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西藏自治区 >>拉萨 >> 尼木县 >> 普松乡

普松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尼木吞巴景区

尼木吞巴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尼木吞巴景区位于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距拉萨120公里,是在拉日线上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紧邻318国道,可进入性强。  景区所在地是藏文字创始人、藏香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景区内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吞弥·桑布扎故居、经堂、吞巴庄园等古建筑。景区现拥有8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最著名的、最集中、最为完整的地区的民族手工业集聚地。藏香、尼纸、雕刻并称为“尼木三绝”。而景区拥有的水磨长廊景观即是西藏传统水磨藏香制作生产地,这种制作工艺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使吞巴景区的文化内涵及游览内容更加丰富,我公司还兴建了全国第一座以藏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另外还将尼木县丰富的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集中安排在吞达村进行展示表演,综合各类工艺产品打造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为完善吞巴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能够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景区内将有可容纳300到500人的大型餐厅等设施项目,使游客更为深入地了解体验西藏民俗传统、手工工艺和民俗文化。随着景区的开设,在文化内涵上丰富了日喀则旅游线路上的游览内容,同时在市场方面使得游客有了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主要景点  吞弥·桑布扎简介:吞弥·桑布扎生活在公元7世纪,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617-650)七贤臣之一。他奉命带领16名藏族青年,穿过奇禽猛兽0,克服热带气候的炎热,前往天竺学习古梵文和天竺文字,回藏后创造了藏文。吞弥·桑布扎赴天竺学成归来时,也给藏民族带回一份特殊的礼物——水磨藏香制作,即利用吞巴丰富的水资源和在印度所学的熏香技术再结合西藏地域特点,发明了水磨藏香制作工艺,并教授当地村民,使藏香工艺源远流长。  吞巴庄园:吞巴庄园为曾旧西藏最尊贵的第本家族之一吞巴家族所有,而吞巴家族据说是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名臣吞弥·桑布扎的后裔,是西藏最早的书香门地。吞巴家族财力雄厚势力庞大,拥有吞巴庄园和大量土地及农奴,并积极介入西藏地方政权,特别是斯居多吉在1751年就任西藏地方政府噶伦,更是让吞巴家族显赫无比。  吞巴神曲:“曲”在藏语中意为河。吞巴神曲发源于仓雪峰西坡,长约25.9公里,在景区内河宽约3-5米,最终汇入雅鲁藏布江。吞弥·桑布扎利用吞巴乡丰富的水利资源,发明了木制水车来磨制藏香的原料柏木。有一天,他在吞曲河边看到水车叶轮伤到水里的鱼,便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在河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江中鱼儿不得入吞巴河。吞曲河“不杀生之水”由此闻名遐迩。  吞弥·桑布扎藏文字博物馆:藏文字博物馆整体建筑结构来源于唐卡坛城,整个博物馆采用传统藏式建造工艺,是全国第一座藏文字主题博物馆,其周围附馆收藏了当代藏文字书法家噶玛赤列亲笔书法作品、西藏古代书法文具、英藏敦煌古藏文复制品和法藏敦煌古藏文复制品(目前国内第一家展示),在核心馆内以叙事唐卡壁画形式描述了吞弥·桑布扎从出生、求学、学成归藏到圣人圆寂的人生简史,另外展示了吞弥·桑布扎在玛如宫内教授松赞干布学习藏文的蜡像。  吞弥·桑布扎故居:吞弥·桑布扎故居约建于1300年前的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为土木结构,两层院落建筑,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吞弥·桑布扎在这里成长,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故居一楼为牛羊圈、农奴房,炒青稞厨房;二楼有管家房、主人房、粮仓、经堂等。故居历经千年风霜依旧存在,无论是从建筑学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说,都有极高价值。  吞弥·桑布扎经堂:经堂内原有一座水转转经桶,室内绘有松赞干布、吞弥·桑布扎、十二因缘图、21尊度母、观音、藏传佛教中各大护法神和释迦牟尼等精妙绝伦的壁画。