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三门峡 >> 义马市 >> 新区街道

新区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段世垣 (1882~191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段世垣,字次珊,1882年生于义马市二十里铺村。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与河南留日学生张钟端、刘积学等先后创办《豫报》及《河南》杂志,积极宣传革命。   辛亥革命前夕,段世垣回国,在开封创办商业学校,任校长,并任河南法政学堂教授。其间曾与在汴同盟会会员杨勉斋、刘粹轩等人筹划河南起义,不幸失败。   1912年民国成立后,各省成立议会。段世垣在河南参与竞选活动。1913年被选为河南议会议员及国会参院议员,为国民党籍议员14人之一。继而又由参议院推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段世垣留日期间曾发表著作。袁世凯认为段有奇才,欲聘为-秘书,段世垣请示黄兴后,接受聘请。当时河南省督军张镇芳在开封纵军殃民,残杀无辜,段世垣任国会议员时曾专案进行弹劾,因此张怀恨在心。以后段世垣与钟氏结婚时,张镇芳派人厚礼致贺,借以拉拢。段世垣嫉恶如仇,拒不接受。   1913年袁世凯预谋称帝,剪除异已。国民党多数人员南下搞二次革命,段世垣奉孙中山密令,在北京组织反袁活动,成立7人小组,被袁世凯侦知,他设法让其他6人先后逃离北京。1914年2月1日,袁世凯与张镇芳密谋派-突袭段宅,搜出黄兴委任状一纸,八音手枪一支,子弹数十粒,段世垣当场被捕;在-执法处的多次庭讯中,段世垣抗争不屈。执法处长陆建章钦慕段世垣才名,在他调任陕西督军时,极力保荐段世垣军前效力,将功折罪,段世垣随军入陕。然而袁世凯奸诈无信,张镇芳报复心切。两人密谋于1914年7月26日电令陆建章将段世垣秘密处死,时32岁。  [以上内容由"惊天"分享。]

张信民 (1561~163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信民,明代理学家。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字孚若,号抱初,晚年又号洗心居士,学者称洗心先生。渑池县乔岭村人。   张信民幼年在本村读书,以乡里曹端的治学处事为楷模。后到新安县拜盂云蒲为师,致力研讨"性理"学,兼及反切和考据,造诣很深。青年时代在家乡设教,四方青年,慕名而至。   中年时代,任关中陇西县令,大力兴学,改变世俗民风。继又调任山西省怀仁县令,一到任就深入民间,访问疾苦,除暴安良,兴利除弊,组织开荒1500余顷,招抚1800多家失去土地的农民耕种。建立社学,聘请品学兼优者任教。刊行《四礼述》、《八行祥说》诸书。于是四境乐业,百废俱兴,土俗民风,翕然改观。后因父母年老,张泣告辞职回渑赡养。怀仁群众为他建立了生祠。   父母去世,张信民服丧期满,隐居东山,筑阎修堂,专事讲学。陕西、山西及豫西一带慕名而来求教者多达数千人,以至室内容纳不下,另有环门窗之外聆听教诲者。   张信民作为封建文人,毕生致力于"穷理尽性,明道淑人",对当时社会风教影响很深。所著有:《四书庭训》、《理学汇粹》、《八行图说》、《洛西三先生要言》、《翰墨大全拾遗》、《元明诗文考辨》、《修齐要语》、《韶阳会约》等等,都未印刷,流行于世的有《讲学会解》、《训蒙要纂》等著作。  [以上内容由"gmawgiihc"分享。]

