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岐山周公庙 | 岐山周公庙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6.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面积约62万平方米。此处依山傍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状如簸箕。《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因此,后世人称这里为“古卷阿”。 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为纪念西周著名政治家、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在此修建了周公祠。后经历代的修葺、扩建,形成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塬、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 岐山是周室发祥之地,3000多年前“凤鸣岐山”的典故就发生在古卷[3-4]阿北部的凤凰山上。《竹书纪年》载:成王三十三年,周成王曾率文武游于卷阿。可见,早在西周初期这里已是王室贵族的游乐场所。唐初武德年间,高祖李渊为了缅怀周公的勤政德贤,下诏在古卷阿为周公建祠立庙,始称周公祠。唐以后,渐增其治,并以姜太公、召公、姜螈、后稷等先周历史人物的大殿点缀其间,并辅之亭、 台、楼、阁等建筑多处。庙区东北角有一自然泉眼,其泉水数年一涌,数年一涸,水来则时泰岁丰,去则天旱不收,当地人称之为灵泉。唐玄宗曾下诏给其泉赐名“润德泉”。庙区玄武洞内有唐代所雕汉白玉玄武雕像一尊,其像披发无冠、赤足戎装、手中掌剑、脚踏龟蛇,其玉雕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并且当地胜传摸像可治百病,故游人均以到此摸它为快事。 周公庙风景名胜区规模宏大,现存古建筑三十多座,唐柏汉槐多株,植被丰茂,浓荫蔽日,是宝鸡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我国古代建筑群。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人们的游览场所,历史上韩愈、苏轼、康海等许多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抒怀,留下了140多首游览诗文和30多通碑石。 景观设施 “岐邑多胜迹”,此话一点不假。如果你到“人文荟萃,史迹昭然”的周公庙旅游览胜,就会对此话有更深刻的体会。周公庙门前古柏参天,院内绿荫蔽日,花草遍地,清泉如镜。庙区殿宇众多,主要有周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殿,以及委婉、后稷殿,并有亭榭楼阁等。其建筑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进入庙门,花草盈展,殿宇雄伟。汉槐蔽日,唐柏参天,旷达而使人心醉。周公庙 “回音碑”在招待厅前。贴耳用小石轻轻一敲,碑中铜铃、银钟、金鼓齐鸣。如把碑敲的再紧些,或一人敲,一人在碑的另一面倾听,尽会有“车辚辚,马萧萧”的古战场乐闯进耳鼓。此时,猜测、神往、寻觅之情填满心胸,缠住一双双恋恋不舍的游人。走下花坛石阶,顺着古庙展开的画轴前行,在花花绿绿的古建筑中,第一个穿过八卦亭,即可步入周公正殿。周公庙殿宇布局,点群结合,错落有致,建造雄伟壮观,各具特色。在诸殿中,周公殿居前,姜姬祠居中,后稷祠居后,当地群众把这种布局总结为“姜姬背子抱孙”。庙内的玄武洞,为石洞。洞虽不大,却有石山隆起的脊梁,山上沟壑分明,并非人工雕凿可至、山顶接连洞顶,如蓝天将一座猛长的山峦小心地裹起来。洞内的玄武真君像端坐在半山腰,为白色玉石雕成,相传出于唐代艺人之手。雕像十分威武,披发、赤足、戎装,脚踩龟蛇,手持宝剑,充分表现了玄武真君惩治-的英雄气概。玄武真君像,全身光滑似陶瓷,当地人叫它“玉石爷”。相传,玄武佛僧法力无穷,能治百病,后成仙出走,指石为玉。并修书曰:某位疾,摸某位即愈。于是,后人有病者摸同位处以求病愈。时间长了,凸起的脑门和鼻梁便先凹了下去,玉石玄武的身体便摸得光滑了。每逢农历三月中旬古庙会,人山人海,仅摸佛像的人就站成长长的一行队。绕周公正殿,太公姜尚、后稷等殿沿坡而上,相互连接。殿内历史与神话交融,有二郎杨戬、哪咤、仙童,各路神仙,从《封神演义》中起程,落在今人之手重新绘制的壁画上,或者变成雕塑,手持神器,威风凛凛。这历史的神话,使人们本来清醒的头脑,此时此刻也幽幽瞑瞑一心一意地陶醉起来。出了庙殿,转至东侧,顺坡拾阶而上,到达约10米的平处,方见红砖垒砌的小院。进院,沿壁一排窑洞,洞中有药王、老君、元始天尊等神仙泥塑像,或坐或立,形象各异。“润德泉”是周公庙内的一大景观,它位于正殿东。因泉水的喷吐和干涸有间歇性,人们便赋予它许多神奇而瑰丽的传说。明代赵忠咏润德泉云:“一泉长与世安危,今日无波涨碧池。”每朝每代都把泉中有水看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兆。