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旧密禅寺 | 旧密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旧密禅寺 旧密禅地,在昌都地区之类乌齐县境内,位于巴夏北面山坡处,县城距地区驻地105公里。 旧密禅寺,由欧坚班觉于1693年(-之水鸡年)创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欧坚班觉为“巴夏人”,生于1657年,其母早逝,幼年时性格刚强,与继母不和而离家出走,拜达夏岭巴和迪钦曲杰岭巴、嘎上下班匝松等人为师,成为他们的贤达弟子。据传,达夏仁布钦临终时对欧班觉说道:“巴夏祖人居住过的地方有一好似白狮金库宝地,曾由朗嘉匝松和赤列多吉大师掘出过许多伏藏,……所以你欧坚班觉在该地建一座寺庙就能成大事。”后欧坚班觉遵照大师遗嘱来到白狮金洲库宝地创建了该寺。他于-十二绕迥之火鸡年圆寂。据说该寺共传承十三世,分别为: 第一世-欧坚班觉,旧密禅寺的创建人; 第二世-益西旺波(1719~?); 第三世-贡嘎嘉措(1724~?),曾应德格法王平措丹巴之邀,在赴四川德格途中因飞渡长江而闻名,后-为平措丹巴之首席-,并且得到国师封号,赐予佛经大宝和法钹。在返回西藏途中,以帽子承接了土地神降下的暴冰,使其帽子旋转后坠于地,人们称他“贡嘎土度”,后该帽成为寺中最珍贵的供品。 第四世-赤列多吉(1766~?),任旧密禅寺住持期间,创建了杰钦寺而得到摄政、达扎吉促贡德林重用,敕封为欧坚朗卡林寺伏藏-名号及称呼的门牌; 第五世-:仁钦卓敦嘉措(1775~?); 第六世-仁钦桑丹旺钦(1825~?),曾被西藏地方政府和清王朝予封号证书; 第七世-扎巴旺秋(1830~?); 第八世-次旺仁钦(1878~?); 第九世-仁钦次贡(1879~?); 第十世-丹达(1885~?); 第十一世-白觉(1888~?); 第十二世-崔赤南杰(1903~?); 第十三世-赤列嘉措(1921~?),任该寺住持期间,寺庙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一百多人。 旧密禅寺坐西朝东,其-殿面积16柱,殿内主尊为莲花生及达贡仁布钦大师镀金铜塑像,供有三世-贡嘎嘉措和千手千眼观音、白度母、绿度母、马头明王、金刚亥母、桑杰多吉-等泥塑像;还供有两尺高的白觉-镀金铜质灵塔和银质灵塔,悬挂有各种唐卡一百多幅;经书架藏有文歧怙主经书全套、达夏仁布钦大师佛经42卷;此外还藏有银制唢呐、法钹、长号、神鼓等法器。殿内遍绘壁画,主要内容为千佛像和观音全传、无量光佛的极乐世界等,技艺精湛。 -殿前面为庭院。东面有二层楼房:底层有伙房,面积4柱;有仓库、修行室、法器房和0依怙神殿。二层主要为-居室;东面为佛殿,面积2柱,殿内供有十六罗汉泥塑像,墙上绘有莲花生传记等壁画;其旁边还有仓库、僧舍和茶厨。-殿西面原建有10座佛塔和僧舍,“文革”期间被毁。 旧密禅寺珍藏的文物有:六臂观音线刻像,高32厘米,下刻有“六字真言”3行;旧密禅寺守护神普巴辍卧线刻像,高64厘米,呈忿怒相,两眼冒火,双手持法器,一足踏人一足伸直,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此外,不有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白度母、绿度母等造像和石刻-,甚为精细。 旧密禅寺主要的宗教活动有:-1月举行长寿仪轨,时间7天;2月益西罗布修行日期间举行跳神,时间2天,并进行8天修行;3月17日~19日过长寿泉水3天;4月“萨嘎达瓦”禁食斋20天,该月25日开始举行密咒修护论3天;5月10日举行会供论;10月举行静猛舍7天;11月举行“波珠”7天;12月举行“波珠”7天,12月为益唐丹增之修行日7天,举行各种恭敬活动。 |
类乌齐寺 | 类乌齐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类乌齐寺 类乌齐寺位于类乌齐县以北,海拔3850米的类乌齐镇,距县城35公里,是类乌齐县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寺庙,系达隆噶举派主持之一。由达隆噶举派高僧扎巴微色波于1276年创建,后又经历代法台扩建,形成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的著名寺庙。主要建筑有“萨玛扎仓”、“宁玛扎仓”、“达隆扎仓”、“阳贡嘛樟”、“夏仲嘛樟”、“特大经堂”、“查杰玛大殿”。 其中,查杰玛大殿是是昌都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寺,属杨贡寺管理。杨贡寺是由高僧桑吉温于公元1277年创建的,系达垅噶举派的主寺之一。查杰玛大殿是由达隆噶举派另一位高僧桑吉翁大师于1285年创建,据史书记载,他于公元1285年开始着手备料,塑造佛像,撰写经典,并测定地基开光破土修建。