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资阳 >> 雁江区 >> 清水乡

清水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苌弘 (?~前492) 东周天文学家、孔子之师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苌弘(?年~前492年),字叔,资阳市忠义镇高岩山人。为周景王、周敬王的大臣刘献公、刘文公所属的卿大夫,著名的音乐家。  中学语文课本选有韩愈《师说》一文,其中有孔子师苌弘、老聃,老聃即老子李耳,我们都比较熟悉,苌弘则很多人并不知晓。其实,苌弘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很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对乐特别精通。  中国古代一直认为,礼、乐都关系国家的兴亡,国家兴,则礼乐兴;国家衰,则礼乐亦衰。国家兴,则雅乐兴;国家将亡,则淫乐大行。因此,中国古代对礼、乐等非常重视。作为东周卿大夫的苌弘,对音乐及其理论有着极深的造诣。故孔子入周时,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苌弘。  同时,苌弘还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对天文、卜筮等皆有深入的研究。这些在其政治活动中就表现为对许多事情的推断和预测屡屡言中,深为周王及众臣们所信服。其实,这不是他有预测未来的特异功能,而是凭借其敏锐的洞察能力,依历史发展规律而推断的。  周景王死后,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发生了长达18年的内乱,其中王子朝之乱影响最大。苌弘竭力反对王子朝,拥护周敬王。苌弘等积极到各诸侯国活动,争取到了以晋国为首的诸侯的帮助,终于打败王子朝,基本平息了王室内乱。之后,又积极活动,让晋国帮助扩大和加固成周城。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周王朝在诸侯国心中的地位,使之暂时还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  刘文公死后,苌弘成为周王朝的实际执政者。原先晋六卿争夺权利,刘文公偏向了他的亲戚范氏一方。十多年后,赵简子获得了胜利,就来向周敬王问罪。这时,刘文公已死了十几年。周敬王为了讨好晋国,就把过去辅佐刘文公的苌弘杀掉。苌弘成为替罪羊。相传由于苌弘无罪被杀,冤气不散,故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墓在今偃师市山化乡邙山南麓化碧村。  苌弘在历史上也曾有著作传世,至少在汉代还可以见到。《汉书·艺文志》载:“苌弘十五篇,周史。”可惜他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以上内容由"一杯清茶。"分享。]

董钧 (前12~63) 中国汉朝经学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董钧,字文伯(公元前12年—公元63年),资阳市雁江区人,资阳三贤之一。中国汉朝经学家。  董钧研习庆普的《庆氏礼》。在大鸿胪王临之下任职。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被推举为明经,后来升任廪牺令,因病而辞职。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被推举为孝廉,辟司徒府。  人物经历  董钧学识博通古今,在朝廷上常常对于政事发言。汉明帝永平初年,被任命为博士。当时皇  帝想要草创五郊祭祀,复兴宗庙礼乐与威仪章服等等的仪式,所以就找董钧讨论,对于董钧的意见常常采用,当时被大家称为“通儒”。他曾担任过城门校尉,后来升职为五官中郎将,门下的学生有一百多人。后来又担任左转骑都尉。大约70多岁时去世于家中。  在光武中兴的时候,郑红写了《周官礼经》,之后马融写了《周官礼传》,传授给郑玄。而郑玄写了《周官礼注》,整理成《周礼》。而郑玄原本在研究《小戴礼记》,后来用古经来校定,成为郑氏学说。郑玄又将小戴所写的《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加以注释,成为《礼记》。  董钧研究的礼学是庆普的《庆氏礼》,是属于今文经学的《仪礼》。而《仪礼》与《周礼》和《礼记》并称为“三礼”。  平生以授徒讲学为乐,常教授门生百余人,“当世称为通儒”,(《后汉书·董钧传》)。对于传播儒家思想,尤其是传播和发展庆氏礼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内容由"xfr_nv"分享。]

王褒 西汉谏议大夫、辞赋鼻祖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褒(汉朝)字子渊,生卒年不详。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人 ,他的生卒年失载,只知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期。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   王褒少年时期就善于写诗,工于作赋,对音乐也有较高的修养。当时的汉宣帝是一个十分喜爱文学与音乐的皇帝,自己也会创作,因而经常征召各地在这方面有造诣的文士到长安。担任皇家的文学、音乐方面的“待诏”。益州刺史王襄得知王褒是位很有才学的人,就请他来到成都,让他在成都写诗,并将他写的诗配上音乐歌唱。王褒又为王襄作传,故深得其赏识,上奏推荐王褒有过人之才。汉宣帝立即下令召见。   王褒进京之后,汉宣帝就出了个题目,要他写一篇《圣主得贤臣颂入这篇文章怎么写。王褒是颇费了一番斟酌的。构思时他想到了马,所以文中便出现了马跑的“情景”,“纵驰骋骛,忽如景靡。过都越国,蹶如历块。追奔电,逐遗风,周流八极,万里壹息。何其辽哉,人马相得也!”王褒以写马写出善御者六辔在手,操纵自如,意在用良御御骏马比喻圣主得贤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宣帝励精图治的景象。这篇文章是王褒散文的代表作,描述十分生动,音乐也颇为急促,使人如见其马,如闻其声。这篇文章深得汉宣帝的好感,他任命王褒为待诏,不久又升为谏议大夫。 王褒又写有《僮约》,这是他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文章,记述他在四川时所亲身经历的事。  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到“煎上”即渝上(今四川彭州市一带)时,遇见寡妇杨舍家发生主奴纠纷,他便为这家奴仆订立了一份契券,明确规定了奴仆必须从事的若干项劳役,以及若干项奴仆不准得到的生活待遇。这是一篇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受到汉宣帝赞赏的《圣主得贤臣颂》之类的辞赋。在《僮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由这一记载可以知道,四川地区是全世界最早种茶与饮茶的地区;武阳(今四川彭山)地区是当时茶叶主产区和著名的茶叶市场。此外,他所描述的当时奴仆们的劳动生活,奴伴关系,是研究汉代四川社会情况的极为重要的材料,可以使人从中了解到西汉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王褒特别善于写咏物小赋,他是汉代写咏物小赋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洞萧赋凡《甘泉赋人在当时即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洞萧本是古代的一种排萧,发音清晰而幽静,在宫廷和民间都广泛使用。  [以上内容由"足球王子"分享。]

