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金光寺 | 金光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金光寺 金光寺是滇西有名古刹,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境内西南边陲的木莲花山中,距县城五十公里。金光寺掩映在一片绿树丛阴之中,寺周围遍布参天古树,苍松木莲染成葱翠的木海,奇花异草,芬芳四溢。金光寺不仅是滇西著名佛教圣地,旅游胜地,也是州、县自然保护区。 金光寺始建于明代,创寺长老法名"立禅"大师。金光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富丽,明清两代极盛时有大小庙宇五、六十间,完整的藏经一套共八千余部(册),僧众二百多人,朝山礼佛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寺内绝大多数塑像和佛具都是用纯铜铸造的。《永昌府志》载:"寺有明代铜佛二尊,殿宇皇壮,邑中名胜,推为首指"。明末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此寺,他在《滇游日记》中写道:"寺规模宏敞,正殿亦南向,八角层甍,高十余丈,地盘数亩"。金光寺以其幽雅的环境,雄伟的建筑,繁芜的佛典,完善的佛礼吸引了千千万万游客僧众。但由于年久失修,金光寺日渐衰落,七十年代前,仅存留大殿一间,偏殿一间两层,楼上藏经。另有厢房十三间,只有原建筑的五分之二。存经书四十二部,五百二十卷;而且寺内大佛像完全被损坏。直到八十年代后,才正式修复,现主要建筑均已修复,且新建一座雕梁画栋的门楼,-"滇西名胜"四个鎏金大字。现有担当和尚近代名人李根源等题书。大殿里供奉的佛像,造形精湛。殿外,人工栽培的木莲花、茶花、含笑、白木瓜等各种花卉竞放于高大的青松翠柏之间,把寺院装点得更加明丽清亮。 金光寺的兴盛,还取决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金光寺距离古西南丝绸之路一博南古道不远,便利的交通,不仅带来了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金光寺中更令人惊叹的是配以殿宇的木雕门。成套的立体浮雕通花门,刀法精细,构思精巧。门的空缕和殿和严实和谐成趣。现存比较完好的立体浮雕通花门,计七套十八扇,工艺精湛,是少有的雕刻艺术珍品。标志着民族手工业的发展。金光寺不愧是滇西的一幅天然画卷,在旅游、科研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 |
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 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宝台山位于永平县城西南部,地处昌宁、漾濞、巍山3县市的结合部,总面积9584公顷,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森林植被茂密,物种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以古老、神奇、壮观而闻名滇西。境内最高海拔2913米,最低海拔1150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加之起源古老,成分复杂,森林植被具有从滇南到滇西北过渡的显著特征,保存有一批珍稀物种,是省内难得的物种基因库。区内植被覆盖率达96.68%,共有各类植物1001种,其中:蕨类植物22科41属90种、种子植物134科443属911种,第四冰期遗留下来的兰科、樟科等古老植物以及滇藏木兰(木莲花)、大树杜鹃、云南山茶、绒叶含笑等奇花异卉随处可见,其中以花色绚丽多彩、幽香清雅、有活化石之誉的成片木莲花最为罕见。区内常有金钱豹、金丝猴、山驴、黑熊、绿孔雀、锦鸡、凤凰鸡等珍禽异兽在-0没,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范围的野生动物就达30多种。 区内的明代古建筑群“金光寺”始建于崇祯元年(1628年),建筑古朴雄壮,雕工精细,构思奇巧,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素有“滇西名胜”之称。寺内现存有不少宝贵的文献、经书和艺术珍品,对研究云南佛教史具有重要意义。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游历宝台山金光寺,对宝台风物、寺观亭阁进行了细致而精辟的记述,并作了“余至省,即闻此山之盛”的高度评说。1994年3月,省人民政府确定宝台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12月23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设立宝台山为“云南宝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宝台山的游客主要来自本县保山等周边县市的香客、机关团体、学校教师学生、农民。其黄金旅游期为每年冬春(即春节)至春夏之交。这期间,气候温和,山中的木莲花、山茶花、大树杜鹃等花卉竞相开放,笑脸迎客。 |
