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雅安 >> 石棉县 >> 挖角乡

挖角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赖宁 (1973~1988) 扑灭山火的小英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赖宁(1973年10月20日-1988年3月13日),原名赖麟,四川雅安市石棉县人,生前石棉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1988年3月13日,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与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年仅15岁。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  赖宁(1973.10-1988.3),四川省石棉县人。父亲是赖正纲,母亲是黄和榕。  赖宁在校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立志长大要成为一名和李四光一样的伟大的地质学家 。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少先队小主席和优秀少先队员,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他坚决的放弃了保送,在石棉县5264名小学毕业生里以全县第一名(小主席)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中学 。  赖宁从小拥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10岁那年就曾致信石棉县人民政府强烈要求打击大渡河边的非法捕捞行为 。  赖宁的家乡石棉山区是火险区。 赖宁读小学的时候曾3次上山灭火。他做了这些事,既不写出来,更不告诉别人,直到林业部门把表扬信寄到学校,老师们才知道。  1988年3月13日下午3点38分左右,石棉县海子山因电线短路发生山林火灾。火借风势,刹那间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  赖宁写完作业,和生病卧床休息的妈妈说了声:"我下楼走一走。"妈妈特意嘱咐:"外面风大,别走远了!" 下了楼,赖宁一眼便瞧见了冲天的火焰。他连告诉妈妈一声都来不及,就飞快地直奔火场。 赖宁跑到山上,挥动松枝奋力灭火。高达二三十米的火焰,狂烧猛窜,赖宁和他的伙伴奋不顾身,一次次地冲向火海。 这时天色已晚,现场指挥救火的县领导,命令用汽车将参加救火的学生强行送下山。  赖宁、周伟、王海等同学也被拉上了车。在车上,有个同学遗憾地说:"唉,今晚看不成电视剧《再向虎山行》了。"赖宁却风趣地说:"那我们就再向火山行!"一车人都笑了。山间的火势越来越猛,烧焦的枯枝败叶在火焰的冲腾下漫天飞舞,发出噼啪的爆响。天黑了,山陡路滑,风助火势,野火更猖獗了。  虽然被大人一次次拉走,他还是偷偷溜回去继续扑火 ,大火终于扑灭了。3500余亩森林保住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库都平安无事了。14日上午,人们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的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额头靠着山坡,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赖宁牺牲了,在赖宁纪念堂中间的水晶棺里,放着用队旗绣制的被子盖住赖宁的遗体。  外界评价  曾被评选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小缔造者、中国少工委小主任。  1988年5月,中国共青团、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中国少年先锋队小主席”、“英雄少年”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名列第一名 )”等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学习他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做好小主席,保卫财产;学习他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他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他热爱祖国,临危不惧。”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精神争议  见义勇为  围绕赖宁精神是否过时、是否值得提倡,引起教育界争议。  赖宁曾在1990年代作为整个中国学生学习“见义勇为”精神的榜样。然而进入21世纪后,赖宁似乎正逐渐被淡化。赖宁精神中过度宣扬和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被认为与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不相符。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版中也删去了其中关于“见义勇为”的叙述,将原版中“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改为了“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抢险活动。  赖宁精神  赖宁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一个载体,如果我们忽视或隐去他的少年——未成年人身份,我们也依然会被他感动。可见,我们看重的是赖宁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利众精神,我们绝不倡导少年儿童用牺牲生命作代价去见义勇为,但我们也要鼓励孩子们从小培养起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见义勇为。这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从这个层面上看,赖宁这个精神符号永不过时,任何时候都有其存在和弘扬的巨大价值。   《赖宁的世界》作者孙云晓也说,学习赖宁决不是倡导孩子救火,那不是赖宁精神 。  摘下照片  从2012年1月1日起,《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开始实施。随着《条例》的实施,少年英雄赖宁的照片,也“纷纷从校园墙上被摘下”。  十几年前,年仅14岁的少年赖宁为了扑救山火而力竭牺牲。赖宁被树立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他的照片也就被“纷纷挂到校园的墙上”。  随着《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实施,赖宁的照片也被摘下,似乎表明我们的社会不但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对未成年孩子进行保护的必要,而且走出了过去那种不切实际地鼓励孩子“见义勇为”的道德高调误区,恢复了青少年教育中的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  [以上内容由"huangdog"分享。]