饶国华 (1894~1937)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饶国华(1894~1937),字弼臣,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12 月7 日生,四川省资阳县人,家庭贫寒,以农为业,幼年上过私塾。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母亲送他到县城向举人伍钧求学。他熟读史书,非常仰慕班超、张骞等英雄。宣统三年(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饶国华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洪流,参加了新军。在军队里,先当挑夫,不久升为班长、排长。民国5 年(1916 年)0之役,以军功升任连长。他勤奋好学,刻苦练兵,精心研究《孙子兵法》。在川军第二师军官传习所受训期间,各次考试均名列榜首,以第一名毕业,被选任合川教导第二连连长,民国10 年调升第二师第四旅第八团团长,民国15 年升任川军第七师副师长。川东之役,饶国华任指挥,战关口夺开江,英名迭著。民国20 年任第二师第一旅旅长,率部驻防重庆地区,他经常教育部下要护国、卫民、爱兵。民国24 年10 月,饶国华升任该师师长。不久,该师改番号为第一四五师,饶任中将师长。他作战勇敢,待人宽厚,被称为“饶菩萨”。他生活简朴,布衣粗食,不尚奢华。在治军上,他主张部队人事公开,唯才是用,经常便服深入营房,了解部队情况。他十分重视赏罚奖惩,军纪甚严,并能身体力行。他说:“赏所以资激劝,罚所以儆将来;赏不得其当则私,私则偏;罚不得其当则蔽,蔽则滥。”在他的率领下,第一四五师内部团结,将士归心,传为佳谈。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领土不断扩大侵略战火,国民政府却置日本侵略于不顾,反而加紧了“围剿”红军的步伐。饶国华师驻军邛崃时,曾奉命参与过对红军长征的围堵。但当他看到人民支持红军的情形,思想逐步发生变化,认为红军主张团结抗日是正义之举。他对友人说:“国难如此,实不愿再见自相残杀的内战,损失国力,利于敌人。”正是这种爱国心的驱使,所以在民国24 年2 月22 日,饶国华奉命率部与红军殿后部队在小关子接触时,他只是作出追击红军的态势,尾随红军离开懋功,而不愿自戕手足,与红军为敌。  民国26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共赴国难。饶国华立即-请缨上阵杀敌。出征前,他曾回乡与家人作最后一次团聚,临离资阳时,特地拜访了伍钧老先生,说:“此行为国抗战,不成功便成仁。学生如幸得马革裹尸还,学生之家属,尚望恩师照拂也。”又嘱咐妻子蓝紫仙:“余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自古忠孝不能两全,0年高,望尽心奉养。”10 月,饶国华率部步行2000 里,从川北转万县乘船东下,11 月20 日抵南京。这时,上海已经沦陷,苏州常州失守,日军兵分几路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其中一路经浙江的长兴、泗安和安徽的广德,直取宣城、芜湖,攻击南京,并断南京中国守军的道路。为扼守外围阵地,保卫南京安全,蒋介石命令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刘湘所属5 个师、2 个旅约5 万人,立即进驻泗安、广德一线,坚守前沿阵地,阻击敌人进攻。饶国华奉命率第一四五师(缺一个旅)前往广德增援泗安方向。在距广德县城30 里处,蒋介石派人直接送达命令:着该师固守广德。饶国华深知广德素称兵家必争之地,“守一块,捍天下”,责任重大。24 日,他率部赴抵广德后,立即前往广德以东与泗安交界的界牌部署兵力,鼓励官兵奋勇杀敌,不负家乡父老重望。25 日,日军牛岛贞雄指挥第十八师团及伪满军4000余兵力,由长兴出发攻占了泗安后,立即直逼广德前沿阵地界牌。饶国华指挥师部特务连和一旅某营同伪满军于藏山部及部分日军展开激战。饶国华置生死于度外,亲临前沿指挥,负伤不下火线,鼓励士兵血战沙场,以死报国。经过半日苦战,击退了日伪军的进攻。26 日,日军依仗其优势装备大举强攻。敌人首先出动27 架飞机对广德前沿阵地和飞机场实施轮番轰炸,尔后以装甲车、坦克开道,大批日军蜂拥而来。饶国华率部凭险死守,顽强抗击。日军进攻受挫,不断从东洞庭山、西洞庭山抽调精锐部队增援,多次发起攻击。终因敌我悬殊,28 日界牌失守,饶部-退至广德境内的祠山岗。  此时,部队伤亡过半,又因宣城至广德的交通线被敌破坏,增援无望,补给中断,第一四五师内外交困,处境危急。饶国华通令所属旅团营及友军宣誓说:“国家养兵是为了保国卫民。人谁不死,死有重于泰山,轻如鸿毛。今天是我报国之时,阵地在我在,阵地亡我亡。望我官兵不惜一切努力报国,克尽职守。”同时,他仔细观察了周围地形,决定利用祠山岗居高临下的地势,发动群众将大块石头、门窗、桌椅等物堆在广泗公路上,设置路障,以阻敌人。29 日,一辆辆日军军车沿界牌向祠山岗的坡路缓缓驶来,当行至祠山岗时,几十辆军车受阻停下。饶国华抓住战机,指挥预伏在公路两旁大松林里的部队,以密集火力向日军发射。有的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抱着0包跳上日军军车将车炸毁;有的身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士兵们争先为国捐躯,以誓与广德共存亡的决心,与日军作殊死拚杀,宁死不退。经过2 天激战,击毁日军军车30 余辆。当时有报导说:“此役战事之激烈,为我军退出淞沪以后所仅见。”但终因第一四五师装备较差,伤亡惨重,加上团长刘汝斋违背军令,擅自后撤,以致全线溃败,祠山岗失陷,日军乘势向广德县城扑来。  30 日,饶国华率残部一营兵力,仍受命组织-,被日军包围于十字铺。日军派出军使劝降。饶国华宁死不屈,给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刘湘、副总司令唐式遵写下遗书:“刘汝斋不听指挥,以致兵败,职唯有不惜一死,以报甫公(刘湘,字甫澄)知遇及川中父老之情”,“本部扼守广德,掩护友军后撤集中,已达成任务。我官兵均不惜牺牲为国效力,忠勇可嘉,深以为慰。广德地处要冲,余不忍视陷于敌手,故决与城共存亡,上报国家培养之恩与各级长官爱护之意,今后深望我部官兵奋勇杀敌,驱寇出境,还我国魂,完成我未竟之志,余死无恨矣!”充分表达了一位爱国将领的伟大胸怀和坚强意志。而后,他带着卫兵连疾奔广德飞机场,命令士兵向机场各仓库内的油桶发射,顿时火光冲天,0声不断,仓库被焚毁,给敌人留下一片废墟。时至黄昏,他来到广德城东门外,嘱卫士铺好地毯,盘腿坐于地毯中间,向敌人方向怒目而视,拔枪自戕,以死报国,时年43 岁。  饶国华救亡图存的壮志未酬即以身殉国,噩耗传出,官兵莫不感泣,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饶国华的遗体由胞兄饶质彬(第一四五师师部副官)运回故乡,经过芜湖、武汉、宜昌、万县、重庆、成都等地时,都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饶国华的家乡资阳县举行了公祭后将他的遗体安葬。12 月,国民政府明令褒扬饶国华的英勇事迹,同时追赠陆军上将军衔,准予国葬。民国27 年3 月12 日,在延安各界举行“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对饶国华等爱国将领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8 个月中,陆空方面都作了英勇的奋战,其中几十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这些人中许多是共产党人,许多是国民党人,……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麟、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予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民国29 年在成都中山公园内铸造了饶国华铜像一座,并竖立了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字的“饶上将国华纪念碑”。1983 年9 月10 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原国民党陆军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在抗日战争中,于1937 年11 月30 日在安徽省广德县抗击日寇十八集团军牛岛师团的战斗中牺牲,省人民政府决定追认饶国华为革命烈士。”资阳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重新修整了饶国华烈士的陵墓。  [以上内容由"vingk"分享。]

