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西安市 >> 高陵区

高陵区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

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通远镇仁村,规划面积240亩,计划投资2000万元,主要用于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关中地区悠久的农耕民俗文化,着力打造全省有影响的休闲农业园区。全园展示了关中地区传统的农、工、商、牧、副、渔等平民生产生活文化遗产,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科普休闲的好去处,为子孙后代保留下一份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也为高陵区新兴的休闲农业产业增添了色彩。园区规划为六个功能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田园生活休闲区已建成投用,耕织劳作体验区、民俗游戏互动区、慢城慢镇闲步区正在建设中。每个板块通过各具特色的功能,从不同角度来展示和传播陕西关中及西北地区农耕民俗文化。  生态农业示范区编辑  通过古老传统农耕工艺与现代农业科技有效结合,使所有农副产品均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游客可以通过采摘品尝等方式互动参与。目前已建成日光温室70余亩,种植有西红柿、黄瓜、芹菜、豆角等蔬菜,果园150余亩,种植有葡萄、梨、梨枣等果品。[1]   农耕文化展示区编辑  采用声光电技术,配合文字解说,展示我国西北地区历史不同时期的农耕用具、手工业用具、百姓民俗生活用品等农耕文化物品。目前已建成博物馆展台100平米,农耕器具展示墙100米,农耕记忆博物馆长廊200米,展示各类物品2万余件。[1]   田园生活休闲区编辑  以生态田园为背景,以百姓饮食起居生活为主题,让大家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那种田园生活的惬意。目前可以同时接纳500人体验具有高陵特色的关中饮食文化。[1]   耕织劳作体验区编辑  给大家提供一个传统劳作的学习体验区域,通过各式的农耕,手工劳作,让大家在学习中感受劳动人民无处不在的智慧,体验劳动人民的艰辛。计划整理土地200亩,放置体验农具200套,配套建设水利管网、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1]   民俗游戏互动区编辑  以文化广场为中心,通过道具场景的设置,再现陕西关中农家各种节庆场面和古老传承的童真游戏,并为高陵曲子、洞箫、芯子等高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平台。[1]   慢城慢镇闲步区编辑  建设古仁村堡历史文化街,定格历史画面在清末民国左右,设慢城慢镇蜗牛标志,机动车禁行,不做任何现代商业;历史文化街以经营传统民俗手工业作坊为主,譬如:手工纺线织布,染坊,酿酒,酿醋,油坊,粉坊,豆腐坊,手工挂面,纸扎,小炉匠,铁匠铺,木匠铺,裁缝铺,剃头铺,客栈,茶舍,书社,烟馆,酒肆,戏楼,当铺,肉铺,杂货铺,银楼,镖局等以及众多地方传统小吃等等,给人们一种身临传统农耕业时期,惬意悠闲的慢拍生活感受。  

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

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13年7月,西安“博物馆之都”建设项目之一的高陵奇石博物馆建成。该馆分六个展区,馆藏化石、奇石、矿晶数万方,常年展出千余件。  其中展出的从渭河流域张卜河段出土的猛犸象化石是我国迄今为止的地理位置最偏南的一个猛犸象真化石。  该馆位于高陵县桑军大道,毗邻汉阳陵博物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分为展览馆、奇石园两大部分。其中展览馆由化石馆、奇石馆、科普馆等三部分组成。馆藏奇石、化石、矿物晶体数万方,常年展出1000余件。是一个集科普教育、艺术欣赏、交流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式艺术展馆,  参观指南  地址:高陵县桑军大道七路向东100米  电话:15129088113  开放时间: 9:00-17:00(提前预约,免费参观)

