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西盟佤族生态旅游区 | 西盟佤族生态旅游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东、东北、东南环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接壤,西、西北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89.33公里。 西盟是一个以佤族为主、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数的94%,其中佤族占72%,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西盟的社会型态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沿袭着“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结绳记数”、“有酒大家喝、有饭大家吃”的生产、生活方式。用原始方式制作而成的陶器、乐器、绘画、织染等均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性。丰富多彩的民间传奇故事和歌舞仍保留着佤族原始部落独特的风格。 西盟县旅游景区众多,有勐梭龙潭-龙摩爷景区、里坎瀑布景区、木依吉神谷景区、佤山榕树王、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佤山云海、佤山天池、三佛祖佛房遗址、国门第一寨——勐卡镇娜妥坝等景点;还有木鼓节、新米节、剽牛、祭祀朝拜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西盟主体民族佤族素有“东方印第安人”之称,历尽千百年沧桑历练而成的阿佤文化,传承奔放的阿佤豪情和原始公平的价值理念。 西盟曾经以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让世人认识了佤族这一从原始社会末期起来的民族。 |
里坎喃朵塔景区 | 里坎喃朵塔景区为文化旅游景点。 里坎喃朵塔景区 里坎瀑布景区傣族称“里坎喃哆嗒”。里坎村民小组位于西盟县城西北面,属于块状聚落,生活着63户316位傣家人,海拔840米,距新县城约4.7㎞。景区内主要有雄伟壮观的里坎瀑布;具有现代桥梁鼻祖之称的佤族藤索桥;原始、自然、简单造桥工艺建成的佤族木桥;有凄凉、哀怨、动人的里坎瀑布传说;有着历史悠久的里坎寨子来源传说;周围有保护完好的参天古树、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在观瀑亭里可以动中有静的观看瀑布;走累了可以在休趣亭里坐下来边休息边欣赏傣家的田园风光;走到村子,可以到缅寺里了解傣族文化的悠久、博大精深和原始自然的宗教、习俗;如果你想品尝傣家的饮食,热情好客的傣家人就会做出风味独特的菜肴招待你。 里坎村来源传说:傣族祖先到勐梭龙潭取圣水时路过里坎,当时这里森林繁茂,是各种野生动物生活的乐园。由于天黑了没法走,就在里坎过夜。当天夜里,年长的老者梦见4头象分别在东、西、南、北四方呵护着他们不受其他动物的侵袭,第二天起来后老人把奇怪的梦告诉了大家,大家一起去看,果然在宿营的四周发现了4块石头(现在人们称之为象石)。大家认为这4块石头是大象的化身,在这里生活,一定会得到大象的保佑,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所以回去后就扶老携幼举寨迁居到里坎定居下来。 里坎瀑布传说:相传,原来里坎并没有瀑布。里坎村里生活着一对恩爱的傣家夫妇岩相和玉罕,男耕女织,生活美满幸福。不知什么原因,原来强壮的岩相身体一天天瘦弱下来,用了许多办法都没能治好,后来年长的老者告诉玉罕,岩相的病需要喝龙潭的圣水才能治好。玉罕听说龙潭圣水能治好岩相的病,天不亮就出发到龙潭取圣水,玉罕取到圣水后往回赶,来到里坎后山时,一群顽皮的猴子就跑出来抢玉罕的圣水,由于猴子众多,圣水被猴子抢去喝了;玉罕无奈,只好又返回取圣水,当第二次来到里坎后山,又被山上的猴子抢去了;玉罕又累又饿,筋疲力尽,但是想到圣水能治好丈夫的病,又打起精神往回走去取圣水,第三次来到里坎后山时,玉罕看见一群猴子又冲出来了,心里一急,脚下一滑,玉罕从山上摔了下去,竹筒里的圣水也不停的流出来,就形成了现在的瀑布。 丈夫在村口左盼右等,一直没看见妻子回家的身影,几天后,丈夫也在等待妻子的村边路口去世。人们说村口的这棵大树是岩相去世后才长出来的,高高的树干与瀑布遥相呼应,好像在苦苦等待取圣水未归的妻子。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 |