马尚志 (1885~194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尚志(1885~1941),小名玉印,义马市千秋乡王礼召村人。他排行老大,是豫西著名石匠,人称大石匠、大马师。   马氏幼年家境贫寒,在私塾读书不到三年便停学回家。求学期间,对雕刻绘画有特殊爱好。村北里许涧河对岸的白龙庙,是远近闻名的香火圣地。庙中五彩缤纷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塑像,美丽动人的浮雕,庙院内外的众多碑碣,使他喜爱非常,摸拟写画,往往留连忘返.他立志做一名能刻会画的石匠。   17岁时,到渑池县张沟村,拜师学艺于张石匠,从此,跟师傅一道,到处给人雕刻石碑,修盖牌坊。对师傅如何用凿,怎样使刀,他都细心琢磨。学徒不到一年,就掌握了师傅雕刻的全套本领,而且还有所创新。马尚志对石刻技艺,潜心切磋琢磨,对每块石碑,每一幅图案,乃至每字每划都做到一丝不苟,他擅长刻龙风碑、石狮子,又会刻真草隶篆等各种书体。曾先后在渑池、陕县、洛宁、栾川、巩县、西安等地做过石刻工,他镌刻的龙、凤、狮子等造像、刀法独特,做工精细,造型新奇,大者丈余,小不足尺,雌雄分明,姿态各异。蹲站卧行莫不栩栩如生、张牙舞爪使人望而生畏,毛发错落令人感到形态逼真。他为陕县张顺家雕刻的大小石狮子,十分生动活泼,大狮子口中所衔石珠,能自动滚入小狮子的嘴里。   马尚志,深得国民党爱国将领张钫先生的的器重。张先生号友石老人,一生酷爱金石书画。他不惜重金派人到全国各地收集唐墓志千余块,所获名人字画,请尚志镌刻于石,同嵌于他所创建的千唐志斋之内。   马氏多年常住铁门张钫寓所,雕刻名品甚多。张钫为生母祝寿时让马氏为其刻一石枕,造型精美,玲珑剔秀,小巧可爱,张母也十分珍爱。张钫为亡父做三周年大祭时,请好友大书法家于佑仁将章炳麟所撰墓志铭亲笔书丹于石,于说:"非大马师手刻我不写。"于是张便指名请马氏镌刻。工竣之后,于甚满意,赞为:"毫厘不差,足能传神,当馈以银币200元,以资酬劳。"   抗日战争期间,马氏随张钫寓居西安。在西安张公馆马氏也留下不少佳作。   1941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和渑池县长雷福祥,主持修葺秦赵会盟台,台中央长方石碑上刻写得古朴、典雅、庄重、道劲的"古秦赵会盟台"等碑文,均出于马尚志等人之手。但就在此时,尚志突患重病,被人抬回家中.五日后去世。   马氏一生专事雕刻,手迹遗存甚多,留下不少传世佳作。却因染上吸食鸦片恶习,毁损终身。他一生功成名扬,收入颇丰,均被吸食一空,连他仅有的三间破瓦房也被扒掉卖去,挥霍殆尽。   [以上内容由"huang_dog"分享。]

吉太法 (1903~197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吉太法(1903~1971)。义马市常村乡霍村人,原名银娃。4岁时,父亲受人陷害,被捕入新安县监狱,因无钱营救冤死狱中。后随母亲过活,家庭更加贫苦。弟弟立娃,不满周岁就被卖给义马村的平姓收养。母子2人,要饭度日。后来母亲改嫁,银娃跑到千秋镇舅舅家去,妗母不肯留他久住。8岁时,银娃到渑池县徐庄村,给人放牛,3年后,又扒火车卖煤,挣钱糊口。    银娃12岁时,去洛宁程家岭,在程老十"窝班"学戏。学徒统一起太字辈的名字,如太水、太刚等,吉太法也因此得名。他勤奋好学,虽不识字,但记台词又快又准,一个唱本,经师傅口传一遍,即可排练演出。他15岁就登台演唱,颇得观众好评。有一次,洛宁窝班戏在渑池洪阳庙会唱戏,吉太法主演《斩穆成》因其唱做俱佳,使整个庙会为之轰动。他幼时善演小生,成年后主演黑白须生。眉眼功、髯口功、水袖功、帽翅功在整个窝班中都比较突出。太法噪音宏亮,音质好,因此,洛宁观众称其雅号为"夜听五里",他的高亢拖音,一气可在老式舞台上唱转三圈,使不少观众为之倾倒。在洛宁剧团,每到一地,都点名要他主演。一次演出,太法因故未到,戏主当众宣布戏价减少一半。第二天,太法赶到,戏主点演《对绣鞋》,太法演出成功,观众喝彩声不断,戏主当场宣布恢复全价。   太法技艺高超,为窝班戏争得了荣誉,也惹恼了一些"同行冤家"。一天晚上,在洛宁某地和人对戏,在后台化装时,遭到一名歹徒枪击。子弹从耳边擦过,太法幸免一死,但他从此离开洛宁戏班回家。   新中国建立后,太法赴西安参加民众剧院演出。初到该院时,第一场演《站城头》,唱做俱佳,扣人心弦,全场彩声雷动,自此民众戏班吉桂头牌。1954年夏,洛宁豫剧-人去西安,将他请回洛宁,既任主演,又作导演,剧团也因此声誉大振。1958年他赴省参加老艺人会演,《河南日报》对他的演唱评论说:"粗犷嘹亮,质朴感人"。   吉太法从事豫剧表演近60年,演出剧目颇多、《打桥门》、《搜杜府》、《审诰命》、《金勇下山》、《蝴蝶杯》、《二龙山》、《跑汴京》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1971年他在家中病逝,终年68岁。  [以上内容由"蓝胡子"分享。]