杨官寨遗址

杨官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海拔约498米。遗址北临雷村,东接徐午村,南距泾河约1公里,面积80余万平方米。泾渭两大河流在遗址东约4公里处汇合形成泾渭三角洲。  杨官寨遗址发掘区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发掘面积约5615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仰韶时期灰坑496个、陶窑10个、瓮棺葬8个。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  发掘区的史前堆积主要是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发掘区南端的断崖上发现了成排分布的房址和陶窑,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遗址北区共发掘仰韶时期的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窑16座、瓮棺葬24座等。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环壕。环壕西部发现一处宽约2.7米的门址,在门道两侧出土大量陶、骨、石器,大量半坡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特别是泾渭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  杨官寨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文化环壕聚落,为探索该文化时期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考古专家分析说,就该聚落本身而言,如此巨大的庙底沟时期环壕聚落遗址在全国实属罕见。据初步调查分析,有理由相信这一遗址也许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在东北段环壕内侧还发现有疑似墙基的遗存。专家表示,该聚落很有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据悉,杨官寨是发现该时期唯一环壕保存完整的中心聚落遗址,考古所显示的只是该遗址丰厚内涵的冰山一角。  发掘面积超过17000平方米,已经远远超出半坡遗址四年10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也已经超过姜寨遗址8年17000余平方米的发掘面积,是近年来仰韶文化研究中发掘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硕的遗址之一。以晋陕豫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一般认为属于仰韶文化中期,年代在距今6000—5000年,在此之前的仰韶早期文化如半坡和姜寨等遗址都有壕沟围绕,是所谓的环壕聚落,此次杨官寨遗址的发掘,一些考古专家认为,壕沟内还应该有木栅栏等一类东西隔离。通过发掘,可以看出杨官寨遗址南部多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两大河流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特别是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的发现,对我们研究先民们生活生产方式具有重大意义。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文化环壕聚落,保存相对完好,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或许该聚落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重要的是,这一环壕基本为方形,与半坡圆形壕沟相比有了重大变化,相信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和收获。

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

  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安市区以北20公里处,渭河、灞河、泾河在此地汇流,以水禽及其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建设范围包括灞桥、未央和高陵两区一县的灞桥、泾河、渭河交汇区域,总面积63.527平方千米,是典型的温暖半湿润区河流湿地景观。这里植物种类多样,是水禽重要的栖息场所,有鸟类140余种,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越冬和繁殖地。  五十年代以前,西安北郊张家堡至渭河边,曾经有广阔的沼泽森林分布,河汊纵横,芦苇万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经过连续30年毁林开荒,仅在如今的泾渭湿地还保留着较为天然的景象,面积约为6500公顷。湿地的减少造成渭河水量剧减,渭河的生态自净能力脆弱,如果再不关注,西安地下水将在30年内被完全污染。  湿地又称沼泽,是由土地和水汇接而成的,有的湿地常年被水覆盖和浸泡,有的一年中有数星期或数个月部分或完全干涸。湿地一般都长着香蒲、灯心草或红花槭等植物。既不完全是土地,也不完全是水,这是湿地特有的双重属性。  1999年初,西安市野生动物管理站提出建立西安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设想,经过近2年的论证,获得批准,并着手立项建设。这对净化地下水质、减弱风沙和空气污染、稳定西安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湿地保护区可以有效保护其中的140种2万余只鸟类。  西安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安市城北渭河、泾河、灞河交汇区域,东起西韩路渭河大桥,西至西铜路渭河大桥,南以草临路灞河大桥为界,北至渭河北岸台塬以上200米。总面积3029.83平方百米。西安泾渭湿地是渭河流域重要的河流湿地和水鸟集中分布地,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具有典型的河流湿地,候鸟资源丰富,高峰时鸟类种群数量接近2万只。著名景点有“泾渭分明”、“灞柳风雪”。  西安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泾河、灞河、渭河交汇区域,总面积3029.83公顷,湿地总面积2380.87公顷。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1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两种,为大鸨和金雕。保护区是候鸟良好栖息地和重要迁徙“驿站”,拥有鸬鹚、苍鹭、白鹭等鸟类14目30科91种,被誉为“天然观鸟园”。湿地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增加社会财富,缓解人口增长与粮食、能源等资源间的矛盾,而且有助于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灾害的防治。所以,湿地研究和开发一直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

  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高陵区西韩街,2012年5月28日开馆迎客。  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高陵区西韩街银鹰小区,该馆以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为展示主线,分为历史世系货币等5个陈列,藏品有3500多个品种、1万余枚贝、布、刀、戈、环及方孔圆钱,突出体现了陕西周·秦·汉·唐等13朝货币特色。镇馆藏品有先秦“铁半两”、新莽“国宝“金匮直万”等。  陕西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朱正,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常务副会长杜西亮,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秘书长、中国《收藏界》杂志社总经理高玉书,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姜西海,陕西省美术馆原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耿建,西安市收藏协会副会长袁水清、秘书长咸建军等二十多位领导以及收藏界的同仁参加了2012年5月28日开幕式。  景点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西韩街与东方红路交叉口  门票  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免费入馆参观

