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西藏自治区 >>昌都市 >> 芒康县 >> 曲孜卡乡

曲孜卡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盐井旅游景区

盐井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这是沟通西藏和中原的古代主道之一——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盐井位于芒康县与云南德钦县接壤的地方,包括上、下盐井、曲孜卡、木许四个乡,海拔较低,约2500米。澜沧江畔井里的卤盐水,为盐井的盐田提供了大量的盐巴,使这里出现了家家户户屋顶铺了一层白雪似的晒盐奇观。除了盐外,更罕有的要数在上盐井的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陕西西路  

西藏盐井千年古盐田

  古盐田历史悠久,距今约有1300多年历史。在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沙滩和悬崖陡坡上层层搭建有3200多块盐田,年产盐达数百万斤。这里可以观赏到手工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生产工具、勤劳朴实的盐民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中国茶马古道西藏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是中国第一家关于茶马古道历史的展览馆;曲孜卡温泉群共有108眼温泉,号称“百泉映月”,水温25度-80度不等,含二十多种矿物质,属温泉中的极品,是一个天然的疗养院。  盐井古盐田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距县城107公里,214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海拔2300米左右。  “盐井”是由于产盐而得名,盐井藏名为“擦卡洛”,“擦”即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这里有纯朴的民俗,当您看到房内的钟乳晶盐,一定会把您引入水晶宫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丽的大奇观。  制盐是盐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盐井人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有盐田3454块,从事制盐劳动的纯盐民有64人,农牧劳动和制盐兼营劳动的人有2013人。盐的生产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人从梯子向下深入到洞底几米至十几米的深处,将卤水背上来倒在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发,完后就是盐粒,晒干运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易。每块盐田产盐约十几斤,三至五天扫一次,天气不好的时候十五天左右扫一次,桃花盛开的季节也就是农历二、三月份时的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价格也比平常高。年产盐量约300万斤,收入100万至130万左右。盐的销路比较广,除销往西藏昌都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八宿县、芒康县、林芝的察隅县外,还销往四川的巴塘县、理塘县、康定县,云南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等地。主要是以盐、粮交换的方式为主,特别是牧区最喜欢盐井的盐,说牲畜吃了此盐身体长的较为结实、肉多。  盐井是块风水宝地,盐井村就驻扎在山神的怀里,因为这里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过去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现在是国道  214线的必经之路。历来就是各种商品集散地。  盐井历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盐井的铁链木桥自“茶马古道”开通至今,是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解放以前,那里集聚着很多来自云南德钦、芒康、昌都、四川巴塘等地的马帮群,交易各种物资,主要有藏族的盐、羊毛、羊皮、绒毛、青稞等东西和汉族带来的茶叶、哈达、瓷碗、布匹、红糖、白砂糖、粉丝、大米等商品。运货的途中经常会遇到-物资的情况,因此在“茶马古道”的路上最好的防备措施便是马帮群一起上路。白天上路,到了夜晚有些人睡觉,有些人值班。最多的马帮群有700多匹马和70多个人。他们之间非常讲信用,也特别团结,同甘共苦地穿越茶马古道,为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  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盐的销路:  盐的销路比较广,主要分五大销路区:  1、云南省的中甸、德钦等地;  2、四川省的巴塘、理塘、甘孜等地;  3、林芝、拉萨等地;  4、左贡到整个昌都地区;  5、整个芒康县。  盐田之争:  “羌”是现在的纳西族。当时羌巴人把留下的很厚的石墙土墙叫羌宗,至今还可见古建筑物的遗迹。盐是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西藏吐蕃王朝之前,盐比金子还要昂贵,所以盐井就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盐井曾经发生过多次争夺盐田的战争。目前盐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东西两岸。在当时澜沧江东岸的盐井百姓要向巴塘有个名叫巴桃花王(桃花盛开的时候巴桃花王来收税,为此而得名)的贵族家交税,这给当地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盐井百姓的生活本来就过得十分困难,无法承担额外的上交任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盐井的百姓们下定决心要消灭巴桃花王,在预先都已经商量好的情况下,盐井的百姓趁巴桃花王来收税之机,杀死了巴桃花王,为了不让个人承担罪责,每家每户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一个刀痕。盐井所有的百姓都自愿共同来承担责任。巴桃花王死了,百姓们请来巴贡寺的寺主土瓦-到巴塘解决此事。巴塘方面决定分两场比赛来解决这次的杀人事件:一、比力气;二、比马背上功夫。土瓦-法力高强,两个比赛都赢了对方。按照当时的惯例,被杀人的头、耳朵、眼睛等值多少钱,要给被杀人的家庭作赔偿。在给巴桃花王的头、耳朵、眼睛等作价后,百姓们一次0了赔偿费,从此摆脱了交税的厄运。  地址: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镇纳西民族乡  类型:民俗村  开放时间:  8:00-19: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90.0元  