刘宏声 (1911~198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宏声,男,汉族,河北省抚宁县周村人,生于,1911年7月。家境贫寒,8岁就给人放羊,17岁到沈阳一家帽店当学徒工。1943年在抚宁县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人民武装部长、区长、区委书记。1949年随军南下,留陕州地委任土改工作组组长。1951年6月,受政府委派到义马组建"义马建新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任党支部书记,公司副经理、经理。1953年后,任义马煤矿经理、义马矿务局副局长、党委常委等职。   刘宏声刚来义马时,私人资本家经营的"豫庆公司"生产停顿,原煤滞销,外债累累,近千名工人没有饭吃,生产无法维持。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刘宏声积极组织人员,背着风箱、带着煤炭到豫东农村搞宣传,为义马煤找销路,还亲自跑到渑池、宜阳农村找干部搞调查,宣讲义马煤民用的好处,使义马煤销路畅开,不仅还清了"豫庆公司"时期所欠的6万元外债,工人工资也有了保障,很快恢复了煤矿生产,稳定了工人情绪。后来他听说义马南沟有一个被封闭了的旧窑口,就找当地农民和老工人座谈调查,并亲自带人下井探看,发现里面条件还好,就组织工人排水修整,使这个废窑口很快变为年产煤5万吨的生产矿。当时大部分矿工都是半工半农的季节工,每逢农忙要回家种地,影响煤矿生产,也影响矿工的情绪,刘宏声经过努力,把这批工人转为固定工,并将工作时间由原来的24小时大班制,改为每班八小时的"三八制",还为工人盖了50间玻璃窗瓦房宿舍。使煤矿工人走出了破窑洞、小工棚。在常村矿南沟与火车站之间修建了小火车道,结束了牛拉人担的运煤历史。刘宏声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只要不开会,他很少呆在机关,常常穿上工作服,深入井下和工人一起搞生产,了解工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1964年1月,刘宏声调往安阳矿务局工作。1981年在安阳离职休养,1986年病逝,终年75岁。   [以上内容由"xfsjgyy"分享。]

范连三 (1898~197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范连三,字子乾,号神亭,义马市千秋人,生于1898年,卒于1971年,享年73岁。   范连三幼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17岁便在村中学校教书,他看到穷苦人民求医治病处处为难,便刻苦学医,同时在不误教学的情况下,尽心竭力为人临床治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后来他弃学从医,致力于医学事业,每遇病人求治,从不推诿,在渑池、新安.宜阳三县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   1952年,范连三响应党和政府"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号召,与韩景林等发起组织千秋4家私人药铺成立联合诊所。   1956年,范连三出席渑池县人民代表大会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1959年调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任中医师。1962年,调新乡卫校工作。   范连三从医50余年,对病人精心诊治,大胆用药,不斤斤计较是非得失。一些好心的同志见他用药剂量大.劝他不要担风险。另有一些持偏见的人,则讽刺他为"野大夫"。范连三愤慨而自信地说:"既是治病救人,就要对症下药。我用药我负责,勿劳他人操心。"他医术高明,善用大剂量方剂,对心脏病治疗有绝技,许多已无生存希望的患者,经用他开的中药数剂,便能康复。  [以上内容由"cxxfhb"分享。]