曹荻秋 (1909~1976) 资阳现代四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曹荻秋(1909-1976),籍贯:四川资阳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毕业于成都师范大学。同年任中共温江县工委书记,参加领导广汉起义。  人物生平  1924年,考入资中中学。  1926年-1930年,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历史系,参加进步-,在党的培育下,成了“高师”及成都学运骨干。  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担任成华县中心区委宣传部长、川西特委宣传干事等职务。  1930年,被派往广汉任中共特委书记,同年任中共温江县工委书记。  1930年10月,参加领导广汉起义,宣布广汉苏维埃政府成立,还代理主席,兼任第二纵队政治委员。  起义失败后,辗转于重庆,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  1931年3月到上海,任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秘书。不久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总会党团书记,并参加-救国会党团工作,还组织上海学生赴京-,并任总指挥。  1932 年3月17日夜,曹荻秋在昌平路英租界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  1937年8月经党组织营救,被释放。出狱后即投身抗日救亡工作。  后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副书记,负责领导上海文化团体党的工作。  1938年2月,在武汉参加沈钧儒领导的救国会工作,任联络部长。  后任中共鄂西北省委、豫鄂边省委宣传部部长。  1939年10月,曹荻秋随刘少奇赴豫皖苏边区,参加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工作,兼任中共皖北特委书记。  1940年底后,历任盐阜行署主任、苏北行署副主任等职务。  1942年仅盐阜地区组织人民就达上万之众。  1943年,日伪联兵2万余进行“扫荡”时,他深入到群众之中,与人民患难与共,坚持抗日,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以后,曹荻秋在领导苏北人民坚持敌后斗争中,又为建立江淮解放区做出了贡献。  1945年后,先后任中共盐阜地委(华中五地委)书记,  曹荻秋  曹荻秋   中共盐阜区委书记,  盐阜支前司令部司令员、政委,  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盐阜区华中工委宣传部部长,继任西南服务团团长。  苏北军区政治委员和江淮区党委书记、江淮军区政治委员,  华中行政办事处副主任。  1948年11月,任华中支前司令部政治委员。  1949年2月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  1949年6月,任上海西南服务团团长随军南下。  1949年11月起,先后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三、第二、-,中共四川省委第三书记,重庆市副市长、市长。  1955年11月调上海,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委-书记,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市长。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兼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十人小组组长,市经济计划委员会主任。  文革中,曹荻秋被打成了“叛徒”,遭-达6年之久。但他不屈服于“-”的淫威,坚信党和人民一定会胜利。  1976年3月29日,曹荻秋含冤辞世,终年67岁。  1978年4月,“十月春雷”后,经中央批准,中共上海市委为曹荻秋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以上内容由"xfsjgyy"分享。]

