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张士贵 (584~656) 唐代名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士贵(584~657),本名忽峍,字武安,唐虢州卢氏(今河南卢氏)人。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出生于一个武官世家。少有膂力,能开一百五十斤弓,左右射无虚发。隋末,张士贵在家乡汇集俊杰,攻城略地,远近官府都很惧怕,称之为“忽峍贼”。崤渑之间,老百姓扶老携幼都来投靠,成为一支强大的反隋力气,自称大总管、怀义公。 隋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太原起兵。八月,抵达绛郡(今山西新绛),派使者招降张士贵,归附后,被拜为右光禄大夫。他肃清了崤渑一带的反隋力气,镇守陕州。率部东进攻打熊州(治今河南宜阳),打败了王世充的刺史郑仲达。李渊恩赐他缯缎千百余段,名马五匹并金装鞍勒。 隋义宁二年(618)正月,李渊派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领兵七万,东讨洛阳,张士贵被授予第一军总管先锋。当他押运粮草至渑池时,被王世充部将郭士衡偷袭,张士贵临危不惧,奋勇迎战,杀的敌军大败而逃。李渊建唐后,割据在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薛仁果父子先后称帝,屡此收兵要挟关中。秦王李世民挂帅征伐薛仁果。张士贵从征,一马当先,第一个攻上敌城。战事终了后,朝廷恩赐奴婢八十口,绢彩千余段,金一百三十挺。 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率军东征洛阳王世充,命令张士贵督运军储。他出色地完成任务,还主动参与战役,“投盖先登,挥戈横刀,屠城斩邑,涉血流肠”,冲锋在前,屡建勋绩。李世民派殷开山、杜如晦携金银四百挺去慰劳,他把金银全部分给了部下。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行赏,“录其前后战功,以为众军之最,除虢州刺史。”高祖谓之曰:“欲卿衣锦昼游乎!”虢州,本张士贵家乡,做虢州刺史,背井离乡,这是何等光彩之事!不久,又授他右武侯将军。 经过长期的战争考验,张士贵的勇武和忠实,被知人善任的秦王李世民所赏识。武德六年(623)二月,张士贵随李神通击败徐元朗后,驻军于曹州(今山东定陶西北),李世民征召并授他为秦王府左库真、骠骑将军,成为秦王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玄武门事故发作,李世民率部诛杀了其兄太子李建成、其弟齐王李元吉,夺得了太子位置。张士贵因参与这一事故有功被授予太子府太子内率,主其兵仗,总具府事。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张士贵又被任命“于玄武门长上统率屯兵,俄转右卫将军,还委北军之任”。北军是捍卫宫城的军队。可见,李世民对他是何等信任。 张士贵担当重担后,依然忠心耿耿,为唐王朝的稳定、稳定而屡建新功。贞观七年(633),岭南龚州(治今广西平南县)一带“东、西玉洞獠反”,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被任命为龚州道行军总管,改封虢国公并检校桂州都督去平叛,张士贵不畏路遥山险,转战千里,冲锋陷阵,平定了叛乱。回朝后,太宗慰劳他说:“闻公亲当石矢,为士卒先,虽古名将,何以加也?朕尝闻,以身报国者,不顾性命,但闻其语,不见其实,于公见之矣!”相继让他担任右屯卫大将军,守卫北门。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亲率大军十万东征高丽。年已61岁的张士贵为第一军总管,“率军渡辽,破玄菟等数城大阵,”在攻克辽东城、驻跸山等战役中,他身为大将,独当一面,部下白袍小将薛仁贵冲入敌阵,奋勇杀敌,遭到唐太宗贬责。班师之日,张士贵军担任后卫,保证了唐军安全撤离。 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准备再次征伐高丽。诏命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邛州(今四川邛崃)、眉州(今四川眉山)打造舟船。官府强行征发徭役,山民苦不堪负,九月,“雅、邛、眉三州獠反”.64岁的张士贵又被任命为茂州(今四川茂县)都督,会同右卫将军梁建方,征调陇右、峡州兵二万人,停息了这次叛变。回朝后被拜为金紫光禄大夫、扬州都督府长史。永徽二年(651),又升任左领军大将军。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一代名将张士贵逝世于河南县(治今河南洛阳市西郊涧水东)显义里,享年72岁。朝廷赠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西部在线·崤函人物·历史名人) [以上内容由"那时候天总是很蓝"分享。] |
莫瞻菉 (1743~1813)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莫瞻菉(1743~1813),字青友,号韵亭,卢氏高村人。祖父莫曜为鄢陵县教谕,父莫元龙为进士,曾任山东郓城县、鱼台县知县。 他自幼性敦厚,崇气节,博闻强记,25岁中举,29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先后为庶吉士、编修,受当时文人器重,升江南道监察御史。他直言不讳,不作虚伪奉承之词,连升礼科给事中、鸿胪寺光禄寺少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任两浙会试副主考,归来复命时受到乾隆帝嘉许,军机大臣阿文成公在乾隆面前誉他为官清正,有干才,得到重用,不久升任布政司副使,后兼顺天府尹。当时京城积弊很多,官吏们互相勾结,作恶多端,他兼府尹后,首先拒收贿赂,并严惩了一批-和不称职的地方官,政纪肃然一时。 一次皇帝出巡,他组织马匹、骆驼、车辆,仅够使用,多余的一律放还,因为他办事不畏强权,衙门互相倾轧掣肘的弊端渐除,出则留心体察民间疾苦,入则亲侍汤药奉养0,朝夕黾勉,从不过懈怠安逸的生活。 一天退朝,相国和坤讥笑道:"象你这样的才能,总是升升降降,为何不能飞黄腾达呢"?他严肃地说:"我受的皇恩够多了,我的官职升得够高了,破格的升迁,不是我的心愿"。但他还是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内阁学士,历任刑部、工部及兵部右侍郎,均兼顺天府尹。他不管任什么职,或升或降,都能尽职尽责,把政务搞得有声有色。 嘉庆六年(1801年)夏,北京附近连降大雨20多天,河水泛滥,房屋倒塌甚多,他日夜操劳,凡受灾州县,他都奏请朝廷,发粟赈济,务求落实。一日午夜,他忽然想起考期将到,试院坍塌尚未修复,河水涨发,交通受阻,天下举子来京应试,很不安全,便连夜起草了奏章,单骑冒雨至圆明园奏请皇帝,改考期于九月八日。当时宫内水深齐腰,他牵马步行数里后,才策马归府,衣帽淋漓,面目须发半为泥浆涂污,而他却谈笑自如。 [以上内容由"crystaldew"分享。] |
耿九畴 (?~146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耿九畴(?~1460)字禹范,卢氏县城大庙巷人,明永乐末年进士,宣德六年(1431)任礼科给事中。正统初年,任盐运司同知,治理两淮盐政,大胆革除其弊端,后因母逝辞官返里,乡民数千赴官府恳留。正统十年(1445)正月,任都转运使。他生活节检,读书孜孜不倦,勤于理事,卓有政声。 他一度被诬遭贬,不久即昭雪,留朝任刑部右侍郎,常审难理疑,均不畏权势,依法行事,曾依法贬了礼部侍郎章瑾的官职,并力驳章的女婿、给事中王汝霖一伙的诬蔑之词。他曾奉明英宗之命,巡抚凤阳因灾欲起的民乱,安置七万户灾民,民心则定。景泰元年(1450)又奉诏治理日渐衰颓的两淮盐政,当年十月兼管江北诸府。 景泰三年(1452年)受命镇守陕西时,弹劾了私自役使士卒的指挥杨得青等人。 天顺初年,英宗对侍臣说:"耿九畴是正直的人",授右都御史。他奏谏了"崇廉耻、清刑狱、勤农桑、节军赏、重台宪"等五条意见,被采纳。是年六月,受石亨等陷害株连入狱,后贬江西布政使,不久调往四川。次年,礼部尚书一职空缺,皇帝征求李贤的意见,李贤说:"若论老成清白正直,没有能比得上耿九畴的"。他被召入朝,英宗怜其年迈力衰,改授南京刑部尚书。 天顺四年(1460年)辞世,谥号"清惠"。 [以上内容由"jimmy1008"分享。] |
