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三门峡 >> 灵宝市 >> 城关镇

城关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函谷关

函谷关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陜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内外。  门票  门票70人民币  开放时间  8:00-17:30  景点位置  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  

灵宝娘娘山风景区

灵宝娘娘山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娘娘山又名女郎山,位于小秦岭山脉的最东端,位于灵宝市西南10公里处的焦村镇南部,总面积28平方公里。娘娘山自然风光优美,与函谷关,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一起构成了灵宝市的“品”字型黄河旅游热线。关于娘娘山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故事。相传汉时,山下有李姓二女,年及婚嫁,母欲择配,终不允,母曰:妇人以夫为家,未有终身不嫁者。二女指山曰:此即吾夫家也。遂逃至山巅,后偕其母羽化而去,常呼风唤雨,广降甘霖,造福百姓,因而又名夫家山。千百年来,有关娘娘山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神奇动人的故事,使娘娘山成为豫西人民心目中的神山。山顶娘娘庙,黄天墓、捞儿撵等景观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故事,为娘娘山披了神秘面纱。  娘娘山共分6大景区29个景点,其中,“秦岭雪橇”,属古灵宝二十景之一。娘娘山之险在靠近主峰顶的马鞍桥段,登山者脚踏宽不盈尺的石槛,下临千仞深谷,加之耳旁山风呼啸,其险不亚于黄山之鲫鱼背,华山的擦耳崖。娘娘山山体完整,山脊狭窄峻峭,尖峭的山峰突兀屹立,时见笔直山柱、石墙横空出世,高耸云间。在风口附近海拔1136米处,有一巨石形千年乌龟,龟盖、0浑然天成,整齐完美,龟体、0向着向着主峰娘娘庙,称之为“金龟朝圣”。独立的西峰,有风吹巨大的花岗岩体形成了石猴观天、先龟负重、巨龙腾空等各种地貌造形,鬼斧神工,惟妙惟肖,极富美感。娘娘山峡谷地貌发育独特,河谷多呈V型,幽谷清泉,茂林繁花,如临仙境,著名的山泉就有小龙潭、马刨泉、黑龙潭、白龙潭等十余处。  娘娘山之雄在于登临1556.12米的主峰峰颠,极目东眺,灵宝市高楼林立,人车如流;南望平湖,气象万千,窄口水库宛如一块碧玉镶嵌于群山之间;西伫雪壁,花岗岩森严壁垒,形成蔚为半观的飞流石瀑;北瞰果海,弘农古塬郁郁葱葱,更有0黄花,漫山遍野,加之6万亩的松柏林,青黄相肌,层次分明,令人有心旷神怡、阅尽沧桑、陶然忘我的全新感受。   门票  门票35人民币  景点位置  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南上村  