余国桢 (1909~1934) 资阳现代四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余国桢(1909--1934),四川资阳人。与原上海市市长曹荻秋、现代作家邵子南、抗日名将饶国华合称资阳现代“四杰”。19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共青团川南特委书记。曾在自流井领导工人大罢工,后到宜宾开展农民运动。1930年任共青团川东特委书记,1933年回成都,任共青团四川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领导四川-。1934年被四川军阀刘湘逮捕杀害。  余国桢出生于资阳的一个清贫之家。1917年,入私塾读书,常以树枝作笔、沙滩代纸,练习写大字。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资阳旧制中学,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半途辍学。1926年初春,到成都草堂图书馆工作。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参加共青团华阳县委的领导工作。1928年,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仍留在团内工作。同年2月,任共青团川西特委书记。这期间,积极团结教育青年,发动进步青年踊跃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人物生平  1928年,成都“二一六”惨案发生后,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他同其他同志一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共青团组织进行了清理、整顿,并重新恢复工作。同年冬,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派其前往川北清理整顿团组织。不久,调任共青团江巴县临委书记。  1929年秋,任共青团江巴县委书记,领导重庆地区团的工作。同年10月,在重庆参加了共青团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团省委组织部长。  1930年秋,调任中共川南行动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长兼青年工作秘书处主任,参与筹组荣县农民暴-动。这期间,经常深入到盐井工人中进行宣传活动,积极组织自贡工人的罢工斗争。在筹划成立自贡盐业工人赤色总工会的过程中,被敌人逮捕,经党组织的多方营救,被取保释放。  1931年初,奉命以共青团特派员的名义,负责整顿和发展川东共青团组织。同年6月,奉中共四川省委派遣,打入刘湘二十一军军部“特务委员会”,从内部掌握敌情,保护同志。当月,以其大智大勇将川东特委书记文强营救出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积极领导恢复、整顿和发展四川的共青团组织。  1933年3月初,不幸被敌特逮捕。在狱中,遭到严刑拷打,受尽折磨,却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次年8月18日,被敌人枪杀于成都县监狱中。  [以上内容由"天意"分享。]

邵子南 (1916~1955) 资阳现代四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邵子南(1916~1955)原名董尊鑫,字少南。四川资阳人。抗日战争爆发前在上海开始文学创作,1937年10月到山西,入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赴延安,受中共中央组织部委派,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党支部书记,与田间、柯仲平等发起“街头诗运动日”。1938年10月,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到晋察冀边区,主持战地社日常工作,主编《诗建设》,并任晋察冀边区文救会、文协、文联、诗会理事、常务理事,并从此由以写小说改以诗歌创作为主。  邵子南在晋察冀边区写下大量优秀诗作,《诗建设》、《诗战线》、《边区诗歌》及《歌创造》等刊物上,几乎每期都有他的作品。1939年3月出版的《粮食》,收入他的街头诗4首。4月,他的《文化的民众》作为“诗建设丛书”之二出版,收入街头诗50余首;12月,一分区前进报社印行的诗集《力量》,收入他的街头诗5首。随着在前线和乡村对边区实际生活的不断接触与体验,他开始用多种形式及更丰富的语言,写出叙事诗集《组织》、长诗《会场上的诗章》,以及《春天,粮食的诗章》、《骡夫》、《好样儿》、《模范支部书记》、《大石湖》、《人民的罪犯》、《大红枣》、《乡村的-》、《压面妇》、《早上的歌声》、《在新的年代的第一个早晨》、《关于火的诗章》、《墙壁的诗章》、《故乡的诗章》、《山地的诗章》等多篇诗作。1943年整风后,他在阜平任小学教员,在反“扫荡”中与群众、民兵一起转移、战斗,进一步与群众相结合,被评为边区模范工作者。  1944年5月,邵子南随团回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后调陕甘宁文协搞专业创作,开始创作反映晋察冀边区生活的小说。1944年9月21日《解放日报》发表的《李勇大摆地雷阵》(后改题《地雷阵》),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写真人真事的短篇小说,取材于他亲身经历过的斗争。小说着重描写了反“扫荡”中,李勇带领他的游击组巧布地雷阵,创造出“大枪和地雷结合”等灵活多变的战术,使日本侵略者尸横遍野,一听到李勇的名字就心惊肉跳。《地雷阵》之后,邵子南又在《解放日报》上陆续发表短篇小说《贾希哲夜夜下西庄》、《牛老娘娘拉毛驴》、《阎荣堂九死一生》。和《地雷阵》一样,这些作品也都是以阜平县1943年秋季反“扫荡”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的,歌颂了边区人民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继续探索着民族化、大众化的途径。邵子南的报告文学作品《敌人和阜平城》以日军在阜平县城受到的一次地雷战打击为背景,歌颂了边区人民在民族解放战争中表现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  1946年4月,邵子南调重庆《新华日报》。1947年6月到晋绥解放区任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副社长。1948年南下。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西南文协副主席,创作有长诗《白毛女》。198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邵子南创作集》。  [以上内容由"2719814"分享。]