耿裕 (1429~149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耿裕(1429-1496),字好问,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耿九畴子,祖籍卢氏县城大庙巷,历任户科、工科给事中、检讨、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他为人坦率耿直,谙习朝章,任礼部尚书期间,皇室、官府的祭享费用和官吏们的相互宴请酬酢,无不豪华侈糜,加上灾害频繁,人民负担沉重,耿裕逐一条陈,提倡节俭,被采纳,浮糜之风有所扭转。光禄寺掌管宫廷侍卫,以供费不足,请用太仓银两弥补,耿裕怀疑其中有弊,请皇帝诏令严格检查防范,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有很多番邦僧人在京师给宫廷官府做斋戒超度的佛事,他上奏皇帝,只留15人,令其余僧人离京返乡,而番僧却潜匿京师,不久又互相招引,斋醮之事复兴,耿裕极力谏诤,驱逐其大批离京。一次,吏部尚书依内宫的旨意,把管理工匠的李海升官,耿裕不顾几次谪官入狱之苦,挺身而出,以朝廷曾有"文人不经礼部推荐而得官者,秘交法司治罪"的明训,据理力争,但终未得到纠正。 他任监察官多年,从不因个人的爱憎,世俗的毁誉行事,必以被监察者的德政为依据,尽力做到奖罚公平。 他自奉淡泊,父子两世在京做大官,家业却十分萧条,声名功德为时人所称道。 [以上内容由"110"分享。] |
李炳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炳,字垣桥,明万历癸未(1583)科进士,卢氏涧西村人,生卒年月未详,历任湖北省当涂县、山西省洪洞县知县、辽东巡抚、京畿(南京)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大理寺正卿,兼任刑部尚书。 他赋性聪颖好学,通经史,能文章,忠直敢谏,不畏权贵,一生兴利除弊,有政声。按抚京畿时,宫中派出宦官征税,气焰嚣张,商、渔民不堪掠夺之苦,怨声载道。他极力从中斡旋,减轻了人民负担。巡抚辽东时,统军镇抚朝鲜、日本、台湾,故卢氏县令在县城东街口曾为之立"三韩都宪坊",惜今无存。任山东巡抚时,宦官税监曾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他具奏皇帝,弹劾制止了他们的罪恶行径。终因宦官进谗,被明神宗疏远,他忧愤填膺解职归里。不久复被起用为南京大理寺卿,则创建宫中尊经阁,使道义与法制并重。他兼理刑部、都察院公务,尽力国事,能谨慎理狱,明察秋毫,终因他一贯与-污吏和窃据大权的宦官斗争而遭陷害被杀,后因其女儿陈情,忠臣辩诉,始得昭雪,归葬于故乡涧西村南盘龙山上。墓前有享堂、更衣亭,立有状元钱士升撰文、王铎书丹的墓碑一通和石人、石马、石羊、石猴各二,碑尚在,余已无存。 [以上内容由"小胸罩"分享。] |
萧戴金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萧戴金,清康熙年间卢氏金谷陀(西湾村北坡根)人。他敏捷勇敢,善捕虎,为当时遐迩闻名的猎户,"终其身,获百虎有奇"。 清朝前期,卢氏森林茂密,时有老虎出没为害。康熙初年,一只猛虎盘踞在柳关大道旁,"食断行人",萧戴金提刀前去捕虎,刚来到关前,一阵风起,老虎突然扑来,他迅即举刀刺向虎喉,透其下颌,老虎疼痛难耐,猛力挣扎扑咬,戴金拼力相持,两脚蹬在大石上,鞋帮全部踏裂;急拔刀再刺,老虎脱身逃走,他循迹追踪到虎穴中,终于捉住了它,柳关的虎害从此灭绝,道路又开。 一天,萧戴金正在城中饮酒,酒店中忽然有人传说陈家山有老虎伤人,人们正在追赶,他的儿子准备前去打虎,戴金起身喝道:"小孩子怎能抵挡老虎!"于是连饮三大碗烈酒,一路奔去救援,在山口正与老虎相遇。他挺刀逼进,老虎猛力扑来,一刀刺去,直穿老虎头顶,鲜血淋漓,溅了他一身,老虎顿时倒毙。还有一次,戴金在柳家凹杀死两只幼虎,母虎回到洞前,见状咆哮怒腾,张牙舞爪向他扑来,他举刀洞穿虎腹,结果了母虎性命。 南阳郡城外林中有猛虎出没,断绝大路,无人敢去捕捉,南阳太守听说戴金猎技高强,就派人请他前去捕虎,他不往城内见太守,先杀了老虎才去吃饭。当时,他多次捕杀猛虎,"名闻千里",死后数年,虎害又起,无人能捕,百姓们常思念他。 [以上内容由"波涛"分享。] |
段长福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段长福,清初贫民,居乐善里杜关,以种田打柴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他见族兄段长寿年老力衰,忍饥挨饿,于心不忍,将其接到家中共同生活了七年,照顾得象亲兄弟一样。雍正八年(1730年),秀才杨敬丢了七两银子,段长福拾得后,分文不取,如数归还。乾隆五年(1740年)十月,一个叫杨雷的去赶集,丢了八两银子,在街上大声哭叫:"这几两银子关系到我一家人的性命,谁拾了能还给我,我愿用一半作酬谢。"恰巧又是段长福拾得,慨然原数归还。杨雷以四两作酬谢,他笑笑说:"我要是爱财,就不还你了"。旁边的人说:"这就是前几年拾金不昧的段长福,他是不受报酬的"。杨雷强邀他到饭馆吃了顿饭,当时的县令知道后,把他拾金不昧的事迹记入了彰善录。 乾隆十五年(1750年)五月,他于雨后在打麦场上拾得一口袋,内装妇女衣服首饰之类,便贴出认领招子,有个庠生说是因怕淋雨,慌忙中丢失,随即领去。他多次拾金不昧,常说:"人穷志不穷"。他这种品德被人们所称道。 [以上内容由"襄江两岸"分享。] |
李锦文 (1894~196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锦文(1894—1960) 回族,河南省卢氏县北关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仰赖母亲的手工针线活勉强度日,七八岁时,摆摊零卖以添补难熬的生计。18岁时离家到洛阳东关清真寺跟随大阿訇学习阿文,25岁时已成为一名“高才”、“满拉”,“穿衣”当了阿訇。他谦虚谨慎,为人和善,勤奋好学,忠于职守,声望日隆。民国24~26年(1935~1937),被洛阳市塔湾清真西寺聘为阿訇,收孙光明等4人为“满拉”。教阿文,传授《古兰经》,颇得洛阳“四处”回民的称赞。“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锦文受卢氏县北关清真寺“社头”马保安的聘请,返里执教。在传教之余,钻研中医理论,掌握了医疗原理和治疗外科偏方,特别在“按摩”与“搭背”治疗方面功效显著。他尊奉伊斯兰教和平宗旨,常为回、汉群众诊治各种外科疑难病症。如一饲养员左手被牲口咬伤,溃烂化脓,久治不愈,经他神手妙方医治不到两月,即全部愈合。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得广大群众颂扬。民国33年(1944)卢氏县战事危机,他遂携全家-到宝鸡。后被回民群众聘为清真南寺(俗称河滩寺)阿訇。在颂经、传教之余,倡办“经学”教育,在各位“社头”的支持下,于民国34年(1945)在河滩创办了伊斯兰小学。民国36年(1947),渭河泛滥,校舍被淹,伊斯兰小学-迁至摩天院,改名为摩天院回民小学。 宝鸡解放后,李锦文于1950年7月,被聘为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同年9月又被选为西北五省少数民族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大典,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的亲切接见。1953年5月,被保送到西北民族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他虽年近花甲,仍刻苦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劳动人民本色,结业典礼时被评为“勤劳学员”。1954年1月,被聘为宝鸡市红十字会分会副会长。他身兼数职,深知人民代表责任之重大,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倾听人民呼声,及时向党和政府反映回、汉群众的意见与要求。在市政府的关怀下,摩天院回民小学得到修缮与扩建,1954年改名为“龙泉小学”,使更多的回汉儿童得到学习机会。为提高广大回民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在他建议下,市民政局拨款1000元,购置图书资料,创办了“回民阅览室”,便利了摩天院地区回民群众的时事、政治学习。为解决回民子女就业问题,多次推荐回族青年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数约在百人以上。他还倡议凡有回民职工的单位,都应设立清真灶,以解决回族群众的生活困难。1955年省政府组织慰问团,慰问亲人解放军,李锦文任宝鸡分团副团长,当时他年过六旬,仍满腔热情、风尘仆仆的率香玉剧团和秦剧团到汉中、安康、陇县等地进行慰问演出,受到子弟兵的热烈欢迎和好评。他为适应繁忙的社会活动,以阿文做引导,学习维、藏、英、俄、日等语,广泛结识各族代表和国际友人,交流工作经验,深得上级领导的赞扬。 1957年他去西安参加省人大一届五次会议期间,偶得中风不语症,经省人民医院抢救病情好转,回宝后经两年多的医治,终于1960年5月24日归真。市政府、市委-部为李锦文阿訇的逝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省政府发来唁电以示哀悼。 [以上内容由"一个小人物"分享。] |