不久,桑吉翁大师圆寂,其侄乌金贡布继续修建,公元1326年三层佛殿基本完成,公元1328年金顶落成。至此,查杰玛大殿全部竣工。 现今类乌齐寺有僧侣共300多人。现类乌齐寺查杰玛大殿为主要建筑,它是长方形,建筑面积为3334、64平方米,高为48、15米,分为花殿、红殿、白殿三层,仅底层就有180要柱,整个建筑融藏以及尼泊尔建筑风格为一体,雄伟壮观,独具特色 ,殿内主供一尊铸造于建寺初期815斤的土旺伦布银质佛像。殿内还珍藏着许多文物,如:格萨尔王的九龙镀金马鞍具一套;格萨尔王三十六将中江蓬、朝通的两把宝刀以及副将新巴、大将德玛、囊俄的马鞍具,以及具有悠久历史和极高考古、观赏价值的佛像和唐卡。 现类乌齐寺每年还要定期举行十四次大的宗教佛事活动,吟诵经典,祈神驱邪,发放布施。因此,类乌齐寺不仅具有气势辉宏的建筑,也具有光辉灿烂的宗教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使它倍添魅力,更富有宗教、文物的考察与科研价值。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类乌齐镇 |
卡玛多塔林 | 卡玛多塔林为文化旅游景点。 卡玛多塔林位于类乌齐县国道317线右侧,距县城25公里。塔林依山位傍水、风景秀丽、古木参天、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在葱郁翠柏中有一座别致的小经堂,主供莲花生大师像,左右各竖有几根高大的转经筒。传说,过去这儿有108个塔,现已恢复和修建的塔有几十座。其造型各异,别具一格,既有要求严格的八佛塔,也有方形怪塔;既有几米高的大塔,也有不到三米的小塔。 经堂后为巨大的马尼堆,马尼堆中有六字真言,也有佛像图案,十分精美。既有要求严格的八佛塔、也有方形怪塔;既有几米高的大塔,也有不到三米的小塔。经堂后为巨大的玛尼堆,玛尼堆中有六字真言,也有佛像图案。 地址: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国道317线右侧 类型:古迹古塔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
伊日温泉 | 导 游温泉位于类乌齐县,四面环山,山脚绿草茵茵,山上则是茂密的森林,整个温泉分布在长约100米的狭长地段。 介 绍 伊日温泉是昌都众多温泉中知名度最高的,现在可用的有6处温泉,水温在20-40摄氏度之间。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空气新鲜。 由于温泉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折、半身瘫痪、小儿缺钙、皮肤病等方面有极为明显的疗效,故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到这里来沐浴、治疗的区内外患者几乎从未间断过。 西藏昌都 |
乃旦寺 | 乃旦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乃旦寺位于昌都地区类乌齐县加桑区雨扎乡乌入村东南约二百米高的山上。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该寺四面山峦遍布着葱绿的树木。吉曲河水西流,景色宜人。因北面的多宗山犹如十六尊罗汉,该寺由此而得名乃旦寺(罗汉堂)。 乃旦寺由大伏藏掘藏师觉久林巴(贡觉旦增)于-第十四绕迥铁龙年(公元1820年)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该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上妙不变佛殿为二层藏式平顶建筑下层为佛殿,四柱,东西长740米,南北宽612米,面积四大天王壁画殿内西边有壁塑佛龛,共有26个龛,每龛大小不一,中央壁塑龛高1米,进深0.7米,07米,宽穹隆形,顶为泥塑歇山式。内曾供有释迦牟尼佛铜像及红教尊师泥塑佛等,今已散失无余。殿内四周壁画由于房顶漏雨,山墙断裂,壁画冲刷严重 北面有一座两层楼房。上层为修行静室,共有十四间,其中一间为经典房,内供有《甘珠尔》和《丹珠尔》二套。下层有厨房、仓库、僧舍共八间。 佛殿东面是0神殿,九柱,高二层,内供泥塑的0神九尊,四周墙壁上绘有千尊佛及文殊、金刚手、观世音、地藏、除盖障虚、空藏、弥勒和普贤八大菩萨壁画。绝大部分模糊不清。上层出不穷为僧房(修行室)。该殿背后有一由白玛久美所建的威宝-大殿。坐北朝南。系该寺主要建筑。-大殿前方两侧各有一座两层僧房,不是同一时期所建。 前筑有明廊,主次分明,大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5米,南北宽1126米,24柱,大门宽2?米,高3米左右,殿前门为屏风式。殿内侧绘有莲花生千尊佛,东西两面无壁画。北面为经架,经回上放有《甘珠尔》和《丹珠尔》各一套。西面为壁塑佛龛,共有26龛,每龛大小不一。保存完好。中央壁画佛龛高1N56米,进深82米,宽113米。