万建昌 (1968~1989) 万建昌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万建昌,1968年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石棉县。1975年9月,万建昌上小学。在老师的精心教育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万建昌的学生时代处处留下闪光的足迹。  学校开展的“学雷锋,做好事,争当红花少年活动”,万建昌做的好事最多,得到的红花也最多。他不怕脏、不怕累,带病上山割草,用手捡牛粪,修补教室的“天花板”等,成为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佳话。万建昌从小乐于助人,一次,他的同学梁金刚忽然晕倒,万建昌背着他往医院跑,途中摔了一跤,鼻血都摔出来了,可他一声不吭,一直坚持把梁金刚背到医院。还有一次,几个小伙伴一起到田坎上捉蜻蜓,有个小伙伴不小心摔下五米多高的田坎,大家都吓得直叫,不敢跳下去,而万建昌却大喊一声就跟着跳下去,不顾一切地背起受伤的小伙伴往医院跑,由于抢救及时,小伙伴的脚不久就得以痊愈。  1976年,万建昌捡到一块上海牌手表,那时的上海表不仅价高,也难买,如果把上海表卖掉,那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可是他却千方百计寻找失主,将手表送还。  1984年12月,地处石棉县回隆乡和擦罗乡境内的四川省电力局下属国有企业——楠桠河发电厂,根据上级下达的招工指标面向社会招工。只有初中文化的万建昌报名参加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工厂,当年他才16岁,当上了一名年轻的电力工人。在分配工作时,他是全厂青年学工中惟一被分配到最边远、条件最艰苦的——水文分场栗子坪水文班工作。  栗子坪乡是石棉县边远的彝族聚居乡,离县城40多公里,海拔在1800米左右,夏天强烈的紫外线炙烤着人的皮肤,冬季冰雪覆盖,人烟稀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有人问小万,咋就把你一人分到艰苦的地方?他诚恳地回答:“在任何地方都是工作,有工作干就很好了。”  当了工人后,他知道要干好工作,靠过去的初中文化远远不够。在专业培训中,他虚心求教,时时处处向师傅们、教师和书本学习。在水文班工作一年,万建昌硬是凭着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的精神,自学完《水文测验》上、中、下三册专业书籍,从而熟练地掌握了水文观测和测试的技巧,每次考核都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  万建昌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乐于吃苦奉献。在栗子坪水文班工作时,那里有个小电站,一涨洪水小电站的引水渠都要被冲垮,他每次都主动跳进河水里砌渠坎。高山气候寒冷,他的双脚被冻得通红,有时裤子和衣袖被冰凉的河水浸湿了,他仍坚持干,别人叫他上岸休息,他却说:“没关系,没关系。”  万建昌无论在何种岗位上工作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任劳任怨。1985年底,他被调到姚河坝水文分场,分配上“三班倒”的运行班工作,这里有楠桠河发电厂引水隧洞的进水口闸门和沉沙池。他每天细心观测水位,精心管理和爱护闸门,及时清淤和排除污垢,保证电厂进水正常。  楠桠河连续几年爆发特大洪水,山上的泥沙、树枝被洪水冲进沉沙池,进水口闸门前树根杂物等堆积如山,沉沙地淤满杂物,几乎无法通水。每当这样的险情出现,万建昌总是一马当先,最先赶到现场,第一个跳进池内排污,有时顾不上吃饭,通宵奋战。为了赶时间,他经常用手刨渣,用肩扛树根,手磨破了皮,脚扎出了血,他从不叫苦,从不说累,直到沉沙池的杂物清除干净,电厂顺利发电,他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由于万建昌敬业爱岗,工作出色,1985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89年10月30日,深秋的夜,冷风袭人。群山谷野,一片寂静。石棉县农行一辆“万利特”小车,载着县法院、县农行一行四人从云南办案后返回石棉县。小车在夜幕中奔驰,行至108线244公里处(楠桠河电厂闸首望乡台附近),不幸翻车掉入楠桠河中,车上有三人在水中破窗脱险,另有一人下落不明。为了战友和机密材料的安危,最先脱险的县法院干警凌源,拔出腰间手枪鸣枪报警,因夜深人静,车辆断行,无人前来救应。当晚8点多钟,刚从河中爬上岸的傅玉林,忍着寒冷,爬上公路,奔向附近的发电厂敲门呼救。  这时,万建昌和其他同志正在宿舍休息,忽然听见有人不停地敲门,并高声喊叫。万建昌和同事邓友军、付全安一起,直向傅玉林指的方向奔去。在现场,凌源告诉他们:“车内还有法院的胡跃刚没有出来,请帮忙找一下。”万建昌二话没说,顶着黑夜寒风面对咆哮河水,不顾个人安危立即脱去衣裤,在邓友军、付全安的配合下,将车门拉开了一道缝,钻进了底朝天的车内四处搜索。约五分钟左右,他上公路告诉凌源,车内没发现有人。凌源又告诉他们:“还有两件装有机密材料的公文包也在车内。”万建昌知道两个装有机密材料的公文包,遗失后将造成难以设想的后果。他不顾冷得发抖的身体,又第二次下河进入车内摸索,约15分钟左右,他将一个提包拖上了公路。经凌源辨认,那不是装有机密材料的公文包。  23时30分,万建昌不顾两个多小时的劳累又接着上夜班,他心中总是惦记着“两件装有机密材料的公文包”。  1989年10月31日早晨交接班前,他又和当班的王波一道在库区巡回。8时左右。突然,万建昌大喊一声:“是公文包!”立即奔跑过去,跳下崖坎,此时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明知有危险,仍向水里冲,连衣服、鞋袜都来不及脱,拼命向公文包游去,他身边不远处就是一个漩涡。危险!王波连忙叫他上岸。他没有理睬王波的喊叫,仍在漩涡中追逐着公文包。王波转过身准备找一根木头之类的东西扔给他,结果什么都没有。王波预感到事情严重,他本人游泳技术差,便高声叫喊班长付全安。付全安在值班室听见王波呼叫,立即向导流渠处跑去。这时,王波见万建昌已经将第一个公文包仍上了岸,又奋力追逐着第二个公文包。当他将第二个公文包推到岸边安全地带时,终因寒冷、疲劳和饥饿,被急流卷入漩涡中,英勇牺牲。  1989年11月,楠桠河发电厂授予万建昌“优秀青年工人”、“优秀民兵”、“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12月,四川省电力工业局和四川电力工会授予万建昌“模范青年工人”光荣称号,四川省电力工业局团委同时授予他“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90年1月,雅安地区行署、雅安军分区为他追记一等功,并号召全区民兵向他学习。1990年3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万建昌为革命烈士;3月,国家能源部授予万建昌“模范青年工人”光荣称号;5月,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万建昌“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石棉县民政局)  [以上内容由"sily_bil"分享。]

