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吴理真 种茶始祖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理真,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 为了采摘茶种籽,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籽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今皇茶园)和菱角弯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在中国茶叶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象,吴理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行动,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体强身。他以植茶为民众的精神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 [以上内容由"hbrb"分享。] |
曹光实 (931~985) 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曹光实(931年-985年),汉族,北宋雅州百丈人(今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北宋时期雅州知州、唐州刺史,是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身家出世 公元931年,曹光实出生于现在的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曹公村,当时四川统治者为五代十国的后蜀孟知祥政权。公元931年,后蜀雅州百丈,静南军使曹畴喜添新丁。家里人喜不自胜,给这个的男婴取名“光实”。曹光实年少聪颖,饱读诗书。但和当年只知道读书当官、却不会动手实践的庶人子相比,曹光实不仅读书诗礼乐,同样喜欢刀枪棍棒,兵法韬略。武艺高强的父亲,成了他老师。遍览群书之余,曹光实贤孝兼具。随着年龄增长,年轻才子在家乡声名渐起。 人物生平 公元963年,北宋建立,随后出大军数十万西攻川渝。当时,盘踞四川的后蜀政权昏谬,治下百姓怨声载道。宋军势如破竹,攻至雅州,后蜀军队已呈崩溃状态。曹光实愤而起事,协助宋军入城。后因此功,就任雅州和黎州第一任知州,并兼任都巡检。曹光实的文治武功,也从此开始显现。 公元970年,曹光实调离黎州,去唐州任(今河南唐县)刺使。赵匡胤征河东时,曹光实参与管理军队粮草。宋军北征时,曹光实为前锋,大败敌军,受到宋太祖嘉奖。随后,他做了银、夏、绥、府、丰、宥等州的都巡使。此时,边境上常受到李继迁的骚扰。曹光实夜袭李继迁,攻破李继迁的族帐,并俘虏了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牛羊等战利品“以万计”。李继迁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祖父,但在曹光实面前,这位骁勇统帅却屡吃败仗。 李继迁不是曹光实的对手,于是到城门外诈降。曹光实信以为真,仅仅带了百余骑随从前往,在葭芦川(今陕西佳县西北)李继迁突袭,曹光实力战不支,殒命沙场。曹光实的侄儿曹克明抢回了他的遗体。阵亡时,曹光实时年55岁。 [以上内容由"爱国者导弹"分享。] |
曹克明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曹克明(生卒年月不详),字尧卿。宋雅州白丈县(今四川省名山县)人,将门出身,喜兵法,善骑射。宋景德二年(1005),曹克明任供备库副使、知邕州。当时南方各部族反抗朝廷的斗争甚烈。曹克明任职期间,采用历代“恩威并重”的手法,召集左、右江流域三十六峒的酋长, “谕以恩信” ,让他们“相率来归”,并“慰拊出衣服遣之”,因而多数“感泣而去”。至于不服从的,如洪洞首领陆木前“恃险不至”,即严厉捕杀,以威吓慑服。 景德四年(1007),邕州都督府辖宜州澄海军校(下级军官)陈进率守军反叛,邕州震动。是时邕江水暴涨,州城坍圮。曹克明征集士兵夫役,采林伐木,建造连舫,布兵-江面防御,并招募少数民族峒兵数千,会合黄守盈守兵1500人谋攻象州。并率军至贵州(今贵港市)与陈进兵战,斩400人,平陈进叛乱,受宋朝廷赏识。曹升任供备库使,调往浙江。 大中祥符九年(1016),由于宜州知州董元己的压迫,各族人民又在蒙承贵的领导下揭竿而起,进攻宜、融等地。曹克明任平州刺使,被加封为宜、融、桂、韶、柳、象、邕、钦、廉、白10州都巡检安抚使,率兵围攻。为招抚其众,“赦令勿杀”,“加厚犒宴”,并将部分少数民族迁往桂北一带,“给予田粮”。自此这一带各族人民每年都向宋廷朝贡,与内地汉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大为加强。曹克明任桂州知州。 天圣年间(1023—1032),交趾(今越南)王李公蕴常侵犯中国疆土,宋廷除令广西转运司调发少数民族部队抗击外,还派曹克明复知邕州。曹在用兵抗敌的同时,派人前往交趾,谕以利害,交趾王终于停止入侵活动。 [以上内容由"lglliguolian"分享。] |
