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西安市 >> 莲湖区 >> 枣园街道

枣园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西安鼓楼

西安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比钟楼大四岁,迄今已有625年历史。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耸立。  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  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时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故称鼓楼陕西省西安市鼓楼地点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主持修建鼓楼的有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重修后的鼓楼,面貌崇隆敞丽,灿然一新。登楼远望,闹市风光、秦川景色历历在目。  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为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悦耳之声了。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现在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  从50年代开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缮鼓楼,90年代又贴金描彩,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恢复“晨钟暮鼓”,1996年西安市决定重制鼓楼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径3.43米,重1.5吨。上有泡钉1996个,寓意1996年制,加上4个铜环共2000年,象征公元2000年,催人奋进,跨入21世纪。该鼓声音洪亮、浑厚,重槌之下,十里可闻,是中国最大的鼓。在钟楼和鼓楼之间,开辟为钟鼓楼广场,绿草红花点缀其间,造型独特的声光喷泉不时变换,是古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鼓楼基座四周边(包括台阶);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34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北大街,南至西大街,北至市政府门前,西侧自一般保护区外延70米。  建筑形式  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基座宽38米,长52.6米,高7.7米,通体用青砖砌成。南北正中辟有券洞,供人车出入,高、宽均为6米。鼓楼主体建筑位于基座中心,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式。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上覆盖绿琉璃瓦,属于重檐、歇山项式。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外檐和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层次更为分明。以前在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乃是在重修鼓楼竣工后巡抚(陕西)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80年)所题,北面为“声闻于天”,字大盈间,苍劲挺拔,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29-87288397;029-87274580  官方网站:http://www.xazgl.com  开放时间:  4月1日-10月25日:8:30-22:00,10月26日-次年3月31日:8:30-18:00。  门票信息:  35元/人/楼(钟楼/鼓楼);  钟楼、鼓楼联票50元/人;  旺季钟楼敲钟10元3次,敲鼓另收5元钟楼、鼓楼

西安广仁寺

西安广仁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仁寺位于古都西安明代城墙内西北角,又名喇嘛寺,是陕西省唯一藏传佛教格鲁派(又称黄教)寺院,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康熙1703年巡视西陲,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多民族国家政权统一,御批在西北重镇西安创建了广仁寺。  广仁寺占地20多亩,整体建筑布局较为独特,形似一条卧龙,在寺院建筑中极为少见。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影壁、御碑亭、天王殿、东西配殿、主殿、千佛殿、藏经阁、斋堂、寮房,共计300余间。广仁寺见证了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对于当时社会的民风民俗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仁寺于1983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仁寺是陕西现存惟一的藏密黄教寺院,在此寺可欣赏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布局特点和雕塑艺术,并可领略到藏密黄教寺院独特的气氛。必看景点:康熙御碑、大殿、“乾隆兰花缸”、藏经殿。广仁寺坐落在西安城内西北角,是西北和康藏一带大-进京路过陕西时的行宫,因此又称“-寺”。寺院系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来陕西巡视时敕建的。历史上多世0-和多世班禅都在此住过,并设有坐床。该寺现为陕西惟一的藏密黄教寺院,也是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占地16亩,寺前竖有高大的六角攒顶式康熙御碑亭。寺内共有建筑100多间,颇具规模。院中有一尊铁铸的八卦灯楼。灯内一次可添油108斤,昼夜不熄,称为“万年灯”。由40个转经筒环绕的大殿凸现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风格,殿内供奉着2米高的绿度母观音坐像,是国内惟一绿度母观音道场,远在青藏和内蒙古的信徒皆知西安有绿度母佛像。两侧分别是高1.5米的文殊、普贤菩萨坐像,均为唐代鎏金佛像,相传是由唐开元寺移来的。藏经殿在大殿后,殿内供奉着西藏-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彩色塑像,并藏有康熙三十九年刻本藏文《甘珠尔大藏经》108卷和康熙四十五年重修明版汉文《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770卷,极为珍贵。殿前有一口大理石兰花纹水缸,高1米,直径1米,缸口携刻隶书铭文,系清朝乾隆年间雕刻,俗称“乾隆兰花缸”。  更多介绍——绿度母的传说: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松赞干布时,将绿度母旁的释迦牟尼佛像请到了吐蕃。唐太宗沉吟:“这里补放什么佛像呢?”这时绿度母说话了:“就让我代释迦牟尼教化普度长安的众生吧!”从此绿度母的声名传遍了神州。  广仁寺六宝:广仁寺保存着一批有价值的珍贵文物,俗称“广仁寺六宝”。  第一宝:《御制广仁寺碑》。碑文由康熙亲书,记载了建寺经过及其有价值的细节。  第二宝:康熙《御制广仁寺碑》的碑文真迹原件,已保存三百余年。宣纸年代久远已经发黄,但字迹清楚、端庄,挺拔刚劲中透出秀丽,是书法中的佳作。  第三宝: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修订的明版《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共6770卷,是中国佛教文化稀有之古籍。  第四宝:汉白玉莲花缸,置于寺中二殿前,原做佛灯用,为一块汉白玉石雕成,缸外雕有花锦,缸内有乾隆年间刻的隶书铭文。缸高1米直径1.4米,系辛亥革命时从崇圣寺移来。  第五宝:经堂前的汉白玉石雕莲花宝座。文成公主进藏带走释迦牟尼佛像,而承坐佛祖像的底座至今仍保留在广仁寺经堂前。  第六宝:慈禧太后西行时赏给广仁寺的楠木龙灯一对。(慈禧赏的楠木龙头曾在“文革”中散失,现存于西安钟楼)。  此外寺里大殿还悬挂着康熙御题的“慈云西荫”匾额、慈禧御题的“法相庄严”匾额、康有为题的“庄严佛土”匾额。藏经殿前高耸的钉眼古柏树干上的排排钉眼传说系慈禧插钗后所留存。  交通  公交107、507、509、712路在“广仁寺”或“习武园”站下车即到。从火车站可乘712路。门票/开放时间10元。持2008年陕西旅游年票不限次数免费参观(2008年内有效)。2008年全年向公众免费开放。电话:029-87341676   用时参考  2小时  门票  20.00元  开放时间  08:00~18:00  景点位置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北一路152号  

