被誉为“21世纪人类最好的保健品”。 特别提示 1.丽江到程海约3小时车程,途中经过金沙江,金安桥,盘山路较多。2.程海东岸车稀人少,适合露营,海西为去往大理宾川主要干道,住宿用餐方便。 地址:丽江市永胜县中部 类型:湖泊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
灵源箐观音阁 | 灵源箐观音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灵源箐观音阁位于云南永胜县城东3千米的灵源箐,因崖壁上刻有唐吴道子的手笔石刻观音像,故名观音阁,建于唐贞观年间,大殿曾毁于兵燹,又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在原址后重建。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坐西朝东。 整个建筑由山门,主殿,"天观","地葬"等小阁组成。内有建寺碑记,壁上有赵藩等的题记,寺外古树浓密,风景宜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永胜古坟林和古城遗址 | 永胜古坟林和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坟林隐匿在“管理所”之东、松柏相间的山坡上,约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上万座他留古墓,可辨认碑文的就有3000座。墓群年代起自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迄至民国初年,尤以清代居多。带着三个谜走入古坟林,你便可脉络清楚地看这个景点。 首先是它的辉煌之谜。你会发现,所有墓都用青石垒刻,且是扣着“石帽”的建筑风格,有的还立着华表呈示墓主的显赫,有的刻着图腾和神兽,最早的古墓建于明嘉靖年,最多的是清代。这样罕见规模的古墓群,对仅有二万人口的他留人是个奇迹,而当年的他留人曾是一支什么样的民族,则是一个无法知晓的谜。 其次是它的汉文化情结之谜。你会注意到,他留人有自己的语言,而古坟林的碑文却都使用楷书汉字,且用语严谨,词句规范并不亚于中原古墓,多记载了明初屯兵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之史实。碑额及边框内容多为具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吉祥辞令,如“佳域”、“英气留片石、仁风著千秋”等等。这与现实生活中他们说他留语与写汉语的情况相吻合,很久前的他留人和汉族是什么关系呢? 第三是它的布列之谜。细细看,你会发现整个坟林以姓氏划成不同片区,同姓葬在一个片区,绝不混杂,他留人的所有姓氏也都有自己的茔区,这片坟山碑林墓群,系彝族支系他留人四大旺族葬区,南部是程、海、蓝三姓族葬地,中部是王氏家族葬地,似乎有着约定俗成的界限,而又连成一片。据碑文可知,除个别三碑并立而外,通常是双碑并立的一夫一妻合葬墓。沉寂的墓群仿佛是一支建制严格的军队,它还昭示着什么吗? 古城遗址紧依在古坟林之南,这里东、北、南三面环山,西面是开阔坡地,东西、南北各长约500米,当年的城池曾在三面屏山上筑有城墙,今天看遗址,仍可想见它当年的易守难攻。而百年前,它却谜一样被毁弃,并从此没有一户他留人返回近在咫尺的城址。现在遗址上的自然村叫营盘村,村民已全是后迁来的汉族。 走入遗址,你还能在营盘村东侧的村道上,找到残破的古排水沟旧痕和城门石狮的台基,以及几个石砌的古水井,几段掩在灌木丛中的城墙断基。遗址东侧有一个叫“大德寺”的古迹,散落的残砖断碑可以猜想此寺当年的香火兴盛;遗址南侧还有一叫“梅云洞”的石崖,崖壁上有北胜州土知州高斗光题于1661年的字刻:“谁能超世界,共坐白云中”,龙飞凤舞蹈家、闲脱志高的笔迹也只是佑证此城谜一样的曾经有过的辉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兴文土林 | 位于梁官镇兴文村南2公里的燕子岩下,面积约60亩,地处永胜县城到程海的公路附近。