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西藏自治区 >>昌都市 >> 察雅县

察雅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造像位于察雅县旺布乡境内丹玛山崖,造于公元804年。造像的主要部分位于仁达殿内,正中是近2米高的大日如来佛,左右分别有8个随行弟子和2个飞天神女。在佛像左边和下部共有31行吐蕃时期古藏文,在佛像左下方约有60多个汉字,其内容涉及吐蕃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文字等诸多方面,还有线刻的护贝龙王。  整组造像依山雕凿、比例均匀、布局合理、造型大方,是极为珍贵的吐蕃时期石刻艺术品。察雅仁达摩崖造像是目前康区一带发现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仁达摩崖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仁达摩崖石刻距角克寺15公里,为骡马驿道,从觉克寺骑马单程4小时。是赤德松赞时代的,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年。这座石崖造像的价值主要有0:一是从“摩崖造像”上的文字看,是赤德松赞立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早,另外“摩崖造像”的文字中提出了完成藏汉友好大业的任务,而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上写着已完成了汉藏结盟的任务,这就说明了石碑在历史上的连贯性,也表明了汉藏两个民族友好的悠久历史,二是“摩崖造像”的文字内容还说明西藏的政教合一的萌芽从那个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三是“摩崖造像”的发现对我们研究赤德松赞时代的政治、文化、语言、书法、绘画、雕刻技术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年拉山

  年拉山也是昌都地区一座很出名的山,这座山风景也是十分的棒!!  景点位置  昌都地区察雅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角克寺

角克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烟多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烟多寺

德玛雪山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遍知佛殿为文化旅游景点。  遍知佛殿   遍知佛殿双译为大日初如来佛,位于香堆镇仁达村境内,殿内有一组摩崖造像,居正中的是大日如来佛,左右有8个随行弟子和两个飞天女神,下面有31行吐蕃时期的藏文和81个汉字。其中藏文内容涉及到吐蕃的政治、宗教  、文化、藏汉文化交流等,这一重要古迹是昌都地区文教局工作组于1984年发现。据当地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途径此地,为等候被唐王羁留而迟归的大臣噶尔(即《唐书》中的禄东赞),随行工匠在山崖上雕刻了“朗巴朗木曾”(藏语意“大日如来”)。  这一重要古迹,在1980年8月召开的拉萨讨论会上,西藏社科院副院长恰白次旦彭措认为,这个摩崖造像是赤松德赞时代的,在年代上要比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早,对研究吐蕃时期的政治、文化、语言、书法、绘画、雕刻技术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这是一个东西向的峡谷,峡谷两面都有高崖耸立,尤如斧劈,旺布曲汩汩流淌,拉退山青松翠柏,据说松林即为当时文成公主秀发弃之而成,另外在拉退山崖下有一巨石上遗留一足迹,相传为文成公主所遗,在拉退山峡谷不到200米的长崖壁,共发现造像38尊,藏汉文刻铭十几处,其中最大者高达3.28米,最小者仅20厘米,工艺之精湛,形象之逼真,是考察研究历史文化和旅游的理想去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仓曲嘛呢卓珠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萨嘎日初宝塔林为文化旅游景点。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尼萨普巴溶洞

盐井旅游景区

盐井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这是沟通西藏和中原的古代主道之一——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盐井位于芒康县与云南德钦县接壤的地方,包括上、下盐井、曲孜卡、木许四个乡,海拔较低,约2500米。澜沧江畔井里的卤盐水,为盐井的盐田提供了大量的盐巴,使这里出现了家家户户屋顶铺了一层白雪似的晒盐奇观。除了盐外,更罕有的要数在上盐井的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陕西西路  