白鹿原

  白鹿原,位于古都西安东部灞河、浐河之间,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为中更新世时期,风和雨水等自然力,经过数百万年长期作用形成的被黄土覆盖的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它具有明显的台坎和平缓的台面。  白鹿原上古文化遗存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表明,这是一处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长的重要场所。白鹿原下的蓝田县九间房乡公王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75万—115万年的蓝田猿人遗址;白鹿原西侧下的半坡遗址是距今5600年—6700年之间一处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聚落遗址,也是国务院1963年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白鹿原西北原塄高处(今灞桥区灞陵乡刘家村),西北两面临高崖,南靠深沟,只有东面可以通原内。汉高祖刘邦入关咸阳灭秦复还军灞上,在此扎营,称刘邦营,后世传为刘家营。位于白鹿原北麓灞桥区灞陵乡毛西村的灞陵依崖起陵,襟山带水,山势如凤凰展翅,故俗称“凤凰嘴”。灞陵为汉文帝刘恒及其皇后、汉景帝生母窦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墓,重点保护区39100平方米,属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狄寨镇鲍旗寨村薄太后陵亦属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俗称“薄姬冢”,占地110亩。薄姬为刘邦妃、汉文帝刘恒生母。考古调查发现阙门、墙基和卵石路面遗迹。1975年在陵西北200米处发掘从葬坑20座,在国内首次发现以犀牛、大熊猫从葬;巩村乡前卫村1989—1990年发掘隋墓3座、唐墓28座,出土金、银、铜、陶器共1000多件;1980年12月,在汤峪镇杨家沟村一处距地表2.5米处出土金银器窖藏89件,成为晚唐金银器标准器;白鹿原上的名镇———狄寨镇,史载北宋天圣年间名将狄青征西时曾在此安营扎寨,故称狄寨。狄寨镇周围各村多以当年狄青部将姓氏为名,沿用至今。  白鹿原上和白鹿原下沿浐、灞两岸还有多处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文化遗址。如米家崖遗址、长乐坡遗址、老牛坡遗址、孝义沟遗址、新寺遗址、东李遗址等。郭家滩墓群更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文物工作者屡获考古成果的重要地区。从1953年至1956年、1980年至1989年,这里陆续发掘各类墓葬2000余座,其中汉墓数百座,北周墓数座,隋唐墓1000多座,出土各类文物数十万件。丰富的文化遗存证明了我们祖先一直在白鹿原上辛勤耕耘。  白鹿原上,蓝田县境内,曾诞生过以画马著称的唐代大画家韩干,北宋著名政治家和学者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四兄弟。吕大临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的《考古图》和《考古图释文》两部著作至今仍是当-古学家不可不读的典籍。唐代大诗人王维,虽祖籍祁(今山西祁县),但一直在长安做官,晚年隐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拜佛参禅,弹琴赋诗,为后世所乐道。值得一提的是,蓝田县还诞生过近代著名教育家牛兆濂。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蓝田县华胥乡新街镇人。22岁中举,工于诗文,时有“牛才子”之称。尊奉程朱理学,主持芸阁学舍,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省,还有朝鲜留学生。他一生反TG、反军阀,忧愤国事。1926年,直系军阀刘镇华攻西安城久攻不下,专程登白鹿原求教先生。先生高坐屋顶,以恶犬阻刘镇华入内室,成为一时佳话。1933年,牛兆濂与陕西名流张果斋等人通电全国出师抗日,号召国人共御外侮,并决心殉国,被门生劝阻未果。殁后,陕西国民0主席孙蔚如亲致奠仪500元,并由省库筹赠治丧费2000元。在现代革命史上,1935年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曾在这一带进行革命活动,0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也在这里召开过,中国0人曾在白鹿原上播撒过革命的火种。  啊!白鹿原,黄河的子孙们在这里创造着不朽的文明,数百米的黄土层彰显着我们祖先古朴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起。  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的半坡遗址,有国内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存,跨今6000年左右。  半坡遗址出土了多种鱼纹彩陶,有的把人和鱼交织地画在一起,考古学家称之为人面鱼纹,是彩陶艺术的精华。人面和鱼面交织在一起,说明人鱼之间关系密切。鱼是半坡先民重要生活来源。据推测,半坡民族可能以鱼为图腾崇拜物。  

北院门(回民街)

