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海东市 >> 化隆回族自治县 >> 扎巴镇

扎巴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宦爵才郎 (1929~200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宦爵才郎同志生平(1929-2008)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忠诚战士,青海省第七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离休干部宦爵才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0月14日15时27分在西宁逝世,享年80岁。  宦爵才郎同志,1929年5月出生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参加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任青海省军管会文教处干事;1951年3月任共青团青海省委-部部长兼省青联副主席;1956年4月任中共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1960年11月任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苏吉滩公社党委副书记;1961年10月任青海省民委干部;1963年5月任中共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1965年1月任海北州州长;1966年12月到青海省海北州“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12月任青海省海北州草原工作站副站长;1975年5月任中共青海省海北州委常委、州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3月任中共青海省海北州委副书记、州革委会主任;1979年3月任中共青海省海北州委书记;1981年10月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1982年7月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3年2月任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1985年11月至1987年6月兼任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校长;1988年1月任第七届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1月任第八届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3月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004年1月离职休养。宦爵才郎同志是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第二、五、七、八届人大代表。  “文革”期间,宦爵才郎同志受到冲击破孩。但他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对人民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抱着乐观态度。粉碎“-”后,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宦爵才郎同志是我党长期培养,并经受了严峻考验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在海北州工作期间,坚持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民主,善于集思广益,积极研究制定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建设规划和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紧密结合海北州的实际,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加强牧区建设,实行科学养畜”的发展思路,有力地促进了海北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担任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期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善于从青海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选拔符合“四化”条件的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他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注重督促检查,掌握省情,了解民意,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工作中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青海的各项建设事业和民族团结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担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期间,刻苦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法律知识,积极开展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在地方立法、监督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促进我省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和推动青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离休后依然不放松理论学习,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青海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宦爵才郎同志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定不移,终身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青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宦爵才郎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青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深受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党性观念强,坚决执行党的决议,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他识大体,顾大局,光明磊落,清正廉洁,生活俭朴,严于律己,谦虚谨慎;他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民主,团结同志。  宦爵才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好同志、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也是我们党和青海各族人民的损失,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老领导、老党员而深感悲痛。  宦爵才郎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风范,值得我们学习,并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以上内容由"heheha"分享。]