曲硐清真寺 | 曲硐清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曲硐清真寺 曲硐历来人户密集,地当孔道,曾经几度设过县署。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永平县城从老街移到曲硐,县府设在东门(现名衙门园)。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城又由曲硐迁移老街。民国元年(1912年)县城又由老街迁移曲硐,县府设在北门(现在曲硐完小),民国25年(1936年)因滇缅公路绕道云龙,又移老街至今。曲硐清真寺在新河未改道以前,河水从西门街心直下,把整个村子分为两半,当时人户虽多,中隔小河,因为往来不便,故有大礼拜寺,小礼拜寺之分,同时也有大坟院、小坟院之别。当时大礼拜寺位于南门大坟院之西,小礼拜寺则在西门小狮山脚。至清末新河改道后,曲硐人口增多,住房面积扩大,村子连成一片。延至民国二年(1913年),合并为一,新建成现有的礼拜寺。 整个清真寺范围分内外两院,内部有礼拜大殿一幢,南北厢房各一幢,三层叫礼楼一幢;外院有北边房一幢,路西楼房(包括大门在内)一幢。大殿建筑秀丽,古雅端庄,其宽敞别致之处,为全县清真寺之冠。位于狮山东麓,是全村穆斯林每日礼拜及节日活动的中心。1988年,曲硐清真寺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经群众集资、省州县三级补助,共筹资20余万元,新建四层叫拜楼一幢,大门楼一幢,曲硐清真寺更加辉煌壮丽、庄严肃穆。县伊斯兰教协会设置于寺内。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 |
曲硐温泉 | 曲硐温泉 曲硐温泉位于曲硐,距县城约5公里,地热资源丰富,水质碱性,水温52℃,有“柳林”温泉的称誉此处地热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秀美,民国时期一位知名的文化人就曾对曲硐温泉发出过这样的赞叹:曲硐氤氲化,涓涓涌洁泉。方塘常有热,勺水胜人煎。 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其《游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温泉当平畴之中,前门后阁,西厢为官房、东厢则浴池在焉。……余先酌而入浴,其汤不热而温,不停而流,不深而浅,可卧浴也。" |
-坡摩崖石刻 | 老江坡摩崖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坡摩崖石刻 横跨杉阳镇岩硐村与保山市平坡之间的澜沧江上,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索桥之一,原为铁索吊桥,两端有一亭和两座关楼,今仅有桥墩和数根铁链残存,1983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霁虹桥西石壁上,有“西南第一桥”、“金齿咽喉”、“人力所通”等古人题词30余幅,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 |
永国寺 | 永国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永国寺 永国寺始建于明初,原称"宁西禅寺"。这座古寺在明清两代曾香火鼎盛一时,明代著名的大学者杨升庵在遭贬流放,戍边永昌卫时,经常往来于博南古道并有大量的时间寓居寺内,吟诗读书。因此,后人为纪念这位落魄边疆的四川新都状元,又在博南山上建盖了一座杨升庵祠。赵藩还专为其撰写了一副楹联:自号博南山人,唱酬遥寄张公子;地近宁西禅寺,英魂常依李晋王。 赵藩的楹联中提到的李晋王即明末著名的抗清名将李定国,明末永历皇帝与晋王李定国兵败吴三桂而出逃缅甸时,曾在永国寺内隐居过很长一段时间。据现存寺内的修复碑记载: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定国,跟随着永历帝向滇西逃跑时,曾在此山作战。又公元一九一二年,剑川赵藩记,政阳榘书的碑文内记载:"永历君臣票主晋王所题宁西禅寺木牓四字,犹悬殿楣,帷石牓毗卢宝座四字,则仅中二字存焉。"腾冲李根源补书了"毗座"二字,并在大字侧加注小字以记此事。随后取君臣各一字改名为"永国寺"。现今宁西禅寺木牓已经毁坏,补书后的"毗卢宝座" 四字至今仍然保存在寺院之中。 据传,永国寺当年香火十分鼎盛,主要是以寺内的大铜佛而驰名。