  介 绍 北院门位于鼓楼北侧,唐代属皇城范围,尚书省即位于此地。宋元明清时的京兆府、奉元路总管府、西安府等均设在此街及其周边。清代因街北巡抚部院署与今西大街以南总督部院署分称“北院”、“南院”,遂名此街北院门。1900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至西安,曾居北院,称“行宫”,当时各省所贡银两物品均在此聚集,银号店铺应运而生,盛极一时。西侧的大学习巷内最早是唐长安城的一个小坊,当时西域的回纥族帮助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从甘肃回长安时,带回了200多个回纥将领和随从,他们住在这个小坊附近学习唐朝的法令和汉人的文化,所以这个地方取名为“大学习巷”,并逐渐扩展成为西安的回坊。 如今的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为北院门、西羊市、化觉巷形成的环形旅游散步道,全长1100米,即为俗称的“回民街”。街区内为仿古明清建筑风格,南有鼓楼,北有牌坊,清真大寺、古宅大院镶嵌于鳞次栉比的店铺食肆之间。步入其中,地镶青石、铺悬金匾、老街繁锦、美味飘香,是西安独具古城风貌与现代文明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   回民街作为饮食集中的街区而出名,这里现在虽然被当作了针对外地游客的旅游点,但其实当地居民一直把这里当做吃小吃、逛街休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夏天的夜市上在此吃饭纳凉消磨时间的市民的更多。其实整个“回坊”地区都是饭馆林立,各种各样的清真食肆与摊点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其中不乏当地人最认可的老字号小店。“回坊”地区除了北院门、大学习巷、西羊市外,还包括大皮院、东羊市、北广济街、桥梓口等一大片区域,老西安把这一带叫做“坊上”,在坊上可以探寻最平民最真实的西安生活。不过后几个地方要从回民街向深处走得远些,不容易找到,外地游客相对很少。   晚上的回民街有着与白天不同的精彩,整条街被浓厚的市井气息笼罩,道路两旁遍布挂着电灯、汽灯的各种摊铺,主要贩卖糕饼、干果、蜜饯、小吃。这些小摊后面则是许多经营当地风味小吃的饭馆,人多时不光店里人满为患,连店门口也会摆满桌椅。烤肉串、涮牛肚的烟火在不甚明亮的灯光下弥漫整条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边逛、边吃,看到小摊上中意的东西就和摊主还还价。还可以到鼓楼广场的座椅上歇歇脚,看卖风筝的小贩把数十米长的风筝一直放到马路对面的高楼顶上。一切都充满真实热闹的生活热情。  餐 饮/住 宿/购 物 个别小吃的推荐参考店铺—— 牛羊肉灌汤包子:“贾三灌汤包子”。 炒米:“红红酸菜炒米”。 八宝稀饭、酸梅汤:各家皆有,味道都不错。最为推荐位于大皮院的“小贾八宝粥”,这家店专做这几样食品,店里的八宝醪糟和锅贴也相当不错。 烤肉:各家皆有,都不错。较为推荐“坊上人家烤肉”和贾三对面的“海家烤肉”,“平娃烤肉”也可。 小炒泡馍:大皮院的“老乌家小炒泡馍”,就在“小贾八宝粥”隔壁;西羊市的“陕西第一碗”。 糊辣汤:大皮院的“刘家糊辣汤”,要赶早去,最好是大清早,一般快到后上午就全部卖完关门了。 清真砂锅:“金家砂锅”,大皮院的“穆萨砂锅”。 牛羊肉饺子:大皮院东口的“王家饺子馆(饺子王)”。 牛肉面:“一分利面馆”,与不远处的“一分利小吃城”是同一家店,是分出来专门卖面的,这两家的饭菜可互点。 交 通 乘坐4、7、15、32、43、45、201、205、206、215、218、221、222、251、300、604、611、612、612区间、K630、游8(610)路公交在“鼓楼”站下车即到。    陕西西安