吴之英 (1857~191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之英(1857—1918)字伯竭,号西蒙愚者,出生于四川省名山县(今雅安名山县)车岭镇吴沟一个书香人家。祖父文哲、父亲铭钟都是积学未显之士。5岁时,吴之英即随祖父课读。由于他天资敏慧,学习勤奋,8岁便会文辞,16岁夺得雅州府试文魁,17岁以茂才选进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受到当时的经学大师、书院山长王闿运的培养,学问日进。他参加过一次乡试,首卷录取了,但因不慎污染试卷而被淘汰,一气之下,发誓再也不去应试。到20多岁,他在经史词章方面都有了相当高的造诣,精三礼,善骈文,工书法。王闿运称赞说:“诸人欲测古,须交吴伯羯。之英通公羊,群经子集,下逮方书,无不赅贯”。①民国时期,李肇甫在他编修《四川方志简编》中也说:“自王闿运来蜀,遂以博学穷经为士林倡,于是乾嘉之学大盛于蜀,一时文人蔚起,鸿硕辈出。廖(平)、宋(育仁)、吴(之英)、张(森楷),尤著令闻焉。” 知识渊博 吴之英知识渊博,诸如诗词歌赋、经史文章、声韵乐律、经方星经之学,均有成就。他在诗文方面自成一家,对当时“徒知标榜。空疏肤浅”的各种文派和“仅能模仿,人足自立”的诸文体,都持否定态度。主张为文要有充实的内容、精密的组织和深厚的含蓄。同时代的学者宋育仁评他的诗文,“比于近代文学家有如胡稚威(天游)、王仲瞿(昙),故坚栗而光晔,以经术深湛之思,泽以楚艳韩笔,故肃穆而闳肆”。②按胡工骈文,诗雄健,王能诗、善骈文。 由于吴之英幼承庭训,对古文“积读久,渐知有厚味,顾其所以醲醇弗可得”。③后入尊经书院,受到王闿运的陶冶,“闿运弟子中诗文都能继承他的作风,而卓然自立者……就要数到吴之英了”。④他是闿运文学的传人,代表了晚清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他写诗文,往往“纵横漫衍,多所旁涉,甚至重叠反复。引申其喻,像深山的古树,挺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柯条交拂,藤蔓杂生,莽莽苍苍,使人辨不清枝叶的路数”。晚清经学大师廖平说他的文章“实出淮南,但自讳之耳,故其文多纡徐漫衍,须多看数行,乃能知其意之所在”。⑤吴之英的高足吴虞也说:“蒙山(即吴之英)为文,出于周秦诸子。”故刘申叔讲,“蒙山人品文学,当于周秦间人求之”。 吴擅长七言古体诗。“自谓音节符于古乐府,隋唐以后蔑如也”。吴诗以楚辞,汉郊祀歌为本,鲍照、吴均,薛道衡、庐思道、李白、杜甫、元稹、自居易的诗为宗。他认为“李、杜之体清刚,故罕有长篇。元、白之词铺叙,故特乏劲气。恰合二派而融化之,则大或千言,少或数百,兼二派之类,无二派之短矣”。⑥他作的古体诗,大多吻合其论述。如《关山月》、《哭杨锐》、《上海行》、《颐和园》、《蒙茶歌》、《都江堑》、《桂湖》、《东湖》等。其中写边城征戍之苦的《关山月》,铺陈宏大稠密,音节高昂矫健,读起来感人至深,是他的一篇代表作。 英著述 吴之英著述较多,有遗著《寿栎庐丛书》刊行于世,包括《仪礼奭固》、《礼器图》、《礼事图》各17卷,《周政三图》3卷,《汉师传经表》1卷,《天文图考》4卷,《经脉分图》4卷,《文集》1卷,《诗集》1卷,《厄言和天》8卷。此外,已散失的著作有《诸子遹倅》15册,《中国通史》20册,《公羊释例》7册,《小学》4册,《以意录》4册,《蒙山诗钞》l册,《北征记概》1册。 [以上内容由"viewsoniczhx"分享。] |
何崇政 清李蓝起义的著名将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何崇政,清咸丰、同治年间李蓝起义的著名将领,绰号何蚂蚁。雅安市名山区(今名山黑竹乡冯村)人,生卒年月不详。 为人“豪侠好义”,急人所急。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在府试中,因针贬时弊,遭指斥鞭笞。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李永和蓝朝鼎揭竿而起,何崇政满怀对清廷的愤懑,投奔其麾下,旨在“杀-以救民,分豪富而济众”。以足智多谋,任蓝部军师,先后转战于青神、蒲江、大邑、雅安、名山、荥经、天全等十余州县,献计擒斩清军重要将领马天贵、张万禄、余振海等人。所率义军,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沿途榜示安民”,深受百姓拥护。后起义失败,不知所终。 [以上内容由"西域流光"分享。] |