翼王亭

  1942年乐(山)西(昌)公路大渡河铁索桥落成时,为纪念石达开1863年6月大渡河兵败于桥头悬崖之巅建立此亭。亭为六角形,中竖当时西康省教育厅长韩孟钧撰写的《翼王亭记》石碎,亭外原有-军政要员及地方人士于右任、白崇禧、、刘文辉、林云陔等石刻碑文20余通,今多损坏。1981年重建翼王亭,周围培植花草,开凿水池,建曲桥,立亭阁,为一袖珍型公园,已成为石棉县城的一个风景点。  翼王亭屹立于石棉县城北、大渡河铁索桥畔的石儿山上,为纪念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而建,亭为六角形,四方有吴王靠和坐槛,竖《冀王亭记》石碑,亭外尚有纪念翼王石刻碑文20余通,亭下危岩悬壁,大渡河波涛汹涌,惊涛拍岸,慰为壮观。   

贡嘎山南坡自然风景区

  田湾河发源于贡嘎山南坡,景区沿河延伸,10多余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势逶迤,重峦叠嶂,山峰尖峭,白雪皑皑,“日照金山”分外壮观,是贡嘎山著名的一大奇观。莲花山宛如七瓣莲花,可观日出、云海,5条巨大冰川可开发。  冰川脚下的人中海尾和巴王海犹如镶嵌在山谷中的蓝宝石,湖光山色,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更加妩媚动人。田湾河是贡嘎山最大的河流,山水湍流,气势宏大,几十处瀑布飞流直下,蔚为壮观。这里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多处温泉如大热水、小热水、神药水等温泉水温在30-70℃含有丰富的保健微量元素。石棉县旅游公司初步开发已吸引了不少游人。

安顺场渡口

  安顺场渡口在石棉县境内。安顺场原名紫打地,地势险要。清代同治二年5月,太平天国箕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此强渡大渡河成功,安顺场由此载人中国革命史册,198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渡口遗址建有“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塑红军战土头像,锈刻-同志题词,周围植苍松翠拍、花草。安顺场建有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室,陈列红军用过的兵器、马灯等实物47件、图片80幅,还有-、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   

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

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位于四川省石棉县彝族乡,纪念地由以红军头像为标志的纪念碑、存放革命文物的纪念馆、大渡河红军渡口、红军炮台、红军机枪阵地、红军战斗遗址、红军强渡成功登岸的安靖坝桃子湾、红军书写的标语、保存完好的红军指挥楼等部分组成。  大渡河位于长江上游一条峡谷河流,水深流急,为一道天险。安顺场地处大渡河中游,是大渡河畔的一个重镇,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198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渡过金沙江休息5天后,由会理沿安宁河谷抵达大渡河安顺场渡口。红一团挑选了17名勇士,于5月25日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登岸,并陆续渡过了一个师,取得强渡大渡河的首战胜利。因此,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驰名。  保护范围:北至泸石公路,南至安顺场老街,西至松林河,东至迫击炮阵地。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南、北外延50米,向西外延200米。  