小秦岭保护区

小秦岭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河西林场)位于灵宝市西部,总面积15160公顷,森林覆盖率74.5%,活立木蓄积量85.9万立方米。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2010年7月,三门峡市编委批准设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留国有三门峡河西林场牌子,机构规格正处级。2012年10月,被批准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现有正式职工323人,内设6个职能科室,下设10个二级机构。目前建设有鸟类环志站、动植物标本馆、生态监测站、科考中心等,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保护区周边与2省3县8个乡镇为邻,其中直接相连的有豫灵、故县、阳平、朱阳四个乡镇,133个行政村,1128个村民小组。周边社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主要经济来源以粮食、经济林为主,经济林近年来是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仅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余亩,其它还有大枣、葡萄等,经济状况相对较好。   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属华北地台南部边缘豫西断隆的组成部分,南邻秦岭地槽褶皱系。其发生发展主要受华北地台基底的控制,并受秦岭古海槽和中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活动的强烈影响。   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但由于复杂的地形和黄河水面的影响,在气候上形成了一些鲜明特点:秋冬季多为西北风,春夏季多为东南风,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大风多,夏末温热暴雨集,秋至晴和日照长。   保护区地层属太古界太华群,岩石为岩浆岩类,如石墨石云变粒岩、石英片岩花岗岩、磷质石、石英石等。土壤为薄层酸性岩褐土、薄层酸性岩粗骨棕壤,PH值为6.2-7.0,表层为腐殖层,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质地轻,土层厚度不一。保护区海拔780~1100m分布着淋溶褐土和褐土性土,1100m以上分布着棕壤与棕壤性土,老鸦岔垴分布有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   该区属于黄河水系。黄河由陕西省潼关县境流来,沿灵宝市北边缘东流,保护区的河流均流入黄河。发源于小秦岭的河流主要有沙河、阳平河、枣香河、十二里河和双桥河。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据调查,保护区内种子植物共计有134科710属1997种及变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29科701属1986种。 本区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银杏和红豆杉,国家Ⅱ级保护区植物11种,包括秦岭冷杉、油麦吊云杉、水曲柳、香果树、连香树、杜仲、榉树、野大豆、天麻、中华结缕草、华山新麦草。另外分布于本区的特有种还有灵宝杜鹃、灵宝翠雀等。   据调查,保护区内昆虫有15目153科1060种, 两栖动物有2目5科11种, 鸟类有16目39科156种,兽类有6目20科51种和亚种。 分布于本区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19种, 其中Ⅰ级保护鸟类2种,即金雕、黑鹳;Ⅱ级保护鸟类17种,包括鹰科的鸢、苍鹰、雀鹰、松雀鹰、赤腹鹰、大鵟、普通鵟和鹊鹞,隼科的红脚隼、红隼,雉科的勺鸡、红腹锦鸡,鸱鸮科的红角鸮、雕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等。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兽类有7种, 其中Ⅰ级保护动物2种,即豹和林麝;Ⅱ级保护动物5种,即金猫、豺、黄喉貂、鬣羚和斑羚,金猫和斑羚同时被列入易危物种名录。大鲵为爬行类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保护区属于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景观保护完整,具有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多样性、完整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其地处我国黄河上中游国家天然林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的东端。秦岭山脉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自然地理条件独特。本区大的气候环境基本保持了比较湿润、温暖的条件,因而保留了许多第三纪植物区系成分。中国特有、残遗属种众多,它们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直接后裔,使本区植物区系在起源上具有一定的古老性。根据Albert C. Smith对原始被子植物的研究,本区有原始被子植物16科46属112种,也反映出本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另外本区有中国特有属30个,单种属50个,如青檀、领春木、蕺菜、山白树、鸡麻、刺楸、棣棠、猬实、香果树、山拐枣、翼蓼等都是分类上孤立、系统发育上相对原始的古老种类。本区保留有不少的第三纪以前的古残遗植物种群,除蕨类植物外,还有银杏、连香树、三尖杉、水青树、领春木等;起源于第三纪的植物区系种类众多,如各种栎类、栗、桦、榆、榉、槭、构等乔木树种,荆条、黄栌、酸枣等灌木。   本区植物群落垂直带谱清晰,植物替代明显。 自低向高依次分布有山杨林、白桦林、棘皮桦林、亮叶桦林、红桦林、坚桦林;栎类则为栓皮栎林、短柄枹林、槲栎林、锐齿栎林、蒙古栎林、辽东栎林;松柏类为侧柏林、油松林、华山松林、秦岭冷杉林、高山柏林。因此,该区是研究过渡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垂直分布的理想场所。