化觉巷清真大寺

化觉巷清真大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清真大寺位于西安鼓楼西北的化觉巷内,又称化觉巷清真大寺,它与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学习巷寺以东,故又叫东大寺。  清真大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宫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该寺院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保护,成为目前的格局。该寺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晋升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评为西安市旅游十大景观之一。  全寺总面积1.3万平方米,寺院内有建于17世纪初高达9米的木结构大牌坊,牌坊琉璃瓦顶,异角飞檐,精缕细雕;东西走向成正方形,共分为四进院。殿内有石碑七通,碑文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汉文。第二进院内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和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真迹。第四进院内有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殿堂,可容纳千余人做礼拜,殿内有壁画400余幅,书以阿拉伯文图案,构图各具千秋。  清真大寺的建筑形式、基调一派中国民族风格,然而,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殿内的雕刻藻饰、蔓草花纹装饰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组成,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如此和谐地结合,令人赞叹,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伊斯兰文物之一。  大清真寺的建筑形式为中国风格,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殿内的雕刻藻饰、蔓草花纹装饰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组成,是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独特结合。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化觉巷清真大寺建于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建筑群。全寺沿东西轴线分为五个进院,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前院紧邻照壁的木牌楼,建于17世纪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与高大的照壁相映衬,极为壮观。南北两边的展室,亦为仿古建筑,剔透玲珑,古香古色。南展室陈列有一些明清红木家具等,尤其是紧靠展室背墙陈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宫使用的红木雕刻五爪龙床,极其珍贵。在左厢房紧靠背墙摆放有一对西洋沙发,该对沙发是外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书法家的拓片等。  进入悬挂有“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来到第一进院。在五间楼迎面一字排开摆放有4件圆形的器物,这4件圆形的器物是灯架,在灯架上沿顺时针方向插有两圈30余个灯座。这些灯架在化觉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当长的历史,它主要用来庆祝“盖得尔夜”。  盖得尔夜是伊斯兰教对《古兰经》“始将之夜”的敬称。“盖得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亦译“大赦之夜”,又称“平安之意”,意为“前定”、“高贵”。“盖得尔夜”是指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二十七(一说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传这夜,真主安拉将世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事物都大体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前定之夜”。这一夜,安拉通过枷百利天使开始向穆罕默德圣人颁降《古兰经》,众天使和精灵都奉命降临人间。在这个夜里,做一件善功可获取千月善功的报偿,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高贵之夜”。《古兰经》第九十七章即以“盖得尔”命名,认为是高贵的夜间,胜过平时一千个月。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贵之夜,都要依各个民族的方式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还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化觉巷30号  类型:清真寺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29-87272541  开放时间:  8:00-21:00  门票  旺季25元,淡季15元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位于古城西安市中心的小皮院巷内,东邻市政府大院(亦是明清陕西巡抚衙门所在地)。它以悠久的历史和为穆斯林培养出大批有成就的宗教学者而著称于世,并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至今,每逢礼拜时,八方信众来此礼拜祈祷,朗朗诵经声不绝于耳,宗教生活景象犹如当年。  据寺内原碑(已毁)和现存碑文记载,小皮院清真寺原名“真教寺”、“万寿寺”,又因其在化觉巷清真大寺(也叫东大寺)以北,且规模较大,亦称“北大寺"。据传,该寺兴建于唐末,宋徽宗(大观)丁亥年(1107年),真教寺为长安京兆四坊旧有“清真寺”,是西安伊斯兰教最早建筑之一。  该寺敕建于元仁宗皇庆元年即公元1312年。据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岁次正月敕匾该寺(百字赞)和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1611—1614年)间重修寺碑记曰:“‘天方之一脉,肇于唐初,盛于大元,皇庆(仁宗)年间,以迄于今,历千余载。’为进士马士骐撰,其新野回回人也”(见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100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该寺曾遭侵华日寇飞机的轰炸,所幸炸弹为哑弹,大殿才免遭厄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中,寺毁殆尽,寺内历代牌匾30多面被毁,仅剩礼拜殿孑然危立。小皮院清真寺的牌匾在大殿立柱下有明太祖御制至圣“百字赞”的木质牌匾一幅,山门正中门楣和一进院二门内后檐上分别悬挂明礼部侍郎董其昌题写的“开天古教”匾和“敕赐礼拜寺”匾,北厅房檐下悬挂清嘉庆年云贵总督僧学谦题写的“六来堂”匾,大殿门内上方悬挂“钦若吴天”牌匾,大殿门内北侧上方悬挂“临下有慑”匾,大殿檐下悬挂“道贯古今”、“三畏四毋”匾,均由秦陇复汉军兵马总都督张云山题写。清光绪26年,庚子之役,慈禧与光绪从北京逃至西安,次年返京前为西安小皮院清真寺等挥笔题匾,慈禧手书“派衍天方”,光绪皇帝手书“教崇西域”,大殿中阁门上悬挂慈禧手书龙头“福”字匾。大殿左檐下悬挂民国2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白崇禧题写的“兴教建国”匾。  1980年以后,随着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寺院回到坊民手中,1990年,大殿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原则。为了使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一珍贵遗产不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毁掉,经寺管会研究决定,根据现残存建筑,全面恢复原有面貌。在政府有关部门大力协助下,广大坊民慷慨解囊筹措资金,为修复寺院做出了不懈努力。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历时近二十年,终于使古老的清真寺焕然一新,重放光彩。  总之,小皮院清真寺建筑古香古色,其风貌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阿拉伯民族在西安伊斯兰建筑上的艺术成就,与著名的北京牛街礼拜寺、广州光塔寺、泉州麒麟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等齐名中华。在平面布局以及建筑风格的处理上,除按宗教上规定的要求外,总体呈现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并吸收外来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是祖先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国伊斯兰寺院的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建筑的全面恢复,是党和政府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的充分体现。目前,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著名清真寺,正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在寺管会一班人的领导下,将在宗教活动和民主管理方面迈开新的步伐。