安顺场古街巷

  晨曦中的安顺场笼罩在一层薄雾中,古朴的民居、光滑的石板路、红军指挥部所在的碉楼、“文革”留下的毛主席语录无不向你倾诉着这座百年古镇的古老风韵。安顺场原来叫紫打地,1902年,镇后松林河北岸老鸹山山体大面积滑坡,堵塞了松林河,三天三夜之后,决堤的河水倾泻而下,淹没了紫打地,全镇所有房屋被毁,死伤千余人。事后,当地-重建紫打地,并把新建的小镇主街道修成了一条船的形状,希望小镇再不会被水淹没。并取‘山镇久安,河流顺轨’之意,更名安顺场。

安顺场古镇

    安顺场古镇位于石棉县城西北11km松林河与大渡河交汇处,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古名“紫打地”,是个彝、藏、汉的民族乡,具有热情奔放的彝族风情和豪迈壮勇的藏族情怀。在中国近代史上安顺场曾发生了两起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灭;1935年5月红军在此取得强渡大渡河的胜利,打破了蒋介石要-、毛泽东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从此这里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蜚声中外。  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数万人抵达安顺场欲渡大渡河北上,由于时逢雨季河水猛涨,加之清军和当地土司武装围追堵截,致使太平军弹尽粮绝,翼王为了保全部下令妻妾五人抱二幼儿投河自尽,自己则抱5岁幼子石定忠和宰辅曾仕和投降清军,被押送成都杀害,而部下均被清政府杀戮于安顺场松林河边和汉源大树堡。现安顺场尚有当年太平军扎营地址。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抵达安顺场,蒋介石放言要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调重兵围追堵截,红军在-、聂荣臻指挥下,17勇士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兵分两路,沿大渡河溯水而上直逼泸定县,并飞夺泸定桥成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计划。现安顺场尚保留有红军指挥楼,水东门炮台,红军渡口。1983年5月25日落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座落在场北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起渡处,碑高6.26m,采用灰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碑体正面为半圆雕红军战士头像,下方为十七勇士架着当地特有的翘首木船劈波斩浪强渡天险的浮雕,右侧为巨手执大刀浮雕,背面上部刻着-同志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十四个贴金大字。纪念碑气势雄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996年安顺场先后被正式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5月,由-亲自题写馆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建成,该馆坐落在安顺场北,同纪念碑一起在规划中的遗址公园内,馆内保存有二百多件文物,实为珍贵。   

田湾河

  田湾河位于石棉县境内。距县城46公里,景区面积380平方公里。田湾河发源于贡嘎山南坡,景区沿河延伸,10多余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势逶迤,重峦叠嶂,山峰尖峭,白雪皑皑,“日照金山”分外壮观,是贡嘎山著名的一大奇观。莲花山宛如七瓣莲花,可观日出、云海,5条巨大冰川可开发。冰川脚下的人中海尾和巴王海犹如镶嵌在山谷中的蓝宝石,湖光山色,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更加妩媚动人。  田湾河是贡嘎山最大的河流,山水湍流,气势宏大,几十处瀑布飞流直下,蔚为壮观。这里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多处温泉如大热水、小热水、神药水等温泉水温在30-70℃含有丰富的保健微量元素。石棉县旅游公司初步开发已吸引了不少游客,至今尚保持其原始沐浴风格。  景区海拔在800米-5000米之间,几十公里内植物按高差、气候形成垂直分布,景观从阔叶林带到永久积雪带,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和种子植物2500余种,其中珍稀植物34种。野生动物400余种,其中珍稀动物有白唇鹿、金丝猴、小熊猫等20多种,有较高的科考、科普和观价值。这里山高水急,雪峰晶莹,湖水清澈明镜,悬崖峭壁高耸入云,奇树凌空,怪石林立,巨石崖壁酷似雕刻,虎居龙蟠、飞禽走兽,人称一大奇观的万龙壁、蛇蟠石比比皆是。春来鸟语花香、秋来满山红叶,冰川登山可探险,湖边温泉好休闲。  莲花山宛如七瓣莲花,可观日出、云海,5条巨大冰川可开发。冰川脚下的人中海尾和巴王海犹如镶嵌在山谷中的蓝宝石,湖光山色,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更加妩媚动人。田湾河是贡嘎山最大的河流,山水湍流,气势宏大,几十处瀑布飞流直下,蔚为壮观。田湾河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多处温泉如大热水、小热水、神药水等温泉水温在30-70℃含有丰富的保健微量元素。石棉县旅游公司初步开发已吸引了不少游客,至今尚保持其原始沐浴风格。   

挖角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挖角村

----

勤劳村

----

挖角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