西盟佤山云海 | 西盟佤山云海 西盟佤山的木鼓诱人,西盟佤山的云海迷人,远方助游客到普洱后,一定要到西盟佤山身临其境地观赏一下变幻莫测,沉浮飘动的云海世界网! 西盟佤山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的南段,属怒山余脉所控制的地带,海拔咖。多米,东北连澜沧,南接黄连,西北苗缅甸毗邻。由于山地多为石灰岩组成,上佤山的公路沿途即可看到连绵起伏的美丽多姿的岩溶地貌奇观。因西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射较强,高空气流随季节变化多端,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雨季和冬春季,佰山姻雨弥漫,云海茫茫,阿佤山寨在云雾潦绕的云海仙境之中时沉时浮,时隐时现,难舍难分。 佤族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佤山这里的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只因世间万物生活存在的地方太小,天神莫伟为解决这个问题。就派大力神用神刀砍断了拴住天地的铁链,天就高高地升了上去,地就低低地降矮下来;谁知夫地原本是;对夫妻,他俩舍不得分离,一直在悲伤地痛哭,撤不尽的泪水变成了佤山洁白的云海,象征着天地夫妻忠贞的爱情。 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城勐坎观看佤山云海,别有一番景致。放眼瞭望,那乳白色的云雾,时而像一层层轻纱覆盖着山峦村寨;时而似波涛翻滚的海浪在拍打着岸边;时而像垂帘瀑布直泻江河玉潭;时而又似弹弓飞起的银棉花絮。太阳出来后,云海变得绚丽多姿,强烈的光焰给云海镶上了一层五彩斑调的花边,有的金黄,像万朵菊花;有的乳白,像万担棉朵;有的谈紫.像满山开放的杜鹃;有的黑白反差强烈,像泼墨山水国画。蠕动在云海间的山峰,似海边小岛,似出土春笋,似画家笔下奔腾的万里山河图。佤山云海、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游人手中的摄影机频频按动快门,不需十分钟,就可摄完一卷胶卷,佤山的云海、龙付、梯田、青松、蕉林、竹楼、村寨,在巍峨飘浮的群山之中,更显得清新秀丽和多娇。 有人写诗赞道:"佤山奇丽似仙宫,村鸡啼处云祷拥。海亦似云云似海,人在云上半天空。"近人黄桂枢在一首佤山的醉妆词写道:"远山雾,近山雾,佤族云中住。近山雾,远山雾,木鼓声留步。"佤山云海自午夜形成,一直到次日中午11时以后才渐渐消散。云海中传出的木鼓声,将留住游客观云海的脚步。佤山云由山辐射冷却,而相遇低海拔河谷暖空气与高海拔沿山坡下滑的冷空气,导致而成逆温层以下结成的神奇云海,给多少游客和摄影家留下了难忘的镜头。 |
人头桩 | 人头桩 普洱地区在50年代以前,西盟佤族在农作物种植季节,沿袭下来过以部落为单位,结合血族0猎取仇寨人头的祭典。砍头祭谷旧俗,包括猎头、接头和祭头等一套仪式。指挥猎头的首领由卜卦产生,猎到人头后,先放在木鼓房下的人头桩上,并在人头上撒火灰、让火灰和人头血一起滴落在地上,然后每家分血少许,在播种时同种籽一起撒到地里,认为可以丰于收。 在血祭中,虽然认为人头是一种最高的献祭品,但对猎获的人头怀有敬畏感,故反过来又将人头作为祭祀的对象。祭头仪式分集体和家庭两种:集体祭祀以部落为单位;在猎到头后,先在建寨最早的老寨供祭,然后再分寨轮流祭祀。最后仍送回老寨。家庭祭祀仪式一般在太阳偏西时举行,先由接头人从祭司家中的祭台上取下人头,交给两个未婚妇女抬到木鼓房。 路上,猎头者在前,家人随后,鸣枪击鼓,到木鼓房后,将人头放在祭台上,并向人头撒米,祈求赐福。然后抬着人头绕木鼓房转九圈,边转边跳,再沿原路将人头抬回祭司家,转交另一家祭祀。各家祭祀完毕,再抬回木鼓房,由祭司将其置放在专供人头的竹架上,长2米,上部编成圆形箩样,直径0.3米。集体祭祀要杀猪宰牛祭献,家庭祭祀也要以猪、鸡作为祭品。每年农历四、五月播种前后,还要举行送人头仪式,届时,由祭司和老人将上次猎获的人头骨送到寨外的鬼林人头桩上。鬼林人头桩为木桩,高1-1.2米,直径宽0.35米,木桩顶端挖空,将旧头骨置于其中,盖上一块宽0.35米的石板,人头桩上常刻有一个五官齐全的人头像,在头像周围又刻划一些斜方格,方格间涂有石灰和牛血。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佤族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的逐渐传播,猎头血祭的旧习俗早已被废除,佤山的人头桩早巳变成了历史陈迹。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 |
三佛祖佛房遗址 | 三佛祖佛房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三佛祖佛房遗址 西盟县三佛祖佛房遗址西盟“三佛祖”佛房遗址-云南普洱,在云南普洱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坎镇水库公园南西边的佛殿山顶上,有一块山间平地。平地中央,有三座相依而立的用块石垒砌而成的方形凸形石塔,四周还有残留围墙。 登上石塔放眼观看四方,起伏的阿佤群山犹如在云海中沉浮的绿岛,美不胜收。这里,就是新中国建立前百余年来,信徒众多、云中古刹、香烟缭绕的拉祜族佤族大乘佛教朝拜地——云南普洱西盟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勐坎佛殿山‘三佛祖’佛房遗址”。据有关资料记载,三佛祖佛房始建于清代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1874-1875),至今已120多年的历史。原建盖有土木结构佛房4栋,“三佛祖”大殿在正房中央。 殿内有佛龛、铜佛像、并有佛爷和尚念经。整个佛房占地2500平方米,佛殿后立有块石方形凸字形佛塔,高5米,长阔面积16平方米。用河中石块分三层砌成凸字形。佛殿前有花台4座,花台前为400多平方米的大院,是举行佛事活动及信徒们娱乐歌舞的场地。大院前正大门、大门外有天神祭祀台,佛房周围系石头砌成的高、厚各约1米的围墙,现遗址尚存石塔及部分围墙残迹。块石佛塔是当年拉祜族宗教首领李通明与佤族窝朗头人歃血誓盟的信物。 清代曾-任西盟勐梭土司的李通明,对佤族拉祜族聚居的西盟山,采取了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为了和佤族窝朗头人搞好合作关系,他先后和佤族各部落头人在佛殿山歃血誓盟,订立盟约,誓盟的佤族各部落信徒每家抬一个石头到勐坎佛房,同拉祜族信徒共建石砌佛塔。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 |