王邦才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邦才,字汝抡,号西皋,卢氏县城人,明万历丙子科(1576年)举人,器宇轩昂,性刚正,有才识。他任陕西蓝田知县时,坚决抵制陕西税监粱永、赵钦的横征暴敛,解民倒悬,后擢升为山东济南府同知。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王邦才为辽东战事筹措粮秣,布衣陋食,勤于公务,提议废除了数以万计的不必要开支,奏设监督军需的机构,以减轻百姓负担。他曾将宠幸的宦官、杀人掠货的辽宁税监高淮之爪牙宋希曾、徐文胜斩首示众,后因上 书揭发高的罪恶而获罪,被-七年,获释后被起用为户部主事,旋任户部浙江司员外郎等职。 他剐直不阿的精神为明神宗所赞许,死后为之建坊,上题"精忠贯日"四字以资表彰。 [以上内容由"gosilltra"分享。] |
贺时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贺时,字奉若,清雍正、乾隆年间卢氏沙河人,庠生。他家道富有,而生活俭朴,是有名的孝子。其父任俊曾捐肥田200亩兴办义学,临死前给他的遗嘱是:"我见富有的人因留下很多财产,后辈子孙常奢侈腐化,形成恶习,败坏门风,我一生积攒了250两银子,我死后你可把它捐给公家,不要叫钱财拖累你们"。贺时遵父命把250两银子建置了亭子,内藏大量谷物,以备乡民荒年之用,又捐钱买房十几间,捐田600亩,用田租修建赈贫院,以扶养无依靠的老人孤儿;兴办义学,让无力延师就学的青少年到义学读书。雍正十二年(1725年),当时的卢氏县令姓吴,把贺时捐资为民的事迹上报给总督部院,部院认为贺时父子二人所捐共值银千多两,其慷慨无私,不仅全省所无,全国也属罕见,因作《积善说》一文大加赞誉,并将他们父子的事迹上报朝廷。 [以上内容由"柳如雪"分享。] |
曹靖华 (1897~1987)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曹靖华(1897.8~1987.9),原名联亚,卢氏县五里川乡路沟口村人,父名培元,晚清秀才,是一位立志于山区教育事业的启蒙教育家(有传)。靖华有2姊1弟2妹,他自幼酷爱听父母与邻居长者讲故事,父亲称他为装不满的"故事罐儿",听后常对故事中人物发表自己的爱憎之情,如听刘老汉讲:"有一年因一群毛猴把地里庄稼糟踏殆尽,村里一个勇敢的穷孩子跑到毛河琉璃庙借老道士一把降妖剑,杀了为首的猴子,把猴头挂在树上示众,赶走了所有毛猴,从此后每逢雨过天晴,树权上就会长出毛茸茸的猴头,是美味的山珍",他便激动地说:"这个穷孩子真好,我长大了也要象这个孩子一样,为大家除害。" 1903年春,其父受聘到直隶分州朱阳关义学教书,把7岁的靖华托于其族伯私塾中读书,未及两月,把一本《三字经》背得烂熟。一日其父回家,问及他的学习,他便恭恭敬敬地把《三字经》放于父亲面前案上作个揖,背过身,一口气背完。其父听后,和蔼地问:"人之初的人怎样写,啥意思?"靖华瞪着眼答不出,其父提笔写一"人"字,边写边讲道:"人分好人坏人,要当个堂堂正正的好人,写人字要迈开两脚,才能站得稳,走得远;要顶天立地,不偏不倚,才是个真正的人,若写得歪斜不正,就成了邪曲小人,坏人。读书光死记硬背下来不行,要懂得意思"。因兵匪骚扰,义学停办,其父回五里川火神庙私塾教书,靖华随父就读。在家里,他要和父亲一同起早推磨,实际是象征性地扒着磨杆跟着空跑,打扫庭院,自幼养成勤劳习惯。休息时,父亲在地上写出"上、中、下、天、地、人、大、小、男、女"等字对比着教他记认字形,理解字义。吃饭时在饭场也结合生活教他认"吃、喝"等字,当他年老时还常谈.及幼时在父亲身旁上的"磨道学堂"和饭场识字等趣事。 1907年,时局渐稳,和弟弟葆华随父到朱阳关义学,开始读四书、五经,先由父亲逐句讲解,弄懂含义道理,再朗读背诵。当时在这里只能见到《饮冰室文集》和《白话报》两种报刊,靖华极喜爱白话文的开门见山,浅显易懂,初步受到新文化的影响。父子3人在亲戚家吃饭,一天中午,因蒸的馍较黑,靖华已吃完一个,葆华咽不下,悄悄扔了半个,被靖华看见拾起,晚上靖华故意问弟弟还记得"锄禾日当午"那首诗吗?葆华接着背道:"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错吧?"父亲听见后,哈哈大笑道:"那为什么把这么大一块馍扔了呢?"趁机又讲了一番要爱惜粮食的道理。 1912年,靖华随父回五里川私塾学习。五里川是卢氏南部的重镇,通陕鄂要道,辛亥革命、宣统退位等消息很快传到这里,靖华年已15,勤学好问,善于思考,已懂不少道理。一天,他和弟弟等几个同学在五里川街头听了号召剪辫子的宣传后,经过一番议论,就一同下决心要剪掉头上的这条"尾巴",靖华借来一把剪子,同到河边柳树林中,互相剪掉了已留多年的辫子,回去后得到了父亲的赞许。 在私塾的八年中,都过着农闲读书,农忙种地的耕读生活,在其父影响下,不仅打下了扎实的古汉语基础和革新反清的思想基础,还养成了勤劳质朴,刚直正派,一芥不取的品质和执着倔强的性格。 1913年,年已16岁的曹靖华,受其父"好男儿志在四方",要走出去闯大世界的教诲,首次徒步翻越老界岭,来到卢氏县城,报考县立高等小学。他先到亲戚家投宿,亲戚见到他的一身穿戴,惋惜地说:"如今虽不比当年的科举,但进城考洋学堂,穿这身土里土气的山里人衣裳,怎么能行呢?"靖华说:"我是来考学问,不是来考衣裳的,管他土气不土气!"亲戚还是取出一套时兴新衣恳求他穿上,靖华只得换上,试后榜出,名列全县第一,曹靖华的名字在全县传开了。 县立高等小学堂废除讲经,设国文、数学、历史、博物等课程,但在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仍跳不出"八股"陈套,离不开"之、乎、也、者"。曹靖华在一次作文中,依命题写了一篇白话文,并用了标点符号,被保守的国文教师当堂斥为:大逆不道,异想天开,违犯了孔老夫子的教规,画的点点圈圈,有的象蝌蚪,有的象秤钩,不成体统!"他把"?"倒画于黑板上,且少了一个圆点,引起哄堂大笑,这位"学究"恼羞成怒,把曹的作文本扔于地下,激起众多学生的反抗。曹靖华据理质问,直至其哑口无言,该老师只得辞职离校。当时的校长倒还开明,赞扬靖华有革新精神,批评守旧派老师常拿"八股"吓人,用费解的典故作文字游戏。 将要毕业时,他在"我的志愿"命题里写道:"纵观我国数千年历史中,无数英雄人物,只有对民众有益的人,尽管一生平凡无奇,也会赢得众人的怀念。我想做一只报晓的雄鸡,把黑暗里的梦中人唤醒,象根极不显眼的火柴,将豺狼遍野的荒原烧得烈火熊熊,甚至想当一头勤劳的黄牛,默默地吃草,不停地耕种……"。 1916年考入开封省立第二中学。1919年,在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中,与关尉华、潘保安、孟昭本、蒋鉴章等八位进步同学成立了"青年学会",创办《青年》杂志,宣传"五·四"精神,曹靖华曾在宋门(开封城门)检查日货。1920年,曹靖华被河南学生联合会推选为河南代表,参加上海全国第二届学生联合会代表大会。是年毕业,因无钱升学,赴上海谋生,在泰东书局当校对,旋至安徽大通任小学教员。 1921年,他到上海渔阳里外语学社跟杨明斋学习俄语,该社实为当时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基地,同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1922年和韦素园常去向住在苏联的瞿秋白请教,受瞿帮助很大,影响很深,后成为瞿的挚友,年底回国。 1923年到北大旁听鲁迅讲的《小说史》,初步接触鲁迅,并常向已回国的瞿秋白请教,他的第一篇译稿《蠢货》交瞿订正,瞿在他主编的《新青年》第二期予以发表,瞿说:"中国的文艺田园太贫瘠了",鼓励曹作一名引水运肥的"农夫",自此曹靖华开始了他翻译、引进大量苏联革命文学作品,以教育中国人民的革命工作。 1925年初,与尚佩秋在河南罗山结婚。是年,北京政变后,受李大钊派遣,赴开封任国民军第二军苏联顾问团翻译。