杨建光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建光 (1965~) 笔名阳子,四川名山人,1966年4月生,1986年10月入党,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注册教授级咨询师,四川省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1998年5月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2005年11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2年7月加入中国诗歌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委员,雅安市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大学非公有制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 做过技术员、公司总经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曾先后任中共雅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雅安市人才办主任、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副局长、荥经县人民政府县长。现任雅安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董事长。在《理论与改革》等CSSCI杂志发表经济学论文十多篇,出版经济学专著5部。在《诗刊》、《星星诗刊》、《四川文学》、《青年作家》、《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两百多篇(首),已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基石》、《南方报告》和诗集《心约》、长篇诗报告《中国道路》等7部文学著作。《南方报告》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评为特等奖,1995年获中国当代诗人奖,2004年获首届中国长城文学奖。 [以上内容由"xiamu"分享。] |
蒙顶山 | 蒙顶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由蒙山和百丈湖两个主景区组合而成,是四川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坐落在名山县境内,距成都110公里,离雅安市15公里,318国道纵贯景区,成都-雅安高速公路两条引道与蒙山和百丈湖直接相连,交通十分方便。 蒙山,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从蒙顶西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现存建筑古刹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坐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别增情趣。 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春夏秋季,从山巅俯瞰,云雾飘浮于山岭沟壑之间,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琼阁。冬天从山下仰观,冰丝雪挂,山岗云绕,亦真亦幻。日出时金光漫射,红云飘浮。小山座座,亦如只只凤凰,沐浴着初升的朝阳。傍晚远望名山、雅安两城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景象万千。 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好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时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在民间,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概叹。宋代诗人文同《蒙顶茶》诗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赞颂。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位于四川雅安名山县,是世界茶文化圣山,是茶文明发祥地。西汉(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这里开人类种植茶树先河,从唐代到清末,中央朝廷祈天祭祖专用茶源于皇茶园。“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倾倒亿万茶客。佛经“蒙山施食仪规”,供佛用“蒙山雀舌茶”皆源于此。中国茶经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遍及五湖四海。 其中的黄牙和甘露为上品,另外还有雀舌,毛峰,碧潭飘雪等。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四川盆地西南部,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 |