张复初 (1905~196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复初又名张明善,义马市常村人,生于1905年2月,自幼读私塾,1922~1926年先后在渑池县立小学、洛阳第八中学读书。1927年在铁门小学任教,后到观音堂民生煤矿,任教员、文牍、股长、总务主任等职。   1947年,观音堂解放前夕,煤矿停产,全矿工人衣食无着,陷于困境。张复初冒着兵匪灾祸,从家乡运去粮食,维持矿工生活。   1948年,张复初任常村小学校长,以校为家,不辞劳苦,不计个人得失,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如一人,学校声誉远播四方。1950年土改开始,他主动向人民献出财产,被誉为开明人士,曾任陕州专区土改委员会委员。   1952年,张复初出席渑池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又先后担任教育科副科长、文化馆馆长。1956年当选为渑池县副县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2年摘掉帽子。   张复初治学严谨,力行不倦,50年代写有剧本《回头是岸》和移植剧本《白毛女》,供剧团演出。文化革命前注释《渑池县志》(民国17年版本)16卷(共20卷,其中4卷未完成),并着手撰写渑池县新志,已写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渑池情况》。   1968年秋末,因受"-"破孩致死、终年63岁。1979年4月,渑池县人民政府对原错划右派分子问题进行改正,为张复初恢复了名誉。  [以上内容由"Come on!Boy!"分享。]

张轶 (1920~196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轶(原名张绎如),河南省义马市常村人,生于1920年l1月25日。1938年,在洛阳八中读书时,受共产党影响,倾向革命。194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家乡宣传抗日,发动群众。   1944年夏,日军渡河,家乡沦陷。同年11月.豫西抗日游击队二支队渡过黄河,到新安、渑池开辟抗日根据地。12月成立渑东办事处,张轶任副主任,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支前工作,后渑池县人民政府、各区人民政府成立.张轶任四区副区长。   1945年夏,上官子平叛变,张轶与第五区副区长张克廉等,合力组织渑池抗日游击队。8月中旬,日本投降。9月,豫西抗日游击队战略转移,张轶随同组织过黄河,到山西省济源、稷山.新绛等县任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等职,积极从事开辟新区工作。   1947年8月,张轶随陈、谢大军渡河到陕县,历任区长、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1953年调任洛阳矿山技校副校长。1960年调任洛阳钢厂副厂长。1963年任洛阳市轻工局副局长。   张轶同志对党忠诚,对工作兢兢业业,不遗余力。他积劳成疾.却一直忍着病痛,带病工作,表现出惊人的毅力。1964年秋,张轶因腹胀不能进食,组织上强行排人护送他到郑州医学院住院治疗,经检查是肝癌。他辞退了护送人员,依然乐呵呵地谈笑自若。病情越来越重,他自知好转没有希望了,便从医院给爱人写信:"……生活没有标准,不要给组织添麻烦……对子女要从政治上关心,不要只关心生活……。"   1965年1月1日病逝,终年44岁。  [以上内容由"牛B烘烘"分享。]

傅子章 (1901~194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傅子章(190l~1948)河南省义马市千秋人。   傅幼年读书,20年代从戎,先后在吴佩孚部、张学良部当兵,30年代后归家务农。1942年任涧川乡第九保保长。1945年5月日军过河,家乡沦陷,地方匪霸,鱼肉人民。傅子章体恤民困,抗拒张广居加派的粮款,发生冲突,将张部一士兵打死,张广居率部攻打千秋,傅子章组织群众,奋起反击,俘获张广居及部下多人,从此结下怨恨。由于环境恶劣,傅子章离家参加八路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傅子章参加革命后,在渑东办事处任干事、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反匪反霸斗争,先后和同志们一道活捉匪首屈老未,打死日军便衣队长王美林,为群众性的抗日活动打开了局面。   1945年初夏,已接受八路军收编的渑池匪首上官子平发动武装叛乱,渑池县县长张君英、政委王舟平等80余名革命干部惨遭杀害,时局骤变,人心惶惑,傅子章坚定意志,和同志们一起到山西,继续进行抗日斗争。   1942年渑池县第二次解放,傅子章随军过河、回到渑池,任第四区区长。   1948年2月,解放军主力奉命转移,胡宗南部乘隙窜扰渑池。在"马跑泉事件"中,傅子章率第四区区于队奋力突围,不幸被俘,23日在千秋壮烈牺牲。年47岁。  [以上内容由"我爱襄阳烟"分享。]