曹在任翻译期间,把鲁迅作品《呐喊》推荐给苏联顾问团成员瓦西里耶夫(汉语名王希礼),王把其中的《阿Q正传》第一次译成俄文本,曹靖华为作者、译者之间传达信件,自此和鲁迅开始了共同介绍苏联革命文学为主的友谊关系。是年参加"文学研究会",和鲁迅、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六人在北平成立文学团体"未名社"。1926年春,国民第二军撤退,他又回北平,被李大钊派往广州国民革命军总部,给总顾问布留赫尔元帅当翻译,随军北伐,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武汉、南昌、武胜关、郑州等著名战斗和战役。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携夫人尚佩秋再次赴苏,先后在奠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及国立大学任教。1929年秋,曾专程去莫斯科看望瞿秋白,瞿提出:要把介绍苏联革命文艺作品与文艺理论工作当作庄严的革命政治任务来完成,鼓励他"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秋自回国前也曾到列宁格勒同曹畅叙。瞿回国后,二人常互寄书刊、信件。他在苏工作期间,翻译苏革命文艺作品较多,和苏联作家联系亦多,和国内的鲁迅书信来往频繁,大部译稿寄鲁迅,或由鲁迅再转秋白。受鲁迅之托,为之搜集了许多木刻珍品寄回,沟通了鲁迅与苏联木刻家的文学交往。 1933年回国,应范文澜等人之邀,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国大学、东北大学、中法大学任教。在国民党的-下,曾以亚丹、郑汝珍、联亚等化名与鲁迅通信,积极宣传抗战,揭露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向学生介绍苏联革命作家的作品和苏联革命后的情况,启迪青年向往革命,追求真理。此时,他和鲁迅、瞿秋白的革命感情愈加密挚。1934年,利用寒假亲往上海看望鲁迅,1935年6月,闻瞿秋白牺牲,一登上讲台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此后同鲁迅的联系更加频繁,每年常通信数十封,鲁迅曾几次抱病为他的译稿写"小引",并设法出版。 1935年的"一二·九"、"一二·一六"爱国-中,有教师10人被捕,他都积极设法营救,北平地下党与上海临时党中央失去联系,他曾通过鲁迅设法做接线工作。1936年10月19日闻鲁迅逝世,痛哭失声,曾撰《我们应该怎样来纪念鲁迅》、《吊豫才》等五篇文章来纪念其挚友鲁迅先生,至此他11年间,共收到鲁迅信件292封,仅保存85封半,后经许广平转鲁迅博物馆保存。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校迁至西安、汉中。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曹为理事之一,当年被国民政府教育次长以"宣传马列主义"的罪名解聘。1939年春,一家四口至重庆,当选为抗敌协会第二届理事,并任《中苏文化》编委。1940年初,在重庆见到周恩来,在周直接提名和领导下,参加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主编《苏联抗战文艺丛书》。不论环境多么复杂险恶,遵周嘱托,在1940-1945年的五年间,曾译出《列宁的故事》、《苏联空中女英雄》、《侦探队长》、《油船德宾特号》、《保卫察里津》、《自由的摇篮》,加上以前和日后翻译的《一月九日》、《铁流》、《虹》、《侵略》、《城与年》等共三十余种约三百万字,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鼓舞着成千上万的读者投入党所领导的革命洪流,"特别是《铁流》,参加长征的老干部,很少没有读过"(林柏渠语)。曹靖华以自己的翻译成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此期间他又写作了《抗战三年来苏联文学之介绍》、《论卡达耶夫》、《高尔基生平》、《抗战以来苏联文学在中国》、《战斗的艺术家--高尔基》、《无言的悲怆》等文,与茅盾、郭沫若等进步作家亲密合作,先后被选为"文协"四届理事,"文协"监事,和进步文艺工作者常在郭沫若家里聚会,接受党的领导,听取延安代表传达党的文艺精神,讨论-策略。 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中苏文化协会"迁南京,继续主编《苏联抗战文艺丛书》。 1948年应聘只身至清华大学任教,年底全家北迁迎接全国解放,次年秋到北京大学任教,从1951年到1983年一直主持俄语系系务。 建国后,参与繁忙的文学、政治、社会活动,曾出席在布拉格、巴黎同时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参加全国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开国大典,出席中苏友协成立大会,并被选为理事;先后当选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苏友好协会全国理事会理事兼北京分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等职。195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1964年,任《世界文学》主编,曾多次出国访问和接待各国代表团,他为推动和发展中苏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5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从60年代起,曹靖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这些文章或歌颂祖国的锦绣山河,或追忆革命前辈的嘉言懿行,均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分别收入《花》、《春城飞花》、《飞花集》、《曹靖华散文选》等集子里。 在"-"期间,曹靖华遭受到"-"的破孩,但他无所畏惧,不为所动。1976年清明节的"-"中,他连续三日夜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的活动,粉碎后,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顾年高体弱,积极投身各项工作,先后担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鲁迅博物馆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1981年骨折后,在病榻上仍坚持撰写文章,审阅文稿,接待来访,关心教育工作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曹靖华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一生追求进步,坚持革命,董必武曾以"洁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动骨弥坚"的诗句,赞誉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不凡风骨;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踏实苦干,不务虚名,鲁迅先生曾称赞他"一声不响,不断地翻译着"的实地劳作精神;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谦逊朴实,平易近人,对青年循循善诱,关怀备至,培育了几代人;他革命一生,战斗一生,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以上内容由"fifashame"分享。] |
王尔鉴 (1703~176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尔鉴(1703~1766),字在兹,号熊峰,北苏村人,清庚戍科(1730年)进士,历任山东省邹县、益都县和滕县知县,济宁州知州,曹州府知府,四川省巴县、营山县知县,合州、达州知州,夔州知府等职。他平易近人,遇事仁而有断,所至兴利革弊,各事认真,在山东曾两次主考,能以文章、经纪拔取真才,杜绝了考场舞弊行为。做官37年,廉洁奉公,不积家私,身后无赢余。 他在公务之余,手不释卷,善书工诗,死后百余年,邑人遇其片纸,不惜多金购之。著有《友于堂四书文稿》2卷、《东诗草》8卷、《巴蜀诗草》20卷、《棣萼吟》1卷,主编《黔江县志》4卷、《巴县志》16卷,撰《古文》1卷、《尺牍》若干卷。 [以上内容由"天涯海角"分享。] |