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因此泉涸而复喷,于是,宣宗便把这自然现象和他的个人功德联系起来,赐名为“润德泉”。因系皇帝敕赐,一直沿用至今。泉周围为八角井泉石栏杆,栏杆上有浮雕藻饰,并有龙吻、鳖头、人物、异兽等立体造形。泉底有通道,一股清澈的泉水,向南流去,许多人用杯子俯身取水,一口一口地喝,细细地品尝。有的双手合拢,掺水赶紧喝上几口,甘甜如醴,使人忘乎所以。碑亭,在润德泉西边。亭下有唐、宋、金、元、明、清石碑、石碣多座,大都记述着修建周公庙的历史。 苏轼《周公庙诗》有言:“吾今那复梦周公,尚喜秋来过故宫;翠凤旧依山突兀,清泉长与世穷通。”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周公庙自然风光绚丽,文化遗迹灿烂,令人向往,而周公的巍巍业绩和那博大的胸襟更使人敬仰。 门票价格: 旺季:50淡季:50 咨询电话: 0917-8110075 邮编: 722400 景区地址: 岐山县周公庙 |
五丈原诸葛亮庙 | 五丈原诸葛亮庙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五丈原风景名胜区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庶民,题词立碑,建祠修庙,凭吊千古,这里流下许多珍贵的古文化、古遗迹,特别是气宇轩昂的诸葛亮庙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景观荟萃。诸葛亮庙始建于唐代,庙宇坐南朝北,耸峙原头,雄伟壮观,进入金碧辉煌的山门,依次是高大的献殿、正殿、八卦亭、屋檐脊兽,千姿百态,墙壁彩绘,绚丽夺目。 献殿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刻,由40块二尺见方的青石连缀而成,表文语出肺腑,文笔出众;笔法奔放苍劲,流利酣畅;镌技高超,形同真迹,人称“三决”碑。后院是柏林竹园,草坪花坛,四季如春,清爽洁净,诸葛亮衣冠冢幽居柏林之中,精巧美观的落星亭耸立于后院的中央,碑廊环揽后院,文臣武将廊分居两侧,曲径通幽,环境优雅。景区内还有著名三国古遗迹二十余处,如蜀国中军帐遗迹壑落城,蜀军大本营九龙山,蜀军下原取水的古道十三盘,取水之泉诸葛泉、司马懿拜将台,妇孺皆知的葫芦峪等。景区自1983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声名远扬海内外,1991年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现已成为陕西关中西部著名的旅游胜地,年接待中外游客15万人次。 景区地址: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五丈原村 票价:35元/张 咨询电话:0917-8770456 诸葛亮 (181~234)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 详细++ 诸葛亮 (181~234)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 详细++ |
岐渭水利风景区 | 岐渭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岐渭水利风景区位于渭河岐山段北岸,是一项集护岸固堤、生态景观、生物净水、亲水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特色景观惠民工程。其中投资3500万元的渭河岐山段十里芦苇生态景观长廊工程被树立为陕西省渭河治理样板工程,2014年9月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芦苇景观长廊景色宜人,滩地和广场软硬景观交相辉映,其独特的原生态风光和诗画般的水利风景成了沿岸群众的最佳休闲娱乐场所、宝鸡大城市副中心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自去年以来,岐山县按照宝鸡市打造宝鸡渭河“百里画廊”总体布局,确定了“渭河最美是岐山”的建设目标,打造宝鸡大城市副中心中央生态公园,投资2.2亿元,实施了尚健湖生态公园,尚贤湖、尚善湖、尚德湖景观水面、南岸滩区治理等工程,形成了渔樵河渚、万顷芦荡、在水一方、水韵江南、生态健身五大功能区,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了治渭成果,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 |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1992年9月正式建馆。其前身为1979年4月23日成立的陕西周原岐山文物管理所和1988年3月3日成立的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现隶属于岐山县文化旅游局。 馆址所在地周原,古称“岐周”或“岐邑”。自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就活动于此。商末,古公亶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领部族渡漆水、杜水,越梁山,止于岐山(今俗名箭括岭)脚下,建邦立国。