王致勤 (1916~198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致勤,原籍山东省冠县万善屯村。1916年10月8日生,9岁入本村乡塾读书,12岁丧父。13岁时,被土匪绑架拘禁,后托人花800块银元赎回,从此家业荡尽,王致勤不得不辍学务农维持全家生活。   1940年2月,王致勤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馆陶县、永智县二区、冠县五、七、八区任粮秣助理员、建设助理员、民政助理员、秘书、区长、区委书记等职。在此期间,他的祖母、母亲、四弟均在饥荒中先后饿死。   1951年12月,王致勤转入城市工业战线,担任安阳矿区西天煤矿党支部书记,矿党委书记等职务;1955年5月,到义马新井筹建处工作,先后任义马新井筹建处党支部书记、义马矿务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副主任、矿区革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   1980年4月8日,王致勤因病逝世,终年64岁,他在遗嘱中写道:"我死后把我埋在义马北山,我要看着义马的发展"。  [以上内容由"afa"分享。]

陈国荣 (1901~194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国荣,河南省义马市裴村人,1901年4月生,1944年参加农会,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上官子平叛变后,陈国荣积极参加平叛斗争,与敌匪周旋,几遇凶险。1945年8月,他带妻子女儿随八路军北撤过黄河,在济源老区进豫西公学学习,学习期满后分配到豫西工委搞情报工作。   1947年在济源二区窑头情报站工作时,与区长王振山等10余人遭敌包围,分别荫蔽在两孔土窑内,据窑固守。敌人无法接近,就用麦秆将窑门封闭点着。区长王振山所在窑内10多人被活活烧死;陈国荣临危不惧,用一束手榴弹掷出洞外,伴着0的硝烟,趁敌人惊魂未定的瞬间,率窑内5位同志冲出敌人包围圈,返回豫西工委。   1947年8月,陈国荣随陈、谢大军南渡黄河,解放渑池,留任四区区干队队长。在时局尚未稳定的情况下,他深入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清匪反霸斗争。   1948年2月胡宗南部窜扰渑池、纠合渑池县保安团、庙道会等地方反动武装,进犯渑池县人民民主政府所在地马跑泉。因众寡悬殊,突围失利,81人被俘。陈国荣被俘后坚贞不屈,23日同傅子章等16位革命志士在千秋英勇就义,年47岁。  [以上内容由"fjhaier"分享。]

清风山

清风山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清风山位于河口村北,东西走向,绵延60余里。景区南至常窑水库,北与渑池仁村接壤,东临二仙凹,西以千秋梁沟村为界,面积20平方公里。游览该景区,可由310国道乘车,向北经河口村直达常窑水库大坝,水库位于涧河支流之一的晋水(燕沟河)上游。洛三高速公路许沟特大桥如一架彩虹从半途凌空跨越,清风山北面山顶相传为古驿道,上有约40亩大小的一块平整之处,传说是秦王点将台,点将台东北角有长2.5米,宽、高各1米的秦王上马石一块,上有长50厘米,宽约20厘米的巨型脚印一只。点将台西南坡下20米,有相距4米的泉水两眼,传为秦王战马口渴时奋蹄踏出,百姓名之为马刨泉。站在点将台向北眺望,渑池仁村阡陌纵横的乡村景色尽收眼底,木兰山连绵东去,与青要山际会于茫茫烟雾之中。点将台以南,自东向西是亢家山、宋家山、屈家山3座山峦。宋家山南有一小山峰,因山体赤红,东坡寸草不生,相传夏夜偶有放光奇观,得名神蜡峰。宋家山与屈家山环抱处形成一幽谷,传说当年王莽追赶刘秀时,曾在该山谷中休息,谷中有一酷似座椅的大石,传说为刘秀小憩之所,山谷也因之得名座子沟。沟中野生林与人工林共生,满山叠翠,山杏、山桃之类野果丛生。置身其中,偶闻蝉鸣鹊噪,时见雉飞兔跑,花香扑面,生趣盎然。宋家、屈家二山对峙处,突兀生出一怪石,形似蜘蛛,与东西两山形成二龙戏珠的天然景观。东面龙头所在山峦,南北相距约20米有一对泉水涌出,宛如一对龙眼,因之得名龙眼泉。蜘蛛石向南有一山涧与常窑水库相连,游客可从此处往返座子沟与水库之间。水库大坝西面有一平顶小山耸立,称木兰寨,山寨石基尚存,相传为花木兰山寨。清风山中还有山神庙、奶奶庙、雷爷庙,景区大小景点共有19处。常窑水库的水上乐园,座子沟中的度假村、靶场,秦王台上的跑马场等,可为游客提供划船、垂钓、游泳、射击、骑马等休闲娱乐项目。