刘震元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震元,宇定斋,清同冶、光绪年间范里人。家资巨富,豪爽好义,办义学,舍义田,焚券舍衣,广做好事。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八月,捻军两次来卢,军中留下的难民很多,他根据道路的远近,一一发给归家盘费。光绪一、二年间,卢氏大旱成灾,饿殍遍野,乞食者动至千百,刘震元亲自开仓发放,不惮烦劳。在光绪三年(1877年)的大灾荒中,捐银800串(每串千文)赈济灾民,捐芦席雇人埋葬路旁死尸400多具。县里的经正书院建成后,又捐银千两作办公经费。他看到三门一带河上无桥,冬季行人涉水寒冷,乃出资为之造桥。 [以上内容由"lulutao"分享。] |
孙钟秀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钟秀 字振川,清初秀才,慷慨好施,见义勇为。卢氏自明末以来,连年战乱,人民幸存者甚少,土地多被荒芜,而历年税额不变,百姓不堪其苦,县令召集县内绅士商议,欲上 书请求州府给予减免,众绅士都认为仅上 书,纸上浮言,不足以动上听,必须有人亲往面陈疾苦方可,众人均有难色,独钟秀奋然以身任之,遂变卖家产,自备盘费银百两,步行至各上宪衙门,痛哭流涕,备述卢氏人民苦况,历半年之久,终于使上宪奏请朝廷批准,将卢氏赋税定为下等,使全县人民减轻了赋税之苦,县令在东门外为之立碑记功。 [以上内容由"明公子"分享。] |
鲁洪文 (1907~197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鲁洪文(1907~1976),官道口乡大岭村人,出身贫农家庭,青年时被抓兵到国民党部队,受尽苦难。1934年4月逃离旧军队,返乡途中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入伍时为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四团二-士,当年随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班长、排长,团、旅粮秣股长等职。1952年因病复员回乡,1976年6月患胃癌病逝,终年69岁。 洪文参加革命队伍以后,吃苦耐劳,不避艰险,作战勇敢,不怕牺牲。1937年,在八路军一一五师时曾参加平型关战役,战斗中脚腿两处负重伤,1938年回延安后方医院养伤一年,伤愈后立即重返抗日前线。1947年他在晋冀鲁豫野战军,随-战大河南北,参加过鲁西南战役。1948年,又参加淮海战役,入伍十几年经历的大小战斗不计其数。 他复员回乡后,不居功骄傲,一直以普通农民的身份参加生产劳动,团结群众,埋头苦干,担任生产队长期间,为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夺取农业丰收,处处以身作则,在群众和青少年中留下了可敬的老红军战士形象。 洪文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人口大,劳力少,进入老年后,胃病经常发作,仍坚持劳动,不伸手向政府要救济,不要集体照顾,靠自己和家人的劳动生活。 晚年经常到农村、机关、学校讲他亲自经历过的战斗故事,讲艰苦卓绝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讲革命前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76年他病重弥留之际,公社、大队的领导干部前去看望,他所惦记的还是生产队的生产和学校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以上内容由"cq_ly"分享。] |
赵魁太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魁太,卢氏县文峪人,清末庠生,系名门望族,但他厌弃仕途,同情贫苦人民,入庠后,不复应试,当了私塾先生,见穷人请医生难,又攻读医书,立志行医济世,对困厄者或行乞之人,常施舍衣食钱粮,穷困无依者,常寄食其门,久而不去。 民国9年(1920年),卢氏大旱,夏季歉收,秋季绝收,南山陶湾一带,有他家20多石稞租,他怕佃户受困,亲往探望,宣布当年不再收租,各佃户历年所欠稞租50多石全部免缴,当场焚毁帐薄契约,并发放仓库存粮,除发给佃户外,其余留给当地饥民,表示如果还有困难,可以继续解决,劝大家勤劳生产,渡过荒年,当地群众及其佃户曾为之树碑二通。 [以上内容由"阿成"分享。] |
豫西大峡谷 | 豫西大峡谷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豫西大峡谷风景区,位于豫、秦、晋三省结合部的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境内。峡谷呈东西走向,象一条由西向东延展的飘带,由大大小小99级瀑布及300多个潭池组成。每当汛期来临,潭上飞珠溅玉,雾气腾腾,声响如雷,气势磅礴;风和日丽时节,瀑布则如白练悬空皎美绝伦。 豫西是指河南省内、省会郑州以西地区包括洛阳、三门峡、平顶山三个城市,即洛、虢、鹰三市。 西接陕西,东靠中原,北依太行,南邻黄河。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豫西地处晋豫大峡谷以南,南阳盆地以北,以平原为主。东经111°08’—133°45’,北纬33°08’—35°05"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梦回豫西:老袁】豫西大峡谷风景区位于豫、陕、晋三省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结合部的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境内。卢氏是一个具有2116年历史的古县,属我国河洛文化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灿烂,历史悠久。相传,秦末博士卢敖避战乱于熊耳,炼丹治病,扑灭瘟疫。死后百姓立庙祀之。至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县,即以其姓氏命为县名。 豫西大峡谷呈东西走向,象一条由西向东延展的飘带,总长度30余公里,宽度30米到50米,深度50米到200米,两侧山峰最高海拔1372米.最低620米。狭长而深邃的峡谷河流滩多水急,由大大小小99级瀑布及300多个潭池组成。每当汛期来临,潭上飞珠溅玉,雾气腾腾,声响如雷,气势磅礴;风和日丽时节,瀑布则如白练悬空皎美绝伦。漫步风景区,只见青山如黛、幽谷叠翠、银练飞泻、野花丛生,宛如一幅山水画卷,给人以极好的视觉享受和心理享受。峡谷内几处悬崖绝壁势如刀削,两旁植被丰茂,满谷苍翠,石峰形态各异,峰峰相连如画卷,畅游期间移步换景,别具风韵。每逢云蒸雾绕之时,山峰宛如空中楼阁,点缀于缥缈云海之间。 主要景观 中原第一勇士漂 豫西大峡谷漂流----中原第一勇士漂 豫西大峡谷风景区风景照(2)(17张)豫西大峡谷中原勇士漂流刺激浪漫,全长3公里,全程约90分钟,双人漂流船安全系数高,操作简单,虽有惊但无险,堪称中原第一勇士漂,峡谷内飞瀑高悬,溪流淙淙,潭幽池清,乘橡皮舟挥桨击水,穿流于翠岭幽谷之间,尽享峡谷漂流热情。 漂流的最大特色——暗河漂流,到豫西大峡谷漂流穿越“飞龙洞”是必不可少的一段经历,进去时伸手不见五指、一片漆黑,出来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有位记者说得好,通过这飞龙洞给一种入死出生的感觉。 大淙潭瀑布 大淙潭瀑布落差40余米,宽约5米,只看一泓溪水从悬崖绝壁上飞流直下,飞珠溅玉,似一条飞舞的白练,又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它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声音恢宏,远听如雷,近听如鼓,雄伟壮观,气象万千。 瀑布下有一个大深潭,潭中鱼龟虾蟹众多,潭碧水澈,风景迷人。 挡箭石和挡箭崖 据说,王莽曾派兵在这里追上刘秀,追兵即乱箭齐发,欲置刘秀于死地。