盐井天主教

  盐井天主教堂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位于芒康县纳西乡上盐井村,国道  214  线旁,占地面积  6000  多平方米,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天主教  1865  年传到盐井,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了,自  1865  年至  1949  年历经  17  位外藉本堂神父。首次打开这种局面来到盐井传教的有两位神父(邓德亮神父和比神父)。两位传教士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从之南贡山的朋卡来到现在盐井的根拉村,并在根拉村住了一段时间,当时群众中已有信教的人,  1865  年从贡格-手中买下了上盐井的这块地皮,并盖起了教堂,有十五间的住宿。据说那时候盐井并没有多少户人家,很多地方是未开垦之地,  至  此这  两  位神父在上盐井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处,这也成了二位神父传教生涯中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后来又盖起了非常壮观的西式教堂(当时用英文传教),从此教徒们慢慢聚集在上盐井落户,教堂也随之逐步扩大,但在文革期间教堂原貌被毁。传教士们不仅在灾难之中度过难关恢复了教堂,而且还解决了群众住房等问题,让群众安居乐业,  使  他们逐步了解了天主教的文化内涵。经过岁月的蹉跎,盐井不仅在传教上取得了成果,而且与巴黎教会区域的教士取得了联系  。  因当时四川甘孜的康定、道浮、芦霍、巴塘等都有了属于巴黎教会的传教区,也有他们的同道,这样他们就得到了人员和物质上的帮助,后来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三省一区(藏区一带)所有的教堂  融合为  一个教区,教区设立在巴塘,后  因  多种原因教区搬到康定,教区专门设立藏文学校,让传教士上学学习藏文,这样可以更好地为藏族同胞传教。上盐井教堂第四位本堂神父叫尼德龙,他的成绩最显著,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藏文经书,而且设立了夜校,聘请本地的老师为信徒授课,让他们认字,自己翻译藏文经书,他的这一行动不仅提高了信徒的素质,而且增加了信徒的数量,从而天主教在本地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  大  ,信徒越来越多,天主教在盐井蓬勃的发展起来了。在当  时  也经历了  不少的  磨难和波折。从  1905  年开始就跟佛教发生了争端,先是部分信徒死于佛教徒手中,后来虽然再没有发生过流血事件,但是一直受到刚达寺全体僧尼和信徒的欺辱,盐井的神父和信徒都敢怒不敢言,特别是最后一位外国神父,瑞士的杜神父在盐井传教期间双方的矛盾冲突最为激烈,  1940  年左右刚达寺的僧尼第一次把杜神父驱逐出境,但在部分人士的协调下,杜神父再次回到盐井,可是仍一直改变不了受佛教徒敌视的局面,这样熬过了两年的时间,  1949  年佛教教徒第二次把杜神父驱逐出境,杜神父带着一位叫多西的教徒前往拉萨诉情,结果在路上死于刚达寺四位武装-的枪口下,这样便结束了外国传教士在盐井传教的  历  程。  而今上盐井村  80%  的群众  (  近  600  人  )  都信奉天主教,并有一名当地的藏族神父,名叫鲁仁弟。每周礼拜,念译成藏文的《圣经》。现在天主教的建筑风格兼藏汉之长,并保留了一部分西洋风格。信徒的名字一般都由神父取名,名字和欧洲人相似。人死后  (  自杀的除外  )  按天主教的仪轨进行土葬。信徒的生活方式、习俗都与当地藏民族相同,且有部分家庭既有信天主教的教徒,也有信藏传佛教的教徒  (  一家有两种信仰  )  。

觉巴山

  觉巴山(又称脚巴山)——位于四川西部的巴塘和西藏东部的左贡,地处横断山脉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包围在安久拉山、伯舒拉岭、拉乌山等群山中。  觉巴山并不高,垭口的标高也只是3940米,但由于澜沧江千百年来的深深下切,使得江岸壁立千仞,一派荒凉与坚硬,给人以山高谷深的感觉。这里是横断山区的著名险段之一,30公里盘山路,近2000米的相对高差使觉巴山成了川藏线上最难爬、最费时的一座山,公路在绝壁上延伸,既没有护栏也没有路标,不少地方都是紧靠山体硬生生地开凿出来的,上依绝壁,下临深渊。川藏线虽然号称天险,但最危险的地方其实只有几处,比如排龙天险、通麦天险和怒江天险。与这几处名声在外的天险相比,觉巴山的知名度确实不高,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知道这个没有名气的天险与其他几个名声显赫的天险一样,同样让人望而生畏。  地址:昌都地区芒康县境内  类型:山雪山冰川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竹卡大桥

  竹卡大桥是318线上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是是川藏的界河,但真是一座很小很普通很简朴的桥。  桥边一碑,上 书毛主席字: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据说这里有段故事,当年有一个排的战士守卫在这座大桥上,后来在六十年代被几百名叛匪包围在桥头的碉堡中,切断水源和粮食供应并要求守桥部队投降。战士们一面坚守阵地一面派人利用黑夜冲出包围向部队报信请求救援。由于守桥部队不知道被派出去的战士巳被叛匪打死无法报信求救,仍在澜沧江大桥桥头碉堡中坚守不投降等待救援。当十几天后,大部队得到消息赶到大桥时,叛匪已经逃跑了,而守桥部队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已经全部牺牲,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后来,人们在桥头立了这个无名纪念碑,以挽怀那些守卫大桥而牺牲的英勇战士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  