资阳石笋

  (李小芬)很早便听说二十公里外的石岭镇金带乡有一处较有名的石笋景点,朋友们都相约去看,我却不以为然。曾到过石海,目睹那连绵起伏、一望无涯的嶙峋怪石,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游过石林,仰视那酷如竹笋、直插云霄的群群石峰,曾赞美它的奇伟峻拔。而石海石林皆属喀斯特地貌之奇观。本地属川中丘陵山区,这么一处小景点,哪值得累足一观呢。       此次国庆长假,我本答应带孩子远出旅游,恰遇朋友来访,只得作罢。过了两日,耐不住女儿的再三央求,远游已错过时间,正寻思着如何打发女儿了事,恰好在网上看见朋友写了一篇“画说资阳之一--鬼斧神工画石笋”的帖子,图文并茂,甚是精彩,于是便动了去看一看的念头。       一大早起来,发现天色不是很好,夜里下过小雨,所幸路面只是有点湿,并不影响行程。下车后,出金带场口,爬上一个小土丘,便见远处山岭上很突兀出现的几块巨石,峭然耸立,神态怪异。从当地百姓口中得知,那就是石笋了。看着它其貌不扬,只是缘于在这丘陵边缘地带,在这矮矮的土坡上突然冒出这么些很高的石头而显得有点与众不同罢了,石林附近随处可见的一根石笋都比这强些。既然来了,还是收起失望的心情近观一下吧。       横过山沟,来到石笋下。女儿显得很兴奋,毕竟极少有和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便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仰视石笋,还是能感觉到它的挺拔,也有些直指云端的伟岸气势了。咦,上面凿有两排脚印呢,还很光滑,是常有人上去吗?正疑惑着,突然传来一阵孩子的嬉闹声,山坳上跑来三五个乡村孩子,大的约莫十来岁,小的不超过五岁。他们先好奇地打量着我们,然后像猴子一样三下两下往上爬,左右穿过石缝,居然爬到了石笋中部,大一点的孩子对我们招招手:“上来呀,上来呀,这里有块平地,很好耍呢。”       我突然来了兴致,别处的石海石笋之奇景是用来观赏的,而这里的是用来攀登的吧!去体验体验爬石笋的冲动唤起了我的童心。       我对女儿说:“走吧,来都来了,我们便上去看看。”女儿显得很胆怯,拉拉我的手:“妈妈,还是不去了,好危险哦!” “不怕,再怎么危险,还有你老妈打头阵呢。”       我顾不上高跟鞋短裙之嫌(早知道爬石笋就穿运动鞋了),更顾不了雨后石上泥屑有点脏,双手抓着石棱,踩上两个脚印,爬了几级,便叫她学着样也爬上来。女儿慌了,“妈妈,我怕,我怕,危险!”“咦,奇怪了,平常你不是像猴儿一样蹦得很高吗?今天怎么害怕了?越是怕的东西越要去尝试,越是危险的地方越要去体验,就当是探险啊。”       她试探着迈出右脚,但手不知道搁哪儿,左脚更不晓得往何处放,愣在那里,只能一个劲地叫“妈妈”!       看着她那手足无措的样子,我哭笑不得,搞了半天平常聪明伶俐的女儿居然不知道如何爬山了!唉,这就是拥着玩具布娃娃长大的现代小孩?这就是在公园、游乐场什么新鲜刺激的玩意都想试一试的孩子吗?没想到连乡村四五岁小孩也能做到的爬山这么简单的事,她却不会做,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失败呢?看来体验生活学会生存,首先得亲近大自然才行啊。       我忙给她鼓劲,要她相信自己,学会勇敢,学会坚强。又耐心地告诉她爬山要手脚并用。旁边的孩子大声地喊着:“加油!加油!” 试过几次,女儿也找着了信心,开始使出吃奶的劲,费力地爬着,我只偶尔伸出手拉她一把。十分钟之后,我们也终于爬到了中部。一抬头,惊奇地发现石笋的中间有一条两尺多宽,六七米高的缝隙,只有臂力极好之人才能撑着石缝爬上顶部,看来我们只好望峰兴叹了。女儿这下长志气了,豪气地说:“过几年我长大了,一定要从这里接着爬上去,看看上面的风景。”       舒了一口气,当我们以胜利者的姿态俯瞰四周时,女儿高兴得哈哈大笑。山下的村落在袅袅薄雾中显得静谧,安详,偶尔还传来几声鸡鸣犬吠。空气清新,爽风拂面,张开双臂,仿佛临风飘飞去了。       趁闲聊之际,最大的孩子向我们讲起了故事:“听我爷爷的爷爷说,右边那柱大的称为大石笋,左边那柱小的称为小石笋。在小石笋周围,还有石钟、石鼓,随着钟鼓声还会有金牛、金鸡出没呢。后来,有人把金牛、金鸡偷走了,石钟、石鼓就再也敲不响了。山脚下有一处寺庙,以前挺热闹的,传说常常有狐狸仙精在那里唱戏呢。还有电视里的武当派祖师爷张三丰你知道吗?也曾游历于此,还丢下两道谶言呢。”孩子学着大人们说话,显出得意的神色,女儿听得津津有味,全神贯注。       原来如此平凡的石笋背后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原来如此普通的山峰对孩子也充满着一种神奇的吸引啊。金带石笋一游,也不虚此行了。而对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是否应该换一个角度重新去审视呢!    石岭镇  资阳市辖镇。1951年设石岭乡,1958年并入前锋公社,1962年析建石岭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27公里。面积54.4平方公里,人口4.3万。通公路。辖石岭、土桥、梓桐、两义、义和、五一、长沟、水竹、广济、群力、高峰、石河、大山、二龙、白果、洪湖、红雀、尖山、培德19个村委会和石岭场居委会。有建筑、建材、酿造、食品、商贸…… 详细++