西周末年,犬戎入侵,岐邑毁于战火。秦统一六国后,周原属内史郡,汉时隶属美阳县。从汉代起,“岐邑”的隶属随扶岐两县建制的变化而变化。早在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周原就出土了青铜器。20世纪考古工作者多次在周原地区调查发掘,发现了上至仰韶、龙山,下至西周的文化遗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文物。1942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石璋如为寻找并确认文献记载的周代都城,对传说中的邰、豳、沣、镐等地进行调查,调查了岐阳堡一带。建国后,周原文博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等单位多次来周原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在贺家、礼村等地发掘清理了十几座西周墓葬。1962年至196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考古所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在礼村、贺家发掘清理了54座墓葬和一个大型车马坑。 1973年,陕西省文管会在周原成立“岐扶考古工作站”,对贺家、齐家等遗址、墓葬清理发掘。1976年3月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化局直接领导下,成立了“陕西周原文物保护与发掘领导小组”,领导由陕西省考古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宝鸡市博物馆、岐山县文化馆等文物考古单位联合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的“陕西周原考古队”,先后对凤雏甲组宫殿(宗庙)基址,贺家、礼村墓葬区进行了清理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1975年2月1日,京当乡董家村民将发现的青铜器窖藏上报,经发掘清理出青铜器37件,其中3l件有铭文,这些都凸显出周原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在文物考古上占有重要地位。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为加强周原遗址及出土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曾先后在遗址内成立了周原岐山文物管理所和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等管理机构。 岐山周原博物馆占地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文物库房面积100平方米,陈列室面积120平方米。博物馆通过民间征集、考古发掘、采集三方面充实馆藏。现有各类藏品3375件,时代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明清,以西周时期文物数量最多、最精,其中小如粟米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微型雕刻,其用刀自如,刻化刚劲有力;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玉器风格多样,显示出高超的制玉技能;端庄凝重、技艺精湛的青铜器反映出青铜文明在西周已发展到鼎盛时期。还有我国最早的廊檐制式的四合院、砖瓦、算珠等,都是研究仰韶、龙山各时期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陈列展览主要有“周原遗址西周文物展”和“凤雏甲组宫殿(宗庙)基址展”。“周原遗址西周文物展”为基本陈列,通过310件(组)展品,展示了周原从商末周初到西周末期四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及周原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凤雏甲组宫殿(宗庙)基址展”主要在原基址上绿化,修建模型,展示西周早期宫殿(宗庙)基址构造及其文物分布区位。 |