这些壁画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实属先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另外经堂内还有多尊如四手观音像、文殊菩萨像和金刚佛像等珍贵佛像及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等经书,是一座关于藏传佛教的一个丰富的宝库。  卓玛神泉:相传此泉是吞弥·桑布扎母亲卓玛所流眼泪汇集而成。当年吞弥·桑布扎背井离乡远去印度学习,一走就是多年。吞弥·桑布扎母亲思念远方的儿子,常在吞巴神曲旁以泪洗面,时日一久,眼泪便在此处形成了一汪泉水,泉水冬暖夏凉。后人为表纪念,便以吞弥·桑布扎母亲名字卓玛命名此泉。  吞巴水电站:吞巴水电站始建于公元20世纪中旬,为吞巴庄园组成部分,归有权有势的吞巴家族所有。水电站最初由德国人设计,利用山体水流来发电,发电量可满足庄园日常所需。后来水电站逐渐荒废,也代表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吞巴家族日渐没落。  吞弥广场:吞弥广场面积约250平方米,采用西藏最传统的建筑方式片石铺垫而成。原为吞巴庄园组成部分,现已改建为旅游休闲广场。为表达对藏文字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纪念,广场中央竖立起他的雕像,并以吞弥·桑布扎姓氏命名。  水力青稞磨坊:聪明的吞巴人利用吞巴丰富的水利资源,借助水动力推动石磨来研磨青稞,这样磨出来的青稞既细腻又均匀,并省时省力,是吞巴人磨制青稞的常见方法,与水磨藏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磨长廊:水磨长廊是西藏唯一一个采用水磨手工制香的地方,也是藏香的发源地。水磨长廊内拥有古老的水磨,在此可观赏西藏最原始的水磨藏香制作过程,从采掘原材料、磨料、晒砖、配料到成品,整个过程都是传统手工制作,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如此,水磨长廊旁还拥有村庄,树林、田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得恰到好处。  水磨长廊观景台:可观赏水磨磨制藏香原料柏木的过程。水磨的叶轮圆心是一根圆木,延伸到旁边的磨池。轮轴的一头装有一块垂直的长木块,被轮轴等分。其中一头连接着碗口粗的长木,长木另一头锲入待磨的柏木块,当水流带动叶轮转动,同时带动轮轴,轮轴带动长木板,木板引发长木反复运动,将柏木在略带凸角的磨池中研磨成泥。在水渠与磨池上斜搭着一根细木棍,细木棍的中间系着一小根线,这样水滴沿着木棍到线上,线上蓄的水垂直向下不停顿的均匀滴到研磨过的石头上。这样不但磨出来的木粉不会因干燥而四处飞扬,木头本身也会一直保持着湿润状态,以利于研磨。水磨虽然原始,却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细叶红柳林:传说文成公主将柳树带进西藏,因而也被称为唐柳。吞巴景区的柳树与其它地区的柳树稍有不同:树干稍小,腰身稍红,柳叶稍细。因此当地居民给它取了一个极具诗意的名字:细叶红柳。  柏泥香塔:柏泥香塔是水磨藏香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水磨借助水动力将藏香制作原料柏木研磨出来的柏树泥后,放置在水磨旁,堆成塔状以待后期加工,称为柏泥香塔。  香砖晒场:晾晒香砖是水磨藏香生产技艺的重要过程之一。将磨好的柏树泥装入做好的木制模具内,压实、平整再定型,将成型的香砖整齐的摆放在草地上等待晒干。成片的香砖在草地上整齐排列着晾晒,甚为壮观。  狼牙刺林:狼牙刺也称做杨魁花,生长期4月中旬至10月下旬,落叶期10月底或11月初,属半常绿落叶灌木树种,是半干旱、半湿润区、干旱山坡先锋造林树种。狼牙刺不仅适应性强,还是传统中药材,其枝干可作燃料,叶可做饲料,根可入药治牙痛。  狼毒花滩:狼毒花又名火柴花,花苞时为红色,小而娇艳,花开时为白色。一株约开花10~20朵,5个花瓣。它的汁液含剧毒,似狼一般狠毒,因而人们给它取名狼毒花。  卡热神山:传说中天上有十二仙女,能舞出人世间见所未见的绝妙舞姿。有一天他们来到吞巴河谷,见此处风景优美,心旷神怡,便带动村民们翩翩起舞。她们留恋吞巴河谷美景,不愿离去,便化作十二座山峰,守护在吞巴河谷旁。  波多康摩崖造像:波多康摩崖造像中文殊菩萨双腿盘坐于莲花之间,与山体垂直,造像体态丰腴,造型逼真。传说文殊菩萨是十二仙女之首,见她们不愿离开,依依不舍,便留下自己的画像与他们为伴。  古柏树:当年吞弥·桑布扎发明水磨藏香制作技艺后,藏香原料之一柏木需求量迅速增大,而当地并不盛产柏木,柏木需从很远的地方运输过来,制香成本增大。为鼓励村民广植柏树,吞弥·桑布扎亲手在屋前植此柏树。  兄弟杨:传说中吞巴村有兄弟见到十二仙女的妙曼舞姿便心生爱意,时时刻刻期盼能再次相见。日久天长,便化作杨树,以守望的姿势终年伫立在吞曲旁。  夫妻杨:也称做连理树,因两棵杨树生长在一起,当地人认为是一雌一雄,象征着夫妻百年好合。这两棵杨树在当地被认为是吉祥树,每逢吞巴村民有新婚夫妇或情人都会到此树面前触摸许愿,挂经幡哈达,以祈求白头偕老。  旅游信息  游览时间:1小时30分钟  价格:240元  路线:吞弥故居经堂—藏文字博物馆—文化长廊—香水磨长廊—非物质文化聚集地—吞巴庄园—吞巴广场—游览结束  运营时间:全年  特色:藏文字创造者吞弥.桑布扎故里  藏香原产地  八个非物质文化聚集地  中国首个藏文字博物馆  不受时间季节限制