西藏盐井千年古盐田

  古盐田历史悠久,距今约有1300多年历史。在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沙滩和悬崖陡坡上层层搭建有3200多块盐田,年产盐达数百万斤。这里可以观赏到手工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生产工具、勤劳朴实的盐民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中国茶马古道西藏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是中国第一家关于茶马古道历史的展览馆;曲孜卡温泉群共有108眼温泉,号称“百泉映月”,水温25度-80度不等,含二十多种矿物质,属温泉中的极品,是一个天然的疗养院。  盐井古盐田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距县城107公里,214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海拔2300米左右。  “盐井”是由于产盐而得名,盐井藏名为“擦卡洛”,“擦”即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这里有纯朴的民俗,当您看到房内的钟乳晶盐,一定会把您引入水晶宫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丽的大奇观。  制盐是盐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盐井人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有盐田3454块,从事制盐劳动的纯盐民有64人,农牧劳动和制盐兼营劳动的人有2013人。盐的生产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人从梯子向下深入到洞底几米至十几米的深处,将卤水背上来倒在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发,完后就是盐粒,晒干运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易。每块盐田产盐约十几斤,三至五天扫一次,天气不好的时候十五天左右扫一次,桃花盛开的季节也就是农历二、三月份时的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价格也比平常高。年产盐量约300万斤,收入100万至130万左右。盐的销路比较广,除销往西藏昌都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八宿县、芒康县、林芝的察隅县外,还销往四川的巴塘县、理塘县、康定县,云南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等地。主要是以盐、粮交换的方式为主,特别是牧区最喜欢盐井的盐,说牲畜吃了此盐身体长的较为结实、肉多。  盐井是块风水宝地,盐井村就驻扎在山神的怀里,因为这里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过去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现在是国道  214线的必经之路。历来就是各种商品集散地。  盐井历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盐井的铁链木桥自“茶马古道”开通至今,是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解放以前,那里集聚着很多来自云南德钦、芒康、昌都、四川巴塘等地的马帮群,交易各种物资,主要有藏族的盐、羊毛、羊皮、绒毛、青稞等东西和汉族带来的茶叶、哈达、瓷碗、布匹、红糖、白砂糖、粉丝、大米等商品。运货的途中经常会遇到-物资的情况,因此在“茶马古道”的路上最好的防备措施便是马帮群一起上路。白天上路,到了夜晚有些人睡觉,有些人值班。最多的马帮群有700多匹马和70多个人。他们之间非常讲信用,也特别团结,同甘共苦地穿越茶马古道,为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  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盐的销路:  盐的销路比较广,主要分五大销路区:  1、云南省的中甸、德钦等地;  2、四川省的巴塘、理塘、甘孜等地;  3、林芝、拉萨等地;  4、左贡到整个昌都地区;  5、整个芒康县。  盐田之争:  “羌”是现在的纳西族。当时羌巴人把留下的很厚的石墙土墙叫羌宗,至今还可见古建筑物的遗迹。盐是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西藏吐蕃王朝之前,盐比金子还要昂贵,所以盐井就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盐井曾经发生过多次争夺盐田的战争。目前盐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东西两岸。在当时澜沧江东岸的盐井百姓要向巴塘有个名叫巴桃花王(桃花盛开的时候巴桃花王来收税,为此而得名)的贵族家交税,这给当地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盐井百姓的生活本来就过得十分困难,无法承担额外的上交任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盐井的百姓们下定决心要消灭巴桃花王,在预先都已经商量好的情况下,盐井的百姓趁巴桃花王来收税之机,杀死了巴桃花王,为了不让个人承担罪责,每家每户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一个刀痕。盐井所有的百姓都自愿共同来承担责任。巴桃花王死了,百姓们请来巴贡寺的寺主土瓦-到巴塘解决此事。巴塘方面决定分两场比赛来解决这次的杀人事件:一、比力气;二、比马背上功夫。土瓦-法力高强,两个比赛都赢了对方。按照当时的惯例,被杀人的头、耳朵、眼睛等值多少钱,要给被杀人的家庭作赔偿。在给巴桃花王的头、耳朵、眼睛等作价后,百姓们一次0了赔偿费,从此摆脱了交税的厄运。  地址: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镇纳西民族乡  类型:民俗村  开放时间:  8:00-19: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90.0元  

美玉草原

美玉草原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美玉草原一望无垠,夏季碧草如茵,野花遍地,牛肥马壮,羊儿成群,黄羊(俗称白0)追逐玩耍,野兔、高原旱獭(俗称雪猪)掘穴而居、随处可见;盘羊、狗熊、雪豹、人熊、狼、獐子、鹿等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分布其间。  云白风青,鸟而成群结队展翅而过(主要栖息于卡扎村的湿地上),开曲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点缀其间的湖泊湿地(在日雪村境内,共有4  面),像一面面镜子在阳光的普照下,波光粼粼,闪闪发光,温泉(在日雪村境内,就有7  眼),水温恒定,常年保持在60-70  ℃之间,色黄,蒸气腾腾,据说有极佳的康疗效果。这些给草原平添了诸多的梦幻色彩,  在该乡吾比村境内有一坐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神山的山峰,名曰察玉志嘎多吉,是梅里雪山的最后一道门关,其峰集奇、险、美于一身。

多拉神山

多拉神山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导 游  多拉神山位于八宿县白马镇以东63公里的川藏公路旁,交通极为方便。这座神山规模不算很大,传统上分为外圈、中圈、内圈。  介 绍   徒步转中圈一圈约需4小时,沿途可观赏-台和各类石刻艺术。登上主峰,则可鸟瞰整个多拉山的美景。而从内圈转一圈不超过2小时,这是多拉神山的核心部分,也是主要的参观点,途中可朝拜并欣赏以莲花生大师为主的各类佛像、佛塔、六字真言及藏文祈祷经。  多拉神山的神秘之处在于满山遍野的石灰岩上刻满了佛像和六字真言。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常年累月的风吹雨淋,风化现象极为严重,故早已失去了人工雕凿的印痕,这就使不少人相信这些佛像和六字真言是自然形成的。

察雅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烟多镇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吉塘镇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香堆镇 角克寺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宗沙乡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肯通乡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扩达乡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新卡乡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王卡乡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阿孜乡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巴日乡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荣周乡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卡贡乡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察拉乡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石刻 年拉山 角克寺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恩达温泉瀑布 烟多寺 德玛雪山 遍知佛殿 仓曲嘛呢卓珠 萨嘎日初宝塔林 尼萨普巴溶洞

察雅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