西安高家大院

  高家大院即西安北院门144号民居,位于西安市繁华的商业街——北院门清真小吃街上,是高岳崧故居,占地4.2亩,总居住面积2517平方米,房屋86间,其中现对外开放56间。此院属三院四进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其主体是明崇祯年间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院内现有西安中国画院等4家单位办公。  高家大院有南北三个跨院,目前整修完毕的仅是北跨院和南跨院的一部分。即将开发的南跨院主体内有一个古戏台,这个戏台触发了开发者们关于“大家族堂会”的构思。他们设想以具有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特色的秦腔、皮影戏、木偶剧、古代乐舞等多种形式的演出,在中国第一个“还原”古代名门望族堂会的景象。  高岳崧祖籍江苏镇江,明崇祯年间曾中榜眼,后官至太司,从崇祯皇帝手中受赐此宅。清同治十年,子嗣参加科举考试,被皇帝钦点榜眼,得御赐“榜眼及地”牌匾。从明崇祯十四年至清同治十年,高家本族七代为官。  1966年,高家大院被收归国有。  1990年以前,在西安古城墙内,两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宅院占宅院数的一半以上。但随着城市开发和低洼棚户区改造,老宅院逐渐消失,目前存留的老宅院尚不足1/200。  1999年,高家大院(北院门144号)与化觉巷125号、西羊市77号一起被列为“中挪两国重点历史街区保护项目”,并由挪威投资,对几处故居进行了整修,按照当时中挪两国达成的协议,西安市将以这几个院落为起点,带动西安市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从而在钟楼、鼓楼附近发展与古都风貌相匹配的民居旅游。“中挪两国重点历史街区保护项目”挪威方面共投资550万元,其中用于高家大院整修的资金约86万元。但86万元的投入并不能将整修工作完成,高家大院随即因资金不足而面临窘境。此时,依靠政府拨款不现实,靠原院内的4家单位出资也很难实现长期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西安市房屋管理部门在与4家单位协商后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西安中国画院是文化单位,高家大院是文化遗产,两者相融合,可以保留在院内,其余3家单位搬出大院。高家大院由西安中国画院艺术部主任杨霜林以个人名义出资开发。  2001年,这座民居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8月,投资470万元的二期整修工程开工,重点在“家”文化上做文章。同年,获得“公元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太平洋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2003年由西安中国画院艺术部负责对故居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完善的保扩性修葺。作为西安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被列为挪威特隆姆大学建筑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教学基地、长安大学历史文化名域研究所研究基地。  旅游小贴士:在西安高家大院里,可以观赏到正宗的陕西皮影戏和合阳提线木偶戏,只不过收取一定费用。还可以向这些艺人们了解更多皮影和木偶的历史故事。走出高家大院后,就是西安回民街,旅游纪念品和西安坊上传统美食随您挑。  特色美食:高家大院就在北院门小吃街上,简直是被美味团团包围,随便挑一家都能满足你的要求。  特别提示:高家大院里的木偶和皮影表演不论人数和时间,只要有要求,都可以开场表演。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东二街53号  类型:名人故居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29-85921801  开放时间:  8:30-22:30  交通  7、15、32、43、45、201路等公交车至鼓楼站下车  门票  门票15元;  套票135元(门票+剪纸+绘画);  90元(门票+皮影+剪纸/绘画);  75元(门票+剪纸/绘画);  30元(门票+皮影);  100元(门票+品茶+古乐);  110元(门票+皮影+古乐)  

西安洒金桥清真古寺

西安洒金桥清真古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西安洒金桥清真古寺,亦称清真北寺,其建筑年代久远,历史悠长,相传元明时期已存,距今已六、七百年之久。世代以来,聚居于洒金桥、大麦市街、新寺巷、香米园、东举院、庙后街等街坊的回族穆斯林群众依寺而居、依坊而商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  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中国大地的时候,古寺这一圣洁之地也未能幸免,竟然惨遭日寇飞机野蛮轰炸。1940年4月30日,两枚炸弹分别落到大门内天井(古槐之西约两米处)和大殿上殿南墙处,所幸两弹均是“臭弹”,没有0,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由于猛烈的冲击力和巨大的震动,致上殿半毁,后殿移位。日本投降后,经坊民出资出力,并多方募捐,大殿才得以恢复。穆斯林群众对日寇的这一暴行痛恨至极,世代难忘。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古寺照常开放,穆斯林群众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然而,1958年以后,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古寺一度关闭。之后又被几家工厂分割占用。特别是经历“极左”,尤其是“文革”,清真寺这一古建筑群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除寺门楼基本保留完好,古槐树未动外,精美的砖雕二门楼、两座角门、照壁走廊、月台、假山、阿訇满拉宿舍、沐浴处等全部被拆除。大殿墙体虽然未动,但重檐沿卷棚和古式木雕格子门被拆去,屋面上的琉璃瓦改换成红色机瓦,屋脊上的琉璃鸱吻花卉等饰物被毁殆尽,凸显文化遗存的所有牌匾及其他砖石木雕刻物更是荡然无存;植于正院和大殿周围的五棵巨柏、两棵梧桐树全部被砍伐了,这些都成为永远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1985年4月25日,古寺重新开放了,这令穆斯林群众无比欢欣,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几年来,经过本坊群众共同努力,连同我市各坊和本省一些县市穆斯林的支援,在寺院原基础上进行了重建。考虑到若要恢复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原貌其难度非常大,故以钢混结构为主材料,历经数年,先后建成了占地600余平方米、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礼拜大殿,并作了相应装饰。还建了两幛各为200余平方米的北厅、南厅,北厅为讲经堂、阿訇居室和学员教室,南厅为沭浴室和营业性浴池。其次还建了学员宿舍,妇女礼拜堂,举行宗教活动的大厅和停车场以及灶房和亡人洗浴停放间等。  现在,洒金桥清真古寺已成为一座集穆斯林坊民进行正常宗教活动、弘扬伊斯兰教、学习和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的中心场所。  西安洒金桥清真古寺伴随着历史的脚步,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现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清真寺,继续凝聚着穆斯林的力量,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北广济街清真寺