他见这里有巨石,便迅速躲到石后,才免一死。追兵的乱箭纷纷射向巨石和石后的崖壁,将巨石和崖壁射了无数的小孔。仔细看整个石头上布满了无数的小孔。 濯足池 濯足池:相传刘秀曾在此洗脚而得名。潭上有一把石椅,自然生成,十分逼真。后面有靠背,两边还有扶手,据说此潭洗浴可祛病强身,定能保你身心健康,长命百岁。 挡箭石和挡箭崖:据说,王莽曾派兵在这里追上刘秀,追兵即乱箭齐发,欲置刘秀于死地。他见这里有巨石,便迅速躲到石后,才免一死。追兵的乱箭纷纷射向巨石和石后的崖壁,将巨石和崖壁射了无数的小孔。仔细看整个石头上布满了无数的小孔。 天狗望月 天狗望月:山上那两块大石头,像像两只小狗,他们一个正面,一个侧面,活龙活现的,真是奇妙! 潭中井 潭中井:顾名思义,潭中有井,此井位居小潭中,天然生成,深2米有余,极似一口深井,实属奇特。 饮马槽 饮马槽:这一段溪水像一个水槽,旁边的岸石像一匹匹骏马,马头潜入溪水,马身在岸,溪水有升有降。水位高低不同,似被群马齐饮所致,你看,这里有一只马头,那儿也有一只,正俯于溪中饮水。 三叠峡谷 三叠峡谷:珍珠潭与上游的贞女潭、玉渊潭合称为三叠峡谷,三瀑叠绕,群潭相连,巧夺天工。相传当年刘秀被王莽追赶到这个地方,已是人困马乏,口干舌焦,刘秀便俯身喝水,将饮之时,河槽忽然,低落下去,又俯身欲饮,河槽又低落下去,这时,遇见一位名叫泉鸠的姑娘,见刘秀喝水困难,便用双手掬起——捧水递上去,刘秀这才喝到水。泉鸠姑娘手起,河槽又落下去,三次低落形成了三个瀑布深潭。此一遇,刘秀和泉鸠姑娘一见钟情,刘秀东去后,泉鸠姑娘长年在潭边守候。 弧光潭 弧光潭:又叫瓦翁潭,因酷似两个瓦片相对故名,传说为泉鸠在此守候刘秀时用的生活用品。 龙浴潭 龙浴潭:相传光武帝刘秀的沐浴之处。走到此处,溪水潺潺,林木丛郁,两岸崖壁色彩斑斓,中间一长石酷似巨龙,由上而下卧入溪水,龙嘴浸入潭面。 卧龙溪 卧龙溪晾旨崖:据说西汉末年,刘秀出宫之时,曾带有先皇秘旨一道,大意为“大宗封潭,龙呈四祥,磨砺艰险,大功告成”,久不能悟。到了此地,得知有大淙潭且是大淙羽化成仙的地方。便悟得今后定能雄霸天下,万分欣喜,又见溪流清澈,顿觉口渴,便弯身去掬水喝,不料,圣旨跌入潭中,忙命人将圣旨捞出放在石崖上晾晒,谁知干后,字迹全无,圣旨背面龙纹已浸入石崖。正在这时一游龙路过此地,刘秀便命它飞入溪中,守护圣旨,至今石崖上色彩斑斓,好似龙纹一般,所以后人称这里为“卧龙溪”“晾旨崖”。 剪子潭 剪子潭:早些时候,这个水潭很像剪子的形状,所以叫剪子潭。水潭右边石壁下方还有一个剪子的纹样。 沸水潭 沸水潭:又叫锅滚潭,此处水流湍急,潭深数米,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刘秀逃到此地,人困马乏,将土们饥渴难耐,刘秀见这刘秀个峡谷山势险峻,便吩咐士兵拾柴,生火,做饭。一大锅水刚烧至沸,忽闻哨兵来报,追兵将至,将士们慌成一团,人乱马嘶,将一大锅开水踢翻,此后形成一潭,水浪犹如沸水一般,瀑下潭内有一深坳,如烧火灶。因而当地百姓称之为锅滚潭。 刘秀湖 刘秀湖:这个人工湖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深达8米,请大家注意安全。在不久的将来,湖上游还要修建湖心曲桥,栽植莲花等,我们的景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夕阳西下,碧波荡漾,我们就会联想到范仲淹的诗句“锦鳞游泳,岸芷汀兰。”湖上泛舟,也别有情趣。 门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景区门票:RMB60元/张 【二】漂流门票:RMB168元/张 【三】漂流套票:RMB228元/张 滑索20元;攀崖30元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东汉村 景区服务热线:0398--7107999 免费咨询电话:400-659-3939 E-mail:yxdxg@126.com 官道口镇 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地处河南省卢氏县、灵宝市、洛宁县三市县交界,位距卢氏县城东北37公里,209国道和郑卢公路(省道)交汇贯通,系卢氏出入三门峡、洛阳、郑州等地的“北大门”。 总面积:230平方千米,人口:21995人(2005年)。2006年,辖官道口村、岭南村、秋凉河村、百家房村、江槽村、永渡村、寨上村、耿家庄村、金家沟村、耿家村、庄科村、新坪村…… 详细++ |
玉皇山 | 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卢氏县狮子坪乡淇河林场,距卢氏县城90公里。 玉皇山是河南省的西部屋脊,为秦岭余脉主支伏牛山系。长岭根、大块地、扁担沟、骑马沟为其主要的四个景区。其山峰玉皇尖海拔2057.9米,比东岳泰山高出527.1米。登临绝顶.40余平方公里-尽收眼底。环顾群峰,千山如海,既可享受一脚踏二县(卢氏渚南、丹凤)的乐趣,义可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曾有”登上玉皇尖,风光尽收揽,三山毋须走,五岳水再看“之说。山上林木葱郁,森林植被良好,其大块地挺拔的日本藩叶松是河南省唯一的高人型森林景观,身临其中可以领略茫茫-的苍劲;原始华山松林更为中南地区所罕见。公园内维管束植物1800余种,木本植物400余种,药用植物1225种,各种动物400余种。其中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水曲柳,桦栎树等;有珍稀动物金钱豹、麝、青羊、草鹿、红腹锦鸡等,画眉、鹦鹉等鸟类也在树枝间来往穿梭,可谓野生动物乐嗣、鸟儿天堂、植物正同。由岩缝、洞穴汩汩涌出的淙淙细流汇成道道…泉从山涧蜿蜓而下,水质甘甜清澈,水声清脆蜿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俗称娃娃鱼)、游龟嬉戏其问,其鳞可见。由山泉汇成的黄龙潭 白脏潭、乌龙潭、龙井等如山水画卷,新雨过后,彩虹飞卧,恰似人间仙境。 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春天山花烂漫,姹紫嫣红.乌语花香,万木争荣;夏季山青水碧,林术葱郁,气候清爽;秋季满山霜叫,层林尽染、不是香山胜似香山.野果挂满枝头,使人馋涎欲滴;冬季山舞银蛇,群峰披玉戴甲,一派北国风光。 |
卢氏桃花谷 | 桃花谷自然风景区位于卢氏县磨沟口乡西虎岭村,最具特色的有自然生态景观大型溶洞景观和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距县城40公里,距209国道14公里,景区总面积1940公顷,林地面积681公顷。 谷呈东西走向.宽约20余米.长1 5公里,峡谷内自然形成多级瀑布,山上植被丰茂,春天桃花争艳,盛夏清爽宜人,垒秋万山红追.严冬银装素裹。山石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深约10米左右的山洞,俗称“水帘洞”,飞泻而下的溪水好像申串珠帘挂在洞门,自然而迷人,犹如一幅幅不经渲染的山水画面。 虎岭溶洞位于距洛河200米高的半山处,目前已开发的大型溶洞保存完好,景观独特,观赏面积达l万余平方来,洞内分大佛殿、石林宫、藏秀阁、罗汉殿、塔林,玉柱潭等六个区段。 相传明末李白成与高夫人曾在此囤兵修整,练兵习武。为了抵御外乱入侵,李白成在此修寨,至今寨门和400余米长的寨墙还在。人们为纪念李白成而建成了闯王庙,闯王庙位于山顶,地势险要,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至今还有人前去祈雨祭祀。 |
卢氏山 | 卢氏山多,大小山峰4037座。氏的山路很有特点,路边必然是山,山上植被必然茂盛,路一边必然有河道,河道必然有水,山葱茏,水清澈,树茂盛。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5.8%。卢氏山洒落着柔美,如诗如画,更能深得画家的青睐。 卢氏山历代人才济济,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孔子、范蠡、卢敖、刘秀等在民间的传说久为流传,卢氏黑马渠人张士贵英勇善战,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赞誉,官至左领军大将军;唐代诗人房琯曾任卢氏县令,“兴利革弊”,政绩卓著,后被提拔到朝中,官至吏部尚书;明朝年间,县城耿九畴、耿裕父子两代尚书,涧西人李炳官至南京大理寺卿,王邦才曾任户部主事。 清朝年间,高村人莫瞻录曾任翰林院编修,数任礼、刑、工部左(右)侍郎,数兼顺天府尹;打虎英雄萧戴金一生打虎百余只,“名闻千里”;民国以来,杰出人物更多,山区教育家曹植甫教泽遍布,鲁迅为之撰写碑文,德昭后世。 |