五丈原风景名胜区 | 五丈原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城南20公里处,高约150米,宽约1公里,长约5公里,三面凌空,两边环水,南有秦岭屏障,北有渭水自成沟堑,是一处攻退自如的兵家必争之地。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取路褒斜道,夺取五丈原,屡次向魏军挑战,司马懿抓住蜀车劳师远袭的弱点,敛兵不出,以逸待劳。诸葛亮明白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便分兵屯田,供给军粮,为久驻之计。两军对峙一百天后,诸葛亮不幸因积劳成疾,在秋风瑟瑟的八月,病逝于五原丈原军中。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黎庶追思”,人民群众十分怀念他。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都修起祠庙进行祭祀。这块高100多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黄土原,形似圆不溜溜的牙牙葫芦,北端小,南头大,最为狭窄的腰部,东西只有五丈宽,故名五丈原。 五丈原是诸葛亮几十年南征北战中最后一个战场,诸葛亮死后,唐初便有人在此立庙,元代已具规模,明、清两代至民国初进行了九次大的重修复修,并立会春秋致祭,后来由于风蚀雨贫农主人为的破坏,庙宇残破不堪,濒于倒塌。1980年,政府又拨款修复,并成为宝鸡的一处旅游胜地。 景区内有魏延城、拜将台、落星石、壑落城、诸葛亮衣冠冢等历史人文遗迹,横盘山、九龙山、斜谷关、葫芦谷、斜谷水库、麦石河、诸葛泉、诸葛田等自然景观。景区内山峦奇石、河谷溪流、森林古木、秋风雨雪等自然景观与许多三国遗迹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
崛山森林公园 | 崛山森林公园位于岐山县国有崛山林场辖区中心,西距岐山县城25公里、宝鸡市80公里,东距法门寺20公里。公园面积37.5平方公里,有九龙坪、东崛山、西崛山、冢子河、千佛寺、苜蓿河6个景区。是一个集森林景观、佛教文化为一体的山岳型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依托历史渊源极深的“崛山名刹”建园。东晋时期,崛山因佛教而闻名,唐时兴盛,后经历朝历代多次修葺,久盛不衰。旧时寺院星罗棋布,人文景观随处可见,绵延四十余里,闻名遐迩的“崛山名刹图”碑呈现了昔日的盛景。园区内有东晋后秦主姚兴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避暑阁和讲经台及0师译注《金刚经》的佛堂。崛山寺、千佛寺等闻名遐迩,是我国西部地区佛教发源光大的重要场所。 |
歧山太平寺塔 | 歧山太平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寺塔位于陕西省歧山县县城西端原太平寺旧址内。 太平寺塔因建于太平寺内而得名。太平寺塔建于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历代虽然屡有修葺,但原貌并未改变。 太平寺塔塔身砖砌,为楼阁式八角八层,高三十多米。自第二层起,每层都隐出假窗及栏杆。檐下均饰以五铺作出双抄的斗拱。第二层塔身下设有平座,以上各层只有假平座。平座下所施斗拱较檐下斗拱每面增加两朵。由于整个塔身斗拱繁密,显得特别秀丽、端庄塔身一至七各层塔檐均为五铺作出两跳斗拱,八层塔檐均为单跳斗拱,九层塔檐则用砖叠涩出檐。塔身的二、三、四、五、六、七层各层每面均用砖砌出隐柱,柱头有平枋,把每面分为三开间。在二、四层的正东、西面正中间辟有券门洞,门洞两侧间各用砖作出横格方形假窗;北面则作假门与假窗。在三、五、六层正东、西面的正中间则为竖形假门,两侧各间为横格假窗;在第三、第五层的正南、北面的正中间辟有券门洞各一。太平寺塔二层塔檐上的平座栏杆用三层莲瓣作装饰,三、四、五层的平栏杆则无任何装饰。 2006年太平寺塔作为宋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箭括岭 | 箭括岭位于宝鸡岐山县城西北30公里处,海拔1600多米。山岭两岐,双峰对峙,形如箭括,因之得名。岭上草木葱笼,悬崖挂柏,鸟雀啼鸣,别有一番幽静的野趣。岭崖刻有“北有玉女潭奇观,浮休过”等文字。 岐山名扬中外,早在16世纪,日本著名武将织田信长就十分倾慕中国周代的文王、武王据岐山而统一天下的伟业,于是将所占领的“井口”改名为“岐阜”。1987年以来,日本国岐阜市市长及其他-曾多次专程前来探寻这段历史渊源,同时也为箭括岭云雾缭绕、神秘瑰丽的景象所吸引。 |
赵家台遗址 | 赵家台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商、西周 赵家台遗址属仰韶文化。赵家台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东北9公里的孔头沟(河)东岸的台塬上,遗址位于村东,岐蒲公路从遗址北面穿过。现为土场,因长年取土之故,土场上留有大量的陶片、砖块,断崖上有陶窑、灰坑。面积2万平方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文化层厚度0.5—1米,距地表l—1.5米,目前已清理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发现西周时期大型陶窑两座,其中1座陶窑占地面积60余平方米,另清理灰坑6座,出土了一些陶罐和大量陶片。 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五王八侯墓 | 五王八侯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故郡乡郑家庄南100米许。共有墓冢13座,围大16~43米,相距数步至30步不等。五王墓居中,墓丘较大。其下部相连接,共长70米,宽16米。八侯墓分列两排,东西各四。 此墓群之名称,出自当地群众所传说。五王八侯何指,无考。疑为汉代墓群。