北广济街清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西安北广济街清真寺位于莲湖区北广济街南端东侧83号,俗称小寺。相传创建于明代晚期(公元1600年前后),地处广济坊,临近化觉巷清真大寺俗称“清真小寺”坊民嬉称大寺的“哨门”。清乾隆33年(公元1769年)重新翻建了寺院主要建筑。北广济街清真寺原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  建筑布局未按中轴线对称布局,而依据地方方位来设置建筑物。其建筑群由礼拜殿、邦克楼、南北亭、沐浴室等组成。寺内主要建筑:礼拜大殿,殿高12米,宽13米,雄伟挺拔,系我国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的古典建筑,由前檐卷棚、中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其规模宏伟。殿前正面有木雕“冰叉梅”格子门12扇,两侧山墙及看墙砖雕、石雕刀清细宜,很有欣赏价值。大殿内12根巨大的红木圆柱订立,正中两根圆柱立粉涂描“海水朝阳及云花”格外靓丽。天棚藻井彩绘花纹,阿文都哇融为一体,更显庄严肃穆。  大殿屋面琉璃瓦覆盖,异角飞檐、极为壮观。殿后玲珑别致的邦克楼面临广济街,耸立于后窑殿上。邦克楼为双层六角形,是我国罕见的砖木结构式0。楼高13米,造型奇特,楼内木刻砖雕精美可观,正面砖雕格子门,刻工细腻,花纹奇特,别具一格。现为西安现存古代建筑之珍品。  寺内南北亭为砖木结构,殿前月台南北两侧山墙,展示世界伊斯兰文明的著名禁寺、圣寺(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地方)和阿拉法特山、吴侯德山等圣山境地的砖雕艺术是世界少有,国内唯一的浮雕艺术,富有诗意。殿内共有五座门楼,临街两侧为山门,从寺院北侧巷道进入为大门、正门、护门,五门均为青砖浮雕悬空,石雕门墩垫基显得宏伟庄重。  进寺院的大门、二门正方的“清真寺”匾额为清代名家宋伯鲁和现代榜书家石宪章题书。整个寺院建筑特色是,寺小充分利用台阶来显示大殿的肃穆庄严。内部以雕刻精美取胜,各种建筑的浑厚色彩、砖雕、石雕、木雕的细致精巧,为古老的寺院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文化品味。北广济街清真寺是一座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教寺院。

西安云居寺

西安云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云居寺原名安庆寺,俗称西五台,位于西安市玉祥门内莲湖路南侧,东西长约500米,为昔日唐长安城内太极宫所在地。  西五台原本为五个高台,但现在已经不全,残存有三个:前台、中台、后台。西五台的建筑风格与一般佛寺有所不同,均采用宋代“硬山式”建筑形式建造。它坐西向东,由山门拾极而上,一台高于一台。各台两侧均有寮房,历来为尼僧居住。  韦陀殿:进山门后的第一座大殿就是韦陀殿,其实也就是天王殿或弥勒殿,里面供奉的主尊是弥勒,不过,里面还没有配备天王的塑像。  降龙观音殿(第一台):原来的第一台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是本寺住持吉祥尼师多方筹款360万又重新修建的,台上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  五大菩萨殿(第二台):顾名思义,五大菩萨殿主要是用来供奉五位大菩萨的: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地藏菩萨殿(第三台):地藏菩萨在唐朝时期非常流行。由于三阶教一度得到皇帝的支持,在京城的大寺里专门设立别院,故而当时传播极广。日本佛教主要取自中国唐朝时期,所以到现在地藏的信仰都十分普及。云居寺作为唐朝时期的大寺,即为地藏菩萨专门建立一台。  弥勒殿(第四台):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是释迦佛的继承人,理应占有一殿。但原来的第四台已经不存在了,目前在第三台和第五台之间还住着很多的住户,重新修复的工作就得再等时日了。  十二臂观音殿(第五台):第五台是十二臂观音殿,里面供奉是主尊是多臂观音。西五台以观音起,以观音收,反映了观音信仰的强大影响力和在中国信众心中的无比地位。  云居寺的建筑设计别具一格,出人意料,整个寺庙呈长方形,可惜现在又很多民房尚未拆迁,寺庙被民居分为了三截:第三台和第五台都是独立的,并且第四台现在也无着落。期盼着云居寺能早日连成一片。  景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玉祥门内洒金桥附近

西安都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西安都城隍庙  道教宫观,正式名称为“都城隍庙”。在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东侧,占地约1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466平方米。  西安城隍庙是天下三大“都城隍庙”之一,与北京、南京城隍庙齐名。  明洪武二十年(1387)创建于西安东城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移建于今址。  清雍正元年(1723)毁于大火,川陕总督年羹尧于同年重修。  据史志记载,西安都城隍庙建筑规模宏大,全国各地城隍庙罕有其比。  城隍庙分为庙院和道院两大部分;城隍庙山门口有座五间大牌坊,牌坊之上,斗拱重叠,牌坊之下,有铁狮一对。山门内有一条数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直达二门,其间有文昌阁一座。进入二门有一座精巧绮丽的戏楼,戏楼与大殿南北相对,中间场地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木质牌楼,楼檐有精美彩绘及阴阳太极八卦图案。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正中供奉西安都城隍,两侧配祀判官、牛头马面和黑白无常等鬼卒。  原主要建筑有大门、玉皇阁、乐舞楼、牌楼、大殿、道舍、厢房等,后大多被毁,现存有清雍正元年(1723)重修大殿一座,斗拱出檐,雄伟状观,顶覆琉璃瓦,前檐格扇门窗浮雕各种图案花纹,雕工精细,图案精美,殿内原塑立有城隍、判官、小鬼等像。庙外牌坊前原置立铜狮一对,均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所铸造。  此庙为西安著名的古道教庙宇和商贾百工技艺云集之地。  2001年06月25日,西安城隍庙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交通  乘15、23、32、43、201、205、215、218、221、222、251、252、300、302路公交车在广济街站下车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9:00-16:30  景点位置  陕西省西安莲湖区西大街大学习巷  