内供有泥塑释迦牟泥,其两侧供有泥塑舍利子和目犍连两大弟子,已被毁无存。周围泥塑为妙高处,狮子、翅鸟独居大象等分居两旁。整个壁塑佛龛周围均有山水、花木、云海波浪、滴水悬岩,还有仙山琼阁等,两边特塑有大白螺各一个。泥塑形式多样,栩栩如生,整个壁塑均涂有各种颜色。显得古朴、庄严。 威宝-大殿的二、三层楼均为僧舍、厨房、仓库。西边有一两层楼建筑,是该寺最早建筑,由大伏藏掘藏师贡觉旦增创建,后为各世-居室,名为密咒宫殿。其建筑为藏式平项式,矮屋小门,保存完好。现藏有旧唐卡50多幅弥足珍贵。乃旦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研究宁玛派后期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
德曲颇章神山 | 德青波章神山俗称“类乌齐”,在藏语中为大山的意思,由山名变成地名,又从地名演变成为县名。该山位于类乌齐镇旁,离县城30公里。 德庆颇章神山,山清水秀,环境幽雅,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真可谓"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水"。这座神山山势不高,不通公路,较适合于徒步旅游。每逢-6月15日,远近群众穿上节日盛装,带上充足的食物美酒,扶老携幼,全家出动朝拜神山。 |
玉曲河 | 从左贡到邦达一直沿着玉曲河向北,河水很清,河边还能不时遇到牦牛,风景很美。 沿河一带种了很多青稞,赶上收获的季节就能看到一片繁忙景象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瓦合山南麓 门票 免费 |
类乌齐紫曲河国家湿地公园 | 类乌齐紫曲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西藏类乌齐紫曲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县,总面积916.00公顷。 |
乃堂寺 | 乃堂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乃堂寺 乃堂寺,在昌都地区类乌齐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南的滨达乡。寺庙背靠丁夏山,面向乃水河,北面是多吉岩(金刚岩),佛教徒称其为如持十六罗汉的圣地,故取名“乃堂寺”。 相传,佛教大师宗喀巴对其弟子坚赞僧格说:“你到康区去吧,在那犹如白狮的岩下,有一片形似象鼻的平原,其状似十六罗汉围绕,加持至深,弟子能修一座寺庙使众生大吉,感召天下客,我当作为助伴。”于是,坚赞僧格遵照大师授记,到康区依靠当地施主的赞助,在1433年(-第七绕迥之水兔年)创建了乃堂寺。坚赞僧格始0喀巴为师,精通佛教论理,是宗喀巴最优秀的弟子之一。 乃堂寺由善经堂、僧舍和大殿三部分组成。善经堂为二层藏式平顶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西朝东,前有明廊,面积4柱;经堂中间4柱托起天窗,堂内主供释迦牟尼塑像,其两侧供有木质的仲班觉桑布灵塔和坚赞僧格灵塔,高一层楼,旁边还供有扎西平措泥塑灵塔和铜铸造的千佛;背后经架上藏有《丹珠尔》一套和《宗喀巴传》18部,以及其他经卷上千卷,可惜在“文革”中已散失。经堂内四壁曾绘有格鲁派题材的壁画。 大殿坐北朝南,藏式二层楼。前面为庭院,主殿门为双排六柱的前廊,廊壁绘有四大天王和生死轮回图。殿中有4长柱托起天窗。殿内东部曾供有宗喀巴千尊,北部供有一层楼高的三师徒泥塑像;中央供有主尊释迦牟尼响铜佛像;中央供有主尊释迦牟尼响佛像,其左右供有镀金铜千尊和密集、胜乐金刚等用响铜铸造的千尊15座;还有绿度母、无量光佛、观音菩萨等泥塑像和噶当小塔。此外,还珍藏有金银粉书写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各一套;县挂唐卡一百余幅,主要内容为千佛、绿度母、药师佛、十六罗汉等,可惜在“文革”中均被毁坏。大殿二层设有经堂、-居室、仓库和0神殿。0神殿内供有高一米多的六臂0神和法王、吉祥天母、具德四面佛及昌都寺0神等泥塑像。 乃堂寺珍藏有各类文物,主要有: 释迦牟尼镀金刚像:高2.26米,肩宽0.9米,底座高0.46米。左手托钵,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木宝座方台上,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其两侧站立文殊、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立于莲花座上,座高7厘米,座边宽16厘米,腰粗6.5厘米,右手置于胸前,左手自然下垂;弥勒菩萨立于莲花座上,通高59厘米,肩宽16厘米,腰粗6.5厘米,座高7厘米,座边宽16厘米,右手下垂,左手置于胸前,造像均袒右肩,下着长裙,风格秀丽。