半月山大佛

半月山大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月山大佛又称资阳大佛,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是一座在山崖石壁上雕刻的佛像。大佛高22.24米,宽11.2米,刻成年代有多种说法,一为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一为唐贞元九年(793年)。大佛目前被四川省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月山大佛,因坐落于山形似下弦月的半月山而得名。它位于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是全省第三大坐佛,据说在世界上排第22位。碑记镇,地处雁江区南大门与资中交界处,距城区20余公里。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途经镇域,交通方便。  半月山大佛属摩崖造像,即在山崖石壁上雕造的佛像。其为弥勒佛倚坐像,属净土宗造像。大佛端坐于长方形石龛中,坐南朝北,身高22.24米,胸宽11.2米,结构雄浑古朴,气魄宏大,一望而令人产生敬畏之心。而佛像面部丰润,双耳垂肩,表情安祥恬静,目光平和下视,好象在关切地注视着礼拜者,又使人觉得可亲可敬。  龛左侧上部有壁刻,“贞元九年八月十五日”九字较显,余字剥蚀难辩。中部刻有《大佛会碑序》。另,半月山壁崖还有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摩岩刻,叙此山旧名福胜山,字多剥蚀,书撰姓名无存。还有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摩岩诗刻,诗云:“唐(朝)知名寺,资川大道场,悬岩低翠艾,乱石杂修篁,忆古寻遗迹,凭高入异乡,西窗好(观)景,少憩赞公房。”  半月山大佛的建造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它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一说始建于唐德宗贞元九年,即公元793年),陆续用了150年,相传七代人,方在悬崖峭壁上凿建成初具形态的大佛像。到公元1131年(宋高宗绍兴元年),川南居士梅修率石刻大师周义等人,为巨佛开凿眉目,直至完全竣工。大佛的建成共历时484年。  至明代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严子恭、罗恕等人与僧人海明聚会,在大佛身旁营造寺院,修建佛殿五楹。并在大佛崖下,依佛门古规次第修建天王殿、弥勒堂、大雄殿、关圣殿、三星殿,历时16年而成,取名大佛寺。寺院建造雄伟,雕刻精细,刻有《西游记》全传。至此,大佛寺香火渐盛,甚为热闹。从大佛的开凿到寺院的建成,先后历时800多年。它们不仅是宗教的产物,更是是数代人心血、智慧、汗水的结晶。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半月山大佛逾千年风霜雨雪,风化剥蚀不可避免。尤其在0期间,被当作“四旧”来破,损毁严重,大佛所有附属设施被拆除毁坏。后来,后山大量开采石料,更使大佛伤痕累累。大佛寺则用作学校、乡政府,又先后于1971、1972年拆除,修建了学校、乡政府。最后一批毁于1977年。  1981年,半月山大佛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冬,省、县拨款及社会募捐共筹资30多万,对大佛进行了初步维修。但大佛的附属设施和寺院已荡然无存,寺内文物散失殆尽,包括价值连城的《西游记》全传雕刻。大佛脚下,如今是一片杂乱的民居。唯原寺院山门前的两棵黄桷树尚存,历数百年风雨,依然郁郁葱葱,与孤立山崖的大佛遥相呼应,共成世事沧桑之见证。