名山文庙 | 名山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山区城内,一座苍翠柔美的山峦俯视着城区,与蒙顶山遥相呼应。此山在不知多少年前,就有一个优雅而又柔美的名字:“月华山”。 “棂星门”是名山文庙入口。穿越此门,可见四座雕龙石拱桥并列于伴池之上,这是名山区颇负盛名的“状元桥”。穿门过桥,两排雕花厢房如巨臂般环绕成一个院落,厢房庑廊之间的通道唤作“大成门”。和此门相对的便是文庙建筑群的主建筑“大成殿”,再后是孔圣人的祭祀之所“崇圣祠”。 据《名山县志》记载,名山文庙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建立之初,包括万仞宫墙、棂星门、伴池、大成门、庑房、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不过,万仞宫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其他的古建筑群。 名山文庙占地面积达六千多平方米。棂星门和崇圣祠之间为建筑中轴线,整个古建筑群就分布在这条中轴线上,呈东高西低,层层递进之势,沿袭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对称传统,于紧凑结构中尽显大气磅礴。在四川省现存的古代文庙建筑中,无论规模还是艺术价值,名山文庙都坐得上“一把交椅”。 青山学府之中,何以坐落如此规模的文庙? 据邓黎民介绍,名山文庙始建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原址在月华山脚下的名山县城边缘。明末清初之际,张献忠麾下“大西军”屠川,后清军西进兵火复起。兵荒马乱之中,名山文庙原址尽毁。到了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名山知县王宝华应百姓感怀孔圣人之求,将文庙迁建于月华山顶,并募捐白银上万两扩建。 王大人早已作古,而经他操持重建的名山文庙,则带着旺盛文气完好地走到了今天。 至尊威严媲美皇家 众所周知,文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它往往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名山文庙背靠着西南群山,于雕梁画栋和巍峨“宫墙”之中,隐隐透出至尊大气。 名山文庙建筑群不仅规模大,同时也极具艺术研究价值。这个由石牌坊、石桥和三座大型木制建筑构成的建筑群,拥有众多精美的建筑构件。大成殿上斜出的飞檐下,有龙头斗拱昂首四面。厢房内交错的梁柱旁,可见刀工精湛的雕花板。 文庙内随处可见浮雕,从美好祝愿到古代演义里的经典故事,都可收入眼底。每一根支撑建筑的立柱下都有柱墩子,其上刻满了图案。经过清朝工匠的精心打磨,戏珠的双龙和飞舞的凤凰盘绕其上,还有老老实实“镇守”房基的神牛,头顶房柱上百年,历经风霜却依旧栩栩如生。 这些建筑艺术珍品的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千百年来,一个民族对“文化知识”的崇敬和渴望。 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光中,中国人心中的“孔子情结”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最初,这种情结是对一位卓越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尊崇。后来历经岁月辗转变迁,渐渐转变为对“有学之人”和“治学之人”的敬仰和向往。 遍布全国各地的文庙,成为这种情结的载体。名山文庙建筑群所透出的“至尊大气”,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对大学之人的极致敬意。 邓黎民说,这种敬意甚至达到“皇家”水平。 棂星门上挺立着四座石兽,吉象、金狮、麒麟、灵蟾,都是古代寓意吉祥的神兽。在古代,这类石刻神兽在寻常建筑中绝难见到,唯皇族贵戚方可拥有。而状元桥上沿桥栏雕琢的八条游龙,在古代更是“御用”之物。 高达十三米的大成殿前,一块硕大方正的浮雕石板镶嵌在阶梯上。石板四边都刻有图案,似牡丹盛放也如巨龙摆尾。石板中心原亦有浮雕,现在已难以辨认。 “这块石板可不能小看。”邓黎民说道,“石板中心以前刻有一条蟠龙。这样的构建在故宫等皇宫建筑才可以见到。它的专业名称叫‘坍’,是至尊权威的最高象征。” 文化传承,明天的使命 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名山文庙,正属于学庙之列。 名山文庙,作为“学庙”而被完整地保存至今,让我们看到了昔日,乃至延续至今的“崇文”思想。 学庙或称庙学,在古代中国就是以办学为宗旨的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它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与所有的学庙一样,名山文庙,也重在“学”字上。 |