西安袁家村

  袁家村周遍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距袁家村一公里的唐太宗昭陵是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唐肃宗建陵石刻,是关中地区帝王诸陵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石雕石刻群。袁家村现已形成以昭陵博物馆、唐肃宗建陵石刻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核心的点、线、带、圈为一体的旅游体系。礼泉袁家村主要是分两个区,一边是关中民俗,一边是农家乐。被人称为陕西丽江。   交通   路线一:西安---上机场高速(福银高速)--- 昭陵出口下---- 向东七公里---到袁家村  线路二:西安---世纪大道---咸阳---马庄---阡东---烽火---北屯---袁家村  线路三:西安---机场高速(福银高速)---周陵出口下--- 阡东--- 烽火镇--- 北屯---烟霞镇---袁家村   景点位置  西安市高陵县  

昭慧院塔

昭慧院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慧院塔(又名三阳寺塔)  位于唐昭慧院,今高陵一中校园内。建造时间待考。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塔基坏损就倾,时人银孟常等维修。为密檐式砖塔,通高53米,8面13层,顶为圆形宝瓶式,底层有南北两个券门,其余各层为正东、南、西、北四个券门,每层叠涩出檐,用二砖和牙子各二砖交错砌筑,第8砖后作出假飞椽桃檐,然后反叠涩内收,各檐角微上挑,并悬有舌铃。塔梯内绕,可作攀登。结构挺拔而坚固,历经千年,几经地震犹岿然耸立。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专款9万元,对该塔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维修后的高陵塔,保持了原建筑的艺术风貌。在每个密檐挑角复装铁铃,共104个。每当晴空丽日,登塔远眺,西安盛景清晰可望,渭北风光尽收眼底。   

唐东渭桥遗址

唐东渭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东渭桥遗址

草市遗址

草市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草市遗址

崖东遗址

崖东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崖东遗址

夹滩遗址

夹滩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夹滩遗址

新庄遗址

新庄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庄遗址

上马渡遗址

上马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上马渡遗址

韩村遗址

韩村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韩村遗址  属仰韶文化遗存。位于姬家乡韩村南400米,泾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片。纹饰多为绳纹。器形有罐、钵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史喻遗址

史喻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史喻遗址

马南遗址

马南遗址为高陵区文物保护单位。  马南遗址

高陵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鹿苑街道 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 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 杨官寨遗址 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 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 西安袁家村 昭慧院塔 唐东渭桥遗址 草市遗址 崖东遗址 夹滩遗址 新庄遗址 上马渡遗址 韩村遗址 史喻遗址 马南遗址
泾渭街道 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 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 杨官寨遗址 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 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 西安袁家村 昭慧院塔 唐东渭桥遗址 草市遗址 崖东遗址 夹滩遗址 新庄遗址 上马渡遗址 韩村遗址 史喻遗址 马南遗址
崇皇街道 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 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 杨官寨遗址 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 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 西安袁家村 昭慧院塔 唐东渭桥遗址 草市遗址 崖东遗址 夹滩遗址 新庄遗址 上马渡遗址 韩村遗址 史喻遗址 马南遗址
通远街道 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 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 杨官寨遗址 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 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 西安袁家村 昭慧院塔 唐东渭桥遗址 草市遗址 崖东遗址 夹滩遗址 新庄遗址 上马渡遗址 韩村遗址 史喻遗址 马南遗址
耿镇街道 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 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 杨官寨遗址 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 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 西安袁家村 昭慧院塔 唐东渭桥遗址 草市遗址 崖东遗址 夹滩遗址 新庄遗址 上马渡遗址 韩村遗址 史喻遗址 马南遗址
张卜街道 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 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 杨官寨遗址 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 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 西安袁家村 昭慧院塔 唐东渭桥遗址 草市遗址 崖东遗址 夹滩遗址 新庄遗址 上马渡遗址 韩村遗址 史喻遗址 马南遗址

高陵区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