岗台遗址 | 岗台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岗台文化遗址距县城不过3、4公里的距离,位于卢氏县横涧乡的营子村。岗台只是一个小地名,得名的原因据说与李自成有关,当年李自成在此屯兵,曾在一处高台上设岗哨,故有岗台之名,农民起义军所住的营地被分别叫作东西营子,岗台在东营子的地盘上。岗台遗址是仰韶到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其内涵极为丰富,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人们生产、生活发展史的宝贵遗迹。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重点保护范围:北至洛河东,南至寨根,东西150米, 南北200米。 一般保护范围:至重点保护区边线向东至卜象河,向西100米,向南至公路。 |
九龙洞风景区 | 九龙洞位于石门水库上游东岸数十米处青峰脚下。洞口宽约3米,高2米,深约5米,称为"献殿",前行则稍低,须躬行人,数米后渐高敞,地面有积水,数十米处有一深潭,大股泉。水自石洞下部流出洞外。绕潭上石阶,有一平台,其上尚有八层,人称"九棚楼"。洞极幽深,人莫能穷其源。洞内多异石,或蹲踞,或悬挂,形态各异。洞口有奇树,年年开花迥异,经专家鉴定,系柯楠树,多生于南方,北方未见。泉水自洞下涌出浪花飞溅,流量稳定,常年不涸,极为清澈甘冽,经化验系优质矿泉水。 九龙洞是一座极富传奇色彩的大型溶洞,它与附近的仙家洞、老君洞等共同组成了一组极具特色的山、水、洞景区。 门票 门票80人民币 开放时间 10:00-18:00 景点位置 贵州省铜仁市九龙洞景区 |
双龙湾风景区 | 双龙湾景区位于卢氏县磨沟口乡,面积约二十平方公里,因屹立着大龙头、小龙头两座奇峰而得名。 双龙湾景区最显著的优势是既具有灵山秀水的自然景观,还具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与历史文件融为一全,相映成辉,使其成为风格别致、内涵丰富、特色独具的高品位旅游胜地。 双龙湾是当年闯王休养生息、扩军备战的根据地,山山水水遍布着李闯王和高夫人及其兵将活动的遗迹。景区的组成包括五个区域:一是蜿蜒? 荡一险峰之中的洛河小三峡,当年是闯王用于水运军需要的主河道。二是溪水长流、瀑谭成串直至华夏第一水帘洞的桃花谷,演绎着女兵桃花的动人故事。三是古庙藏仙、流萤飞瀑的王义沟,当年闯王曾在这里接纳新兵。四是自然天成、神秘莫测的大溶洞,人称洛神洞。五是荟萃闯王传说的闯王庙、练兵场、高家寨、铜鼓山等景点。整个景区由奇山、奇水、奇石、奇树构成的人间仙境,与名人、名迹、名说、名典组合的历史故事相互印证,优美动人。游人身临其境,可看、可听、可想、可议,既能够观赏自然山水的灵光秀气,又能够感受闯王文化的浓厚韵味,获得精神的愉悦和身心的养息,使人心旷神怡,益智延年。 双龙湾——闯王图强发轫东山再起之地 崇祯十年冬(公元1637年)闯王了自成的起义军与明朝官军激战于潼关南塬,不幸陷入官军重重包围之中,危急之时,闯王采纳了夫人高桂英的建议,决定兵分两路突围。高夫人一路由高一功、袁宗北、刘芳亮等将领护卫东南方向突围,引开官兵;闯王一路由大将刘宗敏、郝耀旗、李过、田见秀等护卫向西南方向突围,到陕西商洛山中聚集。 高夫人一路在拼杀中高一功、袁宗第被冲散,刘芳亮保护高夫人一行人马突围,后经灵宝县朱阳山区向卢氏县转移。她指派刘芳亮带人开路,打探情况。刘芳亮一行翻山越岭,来到卢氏县磨沟口的双龙湾。双龙湾地处洛河小三峡,方圆几十里山高水急,林茂沟深,地势险要,便于隐蔽,易守难攻;兼有大龙头、小龙头二龙横卧,跃跃望天,龙气升腾。刘芳亮心中甚喜,立即将探到的情况秉报高夫人。 高夫人听罢大悦,仰头向天说道:“苍天有灵,佑我义军,此地双龙盘踞,是祥瑞之兆,预示闯王大业必成;山高沟深,水丰林密,利于屯兵养息,真乃天赐福地。”遂命人马在双龙湾安营下寨。刘芳亮率人在山上搭帐宿营,设防巡逻,护卫亲兵老营;高夫人带贴身女兵和家眷在山谷中驻扎,开始备粮草、练武艺、扩充人马、休整备战。 后来闯王由商洛河小三峡来到卢氏,收得牛金星和宋南策,用为谋士。牛金星知识渊博,宋献策精通占卜。宋献策在双龙湾观察地理形势后为闯王占卜说:双龙湾的山峰有大龙头、小龙头,东虎岭、西虎岭,中谓灵山;双龙湾的水有洛河小三峡和多条长流不竭的深谷溪流,可谓秀水。因此说,双龙湾是灵山秀水、龙蟠虎踞之地。闯王你是水命,崇祯是火命,水必灭火,在此地发轫,起义大业必然成功。他建议闯王拜祭大、小龙头。双龙湾和洛河上游的商洛地区山水相连,两处相互策应形成了闯王军东山再起的根据地。李闯王乘船经洛河小三峡来往于两地军营,和高夫人商讨军情,操练人马。到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起义军已扩充到百万之众,声势大振,取洛阳、下开封,连站连捷。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部队,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崇祯自缢于煤山上。可惜起义军进北京后将领们骄傲自满,贪图享乐,丧失警惕,因陈圆圆一小妾而与明军总兵吴三桂交恶。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闯王败退出北京,几经转战,于1645年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退出北京时李自成有为后悔地说:在卢氏双龙湾因军务繁忙,没有去拜祭大、小龙头,未听宋献策之言,今日果然败在木命人吴天桂之手下。 洛河小三峡——闯王水运军需的主河道 洛河小三峡位于河上游,双龙湾区域,全长10公里。整个峡谷呈“S”形大曲,两岸险峰竞秀,丛林密布,河道蜿蜒曲折,河水缓急有致,利于行船。李闯王在潼关南塬突围后屯兵商洛,利用洛河小三峡向下游双龙湾的高夫人军营运送粮草需。当时这段河道十分隐蔽,船筏往来,不易暴露。 今日双龙湾的洛河大坝已经建成,小三峡水深达到1-8米,水位达到了当年的高度,乘船游览使人心旷神怡,又中以观赏沿岸诸多景点,成为双龙湾景区的水上乐园。漂游在洛河小三峡,可以观赏古栈道、王义沟、大龙头、小龙头、神刀等多个景点。 桃花谷——演绎闯王女兵桃花的神奇传说 高夫人在刘芳亮将军等人的护卫下于潼关南塬突围后扎营双龙湾的一峡谷中,谷中的山洞成为高夫人的中军帐、议事厅,这一山洞后人叫作“夫人洞”。 当时高夫人身边亲兵干将主要有慧英、慧梅和桃花(小名桃子)。桃花在突围中英勇作战,身负重伤,用草药医治多日,伤情难愈,不幸身亡。临终前桃花想到再不能伴随高夫人南征北战,完成闯王的起义大业,悲痛万分。桃花身亡后,高夫人将她葬于峡谷中,遂命这一峡谷叫“桃花谷”。安葬桃花之时,天空乌云密布,高夫人和众兵士悲天悯人嚎啕大哭。忽然一声霹雳,风雨大作,真是众人哭到伤心处,泪飞顿作倾盆雨。道道雨水由山崖垂流而下,形成了一道横面宽约百米的水帘,将山洞掩于其里,人称华夏第一“水帘洞”。 雨水和泪水形成一道长流不竭的泉水,沿着崎岖的桃花谷蜿蜒而下,汇入洛河。人们将这道溪水称为“桃花溪”。相传桃花的灵魂伴遂溪水进入洛河,追随洛神宓妃去了,后来化为洛神宓妃的贴身女童。 桃花溪水带着桃花的香魂而去,但她梦牵魂张绕不忍离开高夫人。千般留恋使得桃花溪一波三折,蜿转击荡,时而飞流直下形成瀑,时而?? 旋凝滞形成潭,这就是桃花溪八步一瀑、十步一潭的来由。 埋葬桃花的次年春,李闯王特地来到桃花坟前吊祭,桃花谷原本不起眼的野桃树,忽然生长繁茂,桃花盛开。人们十分惊讶,纷纷传说这是桃花显灵,给桃花谷带来景色如画的勃勃生机。 地址:三门峡市卢氏县崤山中路28号 类型:山 游玩时间:建议3-5小时 电话:0398-2817668 开放时间: 7:00-19:00 门票 门票50人民币 双龙湾风景区 |
玉皇尖森林公园 | 玉皇尖森林公园位于河南卢氏县狮子坪乡的淇河林场,距卢氏县城90公里。公园包括长岭根、大块地、扁担沟、骑马沟四个景区。其主峰玉皇尖海拔2057.9米,比东岳泰山高出527.1米。临顶极目,40余平方公里-尽收眼底,给人以云雾脚下风,一览众山小的仙境感觉;大块地挺拔的日本落叶松是我省唯一的高大型森林景观,身临其中可以领略茫茫-的苍劲古朴;明朗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锦鳞游泳,虾蟹相戏。公园内维管束植物1800余种木本植物400余种,药用植物1225种,各种动物400余种。其中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水曲柳、桦栎树、天麻、灵芝等;稀有动物有金钱豹、麝、青羊、草鹿、红旗锦鸡、大鲵(娃娃鱼)等。主要景点有:闯王点将台、石船、闯王试刀石、玉皇庙、黄龙潭、白龙潭、龙井等数十处。 玉皇尖森林公园,春天山花烂熳,姹紫嫣红,鸟语花香,万木争荣;夏季山青水碧,林木葱郁,气候清爽;秋季满山霜叶,不是香山胜似香山,野果挂满枝头,使人馋涎欲滴;冬季山舞银蛇,群蜂披玉戴甲,一派北国风光。 玉皇尖森林公园,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景色令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玉皇尖森林公园 |