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完颜鄂和墓 | 完颜鄂和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蒲村乡洗马庄王家村东。高4米,围大80米。197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村人指此墓为其祖坟。据说今村人约相当墓中人的三十世后代。关于墓中人,清雍正《陕西通志》称之为金完颜元帅,民国《陕西省通志稿》称之为完颜鄂和。并注:“鄂和,官金签枢,元兵攻陕遇害。子永禄收父骨葬此。”王家村完颜氏祖祠内同治十二年碑石载:“始祖完颜氏讳准,系箕子之后也。大元至正年间封镇西侯……”。据上所述,完颜鄂和与完颜准显系两人。前者生当元初,为金殉职;后者生当元末,曾受封于元王朝。王家村人认为墓中人应属后者,我们则认为前者近是,故以定墓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西岐民俗村 | 西岐民俗村地处岐山县城西北的周公庙景区,南临西宝北线,岐周公路纵贯南北,交通便利.区城内有"农家乐"民俗旅游接待户160多户,餐饮接待能力5000余人,住宿床位600多张.文化积淀深厚,民俗风情浓郁,田园风光优美,以岐山臊子面为龙头的名优小吃誉满大江南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李淳风墓 | 李淳风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岐山县城东北约六华里之处的凤鸣镇李家道村,有一座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的坟墓。 李淳风祖籍岐州雍县(今陕西岐山)人,自幼聪慧好学,稍长,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而且很有胆识。贞观初年,援官仕郎,在太史局(相当今天的天文台)工作,0八年升为太史令(相当现在的天文台长),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历算家。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人们提起李淳风,有口皆碑。古时候的农业生产受到天气状况的很大制约。为了掌握主动权,人们就必须了解天气的变化。这就推动了我国古代气象科学的发展。由于李淳风有着深厚的天文学基础,以及他在工作上的便利,使他有很多观察和研究气象的机会。《乙已占》,就是他所写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气象学专著。李淳风在《乙已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两种风信器。一种是:"于高迥平原,立五丈长竿,以鸡羽八两为葆(羽盖),属于竿上,以候风。"另一种是"可于竿首做盘,盘上作木乌三足,两足连上,而升一足(古代神话相传太阳中有三足乌)系羽下而内转,风来乌转,回首向之,乌口街花,花旋则占之。"这两种风信器,与汉代史箱中记载的" "(在长竿上系以帛条或乌羽而成的简单示风器)和"相风铜乌"(乌状铜质的候风仪)非常相似。从北宋汴梁(今开封)的相风乌和清代河工用的箱风乌的式样,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淳风所介绍的这两种风信器的大体轮廓。李淳风对气象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他对风的观测和研究方面。在封建社会初期,对风的观测已比以前更为详细了,由风的4个方位发展到了8个方位,因之有八风之名,即:不同风(西北)、广莫风(北)、条风(东北)、明庶风(东)、清明风(东南)、暴风(南)、凉风(西南)、阊阖风(西)。到唐代后,随着海业的发达,由于船在海上航行经常遇到大风的袭击,因此更加迫切需要掌握风的情况。李淳风在观测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风向确定为24个。他还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制了八级风力标准,即:"动叶、呜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一千年以后,1805年英国人蒲福在《乙已占》的基础上,又加以补充改进,把风力从8级定为12级共13个等别。以后又几经修改,风力等级自1946年以来已增加到18级。 李淳风的科学研究涉及了天文、数学、气象、仪器制造等各个方面。他甚至还撰写过一部名叫《演齐人要术》的农学著作。他的确不愧为一位卓越的自然科学家。他对祖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贡献,特别是他首次集注算经十书的功绩,将永远被人们所纪念。 李淳风生于公元六O二年,死于六七O年,史书记载他活了69 岁。遗骨便葬在了家乡山青水秀的天柱山下。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先祖,为其建造了一座坟墓,墓高四米,周长六十八米,墓旁有祠,并有岐山县人民政府于一九七二年为其所立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大石碑一通。