马禄 (1895~1946) 青海抗日名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禄(1895年一1946年),字福山,青海省化隆县卡力岗人,回族。马禄自小参加哥老会,结识红帮哥老会首领王英,早期活跃于内蒙古绥远一带。后到军阀马步芳、马步青部下,由传令兵至班长、排长、连长,扶摇直上,直至团长、旅长、师长等要职,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早在1935年,蒋介石得悉工农红军要北上抗日的消息后,急电驻武威骑兵第五师师长马步青,令其准备堵击,并电令青海马步芳调遣军队,配合骑五师堵击红军西进。据此,马步青派所属骑兵第一旅(马禄任旅长);骑兵第二旅(韩起录任旅长)和步兵旅(祁明山任旅长),由骑五师参谋长马廷祥任前线指挥官,先行开赴甘肃靖远县,防守沿河各要隘。1936年秋,红军北上到达甘肃省靖远县境内集结,渡黄河进入河西地区,马禄作为马步青骑五师主力部下,几乎是无役不与。马部采取骑兵穷追的作战方法,使西进红军没有休整时间,甚至连吃饭、休息的时间也难得。尽管如此,红军仍将马部击败于靖远吴家川,并在一条山击毙其前线指挥官马廷祥。骑五师残部退缩武威后,和青海马步芳派出的军队会合,商讨了作战计划,将骑五师马禄、韩起录两个骑兵旅划归马步芳部下马元海指挥,开赴永昌、古浪等地继续围剿红军。马禄还参加了临泽倪家营子的围攻,使大批西进红军惨遭杀害。但在倪家营子马禄部魏珍团俘获红三十军参谋长黄鹄显将军后,马魏二人秘而不宣,以礼相待,二十多天后,他们给黄提供便服,秘密放行,回归延安。此事被马步青知道后,对马禄严厉斥责,最后也不了了之。战后他将俘获的两百多名红军官兵编人自己的部队,有的还授予排长、军医等职务。以后这些红军战士随马禄部东赴抗日前线,驻防洛川时,大部分回归延安。  “七七”事变后,由于全国抗日运动的高涨,在各族各界群众的大声疾呼下,蒋介石命骑兵暂编第一师由马步芳的族叔马彪任师长,开赴抗日前线。马禄为该师第二旅旅长,马秉忠为第三旅旅长。马禄在永登编制就绪后,提前于8月上旬出发。到达兰州时,甘肃省主席贺耀祖和各族各界民众在东教场举行欢迎和欢送大会,极大地鼓舞了马禄部的士气。他们以抗日保国为己任的英勇气概,又受到沿途民众的称赞。兵至定西后,马禄得悉第一旅旅长马元祥要在大操场处决六名逃兵的消息后,亲率所属团、营长到大操场,向马元祥下跪求情说:地方乡亲送子弟抗日,尕娃们远离家乡,有了错要教育嘛!日本人的面还没见,先杀自己人使不得,看在我们二旅的面情上,叫尕娃们到抗日前线立功赎罪。马元祥接受了马禄劝告,对六名士兵鞭杖处理。  马禄率第二旅先行到达咸阳,即派出部分骑兵小分队,由潼关北渡黄河,至晋南的芮城一带,奇袭驻运城的日军,保卫了潼关的安全。接着又奉命剿西荆公路龙驹寨一带由日本浪人和汉奸参加的白莲教匪徒,将千余匪徒全部消灭。1938年7月,马禄旅奉调赴开封以东的兰封、商丘地区堵击西犯的日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后又奉令退守郑州以西待命。不料叛徒带着日伪军千余人,0黄河,侵占了河防的七八个村寨,企图夺取洛阳。马禄旅和另外一个旅向侵犯之敌展开进攻,击毙日军三四百人·、伪军近千人,收复各村寨。1939年春,马禄部由郑州调往陕西耀县后,武威马步青骑五军给马禄增补两个旅,组成暂编骑兵第二师,马禄为师长,驻守北同官(今铜川)等地。这个时期,马禄与八路军和平相处,为八路军接济粮食、弹药,还先后热情接待了途经驻地返回延安的朱德、秦邦宪、林彪、贺龙等八路军领导。1940年马禄部奉命开赴绥德驻防,兵至鄜县东西茹子村时,被驻守该地的八路军阻挡。为避免冲突,八路军领导机关派出郭化若同志在洛川交口河与马禄谈判。郭化若向马禄递交周恩来信函一封,说因河西往事,要马禄改道延川去绥德。经过谈判,马禄接受了八路军建议,并派中校参谋白慕真携函去延安晋见毛泽东。马禄信函大意是:我部奉命赴绥德,纯为防御日寇,对八路军无敌意,河西往事已成历史,今愿团结抗日,为免却冲突,接受贵军建议,决定改道前往等。在白慕真赴延安期间,马禄报请西安战区司令蒋鼎文批准,取消开赴绥德的命令。白慕真离延安时,毛泽东亲笔题写“抗日英雄”锦旗一面,赠送马禄,成为马禄历史中光辉的一页。马禄部与八路军的友好往来,受到蒋介石的怀疑,曾派员到马禄部视察。不久,马步芳便解除马禄骑二师师长职务。  早在民国19年(1930年),在马禄任职旅长期间,就看中了永登县大通河西岸绿树成阴,山川明秀的四渠村,并着手进行了经营,解职后的马禄便在这里安下家。享有种种特权的马禄,住进四渠村后,修建了一座四院的公馆,包括大小楼房四座,房屋108间,马棚40间,草房20间。同时广置田园和生产工具,拥有水地400多亩,皮车20多辆,铁-车15辆,骡马100多头,犏牛、奶牛20多头,使用长工20多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地主。他对当地农民除实行地租剥削外,还用名目繁多的方法侵掠农民财物。他甚至自造“东起大河沿,西至卧虎坪,南至大冰沟,北至龙王沟”的土地契约,把农民的大片土地掠为已有。  马禄在四渠村,也曾经做过一些好事。  一、修筑享堂峡公路。享堂峡位于窑街之南,距四渠不远,为四渠通往海石湾及青海的必经之地。这里峰峦壁立,石山陡峭,山下是汹涌澎湃的大通河。山上是崎岖坎坷小路,仅容单人通过,尤其是石碣子、阎王砭、狮子头等处,稍有不慎就会跌落下去,粉身碎骨。马禄于1935年捐资动员人民劈山开石,修建起这条15公里长的简易公路,不仅人畜可以安然通过,且可通行大车,便利了八宝川的交通。为此,当地人民在路口竖有“流芳百世,福山修”的石碑一块。马禄为了便利四渠的水上交通,还在流经四渠的大通河上购置了渡船一只,使东西两岸畅通无阻。  二、创办四渠回民小学。四渠多回民,文化教育素不发达,马禄于1931年主持修建起四渠初级小学,有教室4座,当年有教员2人,学生有100多人,其中回民学生20多人,该校为每个学生缝制校服一套。这所学校是八宝川最早兴办的回民学校,至今仍然存在。  三、修建鳌塔渠。为了发展四渠村农业生产,马禄大力兴办水利事业。原有水渠是清朝时修建的,渠首地势较高,以后大通河河床下降,河水引不进来。马禄将原渠改线重建,到主卜为止,全长12公里,于1938年完工通水,将四渠及其附近的土地变为水浇地,共可灌溉4000多亩。  四、兴修了水磨。四渠盛产粮食,以往这里农民在粮食收获后,只是用石磨加:1人推畜拉,很不方便。马禄占用鳌塔地主高全二的河滩地,修了一座水磨。  五、新建清真寺。马禄针对四渠附近多回民的特点,先后在四渠和七里村兴修了两座清真寺,便利了当地回民的宗教活动。  [以上内容由"年度"分享。]