据说释迦牟尼在世时,从天界迎请比学嘎玛等圣匠铸造佛像6尊,释迦牟尼亲自为其镀金铜像开光,该尊佛像是从印度运进汉地后,又由犏牛驮运到康区类乌齐,甚为珍贵。 观音菩萨镀金铜像:通高18厘米,肩宽10厘米,座高5厘米,边宽16厘米,蹲坐。鹏螺亲闲门高29厘米,鹏鸟独居高处,两旁有两只猴子,錾花镀金,古朴庄严。 强巴甲达玛(弥勒佛)镀金铜像:通高57厘米,肩宽17厘米,座高26厘米,边宽40厘米。佛头戴五佛冠,左肩有宝瓶,右手持法器。该寺有镀金铜像五十多尊。 六臂依怙木雕像:通高37厘米,座高5厘米,边宽17厘米。怒眼张口,手持法器,大肚赤足,站立,脚下踏入和大象,呈忿即将相。 经书:藏有《十万颂》三套、宗喀巴言传《十分颂》三套。 乃堂寺信奉格鲁派,现有僧侣七十多人。该寺建筑、壁画、主尊及各种佛像保存良好,香火旺盛,是佛教徒礼佛习静的场所之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崩勒溶洞 | 崩勒溶洞 崩勒溶洞位于类乌齐县桑多镇何日玛行政村下何日玛自然村后山“崩勒”神山山顶处,海拔4300公尺。 “崩勒”溶洞亦因地壳地质运动造成岩溶地型而形成,因其位于“崩勒”神山顶部而得名。“崩勒”神山据宗教史料记载为无量寿佛之神山,神山之上留有佛的脚印和先人书写文字的痕迹。“崩勒”溶洞呈葫芦状向山顶延伸、洞口狭小、仅容一人通过,而后逐渐开阔,整个溶洞共分三层,洞深为67.5米、洞最宽处为360余平方米、洞的最高距离为16.8米,洞内有大量溶液景观、乳状溶岩石笋石竹随时可见、岩溶颜色斑斓、格外诱人。莲花生佛的修练洞、拴马石、能吹奏海螺声的巨大海螺石更增添了溶洞的神秘和魅力。溶洞对面山的一大片火烧林相传是“崩勒”神山与另一座山相斗留下的,或许这也就是“神山打仗、凡人遭殃”的例证吧!神山和神洞的完美组合,宗教神秘色彩和大自然的奇妙景观的融为一体,使的“崩勒”溶洞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每年吸引着本县以及八宿,昌都邻近的大量群众前来转山朝拜。 “崩勒”溶洞距县城约18公里,大小车均通,从山脚的下何日玛自然村绕山道步行需约1个半小时,洞口与村庄相对高差为450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益吉”神山 | “益吉”神山 “益吉”神山位于类乌齐县甲桑卡乡学阿行政村和青海省囊谦县、吉曲乡交界处。海拔5700公尺左右,根据宗教的有关史料记载,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道传教,并在山中埋藏了大量的宗教经典和教义,并在山岩上留有佛的脚印和身影。为此长期以来被群众供奉为神山,进行转山朝拜。 益吉山呈高山风景,山脚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山腰是草地,山顶由岩石组成,山势陡峭,气势宏伟。在夏季降雨量大的时候,形成从山顶飞泻而下高达约七、八十米的瀑布,景色十分壮观。且可从瀑布中常发现柏树籽之类的植物种籽,更增添了“益吉”神山的神秘色彩。在山的上半部有一泉水,经群众饮用证明对胃部疾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益吉”神山在昌都、康区乃至整个西藏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都有大量的群众来此转山朝拜。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长毛岭野鹿驯旅游区 | 长毛岭野鹿驯旅游区有查杰玛大殿、卡玛多塔林、诺绒沟,民俗之山德青颇章神山,马鹿的乐园长毛岭养鹿场,疗效显著的伊日温泉和高山草甸等自然与人文景观。-6月15日举行的传统节日 “仲确节”,恰到好处地把这些景点与活动串联在一起。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盐井旅游景区 | 盐井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这是沟通西藏和中原的古代主道之一——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盐井位于芒康县与云南德钦县接壤的地方,包括上、下盐井、曲孜卡、木许四个乡,海拔较低,约2500米。澜沧江畔井里的卤盐水,为盐井的盐田提供了大量的盐巴,使这里出现了家家户户屋顶铺了一层白雪似的晒盐奇观。除了盐外,更罕有的要数在上盐井的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陕西西路 |