雅安百丈湖 | 雅安百丈湖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被誉为“南方丝绸路上一翡翠”的名山百丈湖风景旅游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名山县境内,东距成都117公里,西距雅安35公里,国道川藏公路横穿而过。 百丈湖又称百丈水库,1957年—1958年初建,1975年和1978年两次扩建,面积3000余亩,常年蓄水2000万立方米。湖区“群峰拥翠映绿水,碧波荡桨泛轻舟”,与蒙顶名山遥相辉映,珠联壁合。湖水源出夹金山下的玉溪河.雪浪倾注,翠影成堆;白鹤齐来,野鸭汇聚;湖心荡舟,湖岸垂钓;晨待日出,暮观渔火,兴味无穷。湖畔布达拉官式仿古建筑群——百丈湖度假村,依山傍水,金碧辉煌,内设高中档客房、豪华舞厅、大小餐厅、会议室等,实为度假胜地、会议佳境,被誉为“川藏线上第一村”。 百丈湖方园较阔,常年蓄水二千万立方米,沿湖登高,只见湖水茫茫,群峰环绕,翠影掩映,绿水碧波中,鱼鸟共泳,男女同乐,春风和煦,百花争艳;夏日苍翠,林木裹绿;秋风乍起,北雁南飞;瑞雪初停,扮就树树银装。时而桃李纷呈,千帆竞秀;时而名茶飘香,群芳争妍,四季美景,令人留连。 近年来,为使游客观赏湖区秀丽的湖光山色,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座座设计新颖、建筑精巧、温馨舒适的宾馆、度假村拔地而起,这些依湖畔山势而造的仿古建筑群,金碧辉煌,格调高雅,山林中有茶廊、楼、榭和观景亭等,湖心岛上有容纳上百人住宿的竹楼竹舍,鲜鱼火锅、餐厅、钓鱼池、棋牌室、台球室等娱乐设施,水上足踏游艇、小舢板、画舫、机动游艇和摩托快艇近百艘,还专门设有供宾客赏湖光山色,又品百丈湖一绝的水上活动火锅厅。 |
百丈湖风景区 | 名山金刚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刚寺位于名山区车岭镇金刚村。 金刚寺,由四座瓦房构成,除正中大殿外,其余的三座瓦房呈品字形摆列。 四座瓦房围绕着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坝子。坝子全由石板铺成,有一半的石板上已经布满了青苔,散落的砖块,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有的历史。 坝子正中放着一个香炉,香炉上精美的雕刻花纹,显示着这个建筑年代的久远。 金刚寺内,最让人感叹的是它的木柱。金刚寺大殿由七八根金丝楠木柱支撑,每根木柱直径有近1米。 房梁上还刻有“明正统年间维修……”等字样。 |
清漪湖 | 清漪湖:与百丈湖毗邻,湖面55万平方米,常年蓄水400万立方米。湖中有岛名龟山,四面环水,被葱木、翠竹和碧绿茶园拥抱,分外幽静。岛上有金龟亭、二王亭、观音阁。林中小道,错落迂回,漫步其间,别有洞天。 清漪湖湖区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十里碧波,群山环抱,翠染山峦,烟波浩淼,波光潋滟。堤岸垂柳依依,莲池荷香阵阵。沿湖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秋冬季节还有成群的野鸭、水鸟在这里栖息。 |
双龙峡风景区 | 双龙峡风景区位于名山县红岩区由双龙湖,显影岩,回音璧,犯错误鱼台,回龙寺等20余处景点构成。双龙峡兼具桂林山水秀角,山峡缩影风姿。实为消亲避暑、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
茶马司遗址 | 茶马司遗址 位于雅安市名山区新店镇长春村。始建于宋神宗熙宋七年(公元1072年),并“遣官以主之”,专司茶马互市事宜,是宋以来专管茶政机构所在地。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9年)重修。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名山茶马司鼎盛时期,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每驮50公斤)之多,占官方统筹总数的一半以上。当时的名山茶马司接待各民族茶马贸易通商队伍人数,多时一日竟达2000余人,盛况可见一斑。 |
天盖寺 | 天盖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盖寺位于蒙山五峰之下,供奉甘露大师神像。(《四川通志》)载:“甘露道人始结庐于此,宋淳熙时重建,明洪武及万历时屡经补修。邑之寺院惟此为古。”民国初年此寺增建层楼高出林表,遥瞻俯眺,万象森罗。寺后曲径入仙茶园、甘露井;寺前“路若悬襁,阴林暗天,中有大楠,结瘿如车轮,曰-树;又有椤桫木,空中寄生杂花,曰八宝树。相传为甘露手植”(《名山县志》卷七)。此寺名人题刊颇多,据《名山县志》载:“宋·孙渐《智矩寺留题》诗碑在此寺前”。 今寺已修茸一新,正殿新塑有吴理真座一尊,寺前有千年银杏十三株,参天盖日而立。 天盖寺始建于汉代,宋代重修,遥对群山,四周环绕12株千年古银杏,中间为明代建筑石柱大殿—茶神殿,乃蒙茶祖师吴理真结庐种茶处,殿内供奉着茶祖吴理真的全身塑像。 2007年6月1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天盖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