玛丹增 (1931~200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玛丹增同志生平(1931-2009)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忠诚战士,政协第七届青海省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班玛丹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2月14日9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班玛丹增同志,1931年6月出生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任青海民族公学班主任;1951年12月在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57年10月任青海省人民医院医师;1961年12月任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医务主任;1962年11月任玉树州人民医院副院长;1975年5月任青海省卫生局医疗处负责人;1975年10月任青海省卫生局副局长兼医疗处处长;1979年10月任青海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1981年11月任青海省副省长,期间先后兼任了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省体委主任、党组书记,青海大学筹建处党委书记等职务;1993年1月任政协第七届青海省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97年3月退休。班玛丹增同志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六届、第七届代表大会代表,青海省科协第二届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协第三届代表大会代表。  “文革”期间,班玛丹增同志受到冲击,但他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对人民坚贞不渝。改革开放以来,他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班玛丹增同志是我党长期培养的优秀少数民族领导干部,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在高寒缺氧、条件艰苦的玉树州工作期间,他心系基层,关心群众,亲自带领医务工作者,深入基层巡回医疗,为广大牧民群众送医送药、防病治病,深受牧民群众的爱戴。在省卫生厅任职期间,经常深入基层,广泛联系群众,开展调查研究,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队伍建设,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曾被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授予“全国防治地方病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任青海省副省长期间,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带领全省科教文卫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推行改革,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我省的社会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省政协副主席期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政策,协助主席做好政协的日常工作,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人士的联系,注重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做出了不懈努力。  班玛丹增同志退休后依然心系群众、心系青海,一如既往地关心青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  班玛丹增同志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青海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班玛丹增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青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深受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具有较强的党性原则和组织观念,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决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他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他清正廉洁,严于律己,谦虚谨慎;他联系群众,生活俭朴,平易近人;他工作勤奋,办事公道,待人诚恳;他团结同志,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班玛丹增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好同志、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老领导、老党员而深感悲痛。  班玛丹增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风范,值得我们学习,并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以上内容由"fgj78"分享。]

