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林周拉萨河 | 林周拉萨河 拉萨河藏语称“吉曲”,意为“快乐河”、“幸福河”,亦称“逻些川”、“克曲”、“机虔河”、“吉楚河”、“机楮河”、“吉特楚”、“藏江”。在拉萨市境内,位于西藏中南部。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自源头始向西北流经彭措帕尔和鼓措卧玛两小湖,流人彭措。出彭措后称麦地藏布,至桑曲汇入口以上为上游;以下称热振藏布,至直孔为中游;直孔以下始称拉萨河,为下游段,至曲水县附近注入雅鲁藏布江。落差1620米,平均坡降2.9%。。径流补给以雨水为主约占48%,冰雪融水约占29%,地下水约占23%。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交流,全长495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属于融雪和降雨类型,水量的大小随着温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 拉萨河流域内大部分为山地,山峰高耸,坡度陡峭,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念青唐古拉山脉发育有规模不大的现代冰川。流域右岸支流大部发源于冰川,左岸支流大都发源于湖泊或沼泽,沿河两岸有河谷冲积平原,宽1—10公里,耕地面积约57万亩。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较厚,水源充沛,土质较好,是西藏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拉萨河在林周县唐古以上河谷呈“V”型,以下至墨竹工卡县河谷变宽阔,宽约1—1.5公里,开始有河心漫滩出现,漫滩上植被良好,该段河道较规正,两岸分布三级连续的阶地:三级阶地高出河水位40一50米,其表部为厚50一80厘米的砂表土,生长着茂盛的草类,是天然良好的牧场;二级阶地高出河水位20—30米;一级阶地高出河水位10—20米,大部分已被开垦成耕地。 |
热振寺 | 措钦大殿总面积达2200余平方米,南向,原为前2后3层结构。底层以大经堂为中心,周围分布许多小殿。大经堂内有130柱,面阔36、进深27.4米,后部设松热拉康,分东、中、西3个殿堂。二层有若干寝室、经堂、仓库。措钦大殿现正在维修,已修起东半部分。 热振喇章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共5栋,依山而上。从下往上第1栋主要作仓库;第2栋有朗赛拉康、三世佛殿、三长寿殿、六庄严殿、库房等;第3栋设十六罗汉殿、扎西边巴殿、护法殿、-寝室、经堂等;第4栋有班禅居室;第5栋有佛殿、0喇嘛居室等,顶部设宝幢、0、貘羯鱼、经幡等。喇章现已成废墟。 贡巴空位于热振喇章以北,大门东开,正殿坐北向南,前有院庭,周为回廊。殿骨有18方柱,面阔13.8、进深8.4米,开七进四。殿堂后、左、右三壁皆有供台。原建筑“文革”中被毁,1987年已重修。 塔群分布于寺庙四周外围,共计约350座,有尊胜塔、菩提塔、白本塔及-灵塔等多种,其中寺庙上方有108座佛塔组成的塔墙。惜众塔皆于“文革”被毁,大多数残缺不全,现修起十余座。 热振寺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位置;该寺历来是爱国爱教的寺庙;五世热振-曾担任过西藏“摄政王”,坚决拥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研究西藏“摄政”制度的变迁和转化的重要历史史料。 交通可在拉萨市东郊客运站乘中巴车前往,费用40元。 地址:拉萨市林周县旁多乡 类型:寺庙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891-6650809 开放时间: 7:00-19: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30.0元 旁多乡 林周县辖乡。“旁多”系藏语译音,意为“山麓”。1960年置旁多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南部,面积124平方公里,人口0.2万,通公路。辖苦如多、扎热、旁多、色泽、加格、乃穷、次龙、宁波、日布、热荣10个村委会。以农为主,牧业为辅,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牧养牦牛、绵羊、山羊。产贝母、虫草。.…… 详细++ |