这片土林只有一个入口,顺着沙沟土路探去,密密如林的土峰,呈现千姿百态造型。有的像城堡,有的如宫殿,有的似动物,有的像人形,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土林内还有青松翠竹、古藤芳草、山鸟彩蝶,把这里装点得生机盎然,宛若童话中的仙境。 据说,这片土林形成于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那时永胜发生了一次八级左右的大地震,山岩崩塌下来,雨水又沿裂缝冲刷流蚀,使其不断加深,扩宽和延伸形成土柱。粘土,沙石混合凝结而成的土柱不断被剥蚀,沉积层中的钙质、铁质胶结物裸露出来,形成天然顶盖,并保护着土峰的柱体,从而形成了这一片奇特的景观,长留世间,供人观赏。 兴文土林旁还有奇观月亮田。这片农田完全仿照月亮的盈亏圆缺修造,正中为满月,两边分别是上弦下弦,直到月初月尾,由朔到望,又由望到朔,清晰可辨,令人称绝。土林四周风景秀丽,特别是春暖-时节,满山遍野桃红梨白,景致极佳,游人不绝。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永胜灵源箐及石刻观音像 | 永胜灵源箐及石刻观音像为文化旅游景点。 灵源箐又名观音箐,位于永胜县城东郊壶山西麓,是滇西名胜之一。清代永胜黄恩锡进士有诗云:“览胜灵源活,凭栏眼界空;窗开山色里,人坐水声中;径湿疑飞雨,林寒不借风;夕阳樵客至,担插野花红。”这里环境幽静,风光秀丽,尤以宋代摩岩石刻观音像闻名遐迩,现已列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人步入寺区,迎面所见是凤凰展翼似的慈云坊,潺潺急流的乌龙池,古木蓊郁的香炉峰。走过观澜石桥,便见两山横夹,一水中分,峭壁悬岩,茂林丛竹,观音阁、人天阁、真武阁依山临水分布,栖霞阁、摩云亭、修真阁、三圣宫错落山腰,二十多座殿宇亭阁组成一处佛道同归的建筑群。 正殿观音阁,依岩就势而建,全为土林结构,三柱落地,斗拱叠架,外作重檐二层,巍然耸立。阁内巨石上刻有观音像,据传是宋代北胜州高土司从中原购得吴道子画像,命工匠按原本摩岩石刻并建盖寺庙的,至今千余年仍然保存完好。像高178厘米,宽75厘米,像旁注有“唐吴道子笔”字样,造型美观,镌刻细致,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明代以来,远近游客常来拓摹此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人许炎因见原像较高,摹像只能张贴大堂之中,斗室小舍不便容纳,于是石刻小像一块,放置原像之旁,给拓摹者以方便。为了显示灵源观音像的拓本真迹,又盖上“滇沧阳世守高氏之章”以为明证,此章今藏永胜县文化馆。 方国瑜先生在《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中说,“永胜灵源箐石刻观音像,为滇中画像之较古者”,“昆明圆通山有碑来,善男信女,成群结队,烧香拜佛,祈祷敬奉;文人雅士,络绎不绝,刻石塑像,题咏抒怀。人天阁前有一石碑,书有“灵源”两个大字,旁注行书小字13行,系乾隆年间云南巡抚谭尚忠题书,说明以黄山谷“灵源大士人-”诗句而改箐名。观音阁旁有一摩岩古碑,醒目楷书“洪济”二字,草书李卓吾题的《漕溪》五方古诗二十句,诗为观音蒙难、慈航普渡之意,系明代万历年间永胜刘瑞琪书、马如麟刻。此外,还有清末皇家书法有觉罗明图和云南名士剑川人赵藩在永胜时所遗的中、苍洱王纲以及肖坤的七言律诗,还有姚州举人赵鹤清撰刻的“流水自古今,野云知去来”等等,内容各殊,字体有别,为灵源山水凭添了许多风韵。 灵源观音阁是永胜城区唯一留存的佛寺,自古以来香火鼎盛,游人众多。1988年政府拨款、各界集资整修,其貌焕然一新。近年又建集休闲、娱乐、食宿为一体的灵源山庄,提供人们进行钓鱼、野炊、烧烤、卡拉OK、象棋、扑克等多项活动。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