鼎湖湾风景区

鼎湖湾风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国家2A级景区,国家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西闫乡文东村北,连霍高速公路灵西出口西行2公里,310国道文东村站即达。距三门峡市约70公里。是一处以水波芦苇荡为主的湿地型自然风景旅游区,有着黄河第一荡——西部白洋淀的称号。  该景区面积约6.5平方公里,拥有我国北方少有的黄河湿地景观的万亩芦苇荡,湖中芦兰丛生,水道纵横,自然形成一所水中迷宫。这里地下泉水肥涌,水下鱼虾成群,野生禽类长年生存在草丛中。植被区系具有三方交会、南北混杂的过渡特点。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鼎湖流水清且闲”的诗句。明代诗人彭刚则写下“鼎湖烟树接孤城”的诗篇;唐代诗人姚合在此写下《题河上亭》“亭亭河上亭,鱼踯水禽鸣。九曲何时尽,千峰今日清。晨光秋更远,暑气夏常轻。杯里移墙影,琴中有浪声。岸沙连砌静,渔火入窗明。来此多沉醉,神高无宿醒”。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束植物80科160余种及变种,盛产苹果、大枣、花生、棉花、闵莲等。野生动物有36科140余种,其中白天鹅、白冠鸡、黑鱼、大闸蟹、灰鹭等具有保护价值。有景点16余处,著名的有观景亭、鼎湖滑道、荷花观赏池、游船码头,鱼民小区、鼎湖渔村、钓鱼台、卧龙潭、四爷泉、黄河晚度、半崖春燕、鸵鸟养殖场等。  万亩芦苇荡:约5.7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泊芦苇荡。每年的4月份开始泛青,5至10月是最为茂盛季节。芦苇高度约3-4米,12月份开始枯萎。其中夹杂有马兰,马兰出苔颜色呈棕红色,可作保健枕芯用。  荷花观赏池:共有两个。荷花颜色以白色为主,另外还有黄、红、绿等颜色。每到夏天,荷花池中荷花争艳,荷叶茂盛,每年可产莲藕50余吨,是全国有名的九孔莲生产基地。  鼎湖湾湖面:约6.4平方公里,有大小天鹅、丹顶鹤、灰鹤、鸳鸯、鸿雁、白冠鸡、大雁、野鸭等候鸟及珍禽常在这里栖息,游客在此可观赏“鱼鹰常在水中立,白鹭成行天上飞”的自然景观。  地址:河南三门峡灵宝市西闫乡郑西高铁灵宝西站向北300米   门票:  20元/人  开放时间:  07:00-21:00

贠家大院

  贠家大院位于灵宝市豫灵镇底董村焦村自然村。大院建于清晚期。建国后,收归国有,20世纪60年代,乡财政出售给贠承业等八户人家。大院坐北朝南,主院居中部,西侧各有偏院一座,三座院均为二进式,主院大门前有照壁,大门设在主院中部,两边各有门房三间,通宽19米,进深7米,门房后为厅房,厅房五间,中部为通道,厅房后东侧为书房,书房三门间,书房后为二门,二门为砖雕圆门,二门内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上房为五间,主院通长140米,偏院,每偏院均宽15米,厅房各三间,偏院、门房、上房均已拆除,偏院通长均140米。该大院对于研究清代大型组群建筑有重要价值。  走进贠家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石雕,大门的两侧是一对石狮子,雄狮高大威猛,威风凛凛。雌狮秀气温和,仁慈可爱,大大的嘴巴微微开启,两眼高高凸起,眼珠似乎还在转动,石狮子见到了几多繁华,几多衰败,是非成败转头空。正房那粗壮的柱子下面的青石底座,最下方是方形,最上方是圆形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和花蕾,祥云缭绕,圆点围绕,寓意“富贵吉祥,团团圆圆”。石雕的底座足以感受到一种力量和沉稳之气。后院的门墩上,方块的石头上雕刻着一只兔子,耳朵长长的,双目机警,后腿弯曲,活灵活现。另外一个门墩上雕刻着一只麒麟,雄壮威武,双目炯炯有神,头顶的毛发卷曲,寓意“麒麟送子”,子孙万代,后生可畏。  砖雕的图案更是精美绝伦。高高的大门楼已经残缺不全,在一块普普通通的青砖上,雕刻了精美图案,砖棱处雕有竹竿,直立挺拔,砖面上雕刻着牡丹花朵,花瓣硕大,花蕊饱满,纹路清晰,寓意“花开富贵”,厚重而纯朴。走进院子,迎面就是正方形的照壁墙,十分精美,四周都是“万字不到头儿”的图案,寓意“万代传承”。四个角的雕刻着三角形的图案,都是祥云的底座,左上角的上面是一个盛开的花朵,花开四瓣,花蕊就是一个饱满的圆圆的铜钱,寓意“四季发财”。右上角雕刻着祥云托举着的向日葵图案,层层叠叠,中心的果实饱满,寓意“蒸蒸日上”。左右下角皆为祥云图案,圆润浑厚。照壁墙的正中央是一幅圆形的图案,荷花盛开,荷叶在水中亭亭玉立,寓意“清正廉洁”。  走进第二个院落,面前一个圆拱门,是青砖造型的,最上方是精致大门楼,雕刻着隶书的四个大字“与物为春”,出自于《庄子·德充符》篇,表达了“物我相宜无逆”的思想,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庄子“与物为春”的审美体验,启发了中国艺术精神。地上放着砖雕的一只大公鸡,尖尖的嘴巴张开,正在打鸣,鸡冠子高高耸立,眼睛圆睁,鸡毛呈现出祥云图案,尾巴高高翘起,寓意“雄鸡一唱天下白”“大吉大利”。  整座大院都在一种祥瑞的氛围中,雕刻技艺精湛,寓意吉祥,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寄托着主人的美好愿望。这种古民居,是凝冻的历史,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环境配饰,均是那个时代的无声的讲述。  贠家大院的一石、一砖、一木都是传统文化的代言人,正如庄子之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北厥山村牌坊