卢氏城隍庙 | 卢氏城隍庙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位于卢氏县城中华街北侧。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宣德年间毁于战乱之中。天顺八年(1464)至成化二年(1466)重建。嘉靖二十九年(1550)又遭火灾,至万历九年(1581)修复扩建,即成现有规模。建国后多次拨款整修,庙院面貌一新。现存建筑有正殿五间,座北向南;香祭亭转角楼和乐楼各三间;东西厢房各十间;左右香积厨各两间;门前三间,均系黄龙脊,绿瓦与种种脊兽相映成趣。整个建筑,金碧辉煌,檐牙飞翘,工艺精美,朱门高柱,明丽豁敞,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科学依据和模样。 |
三门峡九龙山风景区 | 位于我省三门峡市的九龙山风景区于2009年4月27日隆重开游,九龙山风景区位于号称“河南小西藏”“豫西后花园”的河南省卢氏县双槐树乡境内,面积约50平方公里。景区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植被茂密,有大小72个溶洞相互贯连、形成了我国北方少有的溶洞群和地下暗河,是“卢氏玉皇山省级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气候四季分明,景色宜人。 九龙山风景区文化底蕴深厚,传说古老神奇。我们可以一边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一边探寻古老的神话传说。九龙山风景区是由河南省著名民用企业——河南银基集团开发建设,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景区内有九龙洞、、瀑布、禹王台、湖滨道、栈道、仙家洞、天井洞、神仙洞、滑道、九龙圣母庙院、腾龙阁、滑雪场、奇石园、农家宾馆、九龙宾馆等。 景区于2009年4月27日正式开业并举行开业仪式,届时安排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在开业期间将举行千人免费体验这刺激九龙山的“飞车”,全长3000米滑行速度每秒3—5米。这是目前全亚洲线路最长的滑道设施。滑行路线迂回曲折,中间要穿越浓密的森林,有惊无险,充满刺激,从山上到山下时间仅用3—5分钟。另外在开业期间,凡是家庭自驾来到九龙山门票5折优惠(4.27-5.6号)。欢迎五湖四海的宾客朋友光临。 九龙山景区内旅游路线 北门——圣母飞天图(飞天瀑)——九龙瀑布(茄子河漂流)——大禹像——九龙湖——九龙圣母庙(柯南神树)——九龙洞——九龙庙——腾龙阁 北门——回龙沟天井洞——回龙沟度假村——大石柱——鹿角沟天井洞——八家洼滑雪场——奇石大观园——野生动物观赏园——鹿角沟度假村 南门——九龙湖瀑布————大禹像——九龙湖——九龙圣母庙(柯南神树)——九龙洞——九龙庙——腾龙阁 南门——鹿角沟天井洞——鹿角沟度假村——八家洼滑雪场——奇石大观园——野生动物观赏园——回龙沟度假村 景点交通 三门峡卢氏双槐树乡九龙山 |
汤河温泉 | 汤河温泉又名“汤池”,系天然形成,背靠汤池边,山势险峻,冬青松柏覆盖,终年绿色。光绪十九年“卢氏县志”记载“汤池在熊耳山足,夏可薰鸡,冬可沐疡……”,神话传说为泉山之下压一太阳,乃后羿所射之日,经专家测定,泉山时流量20吨,水温49.5℃,富含硫酸根、氟、铁、钙、镁、磷等二十多种矿物质身微元素,水质PH值8.5,总硬度9.25,经医学鉴定,常沐此水,可医类风湿、关节炎、皮肤病以及麻痹症、神经痛等多种疾病,许多实例证明泉水具有消食、散寒、导气、化瘀、杀菌去毒、舒筋活络、抗增生、去疲劳、助睡眠的神奇功效,许多客人称为“天赐圣水”。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青山脚下,大河岸边,男女轮日裸浴,向着蓝天白云,尽情沐浴自已的胴体,形成独特罕有的裸浴奇观,汤河乃我国著名文学家、前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曹靖华先生的故乡,其父清秀才曹植甫先生制订了“男界一、四、七、二、五、八,女界三、六、九”男女轮日共享泉水裸浴俗习沿袭至今,形成中原一绝的裸浴文化,令无数外来游客为之感叹。 |
熊耳山景区 | 熊耳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卢氏县汤河、横涧两乡境内,地处伏牛山南麓,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温带大陆性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70%。距县城30公里,距陇海灵宝站128公里,距连霍高速公路函谷关出口130公里,距温叫国防公路29公里。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景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近年来,经省、市有关旅游部门调查,景区内雄山秀水,森林茂密,优质的天然温泉加之奇特的裸浴文化,可开发价值极大。 熊耳山系秦岭支脉,北侧耳为黄河流域,南侧为长江流域,熊耳山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篇“导洛自熊耳”,《水经注》载“双峰齐秀,望若熊耳”,因其两峰向中斜,状似熊耳,帮得此名,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自唐宋至今,香火不断,从一些遗存的石像上可以得到鉴证,与武当山一脉相承,“武当山志”曾有记载,其山势走向,古建遗迹,与武当山多有相似。熊耳山的山水集大气、秀气、灵气于一体,居山顶远眺,四周层峦叠嶂,群山皆向熊耳山主峰,呈万山朝拜之势,真可谓“一览众山小”,近看大小青龙壁环四周,展翅欲飞,呈五龙捧圣之状,熊山巍巍,灌洛荡荡,此乃大气。数十处自然景观险、峻、独、奇,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大孤山、小孤山挺拔竞秀;梳妆楼一根独木横跨悬岩峭壁之间,历经千年而不朽,堪称神来之笔;透眼窑一径穿山,朝阳洞一线贯天,风洞四季有冰,雾雨岩飞流直下,冒云洞是百姓的气象站,古有“熊耳戴帽,长工睡觉”之说;观月楼、望乡台、仙家洞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独特景色,而“熊耳积雪”为卢氏古八景之一,素有“熊耳不墨千秋画,白云积雪映仙境”之称,是豫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
卢氏涧北遗址 | 卢氏涧北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涧北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 地址:卢氏县东明镇涧北村 涧北遗址,位于县西东明镇涧北村北。为仰韶文化遗址。属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涧北村 涧北,5个居民组,306户,1057口人,1455亩耕地,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为主,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发展烟叶及外出务工、跑运输等,2008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黄家湾村 |
---- |
干沟村 |
---- |
熬家村 |
---- |
桐木村 |
---- |
松木村 |
---- |
小河口村 |
---- |
良木村 |
---- |
徐庄村 |
---- |
徐家村 |
---- |
石断河村 |
---- |
丰太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