虎头山水库 | 虎头山水库 虎头山水库位于拉萨东北的林周县境内,是鸟儿们的主要夜栖地。水库,两面夹山,背风向阳,沼泽里水生植物丰富。和南部林周的大多数村庄一样,这里以农耕为主,成片的农田相连,收割后的残秣撒落在田间地头,头年的庄稼杆堆在空地上,成了鸟儿们休息时天然的窝。 过季的荒草东一丛西一丛,成了小巧的鸟儿们藏身的好地方。广大农田里收获后的残秣,更是鸟儿们越冬时的主要食物来源。湖边大片的湿草甸沼泽地是黑颈鹤、斑头雁等水鸟越冬的重要夜栖地带。 |
藏族民居 | 藏族民居 藏族是文化发达、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条件的差别,其民居式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藏族民居广泛采用平顶式样,利用当地块石砌筑或利用夯土建筑,同周围粗犷雄浑的环境格调相协调。 藏族民居大多依山坡而建成三层楼或二层楼,上层是经堂和厕所。中层为生活间,下层作牲畜房或杂物间,有时亦围以院落。院墙亦用石砌或土筑。装饰集中在屋面与廊下,集中而强烈。民居群落形成了错落而统一的景观。 |
普央岗钦峰 | 普央岗钦峰 普,为敢于之意;央,意为石板、石片;岗钦,是大雪之意。普央岗钦,实指敢于斗争的石板大雪山区域的人们。据说当地人曾打败过藏政府-,故名。在拉萨市林周县境内,位于县城以西。山麓有天然牧场和农田。种有青稞、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放牧有牦牛、绵羊、山羊等牲畜。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杰堆寺 | 杰堆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杰堆寺 杰堆寺在林周县境内,位于措堆乡拉康村旁。于1012年由尚那囊多杰旺秋创建。其布局为一方形封闭式庭院,殿内壁画遍布,属晚期格鲁派风格。院内东侧寺碑立于1240年,系当年入藏的蒙古军队为毁寺之罪孽,把此庙重新加以修葺,为表忏悔之意而立此碑。碑文为“劝导世人崇信佛法,习经中观,集利益广众之计,取分内之造化。 杰堆寺中的造像碑 杰堆寺有一通造像碑,碑为青灰色石质,顶呈形,两侧及背面规矩平整,底部向前凸出,雕凿成覆莲,既是像座作碑座,通高1.38米,宽0.95米,厚0.09米,座高0.2米,宽0.米,座长与碑宽相同。全碑只有正面造像,中央主尊为强巴佛,1.16米,柱状高宝髻,顶有花蕾,髻中央雕有一塔,细眉慧眼,面清秀,饼状耳环,裸上身,搭飘带,以项链、臂钏、手镯等为饰,下螺纹短裙,扎腰带,右手当胸,左手执梗莲,莲上有壶(为后补),足立于覆莲台上。主尊上部雕有兽面,张口瞪目,凶狠相。主像侧稍上雕一飞天,肉髻,额有一眼,浓眉,留有胡须,呈男面相,裸身,着短裙,左手执有一物举于耳旁,右手当胸端宝瓶,左腿回收,右腿回收、后曳,侧身作欲飞状,像周有祥云相亲。飞天下阴刻有藏文六字真言。碑中部主尊像后雕有飞檐翘角式建筑,两端屋角各有一羯鱼,建筑两侧各有一狮,呈竖立状。碑下部主尊像两侧另有三尊立像,左侧立像高0.45米,柱状高宝髻,三目怒睁,裸上身,戴饼状耳环,饰物有项链、臂钏、手镯等,左手扶持一支撑物,右手曲臂上举,臀右摆,下着长裙,跳足立于覆莲座上,右侧外端立像为菩萨像,高0.48米,高宝髻,山字状花冠,浓眉大眼,面部丰满,裸上身,披帛、项链、臂钏、手镯等作饰,合掌当胸,下着长短裙,臀左摆,跣足立于覆莲座上。主像右侧腿旁立像高0.3米,秃头圆脸,着袈裟,袒右肩,双手当胸,赤足而立,当为弟子像,从造像风格及布局看,此尊像似为后补。另在其上部有阴刻的藏文字四行,大意为“自显的强巴佛吉祥”之类。 碑面外围有连珠纹组成的光背。所有造像皆被后人饰有彩绘,使其不但有高浮雕造像的立体感,又有绘画的明快感,独具特色。 关于这通造像碑的造像年代,其本身没有刻铭记载,可根据调查情况结合造像本身的特征进行推断。据调查可知,此碑原为杰堆寺早期的主供像。“文革”中由于寺庙被毁埋入地下,1991年维修寺庙时重新出土。杰堆寺创建于公元1012年,相传造像石碑系寺庙创建前从印度飞来,传说当然不足凭信,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造像碑的时代可能较早,或许它还与佛教的传人有关,造像碑也确实有许多早期造像之特征,如柱状高宝髻、裸上身、着长短裙、摆臀、跣足而立等造像特征均具有拉萨查拉路甫石窟内菩萨造像的特征,其艺术风格亦较接近,因此,推测这通造像碑的造像年代约在公元11世纪前后或者更早。 