丹山白塔

丹山白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丹山白塔及石刻均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属省、市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始建于唐代的丹山白塔残缺在夕阳下,显现出苍桑之美。   始建于唐代的丹山白塔残缺在夕阳下,显现出沧桑之美;南津驿、王二溪古镇的青石板、草木菁菁的王褒墓、花蕊夫人墓,、残存的苌弘桥唤起人们的悠悠情思。丹山白塔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的丹山白塔始建于唐代,坐北向南,高20米,共分七成,塔底25平方米,塔身逐层缩减,最高一层为22平方米。因为是方塔,它没有玲珑塔的飞檐翘角、角挂铃铛的秀丽,尤是方塔更显得古朴端庄。每一层塔开窗十二个,共计开窗84个,能眺望原野的真窗却只有28个,假窗计56个。塔内有盘陀梯可通塔顶,站立顶端,丹山、五龙、盘石、响峒的原野尽收眼底。方塔雕塑斗拱筑工细腻,纹饰清晰,资阳县人民政府1982年5月29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丹山镇  资阳市辖镇。唐贞观四年设丹山县,宋乾德五年废县为丹山镇,1909年改丹山乡,1950年复丹山镇,1955年改五龙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丹山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复置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25公里。面积114.8平方公里,人口6.6万。辖八字墙、李伸沟、黑沙湾、胡家祠、樟木、罗高、磨盘、虎峰、红村、梁家、海面、天灯、福兴、袁桥、街村、…… 详细++

益阳大成殿

益阳大成殿为资阳文物保护单位。  从资江一桥下,沿江边向东步行一段,就是大成殿,市保,现在叫文昌阁,实际上是剧院的前台。大殿成了0的样式,看梁上的雕刻还算精美。门是关着的,从旁边的文昌阁剧院大门进到院子,再到剧院里面看,有一群人在排练,是《一钱太守》剧目。  大成殿始建于宋朝,初称学宫,后改称圣庙。元朝末年,圣庙毁于战火。明洪武十三年,圣庙得到修复。清朝顺治年间起,多次重修大成殿。光绪三十三年诏升为大祀,改祠为阁,文昌阁之名由此而得。民国十三年(1924年),著名革命先烈熊亨瀚,受“五四”民主思想影响,在文昌阁创办进步刊物《资江》,宣扬新文化,新思想。民国十八年(1929年),文昌阁被民国当局改设教育机关,后附设民众图书馆。抗日时期,将中后两殿改为忠烈祠。民国三十三年,民众图书馆重新移入,接着开办益师附小。1963年,益阳县拆除忠烈祠,建立县花鼓戏剧院。至此,文昌阁仅存外壳作剧院前厅,共余部分皆荡然无存。1993年县保,1997年市保。

王褒墓

王褒墓为资阳文物保护单位。  王褒学识渊博,尤善词赋,著述颇富,《华阳国志》把他与司马相如并提,谓之"王渊艳丽、蔚若华圃",其名篇如《圣主得贤臣颂》、《九怀》、《甘泉宫颂》、《洞箫赋》、《赠周处士》、《僮约》等脍炙人口。王褒墓在今资阳市墨池坝,由城区北去约10公里。墓冢高约五米 ,呈圆形,直径约20米左右。墓前石碑为明代成化二十三年提督学校四川按察司佥事潘璋书立,碑高2米,宽约1米,正中碑文书"西汉谏议大夫王褒之墓"(原碑已断成两节,现存于文物管理机构)。王褒墓西南200米左右,有池长约7米,宽约4米,窥之黝,擢之莹,扬之香,吸之甘,滢滢涌泉,终年不竭。相传为王褒居草莽读书为文时涤砚之处,故名墨池。由此而去东北约30米,有一小池,传为小墨池。王褒墓为资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高寺旅游区

大高寺旅游区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高寺旅游区位于在临江镇大堰村17组,由半山腰的佛教圣地—大高寺和山顶的道教圣地—大高观组成。大高寺又称小峨眉,相传由汝南居士梅修率临江蒙刺寺主持智空和尚、石刻大师周义及其弟子于公元1132年修建,建筑面积达3200平方米,分为大雄宝殿、观音殿、三神殿、天王殿四个宫殿;大高观建筑面积448平方米,分为三清殿玉皇殿和灵祖殿(财神)、观音殿(包括西方三神、观音、大势至、阿弥陀佛)三个宫殿。大高寺、大高观造像雕刻精美,极具艺术价值。  佛教和道教在一座山上如此的融为一体的,在全国并不多见,道观和寺院似乎有某种不一般的联系,民间就有“大高对小高,金银万万挑,哪个善人识得破,只要三撬撬”的传说。  四川省资阳市临江镇大堰村17组