西藏盐井千年古盐田 | 古盐田历史悠久,距今约有1300多年历史。在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沙滩和悬崖陡坡上层层搭建有3200多块盐田,年产盐达数百万斤。这里可以观赏到手工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生产工具、勤劳朴实的盐民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中国茶马古道西藏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是中国第一家关于茶马古道历史的展览馆;曲孜卡温泉群共有108眼温泉,号称“百泉映月”,水温25度-80度不等,含二十多种矿物质,属温泉中的极品,是一个天然的疗养院。 盐井古盐田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距县城107公里,214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海拔2300米左右。 “盐井”是由于产盐而得名,盐井藏名为“擦卡洛”,“擦”即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这里有纯朴的民俗,当您看到房内的钟乳晶盐,一定会把您引入水晶宫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丽的大奇观。 制盐是盐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盐井人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有盐田3454块,从事制盐劳动的纯盐民有64人,农牧劳动和制盐兼营劳动的人有2013人。盐的生产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人从梯子向下深入到洞底几米至十几米的深处,将卤水背上来倒在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发,完后就是盐粒,晒干运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易。每块盐田产盐约十几斤,三至五天扫一次,天气不好的时候十五天左右扫一次,桃花盛开的季节也就是农历二、三月份时的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价格也比平常高。年产盐量约300万斤,收入100万至130万左右。盐的销路比较广,除销往西藏昌都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八宿县、芒康县、林芝的察隅县外,还销往四川的巴塘县、理塘县、康定县,云南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等地。主要是以盐、粮交换的方式为主,特别是牧区最喜欢盐井的盐,说牲畜吃了此盐身体长的较为结实、肉多。 盐井是块风水宝地,盐井村就驻扎在山神的怀里,因为这里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过去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现在是国道 214线的必经之路。历来就是各种商品集散地。 盐井历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盐井的铁链木桥自“茶马古道”开通至今,是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解放以前,那里集聚着很多来自云南德钦、芒康、昌都、四川巴塘等地的马帮群,交易各种物资,主要有藏族的盐、羊毛、羊皮、绒毛、青稞等东西和汉族带来的茶叶、哈达、瓷碗、布匹、红糖、白砂糖、粉丝、大米等商品。运货的途中经常会遇到-物资的情况,因此在“茶马古道”的路上最好的防备措施便是马帮群一起上路。白天上路,到了夜晚有些人睡觉,有些人值班。最多的马帮群有700多匹马和70多个人。他们之间非常讲信用,也特别团结,同甘共苦地穿越茶马古道,为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 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盐的销路: 盐的销路比较广,主要分五大销路区: 1、云南省的中甸、德钦等地; 2、四川省的巴塘、理塘、甘孜等地; 3、林芝、拉萨等地; 4、左贡到整个昌都地区; 5、整个芒康县。 盐田之争: “羌”是现在的纳西族。当时羌巴人把留下的很厚的石墙土墙叫羌宗,至今还可见古建筑物的遗迹。盐是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西藏吐蕃王朝之前,盐比金子还要昂贵,所以盐井就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盐井曾经发生过多次争夺盐田的战争。目前盐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东西两岸。