西藏石刻艺术是藏族艺术园林中的一朵葩奇,玛尼石刻艺术、摩崖造像艺术、石窟艺术、圆雕艺术不胜枚举,而此类造像碑刻艺术在整个西藏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它既丰富了西藏石刻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也是西藏现存较少的早期艺术品之一,因此,它不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并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赛林郭仓寺 | 赛林郭仓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赛林郭仓寺,在拉萨市之林周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北、达龙乡与旁多乡之间的浦曲村北面。 赛林郭仓寺,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上主巴系郭仓巴的住锡地。寺内有达隆巴·桑结雅军(1203~1272,本名桑结雅军饶-,达隆寺的第三任堪布,属于达隆噶举派法统,故称他为“达隆巴”)的住房和坐静室。 郭仓巴·衮波多杰(1189~1258),意为“怙主金刚”,是宋代藏传佛教高僧,主巴噶举上主巴的人创始人。他生于山南洛扎区的鲁穹地方,父名曲洽孟扎,母名索毛华金。他幼年善于唱歌,少年时任舞蹈拔拔希(师傅),人称“拔希端智僧格”(教师成义狮子)。此间,他从轨范师瓦侠闻习《道次第》从轨范师裕毗瓦学习(在今江孜县境内)拜师藏巴嘉热出家为僧,取名“衮波多杰”,研习《四瑜伽》、《方便道导释》、《十四根本堕罪》等教法;22岁时到止贡寺向止贡巴学密法,获得生起清净的信解(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25岁时云游山南、后藏、克什米尔、印度的烂达罗(今旁遮普邦)等圣地修苦行;32岁时回到热隆寺依寺主温热·达玛僧格受了比丘戒。之后征得达玛僧格的同意,在后藏协噶尔的郭仓地方修建了郭仓寺,被人们称为“郭仓巴”。郭仓巴在佛学方面的知识是很渊博的,他重叠后藏又接触到希解派的教法,因此在他的教法中融合了各教派的教法。他晚年就在后藏建寺授徒,由他开始形成了上主巴支系。 郭仓巴的弟子中著名的有两人:一个是央衮巴·坚赞贝(1213~1258),他是后藏拉冬地方人,属东氏家族。他的家族历代都有宁玛派的著名僧人。他5岁时开始学密法,接触过宁玛、噶当、希解、觉宇、萨迦各派的密法。9岁时任位冬寺的堪布,从此开始培育僧众,对他人立教导之规。22岁时由拉宗索喀巴做亲教师、卓琼巴做屏教师受了比丘戒,取名“坚赞贝”(意为“幢吉祥”)。他的教师除了郭仓巴之外,还有著名高僧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萨迦派-祖师)。后来他倡建了山南定寺(室利日南京寺)。他在46岁那年圆寂在这座寺院里。他的门徒很多,据说有万余人。 郭仓巴另一个著名的弟子是邬坚巴·仁钦贝(1230~1309)。他是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二世-噶玛·拔希的弟子、第三世-让琼多杰上师。他生于多麦地区的雅茂塘地方,其祖先居·绛曲循努系莲花生大师的嫡传弟子。他少年时其叔父给他传授了《胜乐》、《金刚手》等秘法;16岁时到珀东埃寺拜法王仁钦孜茂为师,闻习《上下对法》(即《大乘阿毗达磨轮》和《俱舍论》)、《量决定论》和《般若略释》;后从郭仓巴受优婆塞戒学习噶举派教法,从郭隆巴学习《毗奈耶》;20岁时由仁钦孜茂做亲教师、香桑岭巴做轨范师、索南沃赛做屏教师受出家戒和比丘戒,命名“仁钦贝”。此后十二年后,他从仁钦孜茂求得卓译师传规的《时轮法类》、从郭隆巴求得恰译师传规的《时轮法类》,从桑杰多吉求得扎弥传规的《时轮法类》,精心研习,逐成为当时在西藏《时轮金刚》三派传承方面的权威。这时,郭仓巴上师给他做了时轮灌顶,征得师应允去邬坚(即邬仗那,在今巴基斯坦瓦特河谷)学秘密法类,他的名字“邬坚巴”即由此得来。32岁时前往金刚座(印度的闍烂达罗)修葺了一些佛塔佛像,后返藏。63岁时应元世祖之诏到北京,给忽必烈授“时轮金刚曼荼罗灌顶”。忽必烈要他留在北京,但他不辞而别,因此没有得到封号和赏赐。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