北厥山村牌坊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厥山牌坊,位于灵宝市尹庄镇北厥山村中。牌坊坐北朝南,面阔2.8米,进深1.9米,通高6.75米,牌坊为砖雕,共分六层。2016年1月入选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正面:上有砖雕圆棱一周,拐角处为榫头结构。砖棱下有葵花和方环相间图案,下为砖雕阴弦纹砖雕图案,下有垂柱四根,垂柱间有葵花、荷花、牡丹花间隔组成。再下为砖雕富贵不断头图案。图案下有人物故事图案五组,从左到右,第一组为状元济塔;第两组为弃官奉母;第三组为安享晚年;第四组五组不清。下有博古图案,再下为垂柱四根,柱头有雕花,柱间施以缠枝花卉。再下为所雕匾框,框内四角雕变形蝙蝠,中间有砖雕“壸政流芳”四字,匾框西边为砖雕鼎炉和如意方瓶。下为两组浮雕图案,上部为朱雀报喜,下有半圆形浮雕图案为仙鹤站于荷花上。下为对联,上联:“慈竹当风空有影”,下联为“晚萱经雨不留香”。  背面:最上部有砖雕圆棱一周,四角拐角处为榫头结构,下为砖雕阴弦纹,弦纹下有三组砖雕花草图案(内容不清),下有垂柱四根,柱间施以花草纹,柱头分别有雕花,下中部有砖雕方框,框内有砖雕“彤管杨庥”四字。匾框两侧分别有两块砖雕图案,左侧框内雕天宫赐,右侧框内雕寿星图。框下有透雕横额,内有五组动物图案,从左到右分别为麒麟、天马送宝、凤凰、马上封侯、鹿。下部为碑龛,龛上部为砖雕半圆形图案,图案内容为上有一朵牡丹朝下,两侧有两只凤凰登枝,中间为牡丹花卉。两边有砖雕对联,对联上部各有向日葵一朵,对联为“志励青年节完白首,褒荣风诰宠錫鸾章”。  两侧面:东西两侧内容相同,上部为砖雕向日葵,大小不等。下为人物故事五组,内容不清,再下为垂柱三根,下有圆形砖浮雕图案,中部为一大松树下站立两只鹿,作吃草状,外雕富贵不断头砖雕两周,图案外有五只蝙蝠头朝圆心。构成五福临门图案。  北阙山牌坊有准确的建筑年代;以砖雕为主,砖雕技术高超,人物、动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是灵宝地区砖雕技术的高度概括,反映清晚期灵宝地区的建筑技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于研究清代豫西地区的砖雕技术和民风民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链接】:  北厥山牌坊建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为纪念彭太孺人而修建。彭太孺人儿子亢多福,字祝三,三岁时生父离世由母亲彭太孺人抚养成人,并供其读书,后亢多福考取府侯选经历,即为府衙中主管文书档案处理日常事务的首领官,因故未能上任。彭太孺人享年七十四岁,晚年患病卧床不起,亢多福伺候三年孺人去世。在孺人三周年时(光绪十四年),亢多福修建了这所牌坊,以表示对母亲的永远思念。