西安清真寺

西安清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鼓楼西北角,俗称化觉寺,因居大学习巷清真寺的东边,故又被称为东大寺。  西安清真大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据寺内现存碑文记载,清真大寺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50余年的历史。历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现在规模宏大、壮观,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一组古建筑群。  寺院占地面积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全寺院沿东西走向呈长方形,共分四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砖雕大影壁和木构牌坊分立东西,该牌坊建于17世纪初,高约9米,琉璃屋顶,飞檐翘角,十分壮观。  第二进院落有石牌坊一座,后两侧有明、清重修碑记,碑阴刻有我国书法家米芾手书“道法参天地”和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敕赐礼拜寺”,是我国书法艺术之珍品。  第三进院落有寺院中历史最早的殿宇——勅修殿。殿内有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立的一通阿拉伯《月碑》,内容记载了伊斯兰教斋月时间计算的方法。院落中心矗立着三层八角攒顶的“省心楼”,结构稳固,造型精巧,是礼拜前宣礼者呼唤教徒礼拜的至高点。南北两厢的讲经堂珍藏有清代手抄本《古兰经》和描绘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地的《麦加图》。而宫殿东邻则有穆斯林教徒礼拜前沐浴的水房。  第四进院落为该寺的中心,在该院落的前中心有“凤凰亭”,这是一座集牌楼和亭阁于一体的独特建筑,亭上悬有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兵部尚书铁铉手书。“一真”二字和董其昌所提的匾额。  过凤凰亭,出海棠池,便是宽大的月台,台西礼拜堂。大殿面宽七间,进深九间,1300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共同礼拜,殿内天棚藻井上有600多幅彩绘组成,用色讲究,构图巧妙,是我国伊斯兰教寺院彩画独特手法的体现。在殿内四周镶嵌大型木牌雕刻中文、阿拉伯文《古兰经》各三十幅,是目前世界伊斯兰教寺院中极为罕见的巨型《古兰经》。  寺内历朝匾额牌联极多,是道德教化的警句及书法墨宝的荟萃,寺内有许多珍贵的树木花草,连枝交映,流芳吐馥,使进寺礼拜的教民顿觉身临幽谷,烦嚣尽涤。大寺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或者海外的穆斯林前来礼拜,同时还接待了大量的慕名前来瞻仰的中外旅游者。

西安城隍庙

西安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隍庙,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东侧,是天下三大“都城隍庙”之一,与北京、南京城隍庙齐名。  西安城隍庙占地约1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466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6年),清咸丰二年(1852年)复修,是陕西省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之一。  城隍庙分为庙院和道院两大部分;城隍庙山门口有座五间大牌坊,牌坊之上,斗拱重叠,牌坊之下,有铁狮一对。山门内有一条数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直达二门,其间有文昌阁一座。进入二门有一座精巧绮丽的戏楼,戏楼与大殿南北相对,中间场地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木质牌楼,楼檐有精美彩绘及阴阳太极八卦图案。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正中供奉西安都城隍,两侧配祀判官、牛头马面和黑白无常等鬼卒。  原主要建筑有大门、玉皇阁、乐舞楼、牌楼、大殿、道舍、厢房等,后大多被毁,现存有清雍正元年(1723)重修大殿一座,斗拱出檐,雄伟状观,顶覆琉璃瓦,前檐格扇门窗浮雕各种图案花纹,雕工精细,图案精美,殿内原塑立有城隍、判官、小鬼等像。庙外牌坊前原置立铜狮一对,均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所铸造。   此庙为西安著名的古道教庙宇和商贾百工技艺云集之地。  2001年06月25日,西安城隍庙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小学习巷清真营里寺

小学习巷清真营里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营里清真寺,顾名思义就是“兵营中的清真寺”。对于营里清真寺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宗年间随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侨居长安的一些阿拉伯或波斯官兵就被安置在学习巷,而且他们的兵营就驻扎在巷内,为了方便这些外籍军人的宗教活动建立了一座专供官兵使用的清真寺,由于该寺在军营区域内因此取名“营里清真寺”。  但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元代回回军驻在了长安,元政府专门为驻扎在军营里的穆斯林官兵建造的清真寺,但是否建于元代待考。有据可查的年代应该是山门楼上牌匾标出的清乾隆甲午年间建制年代,当时这里驻扎的军队中多为穆斯林官兵。为方便宗教生活而建造的此寺,至今小学习巷向北段仍有一条笔直的狭窄小巷,据传是当时兵营中的军械库为方便运送箭支而开辟的专用通道,俗称“箭道”。  小学习巷是条僻静幽深的小巷,营里清真寺就在巷子深处,因为地处偏僻之所,和小皮院清真寺一样很少为外人所关注。虽然营里寺前院也是个封闭小院,但由于四周被各类民居楼房所包围,因此无法在北侧开门,只好在西北角面东开立大门楼。和大皮院清真寺类似,营里寺更像是小皮院清真北大寺的迷你版,寺院中央也是一条石砌长廊,不过比小皮院寺短很多,上面缠绕着花草想必夏日坐在长廊下十分凉爽,还有山门楼两侧的月亮门以及月台上三连石牌坊门。