尼木草原

  尼木草原位于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境内,318国道进入尼木县沿途可见。草原上有成群的马牛,琼姆岗雪山是尼木河的发源地,正是这条河流孕育了水草丰茂的尼木草原,给一路单调的土地和无垠的荒漠增添了一道艳丽的色彩。  绿金秋的草原色彩是斑斓的,一直延伸到大山脚下,那些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的牧马夹杂在草原里,就像一幅扎染的图画。走在牧草上,如同行走在厚厚的地毯上。感觉有一股清新的气息向你袭来,这是凉爽的秋气和牧草的混合味道,让人神清气爽。  一条清澈的小河穿过草原,河不宽,河水静静地流淌,这是丰润尼木草原的源泉。河边的牧草尤其肥美。  藏民们每天清晨骑着白马,把牛群赶进草原,任马牛自由自在地吃草休憩,直到傍晚才会将吃饱喝足了的马牛赶回村庄,日复一日,为草原带来生气。  来西藏旅行的内地游客,大都没见过草原,都梦想草原美丽的景色,成天在雪域高原奔走,大都是与雪山峡谷和崎岖的道路相伴,忽然见到这不期而遇的草原,自然喜出望外。那黄绿相间肥美的秋草,草原中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还有成群的马牛以及自己开心的笑颜都被大家留在镜头中。  尼木草原离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的羊八井已不远,以致那条小河水也带有温热,难怪那些牛马在这秋凉如水的季节里还下河游玩洗澡,它们一定也感受河水的温暖。小河纵横曲折,河水冒着热气,水面上时有蒸腾的雾气飘拂。  无垠的草甸、蜿蜒的尼木河和连绵的雪峰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面。

穷母岗日峰

  穷母岗日藏语意思为有学问的仙女,在西藏自治区的尼木县境内,紧邻新藏公路,交通便利。穷母岗日峰,海拔7048米,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最后一座高峰,山体雄伟,气势恢弘,冰川发育良好。该山基本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5~9月份集中了年降水量的80%到90%,特别是8月份是降水量最大的月份,天气也很复杂,一天中往往出现阵雨、冰雹闪电、雷暴等种种天气现象。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境内  

安刚热水河

  安刚热水河  安刚热水河在拉萨市尼木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西,距县城10余公里。在安刚区断陷盆地南缘,有一条几乎全部由温泉泉流汇集成的河流,人们称为“热水河”。河水温度一般在81.5℃,误入其中非常危险,附近地温也在57℃左右。热水河流出几公里以外,水温仍在20℃以上。河面热气蒸腾,蔚为壮观。

达角博峰

  达角博峰   达角博峰在拉萨市尼木县境内,位于帕当乡,海拔6112米,为西藏已开放的44座山峰之一。冬季银装素裹。夏季山麓可种植小麦、青稞、土豆、油菜等农作物;牧场有牦牛、犏牛、绵羊、山羊、马等牲畜。野生动物有漳子、狗熊、贝母鸡等,产虫草、贝母、黄连、雪莲等珍贵药材。

赞夏日峰

  赞夏日峰   赞夏日峰亦称“夏朗日”,意为“强帽山”、“王冠山”。在拉萨市尼木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北。山麓有天然牧场,放牧有牦牛、犏牛、绵羊、山羊等牲畜。野生动植物有樟子、豹子、狗熊、贝母鸡和虫草、贝母、雪莲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歇马果峰

  歇马果峰   歇马果峰在拉萨市尼木县境内,位于麻江乡,海拔6140米,为西藏44座开放山峰之一。山麓有天然牧场和农田。放牧有牦牛、犏牛、绵羊、山羊等牲畜;种植有小麦、青稞、土豆、油菜等农作物。还有野生动物藏马鸡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日措卓娃塔

日措卓娃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日措卓娃塔  日措卓娃塔,传说此塔是从地下自然生长出来的,凡是不孕妇女只要绕塔几周即能怀胎。可迄今每年成群的朝拜者中仍有许多虔诚的不孕妇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吉嘎曲德寺

吉嘎曲德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吉嘎曲德寺  吉嘎曲德寺在尼木县境内。由法王墀松德赞于8世纪创建。佛殿内供有三世佛、墀松德赞、莲花生等塑像。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普松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普松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