上城佛寺 | 上城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上城佛寺 上城佛寺,又名景儿(傣语,意为龙城佛寺),位于云南省孟连县孟连镇。坐落在金山上,紧靠龙血树群落,是娜允傣族古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寺内有一石洞与南垒河的龙潭相连,因龙潭中的龙经常沿此通道来佛寺听经布道,接受香火洗礼,又得名“龙缅寺”。佛寺具有较高的声誉,是土司时期土司家族的专用佛寺,国内外高僧到孟连相访通常都要到这里居住。今天,这里成了上座部佛教教徒从事佛寺活动的场所,是傣族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的传播中心,也是傣族的文化经典、民间艺术及建筑风格的重要收集地和展示厅。 上城佛寺建于1868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由佛殿、僧房、大门、引廊、经亭、金塔、银塔组成,主体建筑佛殿为歇山顶三重檐外廊式土木结构,共有56棵圆柱呈8排对称排列,各柱、枋、梁、檐檩都有用金粉贴印的多种花卉、动物和人物图案,屋面是小挂瓦。佛龛上塑有释加牟尼像,周围悬挂着教徒们敬献的各式各样的幡,幡上记述着傣族的神话和传说故事,绘有生活图案,并通过民间剪纸、织锦、彩绘等民间艺要形式,把傣族的历史、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娜允镇的金山 类型:古迹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
龙摩爷圣地 | 龙摩爷圣地 “龙摩爷”为佤语发音,意为圣地,相传是众神灵的聚集地。龙摩爷是佤族朝拜神灵,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的地方。景区内不计其数的牛头依山势错落有致地沿着残崖绝壁和苍天古木向密林深处延伸,给以人强烈的视觉震撼,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龙摩爷景区被认为是探究神秘的阿佤文化的首选地。在这里,原始的祭拜仪式,魔巴的咒语,以及佤族世代口耳相传的故事,都可以让你充分地体会到这个五十多年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古老民族的历史与沧桑。 在过去,每当举行重大活动或者部落与部落之间解决矛盾和纠纷时,阿佤人都要举行盛大的镖牛活动,并在镖牛活动过后,把牛头送到龙摩爷圣地,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龙摩爷”里的牛头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现在,只要走进龙摩爷圣地,映入你眼帘的将是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牛头(骨)群落。 地址:普洱市西盟县新县城附近 类型:山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门市价:50.0元 |
西盟龙潭(勐梭龙潭) | 西盟龙潭(勐梭龙潭)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勐梭龙潭位于普洱西盟县城南侧,是天然的高原淡水湖泊,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湖泊四周原始森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林中有许多珍贵的植物和珍稀的野生动物。 据传,勐梭龙潭与境外的缅甸“弄曲”龙潭水脉相通,每年的佤族木鼓节前后两地湖水无缘无故地同清同浊,人们认为这一同清同浊的奇观是两地龙潭在相会。此外,很久以前,东南亚的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的人们就有勐梭龙潭祭祀朝拜、取圣水的习俗。勐梭龙潭景区主要有龙摩爷、圣水泉、赕佛山、缅寺、相思树、野莲弯、祈雨洼等景点。 地址:普洱市西盟县城南侧 类型:森林湖泊 游玩时间: 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50.0元 |