大唐西市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景点介绍  博物馆建于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之上。西市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市场和时尚娱乐中心。透过馆内一楼大厅的玻璃地板,能看到唐代西市建筑的地基、道路和水沟等。馆内还收藏了海兽葡萄镜、彩绘镇墓兽等唐代文物。  进入博物馆,在基本陈列《丝路起点 盛世商魂》中,能观赏到唐代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车辙遗迹和部分出土文物;三楼的专题展览《丝绸之路“百工”体验》,演绎了几种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传统工艺制作过程。  在四楼的特别展览《精品选粹》内,你可以观赏到海兽葡萄镜、彩绘镇墓兽和三彩胡人头陶埙等众多的唐代文物,以及北宋的“耀州窑青釉牡丹萱草纹尊”等珍贵文物。  一楼大厅的服务台,还提供租用讲解器和雇佣讲解员的服务,讲解器租金20元/个,押金100元;讲解员费用:80元/批次。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劳动南路118号  类型:古迹博物馆  等级: AAAA  游玩时间: 建议1-2小时  电话: 029-84351808  官方网站:http://www.dtxsmuseum.com/  开放时间:  冬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9:00-17:00(16:00停止售票),夏季(4月1日-10月31日)9:00-17:30(16:30停止售票),每周一和除夕日闭馆。  门票信息:  1-3层免费,4层30元(特别展览)。  交通   乘24、43、106、107、201、322、502、503、916路公交车在大唐西市站下车   

大学习巷清真寺

大学习巷清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学习巷清真寺  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大学习巷路西,因处化觉巷清真寺之西又称西大寺。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是西安最古老清真寺之一。  寺院建筑形式,略同化觉巷清真大寺,唯规模较小,而寺内亭、台、殿、阁布局得当。寺门对面有砖雕纹饰大照壁一座,门外临街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敕建陆次”石额,镌于牌坊门楣。省心阁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相传建于宋代。明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建为四角形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后面是南北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大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大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牌匾,殿内前中为窑殿,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是著名“土耳其”书法,右边是阿訇演讲台。大殿面积5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同时做礼拜,墙壁四周有花草图案,套刻《古兰经》和阿拉伯文。整座寺院,庄严肃穆,紧凑和谐。明永乐十二年(1413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曾到该寺邀请掌教哈三随往任翻译。   据唐代王鉷所撰《创建清真寺碑记》记载:“及隋开皇中,其教(伊斯兰教)遂入于中华,流衍散漫于天下。”由此可知,伊斯兰教是在隋文帝时传入中国的。而清真寺的兴建大抵在伊斯兰教传入后150年左右,只是因种种原因,屡建屡毁。唐时所建清真寺已无踪迹,西安城内保存较完整的清真寺就是今东、西两大寺,它们建造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极有可能是明清时修建的。  位于今大学习巷的西大寺,据说始建于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由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监造。但考察其建筑,已全无唐代风貌,实难成说。倒是有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刘序用汉文和阿拉伯文撰写的《重修清净寺碑记》和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所立的《敕赐清净寺碑记》,西大寺的修建历史由此可见一端。观其建筑,寺内一切完全按照伊斯兰教制度布置,设有礼拜殿、宣谕台、邦克楼、阿訇斋、省心阁、左右碑亭等;神龛朝向麦加,殿内点灯,禁用动物纹图装饰。殿上琉璃碧瓦,殿内铺有地板,彩画浮雕间有,花纹雕于石阶,充分展示出明代建筑风格。  如果说西大寺与唐确有瓜葛的话,那也不假。西大寺所在的大学习巷原来只是唐长安城的一个小坊,其时,西域回纥族曾帮助汾阳王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年间,郭子仪从  甘肃泾川回京时,有回纥领袖及将士等200余人随从,就住在今城隍庙附近的小坊内。他们  在长安逗留期间,学习唐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汉族的文化习俗,因此后来就把西大寺所在的这个地方称作“大学习巷”。由于回纥人在长安定居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供他们做礼拜的清真寺便应运而生了。  大学习巷清真寺有一块明刘序撰写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石,正面汉文,背面为阿拉伯文,“碑记”中详细叙述了明初三保太监郑和求“贤”于西安东大寺的事迹。碑在西大寺   据传说,郑和奉明成祖之旨,准备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再下西洋,虽然使团人数达两万之众,但缺少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的翻译。于是,郑和便专程来到久已闻名的长安城东大寺求贤选才。经过认真考核挑选,他选中了东大寺的掌教哈三,遂任命为西洋使团的“总翻译”。哈三聪慧稳重,不负“郑”望,在出使西洋途中,为郑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顺利完成外交使命。回京后,郑和为哈三报功请赏,哈三再三谢绝,只要求圣上能恩泽东大寺,拨款修葺,他就感激不尽了。郑和于是领旨重返长安城,并亲自设计绘图,选择良材,召募能工巧匠。新修建的东大寺面貌一新,亭、台、楼、殿布置得宜,蔚为壮观。据说寺内的“邦克楼  ”就是郑和特别主持修建的标志性建筑。虽是传说,却为东大寺增色不少。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大学习巷94号  类型:古迹清真寺  游玩时间:建议20-30分钟  开放时间:  8:00-19: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枣园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冶金社区

----

远东西社区

----

利君西社区

----

中堡子社区

----

红光社区

----

公交一公司社区

----

枣园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