邵公碑楼

邵公碑楼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邵公碑楼位于灵宝市区东南17公里苏村乡东里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立,距今已有175年历史。碑文记述了邵自省、邵自强兄弟二人为颂父亲邵全仁资宏量大、恤孤赈贫的功德所立。1978年被灵宝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月入选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灵宝市文物志》载:邵公碑楼为砖砌庑殿式建筑。楼顶由三座仿古屋脊组成,中间的一座较高,两边的较低,均为庑殿顶式建筑。四条垂脊高高翘起,脊上饰有立兽。三座檐下均有砖雕图案,中间为福禄寿图,左边为富贵图,右边为松鹤图。内嵌石碑一通,碑高1.03米,宽0.70米,圆额。石碑两面阴刻楷体,正面刻“邵公神道碑 大清道光十五年立”,背面刻“邵公神道碑记”。  碑体上有20幅雕花图案,最大的三尺见方,最长的有六尺之长。有 “岁寒三友”、“五福临门”、“松柏长青”、“富贵牡丹”、“龙飞凤舞”、“鹤鹿延年”。内嵌石碑一通,正面碑额刻有“留芳千古”四字,两边饰有线刻云纹。碑体正中竖刻“例赠修职郎性天邵公神道碑”12个字,碑首有“峕道光十五年岁次乙未仲夏之吉”字样,落款“男:自省、自强暨孙男:洛、汙、海、溪、汉”。石碑两旁的楼体上阳刻对联一副,上联“範模猶存但须子孫律舊德”,下联“懿行宛在慿教奕世美風徽”。背面碑额中间竖刻“永世禄福”,其下阴刻“邵公神道碑记”,碑文14行,满行41字。  邵公碑楼经过近200年的风雨侵蚀,雄风依然。近200年的风雨冲刷,邵公碑楼的北面被洪水冲出一条10多米宽、5米深的水沟,碑座东北角离水沟仅剩20公分,整座碑楼随时都有倒塌危险。2006年3月,邵公碑楼保护工程动工,夯实了水沟,修砌加固了护坡,增添了围墙,垒砌了门楼,从此碑楼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函谷夹辅

函谷夹辅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函关夹辅原名“明代城楼”,位于弘农涧河西岸二层台地,东距弘农涧河约250米,西距孟村约500米左右,1981年调查发现,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保单位。  函关夹辅是清末灵宝名人薛书常儿子——直隶州知州薛国仁,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在孟村家门口修建。夹辅分为二部分,下部分为过道式门洞,门洞宽2.39米,高2.33米,下部两边用蓝砖筑砌,1.2米以上以蓝砖侧卧券砌,成拱形,洞内为斜坡式过道。  洞外上方有砖框,框内用砖雕刻“函关夹辅”四字,洞后内有“孟尝逆旅”四字,洞外有“灵竹善在”四字。门洞上部为木构建筑,建筑为二层,第一层由主拄纵横四排组成拄网,承托二层,中间东西为土墙,南北为裙板。  第一层下部四边为四阿式脊,中间同样为四排四根立拄,组成拄网,承托悬山式屋顶,中间有雕刻裙板遮拦,四面为廊檐。对研究清代建筑艺术有重要价值。  【链接】  在灵宝秦函谷关与魏函谷关之间,有一个夹道,夹道中间靠北边有一座老宅,老宅的主人曾经是皇帝的老师,老师的门洞上方题有砖雕四字“函关夹辅”,于是,人们把这座名宅和这座名宅所处的夹道统称为“函关夹辅”。  夹道,就是夹在秦函谷关和魏函谷关之间的一条夹谷,夹辅中的人和事则就非同寻常了。函关夹辅的主人名叫薛书常(1815-1880),清代灵宝孟村人。原名书堂,后改书常,字世香,别字少柳。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改编修。九年任湖北乡试考官,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升户部给事中。后升为花翎布政使。

燕子山

  燕子山森林公圈,位于豫西金城灵宝市的东南部、国有川口林场境内,面积7.2 万亩,森林夜盖率高达96 % .距离灵宝市区、灵宝火车站20公里、209国道15.公里、310 国道17 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被芬为灵宝后花因.   燕子山森林公因主峰海拔1497 米,平均海拔1080 米.公园内秀峰林立,净潭棋布,古木参天、山清水秀.两条奔流不息的溪流像玉带一样串起大小十余处瀑布.高大挺拔、直插云天的人工森林和自然扭曲、相互缠绕的次生林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景观.   公因内动植物资源丰畜,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穿山甲、红腹锦鸡、麝、鹿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水杉、粗棍、银杏、灵春木、水曲柳、鹅掌袱等;还有天麻、灵芝等珍贵药材.   公园内有龙王庙、祖师庙、前后山神庙、西山神庙,祈风调雨顺、生活美好.有刘秀和夫人珠石上马留下足印的上马石;有肋生双翅、协助武王伐封的雷震子出生习武之处雷震洞;遗迹扰存,引人发思古之幽情.抗战时期美国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坠毁处飞机岭,见证了日军俊华的滔天罪行.   春来奇花异卉、星罗棋布;夏临鸟语洛流、清凉舒适;秋到满目红叶、层林尽染;冬至雪压青松、树挂冰凌.燕子山森林公园,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风雨阴晴、气象万千.春可赏槐.花、夏可避酷署、秋可观红叶、冬可戏瑞雪,是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远离都市喧嚣、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雷家沟瀑布燕子山古栎树万亩刺槐观赏林红皮河扭曲林雷家沟水杉林燕子山落叶松林前山神庙栓皮栎林燕子山次生林老虎沟油松林燕子山蝴蝶泉上马石遗迹