鸿庆寺石窟

鸿庆寺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鸿庆寺石窟,位于义马市东郊7公里处的石佛村,共有六窟。  第一窟:平面长方形,有中心柱。西壁刻佛传故事,上部刻绘释迦在菩提树下,一手支颐,神态安详;下部是两位妃子及宫女劝释迦不要出家的情景。南壁刻一佛坐莲座上,两侧各有两菩萨。北壁中间刻浮雕“降魔”变图,10余个魔鬼,手持利器,向佛进逼。两侧各刻一龛,龛内有佛和弟子菩萨,龛外有兽。东壁刻有高大的城楼,上下有菩提树和身着长衣的人群。中心柱上有佛、鹿及执伞侍者等形象。浮雕构图严谨,雕刻精致。第二窟正壁刻荷花瓣形尖拱龛;左壁一龛刻三坐佛,已损坏;右壁龛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第三窟:正面刻释迦坐相,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右壁有三龛,中间大龛为交足弥勒,上有飞天。第四窟:窟顶刻莲花藻井并二飞天;正壁刻坐佛五尊;右壁尖拱龛内刻坐佛三尊,龛上刻五尊坐佛;左壁大龛已坏,其上尚有飞天。  根据文献记载和造像的雕刻风格,除第四窟为唐代作品外,其余三窟均为北魏时期作品。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庆寺石窟

义马慈禧行宫

义马慈禧行宫为文化旅游景点。  慈禧行宫位于二十里铺下石河村,据《渑池县志》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携部分大臣在重兵护卫下逃往西安。次年从西安返回北京,东出潼关,路经此地所修建。行宫为前院后宫,建筑宏伟,2000年遭遇火焚。后宫原有上房9间,东西各有厢房两间,皆出前檐。前后院中间有影壁墙,两侧各有月亮门一个。据老人口传,后宫为慈禧和光绪帝住所,前院为内侍近臣所居。行宫两侧均为臣僚所住的深宅大院。据史书记载,当年慈禧太后只在此吃一顿午饭及饭后小憩,下午即离此地东行,晚上住铁门行宫。

秦新安故城遗址

秦新安故城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新安故城遗址位于二十里铺村下石河一带。据文献记载,该城存在于秦、汉,始建时间可上溯至战国。北魏新安县城东移,改为新安驿,是中原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历为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军事重镇之一。遗址内文化层随处可见。1998年,经市文物勘探队实地钻探,找到了故城遗址城墙基夯土层,划定了城区范围。故城总面积30万平方米,呈长方型,南北较长,东西较窄,东部边缘已被涧水吞淹,西至二十里铺村西组,北至护城河,南至陇海铁路。2000年,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仙洼