马牙古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牙古拜,男,回族,1979年10月生,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谢家滩乡下河滩村村民。  马牙古拜家境贫寒,因生意失败和家人重病,背上20多万元债务。然而,他在外地打拼、经营拉面馆期间,却多次上演拾金不昧的温暖故事,为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写下了当代注脚。  2013年6月,马牙古拜一家辗转多地后,来到海南省海口市开起拉面馆。一家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干活,靠着诚信经营逐渐站稳脚跟。  2014年3月14日中午,北京游客王先生来到马牙古拜开的拉面馆用餐。餐毕离开时,他将一个装有6万多元现金、一台平板电脑,以及房产资料的黑色单肩背包遗落在身边的椅子上。王先生离开后,马牙古拜15岁的女儿马忠梅发现椅子上有客人遗落的背包,立即告诉父亲。马牙古拜打开背包一看,发现里面有一沓沓现金等贵重物品。他立即拉紧拉链,告诉女儿:“这是客人不小心掉的包。里面的钱和东西,我们不能动!”他将背包谨慎保管,等待失主认领。  离店3个多小时后,王先生才突然想起自己携带的背包不见了。但他却记不清背包落在了哪儿,找了许多地方都毫无结果。最后,几乎绝望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马牙古拜开的拉面馆。核对过有关信息后,马牙古拜将背包归还失主,并请失主当场清点包内钱数和物品。王先生被马牙古拜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的义举深深感动,对马牙古拜一再表示感谢,还专门送上锦旗。  在马牙古拜的拉面馆里,类似的故事多次上演:有年轻男子将手机忘在面馆板凳上,他及时归还给失主;有青年情侣把包遗忘在店里就离开了,马牙古拜替他们保管好……  马牙古拜内心始终秉持一个原则:做人做事要凭良心。捡到东西要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是我的,一分也不能拿。  他的面馆里还有一张贴满爱心笑脸的挂牌,每张“笑脸”都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代表免费提供给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几年来,他为环卫工人、城市志愿者和各种求助者送上的免费爱心拉面已经数不清了。  马牙古拜荣获海南省道德模范、“感动海南”年度人物、“最美青海人”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海南省“最美家庭”。  [以上内容由"cici小魔女"分享。]

李成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成虎 (1964~)  笔名程宏。青海化隆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青海省财经学院财政专业,2004年就读于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1984年分配到化隆县财政局工作至今。1987年起在《经济管理》等报刊杂志发表财经类文章百篇有余,曾获省级、国家级奖。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精神栖居的家园》,散文集《遗忘在田间的犁铧》,长篇报告文学《嗨!化隆人》,长篇小说《花儿与金子》。短篇小说《克贝峡的炊烟》获青海省河湟文学奖,中篇小说《勇敢的一步》获青海省第二届青年文学奖,短篇小说《初涉人生》获青海省首届青海湖奖,小说集《精神栖居的家园》获青海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文艺创作奖。  [以上内容由"JIUBAXS"分享。]

多杰才旦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多杰才旦 (1949~)  藏族。青海化隆人。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青海民族中学师范班。历任黄南州河南县公社秘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南州群艺馆专职创作员,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文联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第八届政协委员,黄南州第八届政协常委,青海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委员。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又一个早晨》,中篇小说集《0六世逃亡》,中短篇小说集《净土夕照》等。《齐毛太》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0六世逃亡》、《又一个早晨》、《走上新的草场》等先后获西藏、青海和五省藏区文学奖。  [以上内容由"珊珊"分享。]