窄口水库

  窄口水库,位于灵宝市五亩乡长桥村西南部,2008年10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调查登记。水库大坝建于秦岭南麓低群山处和崤山支脉伏牛山支脉低群山两大山系最接近的窄口,居弘农涧河中游,水库连接崤山、秦岭两大山脉。大坝雄居五亩境内,库尾波及朱阳境。  窄口水库,从1958年开始勘察设计,1959年开始修建,1983年建设完成,建设周期长达25年之久。历任大跃进、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三个历史阶段。窄口水库是河南省最高的土坝工程,坝高77米,总投入工日约1643.7万,总投入资金28563.44万元,总库流量1.85亿立方米。水电站选用卧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3台,4800千瓦,单机容量1600千瓦,年均发电1420万千瓦时。  窄口水库是一座具有多目标综合效益的水库,目前水库功能尚未齐全,但已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被开辟为龙湖风景区,主要是让人们记住在修建水库的三个不同时期中水库建设者战天斗地的精神,其次,欣赏水库的风光。  水库是见证灵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生产环境的真实写照,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上屯药王庙

上屯药王庙为灵宝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屯药王庙,位于灵宝市豫灵镇上屯村,2002年灵宝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庙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初建时分大殿、献殿、后殿三部分,由于年久失修,建国后大殿、献殿倒塌,1960年对大殿进行重修。现存后殿为原建筑。药王庙是纪念隋唐名医孙思邈而修建。孙思邈,陕西人,由于对医学和药物学有较深造诣,被人尊称为药王。传说孙思邈早年曾在这里采药加工,为民治病。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和药物学家,当地群众捐资修建了这座药王庙。现存庙为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长12.7米,进深8.37米,上有砖雕花草纹脊,两侧有吻,前有垂脊,垂脊前有戗脊,垂脊上有兽。  屋面以板瓦铺设。梁架上有驼峰,整梁架为彩绘。大门口两侧有石狮,应为同时期遗物,石狮作蹲坐状,雌雄各一,狮颈带铜铃,身佩彩带,石狮头内侧作对口呼应状。狮座下有题记,题记为“乾隆十二年”。对于研究清早期石刻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黄帝铸鼎原

  位于灵宝市阳平镇,距三门峡市80公里,国家2A级旅游区(点)。  《史记·封禅书》记载,古时荆山一带灾情严重,黄帝闻讯从昆仑山来到荆山察看。为了炼出仙丹给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铜,汲湖水,铸鼎于荆山之下。相传黄帝铸好鼎,黄龙来迎黄帝升天时,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让他走,有的牵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脚,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龙皮、拔掉了龙须。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他铸鼎之地,这里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黄帝陵高300米,长5000米。  岭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米的土堆,传为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  由于这里位于长安古道,函谷关和潼关两雄关之间,屡遭战火毁灭,但历代都曾进行过修复和重建。现已修复的主要遗迹有:献殿、始祖殿、长廊、墓冢、祀劝柱、阙楼等,并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0的天、地、人三尊大铜鼎。      门票  门票9人民币  景点位置  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铸鼎原风景区    黄帝 (前2717~前2599)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 详细++  黄帝 (前2717~前2599)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 详细++