尼果自然保护区

  尼果自然保护区位于芒康县宗沙乡境内,距县城70多公里,尼果顾名思义是“神山之冠”的意思,原名叫“康·达藏”冠顶。相传西藏有三个“达藏”。其中两个达藏是堆·安日达藏、巴·魏宗达藏。一九九零年县人大批准尼果为自然保护区,此地山青水秀、云雾燎绕、环境优美、有茂密的森林生存着丰富的珍稀野生动物,有熊、獐、鹿、盘羊、贝母鸡等是西藏保护野生动物最完整的地方。  尼果自然保护区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环境优美,有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每当盛夏季节,野花开满山岗。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处处奇山异洞,奇石嶙峋,尤其是前山峭壁上自然形成8米高的红色莲花生大师像,后山3米高的莲花生大师化身像和数不清的印迹,自然形成的-,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奇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回归自然,陶醉于人间仙境的无穷乐趣。  

维色寺

维色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维色寺  维色寺位于芒康县城驻地嘎托镇城北200m,是藏区十八呼图克图之一,昌都地区三大呼图克图之一,-转世现已有十五世。维色寺是芒康县城附近百姓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寺每年都举行跳神、酥油灯会等宗教活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宗教文化价值,是全县黄教寺庙中较大的一座,是历史上的母寺,下辖二十座子寺,分别在我县境内和左贡县境内。  维色寺占地总面积为11817平方米,其中经营面积为1579.3平方米,僧宿和食堂面积为2825.8平方米,该寺现有僧众64人,占该村总人口的3.2%。民改前该寺僧众有195人,历史上记载-转世已有十五世。  地址: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

莽措湖自然风景区

  莽措湖自然风景区位于芒康中部莽岭乡境内,国道214线往北66公里处,距芒康县城90公里。湖面海拔4313米,水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堆确岛、堆房岛是莽措湖上两个有个性特色的岛屿。湖周绿草茵茵,远处雪峰重叠,宛如画境。  湖中的草鱼悠然自得,成群翔游。黑鹳、白鹳、水鸭、黄鸭等飞鸟翩翩起舞、翻飞嬉闹,与此同时,在高山草甸中,在花香鸟语中,汇合着牧民豪气爽朗的歌声,引人于人间仙境的乐章之中,使人心旷神怡。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莽岭乡  

红拉山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拉山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拉山自然保护区是西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距芒康县城60公里,海拔2300~4400米,栖息着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稀灵长类动物金丝猴200多只。生态景象壮观,有雪山、森林、峡谷、高山和深谷等自然风光。红拉山自然保护区现名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址:昌都地区芒康县  类型:自然保护区雪山冰川  游玩时间: 建议1小时  电话: 0891-6650870  门票信息:  门市价:60.0元

竹卡澜沧江

  这条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吉富山的大河,是世界第九长河,亚洲第四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它全长4909千米,流出国后称湄公河(Mekong River),为缅甸、老挝的界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在越南南部胡志明市南面入太平洋的南海,总流域面积81万平方千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被称为“东方多瑙河”。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如美镇  

拉乌山

  拉乌山是川藏公路318国道西藏芒康境内的一个平缓的山口,在这个山顶有一个比较壮观的经幡阵,这是目前看到以来最大的,整整占了一个山头。 拉乌山垭口海拔并不高,只有4338米,但站在垭口上如果有-的话就可俯看金沙江和澜沧江了。拉乌山地势平缓,进藏的游客很容易就一掠而过,实际上拉乌山的海拔比地势险峻的脚巴山还高。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  

吉斯寺

吉斯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吉斯寺位于芒康县宗西乡境内,是芒康县五十二座寺庙中最大的一座寺院,文物保护也最好。目前僧人有八十多名。  该寺有一座“释迦牟尼像”据说是唐朝时期的文物,是大昭寺“释迦牟尼像”的前身。有对“嘎东曲登”也是唐朝时文物。另外,唐、宁元、明、清的文物也较多。该寺属红教派,但“叔父僧人”较多。该寺邻近有不同教派的果南寺、色堆寺、帕然寺。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宗西乡  

达美拥雪山

  在芒康县境内,海拔6334米.山顶终年积雪,海拔5000米以上届寒带;海拔40005000米之间,阔叶树冠交错,遮天避日;海拔2000米以下分布着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  

宗巴拉山

  过了金沙江大桥后,是西藏的地盘,宗巴拉山是第一座进藏的山,从金沙江大桥之后一直缓上坡,到海通兵站后十几公里上山,巴拉山海拔4170米,位于川藏线G318国道上,风景很美。  景点位置  西藏芒康  

红拉山生态旅游区

  红拉山生态旅游区系西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海拔2300—4400米,栖息着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稀长类动物金丝猴200多只。立体生态景象壮观,有雪山、森林、峡谷、高山和深谷等自然风光。   

芒康县

  芒康是G214和G318国道上的交汇点,县城不大地理位置不言而喻非常重要!西藏和云南交界处立的石碑上写的“美丽西藏,善妙芒康”!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  

曲孜卡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曲孜卡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