西盟革命烈士陵园 | 西盟革命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西盟革命烈士陵园 西盟革命烈士陵园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城勐坎镇佤山天池南西50米,西盟革命烈士陵园1961年搬迁此地,1981年重建。为纪念解放西盟阿佤山及其在历次边境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此陵园。面积600平方米,陵园内有烈士墓63座,烈士纪念塔一座,高6米,为大理石基座,方形柱状塔身,有纪念碑铭文和题词。 塔身中端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塔身下端东面刻着西盟县人民政府的题词“壮怀激烈浩气长存”,纪念碑文用西盟大理石刻就,楷书阴刻423字,碑身北面刻有93位烈士的英名和职务。1987年5月,西盟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城勐坎镇佤山天池南西50米 |
永克洛园 | 永克洛园 “克洛”是佤语,“永克洛”是“木鼓房”或“木鼓寨”之意。永克洛园即是展示佤族通天神器——木鼓的主题公园。园内按佤族民间习俗把几百只木鼓安置于木鼓房内,形成一条富有节奏的木鼓群落带展示在游人面前。在这里,你将会看到世界上最多的木鼓群落和天下第一大木鼓,此外你还可以看到佤族“门神守护者”雕像、耸立的牛头桩、剽牛桩、藤索桥和神秘的人头桩以及《阿佤人民唱新歌》的纪念碑。《阿佤人民唱新歌》由杨振仁创作于西盟县原莫窝乡,题材源于佤族民间的民歌《白鹇鸟》,《阿佤人民唱新歌》为西盟佤族自治县县歌。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 |
木鼓房 | 木鼓房 木鼓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佤族所特有的一个鼓种。是佤族原始自然崇拜中视为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是万能之神莫伟的化身,是佤族山寨的保护神。木鼓的作用:一是用于祭祀,祈祷木鼓保佑山寨平安、谷物丰收、人畜兴旺;二是用于报警,山寨发生火灾或外来侵犯等紧急事件时,敲响木鼓报警,召集寨人应急,保护山寨利益;三是用于歌舞娱乐。每个村寨至少有一个木鼓房,有的桂冠一个族姓就设一个木鼓房。因此,有的一个村寨就有多个木鼓房的现象。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 |
司岗里佤族村庄 | 司岗里佤族村庄 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特指的地理位置在西盟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巴格岱名巴格岱的地方,岗里历史传说梗概是,远苦的时候,人被囚禁在密闭的大山崖洞里出不来,万能的神灵莫伟委派小来雀凿开岩洞。 老鼠引开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赌胜不让人走出山洞的大树,人类得于走出山洞。到各地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是司岗里的大体意思。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 |
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 | 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 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位于孟连县至西盟县途中,距县城约10公里,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完整的保留了佤族传统的民居、建筑、服饰、生产生活习俗,村容寨貌民族特征鲜明,周围生态环境保扩较好,是西盟县佤族文化保留比较完整的村落之一。素以原始神秘、奇特、古朴而闻名。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距县城约10公里 |
天然溶洞 | 天然溶洞 莫窝溶洞和歹格拉溶洞、窝阿溶洞、芒杏溶洞,洞内有奇形怪状的石笋、石柱、滩状岩。入内须作好充分准备,自带照明,三五人同行,一路作识标记,避免迷路。歹格拉溶洞,只要顺河走,就不会迷路,按一般速度,行走游览15至30分钟就可以通过。洞里洞外,皆有景致,困蝙蝠特别多,亦称蝙蝠洞。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 |
藤索桥 | 藤索桥 藤索桥,是西盟佤族、拉祜族在江、河通道上搭建的桥梁,过去用结实粗大的树藤作索引,用竹、木枝杈作栅栏,中间搭上几优木头相互连接建成,原始古朴,与周围环境相和谐,不公实用而且别具特色,很有观赏价值。西盟南康河、锡古河、南锡河、南卡江上都有这一类桥梁。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 |
博航佤族生态村 | 博航佤族生态村位于勐梭镇府东面8公里处,离西盟县新县城11公里,澜西二级公路穿村而过,是连接澜沧县和西盟县的过渡点,是连接临沧和西双版纳的中间纽带。 博航佤族生态村具有神秘传奇的佤族宗教色彩,是佤族文化探秘游、避暑避寒之地。 景点位置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勐梭镇秧洛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