据说,根据"免死首丘,人死归里"的传统习俗,李淳风很有可能尸骨还乡。《文献通考》中也有对李墓的记载,云:"唐雍县有天柱山,墓在天柱山之东。"天柱山在今岐山县城北十里,一峰如柱,故曰天柱。李墓恰在其东南三、四里处,看来岐山县李淳风坟墓是为真墓的可能性最大。看到李淳风坟墓保护完好,笔者为之激动,一种对先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唐书·李淳风传》:"李淳风,岐州雍人也,其先自太原徒焉。"后世据此多认为他是今风翔县人。其实,这是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偏面认为。随末唐初,岐山县行政区划迭经变动,主要是县治范围向西不断扩大。查李淳风生卒年月,恰好在此期间,若按他前半生言之,是属于凤翔县即古雍县人,但若以后半生论之,则算是岐山县人,此点早有论述:明代陆伯生《广舆记》就已明白指出:"李淳风,岐山人"。 不过,还有论者,在全国范围内,所谓的李淳风墓可谓多矣:《河南府志》以为在新安县;《畿辅通志》以为在涿洲东北向阳里;《周至县志》以为在其县城西郊外二里许,但《西安府志》却说:"周至东郊二里有淳风墓";《岐山县志》则认为:"唐昌乐县男李淳风墓在东北五里,墓旁有祠"。孰是孰非,难以定论。但以往人修志,往往牵强附会,尤其清代乾隆年间毕秋帆抚陕,对关中陵墓立碑"以正其名",事实证明多有舛误,致使后人以讹传讹,李淳风墓正是如此。据岐山县文史资料考证,其中除河南新安县和河北涿州县之墓还不能够确指外,周至县墓据说60年代尚在县南石桥村附近的眉坞岭上,与八云塔相映成对,惜以"文革"被毁,但据可靠人士提供:原墓成方形,高2丈,宽3丈,墓区无其它附属建筑和墓饰。当地人为怀念其人,已将眉坞岭称为淳风岭了。而岐山县李淳风墓旁之李家道村民世代相传。均认为李淳风是他们的先祖。一九六二年,曾在该村祠堂内发现清代乾隆九年(1744)石碑一通,述其旅况甚祥,又有咸丰五年(1855)李氏祖案,其上绘有李淳风像。当地民间更有关于李淳风和其母的许多传闻轶事,因此历代《岐山县志》都将李淳风作为乡贤而为之立传。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周太王陵 | 周太王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周太王,姓姬,名亶父(拼音:dǎn fǔ,中古拼音:tanx pyox),又称古公亶父,是西伯君主,周朝之先祖。因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朝后,认为“王气”始于姬亶父,故追尊为太王。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得到民众的爱戴。薰育和戎狄进攻周族,想要夺取财物,亶父就给了他们。后又来攻,要取得周族的土地和人口。民众非常愤怒,想要抵抗。古公说道:“民众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为民众谋利。如今戎狄来攻,是为了我的土地和臣民,而臣民归我还是归他,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要为我而战,要杀死很多人的父子,通过这种办法让我当国君,我不忍心做。”于是亶父带着家人和亲随离开了豳,渡过漆水和沮水,经过梁山,到岐山之下安顿了下来。豳地的人全都扶老携弱,复归古公到岐下。其他国家的人听说古公仁德,也多归附。于是古公改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房舍,让人们分别居住,并设置五官,各司其责。人民安居乐业,都歌颂周太王的功德。孟子曾经赞扬太王专爱他的妃子太姜、不娶其它妻妾,故而“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岐山双庵遗址 | 岐山双庵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这是半坡博物馆考古队于本世纪70年代发掘的一处龙山文化村落遗址,其上层大抵都有先周文化的叠压或混存,并有墓葬、陶窑等,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其特点是: 房屋建造呈圆形、长方形和居穴三种,均为半地穴式。从结构看,较普遍的是由内屋和外屋组成的套间,内外室均呈长方形,中间有过道.屋内均有灶坑、壁炉和窖穴。室内墙壁和地面都涂抹一层相当平整光滑的石灰面。 墓葬均为单人俯身葬,有的缺头,有的与兽骨混杂,有的在灰坑中掩埋,说明死者属于较贫穷的氏族成员。 陶窑为竖穴式,由火口、火坑、火道和窑室4部分组成。窑穴最深处达4米。器形有盆、瓮、碗、豆、鬲、盉、斝、罐等,其中罐最多,斝次之。陶器上的纹饰有弦纹、方格纹、刻划网纹、三角形纹等。很多器物口沿呈锯齿花边状。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周原广场 | 周原广场位于县城西关,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这里有著名的毛公鼎、文王返岐等诸多故事。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