资阳花溪谷

  花溪谷发源于中江县,流经金堂、简阳,在雁江区保和镇宴家坝两河口汇入沱江。全长136.54公里,雁江区境内河道长34.4公里,目前已发现的自然景观有25处,人文景观13处。  从保和镇两河口到老君镇双河桥,是花溪河下游地区,这一段河面宽阔,河水平静,两岸绿树成荫,翠竹掩映,清澈的溪水倒映着两岸,形成“山在水中,舟在山上”的奇特景观,从保和镇钓鱼村踏水桥经和平桥到中和镇罗家村三河口,这一段景色是花溪的精华,青山绿水用在这里一点也不夸张。两岸山上是通过国家林业部验收的长江上游防护林,秋天的林中,红黄绿叶交相辉映,五彩斑斓,可与九寨秋色比美。过了三河口,河床陡然狭窄,宽不过十几米,河水深不可测,三四十米长,十多米宽的巨石随处可见,横卧在河道两侧,犬牙交错,小舟也无法行驶。两岸山势险峻,林木茂密,山高两三百米形成四千多米长的花溪怪异景观。    保和镇  资阳市辖镇。1909年置阳化乡,1940年改保和乡,1951年分置保和镇,1955年乡、镇合并设崇善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复建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14公里。面积115.1平方公里,人口6.4万。资(阳)乐(至)公路过境,阳化河通航。辖清明、筒车坝、九岭、黄谷、永兴、钓鱼、山品、育才、代家沟、金星、文秀桥、晏安坝、永万村、九龙洞…… 详细++

资阳弥陀寺

资阳弥陀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弥陀寺位于城北1.5公里,现升阳三组,地处绛溪河畔,始建于明代,废于1950年,1990年经县政府批准,在简城近郊升阳洞原莲池寺旧址重建,系钢筋混凝土古典造型。由山门、四殿、一洞和钟鼓楼、客堂、僧房、塔林院、放生池等组成,占地二十余亩,工程浩大,气势恢弘,为当今简阳第一禅林,是中外宾客和佛教信徒汇集的一方净土。  景点位置  四川省简阳市升阳洞路附近  

凤岭公园

  凤岭公园位于资阳市区内,占地600亩,有莲台寺,是市区游客休闲的场所。凤岭公园已规划为资阳市重点旅游中心,地处城市中心地带,开发前景看好。   

莲台寺

莲台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莲台寺始建于唐朝,原址在现资阳市精神病院处,几经兴衰,因唐高僧智诜和尚曾主持莲台寺,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现在凤岭公园内异地重建,目前已初具规模。  莲台寺在资阳城北3里许的莲花山上。民国38年《资阳县志稿》转引旧志,莲台寺,智诜披剃出家处。他出家后,在莲台寺前凿池种白莲。旧说,莲花不常开,若遇科场年,莲放,科名如其数。明末寺毁,1717年重建。寺前匾镌“龙蟠凤翥”四字,笔势雄伟。  因智诜在莲台寺出家,到明朝,“莲池夜月”被列入资阳八景,成就无数佳话。每届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皓月当空,花影摇曳,人静景幽之时,最见风致。  何渊有诗:“半亩方塘注涧泉,玉莲遗种自何年?群花占断云间地,一鉴频开水底天。光接冰轮来海上,影联仙桂到池边。中秋乘兴登临夜,喜接嫦娥咫尺间”。  1941年11月在莲花山上掘得“资州城墼”汉砖。1951年莲花山崖墓出土红陶屋,发掘古物90余件。有浮雕圆柱与斗拱,鉴定为唐代梵刹遗迹。据当时的考古学者张圣奘考察莲台寺称,石刻佛头、罗汉庄严精美,装饰瑰丽繁富,疑为唐雕。   

城北古塔

城北古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县城城北古塔位于城北的蛇形坡上,耸立着两座清朝道光十一年至十三年修建的外形相似,砖石结构的古塔,俗称“南北二塔”。  南塔高十余丈,砖石结构,六角翘檐,共七层,塔空曲转有门入内,倚壁有螺旋梯48级直上塔顶,每层一面有窗透光,层楼正中绘有佛图,壁间原塑有佛像,登至塔顶,举目远眺,视野开阔,桑城风貌尽收眼底。  北塔,原名凌云塔,通体浑白,高7.5丈,六角七层,砖石实心,无门窗可入,翘角飞檐,气势巍峨。  南北古塔,一高一低,雄居各方,遥相呼应,亦见难离,宛如两位腼腆的少女,隔山相望,如诉如泣,娓娓絮语,叙说着无怨无悔的相思,神奇飘渺的经历。   

资阳市革命烈士陵园

资阳市革命烈士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资阳市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位于资阳市雁江区莲花办事处莲花村辖区内的莲花山顶,陵园占地14492平方米,由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广场、烈士公墓和园林四部分构成。公墓内集中安葬了中共地下党员原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余国桢、抗日名将原国民党中将师长饶国华等45名雁江区籍革命烈士的忠魂。另外,墓区附近还有不同年代修建的老红军、老干部墓5座。  莲花街道  莲花街道位于四川资阳雁江区。下辖: 512002001001 111 雁中社区 512002001002 111 雁北社区 512002001003 111 向阳社区 512002001004 111 观音阁社区 512002001005 111 火车站社区 512002001006 111 海川社区 512002001007 11……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鲤鱼湖

  鲤鱼湖生态旅游景区位于雁江区清水乡鲤鱼村。该湖集雨面积8.8平方公里,占地面积2000亩,总湖容700万立方米。距离资阳市区19.8公里。湖区内岛屿众多(30个),空气清新,山水田园风光优美秀丽,新修的水泥路直通湖区,农副土特产品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流传着动人的传说。以山、水、林、果、茶、垂钓为特色,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主;新建成的苦丁茶园令游人留恋忘返。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清水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清水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