  二仙洼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常村乡北部的清风山上。这里风光秀丽,相传古时候,天上有个白云仙子,一次偶尔透过云层看到这里西山顶上有个发亮的东西,感到十分好奇,就悄悄来到凡间,果然发现有一白兔状石丸在闪闪发光,感到十分好玩,便信手将这石丸上下左右摸了一遍,禁不住坐在这石丸上转了几圈,然后觉得全身有一种透心的凉爽。正玩时,忽然觉得时间不早,又不想将石丸丢下,抱起石丸欲走。突然一阵炸雷响彻天空,吓得她只好丢下石丸飘然而去。白云仙子归天七日之后,这石丸不知怎的由白色变为粉红色。表面好象也变得有点粗糙,次年立夏前后石丸正中裂开一道细细的缝,到端午节那天的中午,突然石丸裂开,从里面走出个顽童。人们都说是妖,吓得跑到老远的地方。霎时间浓雾笼罩了整个山顶,半个时辰之后,一阵清风吹散了浓雾,只见那山顶自西向东漫步走来一个身着蓝衫,足蹬云履,冠饰如意,雅态秀容的相公。山下百姓都全神贯注着这陌生的奇人,正在这时候,山神爷爷手持拐杖,一手捋着银须说道:孩子们不要害怕,那不是妖怪,是西峰大仙降临人间。说罢,山神爷爷就不见了。三日内便传得四邻八乡都知道这西山上降临了一位大仙。  就在这一年,立秋的前三天,午时将临,烈日炎炎,微风习习,大仙趁着这清风拂手降落到山下古槐清泉旁边。清风山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大仙一见清泉,欲捧水而饮,还未饮到泉水,却发现泉中有一身着白裙,头戴荷花的妙龄少女,惊得他禁不住向后退了一步,随又觉得身后好像有人在扶着他。回头一看原来这位妙龄少女就站在他的背后,一时间羞得他面红耳赤。姑娘也羞得忙用手帕遮着脸。二人一阵尴尬之后,公子含笑向姑娘施了一礼。姑娘趁机也扯掉手帕偷看公子一眼,又将手帕掩着脸向公子微笑,并捺裙含笑而去。公子也紧追几步赶了上去。正在这时,突然四周水柱冲天,把他们俩正好困在中间,片刻把他们两个的衣服全部溅湿了,冻得两人直打哆嗦。公子无奈,只好半闭着眼睛,羞怯怯将姑娘抱在怀里。这时只见一鹤发童颜的老翁在空中笑呵呵道:“善哉善哉,天作良缘,百年好合。”说罢隐身面去。霎时,水柱不见了,一会儿阳光晒干了他们的衣服,二人便躬身倒地互相对拜,相挽相扶结成夫妻。从此夫妻二人就居住在这清风山的山凹里。为四方百姓世世代代医病、求雨、治山,做了不少好事。人们崇拜他们、宣扬他们,称他们为二仙,以后还为他们盖了庙,塑了金身,这道洼也便成了二仙洼。

楚坑遗址

楚坑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楚坑遗址位于二十里铺村西李杏湾村,俗称万人坑。公元前206年,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卒一事就发生在此处。《史记项羽本记》中“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南”即其地。遗址略呈坑形,占地七八十亩,南临涧河,北依土岭,东西为平地,坑北沿有李杏湾村,右有白龙庙一座。据渑池县旧志记载:该庙始建于明武德年间,庙前古槐,石碑,旧有“一步两棵槐,三步四通碑”之说,庙西有八角青石井一眼,俗称八角琉璃井。1913年,陇海铁路穿坑而过,原貌已不复存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义马凤凰山庄

  凤凰山庄位于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石佛社区,与渑池、新安、宜阳三县相邻,面积3平方公里。    山庄的主人名叫孙明志,是三门峡义马市红星实业公司董事长、三门峡市商会副会长。2002年以来,在无任何贷款和上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孙明志先后在石佛村孙家沟的荒山荒沟里,投资2000余万元开发了集休闲、娱乐、特色农业采摘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体验地——凤凰山庄。现在的凤凰山庄,种植了1800亩的优质核桃、500亩的杨树、150亩的大樱桃、300亩的桃子、苹果、石榴、梨等各种小杂果。走进山庄,放眼望去,层层梯田拾级而下,上下依偎,高低错落,如链似带,巧夺天工,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奏出的一曲曲美丽动听的田园乐章。    每到花开季节,山上到处都是鲜花朵朵,清香沁鼻,姹紫嫣红,煞是好看;收获的季节,满山遍野人头攒动,南来北往的游客,一边呼吸着乡村的清新空气,一边采摘着丰收的果实,在山野间享受着久违的乡村体验。夜晚,客人们还可在山庄燃起一堆堆篝火,尽情享用山庄晚餐。山庄所用的食材多为自产,鸡、羊等均按照无公害标准养殖,粮食、红薯等也都是绿色无污染食品。    山庄的发展,不仅带给游客美好的乡村旅游新体验,也让孙明志在2011年度荣获三门峡市“百千万旅游富民工程”优秀经营户称号。目前,凤凰山庄已成为三门峡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乡村旅游休闲体验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新区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新区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