在当时澜沧江东岸的盐井百姓要向巴塘有个名叫巴桃花王(桃花盛开的时候巴桃花王来收税,为此而得名)的贵族家交税,这给当地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盐井百姓的生活本来就过得十分困难,无法承担额外的上交任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盐井的百姓们下定决心要消灭巴桃花王,在预先都已经商量好的情况下,盐井的百姓趁巴桃花王来收税之机,杀死了巴桃花王,为了不让个人承担罪责,每家每户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一个刀痕。盐井所有的百姓都自愿共同来承担责任。巴桃花王死了,百姓们请来巴贡寺的寺主土瓦-到巴塘解决此事。巴塘方面决定分两场比赛来解决这次的杀人事件:一、比力气;二、比马背上功夫。土瓦-法力高强,两个比赛都赢了对方。按照当时的惯例,被杀人的头、耳朵、眼睛等值多少钱,要给被杀人的家庭作赔偿。在给巴桃花王的头、耳朵、眼睛等作价后,百姓们一次0了赔偿费,从此摆脱了交税的厄运。 地址: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镇纳西民族乡 类型:民俗村 开放时间: 8:00-19: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90.0元 |
美玉草原 | 美玉草原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美玉草原一望无垠,夏季碧草如茵,野花遍地,牛肥马壮,羊儿成群,黄羊(俗称白0)追逐玩耍,野兔、高原旱獭(俗称雪猪)掘穴而居、随处可见;盘羊、狗熊、雪豹、人熊、狼、獐子、鹿等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分布其间。 云白风青,鸟而成群结队展翅而过(主要栖息于卡扎村的湿地上),开曲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点缀其间的湖泊湿地(在日雪村境内,共有4 面),像一面面镜子在阳光的普照下,波光粼粼,闪闪发光,温泉(在日雪村境内,就有7 眼),水温恒定,常年保持在60-70 ℃之间,色黄,蒸气腾腾,据说有极佳的康疗效果。这些给草原平添了诸多的梦幻色彩, 在该乡吾比村境内有一坐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神山的山峰,名曰察玉志嘎多吉,是梅里雪山的最后一道门关,其峰集奇、险、美于一身。 |
然乌湖 | 然乌湖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然乌湖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海拔3850米,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为藏东第一大湖。湖畔西南有岗日嘎布雪山,南有阿扎贡拉冰川,东北方向有伯舒拉岭。周围雪山的冰雪融水构成了然乌湖主要的补给水源,并使湖水向西倾泻形成西藏著名河流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源头之一。 然乌湖是典型的由造山运动而形成的堰塞湖,处于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的对撞处。然乌湖的静和蓝是远近闻名的,湖中极少看到枯枝杂物,湖的四周景色各不相同。清新如镜的然乌湖色彩非常丰富,草地、森林、秋叶以及白色的水禽和湖岸浅滩五颜六色的卵石,和着碧蓝的湖水、白雪皑皑的雪峰,景色如诗如画。狭长的湖向西蜿蜒十余公里逐渐收缩成一道河谷,随季节的不同,河水也呈现出或碧蓝或青绿等数种颜色。河道中许多岩石和小岛点缀其间,湖面上春季树影婆娑秋冬薄雾弥漫,四季美景都会使人如进梦幻之境。 然乌湖北面有著名的来古冰川,冰川延伸到湖边。每当冰雪融化时,雪水便注入湖中,使然乌湖经常保有丰富的水源。然乌湖边是绿草茵茵的草场和绿油油的庄稼;湖边山腰上则是莽莽的森林,再往上是五颜六色的杜鹃花和灌木丛林带;山顶则是终年不化、重叠起伏的雪山。 然乌湖本身也是经过不同时期冰川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巨大古冰川谷地。200多年前,发生大崩塌,巨大的垮山堆石堵塞帕隆藏布形成今天的然乌湖,至今可见巨大的甭积岩块堵塞在湖口谷地。然乌湖被评为国家2A级景点。 地址:昌都地区八宿县然乌镇 类型:湖泊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无需门票。 交通:318国道从湖边通过,可由八宿县城包车前往,也可从波密县城扎木镇或者八宿县城白马镇搭车前往然乌湖 然乌湖 然乌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