据《云南概况》李孝友先生的"永平永国寺篇"中记载:"永国寺在博南山腰,前后五进,栋宇崇隆,檐牙高竣,殿墀宽大,廊槛回环,寺庙不仅以宽阔雄伟著名,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寺内一尊大铜佛像。永国寺的正殿,有屋三楹,既高且宏,可与昆明的园通寺相媲美,殿上塑接引佛一尊,全系铜铸,高度超过二丈,与丈八金刚相较,实过之而无不及,佛身站于莲台上,单脚就有三尺多长,莲台宽六、七尺,高四尺多,都用铜铸,莲台涂以彩色,佛像全身贴金,相传曾熔化生铜二万余斤,由此可见当时云南的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永国寺虽地处偏僻边远的西南边疆,但远道慕名而来的朝山礼佛者不乏其人。湖南籍的高僧,后为鸡足山主持的虚云和尚,就曾游历到永国寺讲经说法。他曾在游记中这样称道永国寺的盛况:"此佛像为国中第一,以任何名山古刹,无一处得有此佛大庄严之金身。"虚云和尚一生朝遍天下名山,礼尽禅院千佛,对永国寺铜佛能够作出这样的评论,自然有他的根据和道理。 可惜,随着岁月的流转,朝代的更替,驰名中外的永国寺铜佛早已被毁,整座寺院也只剩下一片断断墙残壁,唯大门尚存,依旧在承受着风雨的剥蚀,岁月的沧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木莲奇观 | 木莲奇观 生长在滇西宝台山中的木莲花,是我国境内目前所发现的最为珍奇的冰期花卉之一。 宝台山的主峰名为“大顶”,植被厚密,山色凝重,苍翠欲滴。远远望去,只见几十座大大小小的山峰蜿蜒衔抱,紧紧簇拥着高峻清秀的主峰,形如一朵精巧别致的莲花。那美丽圣洁的木莲花,亦多生长于此峰。每到木莲花开放的季节,只见涨潮般起伏浩荡的绿海中,间或有一团团殷红或素白,分外明媚惹眼。在漫无边际的浓绿中,突然爆出这么几点绚烂的花色,总令人感到赏心悦目。 宝台山的木莲花,分为杜氏木莲和阚氏木莲两大种类,属木兰科落叶乔木。它的花色也各不相同,有粉红,也有朱红。明代曾有过黄、蓝、褐色的,现已绝迹。木莲花是第四季冰期幸存下来的古老植物,被植物学家誉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木莲花树大多高达30多米,枝干挺拔粗壮,形如木棉。其花序为宝塔形圆柱花序,花瓣花色,均与莲花极其相似,幽香淡雅,给人一种清秀端庄、高贵圣洁的感觉,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大约也就是人们给它取名“木莲花”的缘故。 世人也赋予了木莲花美丽的传说:木莲和水莲是一对胞姐妹花仙子,木莲是姐,水莲是妹。木莲姐含蓄内向,水莲妹活泼开朗。天下佛众受天帝旨意,要在姐妹中选定一位为佛家圣花。在众人面前,木莲总是怕羞,迟迟疑疑不愿脱去裹住芳容仙姿的绒毛大衣。水莲则不同,在鸟语蛙歌声中翩翩起舞,引来蜻蜓亲睐,蝴蝶添彩,在热情中褪去了碧脆裙裳,祥和中露出了五彩天姿。落落大方的水莲得到了一片赞美,一举成了佛家圣花。当迟迟疑疑、躲躲闪闪的木莲慢慢脱去身上厚厚的裙衣时,质本高洁的天姿更让世人惊叹。但圣花早已属于仙妹水莲。成为圣花的水莲住进了瑶池仙境,遍开于平原海滨,享受佛家的赐爱。木莲则躲进了原始深山中,接受着天地日月的孕育和厚爱。木莲虽然隐居,但不孤单,身边有万木花草相伴,百花相映,至今仍保持着那份雅致高贵的情愫,以及不愿随波逐流的禀性。 木莲虽然没有成为圣花,却深深眷恋着大山,在人间成为了神秘之花。每年花开时,许多远方客人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就为了一睹她的芳容。 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崇祯十二年二月考察宝台山时,恰逢木莲花盛开,他在《滇游日记》中详细记载下了他的所见所闻:“南山如屏,高穹如面墙。其上多木莲,树极高大,花开如莲。有黄白蓝紫诸色,瓣凡二十片,每二月则未叶先花,三月则花落而叶生矣。” 每年农历的二月中旬到三月底,是木莲花竞相开放的时期,也是远来游客进山观赏木莲奇观,从事生态旅游的最佳季节。一进山中,便会有一股馨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那清纯的香气,便是从木莲花的花蕊里散发出来的。这种独特的香气,清纯圣洁,淡雅朴素,难怪小乘佛教《贝叶经》把木莲花誉为“佛种灵苗”,其喻意昭然若见。又因其在阳春三月前后,漫山遍野集中盛开,似乎专为女士绽放,为广大女性青睐,故为女人之花,也因她独具的高贵优雅气质,亦成为了女人一生不能不赏的花。 4月上旬木莲花花瓣凋落,开始抽叶。其果实聚合蓇葖,呈球果状,卵圆形,紫红色。每果约有种籽10余粒,中秋节前后成熟,但采收极为困难,多被松鼠吃掉,繁殖也极不容易。木莲花不但对研究植物进化和地质科学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而且是美化庭院公园的理想花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银江晓雾 | 银江晓雾 所有到过永平的人,无不为银江河上那变幻无穷,别具神韵的雾景所倾倒。 