灵宝严家大院

  严家大院位于灵宝市阳平镇下原村,现有院落四座,均为传统式民居建筑,其中三座连为一体,一座为月洞式圆门单体建筑。  1.三座院为一体,均为四合院,每座院面阔11.8米,门房进深4.8米。大院坐西朝东,大门设在北部,为过道式门楼。门楼上有砖雕花草纹脊,前有垂脊,檐下有斗拱,斗下有垂柱两根,柱下有木雕横额,门两侧有青石质门墩。大门两侧通景为砖雕几何图案。走马板上有木雕图案,外为方形,四角有四只蝙蝠,内为圆形,圆形花草纹图案中有木雕“寿”字。大门内北厢房山墙外有座山影壁,壁心上有五组砖雕图案,下有圆形砖雕牡丹花草中有喜鹊登枝,下有土地庙。门房(倒客厅)为硬山顶建筑,上有砖雕牡丹花草纹脊,前有垂脊,梁架上有驼峰,檐下有斗拱,厅房门设在中部,为六格扇门。厢房:南北厢房各三间,上有砖雕牡丹花草纹脊,窗为通间窗。上房与门房相等,上有砖雕花草纹脊,梁架上有驼峰。  2.北部大院后有书房三间,坐南朝北,上有砖雕花草纹脊,前有垂脊,已残。檐下有斗拱,门为木雕六格扇门,窗为木雕通间窗,门面由木雕组成,门两边有对联。  3.月洞式圆门院,大门楼为牌楼式,有厢房和上房,门楼为仿地面屋檐式建筑。厢房外墙与大门两侧相并列,门楼上部有砖雕牡丹花草纹脊,前有滴水,滴水前为屋面,屋面前为滴水,下有飞椽一周,椽下有斗拱,斗为砖雕,斗下有额仿,枋下有两垂柱,垂柱间以花草纹相连接,下为砖雕圆门。厢房和上房均为二层,屋檐下为木0,楼檐有吊柱和走廊。

戾太子冢

戾太子冢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戾太子冢又名“汉台风雨”,遗址在今豫灵镇底董村,是古灵宝八景之一。  太子为西汉武帝刘彻之子刘据及两个儿子,刘据被立为太子,水衡都尉江充与太子有隙,江充诬陷太子埋木人诅咒皇上,太子依少傅石德之计,调武士处死江充。江充余党苏文诬陷太子造反,武帝命丞相捉拿太子,兵败后太子率二子逃往湖县藏于泉鸠里(即底董村)后走漏风声,地方官员捉拿太子,太子闭门自缢,二子拒捕被杀,父子三人同葬于鸠水边上。  第二年(汉征和三年即公元92年),汉武帝醒悟,杀江充,亲来湖县,筑思子宫、望思台祭太子,并将鸠水河改名失儿河,即今十二里河。  现太子冢、皇孙冢尚在。 2016年1月,豫灵镇底董村戾太子冢被列入河南省级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东坡遗址

东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坡遗址,北靠大原,南为弘农涧河,西部有后河流往东南注入弘农涧河,遗址分布在两河交汇处的三角台地。  遗址东为果园村,朱阳通往吴家原水泥路从遗址东部经过,南至东坡村中,西为该村十亩地砖厂,北至后河村南。遗址北高南低,成台阶状,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  在遗址中的断崖上和水泥路两侧发现多处灰坑,灰坑厚3米左右,包含物丰富,拣到的有陶器和石器,陶器以泥质灰陶、红陶居多,泥质磨光和夹砂陶次之,纹饰以绳纹和附加堆纹居多,素面次之。可以辨出器型的有泥质红陶钵、泥质红陶盆、泥质灰陶夹砂缸、泥质灰陶夹砂罐等。另外,拣到石斧一件。根据包含物判断,该遗址应为仰韶早期到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

北阳平遗址

北阳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阳平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北阳平村西500米处,属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遗址南北长近5公里,东西宽300~500米,有“十里长街”之称。发掘面积320平方米,发现灰坑27个,其中5000年前后的仰韶时期的灰坑24个,西周灰坑3个,发掘古墓葬5座,其中仰韶时期的墓葬两座,战国墓葬3座,发掘仰韶时期的房子3座,发现各种陶片、石器、骨器数10万件,有平底红陶盆、小口尖底瓶、夹砂灰陶缸等,属于仰韶丈化和龙山文化。  北阳平遗址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其中以庙底沟类型为主,具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心地位的特点,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城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城关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