茶马西道-禹王宫 | 茶马西道-禹王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宫(名山区)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
雅安白马泉 | 雅安白马泉简介 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沼封泉池为"渊泽侯",被奉为神泉。泉底巨石上镌刻龙马浮雕和临水石刻"龙洞"二字。该泉四季恒温14℃,泉水涌潮无定期,有时一日数潮,或数日不潮,泉涌时水盈满潭,退潮时清澈见底,潮起时呼呼有声,潮落时似马蹄着地"得得"有声。潮起潮落,泉涌为虹吸地质现象所致,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间隙泉。白马泉附近还有舍利塔、喷珠泉、红军石刻标语、上里古镇、二仙桥、石牌坊、韩家大院等景点。 四川雅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桂花岛 | 桂花岛:因桂花遍野而得名。岛上四季浓荫碧翠,花香四溢。岛内林荫小道纵横交错,曲径通幽,尤显宁静;竹篱茅舍座落其间,风格卓然,古朴雅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看灯山摩崖造像 | 看灯山摩崖造像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看灯山海拔845米,峙立于名山、蒲江交界处。龛堂上沿距岩壁顶部约9米,下沿高出路面约1米左右,坐北向南,地属名山县马岭乡观音堂村。 《名山县志》记载:“看灯山在城南东南五十里,巍峨耸秀,峙立空青,唐咸通中,鲁公输游观,有圣灯夜现,遂镌石岩石像,曰大佛岩、千佛岩、罗汉岩。前又筑圣灯台,一名看灯台,又名观灯台。” 龛室分布在长约49米,高约15米的红砂岩壁上,6号龛居中,以西分布密集,占总龛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共63龛(包括大龛中的小龛).除最大的第6龛面积近20平方米外,其余多在1平方米以下。全部造像共600余身,最大的高3米以上,小的在0.3米以下,其中有400余身造在面积不到7平方米的第58龛内。第6龛为主龛;居于诸龛的中心位置,规模最大,龛长4.6米,宽4.1米,龛顶部为刻刻重檐边,刻连续卷草纹饰。主体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二 弟子、八部众、二供养入,共15身。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建台上,头顶螺譬,两耳垂大,双手合十于前(残断续接),圆形火焰背光.佛的肩宽1.3米,像高2.35米;二菩萨侍立于释迦两侧.主龛两外侧各有一力士,肩宽1米,高3.2米,上身裸露,下著短裤,肌肉隆突,雄健膘悍,怒目圆睁,威风凛凛,主龛内共有小龛24个,造像67身,两侧龛柱正面各有5小龛,左5龛造像9身,右5龛造像7身,遗像中除力士保存较好外,其余皆遭不同程度的破坏。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川藏茶马古道 | 川藏茶马古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唐至民国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 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蒙顶山茶史博物馆 | 蒙顶山茶史博物馆始建于1986年,馆名由张爱萍将军亲自题写。“4?20”芦山地震后异地重建,新馆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区蒙顶山脚下,共有展陈面积3000㎡,于2016年正式免费对外开放,是省内唯一以“茶历史”“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服务事项 序厅、溯茶厅、寻茶厅、咏茶厅、悟茶厅、识茶厅、会茶厅 地址 雅安市名山区蒙阳镇西蒙路 联系电话 0835-5167018 服务时间 周二至周日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茶马古道-净居庵石牌坊 | 茶马古道-净居庵石牌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净居庵石牌坊(名山区) 保护范围:牌坊四周外延20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