班果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班果 (1967~)  藏族。青海化隆人。大学文化。1985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共青海果洛地委宣传部干事,果洛州文联副秘书长,青海人民出版社文艺室、总。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雪域》,长诗《达娃》、《藏民》、《布达拉》、《赞歌》,小说《龙驹江麦的末日》、《雷电中的羔羊》,散文《走马俄洛》、《父亲和人类的天堂》、《寻找0神》,组诗《牧人的诞生及其他》、《人的世界里》、《经幡飘拂的土地》等,组诗《雪山》获1984年青海省政府优秀作品奖,《东方:颂辞及变奏》获《民族文学》优秀作品一等奖,诗歌《西藏》获首届珍酒杯大赛二等奖,《诗三首》获青海省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奖。  [以上内容由"灵灵"分享。]

才旦夏茸 (1910~198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才旦夏茸  藏族,1910年生,青海化隆县人。13岁被认定为青海德扎寺-,接受系统藏传佛教寺院教学。3、40年代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参加辩经和讲经活动。50年代在青海民族学院任教。1980年后,被聘为西北民族学院教授。1985年逝世。毕生致力于藏族传统文化研究,对藏传佛教文化、藏族语言和藏族历算尤为见长。主要著作有《堪仓全传》、《喇嘛教等称谓正误辨》、《藏族历史年鉴》、《藏文文-》、《藏区各教派名称考》等。  [以上内容由"yangkui"分享。]

梅卓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梅卓 (1966~)  原名宦晓梅。女。藏族。青海化隆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86年参加工作,历任《青海湖》杂志诗歌、散文,青海省作协副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太阳部落》、《月亮营地》,散文诗集《梅卓散文诗选》,中篇小说《佛子》、《青稞地》、《庄园》、《极地》、《月亮下的铜扣腰刀》等。组诗《红颜》获北京市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佳作奖、青海省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鼓励奖,《太阳部落》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文学创作新人奖、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以上内容由"清雅"分享。]

马良 (1878~195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良,回族,1878年生,青海化隆人。曾任国民党政府同德县县长、青海省政府参议,同仁行政专员公署专员。1946年后回乡务农。1950年任青海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1952年6月16日在西宁逝世。  [以上内容由"转转"分享。]

夏琼寺

夏琼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琼寺  夏琼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查甫乡,距省会西宁95公里,临平公路南侧15公里处,是化隆县风景区中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览胜地,始建于1394年,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  夏琼寺总面积为27万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创始人宗咯巴的发祥地,历代三世、七世、十三世0捐金数千两修饰了该寺殿堂,使该寺更加金壁辉煌,光彩四溢。该寺第一批经师先后充当了七世、八世0,九世班禅和三世章嘉-的经师,1788年乾隆皇帝赐名“法静寺”,并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匾一幅,上题“大乘兴盛地”金字。  夏琼,本为藏语,意即大鹏,乃附会山形之势以命名。其山在查  乡南尽头,势如展翅欲飞之大鹏,雄踞黄河北岸,俯瞰九曲盘旋,远眺千山万壑  ,左倚尕吾山,右靠多尔福山,后托八宝山,有赞日:“青龙游于前,黄龟伏于后,灰虎卧于左,红鸟翔于右”。东、西、北三面峰恋重叠,南面如刀劈斧削,陡峭万仞,险绝异常。山顶建有古刹夏琼寺,从南向北远望,寺院恰于大鹏右肩,古人誉为佛教圣地。  夏琼寺自创建以来,现后修建了妙音菩萨殿、弥勒殿、金顶殿、阿底峡殿、金刚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萨殿、监河弥勒殿、山佛殿、0神殿等十一个殿堂,构成了一处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布局井燃,气势磅礴。

扎巴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扎二村

----

扎巴镇特产大全