每当秋冬时节,白气横江,银江河上晓雾迷朦,恍若银龙。起伏的山峦,金黄的田野,星散的农舍,繁华的街市,全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海之中。旭日初升,白气蒸腾,化作晴岚,弥漫整个坝子。此时,置身其中,百米之外不辨什物。登高而望,高楼巨树如在云表。其中有一股洁白的雾团,沿着银江河逆流而上,飘飘渺渺,像一个秀美俊俏,悲悲切切的少女,在挥舞着长长的水袖,这就是永平著名的"八景"中的"马氏晴岚"。 民间相传,很久以前,永平坝子南端有一位姓马的员外,马员外家有一位年方二八,花容月貌,聪明贤淑的少女,少女爱上了坝子北部的一位以打猎为生的穷苦小伙,嫌贫爱富的马员外为了斩断女儿与穷苦猎人的情缘,迫使女儿嫁给有钱有势的哀牢国王,便在一个风雨之夜,派人凶残地把猎人杀死,投进了大河的深潭之中。少女得到这一噩耗之后,肝胆俱碎,便从三层楼上跳下,以身殉情。她的怨气,则化作了一股洁白的雾岚,沿着银江河北上,去寻找她的情人。因为少女姓马,而且这雾团一出现,便预示着有一个好晴天,所以人们便把它称为"马氏晴岚"。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大碱塘及玉皇阁 | 大碱塘及玉皇阁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碱塘及玉皇阁 有“山坳明珠”之称的大碱塘水库位于县城东北2公里处,是老街镇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这里路绕山环,势若天成。水库周围广植树木,渐已成林;大坝南端,亭台峭立。冬春之时,蓄水满塘,波光粼粼,山色明媚,景色秀丽、环境优美,山水相互结合形成优美的山水景色。大缄塘水库是永平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玉皇阁坐落于龙们乡石家村的灵化山颠,距县城约5公里。据考证,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永昌府志》载:“明云龙州人董某,舁天尊金像至此,像重弗举,因卜地建阁于上。”民国《永平县志稿》记载:玉皇阁后被“兵燹拆毁。清光绪九年,贡生李开阳等重修。殿宇宏敞,凡有三进。” 1958年,玉皇阁在破“四旧”中被拆毁,渐渐荒废。1983年以后,龙门、老街等地的群众自发组织,筹集资金对玉皇阁进行了重建。到1990年,先后建成了观音殿、财神殿、大殿等大小庙宇十余间,颇为壮观。 1988年,玉皇阁被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永平新光遗址 | 永平新光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永平新光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永平县城东部的新光街两侧,新建的东西大街(博南路)横穿遗址之上。总面积40000平方米。 该遗址发现于1993年5月,客运站、交警大队建房挖基槽时,掘出大量陶片、石器等,后经州文物管理所调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查,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2月4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等机构领导及专家共同现场考察了遗址,为此,省州文物部门及县人民政府决定按照《文物保0》的规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原则,配合基本建设进行发掘。并依法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该遗址的抢救发掘。先后发掘五次,长达三年之久,共发掘2700平方米。 考古队由省州县三级联合组成。 第一期:发掘工作于1993年12月16日开始,进行东大街南侧10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 第二期:1994年3月进行东西大街北侧300平方米的发掘。5月,为了确保地下文物安全,避免遗址遭到破坏,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即东西大街以南,集中分布有两片。一是老街派出所院后,公路路坎上面台地,面积350平方米;二是县交警大队办公室住宿楼以东,客运站大楼以南的院心部位,面积700平方米。 第三期:1994年10月发掘新华书店建房地址400平方米的面积。 第四期:1995年11月,为配合公路稽查站建房发掘300平方米的面积。 第五期:1996年1月,为配合东大街畅通又发掘700平方米的面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